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垫:亘l 芝盔塑些兰查里堑l 奄勺,缅是我 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专业:棚堕题作者签名:监鱼勺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妒譬,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医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哇望刍一导师签名:上丛日期: 焖亨, 1 乙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逆反心理随年龄变 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性别上的差异。同时也考察了逆反心理与人格、 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年级在对意见逆反和 逆反总分两个变量上差异显著,在抵制别人影响维度上差异接近显 著,在依从性和抵制别人影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初二学生在对待别 人意见上的逆反心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初三学生则显著低于大二学 生;大一学生在对别人意见上的逆反心理显著低于大二学生但是, 把初中、高中、大学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在逆反心理上并无显著 差异。女生的逆反心理低于男生。稳定性、自律性与逆反心理的各个 指标都呈显著负相关;有恒性、世故性除了在对意见逆反维度上,与 其他各个指标也呈显著负相关。怀疑性与逆反心理的各指标呈显著正 相关;独立性、紧张性、忧虑性也与逆反心理的几个指标呈显著正相 关。家庭功能缺失越多,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 越严厉、惩罚越多、对孩子干涉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对孩 子的否认和过度保护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强。但是对孩子的偏爱 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弱。 关键词:逆反心理,青少年,人格,家庭功能,教养方式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 t :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t oe x p l o r et h et r e n d o fp s y c h o l o g ic a lr e a c t a n c ea l o n g w it h a d o l e s c e n ta g e g r o w i n g a tt h es a b l et i m e ,i ts t u d i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a c t a n c el e v e l o fa d o l e s c e n t sa n d p e r s 0 n a l l t y ,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p a t t e r n s ,t a m l l yf u n c t i o n 1 一 r e s u l t :t h e r e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g r a d e s a n d t h es c o r e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a n c e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a c t a n c el e v e lo fs e c o n d r yg r a d es t u d e n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g r a d eo n es t u d e n t s ,a n dg r a d et h r e e s t u d e n t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a n c e l e v e li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t h a nt h a to ft h eg r a d u a t e dg r a d et w os t u d e n t s t h e r e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a d o l e s c e n t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n d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 s :t h e r ew a ss t a t i s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a d o l e s c e n t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a n c ea n d g e n d e r ;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w a s f o u n d a d o l e s c e n t s 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 r e a c t a n c ea n d b e t w e e n t h e i r 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p a t t e r n s w a r m t h o fp a r e n t sn e g a t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a d o l e s c e n t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a n c e s c o r e w h i l ep u n i s h m e n t ,r e j e c t i o na n dd e n yo fp a r e n t s p o s i t i v e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a d o l e s c e n t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a c t a n c es c o r e c o n c l u s i o ns t a t i s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 a d o l e s c e n t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a n c es c o r ew a sf o u n db e t w e e n 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 s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a n c el e v e li s r e l a t e d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p a t t e r n sa n ds e xd i f f e r e n c e s k e y w o r d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a c t a n c e ,a d o l e s c e n t ,p e r s o n a l i t y ,f a m i l yf u n c t i o n ,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p a t t e r n s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被越来越多的提及,特 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中,逆反心理更多的得到关注。青少年教育是一项 长期的系统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知识的工 作,涉及多方面因素。其中逆反心理是直接关系青少年教育成果的重 要因素。 在现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经常 会发现,其用心在青少年身上的说教,讲道理,限制其某种行为等, 却常常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带来事与愿违的负面结果。这种 现象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 心理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学校、家长教育的抵触情绪。对教育者 的不信任,严重者甚至对教育管理中提倡和教育的东西,有意反其道 而行之,作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种种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 与青少年的成长直接相关,对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 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 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逆反心理对教育的方式、方法产生直接影 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相关因素的分析,深入了解我 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征,发展特点以及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有助于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从而 6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改善学校与家庭教育方式、避免或矫治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提供参 考。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逆反心理 一词在国外于上个世纪6 0 年代提出,我国则于8 0 年代以后开始关注。国外的研究集中于对“逆反心理 的定义、测量 和逆反心理与相关人格特征的关系方面,应用性研究集中于考察逆反 心理对病人就医依从性的影响以及青少年毒品、酒精依赖方面对青少 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以及家庭教育因素缺乏深入的探讨。国内的研 究起步很缓慢,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教育中逆反心理现象的理论探讨 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对“逆反心理 的定义,定量研究几乎没有, 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危害等方面的 定量数据资料。 2 1 对誓逆反心理_ 的认知 b r e h m 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 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 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要求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2 2 。逆反心理力产生的原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相信对自己和社会具有自主控制的权 力,当意识到或发现这种自主控制权被剥夺或受到威胁时,个体会努 力恢复对思想、感觉和行为自由的控制感,这种努力产生恢复性行为 的动机,可以通过许多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表现出来。 2 3 关于逆反心理力的应用性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1 “逆反心理 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 逆反心理在心理治疗状态中的研究是以医患关系中的阻抗现象 为基点的,与接受治疗者的依从性相对应,治疗过程中的阻抗与逆反 关系紧密。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病人寻求专业人士的治疗和帮助, 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存在对专业指导和配合治疗的阻抗现象。心理病理 学理论传统假设,这种阻抗行为是对害怕释放心理压抑过程的一种反 应,因为治疗时这种心理改变的发生要求被治疗者艰难地去应对。 逆反心理与医学治疗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一是探 讨逆反心理水平病人对反向干预治疗的反应结果。二是探讨逆反心理 水平与医疗建议和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高逆反心 理水平与低依从性正相关,许多精神疾病的恶化和反复,与病人的高 逆反心理水平和不遵医嘱有关联。三是探讨病人的逆反心理水平与直 接的心理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病人的逆反心 理水平与心理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不适当 的治疗方式有可能导致病人产生对其自主权的威胁感,从而产生逆反 心理影响治疗效果。 2 3 2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 的研究 个体逆反心理的发展过程与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认知 发展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与e r i c k s o n 的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信 任对不信任阶段) 与第二阶段( 自主对怀疑阶段) 相联系,负性的第 一阶段发展结果导致逆反心理,正性的第二阶段发展结果也导致逆反 心理。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3 逆反心理与个体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逆反心理与个体支配性、独立性、自主性、排斥性、自满、缺乏 容忍性、缺乏从众性、偏执性、临界型、性虐待型等特征呈显著的正 相关;与依赖性、回避性、虚伪型人格特征呈负相关。中度逆反心理 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规律显示出中度逆反心理水平是最健康的。 2 3 4 关于逆反心理的干预和矫治 逆反心理既是一种带有特质性的人格倾向,又是一定程度上与所 逆反的对象、情境、事件相关联的心理反应,其干预和矫治具有很大 难度。国外文献目前只是研究如何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症状 的来访者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尽可能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这里 的“适当治疗方案 是指治疗者根据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指令性强度 与来访者逆反心理水平间的互动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3 研究目标扣内容 3 i 研究目标 1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状况调查。 2 、探索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主要从年龄、性别、 人格特征、家庭功能等方面来研究。 ( 1 ) 人格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 2 ) 家庭功能及父母养育方式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 3 ) 年龄、性别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3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i 、探索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2 、探索家庭功能与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影 响; 3 、探索青少年逆反心理发展随年龄、性别变化的关系; 9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探索不同人格特征与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是否存在特定的关 系。 3 3 研究假设 1 、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存在稳定的个体差异; 2 、其他类型的人格特征与青少年高或低逆反心理水平相关联; 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发展与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功能相关联; 4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水平随年龄、性别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变化 特征。 第二章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分别以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大 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1 0 0 0 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被试从宰宰市有关 中小学及师范类高校中抽取。 2 研究工具: ( 1 ) 逆反心理量表:参考国外“h o n g 氏逆反心理量表 和“逆反 心理t r s 量表 等综合修订。包含四个维度,分别为对限制性选择的 情绪反应,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对别人意见 或建议的逆反心理。各项目列出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采用里克特5 点几分法:1 表示完全不同意,5 表示完全同意。总分或各维度的分 数越高,表明逆反心理越强。其信度和效度数据在下文呈现。 ( 2 ) 卡特尔16 项人格量表( 16 p f ) ( 3 )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 m b u ) :由p e r r is 等人于1 9 8 0 年编 制,用于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共8 1 个条目,父亲因子 有6 个维度,母亲因子有5 个维度。各项目为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 具体表现,父母分别评定,1 为“父母从不表现那样的行为力,4 为“总 是表现这样的行为。本量表为成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 4 ) 家庭功能评价量表( f a i ) :由s h e k 于2 0 0 2 年编制的适合中 1 0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文化背景的家庭功能评价量表,共6 0 个条目,7 个维度,采用4 点等级记分法,1 表示“很像我家 ,4 表示“完全不像我家 ,各因 子得分越高表明家庭功能的相关方面越完善。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和效度。 3 研究程序和步骤 ( 1 )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量的研究方法 ( 2 ) 研究步骤: 文献综述,初步构建逆反心理的理论框架; 选择合适的用于测量逆反心理的量表; 选择被试,进行量表测试;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运用s p s s 软件对测验数据进行处理分 析; 结果讨论:根据调查数据,验证基本假设,总结研究内容并讨 论。 第三章结果分析 1 被试的来源和构成 一共发放了10 0 0 份问卷,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上,许多学生对 父亲和母亲的评价完全一样,对于这种完全一样的量表,按照规则作 为无效量表删除了因此共回收有效问卷3 7 5 份。其构成如下: 表1 被试来源表 性别 男 女 t o t a i 年级初二 3 33 46 7 初三 2 6 2 24 8 高一 2 82 75 5 高二 4 02 16 1 大一 3 0 7 81 大二 1 52 13 6 t o t a l1 7 22 0 33 7 5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逆反心理的测量 正如前面提到,“逆反:- :j e 理论认为,任何劝导说服性信息都 可以被看作是对选择自由的一种威胁,从而引发逆反心理。“逆反心 理”使个体产生与恢复态度上的或行为上的自由状态联系的愿望,从 而直接导致劝导说服的失败。有些学者认为逆反心理是依赖情境的 ( b r e h m ,1 9 6 6 ;w i c k l u n d ,1 9 7 4 ) ,但是还有些研究者认为逆反,:- :j e 是个人特质b r e h ma n db r e h m ( 19 81 ) ,一般认为逆反特质更符合理论 假设,理论假设认为:, a a 1 对自主和自我决定的需求不同,这种反抗 的力量也有所变化。 对这种逆反特质倾向的测量一直是研究者试图解决的问题。m e r z ( 1 9 8 3 ) 发展了第一个自陈量表,但是后期的研究表明因素结构的不一 致。d o w de ta 1 ( 1 9 9 1 ) 为了临床应用发展了一个2 8 个项目的治疗逆 反量表( t r s ) ,但是其理论结构也不太一致。h o n ga n dp a g e ( 19 8 9 ) 翻译并修订 j m e r z ( 1 9 8 3 ) 的问卷,形成一个1 4 个项目的“h o n g ”氏 逆反心理量表在最初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中他们得到四个因素。但是 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有三个项目在各个维度上都有很高的负 荷,因此把它删除了。 这四个维度分别为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应( 项目5 、6 、7 ) , 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 项目1 、2 、3 ) ,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 项目9 、 10 、11 ) ,对别人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 项目4 、8 ) 。 本研究把h o n g 等人的量表翻译过来,并请中学老师对文字和意思 的表达方面进行斟酌和修改,以适合语言习惯和中学学生的理解水 1 2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我们选取大、中学生进行试测并进行修订。其量表的信效度如下。 表2 - 1 各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 b i i _ - _ _ - l l _ _ - _ i _ l _ _ l l _ _ l l l _ _ - _ _ _ - - - _ _ _ _ _ - - _ _ _ _ _ i l - _ _ _ _ l - _ _ _ _ _ l _ - l _ - _ i _ - _ _ - _ _ _ _ - _ l - _ l - l _ - _ _ - l _ i - - 一 12345 67891 01 1 i-_-_-_i_-_-_-_-_-_-_-_-_-_-_-_i_-_l_-_i_-_-_l-_-_-_-。_-。_。_-。_-。_。-1_-_。_一一 11 2 2 5 9 ( ) 1 3 3 9 2 ( ) 3 3 6 ( ) 1 4 2 8 6 ( )2 5 5 ( 3 8 3 ( 1 5 1 8 1 ( 1 0 9 3 1 3 2 ( ) 1 5 4 ( ) 1 6 1 9 1 ( )1 2 8 ( ) 2 7 7 ( 1 3 ( 1 1 8 1 ( 1 1 7 2 3 9 ( ) 3 1 0 ( ) 2 5 8 ( ) 1 0 5 ( ) 2 0 8 ( ) 1 4 6 ( ) 1 8 2 0 0 ( ) 1 5 7 ( ) 3 1 6 ( ) 3 4 6 ( ) 1 4 0 ( ) 3 3 7 ( 1 2 2 0 ( ) 1 9 2 1 2 1 ( ) 2 8 0 n 2 6 7 1 5 4 n 2 2 2 ( ) 3 1 2 ( ) 3 0 5 ( ) 1 1 0 2 6 6 ( o2 0 3 ( ) 3 9 7 ( ) 2 弱( )1 7 9 ( ) 3 2 8 ( 1 2 5 9 ( ) - 2 ( ) 3 7 7 ( ) 1 1 1 2 9 4 ( 1 2 2 5 ( ) 3 8 3 ( 1 2 3 2 ( ) 2 1 4 ( 1 2 4 4 ( ) 3 2 8 ( ) 2 3 4 ( 4 2 1 ( ) 4 5 9 ( ) 1 “0 0 1 水平上显著 。0 0 5 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到,除了项目2 和5 之间相关不显著外,其他各项目 之间都相关显著。 2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我们把这1 1 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出3 个 特征值大于1 的因素,共解释5 2 2 的变异量。经过最大变异法旋转后, 其因子分布如下: 表2 - 2 转轴后的因子分布表 c o m p o n e n t 12 3 1 16 8 1 。1 6 4 2 6 8 9 , 6 3 0 2 3 5 1 5 5 76 0 4- 1 4 34 1 5 1 05 7 63 4 21 9 8 5 ,妊5 5 5 , 1 2 0 6 2 2 6 9 _ 7 3 0 47 1 73 4 2 82 4 0 。j 6 2 8 1 1 2 2 ;7 9 3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是,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采用本研究数据进行的探索性因 素分析,1 1 个项目中很完好的形成了三个纬度。发g 见h o n g 氏逆反量表 中所有的题目都显著相关,但是经过因素分析后,萃取出来只有完整 的三个因子,而不是原量表中的四个因子。这三个因子分别为( 1 1 、 9 、7 、10 、5 ) ,( 6 、4 、8 ) ,( 2 、3 、1 ) 。与四因子相比较,对 依从性的逆反反应( 项目1 、2 、3 ) ,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 项目9 、 10 、1 1 ) ,对别人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 项目4 、8 ) 三个维度的项 目都没有变化,只有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应( 项目5 、6 、7 ) 这一 维度的三个项目分别进入抵制来自别人影响和对别人意见或建议的 逆反心理两个维度。 但仔细查看四因子的维度,可以看出,5 、6 、7 这三个项目是情 绪反应的描述,而其他三个维度都是针对某种具体情境和行为的逆 反。但是,在情境和行为中产生逆反行为,很显然要有一种逆反的情 绪反应,因此情绪反应交叉分散在对某种具体情境的逆反行为中也是 很正常的。 2 2 验证性因素分析 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和验证量表的信效度,我们采用a m o s 建构 模型来考察本量表三维和四维的结构效度更为明显。其两个模型分别 为: 图1 四因素模型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三因素模型 表2 - 3 两模型拟合指数比较表 pc m i n d fg f ia 6 f ii f it l ic f ir m s e a 四因素模型0 0 0 0 1 9 6 9 0 9 6 5 0 9 4 00 9 5 20 9 2 90 9 5 10 0 5 1 三因素模型0 0 2 4 1 4 8 10 9 7 20 9 5 60 9 7 4 0 9 6 5 0 9 7 4 0 0 3 6 从上述的拟合指数看出,三因素模型的拟合相对较好,但是四因 素模型的各项指标也能够接受。 2 3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为了进一步比较量表的两种维度划分方式,本研究把两种划分方 1 5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的信度系数呈现如下: 表2 _ 4 两个模型的各个分量表的克朗巴赫d 系数 上述呈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看出,只有情绪反应一个维度的 o 【系数比较低。综合看来,四因素的量表维度在各个指标上都可以接 受。为了保持与逆反心理的基本假设一致,我们在后面的分析中仍然 采用了四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 表2 - 5 逆反心理各指标上的描述统计 表2 - 6 各分量表之问的相关 3 年龄、年级和 生别对逆反心理的影响 3 1 年级对逆反心理的影响 1 6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被试在最高和最低年龄段上出现只有一个被试的现象,而且 年龄和年级在绝大部分被试身上是对等的,因此我们只选择了年级作 为自变量来考察对逆反心理的影响。 表3 1 各年级在逆反心理各指标上的描述统计 n m e a ns f d d e v i a t i o n 逆反总分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大一 6 7 4 8 5 5 6 1 1 0 8 3 0 9 5 2 7 9 4 3 0 1 0 3 0 4 2 2 8 0 7 0 5 5 7 0 8 4 5 0 5 6 0 5 0 1 0 5 5 9 大二 3 6 3 0 5 30 4 8 7 _ - - _ - _ _ - - 一b i l _ _ - _ l _ _ - - - - _ _ i _ _ _ _ i - _ _ _ _ - - - _ _ - - _ _ - - l - l _ - _ - - _ - _ _ _ - _ _ - 1 7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 - 2 各年级在逆反心理上的a n 0 、,a 分析 s u mo fd fm e a ns q u a r ef s i g s q u a r e s 从上表的a n o v a 分析可以看出,年级在对意见逆反和逆反总分两个变 量上差异显著,在抵制别人影响维度上差异接近显著,在依从性和抵 制别人影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由表3 1 结果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初三和大一两个年级段的学 生在对别人意见上的逆反心理分数最低,表明其逆反心理水平是最弱 的,大二和初二年级段的学生在逆反心理上是最强的。事后比较表明, 初二学生在对待别人意见上的逆反心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初三学生 则显著低于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在对别人意见上的逆反心理显著低于 大二学生。但是,把初中、高中、大学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在逆 反心理上并无显著差异。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性别在逆反心理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男女性别在逆反心理上的差异,本研究做了性别在逆反 心理各指标上的t 检验。 表3 - 4 性别在逆反心理各指标上的描述统计和啦验 从上述t 检验上可以看出,除了限制选择的情绪反应以外,性别 在各个指标上均差异显著。结合描述统计可以看到在所有的逆反心理 指标上,都是女生的逆反心理低于男生。 根据做出的a n o v a 分析检验,年级、性别之间没有出现交互作用。 4 人格、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分别与逆反心理的相关 分析 4 1 各人格因素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4 1 1 各人格因素与逆反心理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格和逆反心理的关系,本研究做了相关分析。 表4 - 11 6 p f f r 分量表的描述统计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 _ 2 人格因素与逆反心理的相关 依从性逆反巽群选萋掣人对意见逆反逆反总分 乐群性 智慧性 稳定性 影响性 活泼性 有恒性 交际性 情感性 怀疑性 想象性 世故性 忧虑性 变革性 独立性 自律性 - 1 3 3 ( ) 0 2 0 1 2 5 ( ) 1 5 6 ( 1 1 3 2 n - 1 3 5 ( ) 0 3 1 0 8 8 2 3 5 ( 1 0 7 3 1 1 2 n 0 7 3 0 3 7 0 5 2 1 3 6 ( ) 0 6 2 0 6 7 - 2 0 9 ( ) 0 7 5 0 6 1 1 2 7 0 - 1 8 9 ( ) 0 0 7 2 8 2 ( ) 0 1 2 - 1 4 6 ( ) 2 2 9 ( 1 0 2 2 1 1 2 0 1 9 8 ( ) - 2 2 3 ( ) 0 4 3 1 0 6 ( ) 0 6 6 0 2 0 - 1 8 0 ( ) - 1 2 5 n 一1 4 8 ( ) 3 6 0 ( ) - 0 2 5 - 1 7 4 n 1 3 7 ( ) 0 1 4 8 ( ) 一1 “( 1 - 1 8 0 ( 1 0 7 4 - 。1 8 4 ( ) 1 2 6 ( ) 0 8 4 1 7 4 ( ) 1 4 0 ( ) - 1 2 7 ( ) 3 8 5 ( ) 0 3 0 - 1 6 4 ( ) 1 n 0 1 3 1 2 3 n - 2 1 5 ( ) 紧张性 0 6 3 2 3 0 ( 11 1 7 n 1 4 4 ( 11 8 0 ( ) “在0 0 1 水平上显著( 2 - t a i l e d ) 。在0 0 5 水平上显著( 2 - t a i l e d ) 从上述天格因素与逆反心理相关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稳定性、自 律性与逆反心理的各个指标都呈显著负相关;有恒性、世故性除了在 对意见逆反维度上,与其他各个指标也呈显著负相关。怀疑性与逆反 心理的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独立性、紧张性、忧虑性也与逆反心理 n ;已1 , r 嘲m似m敝嘟虽m猁磁嗡州瞄墩室;萼|椰懈肼艘雩|舳删誉|;|删萼|巷|堇|!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几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可以看出,低逆反心理的人情绪稳定、行动充满魄力,自律性较 强,做事情比较精明能干、而且尽职负责。而不是对事情犹豫不定, 缺乏独立性,做事情缺乏耐心,心神不安的人。 4 1 2 各人格因素与逆反心理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人格因素的哪些方面与逆反心理有更紧密的关 系,以及各人格因素对逆反心理的贡献量的大小,我们把1 6 种人格 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逆反心理的几个维度和总分作为因变量,采用 s t e p w i s e 的方法做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 表4 4 各人格因素在依从性逆反上的回归 m o d e lrrs q u a r e rs q u a r effc h a n g eb e t a c h a n g e 怀疑性2 3 4 ( a ) 影响性 2 7 9 ( b ) 自律性3 0 8 ( c ) 乐群性 3 3 3 ( d ) 0 5 50 5 5 2 1 4 4 42 1 4 4 42 1 7 0 7 8 0 9 5 1 1 1 0 2 315 5 7 59 2 2 8 0 1 7 1 2 8 6 16 9 3 2 0 1 6 1 1 4 3 46 5 7 1 1 3 5 1 3 8 1 5 7 活泼性 3 6 3 ( e ) 1 3 20 2 1 1 1 0 9 3 8 7 6 42 1 7 以依从性逆反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人格特质为怀疑性、影 响性、自律性、乐群性、活泼性这五个人格特质。其中怀疑性、影响 性、活泼性三个人格特质对1 c t o , l 性逆反有正的贡献,自律性和乐群性 有负的贡献。其中怀疑性特质对依从性逆反的贡献量最大 表4 4 各人格因素在限制性选择上的回归 m o d e lrrs q u a r e rs q u a r effc h a n g eb e t a c h a n g e 怀疑性 2 8 1 ( a ) 自律性 3 3 4 ( b ) 交际性 3 5 5 ( c ) 0 7 9 0 7 9 1 1 20 3 2 1 2 6 0 1 4 3 1 8 1 9 3 1 8 1 9 2 1 6 2 3 1 1 7 6 7 2 1 3 4 2 9 6 0 6 4 1 7 4 2 2 2 活泼性 3 8 3 ( d ) 1 4 6 0 2 11 5 7 4 5 8 8 3 5 1 5 3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响性4 0 2 ( e ) 1 6 2 0 1 51 4 1 3 56 7 1 4 2 8 世故性 4 1 6 ( f ) 1 7 50 1 31 2 8 6 15 6 0 1 一11 4 以限制性选择产生的情绪反应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人格特 质有怀疑性、自律性、交际性、活泼性、影响性、世故性。怀疑性、 活泼性、影响性有正的贡献,自律性、交际性、世故性有负的贡献。 影响最大的是怀疑性人格特质。 表4 _ 5 各人格因素在抵制别人影响上的回归 m o d e lrrs q u a r e r s q u a r e ffc h a n g eb e t a c h a n g e 怀疑性3 5 9 ( a ) 1 2 9 1 2 95 4 7 5 25 4 7 5 2 3 2 8 乐群性 4 1 7 ( b ) 1 7 40 4 5 3 8 8 2 3 2 0 0 7 1 一 9 5 有恒性 4 4 4 ( c ) 1 9 70 2 4 3 0 1 7 81 0 8 2 2 1 6 l 世故性 4 5 6 ( d ) 2 0 80 10 2 4 0 6 14 7 8 1 0 4 以抵制别人影响因子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人格特质有4 种,其中怀疑性对抵制别人影响因子有积极贡献,解释了抵制别人影 响因子总变异的1 2 9 。乐群性、有恒性、世故性对抵制别人影响因 子有消极贡献,这四个因子共解释了2 0 8 的变异。 表4 占各人格因素在对意见逆反上的回归 m o d e lrrs q u a r e rs q u a r effc h a n g e b e t a c h a n g e 怀疑性 2 7 7 ( a ) 0 7 70 7 73 0 7 15 3 0 7 15 2 5 7 自律性3 2 4 ( b ) 1 0 50 2 92 1 6 8 71 1 7 6 5 - 7 9 情感性 3 5 6 ( c ) 12 8 0 2 318 0 7 79 8 2 1 2 5 7 以对意见逆反因子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只有三种人格特 质,怀疑性和隋感性有积极贡献,自律性有消极贡献。 表4 7 各人格因素在对逆反总分上的回归 m o d e lrrs q u a r e r s q u a r e ffc h a n g e b e t a c h a n g e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怀疑性3 8 5 ( a ) 1 4 81 4 86 4 3 5 2 6 4 3 5 2 3 2 3 自律性 乐群性 活泼性 影响性 交际性 有恒性 4 2 7 ( b ) 4 5 8 ( c ) 4 8 0 ( d ) 4 9 3 ( e ) 5 0 8 ( 0 5 1 6 ( g ) 1 8 2 2 1 0 2 3 0 2 4 3 2 5 8 2 6 7 0 3 4 0 2 8 0 2 0 0 1 3 0 1 5 0 0 9 4 1 0 8 3 3 2 6 2 3 2 7 4 弱 2 3 4 7 9 2 1 1 1 8 1 8 8 9 4 1 5 3 2 3 7 0 1 3 0 2 5 1 6 5 9 6 6 1 6 0 5 0 7 2 9 6 4 3 7 6 1 6 2 1 4 7 - 1 3 3 1 0 3 世故性5 2 5 ( h ) 2 7 60 10 1 7 3 0 0 4 7 h 7 0 - 0 0 以逆反心理总分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人格因素有怀疑性、 自律性、乐群性、活泼性、影响性、交际性、有恒性和世故性这8 种 人格特质,积累解释逆反总分的2 7 6 。其中怀疑性、活泼性、影响 性对逆反心理有积极的贡献,自律性、乐群性、交际性、有恒性、世 故性对逆反心理有消极的贡献,其他人格特质对逆反心理的影响不显 著。 4 2 家庭功能与逆反心理的相关 表4 - s 家庭功能上的描述统计 表4 9 家庭功能与逆反心理的相关分析 依从性逆反限制性选抵制别人对意见逆反 逆反总分 择情绪影响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0 。0 1 水平上显著( 2 韵n e d ) 。 在0 0 5 水平上显著( 2 - t a , e d ) , 从上表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到,除了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维度,其 他所有维度都与逆反的各个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在家庭功能量表中,分数越高表明家庭功能越完善。问题解决指 在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水平时,这个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 维度与逆反心理不相关表明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逆反心理没有影 响。沟通指家庭成员的信息交流。重点在言语信息的内容是否清楚, 信息传递是否直接。沟通越直接,内容越清楚导致逆反心理越弱。角 色指家庭是否建立了完成一系列家庭功能的行为模式,如提供生活来 源,营养和支持,支持个人发展,管理家庭,提供成人性的服务。家 庭角色分工越清晰,对个人发展越支持,孩子逆反心理越弱。情感反 应指评定家庭成员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的程度。情感介入指评定家庭成 员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活动和一些事情关心和重视的程度。上述数据表 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表达感情越直接,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越多, 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越多,学生的逆反心 理越弱。行为控制指评定一个家庭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 同的行为控制模式。一个家庭的行为规则越明确,对行为越不纵容, 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弱。总体看来,家庭功能越不完善,学生的逆反心 理就越强;家庭功能越完善,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4 3 父母教养方式与逆反心理的相关分析 爿- - r 4 - 1 0 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统计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e a ns t d d e v i a t i o n n 表4 - 11父母教养方式与逆反心理的相关 依从性逆反限制性选择情绪抵制别人影响对意见逆反逆反总分 父亲因子l 一0 8 7- 1 0 0 - 1 6 5 ( 。) - 0 9 1 1 5 2 ( ) 父亲因子2仃3 ( ) 1 ( )1 9 1 ( )1 3 9 ( )2 2 4 ( 1 父亲因子3 1 8 7 ( 31 3 0 ( )1 7 6 ( 1 2 8 ( ) 2 0 8 ( ) 父亲因子4 0 2 40 6 4 0 4 00 3 20 5 3 父亲因子52 5 2 ( * 31 8 1 ( t )2 5 9 ( h ) 1 4 7 ( )2 8 5 ( * 3 父亲因子61 6 8 ( 3 1 8 1 ( )2 0 1 ( 1 0 9 5 2 2 0 ( ) 母亲因子1- 1 4 4 ( 3 1 0 3 ( )- 2 1 5 ( )2 ( 1 - 2 1 8 ( ) 母亲因子21 鹋( )1 8 1 ( 31 8 9 ( ) 0 6 7 2 1 0 ( ) 母亲因子32 7 5 ( * 3。1 9 3 ( 3 ,3 0 4 。1 7 7 n3 2 2 n 母亲因子42 1 0 ( 1 2 5 n1 8 3 ( )1 6 8 ( 32 2 5 ( 母亲因子5 0 1 50 6 7 0 4 20 0 90 4 6 “在0 0 1 水平上显著( 2 - t a i l e d ) 在0 0 5 水平上显著( 2 - t a i l e d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父亲因子2 、3 、5 、6 都与逆反心理呈显著 的正相关。母亲因子1 与逆反心理呈显著负相关,母亲因子2 、3 、4 与逆反心理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因子5 与逆反心理不相关。 父亲量表因子一代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二代表惩罚、严厉; 因子三代表过分干涉;因子四代表偏爱被试;因子五代表拒绝否认; 因子六代表过度保护。可见,父亲的教育方式越严厉、惩罚越多、对 孩子干涉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对孩子的否认和过度保护越 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强。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母亲量表因子一代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二代表过分干涉和过 度保护;因子三代表拒绝否i a ;因子四代表惩罚严厉;因子五代表偏 爱被试。可见,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越多,或者否认和惩罚的越多, 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但是对孩子的偏爱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弱。 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偏爱可能不同,母亲的偏爱过多可能会使孩子有 较低的逆反心理。从事实上来说,可能是因为在中国家庭里,过多母 亲的偏爱带有溺爱的性质。 第四章讨论 1 各因素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1 1 年龄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 嵘3 - 2 的a n o v a 分析可以看出,年级在对意见逆反和逆反总分 两个变量上差异显著,在抵制别人影响维度上差异接近显著,在依从 性和抵制别人影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表明,初二学生在对 待别人意见上的逆反心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初三学生则显著低于大 二学生;大一学生在对别人意见上的逆反心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但 是,把初中、高中、大学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在逆反心理上并无 显著差异。 发展心理学认为,一旦儿童进入青春期,他们就开始拥有自主判 断的要求,并更批判地看待外部世界。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 青少年对自我决定、自我定义、自我身份确认的要求也不断增长,把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根据b r e h m 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的强 度与对行为的威胁程度和该行为的重要性呈正相关,逆反心理水平在 青少年时期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应该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本研究中,1 4 2 2 岁年龄段样本逆反心理水平并没有呈现一定 的上升趋势,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逆反心理在年级和年龄上呈现出 不规则的趋势。总体来看,初三和大一的逆反心理水平是最低的。这 和i t o n g 等人做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研究结果表明1 8 - 4 0 岁的被试 其年龄和逆反心理水平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被试的年龄阶段不同 的缘故。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其摆脱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