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研究明清以来,以北京碧霞元君信仰为背景的妙峰山香会组织在民间社会 中的传承演化与历史变迁。 绪论部分通过对该选题学术史的回顾,说明了选题的缘起与研究价值,确定历史文 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注重功能性与对策性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阐述妙峰山香会组织以碧霞元君信仰为其存在的精神动力与核心依托。 具体通过妙峰山特有的风物传说分析当地碧霞元君信仰具有地方性、准正祀性、辐射性 三方面特征。 第二章以妙峰山传统香会组织为研究重点。传统香会组织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 以为香客提供义务服务、为寺庙贡献器物为主要活动内容,武会则通过朝项酬神的方式 表达信仰。本章通过列表与归纳对妙峰山五十余种文会及十三种武会进行逐一汇录。不 仅总结出香会组织在信仰上所反映出的准宗教性意义,还着重剖析其组织性、全民性、 神圣性、实用与象征性、包容性、竞争性等方面的社会特征。 第三章以妙峰山现代香会组织为研究重点。2 0 世纪9 0 年代,在国家政策、传统文 化与香会精英三方合力作用下,断档半个世纪的香会组织又重新活跃在妙峰山上。它们 不仅继承了传统香会文化的精髓,也在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溶入了对社会变 迁的理解与感悟。香会种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型恪守信仰、赢利型审时度势、 社区型文化自助。本章特别对社区型香会组织的社会良性功能做出讨论。 结论部分在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的基础上,试就当前香会组织复兴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与困难提出对策性解决思路,以期从客观的、全面的、历史的角度使该选题具备一 定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香会组织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u r p o s e o ft h i st h e s i sw a st or e v e a lt h e c h a n g e s o f r e l i g i o u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a te m b r a c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e l i e fi np i h s i ay u a n c h u n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dt h ev a l u eo ft h et h e s i st h e m eb y r e v i e w i n g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o f t h i st o p i c ,a n de m p h a s i z e dt h i nt h em e t h o d s o f s t u d yw h i c h c o m b i n e dt h eh i s t o r yd o c u m e n t sa n df i e l ds u r v e y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gt h ea l l t h o rn a r r a t e dt l e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b e l i e fi np i h s i ay u a n c h u no nm i a o f e n gm o u n t a i nr e l i g i o u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t h ef o l k l o r e so fm i a o f e n gm o u n t a i n ,t h ea u t h o r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e l i e fi 1 1p i h s i ay u a n c h u n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m i a o f e n g m o u n t a i n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m a i n l y t h e r ew e r et w ok i n d s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i a o f e n gm o u n t a i n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o n ew a sw e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p i l g r i m s w i t hs e r v i c e sa n do f f e r e ds o m e a p p l i c a t i o nf o rt h et e m p l e s ;t h eo t h e rw a sw u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 h i c he x p r e s s e d t h e i rb e l i e fi np i h s i ay u a n c h u nb yc e r e m o n i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r o u 曲l i s t i n g a n d s u m m i n gu p t h ed a t ao fa b o u t f i f t yw e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t h i r t e e n w u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e a u t h o rc o n c l u d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m i a o f e n g m o u n t a i n 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m o d e r nm i a o f e n g m o u n t a i n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f t e rt h e1 9 9 0 s ,t h e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a te m b r a c e dt h eb e l i e fi np i h s i ay u a l l c h u nr e v i v e d 。b e c a u s eo ft h ee n d e a v o r o ft h e g o v e m m e n ta n dt h ee f f b r t s o fe l i t e so fr e l i g i o u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e y i n h e r i t e dt h es o u l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 y r e f l e c t e dt h ec h a n g e so f t h es o c i e t y t h e r e f o r et h e r ew a sa p l u r a l i s t i ct r e n di nt h e m o d e r nm i a o f e n gm o u n t a i n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 e m p h a s i z e dt h e 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o ft h em o d e r nm i a o - f e n gm o u n t a i nr e l i g i o u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a u t h o rf o u n dt h es o l u t i o n st ot h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 p r o c e s s o ft h e 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r e v i v a l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r e s u l t so f 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t h a t e m b r a c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ib e l i e fi n p i h s i ay u a n c h u n k e y w o r d s : b e l i e fi np i h s i ay u a n - c h u n ,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m i a o - f e n gm o u n t a i n 绪论 本文主要研究以北京碧霞元君信仰为背景的妙峰山香会组织,探讨其自明清以来在 民间社会的传承演化与历史变迁。其中一部分通过妙峰山特有的风物传说分析当地的碧 霞元君信仰特征,重点研究围绕该信仰形成的传统香会组织,在活动方式、组织功能等 方面所呈现的社会特征。另一部分则通过田野调查及人物访谈,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妙 峰山香会组织在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社会功能等方面呈现的多元内涵。 明以来,碧霞元君信仰成为北京地区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围绕这一信仰,北京建 立了数十座以“顶”命名的碧霞元君庙宇,香火日盛。庙会成为北京民众群体性祭祀碧 霞元君的主要活动。庙会上,以信仰为依托形成的民间香会组织以为香客义务服务、为 寺庙贡献器物、进行酬神表演等方式公开表达自己的信仰。 清末至民国,碧霞元君信仰的中心从北京城里西移至京西7 0 里的妙峰山上,妙峰 山因此成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远近闻名的民间信仰圣地,民间香会组织也在这一时期、 这一地区进一步发展壮大。民间盛传“政治中心在北京,信仰中心在妙峰山”的俗语。 不仅如此,妙峰山还是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发祥地,对于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及 其香会组织活动的研究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是开创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先河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民俗学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今年恰逢顾颉刚等学者“妙峰山进 香调查”8 0 周年,随着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加盟,这 8 0 年间学术界对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及其香会组织活动的研究与时俱进,取得了更为丰 硕的学术成果。 一民国时期妙峰山香会组织的相关研究 1 9 2 5 年5 月至8 月,京报副刊先后6 期发表“妙峰山进香专号”,后于1 9 2 8 年 9 月收录另几篇相关文章,以妙峰山为名,作为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 学会丛书之一结集出版。全书收录与妙峰山相关的2 9 篇文章,除少量文献考证外,大 部分属于顾颉刚、孙伏园等五位学者对妙峰山庙会的实地考查报告。其中顾颉刚妙峰 山的香会至今被学术界奉为同题研究的圭臬之作。该文分为九个部分,对妙峰山香会 的历史沿革、组织形制详细记述,重点通过对当年会启的抄录,统计出9 9 档香会,结 合金顶碑碣、根据职能将香会分为1 2 大类,特别以“香会的办事日期”、“香会的办事 项目,为题,逐一记录了每档香会朝顶的时间安排及进香程序,细致而又周全,准确而 。刘锡诚:世纪回顾:中国民俗学面临的选择,载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 年版,第1 8 5 页。 。顾颉刚:妙峰山,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 9 2 8 年9 月印行,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影印。 又清晰,堪称香会研究一手资料的典范之作。 同年,社会学家李景汉根据踏察经历,引用顾颉刚等学者的成果,发表妙峰山“朝 顶进香”的调查于社会学杂志上。这是第一篇发表于学术刊物上的香会研究文章, 以见闻的形式记录三天的调查,旨在“做别人研究的资料”。,因此内容、数量、分析 力度均不及顾文。 1 9 2 9 年,顾颉刚携手魏建功、白涤洲等人组成“一八妙峰山进香调查团”,再次对 妙峰山进香活动进行田野调查,后以调查专号形式在民俗第6 9 、7 0 期合刊上发表 文章9 篇、附录3 篇、田野照片近4 0 幅,以大量篇幅对香会组织的精神支柱碧霞 元君信仰做出学术性论述。这些文章与前述成果相比更加突出了田野调查与论证研究 相结合的学术特色,考证详尽、有理有据,为妙峰山民间信仰的近世变迁做出极为重要 的历史记录。 此外,民国时期还有两本与香会相关的重要民间专著,其一乃奉宽的妙峰山琐记 。,另一乃金勋的妙峰山志。前者以作者三十余年饱含沧桑的见闻记录及扎实细致 的考辩功底流传学界,就妙峰山“讲地理、讲古迹、讲风俗、讲道路、讲庙宇都非常精 密” ,颇受顾颉刚的崇赞,作序并于1 9 2 9 年推荐给中山大学出版。后者妙峰山志 则是一部稍晚于妙峰山琐记的未完成稿本,并未正式出版,除生动描绘妙峰山香道、 碑刻等景物状况外,尤其注重对香会组织内部情况做出详细记录,是当前研究传统香会 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二改革开放以后妙峰山香会组织的相关研究 作为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后,历尽沧桑的妙峰山再次成为新 时期最先恢复的民俗考察基地。随着国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策的实施,妙峰山 重新修建庙宇,重新请来香会,重新举办起庙会,再度吸引了学术界调研的热情。 1 9 9 5 年,正值顾颉刚等学者“妙峰山进香调查”7 0 周年,妙峰山举行“首届中国 民俗论坛”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 ,收录与 妙峰山有关的7 篇文章,其中2 篇着重讨论碧霞元君女神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另2 篇以 清代妙峰山进香图为依据探讨昔日妙峰山庙会的风俗与信仰,其它3 篇则对妙峰山 以往的学术研究进行回顾,并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及未来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从此,学 李景汉:妙峰山“朝顶进香”的调查,社会学杂志第二卷,第五六号舍刊,民国十四年八月初发行。 魏建功等:妙峰山进香调查专号,民俗,第六十九、七十合刊,1 9 2 9 年7 月2 4 日。 奉宽:妙峰山琐记,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 金勋:妙峰山志,手抄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奉宽:妙峰山琐记,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第2 页。 刘锡诚主编: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术界对妙峰山的研究愈加关注。 同年,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成立“进香古道踏察小组”,对妙峰山进香古道展开历时 两年的对比性调查,成书妙峰山香道考察记,收录于海淀史地丛书,同时作为部分 章节收录于京西古道一书。此成果既是一部写真纪实、内容丰富的长篇游记,同 时也是对妙峰山古香道追寻考察的科学报告。 1 9 9 8 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吴效群完成毕业论文北京的香会组织与妙峰山 碧霞元君信仰。该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在“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内,阐释香 会组织出于对皇权压迫的反抗,制定行香走会的制度,建立虚拟的“紫禁城”,抢洋斗 胜,耗财买脸,以发泄长期被帝国的政治象征符号压迫的愤懑。2 0 0 0 年,同校同专业博 士王晓莉成文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香客村落活动的研究以北京地区涧沟村的香 客活动为个案。,重点对普通香客进香活动以及当地村落进香活动进行调研,进一步 深入了学术界对碧霞元君信仰的同题研究。 同一时期,国外学者也对妙峰山倾注浓厚兴趣。1 9 8 9 年美国召开“中国的进香”专 题研讨会,结集出版中国的进香和圣地( ( p i l g r m s a n ds a c r e ds i t e si nc h i n a ) ) ) ,其中 收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韩书瑞( s u s a nn a q u i n ) 教授的论文北京妙峰山的进香 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 t h ep e k i n gp i l g i m a g e t o m i a o f e n g s h a n :r e l i g i o u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n ds a c r e ds i t e ) ) ) ,就清末妙峰山的民间信仰、香会组织、进香活动等方 面进行研究,以西方学者的文化背景、观察视角对妙峰山信仰活动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 深入分析。 总体看来,以往学术成果大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通过各阶段田野调查,对妙峰山 香会组织的历史信息作出记录。然而作为社会的产物,香会组织有其独特的信仰背景、 社会特征及良性功能,笔者将硕士论文选题聚焦于妙峰山香会变迁问题,即力图在已有 学术成果上,从历史学角度入手梳理文献,借用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立 足现实,对妙峰山香会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展开研究,提出有利 于现代花会发展的对策性思路。因此本文具有以下特点: 1 、注重查阅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香会文化不仅是前人总结的学术资料,还是有血有肉、传承延续的文化生命a 查阅 文献有助于呈现香会文化的历史风貌,了解传统香会的原生状态,从而对其特征、性质 。政协= i t f 头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西古道,香港银河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吴效群:北京的香会组织与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1 9 9 8 年 。王晓莉: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香客村落活动的研究以北京地区涧沟村的香客活动为个案,国家图书馆博 士论文库,2 0 0 0 年。 。( t h ep e k i n gp i l g r i m a g et om i a o f e n gs h a h :r e l i g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s a c r e ds 沁,s u s a nn a q u i n c h u n f a n g y u ( e d s ) ,d i 【g r i m sa n ds a c r e ds i t ei nc h i n a , c a l i f o m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 ,1 9 9 2 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 组织与圣地,s u s a nn a q u i n ,吴效群译,民俗研究,2 0 0 3 年第1 期。 加以概括论证。田野调查则通过大量采访、参与获得宝贵的一手资料,与文献进行对比, 重点呈现香会组织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变迁。 2 、注重功能性分析 一切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具有与时代背景联系密切的现实意义及实际功用。香会 组织是一个整合的、复杂的、变动的系统,每个要素都具有与整体相关联的确定功能。 通过对香会,尤其是对社区型香会良性功能的解析,可以从宏观上把握香会与时代精神、 香会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3 、注重对策性研究 本论文不仅对民间香会复兴的现状、原因、功能进行论述,并且对香会文化发展的 诸多问题提出对策性思路。香会文化作为民间社会文化中较具代表力与影响力的组成部 分,既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元素,又溶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香会组织在时间、空间上不 是凝固不变的,其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对于发展中遇到的问 题,香会精英、政府、学者应该以全局的、宏观的、有利于民间文化发展的思路进行讨 论与解析。 4 第一章妙峰山香会组织的精神信仰 香会,又称“民间花会”,是广义的社的一种。对于社,学术界已经达成较为统一 的认识,即“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聚落,也是上古以来的聚落或土地之神,以后又延伸 发展成为乡村的基层社区组织,同时,又演化成为按职业、爱好、年龄、阶层、性别, 以及特殊目的等等结成的群体”。”由此可见,社几经历史演变,最终蕴含社群一层涵义, 而出于不同的性质与目的,社又有不同的分类。比如,因诗文、学问结社的茶会、耆英 会,因经济、行业结社的青莲社、紫云社,等等。香会则是以信仰为核心形成的社群组 织。 信仰是香会组织得以存在的内在因素和精神动力,共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一定的群体 认同感,深刻地反映在参与者的行为模式之中。作为种共同的文化推动力,信仰使不 同利益、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社会人群重新整合,在此基础上合理分工、有序组织, 进而形成具有高度归属感、凝聚力的社会共同体。香会组织正是以其一致的信仰与约定 俗成的规范,在社会基层开凿沟通社会联系、加强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通过某种独特 的、庄严的、神圣的仪式进行与神的交流,从而达到某些功利性、世俗性的目的。传统 社会里,北京地区香会组织的变迁与民间信仰的兴衰过程相一致,其中又以妙峰山地区 碧霞元君信仰为代表,充分反映出民间社会信仰文化的地域性特色。 第一节碧霞元君女神形象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女神崇拜由来已久,考古成果、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女神及其信仰历史悠久而 又形式普遍。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多种名号的女神数不胜数。不同区域社会亦拥有不 同职能特色的女神崇拜。世代承袭的信仰传统加之宗教系统对于女性信众的榜样引导, 以及女性与男性天性区别的信仰需求,使得众多女神及其信仰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 经久不衰。 碧霞元君是中国北方地区深受民间信仰的女性神祗,是一位颇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 神灵。她受过朝廷的祭祀,获过皇帝的册封,位列正统道教的神殿,佛教与儒家也参与 对她的供奉。对于这位女神形象的最初原型,历史文献中有以下几种记载:黄帝之女、 东岳帝女、民间凡女、御封石像等。圆此外,民间还有碧霞元君是玉皇之女、石敢当之 女、华山玉女的传说,流传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讲述碧霞元君是观世音菩萨的 :黜乳籀罂兰i 糯紧哆蔫,与喾室篮盏蔼豢黑熊遘君1 鼎诚主编,1 9 9 6 年版 。转哼i 白碧霞元君道教的女神,刑莉,载妙峰山世纪之芟的中国民俗搋焚,刘锝慨王骊 篇6 9 页。 化身。简单归纳,有关碧霞元君女神形象最初原型的说法不下十种,或与黄老之道一 脉相承,或与无生老母有所关联,或多或少都以“人道事之”,不是与天神、天帝有所 亲缘,就是受了他们的点化得道成仙,充分反映出中国君主制宗法社会的现实观念。 很长段历史时期,作为称谓,碧霞元君并非某位女神的专有名号。北方的泰山娘 娘,南方的天后妈祖、顺懿夫人等都拥有这样的名号。明朝官方的政策对于佛教、道教 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碧霞元君女神形象在宗教中的最终定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宗教 系统里有关碧霞元君的来历、职能,清楚地反映在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 之中。 对于碧霞元君的来历,经文叙述:“是时元君已证太一青玄之位,观见众生受此沉 沦,慈悲不已,为化女流,普度群生,于四月十八日分真化气,现是慈颜,陟降泰山”。 。完全将碧霞元君纳入道教的神仙谱系之中,以神仙的身份定位在宗教的范畴里。她的 职能更是无所不包:“受命玉帝,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罪福、照报 感应速彰、虽曰罚恶意在度人、安民护国、辅忠助孝、翼正扶贤、保生延嗣绵绵、消灾 度厄除衍、驱瘟摄毒”。若虔心皈依,则“灾难不临身、家眷保安谧、福禄寿齐增、邪 恶不敢侵、田宅益兴隆、火盗永不生、万愿悉如心”。“敢有咒诅,押送酆山,魂系幽司”。 。可见道教赋予碧霞元君无上神威与灵异,将她设定在一个较高的神仙层位。同时,这 部经文被收录于明代编修的正统道藏,更加强调了碧霞元君宗教地位的重要性与必 要性。 由此可见,道教用经文赋予碧霞元君神圣与教化的功能,规定她的来历,确立她的 正统,通过构建人格化的神性对信众树立道德的感召力。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自 宋真宗时,泰山建昭真祠,碧霞元君开始独立享受香火,至明代“累朝增葺,宫制滋阔” 固,朝廷赐匾赐额、封号建庙数有发生,但是在国家的正祀仪典中始终没有碧霞元君的 位置。也正是这个原因,碧霞元君信仰得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属于民间,碧霞元君本身即 是普通信众心目中的女皇,其信仰的宗教性要远远弱于更为现实的世俗性。 民间信仰是普通民众对神灵的信仰,是人们1 7 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唐宋以 后民间自由度的增大,民间文化也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区域性民间信仰在各地萌生。 明初,统治者深知民间宗教对政权统治的威胁,对民间宗教实行禁止政策,并秧及一般 的民间信仰活动。明中叶后,这种状况相对缓解,民间信仰在一种近乎被统治者默许肯 定的状态下逐渐公开繁荣起来。 。车锡伦主编: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杜,2 0 0 0 年版。 。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 9 8 8 年版。 。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 9 8 8 年版。 。王之纲:乇女传,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蒋廷锡等辑,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对于民间,受“三教圆融”思想的影响,往往佛道不分,统称“信佛”。现实社会 中,普通信众并不注重碧霞元君究竟是佛教神祗,还是归属道教系统。其女神形象也并 不像宗教中所描述的那样威严飘渺。在北方信众的心目中,她亲切而有神力,象征着生 命与延续,具有极为深广的民间文化内涵。“娘娘”、“泰山老奶奶”是碧霞元君在民间 的一般性称呼,人们相信她神力的灵验,可以送子、可以救苦、可以震慑、可以惩恶。 有关她救苦救难、送子佑幼的传说广泛传颂在民间社会。民间对碧霞元君的崇拜仪式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位女神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历史上,北京有供奉碧霞元君 神像为婴儿举行“洗三”仪式的风俗。,将碧霞元君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女神 形象定位在执掌生育、延续子嗣的现实需要上,充分体现出普通民众对生的渴望与希冀。 另外,民间还广泛地为碧霞元君建立了独立的庙宇,自发组织进香团体到远在深山 的信仰圣地顶礼膜拜。北京几处重要的碧霞元君庙宇则被通称为“顶”。清人记:“祠庙 也,而以顶名何哉? 以其神也。顶何神? 日:岱岳三元君也。然则何与于顶之义乎? 岱 岳三元君本祠泰山顶上,今此栖,此神亦犹之乎泰山顶上云尔”。可见北京各“顶”与 泰山的渊源。以中央和四方的观念,明清北京在东西南北中五方位分别建“顶”,以每 顶为中心形成更为细化的区域信仰中心。通过定期庙会,成为各方位主要的公共活动空 间。如下表: 名称地址建立年代会期特色 北顶德胜门外宣德五月初一至初六庙市 弘仁桥( 大)成化四月初至十八香火最盛 南顶 永定门外( 小)正德五月初至十八天桥盘马 西项西直门外万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朝臣拈香 中顶右安门外天启六月初一花市 东顶东直门外不详不详庙市 注:根据北京庙会史料综合制表 此五顶,同北京其它类别的寺庙相似,首先承载的是神祀与朝圣的宗教信仰功能, 在年平均总会期达六十余天固的时间里满足北京百姓对碧霞元君进香祈福、求子纳祥的 信仰需求。同时,地处近郊相对开阔的地况,不仅为各项寺庙提供宏大的庙基,也使得 。民问流传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来历、泰山奶奶游徂徕山、泰山奶奶斗龙王等t 部分收录在泰山民间故 事丈观,陶阳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4 年版。 o 鸟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6 1 页。 。康熙三年四月十二日中顶泰山行宫都人香贡碑。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 2 册,中州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第3 5 页。 。各项庙期随时间有所变化取最长庙期计算。 酬神的仪式颇具规模,民间商贸得以开展,五顶因而成为下层民众精神交流、物质交换 的重要活动空间,集中体现北京明清两代碧霞元君庙的庙会盛况。 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民间表达碧霞元君信仰最强音的空间转移到地处京 西的妙峰山上,使这里的香火掀起一个高潮。每逢庙期都有信徒以极端苦行的方式朝顶 许愿,以示对碧霞元君的信仰与虔心。如背鞍爬香( 嘴带嚼子,背捆鞍子,驮着驾位, 胳膊肘、膝盖绑鞋底,由他人牵上山) ;磕头拜香( 从山下三步、五步磕一次头,一直 到大顶) ;滚砖进香( 翻一面砖磕一次头) ;披枷带锁( 身穿囚服,脚带镣铐上山) ;提 灯挂炉( 将灯笼或香炉用绳索穿透胳膊提挂上山) ;耳箭上香( 耳骨穿几支短箭磕头上 山) ,等等。这些苦行信徒自戕式的拜香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碧霞元君信仰的 虔诚与敬畏,也反映了碧霞元君在信徒心目中具有无边的法力。而这一时期妙峰山香火 兴盛的更重要方面则表现在民间香会组织的种类、数量、规模等方面产生了进一步的发 展。本文将在第二章中具体讨论。 第二节妙峰山本土传说及其所反映的信仰特征 民间传说是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性寓意,充满了人们对理想世 界的哲理性思考。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断加工完善、传承演变, 形成浩如烟海的传说体系,其过程曲折而又绵长,其变化错综而又复杂。民间传说不仅 继承了古代原始信仰的历史遗存,同时超越时空限制,与时俱进地溶入了后世民众对现 实社会的善恶标准、人生态度以及价值判断。妙峰山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围绕碧霞元君 信仰所产生的民间传说,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与驳杂。与其他地区同 一母题传说相比,妙峰山的传说无论表述形式还是情节内容,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性 特征,突出地反映了明末以来四百年问京畿地区民间信仰的独特魅力。 一、本土风物传说与信仰的地方性特征 风物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景物,形象化、人格化的风物被赋予更多的传奇性、神秘性 色彩。作为艺术构思的物质中介,风物触发合理的联想契机,与传说中的主人公有机胶 着,委婉而曲折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气质与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风物就是主人公 神异力量的结果与见证,是传说故事存在的基本元素。比如这样一则传说: 妙峰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碧霞元君来的时候,佛爷已经把袈裟铺在了山头,为建庙 出去化缘,寻找水源。于是碧霞元君把头上的金簪藏在了袈裟下面。佛爷归来,称妙峰 。金种雨:妙峰山指南,天津名胜导游社,1 9 3 6 年版a 山已用袈裟占下。碧霞元君则说是自己先来一步,有袈裟下的金簪为证。佛爷无奈,只 好退出。临走把寻来的一钵水泼了,所以妙峰山上没有水。 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中,“巧女智斗”一直是经久不衰的传说题材,女神与男神抢当 山主似乎也是司空见惯了的。,基本主题与叙事模式形成一个套路,只是不同地区流传 的故事主人公、具体细节千差万别。民间传说与地方风物特征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故 事讲述的流畅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故事的可信性,强化了信仰的神异色彩。 显然,这则传说就是以“智斗”故事为蓝本,附会妙峰山特殊地理风貌创作而成的。 类似的传说不仅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佛道信仰在民间传播的兴衰起伏,也从一个侧面展示 了民间社会对女神崇拜与男神信仰的自然选择与民意较量。 应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东岳崇拜作为男神信仰的代表,自上古帝王泰 山封禅以来,就以一种正统的国家信仰面貌存在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册封了的身份享 受具有官方性质的“正祀”待遇。与此同时,女神崇拜也同样显现旺盛的生命力,碧霞 元君信仰就是其中之一。民间社会有许多关于碧霞元君来历的说法,据妙峰山地区流传, 碧霞元君是东岳神系的成员,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较晚出现于东岳信仰。从中国君主制 宗法社会观念来看,称碧霞元君为东岳帝女,赋予神祗颇具世俗意味的“血缘”关系, 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现象。然而,碧霞元君虽然较晚出现于东岳信仰,在北方民间信仰 中却拥有比泰山崇拜更为强烈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其原因表现在: 1 、慈爱的形象 与东岳大帝身居高位、仪态威严的形象相比,碧霞元君一开始便以一种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的面貌出现在民众心中,以一种充满慈爱的长者形象消除了神灵与信众间的心 理隔阂,人们更自觉地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亲切地称呼她“泰山奶奶”、“泰山老 娘娘”,供奉她的庙宇也比东岳殿宇少了几分森严与威仪。 2 、女性的榜样 明代编修的正统道藏收录有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其中称碧霞 元君“观见众生受此沉沦,慈悲不已,为化女流,普度众生” ,出于这样一种教化目 的,碧霞元君尤受民间女性尊崇。而在广为流传的故事中,碧霞元君不仅被塑造成仁爱 慈祥的老娘娘,也以其机智聪巧、大勇大谋的精神特征成为女性信众崇拜、修养的榜样。 3 、送子的角色 从道教赋予的碧霞元君”称号看,碧霞元君包涵了东方主生、日出崇拜等多种因 :囊嚣篙岩蓑蓑箬乇篓会呈謇鍪攀盏:的故事等。详见中原女娲神化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杨利慧,o 类似的传说还有“女蜗与唐王争地”的故事等。详见中原女娲神化及其信仰习俗的亏祭报舌,物利慧, 民俗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7 1 页。 。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台出版t 1 9 8 8 年版。 素。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深深束缚人们的 头脑。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山崇拜中原本主生的主神东岳大帝更多地被赋予招魂治鬼的 职能。而出于妇女独特的生产、生活需要,女性神祗从心理上更容易被女性信众所信赖、 所接受。这样一来,碧霞元君就好像母亲、姑嫂一样,方便而又亲和地倾听女性信众的 心声,满足她们求子、育幼的心愿。 除了扶产佑幼的主要职能,在信众的心中,碧霞元君几乎还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灵。 官方所立“东岳碧霞宫碑”这样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 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 靡不交相愿,而神也亦靡诚弗愿”。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的民众也有着同样的心愿,反 映在下面一则传说中:妙峰山的山楂树只有直刺,没有钩刺。相传因为钩过娘娘的袍子, 被娘娘施法术变没了;蝎子也因为蛰过老娘娘,被娘娘赶跑,至今也不敢在妙峰山出现。 。这里出现的钩刺、蝎子就是人们想象中的恶势力象征,希望借助娘娘的神力将其铲除。 类似的风物传说还有很多,基本概括包含惩恶扬善的传说、济世救民的传说、送子医疾 的传说,等等。比如: 舍身崖的传说:京郊有一户人家,儿子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儿媳贤淑,在家照料年 迈的公公。每逢冬夜都先用身子把被窝焐暖后,才照顾公公睡下。自己则浆洗忙碌到深 夜。但时间一长,招来长舌妇的议论和诽谤。儿媳为洗清冤枉在妙峰山悬崖上许愿说: “娘娘作证,我是清白的”说完纵身跳崖,却被吹到了自家的炕头。从此长舌妇再 也不敢说三道四,为小媳妇恢复了名誉。后来人们为纪念娘娘显灵救小媳妇,把跳崖之 处取名“舍身崖”。 连心亭的传说:一对年轻恋人受到家庭的阻力不能结为连理,相约到妙峰山跳崖殉 情。就在跳下的一瞬f - i ,天边飘来一朵祥云把他们托住了。后人建立了连心亭以示纪念。 这些民间传说蕴涵着民众深层的心理因素,在其鲜活的传承过程中,民众很容易找 到与内心愿望颇为一致的契合点。中华民族素来具有崇尚道德、尊重伦理的传统,道德 意识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传说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充分体现出道德意识对民众行为、 群体观念的深层影响与有效制约。以神的能量惩戒恶人的想法,反映出人们祈求公平、 要求公正、希求平衡的价值观念,寄予人们对不徇私情、为民作主的理想政权的向往与 追求。尤其当这种合理的价值观念不能有效地在现实中体现的时候,传说更加发挥了宽 心丸与抚慰剂的作用。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从时间上看,无论妙峰山历史上绵绵流传的传说,还是现代生 。刘慧,泰山庙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5 3 页。 。据妙峰山管理处王德风讲述。 。参见妙峰山管理处编妙峰山简介第1 0 、1 i 页n 活中新鲜增补的故事,无论类型程式,还是寓意结构,都有一定相似之处,有相对稳定 的规律可循。不同之处仅在于人物的身份或具体的情节更具有时代性特征,这也正是传 说故事本身魅力的所在。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新情节使得整个传说体系成为颇具生命力、 表现力的口头文学表达形式,尤其受北京国都地位影响,妙峰山四百年间丰富多彩的传 说体系中,越来越涌现出具有明显地方特征、浓厚国家意识和强烈民族情结的故事内容。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前市长焦若愚在妙峰山打游击,突遭日军轰炸,被通向灵感宫路 旁的松树掩护,幸免于难,人称此松“英雄松”;另外一块“神来石”也和“英雄松” 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的是就在炸弹即将炸响之时,东方飞来一块巨石,将炸弹压进土里, 救了战士们的性命。 总之,民间传说借助各种奇迹超凡的力量,虚构人间不能发生的事情,寄托人们渴 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加之在其后的传承过程中,信众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将新的感受 与体验增补其中,从而为口头传说的现代流传与再造加工提供传统的依据与历史的可 能。 二、皇室进香传说与信仰的“准正祀”性特征 在妙峰山的本土传说中,一些与官方社会有关的故事尤其被人们津津乐道。比如: 慈禧太后封赏皇会的传说、皇室为“金顶”妙峰题字的传说,等等。相传慈禧曾为同治 帝祈求发痘平安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先期预诏庙祝必俟宫中进香后,方始得开庙,谓 之“头香”。并赐妙峰山匾额三方,上书“慈光普照”、“泰云垂阴”、“功侔富媪”。另有 富词云:“昨夜慈宁亲诏下,妙高峰里进头香”。这类传说反映了官方社会与民间信仰 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地域情况看,妙峰山地处北京边缘,信众主体以北京来源为多,由此产生的民间 信仰也易受官方意识影响,与正统势力相互迎合,呈现略带一定官方色彩的她方性文化 特征。文献记载,作为国家正祀信仰,东岳崇拜的庙宇位列京师志祠祀,享受“中 祀”级别的待遇。而民间信仰的代表碧霞元君,虽然在北宋时期就已得到统治阶级的赐 号册封,但在明清以来的国家“正祀”典礼中却并没有她的位置。清统治者对碧霞元君 的态度一直介于模棱两可之中,其庙宇也只见于京师志寺观,牌位却被供奉在各 旗守卫城门之中,被当作朝廷许可的民间信仰看待,享受事实上的“准正祀”待遇。 除此以外,官方社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总会染指妙峰山上的碧霞元君信仰,民间 香会的传说也在证明同样一个问题,比如受封的“皇会”享有高于其他香会组织的特权, 。参见妙峰山管理处编妙峰山简介第1 0 、li 页。 。转引自妙峰山管理处编妙峰山简介第3 4 页。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 0 0 2 年版,第3 6 5 页。 享有更受追崇的民间声望等等,这些事实一方面显示官方社会对于碧霞元君信仰的支 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官方对因此信仰产生的走会活动的默许与支持。妙峰山的传说除 了与皇帝、太后等封建顶层势力颇有瓜葛,宦官、权臣的传说也不在少数,在史料中还 能找出相应的历史原型。权监安德海、刘诚印捐资修香道等谄媚之事便是有力的例证。 。此外据奉宽妙峰山琐记记载,山上的碑刻还有不少出于官僚贵族之手的撰文篆额。 如“康熙二十八年三月,妙峰山香会序碑。工部主事张献撰书”,“乾隆二年五月,保福 寺引善圣会碑,吏部堂主事傅廷姿撰”,“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八日,妙峰山天仙圣母宫碑 碣记,皇六子书”,等等。相比其他地方,能请到京城官僚,或由权监主动参与立碑修 路,也正是盛名之下的妙峰山地处京畿的优越与便利。 由此可见,碧霞元君信仰虽然始终没能列入国家正祀,却时不时被官方以题额、封 赏等形式介入其中,具有“准正祀”特征。这样一来,国家顺理成章地利用怀柔手法有 力地约束了民间社会的信仰活动;同时,民间社会似乎也乐意通过“官方权威”的介入, 提升本地区的威望,壮大信仰本身的势力。 三、信徒成仙传说与信仰的辐射性特征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信徒经过神灵点化,得道成佛、位列仙班的传说不胜枚举。 如地藏信仰中闵忠父子,就是以平民的身份出现,积德行善,而最终追随菩萨的。这类 传说所描绘的情节仿佛就发生在人们身边,为信众提供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可信的榜样, 昭示着世俗百姓只要虔心修行也能升入仙境。 而妙峰山王三奶奶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信徒成仙的传说。相传王三奶奶是天津香 河人士,广结善缘、济世救人,于康熙年间到妙峰山进香时坐化此地成仙。她巡游到龙 泉雾村时,在永定河中救起了一位名叫莲花的落水姑娘。姑娘对她感恩戴德,爱点化到 妙峰山种植玫瑰。传说中王三奶奶已然成为可以解救他人的神灵,而关于她自己成仙的 过程,传说中交代得却既普通又平凡,甚至我们很难找到一点一滴关于碧霞元君如何点 化她的故事情节。与其他生动、复杂的故事相比,王三奶奶的传说缺乏戏剧性的情节起 伏,人物交代也过于简单,但这位新的神灵所产生的影响力、爆发力却非比寻常。 这个现象引起部分学者的特别关注。据顾颉刚1 9 2 5 年田野调查描述:“娘娘正殿的 右首有小间一,供王三奶奶。青布的衫裤,喜雀巢的发髻,完全是一个老妈子的形状”。 而其4 年后进行的第二次调查又表明,王三奶奶已被称作“慈善引乐圣母广济菩萨”, “头上戴着凤冠,身上批着黄色华丝葛大衫”。固并在碧霞元君正殿西边的露台下单辟出 。金勋,妙峰山志,手抄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第2 页。 。奉宽,妙峰山琐记,国立中山= 学民俗学会,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a :罂装孟磬糍诂f 簸萎器黠6 9 1 7 8 7 8 0 蒙馨筘鑫军备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编,愀,年。肘日。 。于三奶奶,周振鹤,载民俗第 、期合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j 力史字研咒_ | j r 骊,1 9 z ,年7 月nh 。 一个偏殿享受香火祀奉,可见其地位的迅猛提高。根据这一现象,再结合“京津两地经 济实力、政治地位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学者认为是掷千金的天津豪客捐资修香道、 建茶棚、献汽灯、舍粥茶,对妙峰山热情倍增,狂热地“加入到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活 动,并成为这一活动的重要角色,而且还把自己的神灵搬上了妙峰山”的舞台。 如果抛开政治经济变化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只看传说表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约配送员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灭火器检修合同(标准版)
- 委托信用贷款合同(标准版)
- 二力平衡实验教学反思报告
- 纯碱碳化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手抄报设计技巧与主题案例分享
- 微波通信机务员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稀土化工操作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缫丝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重冶净液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湖南益阳安化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6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件
- 电瓶托盘堆垛车安全培训课件
- 快递分拣中心操作流程及安全规范
- 机加工安全质量培训计划课件
- 2025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模拟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卡丁车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报告书、表、登记表)
- 2025年杭州市上城区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编外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毒窒息事故应急处置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