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摘 要要 德国汽车工业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是世界汽车行业不可小觑的力量,其对 世界汽车工业成长和发展的贡献,尤其是德国以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 三大汽车品牌无疑成了全球高端汽车市场的主角。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端 品牌?它们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经久不衰,并打造成令中国各行业都仰慕 不已的百年老店?它们为什么拥有令人可望不可及的高附加值、品牌溢价和 恒久的品牌魅力?是什么力量在一直支持和促进着德国汽车企业续写着百 余年来的传奇和辉煌?中国汽车企业应该从它们的成长中获得什么启示? 当今的中国汽车业也在艰难中成长,也在成长中经历一次又一次市场的 砥砺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汽车业,需要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来 冷静审视如今已经纷繁复杂的汽车世界和世界汽车,更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 德国这个令人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国家和民族创造起来的汽车神话。 本文认为,德国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内生优势,即 主要是汽车企业自身积累和具备的;二是外生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是在内生 优势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跟内生优势关联度不是很大。德国汽车的外生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化特征突出;垄断竞争结构突出;汽 车零部件等相关行业支撑作用突出;国际化能力突出;政府关心支持突 出;品牌建设能力突出;德国社会对汽车的钟爱与支持突出。 由于汽车体系非常庞大但篇幅有限,本文侧重对德国汽车业中的轿车体 系的内生优势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德国汽车(主要指轿车,下同)企业的 内生优势主要在于其可靠的质量,而高质量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一 是德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二是德国汽车企业对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三是德 国汽车企业的人才、技术创新优势;四是德国汽车企业在制造过程中的持续 不断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本文共用了 7 章的篇幅,对德 国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阐述。最后,根据全文梳理出 的某些观点,对中国汽车行业、汽车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值得我们注意和 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德国汽车;竞争优势;质量;技术创新;人才 abstract ii abstract german cars have always meant a lot to world automobile industry. with benz, bmw and audi playing leading roles in top car markets,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growth of global automobile industry. why is it so? what made those brands stand the test of time and became world-renowned? whats the reason for their high added-value and enduring brand charms? whats behind the legend of german carmakers? what can the chinese motor industry learn from the successes of their german counterparts? today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having growing pains brought by tests of the market and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it desperately needs a global vision and strategic thought to deal with world cars and the car world. what more, it longs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automobile wonder” the german nation has worked. this thesis holds tha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mainly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internal advantages and external advantages. the former refers to what a motor industry has accumulated itself and the latter what has developed from the former or what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former. the internal advantages of german cars are their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ism, monopolistic structure, contribution of related industries, government support and brand building. due to limited space, this thesis focuses only on the internal advantages of german sedan cars. it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l strengths of german cars derive from its superior quality which in turn is determin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 influence of the german culture,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excellent quality, the absolute edge in talents and technology, persistent quality control and improvement. seven chapters altogether are devoted to a thorough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german car-making industry, which naturally leads to several discoveries intended as enlightenment for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key words: german car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qua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学位论文独创性申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 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导师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第 1 章 绪论 1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886 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人类的第一辆汽车,汽车由此诞生。自 诞生至今,汽车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 20 世纪以来名符其实 的“改变世界的机器” 。一百多年来,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和由此形成的汽车产 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德国是汽车的故乡,汽车产业也很早地成为德国的第一支柱产业。德国人对 汽车的热爱和在汽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难以比 拟的。长期以来,德国很多知名汽车品牌,如“奔驰” 、 “宝马” 、 “奥迪” 、 “保时 捷”等在了解汽车的人群中已经耳熟能详,尤其是奔驰、宝马等品牌早已成为当 今世界高端汽车和德国品质的代名词了,并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对象。无疑, “德国制造”仍然是当今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强者和领航者。 汽车在中国也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了,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 开放以来的 30 年里,伴随着一次次的阵痛,中国汽车产业也不断见证了一次次 的成长。21 世纪以来的 8 个年头里,中国汽车业“井喷式”的发展已经使之成 为世界汽车第 2 大消费国、第 3 大生产国,汽车业由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产业之一。 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汽车产业还存在很多 亟需改善和加强的地方。 当前我国汽车业基础比较薄弱, 产业链总体竞争力不强, 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和整车厂商研发创新水平较低;厂商数量多,产能利用率不 够高,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的产业发展导向 需更加科学及时;汽车工业外资占据主导地位,自主开发和自有品牌虽有很大发 展,但仍需大力增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在中国已经成为遵循 wto 大家庭一员的背 景下,在金融海啸继续席卷全球并有进一步加深的可能的危机时刻,承载着中国 经济发展引擎的汽车产业、汽车企业又将何去何从?2009 年 3 月 20 日,酝酿已 久、作为国家“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政策措施之一的国家汽车产业调整 第 1 章 绪论 2 和振兴规划正式发布。如果说这项政策的发布可以视为国家在促进汽车产业发 展中的重大举措,那么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汽车业,又该以怎 样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主动承担起国家和民族对之寄予的“汽车产业兴国、 报国”的厚望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德两国虽然在社会经济制度、民族文化和发展历史 等方面迥异,但是德国汽车企业曾经走过的路,它们百余年以来积累下来的优秀 的汽车文明成果,无疑是人类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当之无愧地可以成为中国 汽车企业在新世纪发展起航的典范和坐标。 汽车业是一个产业价值链很长的行业,内容庞杂,而要研究好德国汽车的竞 争优势则更加复杂困难,不过,希望这篇论文在“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治学 理念的指导下, 能够对德国汽车业百余年来的生生不息的生存发展之道有一个较 为深入翔实的剖析,同时对正在突飞猛进、已经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业 更好地学习借鉴德国汽车业先进经验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 1.2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 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收集、阅读和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来研究。 2) 实地调研考察方法。通过对德国奔驰、宝马公司、北京奔驰、华晨宝马 和一汽奥迪等公司实地考察,获得重要的一手资料。 3)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多学科理论综合集成的基础上, 通过收集国内外汽车企业竞争案例及对中国部分汽车企业的实地调查研 究,探讨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突出研究其实践性。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汽车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在 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 法进行定量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内外研究状况 德国汉堡工业大学 mba 管理学院(nit)院长,制造业和商业管理方面的 专家 christoph jermann 先生认为, 汽车行业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 主要是因为 德国拥有最宝贵的资源高等教育和技术资源贮备。 德国的制造业和高等教育 都历史悠久。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需要高度的工业和制造能力,所以 德国能够在汽车制造业那么强势并不令人惊讶。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认为, 第 1 章 绪论 3 德国汽车工业的四大优势是:质量、环境、形象、销售和售后服务。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先生认为, 德国汽车的发展战略主导了欧洲的汽车 发展战略,也代表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德国汽车发展战略有七大特征:支 柱产业地位突出: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 74.4 万个工作岗位;汽车工业实 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5。技术领先战略突出:无论是生产高 档豪华车的奔驰、宝马,还是生产普通乘用车的大众,都始终将追求技术领先作 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专业化特征突出: 与美国汽车 “三大” 明显不同的是, 德国主要汽车公司具有显著的专业化发展特点。垄断竞争结构突出:奔驰、宝 马和奥迪,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发展的经典案例。 汽车零部件等相关行业支撑作用突出:德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来都 不是整车厂的附庸,而是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商。国际化能力突出:德国汽车厂 商还拥有庞大的海外产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遍布世界 23 个国家和地区。 政府关心支持突出。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先生、学者陈一明、范淑莹等认为:奔驰、奥迪、 宝马造出好车,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可积累的持续改进。这一本质的核心,贯穿 在稳定的输入、高效的建模、精益的制造、品质的追踪四个环节。只有将“可积 累的持续改进”这一思想精髓,植入汽车制造的每个流程中,才能使汽车制造业 真正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实力,掌握决胜于市场的利器。 宁波大学德语教师、德国文化研究学者蔡玳燕在永恒的经典德国汽 车文化掠影 一书中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德国汽车产业的特征,认为德 国汽车的高质量,源自于德国人性格中追求精确、追求完美、对工作一丝不苟的 认真负责态度,也源自于德意志的精神可靠、准时、高质量、高效。正是德 国的这种民族文化、技能培养、企业文化的灌输、技术的进步、品牌的建立与维 护,使德国汽车始终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独树一帜。 学者青木先生分析了德国制造长盛不衰的原因,认为德国工业的基础在于 李庆文.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七大战略特征.中国汽车报.2009.2.9 郎咸平、孙晋指导.陈一明、程垫、范淑莹、袁咏慧文. 汽车决胜局奔驰、奥迪、宝马靠什么 造出好车?j.深圳特区科技(期刊),2008.6 蔡玳燕.永恒的经典:德国汽车文化掠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 1 章 绪论 4 其国际一流的“制造科技” ,而“制造科技”的不断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关键 因素:一是与德国政府的指导协调密不可分;二是微型技术对提升德国提升制造 业竞争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德国制造业重视中小企业参与尖端技术 研究,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四是德国拥有一支能将“制造科技 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 汽车研究学者张发明先生在其编著的汽车品牌与文化 一书中认为,德 国汽车文化总体上的特征是:设计理念上,以日耳曼严谨的思维指导汽车设计, 外形沉稳低调保守;制造理念上,以严谨作风缔造汽车精品,安全、耐用、残值 高;使用上,行人违规、驾驶员免责,汽车是真正意义上的代步工具,与地位身 份没有必然关系;同时德国汽车的高效率也体现在车速上。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叶敏博士在其德国汽车工业的地位和走向 认为,德 国是个工业化程度极高的国家。 长期以来, 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德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德国汽车工业在国内的地位主要 体现在: 它是德国最大的雇主, 是德国税收的主要来源, 是设备投资的主体力量, 汽车行业的研发力量名列前茅。德国汽车工业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几大 知名汽车品牌在全球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德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特点主要在于: 品牌效应,研发效应,多元化战略效应。 武汉理工大学张勇军博士在其论文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 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汽车企 业在中国加入wto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中 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深层次原因。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提 高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建议。 青木.“德国制造”何以长盛不衰.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 (1) 张发明.汽车品牌与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叶敏.德国汽车工业的地位和走向.j.德国研究,2000, (4) 张勇军.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10 第 1 章 绪论 5 1.4 相关理论概述 相关理论概述 1.4.1 古典竞争力理论古典竞争力理论 亚当斯密于 18 世纪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 论认为,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 异,这是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这一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 假设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都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 1817 年,大卫李嘉图从相对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 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 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受益。比较优势理 论的缺陷在于生产要素仅限于土地、劳动力及资本,没有考虑知识、技术等无形 资产。它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没有政策干预,这是不现实的。 20 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从 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 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 异构成了各国、各个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1.4.2 一般竞争力理论一般竞争力理论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 波特提出企业长时间维持优于业界平均水平的经营业 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有三个基本策略:成本领先、 差异化和目标集中。集中战略有两种变形,即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成本领先 战略是指企业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力求客户 普遍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 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企业选择产业内一种 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而不是其它细分市场服务。 theodore w.等人针对 porter 竞争策略框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他们提出基 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服务型商务竞争策略和多种生态位竞争策略。 采用先进的制造 (美) 迈克尔 波特 (michael e. porter) 著; 李明轩、 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第 1015 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第 1 章 绪论 6 技术,从新产品的识别、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引入服务,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 计等环境,根据顾客的需要设计和生产产品等,从传统的产品制造型转变为以先 进的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型企业。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对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等产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 了解释国家的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即产业竞争优 势的获取,关键在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 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政府行为和机遇,为产业竞争力 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4.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了 “核心竞争力 理论”的这一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这一理论关注的是基于市场竞争的无形的动态 的能力资源,是指能给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技术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的有机 融合。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但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独特性, 即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与赶超;二是整体性;三是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不是 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 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它强调整体性,是企业所有资源充 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 “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企业 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且是技术系统、组织管理系统方面的 能力。 stanley f.slater 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本是顾客价值;迅速改变的环境增 加了对持续竞争优势能力的压力;5 年前的支持竞争优势的能力现在可能不再 是支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强的产品开发能力通常是增长和赢利的驱动力;市 场驱动、学习导向的企业文化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 hao ma 认为企业家、企业的组织、技术和管理等四个方面赋予企业的动态 theodore w.schlie,joel d.goldhar.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new directions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33:103-114 keith d.brouthers and yvette m. vantt kruis. competing in software:strtegies for europes niche businesses. long rangg planning .1997,30(4): 518-529 c.k. prahalad and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may-june:79-91 theodore w.schlie,joel d.goldhar.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new directions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33:103-114 第 1 章 绪论 7 优势,动态优势可以从创造力、效率、速度、灵活性和质量六个方面来衡量。 1.4.4 其它竞争力理论其它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首先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推动力, 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熊彼特所说的 “创新” 、 “新组合” 或 “经 济发展” ,包括以下五种情况:一是引进新产品;二是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 方法; 三是开辟新市场; 四是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五是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等, 他们强调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 键技术或在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成为最好而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格拉斯诺斯强调了制度对于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新经济史学家也指出, 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 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 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亦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而 言,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即“有效 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政府行为和政策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 重要的,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其代表人物还有托马斯、克鲁格曼、曼库尔奥 尔森等。 1.4.5 有关企业文化、质量管理等的理论有关企业文化、质量管理等的理论 企业文化具有重要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界定了组织与其它组织有别 的角色,文化是一个公司区别于其他组织角色的基本表现;二是传递给组织成员 一种身份的感觉, 也就是说, 企业文化在组织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 是一种身份; 三是促进成员对某一个事物的认同大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如果全体员工都把公 司看得比个人重要,就是认同公司大于个人;四是提高社会系统的稳定性与言行 标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增加一种稳定性,不管是对家庭、对社会,还 是对企业而言;五是引导与塑造员工的态度与行为,文化可以发挥出一种引导行 为的机制,让公司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都受到这个文化的影响。 企业变革要获得成功,有六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班子的强势作风与紧 hao ma.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kinetic and positional .business horiaons. 2000, january february: 53:64 余世维. 企业变革与文化. 第 159 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第 1 章 绪论 8 盯不懈;一切配套措施,即使是制度都要迎合变革;变革内容的事前沟通、事中 观察与事后修正;遇到障碍或阻力,立刻解决或调整;最终变革要注意“薄弱领 域”与“关键主题” ;主要是“打靶原理”与“海豚哲学” 。 德国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 工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二是强调加强员工的责任感,注重创造和谐、合作的文 化氛围;三是强调精益求精和注重诚信为本,追求产品质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务 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四是注重实效,将文化融入管理,树立良好企业 形象。 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满足四个标准 :基于个性、基于战略、基于最根 本的商业准则、基于人性。 (1)个性是企业文化的生命; (2)体现企业战略是企 业文化的基础; (2)遵守基本的商业准则是企业文化的原则; (4)尊重人性是企 业文化的根本。 全面质量管理把组织的每一部分都看成既是供应者又是顾客。 凡是依赖你的工 作的人是你的顾客,你的工作所依赖的人是你的供应者。每一个雇员的目标都是 既不接受也不生产有缺陷的产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是每一个人的职责。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一般都是指 :整个企业共同努力来满足顾客的需要并 经常性地超出顾客的期望要求, 通过引进新的管理体制和公司文化来大幅度削减 因质量不佳而导致的成本因素。 培养雇员的献身精神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确立 “人 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二是有保证的公平对待;三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 ; 四是雇员的就业安全;五是报酬计划;六是雇员的自我实现。 余世维. 企业变革与文化. 第 102 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候贵松编著. 企业文化怎样落地. 第 19 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1 候贵松编著. 企业文化怎样落地. 第 1 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1 (美)麦克莱恩等著;黄卫伟等译校. 运营管理.第 3 版.第 102 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德斯勒(dessler,g.).刘昕 吴雯芳等译. 人力资源管理: 第 6 版. 第 309 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9 (美)德斯勒(dessler,g.).刘昕 吴雯芳等译. 人力资源管理: 第 6 版. 第 676677 页.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 第 2 章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 9 第第 2 章章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 2.1 德国现当代发展概况德国现当代发展概况 德国全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为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为总理,总理掌握国家实权。首都柏林;国庆日 10 月 3 日;通用语言 德语;通用货币欧元;时差比北京时间晚 67 小时。位于欧洲中部,是欧洲邻 国最多的国家,面积近 36 万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 地区三级, 共有 16 个州, 14808 个地区。 人口约 8200 万, 以德意志人为主, 31.8% 的人信奉基督教,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 23 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 世纪形成 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 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 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 起。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于 1871 年建 立了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此,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欧洲 崛起。德意志统一后,德国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仅用了 30 年的时间, 迅速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完成了英国经历了 100 多年才 完成的事业。20 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法,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 于美国。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德国在美苏的扶持 下,经济迅速复苏,并各自成为东、西两大对立阵营中的重要强国。联邦德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经济上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创造了“巨大经济奇迹” ,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20 世纪 80 年代,联邦 德国成为西方世界的“经济巨人” 。民主德国在比联邦德国更困难的条件下,经 过 40 年的艰苦努力,也跻入世界十大工业强国之列。1989 年下半年,两个德国 终于实现统一。再次统一后的德国拥有完全的主权,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众多 的人口,德国当之无愧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在欧洲和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第 2 章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 10 2.2 德国汽车的主要特征、发展历程和现状德国汽车的主要特征、发展历程和现状 2.2.1 德国汽车主要特征德国汽车主要特征 德国汽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造型设计注重传统风格,线条挺拔而有力度, 车型富有艺术韵味;典雅、严谨而不事张扬,沉静、厚重而深藏不露;工艺精细、 注重细节,内在表现尤为优良;讲究实用与有效,整车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强, 加上德国汽车优良的品牌传统,给人一种坚固、耐用、可靠的感觉,深受世人爱 戴。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德国车,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德国汽车的质量举世闻名, 其中尤以梅赛德斯奔驰的耐用、 可靠性为最佳。 一辆奔驰轿车行驶 30 万公里以后仍安然无恙。 世界上汽车行驶里程最长的记录, 至今仍是由奔驰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所保持。这是一辆 1957 年生产的梅赛德斯 奔驰“180d”汽车,它在 1978 年 8 月转完了它的里程表,一共行驶了 1930800 公里。保时捷跑车的耐用性和长寿命也为世人所称道。有人曾做过调查统计:约 有三分之二的从1950年以来生产的保时捷和四分之三的从1964年以来生产保时 捷“911”跑车,至今仍在行驶。 2.2.2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德国是现代汽车的发祥地,是生产汽车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自从 1886 年卡 尔 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至今, 德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 120 多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这 120 多年的汽车发展史,德国汽车工业总体上经历了“发明试验” 、 “不断 完善” 、 “迅速发展” 、 “高科技广泛应用”四个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 与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一阶段,从 1886 年1910 年,汽车的发明试验阶段。19 世纪 70 年代, 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德国实现统一,内燃机和汽车先后问世。汽车的 诱人前景和当时有利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 促使德国的汽车厂在这一时期纷纷 涌现。1901 年,全德国只有 12 家汽车厂,职工 1773 人,年产汽车 884 辆;1908 年,德国的汽车厂已达到 53 家,职工 12400 人,年产汽车 5547 辆。德国汽车的 诞生和初步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德国在 20 世纪初转变为欧洲第一工业化强国的 重大推动力量。这一阶段德国汽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点:德国统一后创立 第 2 章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 11 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经济环境;普法战争击败法国后,从法国掠夺了 50 亿金法 郎的战争赔款,并吞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资本主义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 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德国生产力突飞猛进。 第二阶段,从 1911 年1940 年,汽车技术不断完善阶段。德国汽车工业 到 1914 年一战爆发时,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年产量达到 2 万辆。 一战后,德国人仅用了 10 年左右的时间就大大超过了战前的繁荣。1925 年,德 国生产汽车 6.3 万辆,保有量达到 17.1 万辆。1923 年到 1929 年这 7 年时间,被 称为德国汽车工业“黄金般的二十年代” 。这段时期,汽车工业发展迅猛,现代 汽车技术不断完善。二战前,德国把发展汽车工业和与此有关的行业摆到十分显 著的位置。汽车的诱人前景和迅速发展起来的高速公路网,使 20 世纪 30 年代再 次成为德国汽车生产的“黄金时代” 。二战前,德国的汽车工业已具有相当的基 础,戴姆勒奔驰、奥迪、大众等汽车公司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1938 年, 德国汽车保有量从 1932 年的 49 万辆增加到 127 万辆。 第三阶段,1941 年1960 年,德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 于二战爆发,德国汽车工业其实到了 50 年代才真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二战后,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 依靠顽强的民族精神, 德国汽车工业很快恢复并获得重生, 尤其是西德的经济在一片废墟上创造了著名的“哈拉尔德经济奇迹” ,只用了十 几年的功夫,就再一次超越英、法而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这一经济奇迹的发 生,与德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1950 年,联邦德国的汽车产量达到 30 万辆。1960 年,德国汽车产量已达到 200 万辆。10 年内,汽车产量增长了 5.7 倍,年增长率达 21%,从此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第四阶段,从 1961 年至今,是德国汽车高科技广泛应用阶段。这一时期, 从 60 年代开始,联邦德国的汽车工业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经过残酷竞争, 汽车厂家由 100 多家仅剩下 10 多家,但是产量却大幅提高,许多现代科技被广 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汽车生产开始走向成熟。1966 年,德国的汽车产量达到 305 万辆,但被日本超过,排名世界第三。1971 年,德国汽车产量已达到 400 万辆, 但是受两次石油危机影响和国内汽车基本普及, 70 年代德国汽车产量一直在 300 万400 万辆之间徘徊。整个 80 年代,德国汽车产量在 400 万500 万辆之间波 动。到 20 世纪末的 1998 年,德国汽车产量达到 570 万辆。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 第 2 章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 12 期起,德国汽车业掀起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的浪潮,主要事件有:戴姆勒股份公 司与克莱斯勒的合并; 大众、 宝马收购劳斯莱斯、 宾利; 保时捷收购大众等。 2007 年,德国汽车企业全球产量共 1210 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 16.9%;销量占西 欧汽车销售份额的 47%。2007 年,德国汽车产量被中国超过,成为世界第四大生 产大国。 2.2.3 德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德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德国则是制造汽车的国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 几乎成为德国人的精神追求。汽车在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成为 德国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精致一流的汽车成为德国的名片。截至 2007 年底的 数字,可以反映出德国汽车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德国汽车工业为德 国创造了 74.4 万个工作岗位,占德国工业岗位的 1/7;德国国内 1/4 的税收来源 于汽车工业;围绕着汽车开发、制造、销售和使用等环节,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 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5;来自于汽车工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占德国所有 工业科技总投入的 1/3,并由此带动了德国其它领域的技术发展。这些数字彰显 出,汽车工业是德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为德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税收和 技术创新成果。 进入 21 世纪的德国汽车工业,也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汽车业一样,正面 临着一种新的竞争形势和发展机遇,其主要发展趋势表现如下:一是通过进一步 的科技创新继续提高核心竞争力。 德国汽车企业仍然均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核心 竞争力和发挥其强势的地方,新的汽车技术即将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创新能力已 成为汽车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二是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及欧元 持续走强的压力,德国汽车企业加快了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步伐,主要表现形式是 跨国界的重组和联合。三是汽车生产与汽配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当前德国 汽车工业价值链的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汽配企业在汽车工业中扮演的角色越 来越重要,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研发和生产工作。汽车生产与汽配企业紧密合作, 有利于提高各自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 2 章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 13 2.3 奔驰、宝马、奥迪三大企业的发展历程奔驰、宝马、奥迪三大企业的发展历程 2.3.1 奔驰公司发展历程奔驰公司发展历程 (1)奔驰公司概况 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是德国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 的汽车产品品牌的名称。戴姆勒股份公司,拥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是全球领先 的高档轿车制造商和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旗下有梅赛德斯奔驰 (mercedes-benz) 、斯马特(smart) 、迈巴赫(maybach)等知名品牌,总部位 于德国斯图加特,员工 27 万人,现任董事长为蔡澈博士。奔驰汽车分为不同的 类型和级别:a 级为小型单厢车,b 级为厢式旅行车,c 级为紧凑型轿车,e 级 为中级行政商务轿车,s 级为高级轿车,m 级为 suv,g 级为越野车,v 级为 多功能厢式车,slk 为小型跑车,sl 为高级跑车,clk 为中型跑车,cl 为高 级轿跑车, slr 为超级跑车。 奔驰汽车的标志是简化了的形似汽车转向盘的一个 环形圈着一颗银色三叉星,喻示向海陆空领域全方位发展的机动性,环形图显示 全球营销的发展势头。 (2)影响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四位先驱人物 梅赛德斯奔驰品牌是当今全球高端汽车品牌之一,她凝聚了欧洲几代技 术先驱、企业家、经销商的智慧和心血,也承载着无数爱车人士对美好生活和卓 越品质的梦想和追求。 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历史, 就是一部现代汽车的发明史、 创业史、奋斗史和成就史。要了解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和今天的戴姆勒股份公司 的历史,有几位当年的创始人不得不提,他们是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 威廉迈巴赫、埃米尔耶利内克。正是这四位伟大人物当年在各自领域发挥特 长,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创造出了享誉全球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 卡尔本茨(18441929) ,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市,1871 年本茨与人合 伙在曼海姆市创立奔驰公司,1886 年发明了第一辆奔驰汽车。戈特利布戴姆 勒(18341900) ,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1886 年,发明了世界上第 一辆四轮汽车; 1890 年, 与别人投资组建戴姆勒发动机公司。 威廉 迈巴赫 (1846 1929) ,生于德国海尔布隆市,有惊人的技术创造才能,早年在戴姆勒发动机 公司和其它汽车公司工作,主要担任技术主管,晚年参与戴姆勒公司的经营管理 工作。 1900 年, 设计出了第一辆梅赛德斯汽车。 埃米尔 耶利内克 (18531918) , 第 2 章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演变 14 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莱比锡市, 对赛车和经商颇感兴趣而且在商业上取得很大成 就,有一个名叫梅赛德斯的女儿,梅赛德斯在西班牙语中意为“优雅” “幸运” 。 1897 年,耶利内克开始影响戴姆勒公司,并于 1900 年加入该公司董事会。 同年,他向戴姆勒公司订购 36 辆新车,同时附加了一个条件:新车必须出现梅 赛德斯(mercedes)的标志。在诱人的订单面前,戴姆勒默许耶利内克的要求, 并于 1902 年正式注册 mercedes 的名字。于是,随着戴姆勒公司产品的热销,著 名的梅赛德斯汽车品牌的名字便从此开始流行起来了。 (3)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急速通货膨胀,造成许多奢侈品产业、例如汽车厂在销 售上的困难,导致欧洲整个汽车产业的严重萎缩。为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戴姆勒公司和奔驰公司在德意志银行的协调下,于 1924 年 5 月合并,组建新的 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双方希望在产品线、生产成本、职工人数和销售网络 方面产生协同效应,新公司定于戴姆勒公司成立 40 年来的核心地带斯图加特。 1926 年 6 月经注册,合并后的新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4)戴姆勒奔驰公司的经营发展 两家公司(合并前)都有着高潮和低谷,这些起伏都随着公司命运以及世界 局势的巨变而相应变化。实际上,在公司长达 120 余年的历史里,真正持续增长 的黄金时期出现在 1953 年至 1986 年, 余下 2/3 的时间, 公司销售业绩跌宕起伏。 戴姆勒奔驰公司在二战后迅速重建并恢复产量,并在此以后以高速增长了 30 年,足以令人惊讶。但是,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梅赛德斯奔驰的市 场表现却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不过,在最近几年中,梅赛德斯奔驰的销量 又得以重新增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飞快增长。1998 年 5 月,戴姆勒奔驰 公司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更名为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2007 年 5 月,戴克公司分拆,分拆后德国公司更名为戴姆勒股份公司,梅赛德斯奔驰仍 作为其产品品牌存在。2008 年,戴姆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拜访工作总结
- 2025至2030中国移动数字X射线系统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离婚协议中关于子女兴趣班费用分摊协议范本
- 企业竞业禁止协议赔偿及竞业限制期限规定
- 个人私有土地买卖合同中的土地权属证明与核实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复合纸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离婚协议书共同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协议范本
- 离婚子女医疗保健及生活费用承担协议范本
- 国有企业员工待岗期间社会保障与再就业援助合同
- 婚姻终止协议书:财产分配、子女监护及赡养义务承诺
- 八师兵团职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下半年天翔外科手术器械ESG行动报告:供应链中的ESG责任与机遇
- 2025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题答案及解析
- 药品追溯试题及答案
- 潍坊市2026届高三开学调研监测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 辅警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考试试题(含答案)
- 网络文明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牙刷丝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文明礼仪课件高中
- DB65 T8038-2025 好住房建设技术标准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考知识点提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