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方回是宋末元初一位极有影响的诗人和诗评家,他的瀛奎律髓是一部融 选、注、评于一体的大型唐宋律诗选集。其内容宏富、体例新颖,在历代诗歌选 本中颇具特色。瀛奎律髓对唐、宋诗学及诗学批评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本文选择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对宋诗的论述评价作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在 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方回的评诗标准,论证他特有的的宋诗眼光,梳理 归纳他对宋诗发展过程、宋诗流派及代表诗人的评论,总结其在宋诗学研究中的 贡献。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方回的生平、著述,和瀛奎律髓一书的内容、体例, 综述学术界对方回瀛奎律髓的现有研究成果,并阐明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一部分,瀛奎律髓的论诗标准。方回论诗的标准为“格高 、“意到、 “语工一,通过对这三个标准的阐述,论证方回的评诗标准是在把握了宋诗基本 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以宋人的眼光评价宋诗。 第二部分,瀛奎律髓唐宋并重的诗学观。先概述宋末元初举世宗唐的诗 学风尚。然后从瀛奎律髓入选唐宋诗的数量,对唐宋诗的比较评点,以及“一 祖三宗说的构建三方面,论述方回唐宋并重的诗学观。 第三部分,瀛奎律髓对宋诗发展过程、宋诗流派及代表诗人的评论。梳 理归纳了方回对于宋诗发展过程、宋诗流派及代表诗人的评论。方回较早较全面 地论及宋诗发展及流派渊源,他对宋诗发展阶段的描述、流派特征的界定及源流 的分析,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第四部分,瀛奎律髓对宋诗学研究的价值。总结方回该诗选对于宋诗学 研究的文献价值及诗学理论价值。 关键词:瀛奎律髓;方回;宋诗观;价值 a b s t r a c t f a n gh u iw a sav e r yi n f l u e n t i a lp o e ta n dt h e o r i s tl i v i n gb e t w e e nt h ee n do fs o n g d y n a s t y 觚dt h eb e 酉n n i n go fy u 龃d y n a s t y h i sw o 咄聊缸汜p 鼠f ,w 弱a o u s t 幻g s 0 n gr e g u l a rp o e m 强t h o l o g ym i x i n gs e l c c t i o n ,锄o t a t i o n 锄dc 0 衄e n t a 呼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p o e ma 1 1 t h o l o g y ,i ti sf u u0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p l e n t i f u lc o n t e n t 卸d o r i 咖a ls t y l e 踟2 硒l f 三y 飘fc o n t a i l l sv e r yi m p o n 姐tr e f c r e n c ev a l u et ot h er e s e 盯c h o ft h n g s o n 2 口l o e t i c sa n dc r i t i c i s mh i s t o r y i i lt h i st h e s i s ,ic h o o s ef a i l gh u i sd i s c l l s s i o na i l dc 0 m m e n t a r yo fs o n gv e r s ei n m ,l g 勋f 三,砌f 弱t h es t a n i n gp o i n t b 弱i n go np r c v i o u sr c s e a r c h ,ia t t e m p tt 0f u n h e r 跹a l y z el l i sc 0 咖e n t a r ) ,s t a i l d a r d s ,d e m o n s 仃a t eh i su n i q u ev i s i o n0 fs o n gp o e m , c o n c l u d eh i sc 0 忸m e m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锄ds c h 0 0 lo r i g i no fs o n gp o e m , 锄ds u mu pi t sc 。i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l l es t u d yo fp o e t i c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ht h ep a no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r ea r eaf b wi i l t r o d u c t i o n st 0t h el i v e s ,w r i t i n g so f f 札gh u ia n dt h ec o n t e n t ,s t y l eo f 】鲰砌f 三y 妇f s u m m a r i e so ft h ea c a d e m i c 啪m u n i t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_ b o u tt h i sb o o l 【,a n dt h ef b c a lp o i n ti nt h i st l l e s i s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c o m m e n t a 珂s t 锄d a r d s 伽渤g 觑f 工y & 院咖h u i s c o m m e n t a r ys t a n d a r d sa r c ”越g h 一鲥d i ,”i n t d e d i 龃d ”t h ep h r 弱e b yd c s 锄i n g t h e s et l l r e es t 锄d a r d s ,d e m o n s 仃a t et h a tl l i ss t 锄d a r d sb a s e do nt h e 伊a s p0 nt h eb 弱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o n gp o e m ,a n dt h a th i sc 0 m m e n t si sf 幻mt h ev i s i o no fs o n gp o e m c h 印t e rt 1 w 0 :e x p o u n d 也es 锄ea t t e 埘0 nt 0t l l ep o e m s0 ft 锄g 锄ds o n g d y n 弱t i e si i l 翰曙j 强记 ,钇毛b ys u m m a r 娩i n ga t m o s p h e r e0 fu p h o l d i n gt h e ,i 抽gv e r s e , c o m p a 血gt h eq u 如t i t y 姐dc 咖e n t so f 伽g 缸ds o n gp 0 锄,髓d 锄a l y z i l l gm e t h e o 巧o f i l o n e 跚c e s t o r 牡dt h r e ef o u n d e a h a p t e rt b r c e :t h ec o n d u d i n g0 ff m gh u i s 啪m e n t s t 1 1 e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c e s s 粕ds c h 0 0 lo r i 西no fs o n gp o e m f a i l gh u i i st h ep e r s o nw h 0d i s c i l s s e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2 晦sa n ds c h o o l 嘶g i no fs o n gp o 锄e 缸l i e ra n dm o r ec 0 i n p r e h e l l s i v e h i sd e s 丽b i n go fp r o c e s s ,d e f i i l i n g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锄dt h e 觚a l y s i s0 fo r i 酉n sh a s 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a l a p t e rf o u r :也ev a l u et 0 也er e s e 砌o fs o n gp o e t i ct l l e o r y t h i sp a r ts u m su p i t sv a l u e0 fd o c u m e n ta n dp o e t i ct h e o r y k e yw o s :缸f 加鼠0f 孤gh u i ;恤v i s i o no fs o n gp o e m ;v a l u c i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乏垒圈匿l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盈乒。主。沙 日 期:里:窆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言 i 口 方回( 1 2 2 7 1 3 0 7 ) ,字万里,号虚谷,安徽歙县人,宋元之际著名诗人、 诗评家。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续古今考、名僧诗话、文选颜鲍谢 诗评、瀛奎律髓,其中以瀛奎律髓最为知名。 瀛奎律髓成书于元至元二十年( 1 2 8 3 ) ,是一部唐宋五、七言律诗选集, 在历代的诗歌选本中独具特色。其选诗宏富,全书以类编排,每类各一卷,分 4 9 类4 9 卷,共收入唐、宋诗人3 8 0 家五、七言律诗2 9 9 2 首( 本3 0 1 4 首,其中 2 2 首重出) 。其体例安排突破了以往选本只选不评的模式,合诗选、诗话为一体, 采取依诗说话的方式,具体直观地阐述著者的诗学观点。瀛奎律髓一书,通 过选诗、批注、评点,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唐、五代、两宋近七百年间诗歌创作的 盛况和律诗发展的轨迹,对唐、宋诗学及诗学批评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代对瀛奎律髓的评价都是有贬有褒,纷争不断。在宗唐与宗宋阵线分 明的清代,宗唐者一般都持贬斥态度,批评方回“全是执己见以强缚古人”,是 “以古人无碍之才,圆通因变之学,曲合于拘方板腐之辈”;宗宋者则给予高 度评价,称赞“其论世则考其时地,逆其意志,使作者之心,千载犹见;其评诗 则标点眼目,辨别体制,使风雅之轨,后学可寻。斯固诗林之指南,而艺圃之侯 鲭 固。这种纷争一直持续到今天。 三四十年代的学者,学术思路沿袭清人,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 纲、述方回诗评和方孝岳先生的( 瀛奎律髓) 里所说的“高格”是这一时 期研究的代表,都是从技法和诗风主张角度,进行的批评和褒贬。此后五十年代 到七十年代末,大陆少有关于方回或瀛奎律髓的研究论著。 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加强,方回的诗学理念及瀛 奎律髓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 9 8 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庆 甲先生集评校注的瀛奎律髓汇评,为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一时期, 许多文学批评史著作都关注到瀛奎律髓,有专章论述,如敏泽的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成复旺等著的中 国文学理论史等。其中王运锡、顾易生对方回是肯定的,而敏泽、成复旺对方 回评价不高。此外还有相关的研究论文,许总发表了论清人评( 瀛奎律髓) 之 得失及其启示、论( 瀛奎律髓) 与江西诗派,詹杭伦发表了方回诗歌美学 思想初探等,讨论的焦点仍相对集中在“一祖三宗 说、“格高”等问题上, o ( 元) 方同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 卷1 )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 本文凡弓 瀛奎律髓方回评点皆据此本,下文只注明卷次,不一一注出) 吴之振瀛奎律髓序瀛奎律髓 m 清康熙五十二年( 1 7 1 3 ) 吴之振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学术思路有所拓展。 九十年代以来,有关方回及瀛奎律髓的研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讨论了 大量以前未曾涉及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以前不曾设想的看法,修正了不少代代 相因的观点。相关的文学批评史和诗学理论著作有顾易生等人的宋金元文学批 评史、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袁行霈、孟二冬、丁放的中国诗学通论、 陈良运的中国诗学批评史等。研究论文有二十余篇,较有影响的如:查洪德 的方回的诗人修养论、关于方回诗论的“一祖三宗说,李仲祥的方回 论“格高”与“圆熟”,王琦珍的方回诗论的再评价,莫砺锋的从( 瀛奎 律髓) 看方回的宋诗观等。此外还出现了研究方回的专著,一部是杭州大学出 版的毛飞明编的方回年谱与诗选,该书对方回一生的经历和不同时期的诗歌 作了比较细致的整理,是后人研究方回生平及其诗歌的宝贵财富。另一部是中华 书局出版的詹杭伦的方回的唐宋诗律学,它是内地唯一一部系统研究方回诗 学理论的专著。 学术界关于方回瀛奎律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在某些问 题的研究上还略显单薄。纵观学界对瀛奎律髓的研究,其视角多侧重于“一 祖三宗”说、“格高论和他对江西诗派的论说总结等方面。而关于方回在瀛 奎律髓中的宋诗眼光、对宋诗的独特观照,以及它在宋代诗歌理论研究中的价 值等问题上,研究的还不够全面深入。基于此,本文选择方回在瀛奎律髓中 对宋诗的论述评价作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方回的 评诗标准、唐宋并重的诗学观,论证他特有的的宋诗眼光,梳理归纳他对宋诗发 展过程、宋诗流派及代表诗人的评论,总结其在宋诗学研究中的贡献。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瀛奎律髓的论诗标准 方回论诗标举“格高”、“意到”、“语工”。他在瀛奎律髓论评诗标准时 说:“诗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语又工,为上;意到语工而格不高,次之;无格无 意又无语,下矣。 ( 卷二十一) 方回按照这三个论诗标准,将诗歌分为上、中、 下三个等级。他还说诗歌创作应该“以意为脉,以格为骨,以字为眼,则尽之。 ( 卷四十三) “格高强调的是诗歌的风格,“意到”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而“语 工则是强调诗歌的语言形式。“格”、“意 、“语 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建 立起一种系统的评价体系。 ( 一) “格高” 南宋后期,统治诗坛百年的江西诗派日趋衰微,“四灵”、江湖诗派兴起。永 嘉“四灵想以晚唐刻苦求工的诗风矫正江西诗派粗疏枯涩之弊,他们作诗宗晚 唐姚合、许浑,写景琐细,境界狭小,虽刻意雕琢,终不免纤仄。江湖诗派则一 味地模拟唐人,诗作内容猥杂细碎,干谒习气严重。整个诗坛弥漫着萎靡卑弱的 诗风。方回对这种诗风深为不满,为扭转衰颓的诗风,方回重振“江西”旗鼓, 倡导以“一祖三宗 ( 唐杜甫、宋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为代表的“格高 的诗风,并以“格高”作为品评诗歌的首要标准。 方回的格论思想是由江西诗派诗学观继承而来的。他没有给“格高 下明确 的定义,通过研究其具体诗论和评点,可以归纳出其“格高”的内涵包括两个层 面:一是就创作主体而言的,方回所谓的“格高”首先着眼于诗人人格的高尚。 敏泽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评价方回的诗论,认为其“格高”“首先注重的是 审美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美 ,强调“人格、志节的高洁”。方回在赵 宾踢诗集序中说:“青霄之鸢,非不高也,而志在腐鼠,虽欲为凤鸣,得乎? 是故诗也者,不可以勇力取,不可以智巧取,学问深浅,言语工拙,皆非所以论 诗。认为诗格首先取决于人格。而人格的高低又与人的品德修养、学问情趣有 关。方回认为“胸中所见高,则下笔自高,此又在乎涵养、省悟有得,不得专求 之文字之间。”( 卷十九) 他推尊“一祖三宗 ,“把格高二字,遍赞他所谓三 宗,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这些诗人具有高尚的人格。杜甫是“格 高”的典范,方回在评价杜诗时,时时流露出对其人格的称赏,如“以老杜之为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 m 济南:齐鲁书社,1 9 8 9 :5 0 2 5 0 3 圆方问赵宾吻诗集序桐江集( 卷1 ) m 宛委别藏钞本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m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7 :1 8 7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纯乎忠襟义气,而所遇之时,丧乱不已,宜其然也 ( 卷十五) ,在此,方回 称道的是杜诗所独具的时代忧患意识与崇高的道德品质。杜甫虽命运多舛却能不 改其衷,以博大的胸怀同情乱世中百姓,这种高尚的人格是方回所推崇的。而对 于江湖诗人干谒乞讨、谄媚无骨的做法,方回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庆元、嘉定 以来,乃有诗人为谒客者,龙洲刘改之之徒不一人,石屏亦其一也。相率成风, 至不务举子业,干求一二要路之书为介,谓之阔匾,副以诗篇,动获数千缗,以 至万缗。 ( 卷二十) 以诗为游谒之具,雅道衰微,竞至于此,人品已堕落了,诗 格自然卑下。方回本人的人品如何,我们且不做评价,他强调人格对诗格的影响 这一论述本身,是很有见地的,阐释了诗歌创作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格高 内涵的另一层面是指诗歌的艺术风格。方回追求的艺术风格大体上 可归纳为两类: 1 、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 方回称赞盛唐诗人说:“诗体浑大,格高语壮。晚唐下细工夫,作小结裹, 所以异也。学者详之 ( 卷十五) ,“唐之方盛,律诗皆务雄浑”( 卷二十四) ;推 崇陈与义“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嗣黄陈而恢张 悲壮者,陈简斋也 ( 卷一) ,“简斋诗气势雄浑,规模广大 ( 卷二十四) 。由上 述评语可见,方回认为格高的作品应“诗体浑大 、“恢张悲壮”、“气势雄浑”, 即指诗歌不仅要有道劲雄厚的气势,还要有深沉悲壮的情怀。邓绍基认为“这样 格高的观点也是与他倡导的诗歌要有现实性,要有真情实感是一致和相通 的。“格”是与诗歌的思想内容即“意”相关联的,立意深刻,情感真实,方 能形成雄浑悲壮的气格。而四灵学晚唐浮靡诗风,题材和境界狭窄,千篇一律, 没有真实的情感。方回在评价姚合游春时说:“其病在乎矜夸无感慨,又说: “予谓诗家有大判断,有小结裹。姚合专在小结裹里,故四灵之学,五言八旬, 皆得基础,七言律及古体,则衰落不振,又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气象 小矣。 ( 卷二十五) “无感慨”即是指诗歌没有真实的情感内蕴,四灵专在“小 结裹”,不关注世道现实,诗境狭窄,“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因而“气 象小”,格调卑弱。 2 、瘦硬枯淡的艺术风格 方回特别推崇杜甫后期的诗作,认为这些作品“顿挫悲壮,剥落浮华”,具 有瘦硬骨劲的特点,称赞杜甫后期的诗是“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 卷十) 方回评山谷诗:“格律绝高,万钧古鼎不可移也。”( 卷二十七) 评后山诗:“淡中 藏美丽,虚处着工夫,力能排天斡地 ( 卷十) 、“全是骨,全是味,不可与拈花 簇叶者相较量也( 卷十六) 在此方回论“格高偏重于诗风的骨骼挺拔、瘦硬 枯淡。方回论诗,宁取瘦硬而不取轻俗。语言浅露是“俗”,过求工丽也是“俗”。 o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l :4 2 0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瀛奎律髓卷四十七吕居仁寄壁公道友注云:“江西诗,晚唐家甚恶之。 然粗则有之,无一点俗也。晚唐家吟不着,卑而又俗,浅而又陋,无江西之骨之 律。在方回看来,。诗文只求工丽、肥腴,堆砌风云月露的形态,就是格卑之作; 若能超越此境,不露雕琢之迹,由至工入于不工( 即“语工”) ,剥落浮华,才为 高格。一般说来,追求工丽容易,而超越工丽却难,流俗之诗止于工丽,所以格 卑;杜甫七言律诗,“不丽不工,瘦硬枯劲”,乃见高妙。他认为“四灵”“江湖” 浮华轻俗、妩媚无骨,以“体格太卑,对偶太切( 卷十四) 、“气骨甚弱”( 卷二 十) 、“气格卑弱”( 卷二十四) 评之。 综上,方回所谓“格高”的论诗标准,是指诗人高尚的人格与雄浑悲壮、枯 淡瘦硬的诗歌风格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它与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紧 密关联,在方回的整个诗学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 ( 二) “意到” 方回说:“格高为第一,意到自无双。 方回所说的“意”,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诗篇的立意,二是指围绕立意进行的谋篇布局,即“意脉。 方回强调立意要“深”,表达内心深厚的感慨。方回在仇仁近百诗序中 称:“诗号为能言者,气有所抑扬而难宣,意有所未易喻,时有所触,物有 所感,事有所不可直指,形之为诗,则一言片语而尽之矣。”他指出诗歌应当本 之作者自得之胸襟,或抒发感触,或表达意旨,如怀古类小序批评作诗“齐 彭殇之修短,忘尧桀之是非为异端之说,提倡“有仁心者必为世道计”。( 卷三) 忠愤类小序则强调“世不常治,于是有麦秀、黍离之咏焉”,“今取其 可以怨者列之 。( 卷三十二) 方回强调于世道兴衰的深切体悟,此点正与“恢张 悲壮”之“高格”相通。他在对各篇的具体评论中,也时时强调诗歌的这种立意, 如评杜甫画鹰“子美心中愤世疾邪,又以寓见深意。”( 卷二十七) 评黄庭坚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学山谷诗又当知山谷所以处迁谪而浩然于去来者, 非但学诗而已。 ( 卷四十三) 评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山门则着重分析其“白 首逢新政”的感慨,称其:“词意深婉,岂徒诗而己哉”( 卷一) 。评陈与义和吕 本中诗则说:“简斋诗高峭,吕紫微诗圆活,然必曲折有意 ( 卷二十三) 。 方回不但强调立意的“深”,还重视“新”。方回在评杜诗时说:“格高、律 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 卷二十三) “意奇 即是说杜诗立意的“新”。 怎样才算作“意新 呢? 方回说“诗欲新而不陈,己辨酒中蛇则无疑矣。己 辨二字佳,事故而意新。”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能够自出已意,才能立意 新奇。方回特别欣赏有新意的诗句,如评徐照题钓台“尾旬( 梅福神仙者, 新知是妇翁) 自来无人道。”( 卷三) 送翁灵舒游边“第四句( 忧国夜观星) 新 国( 元) 方回仇仁近百诗序桐江续集( 卷3 2 ) m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甚。”( 卷三十) 永州寄翁灵舒“第六句( 楼高望见船) 好,眼前事,但道着便 新。 ( 卷四二) “意到”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围绕立意进行的谋篇布局。方回称贯穿全诗的 用意为“意脉”,如上文所引“以意为脉”。方回在文选颜鲍谢诗评中也有论 及:“诗有形有脉。以偶句叙事叙景,形也。不必偶而必立论尽意,脉也。”( 卷 三) “立论尽意 即是说诗人作诗时应有明确的立意,对全篇进行缜密的构思, 在具体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切题、达意,讲究诗文的布置法度。 宋人作诗重立意。情意之分,是论诗者宗唐或宗宋的关键。晚明陆时雍论诗 主汉魏盛唐,主神韵,其诗镜总论云:“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 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 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方回论诗标举“意 到,体现了宋人学习杜甫的诗学精神,更体现出宋人的论诗眼光。 ( 三) “语工” “语工是江西诗派炼字造句的标准。方回在瀛奎律髓的批语中,多以 “工 来评诗。如评陆游诗:“有工无迹”( 卷二十三) ,评梅尧臣诗:“五六平淡 之中,有滋味,亦工致。三四亦无不工 。( 卷六) “语工 即诗歌语言形式的工 巧圆熟,是指经过对诗歌字与句的精心雕琢,而达到“字稳句圆”( 军不复过前 村) ,是一种由极工巧而臻于天成的浑然无迹的诗歌形式。 方回所谓的“字稳句圆即“圆熟”,王直方诗话云:“谢胱尝语沈约日: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故东坡答王巩云:新诗如弹丸。及送欧阳弼 云: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柘弹。盖谓圆熟也。”四方回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夫 诗莫贵于格高。不以格高为贵而专尚风韵,则必以熟为贵。熟也者,非腐烂陈熟, 取其左右逢源是也。此二十首梅花诗,他人有竭尽气力而不能为之者,公谈笑而 道之,如天生成,自然有此声调者”( 卷二十) “圆熟不同于宋末的陈腐诗 风,是自然圆转、“左右逢源”,而不露雕琢之痕迹,如自然天成。方回评梅尧臣 诗“圣俞诗淡而有味。此亦信手拈来,自然圆熟”、( 卷十四) “圣俞诗不争格高, 而在乎语熟意到 ( 卷十六) ,评吕居仁诗“吕紫微诗圆活”,( 卷二十三) 评张耒 “平熟圆妥,视之似易。能作诗到此,亦难也”( 卷十六) 、“文潜诗大抵圆熟自 然”( 卷二十九) 。 语言的工巧圆熟自锻炼而来。“技巧之讲究、诗法之提示、破体之开创、新 变之追求,是宋诗有别于唐诗、宋调不同于唐音的关键所在。”方回瀛奎律髓 o ( 明) 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4 1 4 引自(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3 8 )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2 5 9 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 m 长春:长春出版社,2 0 0 2 :7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中对“句法”、“字眼”、“拗字”、“变体”、“用事”、“对偶”等诗法有详细的论述, 十分重视锻字炼句。方回在送俞唯道序中说:“善诗者,用字如柱之立础, 用事如射之中的,布置如八阵之奇正,对偶如六子之偶奇,至于剔奇抉怪,如在 太空中本无一物,云霞雷电、雨露霜雪,屡变而不穷。锻一字者,一句之始,字 字稳则句成而无锻迹;铸一句者,一篇之始,句句圆则篇成而无铸痕。其初运思, 旋如游丝之漾天;其终成章,妥贴如磐石之镇地。 方回的这段文字对字句的锻 炼作了全面的要求,他以锻字炼句作为谋篇之首要工夫,形容初作诗时,其诗思 如旋转之游丝,然经过不断的字句的锤炼,既炼了字也炼了意,于是遂完成了一 篇如磐石般稳妥老练的诗作。方回还揭示出了锻炼字句与文章立意构思的关系, 按照上述标准方能创作出“意奇句妥 、“意到语工”的诗歌。 “格高”、“意到”、“语工”作为方回论诗的主要标准,这三者之间是相联系 的。“意”、“语 是诗歌的内容形式,它以“格”这一精神境界为核心。“意到” 是“格高”的思想基础,“意高则格高”,圆只有文章的立意深刻、不轻俗,内容 不贫乏,才能创作出恢张悲壮、气势雄浑的诗作。而“语工”则是“格高 的实 践途径,通过对字句的精心锤炼,方能“剥落浮华”,形成瘦硬枯淡的诗风。查 慎行评价说:“诗以气格为主,字句亦末矣。然必旬针字砭,方可近而语上,虚 谷先生评诗之意以此”。 “格高、“意到”、“语工”不仅是方回的论诗标准,还是江西诗派的创作纲 领,正是“格高、“意到”、“语工的创作实践,构成了宋诗的鲜明特色,使之 取得了可与唐诗争辉的历史地位。瀛奎律髓的评诗标准是方回在把握了宋诗 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得之于宋诗又转以评价宋诗。方回从这些标准入手, 是以宋人的眼光来评价宋诗,他的确触碰到了宋诗的特质,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 评价宋诗。 ( 元) 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 卷1 ) m 宛委别藏钞本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 m 南昌:江西人民j j 版社,2 0 0 l :4 1 8 查慎行评语,引自瀛奎律髓汇评( 卷1 ) ,l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瀛奎律髓中唐宋并重的诗学观 ( 一) “尊唐抑宋 的诗学风尚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是第一个艺术高峰,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 峰,此后学诗者,不入于唐,即出于宋,很难摆脱唐音、宋调的影响。自南宋始, 关于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的问题就一直争执不休,论者各执一端。 唐宋之争缘起于宋诗有别于唐诗自成面目,北宋诗歌是从取法唐人起步的, 经过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开创努力,至北宋后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独辟蹊径,形成了有别于唐诗的独特美学风格。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元 祜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性情远,要之不出苏、 黄二体而已 。可见当时苏、黄诗风风靡天下。同时,宋人也逐渐看到了苏、黄 诗学中的某些弊病。围绕苏黄及江西诗派的探讨与论争几成北宋后期和南宋的论 诗倾向,而对唐宋诗优劣的比较也随之出现。当时南北方的诗学家,如南宋的张 戒、严羽,金朝的元好问、王若虚,都贬抑宋诗,主宗唐诗。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论道:“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 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学者须以次参 究,盈科而后进,可也。”张戒较早从诗歌历史流变的视点出发,将历代诗歌分 成了五等,他提倡由近而远,逐渐上溯的学诗路径。“国朝诗”即宋诗,被看作 最末等。张戒的诗歌等次说,为唐宋诗之争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前提。他对江西诗 派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 苏、黄。”针对宋人作诗好用事、押韵的特点,岁寒堂诗话批评道:“苏、黄 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 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扫地矣。张戒批评苏、黄在 创作上有本末倒置之嫌,他们在不经意中将咏物、言志抛到了脑后,消弥了诗中 的风雅之意味。 严羽沧浪诗话作为南宋总结性的诗话著作,其基本立足点是尊唐抑宋, 重“兴趣”、“情性 ,以盛唐为法,故对宋人言诗,极尽批评之能,如:“其间说 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非古人之诗也,盖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 宋) 刘克庄( 撰) 。王秀梅( 点校) 后村诗话( 前集卷2 )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2 6 ( 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 卷上) 历代诗话续编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5 1 同上,5 7 页 同上,4 4 页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4 3 0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 知着何处。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 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 求。”事实上,严羽对唐宋诗风审美特质的差异有总体的把握与明确的认识:“唐 人与本朝诗人,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固但他是站在唐人、特别是盛唐人的 立场上来批评宋诗,批评江西诗派,对待唐宋诗的态度是不平等的。 当时与南宋相对峙的金朝崇尚唐诗的风尚也盛极一时。金人在崇唐的角度上 多注重唐韵的“自得 与“天成”。如王若虚批评山谷诗说:“山谷之诗,有奇而 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 肝中流出者,不足也。 叭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元好问反对江西诗体,贬抑柔弱、巧饰与险怪的 晚唐诗风,崇尚壮美、天然的盛唐风格,提出“以唐人为指归 之论,从雅正 原则出发,表现出趋尚古雅、精纯的唐诗观,“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在选编实践上,其唐诗鼓吹表现、引 导了元代诗坛宗尚“唐音”近体的风气,沟通了宋金两朝学唐、崇唐间的差异, 为元代诗坛“宗唐得古开启了先声。 元代诗坛宗唐复古论者主要有戴表元、袁桷等人,他们于古体宗汉魏、两晋, 于近体宗唐,侧重从性情、格调的角度推尊唐诗。戴表元在反思宋末四灵、江湖 格局狭小和江西末流刻划过甚、理学诗质木无文等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唐复 古的主张,蔑视文字法度,强调学诗之法应该在遍师古人的基础上追求无迹之迹, 他认为宋人学唐不得法,态度拘泥,执着形迹,所以不能达到唐诗的境界。袁桷 也对晚宋诗风进行了批判,严厉指摘江西诗派“律吕失而浑厚乖,驯致后宋,弊 有不胜言者”。他认为“诗盛于唐,终唐盛衰,其律体尤为最精,各得所长, 而音节流畅,情致深浅,不越乎律吕,后之言诗者不能也。 虽然上述推崇唐音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他们贬宋尊唐的论调是基本一致的, 努力地将唐诗与宋诗划开界限的用意亦是相似的。当时多种唐诗选集的出现也正 反映了时人对于唐诗的热情。如:王安石有唐百家诗选,洪迈有万首唐人 绝句,赵师秀有二妙集、众妙集,李弊有唐僧弘秀集,赵孟奎有分 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刘辰翁有王孟诗评,周弼有三体唐诗,杨士弘有唐 音等等。 严羽( 著) ,郭绍虞( 校释) 沧浪诗话校释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1 4 8 谚同上,1 4 4 页 ( 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 卷2 ) 历代诗话续编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5 1 8 垃同 二,卷3 ,5 2 3 页 陶秋英( 编选) ,虞行( 校订) 宋金元文论选 g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4 5 1 同上,4 5 8 页 o ( 元) 袁桷书梅圣俞诗后清容居士集( 卷4 6 ) m 丛书集成初编本。 同上,卷4 9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方回唐宋并重的诗学观 方回的瀛奎律髓对宋诗甚为重视,这在尊唐抑宋的诗学风尚下,显得与 众不同。他在瀛奎律髓序中称:“瀛者何? 十八学士登瀛洲也。奎者何? 五 星聚奎也。”“瀛”与“奎”分别是唐宋之典故,故瀛奎律髓其实即“唐宋律 髓。他将在时人看来完全不同风格的唐、宋律诗合为一编,“对唐宋诗都给予高 度的重视,在评论唐宋诗之优劣时首次表现出一种平等、自信的心态。”在举世 宗唐的诗学风尚下,方回唐宋并重的诗学观让人感到难能可贵。 从瀛奎律髓所选的作家作品数量上,我们可以发现方回推扬宋诗的意图 是十分明显的。瀛奎律髓共选录3 8 0 位诗人的作品,其中宋代诗人2 1 7 人, 约占总数的5 7 ;选唐宋律诗2 9 9 2 首,其中宋诗1 7 5 6 首,占总数的5 9 。此外,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莫励锋还把瀛奎律髓中选诗二十首以上的唐宋两代诗 人及所选诗歌数量作了统计:选诗二十首以上的诗人共三十六人,其中唐代诗人 十二人,宋代诗人二十四人,所选的宋人刚好是唐人的两倍。由此可窥见方回对 宋诗的重视程度。 在瀛奎律髓的评点中,方回经常把宋诗与唐诗进行比较,从他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方回的诗学观是辩证发展的,他认为宋诗是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宋 诗在艺术表现、题材内容等方面超越了唐诗。他在瀛奎律髓卷一评晁君成甘 露寺中写道:“余取此篇者,以人或尚晚唐诗,则盛唐且不取,亦不取宋。殊 不知宋诗有数体:有九僧体,即晚唐体也;有香山体者,学白乐天;有西昆体 者,祖李义山。如苏子美、梅圣俞并出欧公之门,苏近老杜,梅过王维,而欧公 直拟昌黎,东坡暗合太白。惟山谷法老杜,后山弃其旧学,遂名黄、陈,号江 西派,非自为一家也,老杜实初祖也。 ( 卷一) 方回认为北宋诗风是在唐诗的 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看法基本符合宋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但其中的某些说法 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梅过王维”、“东坡暗合太白的说法,冯班批评说:“过 王维、合太白,梦语也。”纪昀也认为:“梅不能过王维,东坡与太白似近而 非,太白恣逸而飘忽,纯任自然,东坡恣逸而灵敏,时露巧妙。”固尽管方回的说 法我们不能认同,但他的这种说法,反映出了他重视宋诗的诗学观点。瀛奎律 髓中这类将宋诗与唐诗进行比较,指出渊源关系,肯定宋诗的评点还有很多, 如: 放翁诗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此篇虽陈、杜、沈、宋,亦 不过如此。( 卷四) ( 张耒) 此诗全似唐人,高于张司业也。( 卷六) ( 丁谓) 近似白乐天体。( 卷十) 莫励锋从 看方回的宋诗观 j 文艺理论研究,1 9 9 5 ( 3 ) :7 1 引自瀛奎律懿汇评( 卷1 ) ,1 8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沧浪诗律悲壮,予少尝嗜之。三四句绝佳,或以为子美早世之兆i ( 卷 十) ( 欧阳修) 七言律力变“昆体”,不肯一毫涉组织,自成一家,高于刘、 白多矣。如五、七言古体则多近昌黎、太白,或有全类昌黎者。( 卷四) 宋诗与唐不异者,梅都官尧臣为最。( 卷四) 圣俞此诗全不似宋人诗,张籍、刘长卿不能及也。( 卷四) 圣俞诗似唐人而浑厚过之。( 卷二十四) 和靖诗,予评之在姚合之上。兼无以诗自矜之意,而浑涵亦非合可望。 ( 卷二十三) ( 徐照) 真诚不减晚唐。( 卷二十三) 方回在评价宋诗时多以唐诗为参照,能够说明唐诗在其心中的地位。同时,由上 述评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方回对待唐宋诗的态度是平等并重的。他看到了宋诗对 唐诗的学习继承,并且在此基础上,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有超越唐诗之 处。 方回于唐诗最为推重杜诗和盛唐诗( 方回将唐诗分为三个时期:盛唐、中唐、 晚唐。以杜甫生活的时期为盛唐,以大历以后元和以前为中唐,以贾岛以下为晚 唐) 。他虽把杜甫划为盛唐诗人,但却认为杜诗与盛唐诗风格不同,把杜诗与盛 唐诗区别开来。在方回看来,宋人中上承杜甫一脉的是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 义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继承盛唐一脉的是梅尧臣、张耒等人。所以,于宋,方回 最为推崇的是黄、陈代表的江西诗派和梅、张等人。如方回所述:“宋人诗善学 盛唐而或过之,当以梅圣俞为第一。善学老杜而才格特高,则当属之山谷、后山、 简斋。”( 卷二十四) 关于梅尧臣、张耒等人对唐人的继承发展,上文所引的评点 中已举例阐述,在此不再重述,下面主要从江西诗派推尊杜甫,构建“一祖三宗” 诗学体系的角度,论证方回唐宋并重的诗学观。 方回融通唐宋,推崇宋诗,集中体现在他对“一祖三宗”诗学体系的构建上。 所谓的“一祖三宗”,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的初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为此派的三大宗主,“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筒斋为一祖三宗,馀可 配飨者有数焉。 ( 卷二十六) 他倡此说的目的是想通过明确江西诗派与杜甫的渊 源关系,光大江西门户,确立其在诗坛上的正统地位,进而确立宋诗的地位。 江西诗人本学杜甫,并非方回的创见。在他之前已有人提及,胡仔在苕溪 渔隐丛话中说:“近时学诗者,率宗江西,然殊不知江西本亦学少陵者也。故 陈无己日: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少陵,故其诗近之。今少陵之诗,后生少 年不复过目,抑亦失江西之意乎? 江西平日学者为诗旨趣,亦独宗少陵一人而已。 余为是说,盖欲学诗者师少陵而友江西,则两得之矣。 而方回引杜甫为江西初 。( 宋) 胡仔苕溪渔晦丛话( 前集卷4 9 ) m 北京:人民文学 f j 版社,1 9 6 2 :3 3 2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祖,是把杜甫作为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集中者来看待的,强调杜诗是转益多师、 集众家之大成的产物。他说:“( 杜诗) 盖出于其祖审言,同时诸友陈子昂、宋之 问、沈俭期也。学古诗必本苏武、李陵;学律诗必本子昂、审言辈,不可诬 也。此四人者,老杜之诗所以自出也。特老杜才高气劲,又能致广大而尽精微。” ( 卷四) 同时,杜甫又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提倡学杜就是提倡学习盛唐时期以杜 甫为代表的诸多伟大的诗人,“以老杜为祖,老杜同时皆可伯仲”( 卷十六) ,“孟 浩然、李白、王维、贾至、高适、岑参,与杜甫同时,而律诗不出则已,出则亦 足与杜甫相上下。”( 卷一) 所以,方回提倡学习杜甫,实际上是学习杜甫及初盛 唐的优秀诗人,杜诗的博大精深,融会百家,于打破江西后学的狭隘眼界,破除 江西流弊有一定的作用。 推崇杜甫,至北宋中叶已蔚成风气,蔡宽夫诗话言:“三十年来学诗者, 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可知杜诗在 当时已具有无可争辩的独尊地位。诗坛尊杜有如儒生之宗孔。杜甫在方回心目中 的地位更是至高无上的,“老杜诗为唐诗之冠 ( 卷一) ,整部瀛奎律髓选诗 最多的诗人即为杜甫,共选入2 2 1 首,占全书总数的近十分之一,方回如此推崇 杜甫,尊其为江西初祖,意在为倡言学杜的江西诗派确立诗坛正宗的历史地位。 如其所言:“予平生持所见,以老杜为祖,老杜同时诸人皆可伯仲。宋以后山谷 一也,后山二也,简斋为三,吕居仁为四,曾茶山为五,其他与茶山伯仲亦有之, 此诗之正派也。馀皆旁支别流,得斯文之一体也。”( 卷十六) 方回在对江西派诗 人的评点中,处处强调他们对杜甫的继承和发扬,如“江西诗派非江西,实皆学 老杜耳! ( 卷十五) 杜甫诗乃唐诗典范,学杜即是对唐诗的学习和继承,其诗统 一脉相传,自然不能随意贬抑。“方回推崇杜甫,是为建立一条贯通唐宋的诗学 通道,以此来发扬宋诗。严羽标举盛唐以批驳宋诗,四灵、江湖等则专师晚唐以 寻幽径,方回认为这些都非诗歌发展的出路,因而提出一祖三宗,将宋诗看 作唐诗正宗的直接继承与光大者,实际是借杜甫来推尊宋诗,即移唐就 宋这样,尊唐通于尊宋,学杜宜学黄陈,江西诗派的正统地位由此得以确 立,宋诗地位由此获得巩固。 圆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历代选诗、评诗家那里都得到了 高度的重视,比之唐诗,宋诗无论是在题材还是技巧上面,都有新的开拓,有自 己独特的面貌。但是,宋诗在方回的时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在“宗 唐抑宋 的时代风气下,方回能够打破时人对唐诗的绝对崇拜心理,以一种平等 的眼光看待唐诗与宋诗,可谓卓有见地,这对于后世学者独立思考宋诗的价值与 特质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蔡启蔡宽夫诗话宋诗话辑佚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3 9 9 张红方回的杜诗观及其诗学体系之建构 j 中国文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口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福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员工试用期合同常见格式
- 2025年玉溪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赣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镇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陕西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连云港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长沙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贺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河北农业大学第二批招聘102人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北京市实验动物上岗证试题及答案
- 读书分享成品《窗边的小豆豆》课件
- 【2025年】员工食堂培训试题及答案
- 中建中天井脚手架施工方案
- SH-T 3202-2018 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设计标准 含2022年第1号修改单
- 诊断-腹部查体-课件2
- 高处作业安全培训讲义
- 黑暗料理王皇冠菜谱310种版本
- GA/T 947.2-2015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系统第2部分:执法记录仪
- 【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玉米芯制木糖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