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地名考释与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是研究西南夷的重要史料,其价值可以与具有开创之功的 史记西南夷列传相婉美,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出后者。对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中的西南夷地名进行详尽的考释和研究,不仅是解读此传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研究古 代西南地区社会历史的重要基础之一。 首先,考察传中西南夷地名的沿革变迁,阐明各个地名在先秦到东汉末年的这 段时间内的演变梗概。其次,追根溯源,广引众说,考察各个地名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再次,考察各地名的地域范围,并与今天的相应地点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各地的居 民族属进行辨析。 通过上述考释和研究,揭示出所列古地名隐含的西南夷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 地理、民族、经济等信息,从中探寻地名演变和此地民族分布、迁移、融合的某些潜在 规律,进而证明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地名,地域,民族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b i o g r a p h y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龋ee a s t e r nh a n 由舡i si m p o r t a n t i f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o fs t u d j n g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 t h eb i o g r a p h yh a se q u a lv a l u ew i t ht h e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 b i o g r a p h y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o r d so f w e s t h a r td y n a s 机e v e uh a s i n o r e i m p o e t a n tv a l u e t h a n t h e l a t t e r s t o d i n gg e o g r a p h i c a lb a r n e so ft h i sb i o g r a p h yi ne a s t e r uh a l ld y n a s t yi st h ek e yt o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l i c a t e t h i sb i 唧h * a n d i t i s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s t u d i n g t h es o c i e t y a n d h i s t o r y o f t h ea n c i e n ts o u t h w e s tr e g i o n f i r s t ,i n s p e c t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o f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i nt h e b i o g r a p h yf r o mt h e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t ot h e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 , t r a c e i n gb a c kt h eo r i g i no f g c o g r a p 捌n a r u e s , a n dc o l l e c t i n gv i e w sa b o u tt h a t ,t h e nt oe x p l o r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u a r l s o f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 t h i r d , t e s t i f i n gt h er e g i o n a ls c o p eo f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o f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 , a n d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a n c i e n t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o c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p r e s e n t o u e f i n a l l y , a n a l y s i z i n g t h e e t h n i c o f t h e i n h a b i t a n t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r e g i o n b y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 s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u a n t s ,w ec a np r o m u l g a t e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sa b o u tt h es o c i e t y , h i s t o r y , c u l t u r e ,g e o g r a p h y , e t h n i ca n de c o n o m yt h a t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l l l g s ,a n df i n ds o m e l a t e n tr e g u l a ra b o u tt h ev i c i s s i t u d e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h a u l s 。a sw e l la st h ea l s t t i b u t i o n , m i g r a t i o na n df u s i o n o fe h n i c t h e r e b yw ea r ea b l et ot e s t i f y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t h e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i sap a r to f t h ew h o l e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a n di sm e a n i n g f u lt ot h e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b o d yp a t t e r na n dc o h e s i o no f ( = l l i u a k e yw o r d s : w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t h e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b i o g r a p h y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u a l l t ,s o u t h w e s te t h n i c s ,r e g i o n , e t h n i c 引论 一、课题提出 引论 “西南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概念,二是民族概念。作为地域概念,指的是 两汉王朝在巴蜀以西、以南、以北所设郡县的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四 川南部和西部以及甘肃南端、广西西端。作为民族概念是对两汉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 的专有称呼。o 这一地区魏晋称为“南中”,南朝为“宁州”,唐为“云南安抚司”,沿 至元代为“云南行省”,历代疆域虽有出入,但大体相同,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一个 重要的行政区域。o 首次对西南夷进行系统记载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东汉班固的汉 书西南夷传基本因袭史记西南夷列传,并补充了汉武帝以后至王莽时西南夷 的大事。南朝范晔作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此传和史记、汉书之传相比有 以下特点: 第一,史料来源更为丰富。宋书范晔传说:“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 删众家后汉书,以为一家之作。” “众家后汉书”即在范晔之前流传的记载后汉一 代的史书,范晔作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不少资料取自这些书籍。除诸家后汉书外, 范晔还广泛采撷其他地志、杂载之书,范哗自己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说:“着 自山经水志者,亦略及焉”。回所谓“山经水志”具体为何书,如何取舍,今难以考证, 但是从李贤注中仍可窥见一斑,如哀牢传中沙壹九隆的传说出自应劭的风俗通义, 夜郎传中的传说出自常璩的 华阳国志。 第二,编纂体例有所创新。 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书西南夷传是以汉王 朝在西南夷的经营活动为主线,记载西南夷的民族、文化生活状况。而 后汉书西南 夷列传则以西南夷主要的民族地区为纲,逐个列传,载其兴衰本末,全文有夜郎、滇、 哀牢、邛都,榫都、冉骇、白马忐传。 第三,记载内容更加详实。史记西南夷列传有一千三百余言,汉书西南夷 传增加至两千七百余言,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则用五千五百余言,对西南夷的主 祁庆富:西南夷,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 4 页。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略例,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页。 沈约:宋书卷6 9 范晔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8 2 0 页。 范晔;后汉书) 卷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8 6 0 页。 1 引论 要部族地区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从神化传说、地理环境、山川河流、物产风俗,到政 区的设置沿革、重大史事、重要人物都有涉及。此外范晔对史料进一步甄别考证,纠正 了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书西南夷传的一些谬误。 第四,确立了西南夷的整体性概念。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述了哀牢内属和永 昌郡的设置,把西南夷的范围扩展到今滇西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记载了完整意义上的 西南夷。 综上所述,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是研究西南夷的重要史料,其价值可以与具有 开创之功的 史记西南夷列传相媲美。对 传中地名,特别是西南夷地名进行考 释研究,不仅是解读此传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研究古代西南地区社会历史的重要基础 之一,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 一) 学术意义。地名是指代个体地域地理方位的语言文字符号,是历史的产物, 随着社会发展、地理变迁、民族迁徙而发生变化。因此地名考证和历史学、地理学、语 言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就历史学方面而言,地名考释是进行历史 研究的窗口。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留下来的相关资料缺乏,但是这里的 地名透露给我们众多可贵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考释,我们可以了解西南夷的 生产生活习俗、原始图腾宗教、民族迁徙、和中央的关系等情况。所以人们赋予地名是 研究历史的“活化石”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就地理学方面而言,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 的指称,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 征。“在地理学的朴素阶段,地名的研究价值是很高的,似乎可以说地名是地理学的故 乡。”。通过对西南夷地名的考证,可以推论两汉时期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对 研究区域的开发历史和地理演变等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就语言学而言,借助地名可以考 察出当地的古代语言特征、考订古音、确定其语族、语系特点,并可以此推动民族学研 究的深入。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地名,保留了西南古代民族语言的珍贵资 料。 ( 二) 现实意义。研究西南夷地名的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通过考证和经济资源、灾害有关的地名,可以对古代经济活动特征,河流的变迁、自 山口惠一郎编著陆尊梧节译:关于地名学的几个问题,地名知识) ,1 9 8 2 年第3 期,第4 卜4 5 页。 2 引论 然灾害等作出规律性探讨,这有利于我们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构建经济发展模式。另外, 地名还透露出可贵的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史实和现象,这些信息为祖国疆域变 迁提供有力佐证,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有重要作用。 三、前人成果 前人对西南夷地名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即有零星记载,如殷商时代甲骨 文中发现5 0 0 多处地名的记述,其中有冉,r p n :i e 之冉戢。秦汉时期,随着对西南夷 的开拓,西南夷地名的记载和研究逐步多了起来,如史记、 汉书、后汉书及其 注本。特别是汉书地理志,开始系统的解释地名渊源。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地方志,其蜀志、南中志集中记载了西南夷地区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 风土人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更是集地名考证之大成,其中卷三十五、三十六、 三十七对西南夷地区的水道和地名多有考证,并总结了古代地名的命名规律。唐代的元 和郡县图志和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是全国性地理总志,大量解释了地名的语源,对 地名命名原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了云南的山川城镇、物产风俗, 资料详实具体。明清两朝传统地名研究进入了高峰期,其成就首推明、清二朝的一统 志,此外还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钱坫新注汉书地理志、陈芳绩历代地 理沿革表、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丁谦汉书西 南夷传考证、 后汉书西南夷传考证等。这些学者通过长期艰苦的考证、辨析和研 究,或诠释地名渊源、或确定地域方位、或阐明政区沿革,虽有舛误,但为本文考证提 供了丰富的史志文献资料。 民国时期西方地名学理论的传入,促进了我国传统的地名研究向现代地名学过渡。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5 0 年代开始的民族调查工作,8 0 年代的地名普查工作,地名杂 志的发行等,都有力地摊动了地名研究向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综合化分析的方向发展。 近几十年西南地名研究成绩斐然,相关著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地域沿革著作。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中华书局,1 9 8 7 年) ,这 部百万言专著,全面考释了西汉至明清时期西南地理沿革,并将地理考释和人类历史实 践活动及地理实际相结合,论证了这一地区与伟大祖国版图的不可分割性,具有很高的 学术价值。尤中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 民族出版社,2 0 0 4 年) ,全面研究了先秦 饶宗颐;甲骨文中的冉与冉聩,复印报刊资料,1 9 9 8 第4 期,第1 0 2 页。 3 引论 至南朝时期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沿革、封建王朝对此地区的经营活动以及民族关系等, 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考订细密,是研究西南地区地域和民族沿革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著 作。 第二,民族专史著作。江应梁傣族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冉光荣等羌 族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8 5 年) 、马长寿氐和羌(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 方国瑜 彝族史稿(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8 4 年) 、祁庆富西南夷( 吉林教育出版 社,1 9 9 0 年) ,此外还有国家民委五种丛书编委会编辑的 少数民族简史等。以上著 述探讨了西南夷的族属和族源问题,这些成果对西南夷地名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考古著作。随着西南地区考古发掘的进展,相关著作不断问世,给地名研究 带来新的证据和视角,如云南青铜器论丛( 文物出版社,1 9 8 1 年) 、古代铜斧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 9 8 2 年) 、中国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文物出版社,1 9 8 2 年) 、汪宁生的云南考古(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李昆声 的云南文物古迹(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张增祺的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 (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 第四,史料整理著作。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巴蜀书社,1 9 8 4 年) ,此书旁征博引, 史料丰富,特别在考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和地理沿革上着力甚多,颇有创见。1 9 9 9 到2 0 0 1 年,方国瑜先生的云南史料丛刊( 1 3 卷) ( 云南大学出版社) 相继出版,该 书收录上起汉代、下到清代云南相关史料四百余部,是至今关于云南地区的最多、 最系统、最可信的一部大型史料丛书。这些史料的整理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 第五,工具书。臧励稣等人编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 9 3 0 年由上海 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地名四万余条。由史为乐等全国三十多位学者共同编纂 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历经2 0 载,2 0 0 5 年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地 名辞书编纂对地名的用字读音,地域的沿革变迁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注释和研 究,规模大、条目多、收录全、诠释精,其编纂推动了地名的研究。谭其骧教 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全图记地名7 万余条,反映了我国1 8 4 0 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区设制和部族分布情况。 除以上著作外,最近十几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关于西南夷研究的学术论文不下数 百篇。这些论文在西南夷地区地名的由来含义,沿革变迁、地理区域、民族族属、社会 4 引论 性质等方面多有独到精辟论述。但是前人在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深入性,没 有充分注重地名所透视出的历史信息,发掘地名考释的内涵。二是缺乏系统性,仅对某 一个地区或地名进行考释,而没有着眼于整个西南夷,从宏观角度把其作为一个整体和 系统来考察。本文以古籍资料的整理考证为基础,与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 民族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配合,对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西南夷地名,从地名沿 革、地名含义、地域方位、居民族属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力争有所突破。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校勘、辨析和考证相关文献资料,对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中西南夷地名的由来含义、沿革变迁、地域范围、民族族属等情况进行尽可能详尽的考 察。但是由于历史地名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内涵的多学科性,仅依照传统的 考据方法进行考证,就很难得到新的收获和科学的论证。因此,笔者努力综合使用其他 手段,如地图比较法、语言分析法等,以期能多角度地对西南历史地名进行系统而深入 的研究,得到科学而全面的结论。 五、凡例 ( 一) 范围。本文考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出现的西南夷地名,主要以王天良 后汉书地名索引所列地名为依据。文中出现的西南夷范围以外的地名,山川河流等 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不在考释范围之内。 ( 二) 分篇。首先是地名考释。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序、 夜郎传、滇传、哀牢传、邛都传、榨都传、冉骁传、白马传。本文把传中每一部分 作为一章,先把原文附上,然后对原文中出现的相关地名进行逐一考释,前面考释过的, 在后文中又出现的不再重复,共分为八章。其次是结论部分。 ( 三) 内容。每一地名考释分为四部分;先考地名在先秦到东汉末年的这段时问的 沿革变迁;再考地名的由来含义;然后考其在两汉时期的地域范围;最后考证其境内的 居民族属。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在个别地名的考证中这四部分的先后顺序有所变动。结 论部分是在对各个地名考释的基础之上,总结西南夷地名的命名变化规律,揭示这些地 名所透露的历史民族信息。 5 第一章序 第一章序 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盔叠旦,东接交址,西有蘧置,北有亚叠亘,各立君长 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青、昆明诸落,西极国监,东北至三上捡, 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髑东北有益垫国,东北有益璧盈,或土 著,或随畜迁徒自冉骁东北有自墨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 1 1 夜郎国 夜郎国的最早记载在史记中。战国末年楚顷襄王时庄踽入滇,夜郎国当在此时 已经存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略取西南,派常颓开通五尺道,在沿途设县置吏, 史记西南夷列传:“秦时,常颊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这些县至秦末而 废。西汉武帝建元六年( 公元前1 3 5 年) ,唐蒙建议经营西南夷,武帝采纳,派唐蒙率 兵入夜郎,设置郡县,史记西南夷列传;“建元六年( 公元前1 3 5 年) 乃拜( 唐) 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祚关入,遂见夜郎候多同。蒙厚赐,喻以威 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 听蒙约。”。元鼎六年( 公元前1 1 1 年) “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并设置群柯郡。 夜郎内属后,仍保留夜郎王,王国势力仍然存在。成帝河平二年( 公元前2 7 年) ,夜郎 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多举兵相攻,朝廷命陈立为群柯太守,前往处理,汉书西 南夷传:“及至脬柯,谕告夜郎王兴,兴不从命,立请诛之未报,乃从吏数十人出行 县,至兴国且同亭,召兴。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入见立。立数责,因断头。 以兴头示之,皆释兵降。兴妻父翁指与兴子邪务收余兵,迫胁旁二十二邑反。 都尉复还战,立引兵救之。时天大旱,立攻绝其水道,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回瓮 指败亡,标志夜郎国的覆灭,此后的古籍中虽时有夜郎名称的出现,但是已经不再是原 来意义上的夜郎国,只是借用此名来泛指夜郎故地而已。 对于夜郎这个名称的由来和含义,史籍没有直接的记载,后人主要有以下几种推测: 第一,从图腾文化和民族语言来分析。李锦芳等认为,“夜郎”的语义与壮侗族语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3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4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6 页。 班固;汉书卷9 5 西南夷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8 4 5 页。 6 第一章序 言的某些关键词汇有关系,“夜”是夜郎主体民族自称的记音字,“郎”即壮侗语的“竹 笋”的记音,“夜郎”即“以竹为图腾的夜人”回。覃晓航在 夜郎语源新探中认为在 仡佬族中,竹王的意思读音和“夜郎”很接近。o 还有的学者认为,夜郎的“夜”字疑 即“于越”的“于”字,是越人的发语音,而“朗”字与“骆”字音近,故“夜郎”乃 “越骆”的音译。o t 第二,由地名合称而得。一日今贵州贞丰的蔗香,就是汉初夜郎国的中心,贞丰与 望谟之间有桑郎和那夜两个邑镇,“夜郎”得名于此。二日“夜郎”得名于今贵州六枝 县境古代的郎山,兴仁县境古代的夜山。回 第三,从社会制度风俗去寻求。这种说法认为“夜郎”是“合榔”或“议榔”的汉 译音,是贵州少数民族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主义制度。o 夜郎国地域辽阔,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毋,又 “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万”o ,由此可见,夜郎国不仅地广而且人e l 众多,在这一 广阔的地区存在着许多部落。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对夜郎国疆域有大致描述:“有夜 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习】都国。” 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中对“夜郎国” 的疆域概括为:“东起湄潭、遵义、贵阳、罗甸一带;:i i ;n 仁怀、叙永、高县一带;西 至昭通、巧家、会泽、东川、曲靖一线;南抵兴义地区,大致以南盘江、红水河为界。” 在夜郎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刘琳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在贵州西南部的普安、贵州 西部的赫章、威宁,滇黔桂交界处的兴义,以及广西西林都发现了夜郎文化遗存,夜郎 国统治范围大致与夜郎文化分布范围相当,即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东南部, 以及与之相邻的四川和广西。汉书地理志夜郎县条,师古注引应劭日:“故夜郎侯 邑。”西汉夜郎县即夜郎国都城,在今贵州省关岭、晴隆二县的全部和盘县东北部,普 安县东北部一带。 目前学术界对夜郎国主体居民的族属仍有争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证明,夜郎 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政体,而是多民族联合体。夜郎国的居民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李锦芳、阿炳:r 夜郎”语源语义考,贵州文史丛刊,1 9 9 8 年第1 期,第6 8 页。 覃晓航:r 夜郎”语源新探,广西民族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第1 3 3 1 3 4 页。 江应梁、史继忠:夜郎是“百越”的族属,夜郎考( 讨论文集之三) ,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0 8 页。 刘绍历、张英志;搜话。夜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 9 8 0 年第3 期,第5 6 页- - 5 7 页。 同上 司马迁z 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1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0 4 页。 范哗:后汉书卷髓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z 8 4 4 页。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3 9 0 页。 7 第一章序 第一,越人。史记西南夷列传:“夜郎始倚南越。” 说明夜郎与南越有着密切 的关系。华阳国志南中志:“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 榆、桐师、倘唐,侯王国以十数。”o 称夜郎为“夷越”之地,说明这些地区有越族的分 布。又太平御览舟部四卷七七一引异物志:“胖舸者,系船栈也。其山在海中, 小而高,似系船札也。俗人谓之越王胖j l 可。” “越王群柯”说明这里主体居民是越人。 此外考古资料也可以看出,夜郎和百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南越地区常见的铜鼓、有 肩石斧、印纹陶器、有段石锛等,解放后在夜郎地区均有发现。 第二,濮人。濮人也是夜郎国主体民族之一 左传文公十六年疏引杜预春 秋释例土地名说:“建宁郡南有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 也。”回这里指的建宁郡南,即兴古郡地方,兴古郡是三国魏时益州郡和;i 羊柯郡的部分合 并而成,里面包括原夜郎地区。又华阳国志南中志群柯郡载:“后夷濮阻城,咸 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近人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也认为夜郎系濮族古 国,可知夜郎内有濮人的居住。 第三,僚人。在夜郎地区还有僚人的记载,三国志蜀书张疑传注引益部 耆旧传:“群舸、兴古僚种复反,忠令嶷领诸营往讨。”囝 太平御览引十道志说: “珍州夜郎郡,古山僚夜郎国之地。”o 这里的僚是对夜郎国内濮、越居民的通称,也就 是可以指濮,也可以指越。后来随着濮、越民族的融合,僚成为了当地民族的专称。 1 2 滇国 滇国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以滇池为中心建立的古王国,其存在时间较早,后 汉书西南夷列传载楚顷襄王时( 公元前2 9 8 年至公元前2 6 3 年) ,楚将庄踽入滇, 可见至少在战国后期滇国已经存在。 秦曾在滇国地区设官置吏, 史记西南夷列传: “秦时常颊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 徼。”回所谓“诸此国”指夜郎、滇、邛都、冉骁、白马等地。但是秦朝灭亡后,天下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8 4 5 页。 常璩:华阳国志) 卷4 南中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 1 8 7 册,第4 5 页 李畴:太平御览) 卷7 7 1 舟郝四) ,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3 4 2 0 页 春秋左传正义文公十六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8 5 9 页 常璩:华阳国志,卷4 南中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 1 8 7 册,第4 5 页。 陈寿:三国志卷4 3 蜀书,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0 5 1 页 李畴:太平御览卷1 7 1 州郡部一七,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8 3 6 页。 1 9 f i l 年在祥云大波那发掘到木椁铜棺墓,1 9 7 5 至1 9 7 6 年间在楚雄万家坝发掘的古蓦群中出土的青铜嚣反 映了当地的民族已处于阶级社会之中,两地古墓的时间都在公元前5 世纪左右因此有人推断滇国历史可以上溯至 战国初年。 司马迁:史记) 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3 页 8 第一章序 大乱,这里陷入割据状态,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为了“指求身毒国”,回 再次经略滇国,史记西南夷列传:“元封二年( 公元前1 0 9 年) ,天子发巴,蜀兵击 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 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雪西汉统治者征定滇国,在此置益州 郡,虽“赐滇王王印”,并允许滇王“复长其民”,但是滇国已经不复存在。 滇国之名的由来含义,众说纷纭,主要以下四种; 第一,因滇池而得名。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滇国,地有滇池,因以名国。”固而 对于滇池之“滇”又有不同的看法。一日滇乃颠倒之意, 华阳国志南中志:“周回 有泽水二百余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日滇池。”回后汉书、水经注 均有此说。二曰滇是顶端的意思,王先谦汉书补注:“滇池读为颠池,以颠为义。说 文日:颠,顶也。言益州各水四面下注于卑地,此县之地与池独居高顶,当不以颠 倒为义。”。又袁嘉谷滇释据说文“天,颠也”说:“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 谚日,一日上一丈,云南在天上,庄踽由楚源水溯流而南及最高境,因号日滇池。”o 第二,和氐羌之“填戎”相关。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以“填”、“滇”音同, 并说“我并且以为滇国滇池之名也源于氐羌,而与填戎有关”。o 第三,彝语“滇”即“甸”,山间平地之意。尤中古滇国夜郎考:“彝语称山 间平起为滇,后或写作甸。滇国的首都在今晋宁县晋城。晋城周围是一大片 山间平地,滇国即因此滇( 甸) 而得名。”o 第四,壮语中“滇”为“干栏”、“祠”之意。黄懿陆用壮族语言分析,此地居民居 住的房屋“干栏”或祭祀的“祠”称为“滇”,因以名国,而后水也以此命名。o 对于滇国地域,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 莫之属以什数,滨最大”,同书又有“滇王者,其众数万人”“,“滇小邑,最宠焉”, ”可知滇国在夜郎之西,而且不是个很大的国家。但是上述文字记载不能让我们准确判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谣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5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7 页。 司马光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1 9 汉纪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2 9 页 常璩:华阳国志卷4 南中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 1 8 7 页,第5 4 页 王先谦:汉书补注卷2 8 上,续修四库全书第2 5 9 册,第1 2 9 页。 段鼎周:古滇国名称的来源地名知识,1 0 8 6 第3 期,第2 2 页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5 2 页。 尤中:古滇国、夜郎考,史学史研究,1 9 8 9 年第1 期,第5 0 页 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1 2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1 页 1 1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7 页。 1 2 同上 9 第一章序 断滇国的范围,近年来考古发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极大的帮助。目前共发现滇国 墓地近千座,出土青铜器6 0 0 0 余件,主要有晋宁石寨山墓群、江川李家山墓群、呈贡 太子庙墓群、安宁太极山墓群、曲靖朱街八塔台墓群。通过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在滇池 周围存在一个被称为滇文化的青铜文化带,滇文化遗物的分布范围大致为:东至路南、 泸西一线;北达会泽,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带;西到安宁及其附近地区, t 回滇国的统治范围也大致如此。解放后在晋宁石寨山,发掘到了滇王墓葬,并出土了一 颗金质的。滇王之印”,是西汉赐予滇王的,此地当为古滇国都邑。 滇国地区的主体居民为濮人。华阳国志南中志:“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 旬町、夜郎、叶榆、桐师、高唐侯王国以十数。”o 又在滇国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呈现 较多的濮越特征,如有肩石斧、有段锛,铜鼓,栏杆住房等。o “滇濮”连称,以及这 些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滇国多为濮人。滇国地区的濮人又称哭人, 史记货殖列传: “南御滇突,芡僮。”回可知“滇濮”又称“滇焚”。又路史国名记六:“爽,焚侯 国,今戎之焚道,音扑。”o 显然焚人就是濮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有关学者对 悬棺葬内爽人的颅骨进行测量研究,结论是“从部分指数可以看出,焚人与壮族人差异 较小。: 壮族是濮越系统的后裔,因此这也可以作为突族是濮越族系的佐证之一。 1 3 邛都国 邛都国存在时间较早,华阳国志蜀志说:“杜字称帝,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 园苑。”。南中即襻、邛、昆明、叟诸部落,可见邛都在战国初期杜字帝时已经有之。 秦 曾在此置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日:邛、柞、冉、鸵者近蜀,道亦易通, 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西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 1 1 年) ,在邛都国基础上开 越褥郡, 汉书地理志:“越鬻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日集鬻,属益州。” 邛都之名的由来含义,史籍无记载,笔者认为当是由这里的居民“邛人”而得,史 记西南夷列传正义引华阳国志:“雅州邛崃山本名邛绍山,故邛人、榨人界。”o 张增祺;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湖北教育出版杜2 0 0 4 年版,第1 2 4 - - 1 2 6 页 常璩:华阳国志卷4 南中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 1 8 7 册,第4 5 页 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8 4 8 页 史记卷1 2 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2 6 1 页。 罗泌:路史卷2 9 国名记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 8 3 册,第3 8 4 页。 胡兴宇、肖洪文:焚人颅骨的测量研究,解剖学杂志,1 9 9 9 年第4 期,第3 6 0 页。 常璩:华阳国志卷3 蜀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 1 8 7 册,第2 8 页。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4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7 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0 4 6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4 2 6 页。 1 0 第一章序 可见邛都地区有居民称“邛人”,“邛绍山”、邛都特产“邛竹”当都是因邛人而得名。 这里的居民为什么称为“邛”,无从考证。 邛都国的地域范围,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 呵知邛都国在滇国北部。汉书地理志越鬻郡师古注引注应劭日:“故邛都国也。一 叼知越鬻郡在邛都国基础上设置,其地域大致相当,在今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 包括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渡口市及云南省祥云、大姚县以北、丽江县以东一带地区。 邛都国的主体居民是邛人,属于濮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 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魑结、 耕田、有邑聚。” 这里司马迁把夜郎、邛、滇都归为“魑结耕田。有邑聚”。又后 汉书西南夷列传:“邛都夷者俗多游荡,而喜讴歌,略与群柯相类。”o 胖柯即夜 郎,可见邛都地区的居民在生产、生活、民风等方面和滇、夜郎相似,应属濮越体系。 又华阳国志蜀志越禽郡会无县载:“会无县,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闭 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 目前在西昌和凉山广泛存在的大石墓,大 门常开,出土了许多玛瑙一绿松石、骨制珠管之类的“碧珠”,可能就是属于濮族的邛 人留下的“濮人冢”。 秦汉之际羌人逐渐迁入此地,。东汉后期开始,取代邛都夷,在 邛都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称为“越寓叟”。o 1 4 同师 同师是滇国西部禽和昆明人的聚邑,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自同师以东,北至 棵榆,名为崔、昆明。”西汉书西南夷传又作“桐师”,此后史籍中“桐师”、“同 师”多有混用。 同师之名的由来含义史籍没有记载,近人任乃强先生推测:“同师只是一个矿业集 团,即华夏工匠或匠师来此,与当地民族首领结合,采掘铜、锑、铅、银等矿的一个工 匠组织,当时还无铜字,只把铜写作同或彤。工匠们被称为同师。这是汉语字,非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1 页 班周:汉书) 卷2 8 上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6 0 0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1 页 范晔;后汉书,卷跖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8 5 2 页。 常璩:华阳国志卷3 蜀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 1 8 7 页,第4 1 页。 李绍明:邛都夷与大石墓的族属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1 年第2 期,第4 9 页。 冉光荣等: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4 8 页。 方铁等:西南通史,中州古藉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7 6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1 页。 1 1 第一章序 民族语言泽音。”回段鼎周先生则结合纳西族的神话传说考证其含义:“桐师即是东部落 人。桐即东( 动、懂) ;师即些、梭、西,是纳西语人的 音译。音同字异,乃译音所记录的汉字不同。桐名其部落,师则指其人。那么桐 师可能是西汉时在今丽江一带金沙江沿岸的一个农耕部落。”口 由于历代王朝都没有在此置县,因此关于同师文献记载十分缺乏。同师在今何处, 耳前有以下几种推断:第一,在裔唐,今保山 。第二,在今普洱、思茅。回第三,在丽 江一带。 第四、同师就是同并,今弥勒县。 五、桐师就是比苏,今云龙县。 笔者认为考证同师所在,应从基本的史料入手分析。史记西南夷列传:“南越 食蒙蜀构酱,蒙问所从来,日:道西北群柯,群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 安,问蜀贾人,贾人日: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胖柯江,江广百 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回此处虽未明 确同师的具体位置,但已在说明其在西距夜郎较远的地方。同书又说:“其( 滇国) 外 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榛榆,名为馕、昆明。” 可知同师又在滇国以外的极西之处。华 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旬町、夜郎、叶榆、桐师、裔 唐王国以十数。”o 文中将同师列于叶榆( 今大理) 、翥唐( 今保山一带) 之间,说明其 相距不远。资治通鉴卷十八桐师,注日:桐师西南夷种,其地在夜郎之西,叶榆之西 南。”1 那么同师很可能在今大理西南,保山以北的澜沧江河谷地带。 1 5 叶榆 “叶榆”亦记做“操榆”,史记西南夷列传:“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揲榆, 名为蔼,昆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李贤注:“叶榆,叶或作操。”可知叶榆即 棵榆。 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 ,重庆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1 3 - - 1 1 4 页。 段鼎周:白子国探源,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4 页。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2 0 8 页。 张波、赛宁:晋时期西南丝绸路上的永昌道,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杜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0 2 期。 段鼎周:自子国探源) ,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页。 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1 3 - - 1 1 4 页 钱穆:史记地名考) ,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版,第1 4 3 5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年1 9 5 9 年敝,第2 9 9 4 页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1 页 常璩:华阳国志卷4 南中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 1 8 7 册,第4 6 页。 1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 8 世家孝武皇帝中之下,上海古箱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2 1 页 1 2 司马迁:史记卷1 1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9 9 1 页。 1 3 范晔;后汉书卷8 6 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8 4 4 页。 1 2 第一章序 叶榆原为西南较大的聚邑,西汉在这里设官置县,属益州郡。东汉设永昌郡,叶榆 被划入其内。汉书地理志益州郡、后汉书郡国志永昌郡下均有叶榆县。 叶榆作为地名,其来源和含义有以下几种推断:一,源于叶榆泽,汉书西南夷 传颜师古注日:“叶榆,泽名,因以立号,后为县,属益州郡。”o 二,来源于部族名 称,任乃强先生羌族源流探索中指出;“叶,是部落名。榆,是羌语境域之义。” o 段鼎周在白子国探源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叶是族名,榆是村寨之意。o 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说:“靡非,本叶榆王属国也。”啊知叶榆原为西南较 大的聚邑,甚至是王国,其地域应是比较广阔的。汉书地理志日:“叶榆,叶榆泽 在东。” 叶榆泽即今洱海,叶榆当在洱海西部。水经注叶榆河说:“益州叶榆河, 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固叶榆河即今洱海水源弥茨河,弥茨河发源与洱源县北, 从洱源、大理东北流,至江尾入洱海。o 故洱源、大理二县是叶榆的辖境。樊绰云南 志卷六宁北城:“在汉叶榆县之东境也。” 唐代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绍兴市诸暨市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新能源技术创新项目投资与产出分析报告
- 农发行和田地区和田市2025秋招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库
-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系统与物联网设备集成应用报告
- 平湖电焊氧割安全培训课件
- 农发行商丘市夏邑县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食品厂杀菌设备安全培训考试题
- 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评估报告
- 初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单位劳动合同样本
- 借游戏账号合同5篇
- 广播稿的写法课件
- 2025年中职政治专业资格证面试技巧与答案解析大全
- 保密法课件教学课件
-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试题(附答案)
- 计生政策培训课件
- 健康养老专业毕业论文
- 海运订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光伏运维实操知识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家政服务业社区化发展与本地化服务模式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