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嘉祐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嘉祐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嘉祐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嘉祐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嘉祐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嘉祐及其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安史之乱,使得繁荣鼎盛的唐王朝急遽直下,一举击碎了文士们歌舞升平的迷梦 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社会动荡,烽烟四起,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自此,唐王朝自盛 唐进入中唐时期。国家的动荡,时代的变迁,对诗坛的影响是深远的。纵观近百年来 的唐代诗歌研究,学者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刘长卿、韦应物等中唐前期诗人身上,对 其他诗人的关注明显缺乏或研究深度不够。本文就要对李嘉祜这样一位被忽略的诗坛 “中兴高流”,进行思想、艺术、文学史地位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揭示,以此证明高仲 武对其“中兴高流”的评价所言非虚,并还李嘉祜一个恰当的诗坛地位。笔者先对李 嘉祜的生平,思想、艺术研究的现状作一宏观的综述,然后从具体文本入手,对李诗 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意象意境、诗歌结构、诗歌语言、诗歌艺术的成因、文学史 地位、诗作成就得失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证明 诗人在中唐时期有着较高的创作成就,诗人以自己实际的诗歌创作,在盛中唐诗歌变 革之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李嘉祜中唐大历题材艺术意象意境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n - s h it u r m o i ld e s t r o y e dt h eb l o o m i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b r o k et h ed r e a m so f p o e t sa t t h a tt i m e t h e s ee d u c a t e dp e o p l ew e r el i v i n gi nc o m f o r t a b l ec o n d i t i o n sa n dw a n t e dt o m a k eag r e a tw o r k s h o w e v e r , f r o mt h er e b e l l i o no n , t h e r ew e r em a n yt u r b u l e n c e sa n d w a r si nt h es o c i e t y , a n dt h ep e o p l eb e g a nt os u f f e rf r o mb a d 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s t e pi n t ot h em i d d l e t a n gp e r i o d f o ra b o u tac e n t u r y , m o s to ft h es t u d i e sw e r e f o c u s e do np o e t so ft h ef i r s to f m i d d l e - t a n gp e r i o d ,s u c ha sc h a n g q i n gl i ua n dy i n g w u w e i ,a n dt h e r ew e r e f e ws t u d i e so no t h e rp o e t s t h i ss t u d yw a sf o c u s e do nj i a y o ul e ew h o w a saf a m o u sp o e ta tt h a tt i m ea n dh a sb e e no m i t t e df o ral o n gt i m e 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o fz h o n g w ug a o ,w h os a i dt h a tl e ew a sav e r yf a m o u sp o e ta tt h a tt i m e ,a n dt o g i v el e eap r o p e rs t a t u si np o e mc r e a t i o n ,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da n dr e v e a l e dt h et h i n k i n g a n da r to fl e e f i r s t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dt h eo v e r a l l l i f es t u d yo fl e e a n dt h e n b y u s i n gs p e c i f i cp o e m ,t h ea u t h o rr e v e a l e dt h et h e m et o p i c s ,a e s t h e t i ct a s t e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 , a n dl a n g u a g es k i l l s ,r e a s o n so fp o e mf e a t u r e sa n da r ts t a t u so fl e e t h i sa n a l y s i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l e em a d ea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i np o e mc r e a t i o na tt h em i d d l e - t a n g p e r i o d l e e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p o e mc h a n g et i m eo ft h em i d d l e - t a n gp e r i o d , a n dh e l das i g n i f i c a n t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j i a y o ul e e ;m i d d l e - t a n g ;t a - l e e ;t h e m e ;a r t ;i m a g o ;a a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绪论 绪论 第一节李嘉祜诗歌研究意义 自中唐始,众多学人和论诗者就对该时期的诗人有所论述。从高仲武的中兴问 气集到全唐诗的文本编纂,从皎然诗式到有清一代大批诗话创作论的分析, 种种著作,为我们勾勒出盛中唐这一诗歌转型期的诗坛风貌。二十世纪上半叶,人们 对中唐诗歌的探讨多出现于概述、综论性质的著作中,如苏雪林、闻一多等学者文人 都对此间诗有所关注,然而揭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五、六十年代,对中唐诗人的论 述多为指斥,更鲜见对李嘉祜这样的诗人进行评价。八十年代伊始,中唐诗歌,尤其 是大历时期诗歌的研究一度成为热潮,诗人的生平考证、诗歌编年、诗歌艺术论等层 出不穷,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傅璇琮、卞孝萱、陈顺智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到了九十 年代,蒋寅的两部专著大历诗风和大历诗人研究,一举成为中唐,尤其是大 历诗坛研究的扛鼎之作。前者在横向上宏观揭示了大历诗歌的精神风貌,后者则在纵 向上微观考察了各个诗人的独特姿态,至今无出其右者。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研究中, 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大历诗风与宗教、大历诗风与齐梁诗风,大历诗人的个案研究等。 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唐大历时期诗人的个案研究主要围绕着刘长卿、韦应物、钱起等 诗人展开,对于李嘉j ;占等当时诗作成就斐然、在文坛上亦占有一席之地的诗人关注程 度十分有限。 早在中唐时期,高仲武在中兴问气集中就推举李嘉祜为“中兴高流”,言其 诗风“振藻天朝,大收芳誉”,“绮靡婉丽”;闻一多亦予中唐大历时期诗人以较高评 价,说他们是“分担时代忧患的一批诗人”;圆由盛唐入中唐,诗坛风貌的大幅转变, 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应全面、客观地来看待和评价诗人的成就得失。李嘉祜的诗 歌创作既有着自身独特的风貌,又深深地印有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的烙痕,因此,对 这一诗人的个案研究,能使盛中唐过渡时期诗歌风貌嬗变衔接的轨迹更为明晰,亦能 还李嘉祜一个恰当的诗坛地位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李嘉祜诗歌研究现状综述 中唐前期的大历年间,正值安史之乱甫定,而社会动乱、四边事起,大唐帝国逐 渐衰退之时。此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为以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大历十才子 一 派,另一是以江南吴越地区的刘长卿、李嘉祜为主的地方官诗人群体。近代以来,对 大历时期诗人的研究略显冷淡,且多停留在艺术分析的表层,作出的评价以轻浅直露、 格调卑下、风骨顿衰者居多。苏雪林将大历诗人分为两派:即“与杜甫相鼓吹的人生 唐人选唐诗高仲武 ,昆仑 l 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4 4 页。 圆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义学说唐诗大历i 才子,重庆i f :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4 0 页。 l 绪论 派、表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派”,以及“以研练字句,工秀幽隽,借五七言律绝称长 的“大历十才子 ,这些都与盛唐壮美的风调相去甚远。闻一多的评价为:“这批人 最可敬,贡献也最大”,固认为这批诗人风格类似,可作一人观,也肯定了此间诗人在 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自八十年代始,有关大历时期诗歌的研究成果颇多。无论是生 平交游的考证、还是诗歌艺术的论析,发敷新见者比比皆是。于是,中唐大历诗坛的 概貌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对于活跃在当时诗坛上的近二百位诗人,虽然不少诗人的存诗数量并不少 ( 据笔者粗略统计,存诗六十首以上的多达二十二位) 。但研究者们的目光多有所选 择地停留在了刘长卿、韦应物、李端、顾况、钱起、卢纶、戴叔伦等不到十位诗人身 上,对同时期其他诗人的研究则略显薄弱,如李嘉祜、韩翊、耿淖等。“知人论世”, 只有对诗人的生平仕宦等经历有所了解,方能对诗人的创作作出较为合理和深入的分 析。迄今为止,对李嘉祜生平和仕宦的研究和考证有如下几篇文献:傅璇琮唐才子 传校笺李嘉祜,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李嘉祜考,储仲君李嘉祜诗疑年,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李嘉祜入浙西幕及牧台年月, 张瑞君李嘉祜皇甫冉生平 事迹补正,以下简称校笺、丛考、疑年、研究、补正。笔者拟对李嘉 祜的生平等情况进行大致综述,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诗人的作品作一铺垫。 一、生平事迹研究综述 ( 一) 姓名、籍贯 李嘉祜,新、旧唐书均无传。有关其姓、字的最早记载为唐代姚合所编极 玄集“字从一 , 后人多遵循此说。如元代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嘉祜字从一一;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一亦说“字从一”; 金代元好问编选唐诗鼓吹卷五 载“祜字从一 ;1 1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卷三二记载为“字从一:1 2 明代高棵编选唐 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记载道“字从一”。”然而,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撰新 唐书卷六o 艺文志四却记载道:“别名从一;1 4 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 。苏雪林著唐诗概论大历间的诗人,上海书店h 版社1 9 9 2 年版,第9 5 页。 o 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说唐诗大历十才子,重庆 l ;版社t 9 8 4 年版,第1 3 9 页。 固傅璇琮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7 3 - 4 8 0 页。 回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从考,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2 0 2 3 7 页。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两北大学中文系编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3 4 1 7 0 页。 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下编,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7 6 1 7 6 5 页。 o 张瑞君李嘉j 彳i 皇甫冉生平事迹补正,山西师大学报,1 9 9 2 年4 月。 唐人选唐诗姚合 ,昆仑 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0 5 页。 谚傅璇琮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7 3 页。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一“李嘉裙”,上海古籍f b 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1 2 页。 清钱牧斋、何义门评注,韩成武、贺严点校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f :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8 4 页。 1 2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四一一册,集部三五o ,总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 3 l 贞。 u 明高楝编选唐诗品汇,上海古籍 l 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1 页。 。4 宋欧阳修、来祁等撰新唐书第五册。卷六o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6 1 0 页。 2 绪论 四亦谓“右唐李嘉祜,别名从一;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二亦说“唐李嘉 祜,别名从一”。圆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两说兼备。 关于诗人的籍贯,亦有两说。唐代姚合极玄集谓李嘉祜“袁州人 ,宋代计 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一亦有相同记载,所引高仲武日“嘉祜,袁州人,振藻天朝, 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也”,固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记载李嘉祜为“赵州入 , 后人多依此说。如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二记载其为“赵州人”: 金代元好 问编选唐诗鼓吹卷五亦载“赵州人”;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卷三二、明代高楝 编选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清代大历诗略卷五等,均称其为赵州人。 今人傅璇琮校笺认为唐诗纪事误解了中兴间气集中关于李嘉祜的评 价,否定了“袁州”说。傅文认为,高仲武因李嘉 ;占曾任袁州刺史,故称李嘉祜为“袁 州”,这是遵循了古代诗文中以官职称谓代指本人的习惯,而唐诗纪事作者计有 功误将官职代称诗人与诗人籍贯混为一谈,将李嘉祜说成是袁州入。另外,傅璇琮列 举李嘉祜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送从弟归河朔“故乡那可到,令弟 独能归”, 并根据唐人行第录、新唐书卷七二上宰相世系表考得,此从弟 为李纾,为赵郡李氏南祖房。又据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赵州赵郡( 州治 平棘,今河北省赵县) 属于河北道,即河朔地区。由此可见,嘉祜祖籍应当为赵州。 ( - - ) 生卒年 李嘉祜生年不可考知。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其生年为开元七年( 7 1 9 ) 。但 丛考认为这一说法并无确切的根据。储仲君疑年在研究了独孤及、李纾、李 纵兄弟与李嘉祜的长幼称呼后,推断出李嘉祜约生于开元十六年( 7 2 8 ) 前后。李嘉 祜有送独孤拾遗先辈先赴上都,而独孤及生于开元十三年( 7 2 5 ) ,由此可知,李 嘉祜当生于此后。又,李嘉祜有元日无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遗从弟补阕纾、自苏台 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可知李纾为嘉j ;占从弟。李纾生于 开元十九年( 7 3 1 ) ,于是可推断出,嘉祜生年当在开元十三年( 7 2 5 ) 至开元十九年 ( 7 3 1 ) 之间。又据刘长卿酬赠李纾兄李纵之诗送李员外使还苏州兼呈前袁州李使 君赋得长字袁州及员外之从兄,由此知李嘉祜又长于李纵,嘉祜之生年当在开元十 七、八年( 7 2 9 、7 3 0 ) 前。因此,嘉祜生年在开元十三年( 7 2 5 ) 至开元十七、八年 ( 7 2 9 、7 3 0 ) 间。 诗人卒年亦不可确考。校笺据李嘉祜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诗,推断其卒 宋晁公武撰,王云五编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年) 版,第3 5 2 页。 o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三二,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8 4 7 页。 唐人选唐诗姚合 ,昆仑f i 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0 5 页。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一“李嘉裙”,卜海吉籍 ;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1 3 页。 宋晁公武撰,王云五编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商务印书馆民国二- f 六年( 1 9 3 7 年) 版,第3 5 2 页。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三二,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8 4 7 页。 g 清钱牧斋、何义f - j i , 平注,韩成武、贺严点校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8 4 页。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二。六,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5 5 页。 3 绪论 年当在建中元年( 7 8 0 ) 以后。而丛考又根据夏侯审曾任宁国县丞,推断出诗人 应制科时,也许己担任官职,以此推翻嘉祜卒年在建中元年( 7 8 0 ) 以后的说法,而 将其卒年定于大历后期卸袁州刺史任,罢职闲居吴越时。据唐会要卷七六载,夏 侯审于建中元年( 7 8 0 ) “军谋越众科 及第。由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 可知韦应物于建中二年( 7 8 1 ) 闲居长安西郊时,夏侯审正担任校书郎之职。而据唐 才子传载,夏侯审担任参军又在校书郎之后,则李嘉祜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诗, 表明他于建中末或贞元年间还在人间,且居住在长安。但据唐代诗人丛考卢纶考, 夏侯审又曾为宁国县丞,而唐才子传并未记载;且唐代应制科者不一定是白衣。 因此,仅根据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一诗,不能认定李嘉祜卒年一定在建中以后。 所以只能推出李嘉祜约于大历后期卸任袁州刺史,罢职闲居于吴越一带,可能即卒子 大历末年,确切卒年则无法考证。 蒋寅在储仲君考证的基础上,定其卒年于建中三、四年( 7 8 3 、7 8 4 ) 间。权德舆 权载之文集卷三九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便赴举序中:“有秀才钮氏以儒者 衣冠访我于衡门之下,用文一轴与刺偕至。故临海守李君、子从父户部郎皆以六 义风骚为师友。 其中提及的“故临海守李君”,应为李嘉祜。据郁贤皓唐刺史考, 至德以来,李姓的台州刺史虽有“李仲宜、李景宣、李岵”等, 但以文学名者唯李 嘉祜,故序中“以六义风骚为师友 自然应为嘉祜。据序文中所云“访我于衡门之下 , 知权德舆在建中四年( 7 8 4 ) 至贞元二年( 7 8 6 ) 间隐居于丹阳。又据唐刺史考知 纽秀才所访之上饶为信州刺史陆长源。长源牧信在兴元元年( 7 8 4 ) ,因此,该序必作 于此年。序文称“李嘉祜”为“故临海守”,则可知嘉祜当时已卒。由储仲君疑年 系诗和张舍人中书宿直、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于建中二、三( 7 8 2 、7 8 3 ) 年问, 据此观之,嘉祜当卒于建中三、四年问( 7 8 3 、7 8 4 ) 。 ( 三) 贬谪鄱阳前事迹 诸本皆谓嘉祜于天宝七载( 7 4 8 ) 登进士第。唐代姚合极玄集卷下谓之“天 宝七载进士 ; 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记载“天宝七年进士,为秘书正字 ;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金代元好问唐诗鼓吹、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明代 陆时雍唐诗镜、明代高楝唐诗品汇、清代徐松登科记考皆采用此说法。 傅璇琮在校笺、丛考中论道,李嘉祜登进士第的时间较早,但进士登第后 任何官职却不易考知。虽有司空曙诗送李嘉祜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此诗应 宋王浔撰唐会要卷七六“制科举”,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1 3 8 9 页。 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从考,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6 9 3 2 5 页。 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从考,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4 6 9 - 4 9 2 页。 宋李畴等编文苑英华第五册,卷七二九,中华书局1 9 6 6 年版,第3 7 8 7 页。 郁贤皓著唐刺史考第四册第九编,卷一四四,江苏古籍:l :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7 9 7 页。 唐人选唐诗姚合 ,昆仑f l ;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0 5 页。 o 宋晁公武撰,王云五编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年) 版,第3 5 2 页。 4 绪论 作于李嘉祜为秘书正字时,大致应在天宝后期。然从该诗中只能得知李嘉祜曾任秘书 省正字,奉使搜括图书,并往扬州省亲,至于诗人究竟何时任秘书正字,则无从推断。 在校笺中,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鄱阳注谓:“此公近由此州使回”,锄可知 嘉祜谪前曾任殿中侍御史之职,且新由饶州出使而回,即受贬谪。长卿任苏州之长洲 尉在至德、乾元间,由此可大略考见嘉祜贬鄱阳之年份。疑年考述则较为详细, 李嘉祜有诗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酬之时七夕,所写系避乱之景象。 此诗作于至德元年( 7 5 6 ) 秋,嘉祜避乱至扬、润二州时。“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 牍问穷愁 ,时任御史。疑年推得李嘉祜登第后授秘书正字,天宝末任监察御使 或殿中侍御使。 ( 四) 初贬鄱阳及量移江阴事迹 唐才子传载李嘉祜“以罪谪南荒,未几有诏,量移为鄱阳宰,又为江阴令 。 诸本皆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傅璇琮在校笺、丛考中认为,唐才子传中提及 的“南荒”是一个泛称,在唐代大多指岭南等地区。傅文认为唐才子传此处所述 有误。嘉祜确有贬谪,但未谪“南荒”,其贬谪地即为鄱阳,后乃量移江阴。傅璇琮 举出刘长卿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祜江亭,此诗为刘长卿由苏州启程贬南巴,途 径鄱阳作,其时在上元元年( 7 6 0 ) 。由此知上元元年( 7 6 0 ) 嘉祜己贬为鄱阳令。另 外,嘉祜诗有关贬谪者有二:至七里滩作和入睦州分水路忆刘长卿,可推知嘉 祜初贬鄱阳时,途经苏州晤刘长卿,后溯富春江而上,至睦州分水路,乃入江西境。 时在至德、乾元年间。李嘉祜由鄱阳改任江阴( 今江苏省江阴县) ,可从他的登湓 城浦望庐山初晴直省斋敕催赴江阴得证。又有承恩量移宰江邑临鄱江怅然之作 可知他在鄱阳共历四年,由鄱阳改江阴才为量移。 由上可知,在乾元元年( 7 5 8 ) 春刘长卿贬南巴尉之前,李嘉祜即因某事得罪而 被贬为鄱阳令,在鄱阳四年,又量移为江阴令,至于具体在何年则无法考知。 补正则在校笺、丛考的基础上补充了李嘉祜初贬鄱阳、量移江阴令的 时间。即,李嘉祜初贬鄱阳令在天宝十四年( 7 5 5 ) 秋,量移江阴令在乾元二年( 7 5 9 ) 年秋,至江阴任己为第二年即上元元年( 7 6 0 ) 年春。补正根据皇甫冉独孤中丞 筵陪饯韦君赴升州和奉和独孤中丞游法华寺诗,可知皇甫冉考中进士后,居越 中有年,于上元元年( 7 6 0 ) 初方赴官无锡尉。即此,皇甫冉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 二上人云门所居和李嘉祜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诗,应作于乾元元年( 7 5 8 ) 之后、上元二年( 7 6 1 ) 春以前,李嘉祜由鄱阳宰量移江阴令,途经越中之时。另李 嘉祜有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诗中所绘之景为刘展之乱( 7 6 0 7 6 1 ) 后的江南实况,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一四八,中4 # 书局1 9 9 9 年版,第1 5 0 9 页。 岱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二。七,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6 5 页。 傅璇琮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7 5 页。 清钱牧斋、何义门评注,韩成武、贺严点校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 l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8 4 页。 5 绪论 应为上元二年( 7 6 1 ) 春作。由诗可知,上元元年( 7 6 0 ) 李嘉祜量移为江阴令。 如上所述,既然嘉祜在上元元年( 7 6 0 ) 量移江阴令,就可考知其被贬为鄱阳令 的时间。由李嘉祜承恩量移宰江邑临鄱江怅然之作,可知其授命当在晚秋。由其 登湓城浦望庐山初晴直省赍敕催赴江阴可知其授命后过些时日才离开,应在乾元 二年( 7 5 9 ) 冬。赴江阴途中至无锡与皇甫冉相遇,已是第二年,即上元元年( 7 6 0 ) 初。按前诗所云“四年谪宦滞江城”,则其初贬鄱阳应是天宝十四年( 7 5 5 ) 秋。 疑年则有别于补正,认为其初贬鄱阳为至德二年( 7 5 7 ) 秋,量移江阴为 上元二年( 7 6 1 ) 秋。 ( 五) 任袁、台二州刺史时间 有关嘉祜任袁、台二州刺史的时间,唐代姚合极玄集云:“大历中,泉州刺 史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袁州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回新唐书卷六 o 艺文志四载李嘉祜为“袁州、台州二刺史”;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一 载:“上元中尝为台州刺史,大历间刺袁州 ;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谓“袁、 台二州刺史”;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载:“唐台州刺史李嘉祜”; 元代辛 文房唐才子传云:“后迁台、袁- - j + 1 刺史”;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二载: “袁台二州刺史”; 唐诗鼓吹卷五载“累官至台、袁二州刺史”; 唐诗镜卷 三二载:“肃宗上元中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刺袁州”; 唐诗品汇载:“肃宗上元中 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刺袁州。n 关于李嘉祜出任台州刺史的时间,丛考中根据嘉定赤城志卷八秩官门一呖 代郡守载上元元年至二年( 7 6 0 7 6 1 ) ,台州刺史为李嘉祜,1 2 宝应元年( 7 6 2 ) 为郭 应翰,广德二年( 7 6 4 ) 为李景宜,则嘉祜为台州刺史在上元二年( 7 6 1 ) 至宝应元年 ( 7 6 2 ) 间。又根据刘长卿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题国清寺,认为李嘉祜任台州刺史的 时间是在上元二年( 7 6 1 ) 春至宝应元年( 7 6 2 ) 间,在此之前的数年应在江阴令任内。 关于李嘉祜任袁州刺史的时间,校笺据皇甫曾大历六年( 7 7 1 ) 间在舒州司马 任,嘉祜的赠诗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及此诗题下自注:“此公时贬舒州司马”。 可推知嘉祜大历六年( 7 7 1 ) 时已在袁州刺史任。又据唐郎官石柱题名考有李嘉 o 唐人选唐诗姚合 ,昆仑f l :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0 5 页。 o 唐人选唐诗高仲武 ,昆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4 4 页。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第五册,卷六o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6 1 0 页。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一“李嘉裙”,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1 2 页。 囝宋晁公武撰,王云五编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年) 版,第3 5 2 页。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卜海古籍 l j 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6 1 页。 o 傅璇琮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7 6 页。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三二,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8 4 7 页。 清钱牧斋、何义门评注,韩成武、贺严点校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f 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8 4 页。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四一一册,集部三五o ,总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 3 1 页。 明高棵编选唐诗品汇,上海古籍f j 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l 页。 2 宋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7 7 页。 6 绪 论 祜名,推知其在宝应元年( 7 6 2 ) 罢台州刺史任之后,一度入京为司勋员外郎。据李 嘉祜送冷朝阳及第东归江宁、送樊兵曹潭州谒韦大夫诗,可知李嘉祜大历四年 ( 7 6 9 ) 春已在长安,则其出刺袁州有可能在大历五、六年( 7 7 0 、7 7 1 ) 间。另有嘉 祜暮春宜阳郡斋愁坐忽枉刘七侍御新诗因以酬答,钱起寄袁州李嘉祜员外,可 推知大历六、七年( 7 7 1 - 7 7 2 ) 间李嘉祜在袁州刺史任上,丛考又通过嘉祜诗送 独孤拾遗先辈先赴上都以及对独孤及拜拾遗时间的考证,考得李嘉祜在永泰元年 ( 7 6 5 ) 春,尚在江东一带。大历四年( 7 6 9 ) 以后数年间嘉祜出为袁州刺史,大历六、 七年( 7 7 卜7 7 2 ) 正在袁州刺史任上。 而嘉祜何时罢袁州任则无法确考。由刘长卿送李员外使还苏州兼呈前袁州李使 君赋得长字袁州即员外之从兄一诗,其称“前袁州李使君 ,可见大历八年( 7 7 3 ) 年,李嘉祜己卸袁州刺史之任。又据皎然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祜苏台屏营居春首 有怀,五言酬邢端公济春日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兼书并寄辛阳王三侍御诗,可知 李嘉祜在卸袁州刺史任后又回至吴兴、晋陵一带定居,并与皎然等有唱和往来。 而疑年则与前说迥异。疑年认为,李嘉祜于永泰元年( 7 6 5 ) 卸江阴令后, 入京任尚书司勋员夕l - f l f f 。约大历七年( 7 7 2 ) ,出任袁州刺史。去职后寓居苏州。建中 年问再度赴京,任尚书工部员; l - f l f f 。仕终台州刺史。疑年以嘉祜送从侄端之东 都、送崔夷甫员外和蕃诗结合永泰元年( 7 6 5 ) 升平公主出降、唐使入吐蕃等史 实,认为永泰元年( 7 6 5 ) 秋以后,嘉祜己在京都。约大历五年至七年( 7 7 0 - 7 7 2 ) 间, 嘉祜赴扬、润州一带。大历七年( 7 7 2 ) ,嘉祜诗赠王八衢中云:“腰金才子贵, 剖竹老人迟”,罾谓己为剖竹刺史,当是自扬、润赴袁州刺史任道出衢州时作。嘉祜卸 袁州刺史任则无确考。其南浦渡口有“愧无卓鲁术,解印谢黔黎”句,当是去职 之作。据唐会要,循例“改转刺史,三年为限;县令四年为限”。 嘉祜大历七年 ( 7 7 2 ) 到任,大历十年( 7 7 5 ) 当满秩。又刘长卿约大历十二年( 7 7 7 ) 前后司睦州, 由其诗送李员外使还苏州兼呈前袁州李使君赋得长字袁州即员外之从兄,推知嘉 祜卸袁州刺史任当在大历十年( 7 7 5 ) 或十一年( 7 7 6 ) 。其后几年,由送窦拾遗赴 朝因寄中书十七弟“自叹未沾黄纸诏,那堪远送赤墀人”,够可知其当时无职闲居, 隐居苏州一带。又奉酬路五郎中新除工部员外见简“问绢莲花府,扬旗细柳营 , 当知此时路恕尚在嗣恭幕府。由诗题约知大历十四年( 7 7 9 ) 、建中元年( 7 8 0 ) 时, 李嘉祜拜工部员# l f l g 之职。另外,疑年疑嘉定赤城志所载嘉祜“上元二年” 为台州刺史有误,“上”应当为“正”,但无确实凭证。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一四七,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1 4 8 9 页。 圆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 - 0 七,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6 1 页。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九“刺史下”,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1 2 1 3 页。 够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 - 0 七,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6 2 页。 巷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二。六,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5 7 页。 7 绪论 蒋寅李嘉祜入浙西幕及牧台年月认为疑年中嘉祜永泰元年( 7 6 5 ) 入朝, 大历七年( 7 7 2 ) 由扬、润赴袁州非是。新见有三:一、蒋寅否定了疑年中嘉祜 在大历五年( 7 7 0 ) 出朝的根据。送张维俭秀才入举诗中,送赴举并不等同于及第 送归,不排除诗为以前入举时作的可能,故该论据不够充分。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 中“征战初休草又衰”,储认为“征战初休”为大历五年( 7 7 0 ) 西北吐蕃之乱初平, 蒋则认为是安史之乱初平。二、嘉祜诗送杜御使还广陵云:“同事元戎久,俱承 国士恩”,蒋寅认为李嘉祜与杜御使杜佑所从事的是韦元甫,而非崔圆。另元日无 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遗冉从弟补阙纾伏奏随廉使,周行外冗员”,圆应是大历三年( 7 6 9 ) 嘉祜为幕期间,随幕主韦元甫入朝奏事,而幕僚不得列于朝班,故日“冗员 。即嘉 祜离京入幕在永泰元年( 7 6 5 ) 或大历元年( 7 6 6 ) 秋。韦元甫既除左丞,嘉祜遂留朝 中,任司勋员外郎。关于李嘉祜任台,i l * u 史的时间,蒋寅遵循了疑年中嘉祜先刺 袁州,后刺台州之说。但否定了嘉祜建中初年曾再入朝任工部员外郎,后由工部员外 郎出牧台州的说法。蒋寅认为,奉酬路五郎中新除工部员外见简诗题多有矛盾之 处,其“郎中”之“中”当为衍文。拜官者为路五郎中路恕,时在大历八年( 7 7 3 ) 恕父嗣恭为江西观察使时。综上可知,李嘉祜实未任工部员外郎之职,他入朝任何职 还有待考证。蒋寅又增添李嘉祜出牧台州的时间进行反证:“大历十四年( 7 7 9 ) 代宗 崩后,高仲武撰中兴间气集,仍称他袁州,很可能他由袁州入朝后不久就去官”。 即此,嘉祜出牧台州在建中初年,未几便卒于任上。三、嘉祜酬皇甫十六侍御曾 见寄有云:“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固并非是诗人离京出牧袁州时作, 实应指诗人刺袁州秩满,应诏入朝。依例,诸州刺史替代及别追,皆降鱼书,然后离 任,无事不得辄追赴使及出境。诗云“赴铜鱼 ,自为征入京时所作。而“忽承优诏”, 是由朝官外放,并非自扬、润州拜袁州刺史。 二、思想内容研究综述 闻一多在说唐诗大历十才子中,予大历时期诗人以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李 嘉祜、刘长卿等,都是“分担时代忧患的一群诗人 , 都是感伤的诗人。傅璇琮则高 度评价了李嘉祜诗歌反映现实的一面:“实际上,李嘉祜在肃宗、代宗时期的诗坛上 是有一定地位的,他的一部分诗歌比较真切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动乱”, “在李嘉祜为江阴令至他罢台州刺史后的数年间,是他诗歌反映现实较密切的时期, 在其全部诗作中,这时期的作品是最有社会意义的”。亲历刘展之乱和袁晁农民起义, o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二。六,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5 3 页。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二。六,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5 5 页。 圆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下编,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7 6 4 页。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增订本) 卷- - 0 七,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1 6 6 页。 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说唐诗大历十才子,重庆:i ;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4 0 页。 8 绪论 虽然李嘉祜也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来反对农民的武装反抗的”,但与同时期诗 人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等相比,嘉祜反映江浙一代战后荒凉凋敝景象的诗作“比其 他人写得更多些,更为真切些。傅文还对诗式评论大历间诗人的片面性予以否 定,认为“它只看到了刘长卿、李嘉祜等人描写自然景色等诗篇的那一面,而没有注 意到这些诗人反映江南社会现实的较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 三、诗歌艺术研究综述 ( 一) 分期创作论 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把大历间诗人分作三派:江南地方官诗人,台阁诗 人和方外诗人。李嘉祜与刘长卿、戴叔伦、韦应物、独孤及等被列为江南地方官诗人。 这些“地方官诗人由职务迁转带来的丰富阅历,不仅能保证诗歌对现实抱有清醒的认 识”,亦为创作上带来“内容和题材的丰富”,他们“不仅对国运表示强烈的关注,也 对个体的命运、个体的生活遭际予以深刻的反省”,归隐之思与其“关心民生疾苦和 尽忠职守的态度形成矛盾对立”,他们从谢胱的吏隐方式中得到启示,“以一种超然的 态度对待仕宦,最终消解了仕与隐的矛盾”。从而建立起全新的诗歌类型,即郡斋诗。 在有关李嘉祜个案的分析方面,蒋寅把诗人的创作分为前、中、后三期加以论述。 前期创作论。当时社会繁荣,盛世太平,嘉祜少年风流,意气风发,故此间诗多 纤绵绮靡的格调,如春日淇上、古兴、杂兴、伤吴中等作,“不重在情苦 而重在词巧”,或故作深沉作兴亡之叹,或强赋哀愁仿乐府清怨情调,都有“追随时 代风尚的趋向,“体现了盛唐风格 ,但“无不带有年轻手笔颖锐有余而浑成不足的 特征”。 此间少数诗作亦记录了江南地区的战后残景,具有现实意义。 中期创作论。李嘉祜以事贬荆楚、吴越,长期的流放生涯增强了他对于吴楚文学 凄艳哀怨情调的感受。屈原、宋玉、贾谊、张衡等这些骚人墨客的精神陶冶,湘山楚 水神秘传说文化的浸润,使得嘉祜诗笔下的山水呈现出鲜明的南国情调,从而有别于 盛唐人笔下雄健昂扬、宽广辽阔的北地风光和北方气质。 后期创作论。嘉祜远离京畿,在外任官,故多反映现实之作。在朝,与“大历十 才子”创作风格类似,无非应酬赠答之类。但成就不在于此,而在出牧在外的郡斋之 作,这些诗作“一方面同情民生疾苦,一方面却又不太愿承担济世救民的责任,而只 希求个人的安逸”,这也成为整个大历时代的矛盾。 ( 二) 艺术创作论 嘉祜的艺术创作论散见于各种从宏观上研究大历诗的论文或著作。苏雪林唐诗 。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从考,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2 0 2 3 7 页。 馨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卜编,中华书局j j 版1 9 9 5 年,第1 9 2 0 页。 包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上编,中华书局版1 9 9 5 年,第7 8 页。 毡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上编,中华书局f j ;版1 9 9 5 年,第8 5 页。 9 绪论 概论认为这擅长写作五七言律绝、诗风工秀幽隽、雕琢研练的诗派,作品“婉转清 扬,纤绵秀丽,如春鸟秋虫、幽花野草,令人可爱。但只能说是优美而不能说是 壮美m 。这是在整体上把握住了大历间诗“优美”的风格特征。 闻一多认为大历间诗人“就纯粹诗的立场说,这批人最可敬,贡献也最大 。叭他 们的诗是齐梁风格而经张说所提倡改进过的,虽时髦而无俗气,境界趣味完全继承了 张说这一派 ;叭从时间来说,盛唐中唐之相接也依此为联系,并远承谢康乐的传统 不断,十才子的地位和价值也由此可见”;“一面来自迷人的齐梁,一面又一面又近承 十才子风气”。 陈顺智试论大历诗歌的审美特征兼论盛中之变一文中,从“纤细新巧的 意象刻画”、“空疏萧散的艺术境界 、“工稳清巧的律体风貌 这三个方面总结大历 间诗的审美特征。贾晋华皎然论大历江南诗人辨析则以“清婉柔秀”概括大历间 诗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写景清丽,抒情深婉,在气韵上显出清婉的风姿;另一方面 情调感伤,格律工秀,在格调上具有柔秀的特点”。 该文还指出了天台宗对江南诗人 诗歌创作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大历间诗与宗教的关系上,还有沈文凡儒禅互融与 大历诗风、叶青大历诗人与禅宗、固郜林涛大历诗歌意象的禅意特征,唧以及 蒋寅在大历诗风中的相关论述等。以上这些虽然是针对整个大历诗人群体展开, 但是从中我们仍可以窥见李嘉祜诗歌的创作概貌。 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第一次专章论述了李嘉祜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通过其与戴叔伦的比较,指出嘉祜诗有“知觉化的人工色彩”,逞“借物指点 、再造 暗示之能事,在移情中使景物浸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自然呈现出委婉多姿的情态, “不仅含蓄有味,而且也给灰暗的景物涂上了一抹亮色,显出一点凄清哀艳之美,或 者说一种韵致”;嘉祜诗“极少用典”,诉诸移情描摹景物,遂使得烟水朦胧,情味深 长,独异于钱郎,“别为一家之体”。 对五、七律的创作,尤其是后者,蒋寅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认为“李嘉祜五律多以人的活动为表现中心,主要是叙述性语言,景则 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相伴,而一旦写景,便有可观”;“又善传特定时间环境下的景物氛 围,富有表现力”;“七律结构完整,笔调闲雅,遣词造句和对仗都达到很成熟的境地, o 苏雪林著唐诗概论大历问的诗人,上海书店j l :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0 7 页。 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说唐诗大历十才子,重庆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3 9 页。 国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说唐诗大历十才子,重庆 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3 8 页。 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说唐诗大历十才子,重庆i “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3 9 页。 陈顺智试论大历诗歌的审美特征兼论盛中之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3 年第2 期, 第1 1 0 1 1 3 页。 文学评论编辑部古典文学专号文学评论从刊第二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3 5 1 5 6 页。 o 沈文凡儒禅互融与大历诗风,社会科学战线文艺学研究,2 0 0 2 年3 期,第1 2 4 - 1 2 8 页。 叶青大历诗人与禅宗,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9 9 5 年第2 期,第4 5 - 4 9 页。 郜林涛大历诗歌意象的禅意特征,晋阳学刊2 0 0 2 年第6 期,第8 4 8 7 页。 售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上编,中华书局1 9 9 5 版,第7 7 9 2 页。 1 0 绪论 从技巧上说有相当水平”;“李嘉祜的七律水平在大历是处于一流位置的,在结构完整 和对仗工稳而不失自然两点上突出显示了唐代七律技巧日益成熟的趋势。仅以七律的 成就而言,中兴高流的荣誊他是当之无愧的”。蒋寅第一次将李嘉祜的七律创作 提高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高度。另外,蒋寅亦指出了嘉祜诗创作的缺点。即语言、意 象重复雷同等。不过他认为,这是单调贫乏的仕宦生涯、乱后萧条的社会背景所致, 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人们对于李嘉祜的研究尚有不足,甚至留有一些空白。其 生平事迹的研究己较为充分,但是在任袁、台二少l i n 史的问题上仍存有两种相悖的意 见。对其诗思想性、艺术性的评价流于肤浅,虽已突破了五、六十年代那种程式化的 批判和指斥,但主要还是把将其置于整个大历诗人的群体中略作品评,还有待从更广 阔的社会环境、文人心态的变化等方面,结合具体的诗歌文本来深入论述。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编,中华书局1 9 9 5 版,第7 7 9 2 页。 l l 第一章李嘉裙诗歌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 第一章李嘉祜诗歌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关怀民生之作 唐王朝发展至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皆空前繁荣昌盛,然 而盛世背后,实则危机暗伏,一触即发。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遭此劫难之后,政局衰微,山河破碎,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灵涂炭,人民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不仅无情毁灭了盛唐文士们歌舞升平的安逸生活,也残酷地 震碎了他们在事业理想上的热切追求和高昂风调,使其瑰丽的梦想化为泡影。整个唐 王朝呈急转直下的态势,烈火烹油、鲜花鼎盛的盛唐一去不返。安史之乱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