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男子标枪曾创造过 89.14 米的亚洲纪录,还有一批成绩在 80 米以上的优秀选手。我国女子标枪选手张丽 1990 年投出了当年世界排名第二的好 成绩(70.42 米),1991 年徐德妹夺得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冠军(68.78 米),标志 着我国女子标枪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我国标枪项目取得 的成绩令人心喜, 但近十多年来, 我国标枪成绩出现下滑, 成绩逐渐与世界水平拉大。 河南省做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建国后,河南省一直都非常重视田径运动的发展, 建立了完备的训练体制。各个县、市都设立了体育运动学校,省里设立了体育工作大 队,指导全省体育工作的开展。以体育运动学校为主,由县体校到市体校、由市体校 到省体校,再到省体工队,层层选拔输送,形成了“体育系统一条龙”的竞技体育训 练体制。 这种训练体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使河南的标枪项目取得了很大 的成功,培养出了全国冠军及大批运动健将,如裴学良、辛小丽、宋玉、郭强、王建 军、孟军超、崔红喜等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 的转型,运行了几十年的举国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省标 枪项目的发展也遇到了同样的冲击,如后备人才结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及后备人 才的训练和比赛等,一直制约和影响着我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而后备人才质 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省标枪项目的发展。 本文以河南省省体校及 8 所市级体校标枪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 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对调查获得的有效资料进行了 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数量趋于减少,但在训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积极 性很高,目的性很强,绝大部分都能常年保证系统训练。 2、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以中青年为主,教练员年龄结构较合理; 教练员学历较高,执教经验也比较丰富,但理论学习积极性和科研能力较差,教练员 人数偏少。 3、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选材和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较低,运动员受伤较普 遍。 4、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竞赛内容不能适应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竞赛体 ii 制不够完善,竞赛目的是以运动成绩和名次为主,运动员每年比赛次数偏少,赛练结 合不够紧密,赛风、赛纪整治仍需加大力度。 5、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训练场地基本能满足训练的要求,但是部分训练队 训练器材缺乏, 影响到正常训练; 训练经费来源相对比较狭窄, 大部分需要政府拨款, 其他来源偏少。 6、运动员家长都比较支持孩子参加训练,但是由于训练和学习之间有很大的矛 盾,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将来的就业发展等有后顾之忧。 最后,本研究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立与完善运动员选材制度,提 高选材科学化水平;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完善、优 化田径训练条件,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完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完善现行的田径 竞赛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 iii abstract in the 1980s, our athletes had created the asian record of javelin in 89.14 meters. besides that there were some top-ranking athletes above 80-metre emerged. our female athlete, zhangli, did quite well coming in second place with the world championship by 70.42m in 1990.whilst xudemei win the third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 on javelin program with 68.78m in 1991. all of them remark the level of female javelin entered advanced. although the results in 1980s-1990s are delighted, our performances are decreased and enlarged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 world in recent ten years. henan is a big population province in china, after founding of nation; the authority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progress of track and field and established perfect training systems. to illustrate that, sport schools were built in countries and cities, work brigades which carried out the physical work were set up in province also. this athletic system created a coordinated process of sport system, which means top-ranking athletes are selected and sent to high-quality physical team from countries to cities to province. the system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 on javelin program in the late of 1980s to the early of 1990s and cultivated some national champions and master sportsmen, such as peixueliang, xinxiaoli, songyu, guoqiang, wangjianjun, mengjunchao, cuihongxi, etc. along with the depth of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exchange from panned economy into market economy, the social system operated for decades had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javelin program.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as restricted by the out-of-date of training structure and sports system.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qualities of the backup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javelin directly. 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relevant problems of reserved talents in the henan province. using literature methods, interview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the research gained significant materials and data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firstly, even though the number of the backup has a decline tendency, i think it is active to promote strength training for all year round. iv secondly, the youth coaches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and the high-educated trainers owned abundant experience. by contrast, i thought the highlight of the problem are low-ability research and lack for theory study. thirdly, it is reliable for athletes to get hurt with the non-scientific training. fourth, without perfect system and unreasonable aim, the design for the backup training wasnt adapt to the growth of young athletes. fifth, the funds mainly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appropriations, but the capital source starved. hence fields and equipment are met the demand of training. sixth, owing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ining and study, some parents who support on childrens training are worrying about the job develop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some problems are raised: choosing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to enlarge the number of coach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of trainers. it is imperative that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and race system of track and field.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javelin;players in reserve 武汉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武汉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 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 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章第一章 前言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掷标枪起源于古代人类用长矛守猎的活动,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标枪 发展成为作战的兵器。据史料记载,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了掷标枪比赛。公元 708 年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掷标枪已经被列入五项运动比赛的单项之一。1886 年瑞典举行首次标枪比赛。1906 年掷标枪被列为正式国际比赛项目。我国男女标枪 分别是在 1924 年和 1935 年旧中国的第三届和第五届运动会上被列入比赛项目的。 新 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田径运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标枪 成绩上升很快。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男子标枪曾创造过 89.14 米的亚洲纪录,还有 一批成绩在 80 米以上的优秀选手,如河南的裴学良、西藏的普布次仁和广东的赵明 等。我国女子标枪选手张丽 1990 年投出了当年世界排名第二的好成绩(70.42 米), 1991 年徐德妹夺得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冠军(68.78 米), 标志着我国女子标枪进 入世界先进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我国标枪项目取得的成绩令人心喜,但近十多年 来,我国标枪成绩出现下滑,成绩逐渐与世界水平拉大。目前我国男女标枪纪录分别 为 84.29 米和 63.92 米。 虽然我国男女标枪目前仍有一批有能力突破 80 米和 60 米大 关的人,但运动成绩与世界最好成绩的差距却不容乐观,而且运动员保持最好成绩的 年限也越来越短,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这与世界上其他优秀标枪选手形成了鲜明对 比。如现男子标枪世界纪录保持者捷克的扬泽列兹尼,1986 年时在世界上就小有 名气, 直到成为标枪界的三冠王(奥运会、 世锦赛、 世界杯), 再到多次创造世界纪录, 2006 年退役时其成绩还能保持在 80 米以上,这其中的差距和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 河南省做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建国后,河南省一直都非常重视田径运动的发展, 建立了完备的训练体制。各个县、市都设立了体育运动学校,省里设立了体育工作大 队,指导全省体育工作的开展。以体育运动学校为主,由县体校到市体校、由市体校 到省体校,再到省体工队,层层选拔输送,形成了“体育系统一条龙”的竞技体育训 练体制。 这种训练体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使河南的标枪项目取得了很大 的成功,培养出了全国冠军及大批运动健将,如裴学良、辛小丽、宋玉、郭强、王建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军、孟军超、崔红喜等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 的转型,运行了几十年的举国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省标 枪项目的发展也遇到了同样的冲击,如后备人才结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及后备人 才的训练和比赛等,一直制约和影响着我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而后备人才质 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省标枪项目的发展。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书刊和文献资料, 发现关于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 究资料很少,多数文献集中于标枪技术和训练方面的研究。在大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有针对性 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将为河南省标枪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标枪项目作为河南省田径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曾为河南田径争得过不少荣誉, 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同其它田径项目一样受到 了很大的冲击。而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提高的核心内容。本研究着重 从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结构、教练员队伍、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和竞赛几个方面 对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系统地研究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 才的培养现状,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制约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找出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将 为河南省标枪项目水平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相关文献综述 拥有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强弱, 因此各 体育强国都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 的、 复杂的系统工程, 即使具备最优秀的身体条件, 也需要经过多年的科学系统训练, 才有可能达到世界水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国内学者们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 养主要从后备人才结构、训练与比赛、文化学习和日常管理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 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1.3.1 关于后备人才结构方面的研究 陈华、 王进(2004) 广东田径竞技后备人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主要运用文献、 第一章 前言 3 访问、问卷、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角度,对运动员、教练员、训练与科研、 竞赛、 “体教结合” 、经费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共有体校 171 所,据统计,广东省田径后备人才在训练人 数,2002 年与 1996 年、1992 年相比,二、三线呈萎缩趋势,从一、二线比例与二、 三线比例变化看,三线下降幅度大于二线。 靳厚忠、陈广、陈云龙(2005)年在我国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剖析 一文中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论证法,针对目前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所出现的 一些弊端作相应的剖析,探寻其深层次原因,认为要提高我国田径在世界大赛中的竞 争力,必须加强后备人才的建设,提高基层训练的人才储备量。研究结果显示,我国 田径训练三线队伍目前总人数为 110327 人,一线、二线、三线队伍人数比例分别为 1.45%,11.15%,87.41%;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九五”期间软科学课题成果我 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市场化研究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配置的现实情况,是 一种两头钝尖、中间圆的橄榄形,即一线(优秀运动员)13849 人、二线(省市重点体 校运动员)117402 人,三线(普通业余体校运动员)36106 人,后备人才数量比重处于 失衡状态。三线训练队伍的人数比例为 8.3%,70.2%,21.5%。 戴健、张林、马志和、刘炜在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状与 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近年来,江、浙、沪地区体校的招生与以往相比,无论 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其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体校所具有的优势已经不再 存在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三级训练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层层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输 送链条出现断裂,以致许多二线教练员只能选择从未参加过训练的少年儿童进行训 练,降低了二线队伍的训练起点。 汪敏、李忠堂(2005)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与对策分析一 文中以独生子女人中的研究为切入点, 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 源的现状,指出了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影响的主客观因素,针对竞技体 育后备人才资源储备减少及培养体制存在的弊端等问题, 提出了扩大我国体育后备人 才项目人口和训练人口的对策与建设性建议。 赵高彩(1997)在 从独生子女角度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短缺的成因 一文中, 以独生子女为视角,从体育人才资源储备量的减少、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和结构以及家 庭互动定律、 独生子女的特点等三个方面, 探讨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短缺的成因。 并且提出观点:现阶段独生子女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独生子女的特点,会随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行为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特别是人们对体育需要的增长和体 育职业化与商业化改革的深入,体育职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体育后备人 才的开发前景将会一片光明。 1.3.2 关于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的研究 张贵敏、曹继红(2005)在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一文中 指出,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三个失衡现象”,即 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失衡,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全运战略的失衡,产权边界模糊、 激 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投资与收益主体间的失衡。 应建立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的后备人才培 养体制,具体策略是: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计划地分步推 进体制转型;建立“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竞技后备人才的市场交 流制度;加强教练员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群体素质。 张凤珍(200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指出,目 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以下弊端: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训 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选材方面和训练出现“时间战” 、 “消耗战”的情况) ;竞赛杠杆 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 养体制,推进体制的创新;建立文化素质学习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促使运动 员的全面发展;建立科学化的训练模式;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竞赛体制,充 分发挥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 王雷(2007)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指出,目 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这是一种金 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制(见表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 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绝 大部分还依赖于国家 ,是一种转轨时期的特殊体制,而且这种体制还将存在一个时 期。 因此,我国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 济体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 董聪敏 (2008) 在 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对比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 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和美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方面进 行了对比研究, 探讨了美国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优势。结果得知:我国在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上整体不如美国, 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教育系 第一章 前言 5 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引入市场机制 ,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从而改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薛怡敏(2003) 美、俄、德、日四国业余体育训练体制的发展特点运用文献 资料法,系统研究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四国业余体育的训练体制。研究发现: 四国业余体育在训练体制方面各具特色,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对我国业余体育训 练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首先,四国采取的多种训练方式、体制对竞技体育和少 年儿童的培养训练无疑具有显著的作用。从投资主体来分,有国家、民间、个人主办 等形式;从管理主体来讲,有少体校、俱乐部、训练中心等模式;从训练体制来说,由小 学、 中学到大学,由学校、企业到社会,形成了完善的网络。其次,俱乐部式训练体制 应该大力推广。少年儿童参加体育俱乐部,一是能够在正规、专门、科学的训练制度 中茁壮成长,二是能够及早经受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的双重熏陶。 再次,充分重视学校 体育的重要作用。四国对学校体育都极为重视,视学校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把学校体育训练当作训练网络的起点,从而为体育人才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基础舞台。 此外,还应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四国业余训练体制不一,但都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保证了学员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在借鉴的同时,仍然要发挥我们已拥有的优势, 如社会制度、思想工作、团队建设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改革业余体育的训练体制, 创新训练方法,进而搞好以业余体校为主要形式的训练体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基层 优秀体育人才。 1.3.3 关于后备人才科学训练方面的研究 宋爽(2007)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 “科技 为翼、人才为本”, 21 世纪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其中教 练员科学文化理论水平的高低,业务操作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体育科技知识的引 进、消化、传播、应用和创新,进而会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据调查发现,目前 我国田径教练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优秀运动员等于优秀教练员”的模式在 我国田径教练员中普遍存在,学历较低、理论水平偏低、专项业务水平不精、训练方 法手段简单、落后、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大多数田径教练员(特别是一些基层的教练 员)很多年没有经过进修和培训,知识结构老化,训练方法陈旧;不制定多年训练计划; 甚至有的田径教练员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一个训练计划用很多年,不能做到区别对 待,与时俱进.对训练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完全凭经验进行,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陈芳、李琼志(2006)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谈到, 长期以来,“优秀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的等式,“师傅教徒弟,徒弟又教徒弟”的模式 已为竞技体育界所接受和认同, 人们熟视无睹的“近亲繁殖”所形成的“遗传病”在 整个群体中已逐渐扩散, 最终将会导致群体生物特性的衰退, 以至于被淘汰。 有调查 资料表明:有 31. 9%的人认为现有的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有 32.6 %的人认为现有教 练员的事业心不强。 “科技为翼,人才为本”, 应加大培养力度, 彻底改变我国教练员 培养制度上的“近亲繁殖”,尽快促使潜在体育人才向显现体育人才转化, 拓宽教育 内容, 使体育人才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同时完善竞争上岗制度, 提高科学化训 练程度,切实提高教练员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教练员在人们中的声望, 竞技体育的 可持续发展才有望实现。 李振斌、李相如(1995) 少儿田径训练的现状与发展根据国内外少年儿童多 年训练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和世界田 径强国的少儿多年训练的体系、综合选材体系、 训练过程及训练科学化问题,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通过比较,找出了差距。 建议如今少儿田径训练应该从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确立训练的综合选材体系、重视 基础训练, 避免早期专门化、 训练过程的立体性和训练方法的多样性等几个方面下手, 这样才会形成完备的多年训练体系和良性循环。 王进、陈华、王常青(2004)在广东田径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指出“竞赛是指挥棒”, 起着调节杠杆的作用, 因此 , 竞赛制度直接制约训练行 为。当前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拔苗助长” 、 “昙花一现”等现象, 部分原因 是缘于不合理性的竞赛制度, 如何建立和完善与人才培养规律相吻合的竞赛制度, 有利于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是竞赛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3.4 关于后备人才文化学习方面的研究 党丽萍(2008) 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文化素质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已对运 动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资料表明 ,美国 25 个项目的运动员中,70 % 以上的人学习成绩居于班级前 4 名行列;前苏联整个体育系统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达 55%以上,运动员 68 %是大学生。许多运动员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甚至是硕士、 博士生或某些方面的专家。而我国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较差,原因在于中国运动员 的成长历程大都离不开“业余体校少年队青年队成年队国家队”这一模式。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进行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在专业训练期间很少有计划地进行 第一章 前言 7 文化课学习。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专业运动员受教育程度大多在小学、初中或中等专 业水平之间 ,大专以上水平的极少。造成运动员的视野狭窄,应变能力差,反应迟钝, 比赛意识差,最终变成了只会运动的机器,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竞技能力的提高,也给他 们退役后的生活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袁书立、汪康乐、杨勇(2006) 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文化学习与文化素质研究 通过对我国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调查表明, 调查对象年龄最小的 12 岁, 最大的 27 岁。其中健将级运动员共 46 名, 占 29.17 %; 一级运动员 86 名, 占 55.15 %;二级以下的 23 名。占 14.18 %。但是这些运动员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 88 人,高中文化程度的 31 人,二者共占 76.18%。大专和本科的仅 27 人,占 17.14 %。可见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虽然竞技水平很高,但是受教育程度很低。 还有部分运动员明显地出现年龄和学历不相符,呈“年龄大、学历低”的倒置现象。 此项调查结果显示, 对文化学习持重视态度的运动员占 74.19 %, 说明大部分运动员 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清楚, 但不能忽视还有近四分之一运动员对文化学习 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通过和运动员交谈得知, 有不少运动员认为只要把技术练好就行 了, 放松了对自己的文化学习要求。 戴健、张林、马志和、刘炜在(2004)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谈到,大多数体校采取半读半训的方式,个别学校 完全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 目前,大多数体校采取半读半训的方式,个别体校 完全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从调查结果看,有 56.1%的学生认为体校的文化 教学水平一般或不能令人满意,有待加强与提高;有 71.4%的学生认为运动训练对其 文化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有 8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般或不能令人满意。 调查中, 体校校长们普遍认为:体校文化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体校开展运动训练工作影 响很大。不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 单纯考虑训练效益的现象缺乏制度约束,也与学生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相适应。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文献分别从不同的角 度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本文就目前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特别是结合 河南省田径训练具体的内外环境、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等,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 及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建议后,着重从我省后备人才结构、教练员队伍、科学选材、 科学训练和竞赛几个方面对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9 第二章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体校及 8 所市级体校标枪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阅读了有关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的文章 70 余篇,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论文 30 余 篇,并阅读了大量有关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等方面的书籍,在河南省田管中心查阅 了较为详尽的关于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竞赛成绩及运动员培养的各种资料, 为本 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 为了解有关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 先后对河南省田径运动管 理中心的领导以及在一线从事训练工作的教练员进行细致的访问, 对河南省标枪项目 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访谈的主要内容为后备人才结构、 训练、选材、竞赛以及物质保障等内容,广泛听取了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获得了有 关我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第一手材料。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设计与评定 针对本研究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结合课题阅读了大量有 关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方面的书籍。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 法关于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并在进行了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根据导师和专家意见设 计了教练员和运动员两份调查问卷,对问卷初稿征询了专家意见,并进行了问卷效度 检验。本人请 12 名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评定,一致认为问卷的效度符合课题要求。 专家为从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老师以及在一线从事训练工作的教练员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见表 1) 。 表表 1 1 对问卷内容效度评定专家情况表对问卷内容效度评定专家情况表 专家 教授 副教授 国家级教练 高级教练 中级教练 人数 1 1 1 2 7 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回收和发函发放回收两种形式。共发放教练员发问卷 12 份, 收回 12 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12 份,有效率 100%;向运动员发放问卷 139 份, 收回 132 份,回收率 95%,有效问卷 126 份,有效率 90.6%。依据巴比的观点: “回收 率在 50以上为适当,回收率在 60以上为好,回收率在 70以上为非常好” 。因 此,本课题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率符合社会调查研究的要求。 2.2.3.3 信度检验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即测量再测量方法,对调查对象中的 12 名教 练员和 50 名运动员进行了再填写测试,两次测量间隔时间为 15 天,通过 spss 统计 软件计算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教练员问卷 r=0.91, (p0.01) ;运动员问卷 r=0.905 (p0.01) ,说明信度较高,可靠性显著,两份调查问卷的信度完全符合调查要求。 2.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科学整理,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在计 算机上运用 excel2003 数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和处理分析, 获得了真实 有效的数据,并使数据结果得到量化,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2.5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相关材料和调查问卷的内容,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 进行认真的比 较、归纳、分析和综合,以阐明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观点。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1 第三章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发展概况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是以竞技体育单一部门形成的多层面的 训练网络,其目标是为各级政府在其上级政府组织的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逐级向 上输送人才并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为国争光。 随着河南省竞技体育在教育系统的发展, 学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已经正在成为河 南省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因为在中小学, 青少年和儿童相对比较集中, 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可以在平时正常的教学期间进行追踪观察和择优选拔,并对其进行 有效训练。但事实上,由于各级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领导对全面贯彻与执行体育的有 关方针、政策把握的尺度不同, 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事业心、业务素质水平不同,这些 因素导致河南省学校田径课余运动训练水平普遍不高,同时标枪项目专业性较强,且 在开展训练时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对教练员的专业技术及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故 标枪项目在学校田径队很难开展。 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基础 的依托,不能形成完善合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首先是当前 河南省各级体校集中了优势的田径运动的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 而体校培养田径后备 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 这种体教分离的模式造成很大的人才 浪费,而新的培养人才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其次是当前的学校课余训练在经费、教练 专职化和执教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现阶段河南省体育系统的各类 体校仍是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始终是由体育系统的各类体校及省田径队来承担, 体校的形式主要有“三集中”即住、读、训三集中和走训即只在体校训练两种形式。 河南省标枪项目的培养体制属于三级训练体系: 初级训练形式包括少儿业余体校及区 县业余体校;中级训练形式包括省体育运动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高级训练形式为 省田径队。14-15 岁、16-17 岁、18-19 岁这三个年龄段的运动员主要集中在中级训 练形式的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省体育运动学校,高级训练形式的省田径队也有一部分 这三个年龄段的田径运动员。可以看出河南省现行的三级训练体系中,中级形式是后 备人才的主要培养形式。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 三级训练体系的体制特点是由政府包办、包管,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群众实际, 存在明显的封闭性和依附性。 当前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弊端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专业体制的培养模式,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学训矛盾,对运动员今后的 进一步发展不利。由于家长的意愿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运动员来源狭窄,运动员 的交流与出路困难。 (2) “金字塔”式的三级培养模式,成才率低,效益低下,造成 很大的人才浪费。 (3)这种模式使教育系统在培养后备人才中没有发挥应有的切实有 效的作用,专业系统自身的局限性也无法得到更好的弥补(4)资金来源单一,且投 资不平衡,优秀运动队获得大量的投资,而基层训练资金匮乏,难以发展。 3.2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3.2.1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数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竞技体育运行 了几十年的举国体制面临着不断的冲击。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省三级训练网络也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在对教练员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各地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前景 不容乐观,领导不重视、经费紧张、招生困难等问题导致区县体校已经瘫痪,甚至有 些市级体校也名存实亡。据统计,河南省 18 个省辖市体育运动学校中,只有 8 个地 市体育运动学校设有标枪项目训练, 再加上省体育运动学校共 9 所体育运动学校承担 着目前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数量(见表 2) 。 表表 2 2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数量及其分配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数量及其分配 地市 郑州 开封 洛阳 新乡 焦作 安阳 鹤壁 漯河 省体校 总人数 男 9 6 12 6 7 14 6 5 10 76 女 8 3 10 6 6 15 4 4 8 63 合计 17 9 22 12 13 29 10 9 18 139 通过对各地市教练员调查了解到目前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总数为 139 人, 男 运动员人数为 76 人,女运动员人数为 63 人,男女运动员人数基本平衡。通过对基层 体校教练员的调查反映情况来看(见表 3),有 33.3%的教练员认为后备人才队伍比较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3 稳定, 66.7%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的人数逐年下降,无教练员认为自己所带队员人数 程逐年上升趋势。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推测出,我省从事标枪项目训练的运动员数量 与以前相比程下降趋势。 表表 3 3 教练员所带运动员人数变化情况教练员所带运动员人数变化情况 情况 频数 百分比 逐年上升 0 0% 比较稳定 4 333% 逐年下降 8 667% 3.2.2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年龄结构与训练年限 3.2.2.1 年龄结构 根据中国青少年田径教学与训练大纲的划分,标枪项目运动员 13 岁以下的 儿童为基础训练阶段;14-15 岁的少年为初级专项训练阶段;16-17 岁的青少年为专 项提高阶段;18 岁以上的青年运动员处在高级专项训练阶段。目前河南省标枪项目 后备人才的年龄结构(见表 4) 。 表表 4 4 河南省标枪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年龄结构项目后备人才年龄结构 年龄段 人数 百分比 13 岁以下 20 15.9% 14 岁15 岁 40 31.7% 16 岁17 岁 52 41.3% 18 岁以上 14 11.1% 通过表 4 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多集中在 1415 岁、1617 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人数的 31.7%和 41.3%。13 岁以下及 18 岁以上的运动员分 别占 15.9%和 11.1%。全省各地市把参加河南省省运会取得的成绩做为衡量教练员工 作业绩的主要指标,河南省省运会的年龄分组为男女甲组(16、17 岁)和男女乙组 (14、15 岁) 。基层教练员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比赛任务,所以把主要经历都投入到 了这两个年龄段的队员。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4 3.2.2.2 训练年限 要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通过训练使运动员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 素质、心理素质、技战术等方面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训练适应,这种适应是这些方面经 过长期训练积累的结果。一名运动员从开始接受训练到创造优异成绩,短需 46 年,长则十几年。因此,训练任务的实现、最佳运动成绩的取得、都需经过长期的积 累而获得。由于运动训练年限是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相关因素,本论文也对目前河南 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训练年限做了相关调查(见表 5) 。 表表 5 5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训练年限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训练年限 运动训练年限 人数 百分比 5 年以上 12 9.5% 34 年 51 40.5% 12 年 38 30.2% 1 年以下 25 19.8% 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 126 名被调查的运动员中,运动员的训练年限 在 1 年以下和 12 年的分别为 19.8%和 30.2%,这部分运动员训练年限较短,他们正 处在基础训练阶段,身体、心理、技术等都还不成熟,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 避免“拔苗助长” 、过早专业化等现象的出现。训练年限在 34 年和 5 年以上的运动 员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和 40.5%和 9.5%。这部分运动员都经过较为常期的系统训练, 是目前各地市教练员手里的主力队员,他们肩负着省运动会的比赛任务,也是目前河 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真实体现。 3.2.3 河南省标枪项目后备人才的竞技水平 通过对河南省第八届和第十届全运会标枪项目男女甲组决赛成绩的对比分析 (见 表 6、表 7) ,我们来看河南省标枪项目十多年来的总体发展趋势,由于河南省第九届 运动会举办时间原定于 2000 年举办后改为 2002 年, 造成该届运动会参赛人数和比赛 成绩较低,不能体现河南省当时的标枪项目水平,故该届运动会不作本文分析之用。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5 表表 6 6 河南省第八河南省第八、十届运动会男子甲组标枪成绩十届运动会男子甲组标枪成绩(米米) 1 2 3 4 5 6 7 8 平均 成绩 成绩 差值 八运会 67.94 67.74 66.00 61.66 56.26 53.48 50.70 50.52 59.29 17.42 十运会 68.37 59.59 58.37 56.11 54.35 44.82 43.82 43.24 53.59 25.13 表表 7 7 河南省第八河南省第八、十届运动会女子甲组标枪成绩十届运动会女子甲组标枪成绩(米米) 1 2 3 4 5 6 7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居环境行业智能家居技术应用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文化创意行业数字文创产品市场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制造行业工业0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子产品行业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招聘应届毕业生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嘉峪关市2025年甘肃嘉峪关市事业单位招聘人员(11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古县2025山西临汾古县事业单位招聘3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京市2025上半年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机关事业单位招聘编外工作人员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云浮市2025广东云浮市罗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招用青年见习人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东城区2025北京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第二批招聘37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网络交友新时代课件
- 电商直播行业合规性风险管控与流程优化报告
- 第08讲+建议信(复习课件)(全国适用)2026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讲练测
- 基本生活能力评估表BADL使用指南
- 政务大模型安全治理框架
- 生态视角下陕南乡村人居环境适老化设计初步研究
- “研一教”双驱:名师工作室促进区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 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基本知识
- 2025四川能投合江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招聘1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江苏省徐州市2025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包钢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