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九十年代的文学背景明显向着后个人化,向着大众化,向着商业化和后殖民 主义,向欲望化的观赏性方向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八十年代末期的那种文学自 成一体的格局已经破裂,取而代之以彻底“零度”的写作。就具体创作而言,九 十年代后起的一批作家的个人精神气质,价值立场和文化耿向都不尽相同,而毕 飞宇显然更倾向于对女性个体生存及其命运的深度性挖掘和探究,并且逐渐在创 作中展示出其独到之处。 尤其是他近年来推出的青农、玉米、玉秀和玉秧四部中篇 小说,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以及其中所传达出的对女性世俗生 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不仅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 界的高度关注。他对女性心理、女性行为及个体命运细腻而独特的叙写,乃至故 事细节的日常性和生活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书写女人的文学文本,因此有评 论者称其为“女人文学。”他的作品擅长透过对女性心灵轨迹的剖析,在历史和 现实空间展示莫测的命运对女性群体人生的影响。从他的成名作哺乳期的女人 到代表作青衣,直至标识他创作新高的“三玉”系列( 玉米、玉秀、玉 秧) ,故事的主人公皆是女性,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他写出了女人的善良和忍耐,写出了她们的“原罪”和苦难,伤害和畸变,他对 于女性生存状态的描摹和悲剧命运的书写,在极具语言张力的叙事中,极有节制 又不屈不挠地把女性内心最深处的疼痛,把她们无力回天的宿命呈现给人,而这 常常为男性作家所忽视,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女性意识的审美取向。 本文拟通过对之前的毕飞宇作品研究的归类与梳理,集中深入地分析阐述其 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的生存意识及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识,从而探讨其文本创作的 审美取向,即历史、唯美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无奈与悲悯的创作基调与艺术化 的批判性以及永恒的“伤害”主题。他的这几部女性题材小说充分践行了他的主 张,把人性的、命运的、时代的多种因素整合为一腔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氛围,既 有可视性的、形而下的细密传达,更有多角度、形而上的理性审视,从现实及生 命本体层面来体察女性的当下生存状态,充盈着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他的创作 也由此抵达到小说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理想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者希望能通 过自己粗浅、有限的阐述的以9 0 年代文学创作中这极富创作个性的特例为研究 对象,进行分析论述,以其创作实践和较为突出的美学立场为研究重点,创作理 想阐释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兼及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期 望以此为切入点,为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提供一点可能。 关键词:女性;生存意识;悲剧意识:审美取向 n a b s t i a c t t h e9 0 s1 i t e r a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 so b v i o u s l ya f t e rp e r s o n a l l ya r e m e l t i n g ,t ot h ep o p u l a r i t y , t oc o 哪e r c i a l i s ma n dt h e1 a t t e rc o l o n i a l i s m , e x t e n d st ot h ed e s i r ew a t c h i n gd i r e c t i o n i ns o m ek i n d0 f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8 0 s1 a s ts t a g e st h a t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b e c a m eab o d yt h ep a t t e r na l r e a d y t ob u r s t ,d i s p l a c e sb yw a st h o r o u g h ”t h ez e r od e g r e e 4w r i t i n g s p e a k i n g o fs p e c i f i c a l l yc r e a t e ,a f t e r 9 0 so n eg r o u po f 盯i t e r s i n d i v i d u a lm e n t a l m a k i n g s ,t h ev a l u es t a n d p o i n t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a 1 1d i f f e r e n t , b u tb if e i y uo b v i o u s l yf a v o r st oa n d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ef e m i n i n ei n d i v i d u a l s u r v i v a la n di t st h ed e s t i n yd e p t he x c a v a t i o n ,a n dg r a d u a l l yd e m o n s t r a t e s i t so r i g i n a l i t yi nt h ec r e a t i o n i nr e c e n ty e a r sh ep r o m o t e d”b l a c kc l o t h i n g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c o r n 。 ,j a d ex i u ” a n d”j a d er i c es h o o t ” f o u rn o v e l e t t e s ,b e c a u s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h a sp o r t r a y e das e r i e so ff e m i n i n et r a g e d yi m a g e ,a sw e l l a st r a n s m i t t e dt ot h ef e m i n i n ec o 咖o nc u s t o m1 i f ea n dt h eu n i v e r s a l d e s t i n yd e e pc o 力c e r 力, n o to n l yh a sc a u s e dt h eg i a n te c h oi 力t h er e a d e r , m o r e o v e ra l s oh a s a r o u s e dt h ec o 舢e n t a r yh i g hi n t e r e s t h et 0t h ef e m i n i n e p s y c h 0 1 0 9 y , t h ef e m i n i n eb e h a v i o ra n dt h ei n d i v i d u a ld e s t i n ye x q u i s i t e a n du n i q u en a r r a t e sw r i t e s ,a n de v e ns t o r yd e t a i1d a i1 ya n dt h ea d a p t a t i o n , h a v ep r o v i d e dt h ev e r y9 0 0 dw r i t t e nw o m a n s1i t e r a t u r et e x tf o ru s , t h e r e f o r eh a st h ec o 舢e n t a r yt oc a l li ti s ”t h ew o m a n1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w o r ke x c e l st op e n e t r a t et ot h ef e m i n i n e m i n dp a t ha n a l y s i s ,i nt h eh i s t o r y a n dt h er e a l i s t i cs p a c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n o tm e a s u r e dd e s t i n yt of e m i n i n e c 伽蚰u n i t yl i f ei n f l u e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p l a n st h r o u g ht h ew o r kr e s e a r c h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w i t ht o c o m bb e f o r eb if e i y u ,t h ec e n t r a l i s mt h o r o u g h l ya n a l y z e se l a b o r a t e di n i t sw o r k 腿n i f e s t sf e m i n i n es u r v i v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f e m i n i n ed e s t i n y t r a g e d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t h u sd i s c u s s e si t st e x tc r e a t i o nt h ee s t h e t i c o r i e n t a t i o n , n a m e l yh i s t o r y ,o n l ya m e r i c aa n d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a 册o n i o u su n i f i c a t i o n :b u tg r i e fc r e a t i o n 埘日i nk e ya n da r tc r i t i q u ea s w e l la se t e r n a l ”i n j u r y ”s u b j e c t s a i df r o mt h i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h a t ,t h e w r i t eh o p ec a nt h r o u g ho n e s e l fs h a l l o w ,t h e1 i m i t e de l a b o r a t i o n ,t a k et h e 9 0 s1 i t e r a t u r e sc r e a t i o ni nt h i se x t r e m e l yr i c hc r e a t i o n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e x c e p t i o n a lc a s ea st h e r es e a r c ho b j e c t , c a r r i e so nt h ea n a l y s i s e l a b o r a t i o n , t a k ei t sc r e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a n dm o r ep r o m i n e n te s t h e t i c s s t a n d p o i n ta sr e s e a r c hk e y , t h ec r e a t i o ni d e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t h e c o n c r e t ew o r ka n a l y s i su n i f i e s ,c o n c u r r e n t l ya n dc a r r i e so nt h e i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w i t ht h es 硼et i m eo t h e rw r i t e r s c r e a t i o n s t h e e x p e c t a t i o na sc u t si n t ot h es p o tt a k et h i s ,f o rp r 伽u l g a t e st h i st ir i i e 1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op r o v i d ea p o s s i b i l i t y k e y _ o r d s :f e i i l a l e , s u r v i v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t r a g e d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e s t h e t i co r i e n t a t i o n 1 1 创作概述 第一章绪论 1 9 9 1 年1 月毕飞字在花城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1 9 9 3 年发表短 篇九层电梯、祖宗、充满瓷器的时代、白夜等。1 9 9 4 年在 收获上发表叙事、楚水,1 9 9 5 年发表短篇是谁在深夜说话、 武松打虎等。1 9 9 6 年发表短篇写字,飞翔像自由落体、家里 乱了等。短篇哺乳期的女人获得鲁迅文学奖。1 9 9 7 年发表短篇哥俩 好,1 9 9 8 年发表短篇生活在天上。2 0 0 0 年3 月发表中篇青衣,2 0 0 1 年发表长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2 0 0 2 年发表地球上的王 家庄,1 1 月出版长篇小说上海往事。2 0 0 4 年1 2 月发表长篇那个夏 季那个秋天,2 0 0 5 年出版长篇新作平原。 毕飞宇创作了十多个年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其间“转了几个弯”。从 形而上的历史叙事,转而对喧嚣世俗的城市书写,再到冷峻客观的现实描绘 和社会批判。无疑,这几次转变让毕飞字的创作成熟起来,也引得越来越多 研究者的关注。代表作青衣以及近期的“玉篇三章”( 玉米、玉 秀、玉秧) 的主角都是女性,还有一些短篇,如唱西皮二簧的一朵, 写的都是女人故事,作者尤为擅长对女性心理、女性行为及个体命运细腻而 独特的叙写,乃至故事细节的日常性和生活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书写女 人的文学文本,因此有评论者称其为“女人文学。” 他的作品擅长透过对女性心灵轨迹的剖析,在历史和现实空间展示莫测 的命运对女性群体人生的影响。他在作品里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描摹和悲剧 命运的书写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显现出了有别于群体特征的独特审美特 色。 1 2 研究概况 关于毕飞宇的研究,在2 0 0 0 年正式起步,在2 0 0 4 年、2 0 0 5 年达到高潮。 所以,拟以2 0 0 0 年为分界,分两个时段来爬梳毕飞宇研究的成果。 1 2 12 0 0 0 年以前的毕飞宇研究 1 9 9 3 年,黄毓璜在春意阑珊半山腰谈毕飞字近期小说中,通过 对毕飞宇已经发表的四篇小说进行评析,发现毕飞宇是站在特殊和普通之 间,站在偶然和必然之间,虽然难免会使他于领衔地位和轰动无缘,但或许 也因此使他能够在时间的延续中经受住生活和艺术的双重要求和检验。据毕 飞宇之后的创作来看,无疑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1 9 9 5 年,葛红兵发表文化乌托邦和拟历史毕飞宇小说论。这篇 文章是毕飞宇小说研究的先锋,也是最早的综合性论述成果。他将毕飞宇的 小说以题材的差异分为两大类:一是写现实的破碎状态,如驾纸飞机远行、 没有再见等;另一类以历史题材为主线,即“拟历史小说”,如叙事、 楚水、孤岛等,在其综论的基础上,汪政、晓华也充分肯定了毕飞 宇,认为他是一位潜力丰富而又充满活力的作者,褒扬了叙事及雨天 的棉花糖等作品,指出了他对形而上的热情。吴义勤更为全面地总结了毕 飞宇的创作,是毕飞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他认为毕飞宇是感性的形而上主 义者,其创作的总体风格是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形而上与形而下,真 实与梦幻的高度和谐与交融。 总之,虽然这一阶段的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多,但是在质量上值得肯定。 一些具有前见的评论家注意到了毕飞宇的独特个性。他们对作品的梳理准 确,审美特征的把握到位,这些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1 2 22 0 0 卜一2 0 0 5 年的毕飞宇研究 2 0 0 0 年以来毕飞宇陆续发表青衣、玉米、平原等,其后又 迅速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获得众多的奖项,如冯牧文学 奖,小说月报奖等,毕飞字因此也越来越受关注。 从2 0 0 1 年开始,关于毕飞宇的研究明显攀升。当代作家评论、当 代文坛、名作欣赏等杂志大量刊登了研究评论和论文,甚至开辟专栏, 形成近年来少有的文学现象。于是青衣研究、玉米研究等成为研究 热点,有研究者纵观前后期的创作历程,从多角度综合论述了其小说的艺术, 丰富了2 0 0 0 年以前的成果。王长国指出小说那个夏季那个秋天是毕飞 字创作风格的转折点。余玲在之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毕飞宇的小说创作 轨迹分为三个阶段,并从这三个阶段来论述毕飞宇小说滑变轨迹和个人化特 征,余玲将第一阶段划分为对历史个人化的体验和传达,代表作品有楚水、 孤岛、雨天的棉花糖等等,认为其构建了一个现代人对历史的深邃 洞察和复杂情感,具有理性的形而上的风格。在语言叙述上,袁园认为属于 历史话语的狂欢叙述。余静芳认为这一阶段毕飞宇的语言讲求新奇,喜用修 2 辞,尤其擅长比喻、词语的挪用,精确的数据等辞格。高田宏指出毕飞字在 语言上呈现出与格非相似的华美特征。而在叙事时间的形态上采用了不连续 的方式。对于具体的作品,陶静霞指出, 叙事的叙事艺术在于兼备历史 蕴藏和现代哲思、多层面中的多重叙述、跳脱叙述的历史沉思以及叙述历史 的当代回应。王世诚、梁弓认为这一阶段毕飞宇小说的缺陷是理念大于体验, 太讲究形式,可读性弱。 第二阶段是对城市人生存环境与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如九层电梯、 林红的假日、卖胡琴的乡下人等,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以乡材和自 然健康的人性为或潜或显的参照,观察、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发生的巨 大变化及可能对人的身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话语叙述上,毕飞宇转向了 两个方面:一是描摹商品经济世俗物欲狂潮下的都市生存实境,二是物欲挤 压下的人的异化。在叙事时间上采用了中断和跳跃形态。赵学勇、樊晓哲探 讨了毕飞字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转变的原因,认为这次转向得自于九十年 代初新写实创作,是继承了先锋的个人化立场而形成的新的现实主义。 第三阶段是对人性深度心理的挖掘和探视( 青衣、玉米三部曲 等) ,这一阶段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心理耐心地解析与展示,对其深 层意识的细微观察。施战军认为这一阶段的作品让我们看见美好的东西是如 何由原初的美好、坚韧的追求走向残忍的破碎的。许永强探讨了毕飞宇这一 阶段的小说的自我拯救模式,并指出其意义在于面对个性化和欲望化写作的 泛滥局面以及对于人性的冲动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方向时,作为知识分子的 作家应该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醒的批判意识。张萍认为毕飞宇通过青 衣和玉米,试图解释一个关于性格和命运的即此即彼的辩证命题。也 有研究者从“女性文学”的角度阐释青衣以及玉米三部曲,如陈琳、 侯芮文。陈昕、陈铭霞针对此认为应从“人”的角度而非性别表达人性中普 遍存在的弱点。赵婕认为毕飞字用心塑造的并非是单纯的小说人物,而是当 今社会中人的自我生存困境的焦虑,这使得小说带有了哲学意味。宗元、吴 冰洁指出了其审美追求的新向度。在语言上,这一阶段毕飞宇庞大的语汇急 剧收缩,小说语汇严格限制在乡村日常生活经验中,具有明显的乡村口语特 征,属于平淡式叙述。粱弓指出写实、幽默和风趣是这一阶段语言上的主要 特征。在叙事时间上采用线性形态,而且从前后期的转变中可以看出其小说 历史与时间之间的冲突和较量逐步凸现。张晓晶从叙述体态中视角的转换、 叙述结构的组建和叙述主体的分化三个方面讨论了青衣、玉米中人 物形象塑造艺术。施战军在他的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中,同 样采用“三阶段论”的分类全面论述了各时段的创作情况以及叙事上的节奏、 速度和语风特点,是很好的总结。也有研究者跳出“三阶段论”的圈子,从 其它角度研究毕飞字的整体创作。如孙建茵从文化滞差和精神裂变两方面肯 定了毕飞宇以一贯之的精神立场。汤玲认为权力镜像中的人性异化和命运遭 际中的自我迷失贯穿了毕飞宇前后期的小说创作。赵允芳从毕飞宇小说中的 意识形态性的词汇入手,认为毕飞字通过瓦解公众话语来强调个人立场,使 自身的语言产生出丰富的语境和气息。付艳霞以“冰”与“火”两个意象指 代毕飞宇创作中的三组两面性,即形式的技术化和灵动性,主题的寓言性和 多元化,创作立场的残忍和温情,由此揭示出作家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立场 和观点。樊星研究毕飞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认为毕飞宇的态度相当复 杂,一方面传统精髓是他小说灵感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他也无情的嘲讽了 他所熟悉的传统文化的致命弱点。 除了整体研究,对于作品,尤其是新兴作品,研究者也有关注。先看短 篇小说:对于早年的五月九日与十日,赵艺认为很好的表达了毕飞宇对 时间和空间的阐释。2 0 0 0 年,毕飞宇发表蛐蛐,蛐蛐,姜广平认为这个 短篇是毕飞宇全部作品中提供阅读的可能性最多的也是最深邃的小说。“蛐 蛐”作为一个媒介象征着文革中的中国社会状态,体现出了汉语的表意功能。 2 0 0 2 年上海文学推出了地球上的王家庄,在编者的话中说这是 一篇带有寓言意味的小说,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封闭的厌恶以及对世界的向 往。而粱弓认为小说表达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即不要去做我们无法完成的事。 汪政、晓华认为2 0 0 5 年的彩虹带有悲喜剧的意昧,且细节描写成功。2 0 0 5 年的新作平原也倍受关注。涂志刚认为平原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 出来的延续性要大于标志性。洪治纲抓住小说的背景,认为平原中的1 9 7 6 年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如说是饱含了惊惧、彷徨、焦虑和对峙 意味的特殊精神领域。肖青锋从“民间”的角度切入,认为作家通过作品试 图在时代、民间的双重视野中寻找人生不如意的答案。汪政认为日常生活细 节的描写为平原带来了社会学意义和研究的可能性。房伟认为平原 是对2 0 世纪7 0 年代文本记忆、农村文化想象以及知青叙事的颠覆。邵燕君 在肯定小说一些段落和细节的出色的同时,也指出了小说结构上的不足,认 为平原在结构上还有点头重脚轻,节奏上也是先慢后快,那种嘎然而止 的结尾太像中篇。 虽然评论者各执其词,但不可否认其创作中也有着无法规避的局限性。 如毕飞字小说在“气质”上会呈现出某种“硬度感”,叙述者的声音很强势, 有时影响小说的整体效果。如在观察世界、观察人生时带有二元对立的倾向 等。本文拟对其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女性意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把握,通过对 其诸多女性主题作品的分析和对创作者本人的性别认知倾向来诠释其作品 中显现的女性意识。 4 1 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九十年代文学与以往任何一个文学阶段一样,它的发展在有着独特性的 同时,还必然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呈现自身的 文学特征以外,也必定在题材内容、思想倾向等方面反映这个时期社会历史 的发展状况。而此文更重要的是针对作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做些 深入的探讨。鉴于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想通过一个创作个案的分析实现对这个 时期文学的创作现实的关照,兼及讨论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在 批评方法上决定采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及“社会一历史”与“心理 批评”方法的结合。 1 4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九十年代的文学背景明显向着后个人化,向着大众化,向着商业化和后 殖民主义,向欲望化的观赏性方向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八十年代末期的那 种文学自成一体的格局已经破裂,不管“先锋派”和“新写实”多么的个人 化,他们的写作终究与文学史( 现实主义规范) 构成对话,九十年代,取而 代之的彻底“零度”的写作已被历史之手推到纯粹的阅读面前。 没有中心的时代注定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不可整合的时代,当然也注定是 一个走向“直接存在”的时代。从九十年代后起的一批作家来看,毕飞字显 然对于女性生命个体及其命运的理解深度,与大多数作家相比,均显示出独 到之处。从他的成名作哺乳期的女人到代表作青衣,直至标识他创 作新高的“三玉”系列( 玉米、玉秀、玉秧) ,故事的主人公皆 是女性,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研究和关注。他 写出了女人的善良和忍耐,写出了她们的“原罪”和苦难,伤害和畸变,他 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描摹和悲剧命运的书写,在极具语言张力的叙事中,极 有节制又不屈不挠地把女性内心最深处的疼痛,把她们无力回天的宿命呈现 给人( 而这常常为男性作家所忽视) ,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女性意识 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粗浅、有限的阐述, 以9 0 年代文学创作中这极富创作个性的特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论述, 以其创作实践和较为突出的美学立场为研究重点,创作理想阐释与具体作品 分析相结合,兼及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创作比较分析。期望以此为切入点, 为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提供一点可能。 第二章女性的生存意识 纵观毕飞宇的作品,可以强烈感受到这是一位长期关注女性生存并且非 常擅长描写女性命运的作家。这一鲜明的创作趋向在青衣、玉米和 j j 叫r n a lo ft h ep l c a d e m yo ft h e r t s 2 4 ( 4 ) 4 2 毕飞宇青衣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穿越悠悠的历史时空,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中,浑然出现了一幅具有永恒意味 的、洋溢着唯美意境的画卷。正如批评者所言,“毕飞宇的小说无论表现怎 样的主题,都能营构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有时让人心痛,有时让人沉醉, 有时又让人恍惚。与这种美感相呼应,毕飞宇小说的情感张力也同样扣人心 弦。毕飞宇的小说并不表现重大的主题,往往切口很小,都是取材于人生的 某种特别敏感的、最关乎人心的事件、阶段或状态。作家通常不会在小说中 正面抒情,但他的“冷面”情感汹涌在平静的文字下面,总能使读者在不自 觉中被卷入或伤感或忧郁的情感磁场,并难以自拔。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 以说,毕飞宇不仅是一个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而且是一个古典的唯美主义 者和主情主义者。” 另外,毕飞宇作品中有浓郁的民族性特征。毕飞宇的作品是地地道道的 中国传统小说,无论是在地点背景的选取上,( 如玉米选取的地点背景 是中国典型的封闭落后的农村王家庄) ,或是叙事线索的选择上( 如中篇青 衣以中国最古老的国粹京剧艺术为叙事线索并由此展开故事) ,都力 图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写作的根本点,并以人物( 特别是女性人物) 的 人生悲剧为主线进行叙事。这一系列作品中包涵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文化 伦理所造成的人性扭曲,特别是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厚意蕴。“生存是考验人 性和扭曲人性的本原,中国普通百姓的生存悲剧更为沉重和惨痛,”这一 点我们从故乡( 鲁迅) 的闰土、樊家铺( 吴组缃) 的母女、丈夫( 沈 从文) 的妻子、活着( 余华) 的富贵老汉,还有心灵史( 张承志) 里的 西北回族、狗日的粮食( 刘恒) 里的农民、风景( 方方) 里的城市平民, 深刻地意识到生存的艰难始终压迫着中国和中国人的心灵和精神。而毕飞宇 从新一代作家的立场却能捕捉到生活最低层活跃的生命和生命的歌哭,生在 乡村生在她们的家庭,玉米、玉秀和玉秧带着各自的性情在文本中登场,相 互延续着演绎各自人生的遭际悲愤和共同的宿命。而这种女性生活的悲剧和 边缘乡村的落后更多时候已经被人所遗忘。她们想挣脱乡村去城镇生活愿望 的实现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和牺牲:女人的命运,性,婚姻,人的心灵,女 人的尊严正因如此,王玉秧考上师范学校,专门回家待客的玉米感叹: “这丫头谁都不靠,完全靠她手里的一只笔,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硬是把 自己送进了城。这是很不简单的,特别地过得硬。”c 5 ”当然命运的垂青没有 避免悲剧的发生,王玉秧最终未能挣脱乡里人的被歧视和女性悲剧的宿命。 6 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 j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0 ( 6 ) n 转引自余彬张爱玲传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第1 4 4 页 鲥毕飞字玉秧【m 北京作家出版杜2 0 0 5 第1 9 3 页 3 i 可见,作品中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停滞不前以及由此产生的浓厚的民族文化心 理和人性丑陋的人类偏见作了深刻的挖掘。有批评家这样说,“我佩服毕飞 宇对中国农民和女人的看法,也佩服他对中国社会所作的分析,从这个意义 上说,这是一个中国作家的本土经验,属于中国经验的范畴。同样,对 毕飞宇式的写法,我也深表钦佩,对他用这样的写法写出的青衣和 三玉系列作品,更如许多读者一样,欣喜有加。”“” 当然,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化启蒙和人性自由解放的呐喊在2 0 世纪并没有完成。鲁迅的祝福是站在知识分子反省的立场对封建礼教封 建伦理道德的批判,祥林嫂的悲剧带着浓郁的女性愚昧或者说被愚弄的意 味,深层是中国礼教文化的悲剧;巴金的家是从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专 制写青年的反抗,却揭露了瑞珏、梅表姐和鸣风等女性在封建社会大家庭的 悲剧;老舍月牙儿通过对沦为娼妓的母女生活悲剧色彩的渲染,把审视 的眼光投向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伦理文化和男权专制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 毕飞字在对玉米她们世俗化的人生悲剧和不无宿命的生存境遇的描写 中,也有着深度的思考和意义追问,体现出一个新生代作家和男性作家真挚 感人的民族情怀。所以毕飞宇作品的根本意义上指向由男性伦理社会的专制 残暴、民族心理的幽暗以及历史文化的惰性与腐朽等造成的女性无法真正改 变的命运悲剧。他对我们民族文化具有一种极强的历史透视力。在当代文坛, 如他这样站在人性的本位上而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位置上来集中笔墨展现 我们民族女性的生存悲剧的作家并不多见,这也正是玉米这部作品引起 广泛关注的原因和意义所在。毋庸置疑,正是以上诸多特征的和谐统一构成 了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 毕飞宇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九十年代以后,中国作家尤其是那批好的 作家,全部回到中国的本土经验上来了。我们现在写的都是地道的中国小说。 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脚正因为如此,他才以一个作家的历史 责任感充满自信地说,“今天,我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信心”。“2 1 4 2 无奈与悲悯的创作基调与艺术化的批判性 4 2 1 无奈与悲悯的创作基调 k e x i i l ly u t h e - o r d so ft h eh o s t 盯n o v e l sc o 响e n t s ,2 0 0 5 坦张钧、毕飞宇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一毕飞宇访谈录 j 小说家档案 。小说便是写展r 丌,如同杯子破裂后水从裂口开溢,让伟大的不期而然 留给我们面对。我有过被叙述引向无奈的感觉。无奈就无奈吧,不也很好 吗? ”嘟1 这是毕飞字在自己的创作谈关于小说的姑妄言之中沉湎于小说 与无奈的感觉这个话题时所发的感慨。他把感觉到的生命与艺术中的矛盾纠 葛的诸元素荟萃起来,从女性视角把盏品味着“人性特质”这一人类生存的 原始特质。遍布其作品的各式女性,表面上仿佛都是“个人悲剧的制造者”, 而事实上,通过其传神的描摹女性内心深处的坚忍、执着、虚荣等人性特质, 在社会中撞得满是疮痍,遍体鳞伤,背后是作者对社会的落后给予的深刻的 痛恨与批判,流露出对女性悲剧命运深深的无奈与悲悯的个人情感和创作基 调。 在玉米中,当玉米最后在打谷场的大草垛旁找到玉秀和玉叶两姐妹 时,她们的“下身一丝不挂,傻乎乎地坐在稻草上。玉秀玉叶的身上到处都 是草屑,草屑缀满了乱发、牙缝和嘴角。玉米跪在地上,给她们穿上裤 子。她们的裤子上洋溢着一种陌生而又古怪的气味。玉米用稻草帮她们 擦干净,拉紧她们的手,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玉米拽着自己的两个妹妹, 在黑色的夜里往回走。州嘲自己的妹妹被村人轮奸,且不说因为父亲的失势, 就是作为她们的大姐,也必须要承担起保护妹妹们不再被伤害的责任。于是, 在被恋人抛弃的彻底绝望中,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嫁给“权利”。女性的悲 剧由此结束的同时也由此展开新的悲剧。从叙述的语气和方式上,我们可以 体察到作者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感同身受,因而在创作中自然地体现出悲悯 和无奈的创作基调。 青衣中的筱燕秋则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女人。正因为她觉得自己天 生是个“嫦娥”,才会痴迷于她的青衣“嫦娥”,并进而不顾一切地为之与 年龄、身体及其它的障碍物进行殊死的鏖战,以维护心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理想。事实上,在筱燕秋看来,青衣“嫦娥”已成为她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真正超越嫦娥对于她的价值。当她唱出刺花的时候,当她 在镜子里对照自己与春来的脸时,她是多么嫉妒春来的年轻“她实在没 有嫉妒过李雪芬,从来没有,一天也没有。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筱燕秋遏 制不住。筱燕秋知道自己在嫉妒,她第一次尝到了嫉妒的厉害。她看到了血 在流。筱燕秋痛恨自己,她不能允许自己嫉妒。她决定惩罚。她用指甲拼命 地掐自己的大腿。越用力越忍,越忍越用力”【蛇1 青春对于一个女人来说 是多么重要,更何况是“青衣”这个女人中的女人,而现实又是多么残酷, 5 2 汪政,毕飞宇语言的宿命 a 地球j :的王家庄【蜘北京新世界| 版杜,2 0 0 2 第3 7 3 页 ”毕飞字玉米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5 啦毕飞宇青衣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3 3 即使用自虐的方式也不可能消除心中的不甘与哀怨。“二十年前她说什么也 应当死去的。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被掐断了,其实比死了更让你寒心。力不从 心地活着,处处欲罢不能,处处又无能为力,真的是欲哭无泪。”1 在叙 述的背后,我们可以察觉到作家创作中的情感态度,女性人物的命运与这个 社会永远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如果二十年前没有被禁登台,她又怎能像今日 一般狼狈和不甘? 不难看出,对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不幸遭遇,作家流露出 一种鲜明的充满无奈与悲悯情绪的创作基调。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我觉得 现实主义不是一种创作手法,不是小说修辞,简单地说,现实主义是一种情 怀。情怀是什么? 就是你不要把你和你关注的人分开,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由此可见,毕飞宇悲天悯人的广阔情怀,同时具有穿透表层生活经验进入 到人类命运的深度和力度。 4 2 2 艺术化的批判性 毕飞宇早在歪说李商臆的作家絮语中,就曾一面肯定李商隐的诗作 成就的同时,对其“缺少一种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格魅力”也表示了遗 憾,进而提出:“一个诗人,除了做个诗人之外,真的可以什么都不是了吗? ” “”这种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和批判精神一直是作家创作的动力所在。然而, 不管批判多么重要,批判本身毕竟不是文学的终极目的,文学与哲学、政治 学等学科也应有所区别。文学的批判只能是文学肌体中的有机成分,或如溶 解其中的血液。因而,在具体的文本叙述中,毕飞字十分注重小说艺术化的 批判性,即运用“反讽”的语言风格以及“举重若轻”的叙事策略以期达到 艺术化地进行批判的目的。 4 2 2 1 “反讽”的语言特色 “反讽”这种“用来指明小说本意上的表里虚实之悬殊的一整套结构和 修辞手法”,可以使作者与读者、作品与读者、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保持 一定的“间距”,营造出一种从表面的对立中揭示内在合理性的双向对逆的 审美氛围。在几部小说中,毕飞宇对于反讽的运用也显示出纯熟的语言功底。 啦毕飞宇青衣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1 5 姜广平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毕飞宇访谈 经过与穿越 c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 9 ) 1 6 毕飞字,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字访谈们长江文艺2 0 0 3 ( 1 2 ) 鹋p u 部t i n c h i n e s em a r r a t i n gs t l j d y 脚 p “i n gu n i y e r s “yp r e s s 】蚰5 p 1 2 3 如下面一段,“郭家兴说:不碍你的事。晚期了。没几个月。她一走你就 过来。玉米的身上立即弥漫了酒精的气味。就觉得自己正是垫在郭家兴身 下的晚期老婆。玉米一阵透心的恐惧,想叫,郭家兴捂住了。玉米的身 子在被窝里疯狂地颠簸。郭家兴说;好。川”3 表面说是“好”,其实是 “赞誉背后隐藏了讥讽,颂扬应当理解为挖苦,佩服或者恭维的言辞表示了 莫大的轻蔑。”。”作家言过其实地肯定应当否定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恰 好是反讽性地否定了叙述者表面上肯定的东西,暗示郭家兴为人虚伪龌龊的 品行以及女性的悲剧命运。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态度和事实的真相暗含在反 讽性的评述中,其效果确实比耳提面命的直接宣白更有力量,也更有意味。 反讽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睿智的作者。反讽就像一面多棱镜,可以在不同 的层面上为作品拓展出多视界、多视角的艺术景致。毕飞宇在作品中成功地 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手法,避免了峻急板直、简单武断的单一视境,构成一 个广博丰富又不那么透明的多重视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激活了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智活动。也许“科学使用完善的球形,他的进攻是直接的, 艺术的方法我相信永远不可能是直接的永远是拐弯抹角的。”1 这句话 可以作为优秀的小说家为什么青睐“反讽”这一艺术手法的最好诠释。 4 2 2 2 “举重若轻”的叙事策略 毕飞宇曾说:“轻盈而凝重,是我对小说的理解,是我的小说的理想。 从根子上,我偏爱重,偏爱那种内心深处的扯扯拽拽。川刚无论是对叙事内 蕴的巧妙处理,还是对潜在人性的冷静逼视;无论是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 还是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 的审美内涵,从而呈现出卡尔维诺所推崇备至的那种“以轻取重”的叙事智 慧,也体现了毕飞宇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特有的艺术智性。由于毕飞宇的创作 直保持着高度自觉的智性,因而他不像一般的作家那样,常常被某些宏大 的历史命题或深邃的理性思考所遮蔽,使叙事陷入某种正面强攻式的紧张状 态,而是相当轻松地摆脱“意义”对叙事的过度缠绕,通过一些轻缓柔曼的 智性话语,在“以轻击重”的逻辑思维中,迅速传达作品内在的审美意旨。 关于此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娴熟。他带着南 弛毕飞宇玉米 町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5 咒汪政、毕飞宇语言的宿命【a 地球上的王家庄 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 0 0 2 第3 7 3 页 候芮文“自古红颜多薄命”的现代诠释 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 0 0 5 ( 1 ) h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 小说的立场一新生代作家访谈录 c 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1 2 0 页 方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机敏,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叙事方式,执迷于举重若轻的 审美境界,将很多凝重而尖锐的人性主题伪装起来,用一种轻逸的文本拥裹 着深远的思索,使话语形式与审美内蕴之间保持着强劲的内在张力。譬如, 玉米看似在着力于叙述玉米姐妹们不幸的人生遭际,但是那些充满悲剧 性的几个重大人生转折,却明确地凸现出历史深处的残酷、悲壮和劫难。而 这种历史的不幸正是毕飞字的审美目的,天真而不谙世事的姐妹只不过是作 家重新审度这段历史的一个生命符号。这种对轻与重的精妙处理,使毕飞宇 成功地逃离了“意义”对话语的强制性压迫,从而让叙事获得了举重若轻、 灵性曼舞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还取决于毕飞宇对叙事节奏的有效 控制。他笔下的主要人物,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女性( 人物本身就具有灵性气 质) ,而他所择取的叙事视角,也多半是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无论 冲突何等剧烈,主题何等尖锐,一旦话语进入人物的内心,便获得了某种特 殊的节奏。玉米中的少女玉米,无论是面对父亲的情人还是命运的巨变, 都保持着一种内心特有的对抗方式,不剧烈爆发,但也决不屈服。作者的叙 事始终沿着这种临界状态缓缓推进。青衣等作品也都是如此。随着故事 的发展,各种冲突一触即发,但最后都被作者成功地化解到人物的内心中, 使情节依旧保持着轻松自如的状态,而人物灵魂的撕裂却因此变得异常惨 烈。这种叙事策略,使得毕飞宇的小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步履,舒缓,柔软, 纤细,仿佛行云流水,所有的波澜都潜藏在内部,从而表现出作家艺术化的 批判性。正如批评者所言,“毕飞宇的小说用笔往往不露痕迹,但其切入人 性、人心、人情之深、之狠绝非一般作家可比。”嘲孙犁也曾明确表示赞赏 文学作品要能“包括了宇宙间的真理,充满人生的七情六欲,多弦外之音, 能旁敲侧击。” 4 3 永恒的“伤害”主题 从1 9 9 3 年发表孤岛的十余年来,毕飞字的小说创作虽然有着比较 明显的渐变和转型过程,但小说的母题却始终保持了一种内在的正常的连贯 性。读毕飞宇的作品总会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与沉重,他把生活中一些 不声不响的静悄悄的痛苦不动声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论是他前期对于历 史的形而上追问的作品,还是后来集中关注女性悲剧命运的作品,其中人物 所体现的那份焦灼、无奈、不甘和疼痛时时都会让人感觉到存在的无奈与活 6 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 j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0 ( 6 ) ”孙犁秀露集致铁凝1 9 9 1 第1 5 4 页 着的伤痛。生存在残酷冷峻的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特别是柔弱的女性总是 身心疲惫、伤痕累累。“伤害”常常会成为毕飞字创作的一个主题。 4 3 1 历史感 毕飞字在创作谈中曾经说过:“我始终有一个感觉就是中国人活得很苦, 中国人活得太压抑,中国人的内心有一种无法诉说的疼痛,中国人的内心有 许许多多的不甘被挤压着。好像外部看起来平静如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 有许多苦水,就是倒不出来,包括你我可能都是这样,那种很强烈的失败感 伴随着中国人,这是中国人身上极其叫人心痛的地方。”啡1 可见,为中国人 “倒苦水”成为毕飞宇的创作目标之一。他对于潜藏在中国人心底的那份无 奈、压抑以及相互之间的倾轧与伤害有着理性的认识。这首先反映在他历史 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025秋招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南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关键硬件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创新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技术路径报告
- 音乐产业版权运营与音乐版权交易市场发展挑战:2025年长尾词视角下的科技创新报告
- 平移和旋转课件常玉敏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与改进建议报告
- 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态加密技术在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中的可行性探讨
- 农发行赤峰市翁牛特旗2025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红色故事:一封鸡毛信
- 水利工程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填写模板
- 中秋国庆双节活动主题
- 2024年深圳市房屋租赁合同(3篇)
- 餐饮外卖平台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创新方法大赛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 月考英语试卷(10月份)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 介绍费合同书范本
- 中考英语高频词汇大纲表(人教版)
- 共享办公室租赁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