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论文)薛瑄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pdf_第1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薛瑄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pdf_第2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薛瑄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pdf_第3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薛瑄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pdf_第4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薛瑄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薛碹出生于明朝初年,其时,明王朝的皇权大厦建成不久,根基并不稳固, 统治阶级除了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外,同时也加强在思想领域的控制,程朱 理学恰逢其时地出现在专制者的视野之中,“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明初的统治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学者几乎都是唯程朱理学马首是瞻,薛碹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哲学以解决人的存在和人生价值为根本课题,用力于探求人与自然、主 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一种内在的自我超越。作为 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人物,朱熹建立了一套精密繁复的理学体系。在朱熹那里, “理 是最高的哲学范畴,“理”既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与本源,又是人类社会的最 高真理和道德标准。 薛碹作为明代初中期的理学大师,从他的大多数言论和著述来看,他确是以 程朱为宗,毕生强调躬行实践。但是,在其学术生涯中,薛碹自觉不自觉地在发 展、改变着朱熹哲学。因此,薛碹在理气观、认识论等方面又与朱熹有着明显区 别。在薛碹看来,“理 已经不再是永恒的、至高无上的道德本体,而是客观的事 物之理,是事物自身“脉络条理”、“理之合当如此”,也就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性; 薛碹强调“心 的认识主体功能,“以心映理”,把心看成经验的认识之心,而不 是先验的道德“本心”,这样,就更加强调了认识的主体性,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大 发展。另外,薛碹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并对明中 叶兴起的“实学思潮起了直接的先导作用。 关键词:朱熹;薛碹;理学;理气观;认识论;经世致用;发展 i l 硕士学位论文 1 1 选题起因 第1 章绪论 历史上曾经有若干思想家,在当时有着赫赫声名与不凡的成就,却由于我们 认识不足而长期被尘封在发黄的书卷中。明初大儒薛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薛碹( 1 3 8 9 年一1 4 6 4 年) ,山西河津( 今稷县) 人,明初著名理学家。他所 创立的河东学派代表着明代朱学并与后来盛极一时的阳明心学分庭抗礼,在明代 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说:“大抵朱、陆分门以后,至明而 朱之传流为河东,陆之传流为姚江,其余或出或入,总往来于二派之间。 从明 代理学发展的实际情形看,有明一代,王学最集中的地区在江渐,属于南学系统; 而河东之学则属于北学系统。正是这两大学派共同构成了明代理学的发展态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明末清初,在王学受到批判之后,薛碹成为各派所推尊的 重要理学家,尤其是熊赐履、张烈、陆陇其、张伯行在道统方面,更将薛碹视为 明代延续儒学道统人物中最重要的一员。从清代理学乃至整个学术朴实无华 而又极为重视践履的特点来看,受到薛碹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他们的文集著 述中寻找薛碹的影响痕迹也并不困难。 然而由于薛碹的理学并不是如宋元理学家那样处在理论初创时期,而是探求 其如何进一步的深化与施行,而且薛碹注重力行,气质与文章均是质朴无华,因 而相对于后来王学具有浪漫色彩的“狂者胸次 ,自然少了一些吸引力。再加之各 种学术上、政治上的偏见,一代理学大儒薛碹却鲜为人知,其思想学术也长期为 人所忽视、误解。 明末清初,偏重王学一派的学术大师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学案中对于薛 碹理学多加贬抑,认为:“河东之学,悃幅无华,恪守宋人矩蠖”圆,“薛文清多 困于流俗 ,“语录中皆无甚透悟”。 黄宗羲对薛碹的评论有很深的门户之见。这一点,前人已经清楚地看到。如 全祖望就指出黄宗羲囿于心学立场,“门户之见,深入而不可猝去 固。不过,四 库馆臣也有类似的看法:“黄宗羲作明儒学案,采摭最详。顾其学出于姚江, 虽于河津一派,不敢昌言排击,而于王门末流诸人流于猖狂恣肆者,亦颇为回护。 四库全书研究所钦定阳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年1 月,卷五十八,第8 1 5 页 黄宗羲黄宗羲伞集明儒学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第七册,卷七,第1 3 5 页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师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第七册,第l l 页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杭州浙江古籍i :版社,2 0 0 5 年1 月,第十册,第2 1 3 页 全祖望续修四库全书鲒琦亭集答诸生问南雷学术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5 月,1 4 3 0 册,外编卷四十四,第2 1 4 页 薛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门户之见,未免尚存。“宗羲生于姚江,欲抑王尊薛则不甘,欲抑薛尊王则不敢。 故于薛碹之徒,阳为引重而阴致微辞;于王之徒,外示排击而中存调护。 对黄宗羲“门户之见的指摘的确很有道理。事实上,黄宗羲师事明末王学 大师刘宗周,受王学思想影响较深,而明儒学案从篇卷数目到文字主要是用 以阐述明代心学发展为中心的。在论及与王学在理论取向上差异甚大、曾经与王 学分庭抗礼的薛碹之学时,黄宗羲很难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作持平之论。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黄宗羲及明儒学案在思想学术史上的的巨大影响, 黄氏对薛碹之学的这种带有门户之见的评价却几乎成为学界定论。清初其它学者 虽然多有褒崇薛氏者,但其学识多不及黄宗羲明儒学案,因此他们对于薛碹的 褒崇长期被屏蔽在学者们的视野之外。长期以来,学者们一谈到薛碹的思想,就 会套用“困于流俗”“悃幅无华,恪守宋人矩镬”等评价甚至一些重要的关于 宋明理学的著作,也是如此。比如侯外庐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就谈到, 薛碹“理学思想悃幅无华,趋于偏枯 ,恪守宋人矩镬而无所发明。一圆 但问题在于,薛碹绝非真如黄宗羲所评论的那样,是一位仅仅“恪守矩蠖” 的学者,他的思想也并不是“悃幅无华”、“困于流俗 。事实上,薛碹的学术, 在从总体上继承朱熹理学思想的同时,也有对于朱熹之学的若干修正与发展。他 在理气关系、知行观念等理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于朱 熹的一些思想观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新意。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能不考虑对 薛碹之学予以更为准确的定性。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围绕这一主旨而展开的。主 要关注的是薛碹对朱熹之学的修正与发展,试图通过具体细致的分析、讨论,展 现薛碹之学的真实特点,澄清对薛碹之学的误解。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已经成形甚久、理论相当成熟的朱学而言,我们 不可以苛求薛碹对它进行什么天翻地覆式的革新。从明代理学发展的情况看,王 学虽然对于朱学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与超越,但它事实上也导致了朱学的解体,因 而如何维持朱学的固有形态与理论框架并有所发展、创新,对朱学本身而言并非 毫无意义的事情。有了这种“理解的同情”,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到薛碹在整体继承 朱学的同时又对朱学进行了发展与修正这一举动的历史合理性。 1 2 研究成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学术界掀起了薛碹思想研究的热潮。 1 9 8 4 年,在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要重视研究薛碹,正确评价薛碹的倡议下, 山西省社科院哲学所李元庆先生、运城师专孙玄常以及周庆义诸先生提出了整理 薛碹著作、研究薛碹思想的课题。同年冬,有关学者齐集运城师专,讨论商定和 。四库全书研究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年1 月,卷五十八,第8 1 5 页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6 月,第1 1 9 一1 3 0 页 硕上学位论文 部署了点校薛碹全集和研究薛碹思想的具体任务,成立了薛碹学术思想研究 机构。 1 9 8 7 年,薛碹全集点校本基本完稿。同年,在山西省运城市举行了第一 次薛碹学术思想讨论会。数十位学者共聚运城,广泛进行了学术交流,深入讨论 了如何把研究工作推向前进的问题。这次讨论会,起到了宣传、发动、组织研究 力量的积极作用。1 9 9 0 年,为纪念薛碹诞辰六百周年和随着薛碹全集的出版 问世,在运城市举行了第二次薛碹学术思想讨论会。来自北京、山东、河北、内 蒙、广西、山西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薛氏后裔代表数十人出席了大会, 与会者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标志着薛碹学术思想研究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 近二十年来。薛碹学术思想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理出版 了薛碹著作,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其一,点校出版了薛碹全集,于1 9 9 0 年纪念薛碹诞辰六百周年学术思想 讨论会前夕经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约一百二十万字,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 的一部薛碹著作集。全集的整理出版,对我们深入研究薛碹思想、正确评价薛 碹的学术地位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研究宋明理学,特别为明代理学思潮 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其二,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论著,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全国的各种学术刊物如: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晋阳学刊、山西大 学学报、运城师专学报、运城教育学院学报等,先后发表了研究论文六十 余篇。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以景克宁先生为主编的运城师专学报,自开展薛碹 学术思想研究以来,坚持在该刊开辟薛碹研究专栏,陆续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 究论文( 近五十篇) ;更为了配合两次薛碹学术思想讨论会的召开,出版发行了薛 碹研究专刊,集中刊载全国各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专著方面,出版了周庆 义先生等编写的薛氏家族人物志圆和李元庆先生约近二十万言的明代理学大 师薛碹 。李庆元先生对作为一代理学大师的薛碹一生的学术道路、薛氏河 东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薛碹理学思想的基本特色和主 要成就以及薛碹与薛氏河东之学在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理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 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不过我认为,本书在论及薛碹对朱熹理学的修正 与发展问题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值得商榷之处。此外,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 有关宋明理学的一些重要论著,如蒙培元先生的理学的演变,特别是侯外庐 薛碹撰,孙玄常等点校薛碹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 。周庆义等薛氏家族人物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杨元庆明代量学大师薛碹,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 9 9 3 年 固蒙培元理学思潮的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硕士学位论文 又重复朱熹的说法,提出所谓“气载理,理乘气 以及“气有聚散,理无聚散 之类的命题,并以“日光与飞鸟等为喻,反复进行论证。李元庆认为薛碹的这 些论证是为了说明理是永恒的,绝对的,气则是暂时的,相对的。这样,就和理 气相即“无缝隙”的理气观有着深刻而不可调和的矛盾。 纵上所述,以上学者或认为薛碹的理气观是“理气无缝隙”理气合一论,或 者是气本论,或又杂有理本论的矛盾思想,但总而言之,薛碹对朱学的修正与发 展是肯定的。在这里,我的理解是薛碹更倾向于气本论,“气载理,理乘气 、“气 有聚散,理无聚散”等命题不是说明了理的绝对性和第一性,因为气是理的载体, 理是趁着、凭借( 乘) 气之动静而动静。 1 2 2 关于薛碹的知行观 关于薛碹的知行观,第l 方面中的论著基本都有论述。高树帜的薛碹的宇 宙观、认识论和复性说谈到,薛碹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天则 即“道”的命题。 薛碹的认识论过程重视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但又不停留于感性阶段,其认识论包 含辨正的因素。高树帜谈到了薛碹在认识论上对张载的发展,但没有论及对朱熹 认识论的修正与发展。周庆义的薛碹对朱熹理学的发展也指出薛碹对感性认 识的重视,指出其“以心映理 的认识论并比较了薛碹的格物致知与朱熹的不同 之处,同时论及薛碹的“知行兼尽”的知行观。但没有论及对朱熹的知行观的修 正与发展。李元庆在他的专著里面,对薛碹的知行观有比较详尽的论述,他认为 薛碹坚持朴素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批判改造了朱熹的知行观,基本上摒弃了朱熹 的“知先行后”说,继承发扬了朱熹的“知行相须互发 论,明确提出了“知行 兼尽 ,“知行两得”而“不可偏废 的思想。 1 2 3 关于薛碹的其他思想 关于薛碹复性说的论文有李元庆的“此心惟觉性天通 薛碹的心性论 和复性说、魏宗禹的薛碹性说简论、高树帜的薛碹的宇宙观、认识论 和复性说等。关于薛碹的政治思想的论文有柴继光的薛碹的从政思想与实践 、盂肇咏的论薛碹的“居官七要”等。关于薛碹宗教思想的论文有陈扬炯的 薛碹与佛教 等。还有少数论文论及薛碹的史学思想和文艺理论。 1 3 基本框架 本文在简单介绍薛碹的生平及为学经历、学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之后, 。赵北耀主编薛碹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1 1 月 魏宗禹薛琏性说简论,孔子研究,1 9 8 8 年2 期 柴继光薛碹的从政思想与实践,运城师专学报,1 9 9 0 年1 期 孟肇咏论薛碹“居官七要”,运城师专学报,1 9 9 0 年l 期 陈扬炯薛碹与佛教,运城师专学报,1 9 9 0 年1 期 薛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从理气观、知行观、经世致用等方面分析、探讨薛碹对朱熹理学的修正、发 展,因而论文以所涉及的问题分为数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论述薛碹的生平为学。在简述薛碹的生平之后,着重论述明初的学 术环境与当时的大儒的理学思想,以见薛碹的学术渊源及其产生之特点。 第三章,论述薛碹的理气观。先论述朱熹、曹端的理气观,以见薛碹以前理 学理气观发展之概况。对于薛碹的理气观则从其强调理气“无缝隙”、“无先后 以及薛碹对形而上、形而下来认识理气关系。但是薛碹试图解决朱熹理气二分的 理论,同样有其自身的矛盾与不足。 第四章,论述薛碹的知行观。相比较朱熹所重“理一 而言,薛碹更强调理 的众殊性,他认为理是物在心之反映,应该逐物求理;薛碹同时重视践履,即努 力使朱学从形而上的天理实现于形而下的日用伦常,将知性色彩的朱学逐渐引向 践行。 第五章,论述薛碹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学家的内圣外王是相联系的。但是理 学的末流往往专注于著述而遗忘外王,而薛碹所关注的正是理学如何由内圣转外 王的方面,他提出“因事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的思想,认为政事与学术是不可 分的,为政治必须通学术。此外,薛碹还提出“敬以处事 的践履原则。这些经 世思想对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均不无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图说,固将以发明周子之微奥,用释后生之疑惑矣,斯而有人各一说焉,有一人 之说而自相龃龉者焉,且周子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阴阳之生,由于 太极之动静。而朱子之解,极明备矣,其日: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 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尤不异焉。及观语录,却谓太极不自会动静,乘 阴阳之动静而有动静耳,遂谓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 之一出一入;以喻气之一动一静而理亦与之一动一静。若然,则人为死人,而不 足以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化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贵哉? 今 使活人乘马,则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于人驭之何如耳。活理亦然。” 曹端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朱熹的太极解义都主张太极自身就有 动静,然而朱子语类中记载的朱熹又说太极自身不会运动,太极或理只是乘 载在运动的气上而有动静。其实,朱熹另外有明确的说明,“太极者本然之妙也, 动静者所乘之机也。 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太极只是有动静之理,但自己不能 动静,说太极有动静,是指随着气的动静而动静。 曹端反对朱熹:“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之一出一 入 。曹端认为“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之一出一入”,这样就是被动的乘截, 这样就会导致“人为死人”、“理成死理 ,导致太极或理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中没 有什么作用了。所以,曹端要区分活人乘马与死人乘马,也就是区分主动驾驭与 被动乘载,强调太极或理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能动性。与朱熹相比,曹端更 加强调太极自身作为之所以动静的原因以及太极的能动性。 关于太极的争辩反映到理气关系上,曹端与朱熹就有着更大的分歧。朱熹认 为理气“决是二物 ,曹端不同意这种理气二分的看法,提出理气“一体”、“浑 融而无间、“未尝有异”等看法,在朱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曹端的理气论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薛碹,薛碹根据曹端理气“一体”、“未尝有 异”的说法,提出“理气无缝隙”、“理在气中 、“以气为本”的观点。薛碹还有 著名的日光、飞鸟之喻,“薛文清有日光、飞鸟之喻,一时之言理气者,大略相同 耳! 。薛碹又影响到罗钦顺、王廷相,他们相继把朱熹理本气末的关系逐渐颠 倒过来,而后两者就在理气关系上离朱熹更远,将理学引入到新的发展轨迹之上, 形成了“气本论 的思想体系。 在明初理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理学家的典型代表,薛碹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不只是谨守“朱学矩矮”,而是在理气观、道器观等方面对朱熹有所发挥,有着 自己独道的体认,从而“开明代道学之基”。 o 曹端,辨戾,周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四,第8 6 页 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杨子直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卷四五,第2 0 7 2 页 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刘叔文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卷四六,第2 1 4 6 页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曾端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第八册,卷四十四,第2 5 6 页 薛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3 章薛碹的理气观 关于宇宙万物之所以生成的问题,在宋明理学中一般通过理气观进行解释, 主要就是讨论“理”与“气”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每一位理学家都必须做出回答 的基本问题。在理气观上,从北宋以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理学家之中大致存 在着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以南宋理学家朱熹为代表,主张理与气可以离而为 二,截然分开,“理在气先”或“理在气上”;另一种以明初理学家曹端为代表, 主张理与气不可分离为二,浑然一体,“理不离气”或“理在气中”。再来看薛碹 的理气观,应该说与朱熹有很大的不同,又在曹端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3 1 朱熹、曹端的理气观 探讨薛碹理气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他之前的朱熹与曹端等理学家的主要 观点。 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上,张载、二程都探讨过理气关系,到了朱熹才以更加明 确的方式提出理与气的关系,并且在他那里得到了全面的阐述,可以说朱熹奠定 了整个宋明理学的理气观的基础。 在朱熹那里,“理 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理 是“形而上者”,是“道”,而气则是“形 而下者,是“器 。而且“理 就是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是 宇宙万物的主宰,“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 。“理又是宇宙的本源,“未有天地 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从以上观点推论,他就得出“理与 气,此决是二物 的主张,也就是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太极生阴阳, 理生气 ,气由“理 所派生。总的来看,“理”既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与本源,又 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真理和道德标准,这是很明确的理本论思想。 但是,朱熹又有一些截然对立的思想。上面已经提到他说“宇宙之间,一理 而已 ,但是他又说“天地间无非气”,宇宙万物是“常相接无间断 之气“运转 周流不已 ,这就与他的理本论思想有所矛盾了。在看作为本源的“理”,也就 囝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九十五,第2 4 2 1 页 o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一,第l 页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一,第l 页 回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刈叔义上海合肥上海古籍i i :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卷四六,第2 1 4 6 页 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读大纪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1 2 月,卷七十第3 3 7 6 页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一,第5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是在说太极即“理 的同时,又说“太极只是一个气而且作为气的“阴阳者, 造化之本 、“阴阳五行为太极之本 ,还有“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与 “天地之初,只是阴阳之气”,这些地方都存在着矛盾。另外,他既坚持“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 、“理在气先,又要说“理与气未尝相离 、“本无先后可言、“不可 分先后 、“太极不在先,阴阳不在后 等等。总之,朱熹在理气观上存在了 许多互相矛盾的地方。 对于这些矛盾,朱熹本人已经意识到并且力图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所以他 就提出“在理上看”与“在物上看” ,“论本原 与“论禀赋 等等说法。“论 本原”或“在理上看 ,理先气后、理气不杂、“决是二物”;“论禀赋”或“在物 上看,理随气具、理气不离、“二物浑论”。“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 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此本无先后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 则须说先有是理。朱熹提出在形而上下言或在推其所从来之中需要分理先气后, 而在万物生成来讲不需要分理气先后,以为这样就可以消除矛盾了。但是这样说 并不能真正消除矛盾,如果要彻底消除矛盾,只能在根本上改造朱熹的整个理学 体系,或者把“理本论”的思想贯彻到底;或者抛弃“理本论 思想,发挥其中 以气为本体的因素,渐渐形成“气本论”的思想体系。应该说明代理学正是沿着 这两个方面进行发展而且都比较成功,前者以王阳明为代表;后者以薛碹及后来 的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 明代初期的理学家,继续沿袭朱熹,仍旧用理气关系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 变化。但是,对于朱熹所主张的理在气先、理气“决是二物以及因此而产生的 矛盾更加注意,他们认为这样就在理气之间造成“缝隙”,那么就“无以从气,从 万物中格求 天理。主要有著名理学家曹端,他提出所谓“体认 的方式对朱熹 的理气关系说作了新的发展。 前一章里已经提到,曹端曾作辨戾一文对朱熹的观点进行辩驳。他主要 是不同意朱熹把理气看作是“二物 的说法。曹端重点通过朱熹“理之乘气,犹 人之乘马”这一比喻来进行了辩驳,他认为朱熹这样说是把人看成“死人”,把理 看成“死理 。被动的“死人”随马之出入而出入,被动的“死理 乘气之动静而 动静。因此,他提出应当是“活人”乘马,“活理”驭气,也就是说曹端更重视理 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能动性。从而说明理气“一体而非“二物”,“理气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三,第4 1 页 o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三六,第9 7 6 页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一,第3 页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三七,第9 8 6 页 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刘叔文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卷四六,第2 1 4 6 页 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赵致道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卷五十九,第2 8 6 3 页 o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一,第3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气密匝匝地,真无毫发之缝隙” 理与气的先后关系上,薛碹认为“理气决不可分先后 。“理气混合为一, 元无间隔 ,“理与气一时俱有,不可分先后” “理气间不容发,如何分孰为先, 孰为后? 。依据这一观点,薛碹批驳了朱熹的“理在气先”说,“或言:未有 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有此理便有此气。窃谓理气不可分先后。盖未有天地 之先,天地之形虽未成,而所以为天地之气,则浑浑乎未尝间断止息。而理涵乎 气之中也。” 朱熹“理在气先 说,从本源上来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 理 ,理是第一性的。薛碹认为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所以他指出“天地之形虽未成, 而所以为天地之气,则浑浑乎未尝间断止息。”,“未有天地之先 就已经有“天地 之气 ,而“理涵乎气之中”,理气一开始就是“无须臾之相离”。 针对朱熹“论本原”、“在理上看”,“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的观点,薛碹进行了辨驳,他认为“理气本不可分先后,但语其微显,则若理在 气先,其实有则俱有,不可以先后论也。 理与气有“微 与“显”之别,对于 无法感受的无形之理,容易造成错觉似乎“理在气先”,而事实上理与气“有则俱 有 ,理与气一开始就是“密匝匝地”、“无毫发之缝隙”,所以就不能分出先后。 另外,这里的“理”是“涵乎气之中”,理就不界于主宰地位,而是顺气之流行而 流行。 薛碹批驳朱熹的理先气后说,主要目的是在于说明理气“无缝隙”,理气不可 分离的关系,“即理而气在其中,即物而理无不在” ,理气相即,这样才能避免 理与气、太极与阴阳之间的脱节,理或太极就不会变成“别为一悬空之物。 。 所以“太极即在阴阳之中,阴阳不在太极之外,理气浑然而无间。若截理气为二, 则非矣。 理就成了“真实无妄”的“实理”。 在理气相即理气“无缝隙”、“无先后 的前提下,薛碹对与理气相关的一系 列命题进行了解说。 太极与阴阳,在薛碹看来,太极是“理之别名,“理本无名字,字之日太 极”1 2 ,“太极即理也”1 3 。太极与万物之理的关系,“太极本只是天地万物自然之 薛璃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八,第1 2 8 8 页 圆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二,第1 0 7 0 页 薛埴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0 7 4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四,第1 0 9 7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0 7 4 页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一,第3 页 o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二,第1 0 7 0 页 薛埴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十,第1 2 6 8 页 薛埴薛道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0 7 4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2 8 5 页 1 1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二,第1 0 7 0 页 1 2 薛殖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八,第1 2 3 0 页 盱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2 8 9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离器。 在薛碹看来,道与器,如同理与气或太极与阴阳,即使有着“形而上、 “形而下”的区别,但还是与理气关系一样“无缝隙 、“不相离”。道寓于器之中, 不离乎器之外,道器合而为一,不曾分而为二,这里吸收了张载的观点:“器亦道 也,道亦器也 。从“理气无缝隙 出发就重新解释了“道器 关系,在这个意义 上的道,就是以器为客观依据的真实之道,否则必然成了悬空虚幻之道。 薛碹进一步用理气相即“无缝隙”来阐释“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 他认为:“体用一源,以至微之理言之;而“显微无间,以至著之象言之。“其 日体用一原者,无声无臭者,体也,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具。故日一原; 其日显微无间者,天地万物,显也,而无声无臭之理无不具,故日“无间”。 盖体与微皆以理言,用与显皆以象言,理中有象,象中有理,初 无毫发之间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形而上、“至微”之道与“形而下 、“至著 之器,有着体用关系和显微之分,但并不间断相离而为二物。所以说“显者器 也,微者道也。器不离道,道不离器,故日无间。 从“体用 关系讲, 道器同出一源,从“微显 之别讲,道器又是浑合无间。这也就是“道器合言, 所以皆实”的道理。 。 薛碹在论述理气关系时,往往把气与理或器与道,区分成了“形而下”与“形 而上、“有形 与“无迹 、“可见”与“不可见”或者“显 与“微”、“费”与 “隐”的区分,并进而抽绎出“有 与“无 这样一对哲学范畴,由此阐发“有 无一体”、“虚实互涵 的思想,也就是说这里有了一个抽象与实在的统一的问题。 他说:“谓有乎? 则视之无形也;谓无乎? 则其来有本也。有本而无形则有而 无矣,无形而有本则无而有矣。有而无,无而有,非真知有、无为一体者,不足 以语之。” 这里薛碹说的“有”,不是指有形可见的“至著之象 ,而是指无迹可 寻的“至微之理 ,所以“视之无形”。把空虚看不见的“有”说成“无 ,这个“无 不是虚幻的“无 ,而是“有本 ,有所根据。因此,“有本而无形 的“有 ,可 以说是“无”,反之,“无形而有本”的“无,也可以称为“有 。“至微之理”的 “有,看起来似乎是“无 ,但这个“无 却是“有本 的,是“真实”的,所 以“无形而有理”、“有理而无形 ,“有而无,无而有”,“有、无为一体 。进一步 说明:“形虽无而理则有,理虽有而形则无,此纯以理言,故日有无为一。 这里 说的“有”、“无”都是“纯以理言 。从理上说“有与无”是统一的,而这个有与 无统一的理,也就是天地万物之间“充塞而无穷尽,流行而无止息 的“实理”。 薛碹又从“有无为一”的观点出发去批评释老,认为这是“乃吾儒与释,老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3 7 5 页 薛建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3 7 4 页 薛逭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3 7 5 页 回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3 7 5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l x 薛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不同处 。,他说的“非真知有无为一体者,不足以语之 ,应该就是针对魏晋玄 学中“崇有 与“贵无 两派互相排斥的争论而发,但是更主要的还是针对老子 的批评。对老子“无能生有 的观点,他说:“老氏谓无能生有。无以理言, 有以气言,以无形之理,生有形之气,截有无为两段,故日有无为二。 由于 老子不懂得有、无之间的互涵与统一,就截有无为两段而说“有无为二 ,然而这 样也就造成了“无”离开了互涵的“有 ,“无能生有”也就成了虚无生有。对佛 教“万法皆空 的观点,他说:“金刚经只欲说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者为幻 迹,此所以偏于空虚也。圣人则道器合言,所以皆实。 认为佛教割裂形而上与形 而下,也就是割裂有与无的关系,最后就“偏于空虚”了,应该是“有无为一一、 “道器合言 那么一切都实在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薛碹说理气相即“无缝隙”的时候,强调的更多是气, 也就是气的第一性。他援引朱熹“理气不离不杂时说:“可见者是气,气之所以 然便是理。理虽不离气而独立,亦不杂气而无别。在朱熹看来形而上的理统帅 形而下的气,这是以“理本气末 为前提的,理气相即,就是有理则有气,有气 则有理,这里有一个本末主从的关系。薛碹与朱熹不同,他实际上已经把物质性 的“气”作为第一性的存在,“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体。“一气流 行,一本也。著物则各形各色而分殊矣。”固“天地间只一气 ,“统天地万物,_ 气之变化 , “万物皆气之凝聚,而理亦赋焉。” 他已经肯定了气的本体意义, 天地之间的一切,无非“一气流行 的产物,即所谓“天外无物,物外无天 , 而理只是寓于气之中。这里实际上已经否定了朱熹说的理作为宇宙万物的主宰意 义,这对朱熹理气观的批评,已经渐渐进入“以气为本的新的理气观了。 薛碹从“万物皆气之凝聚,而理亦赋焉出发,又提出“气之所以然便是理一, 对“理 进行了界定。他说:“天地之间,物各有理。理者,其中脉络条理合当如 此者是也。大而天之所以健而不息,地之所以顺而有常,皆理之合当如此也;若 天有息而地不宁,即非天地合当之理矣。” 在他看来“理 只是事物自身“脉络 条理”、“理之合当如此”,也就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性,而不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先、 主宰创造事物的精神本体。 进一步界定“太极”、“道 等范畴,“太极本只是天地万物自然之理”,“道是 自然之理,不待尽已推已而后然。 ( 这个意义上来看“理 、“太极、“道 ,都只 薛碹薛碹全集 薛碹薛碹全集 薛碹薛碹全集 薛逭薛碹全集 薛碹薛碹全集 薛逭薛碹全集 薛追薛碹全集 薛碹薛碹全集 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八,第1 2 2 0 页 读书录太原:山两人民f 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0 2 9 页 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i l 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四。第1 1 3 0 页 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_ i j 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0 7 7 页 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3 0 l 页 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四,第1 3 9 3 页 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四,第1 3 9 0 页 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0 2 2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性,人们只需要顺理而行,勿逆理妄动。 3 3 薛碹理气观存在的矛盾和不彻底性 当然,薛碹理气相即“无缝隙”的理气观,并非圆满无缺,与朱熹的理气观 一样,薛碹理气观还是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彻底性。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朱熹理学 思想体系的束缚,也是因为理气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薛碹明确提出了“一气流行,一本也”,“万物惟其同一气,故皆同一理”,从 以气为本来批评朱熹“理先气后 、“理本气末”的观点,但是又将形而上的“理”、 “道、“太极”说成是万古永恒的绝对与主宰。他说,太极是“性理之尊号”,“其 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大至极,至精至妙,无以加尚”,“太极中无所不有, 分而为阴阳五行,男女万物,无所不在”。他提到“诚为太极”、“天命为太极”、 “性为太极”、“道为太极 、“帝即太极”、“神即太极、“天即太极”、“一为太极”、 “中为太极、“心为太极”、“善为太极” ,等等,“大本者,太极之全体”。太 极就是本体,幽微无形而又无所不在,从天地宇宙到人间万物无一不是太极的表 现或作用。“太极”与“理 或“道 一样,都是形而上的实体,是绝对的、永恒 的。那么作为形而下的气或万物,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所以他就说:“万古不变 者,理而已。” “理万古只依旧,气则日新。”。“万物皆有始终,惟道无始终。” “道则万古不易,气化则日新。 “气有消息,理无穷尽” “气有聚散,而理 无聚散 。 如果继续推论,理与气的关系就是“理先气后 ,“理本气末”,“天下古今万 物万事,皆阴阳之变化,而理为之主。” “理为主,气为客,客有往来,皆主之 所为 1 1 ,理是万古永恒的绝对与主宰,理又是最高的本体了。在这里,薛碹又回 到了朱熹“理本气末 、“理先气后 的观点上来了。很明显,这就与他的以气为 本的理气相即“无缝隙”的理气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薛碹理气观的矛盾和气本体的不彻底性,还表现在他主张理气相即“无缝隙 的同时,又提出“气有聚散,理无聚散的命题,这里实际还是在重复朱熹的说 法,而且他以“日光与飞鸟 等为喻,反复论证。他说:“理如日光,气如飞鸟, o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3 0 3 页 薛璃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八,第1 2 2 2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3 0 3 页 回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六,第1 1 6 9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0 8 6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十一,第1 4 8 5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七,第1 4 4 9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九,第1 2 5 l 页 薛碹薛追全集读书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四,第1 1 2 l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i 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3 0 l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四,第1 4 0 4 页 薛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一这样就达 到了对于天理之“全体的认识。朱熹把这种状态称为“物格 、“知至 ,他说: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朱熹认识论 与其“理 的本质即伦理道德性紧密相关,因此是否要认识万事万物的规律性并 不是很关键,关键是体验内心的先验的天理。朱熹认为,“一心具万理 圆,然而 要达到心中之理与万物之理“内外合一的境界,即达到先验的“理 自己映现 自己的境界,还须经由“格物 而“致知”这样一个中间环节,以便把作为认识 主体的“心中之理 与作为认识客体的“万物之理联结起来。朱熹认为,这个 “格物 而“致知的过程,是一个由“积累有渐”而“豁然贯通 的过程,一 个“自浅以至深,自近以至远 的过程。这是符合人们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与朱熹强调共性之理不同,薛碹则侧重于心有万事万物的个性之理,他与朱 熹的认识论针锋相对,认为“就万物万事上求实理”为“格物致知之要”,认为“道 是自然之理,不待尽己推已而后然 ,因此,“格物 功夫即在于“逐物逐事上 穷至其理”,由此而“知逐事逐物各为一理” 。万物各自之理或说规律性仍然是 相当重要的,它们外在于心,所以必须“逐物逐事 ,而不必“尽己推己而后然”。 所以,薛碹的这一主张也是对朱熹思想的一种发展。 正是因为薛碹强调理的众殊性,所以他的“格物”的外延就非常广泛。他认 为:“格物所包者广,自一身言之,耳目口鼻心,皆物也。推而至于天地万物, 皆物也。则当格其各具之理。又推而至于圣贤之书,六艺之文,历代之政治, 皆所谓物也。又当各求其义理、精粗、本末、是非、得失,皆所谓格物也。 。 从上面可以看出薛碹格物不仅有自然界的万物,也涵盖社会政治。物之理不 仅有广泛性,而且对万事万物之理的认识要有重点,薛碹指出:“如耳则当格其聪 之理,目当格其明之理,口鼻四肢则当格其止肃恭重之理,身心则当格其动静性情 之理 ,“天地则当格其健顺之理,人伦则当格其慈孝仁敬智信之理,鬼神则当格 其屈伸变化之理,以至草木鸟兽昆虫则当格其各具之理从聪、明、止、肃、 恭、重、健、顺、慈、孝、仁、敬、屈、伸、变、化等来看,固然还是以伦理道 德为中心,但是事实上比如耳如何聪,目如何明,以及鬼神屈伸变化之理都更多 的是在纯粹知识方面展开。 因为万事万物之理的广泛性,所以薛碹比较强调“格物致知 是这一认识过 年1 2 月,卷五四,第2 5 5 5 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第l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7 页。 朱熹朱子语类第l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卷九,第1 5 4 页。 固朱熹朱了语类第l 版北京:中f _ f 刍书局, 1 9 8 6 年3 月,卷十p q ,第2 5 6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第l 版太原:山孤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一。第1 2 9 7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续录第l 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三,第1 3 5 9 页。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第l 版太原:山西人民f l j 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二,第1 0 6 6 一1 0 6 7 页。 o 薛碹薛碹全集读书录第l 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卷二,第1 0 6 6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近、日积月累、由浅及深的。薛碹也承认“天下之物众, 不能“遍格而尽识 ,但是因为薛碹理学更为重视“一物各一理”,所以仍旧非常 重视对个别事物之理的认识,他认为: 惟因其所接者,量力循序以格之,不疏以略,不密以穷,澄心精义,以徐察 其极今日格之,明日格之,明日又格之,无日不格之。潜体积玩之久,沉思力 探之深。已格者,不敢以为难而遂厌。回 天下事物之理无穷,因此,对于万事万物之理,就不可能如朱熹那样过分的 强调对理的整体把握,不可能采取“顿悟”的方式,而只能是渐进式地逐步“循 序以格之 。当然,这种一物一事之格,“一物一理”与“万物一理”又是一个量 变与质变的过程。即薛碹在强调“一物一理”的同时,并未放弃对总的天理的肯 定,他相信万事万物的理都通过总的天理、通过“月印万川”的形式获得。这与 其“大而六合,小而一尘,气无不贯,理无不寓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是一致 的。 因为薛碹认为理是寓于气之中,那么求理则必通过“气”,于是他提出“因气 而识理”、“因器以识道”的命题,指出“惟因其所接者,量力循序以格之 ,现实 的可以接触的万事万物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必须由此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以达 到对于形而上的理的认识。但是在这一个认识过程中,必须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