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曹一士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个士大夫,他凭依儒家政治学说,针对清初政治 中一些加强君主专制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张。本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要介绍曹一士生活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指出曹一士在什么背景之下提 出其主张。第二部分论述曹一士重建士大夫言谏权的政治主张。雍正并给事中于都察院, 实际上是取消了给事中的封驳权。对此,曹一士提出了要恢复六科给事中制度,以重建 士大夫封驳权的主张。第三部分论述曹一士礼待士人,宽容言论的政治主张。曹一士针 对清初诬告成风的情况,提出了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和录取范围,礼待士人,宽容言 论,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的儒家理想。第四部分论述曹一士的贤能观与雍正用人思想 之冲突。指出曹一士对雍正用人方面重才轻守的流弊提出尖锐的批评,他重申儒家重贤 的用人思想。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作为士大夫的曹一 士,在清初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背景下,仍能重申士大夫理想政治,反映出中国士大 夫所秉持的儒家政治理想与制度观念同清初高度强化的君主政治之间存在深刻的冲突。 清初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领域的这种冲突,在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中趋于消泯,表明中 国传统政治在清朝初年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异化。 关键词:曹一士;儒家政治思想;雍正;君主专制 a b s t r a c t a sas c h o l a r - o f f i c e ri 1 1t l l ep e t i o d so fy 0 n g z h e i l g 锄dq i a i l l o n g ,c s h i ,b a s e do n l e c o n 舭i 锄p o l i t i c a lt l l e o p u tf 0 刑a r dm so w nd i 虢r e n ti d e 私a g a i 璐ts o m ep o l i t i c a lp o l i c i e s o ft 1 1 eh i g i l l yc e n 竹a l i z e da b s o l u t ei n o n a r c h yi nm ee 耐yq i n gd y i 粥吼,n l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 f ep a n s ,w l l i c ha r el i s t e d 嬲f o l l o w s : ,n l ef i r s tp a r to f 蚰sm e s i s 缸r o d u c e sm e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u r ei nc 如 st i m e 卸n i lt h u s p o 硫so u tt h eb a c k g r o u i l dm a tc a u s e dc a 0 y i s l l it 0p u tf o 】唧a r dt l i s 嘲;岫1 e 1 1 t s ms e c o n dp a ni l l u s 缸a t e sc y i s b j si d e 舔0 n 吐l er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c h e d d n gp o w e r o fm es c h 0 1 a m 伍c e r s y 0 n g z h e n go r d e r e dt 0m e r g em ep o w 盱o f j i s h i z h o n g ( 给事中) i i l t o d i u c b a 叩1 册s ( 都察院)j u r i s d i c t i o n ,w l l i c ha c t u a l l yd e p r i v e d 1 es c h o l 小o m c e r so fm e i r c h e c k i n gp o w e r t h u s ,c a 0y i s l l ip u t 向刑a r dt i i si d e 舔o fr e c o i 塔仃u c 血g 龇s c h 0 1 弘。衔c e r s c h e c l 血gp o w c r 1 1 1 et l 啪p a r ti l l u s 仃a t e sc s h i sp o l i t i c a li d e 嬲t h a tm es c h o l 罅。伍c e r ss h o u l d b e 恤a t e dw e l la n db ea l l o w e dt 0e x p r e s st l l e i ro w no p “o 璐f a c i n gm e 丽d e - s p r e a df a l s e a c c u s a t i o 璐i i lt l l ee 砌yq i i 唱d ) ,n 硒劬c a 0 s h ip u tf 0 刑a r dt h a tt h ea d i i l i s s i o nq u o t ao f l e c e n t r a l g o v e m m e n te n t r a n c c e x 骶吐n a _ t i o ns h o u l d b ee i l l a 玛e d 锄dw i d e n e d t l l a tt l l e s c h o l a r - o 伍c e r ss h o u l db e 仃e a t e dw e n 觚db ea l l o w e dt 0e x p r e s sm e i ro w n0 p i i l i o 璐,a 1 1 dt h a t t :h ee m p e f o r 缸dt l i es c h o l a r - o 龉c e l l ss h o u l d 舒e 玎im ew h o l ec o u n 时t o g e 吐l e f ,谢l l i c hs h o w e d , h i sc o n f u c i a ni d e a l 1 1 1 ef o u 吡p a nd e a l sw i 也n l ec o 曲i c tb e t 、j l ,e 髓c a 0y i s l l ia n dy 0 n 朗1 e i l g0 nh o wt 0u s e m et a l e n t e dp e o p l e 1 1 1 i sp 越p o i n t s0 u t 廿m tc s h is e v e r e l y 嘶t i c i z e dy 0 n g 吐e n gb e c a 吣e y 0 n g z h e n gp u tm u c hm o r e 钮l p h 脑i s0 n 也eo 伍c e r s t a l e n tt l l a n 佃l e i rm o m l s c s h i s t i l c kt 0m ec o n f i l c i 觚i d e am a tt l l eo 伍c e 瑙m o m i ss h o u l da l w a y sb ep u tn l ef i r s tp l a c e t h e1 c i f i l lp a ni sm ec o n c l u s i o 玛w h i c h 眦n 埘赫z e sm em i nc o n t e n to f m et l l e s i s t h e c o n c l 璐i o l l sa r e 猫f o l l o w s :f i f s t ,淞as c h o l 辨。伍c c y i s h iw 觞s t i l la b l et or e a s s e r t 吐l e s c h o l 弘。伍c e r sp o l i t i c mi d e a li n l ee 砒yq i i 培蛐t ) rw h 吼t l l ea b s o l u t em o n a r c h yw 嬲 缸倘e rs t r e n g m 吼e d ,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t 1 1 ep r o f o u n dc o n n i c tb e t 、) l ,e 髓t l 地c 氕l c i 孤p o l i t i c a l i d e a l锄di l l s t i t u j t i o i l a l c o n c e p t h e l d b y 血ec l 曲e s e s c h o l 孙- b u r e a u c r a t sa 1 1 dl e 1 1 i 班y - s 臼e n g t h e n e di n 0 i l a r c 址cp o l i t i c si 1 1t h ee a r l yq i i 培d y t l a s 够;s e c o n 也t i l ef k tm a t 蚰s c o n f l i c ti i lt h ep o l “i c a ls y s t e ma n dc u l t u r eo f 血ce a r i yq i n gd ) ,1 1 嬲t yt e n d e dt 0v a l l i s hs h o w e d m a tt h e 仃a d i t i o n a lc e s e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i l r e 【p e r i e n c e dap r o f 0 哪da l i e n a t i o ni nm ee a d y y e 粥o f q i n g d y n 勰妙 脚吣踟y 蚍1 b e 陆呦蹦蝴嘲脚脚峨觚妇蛐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护豫一日期:一邓蟹d 可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逝 日 期:孑丝兰:丛:塑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 一) 曹一士其人及思想 曹一士,“本贯松江府上海县入,青浦县籍,字谔廷,别字济寰,生于康熙十七 年十月十六日( 1 6 7 8 年1 1 月2 9 日) ,卒于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 7 3 6 年1 2 月2 2 日) ,终年五十九岁。其祖上于明代成化年间迁居上海,父曹泰曾,是康熙十七年( 1 6 7 8 年) 举人,曾任福建莆田县知县,获赠工科给事中。曹一士于康熙三十二年( 1 6 9 3 年) 十五岁时补诸生,“其于制举业眇然余技耳,落拓于诸生者几四十年。 回“丙午( 雍 正四年1 7 2 6 年) ,始举顺天秋试。明年,春试不第,新例取贡士,选其优者授教职, 而公得江南直隶通州如皋县学教谕。雍正八年( 1 7 3 0 年) 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雍正十一年( 1 7 3 3 年) 散馆,授编修,后充一统志馆纂修官,撰广东一省并湖南诸 府州志。雍正十三年( 1 7 3 5 年) ,充文颖馆篡修官,五月,改山东道监察御史。是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曹一士连上四道奏疏,分别是请厘定四书朱子本义、请均圣泽、 请分别贤能疏、请查宽比附妖言之狱兼禁挟仇诬告诗文。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 曹一士病逝。 曹一士的著作有四焉斋文集八卷和四焉斋诗集六卷。其中,四焉斋文集 是曹一士的主要著作,于乾隆十五年( 1 7 5 0 年) 由其子曹诞文编辑整理,刊刻成书。该 书收有曹一士所著奏疏、策、论、议、书信等,除以上所提四篇奏疏外,还包括: 请 核实开垦地亩疏、请停止府州县改设分隶、请除商人公捐之弊并饬监禁旧例、 请复六科旧制疏、请杜冒销工料价值、请杜捏造改供之弊、请定科场经 制。这些奏疏,比较充分地表达出曹一士的政治社会主张。 首先,在制度上,曹一士认为应健全六科给事中制度。他认为该制度赋予给事中言 谏权、封驳权,使之得以规谏君主之过失,防止出现错误、引发危机。雍正元年( 1 7 2 3 年) 并六科给事中于都察院,自是台省合一,这就使传统的设置谏官以纠正君主过失的 政治精神无法落实。曹一士提出重建六科给事中制度,恢复士大夫封驳权的主张,应是 儒家政治文化精神的体现。 其次,在具体的政策上,曹一士针对雍正借科甲朋党事由,迭兴文字狱来打击士大 夫,使士大夫因避祸而不敢言的情况,提出了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和录取范围,对士 大夫的诗文行宽容之政,以息。文章之株累,告讦之刁风 的主张,表达了士大夫与君 主共治天下的儒家理想。 最后,曹一士对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 的用人原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提 o ( 清) 钱仪吉编:碑传集卷5 6 ,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7 3 年版,第2 7 6 9 页。 o ( 清) 钱仪吉编:碑传集卷5 6 ,第2 7 6 9 页。 o ( 清) 钱仪吉编:碑传集卷5 6 ,第2 7 7 0 页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了“贤能兼者上也,贤而不足于能者次之,能有余而贤不足者,又其次也的用人 思想。但曹一士的这一主张并未引起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的重视,用人唯能的倾向继 续主导用人方针。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曹一士的政治思想是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继承,他并非反对 君主专制,而是站在君主的同一立场上,提出了如何用儒家政治理想来完善政治制度的 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重视儒家政治思想,以形成具有较多士大夫政治色彩和政治弹性 的体制与政策。 ( 二) 研究综述 目前史学界还没有关于曹一士其人及思想的专文研究,但有相当多的关于雍正时代 中枢、言谏制度的研究与关于曹一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的研究。冯尔康的 雍正传认为,雍正实行“台省合一 政策,使给事中的职权与监察御史基本相同, 只是监察百官,而其原来独有的“封驳 之权,实际上被取消,从此言官对皇帝的“谏 诤 便徒有虚名了。雍正还借朋党事由有意打击科目中人,把公、忠、能作为选拔官员 的标准,要求臣工绝对忠诚于皇帝,办事以符合君主的利益为前提,不瞻徇私情,任劳 任怨,实心任事。回 梁希哲在论文小议雍正帝中认为,雍正帝建立军机处,强化和完善了专制机器, 使皇权政治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政治。雍正所立密折制度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各地,使大 小臣工变成了任其摆布的驯服工具。雍正采取各种手段摧残士人。这种壁垒森严的君主 专制阻碍和扼杀了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使当时缺少一个宽松的政治与思想文化 氛围,逐渐成为“万马齐喑 ,思想文化比较贫穷的时代。固 刘风云的从康雍乾三帝对督抚的简用谈清代的专制皇权认为,在我国古代社会 中,国家的各项制度对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级统治者都起着规范的作用,而古代最后一个 王朝的清代,皇权的独断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国家的规章制度虽是君主行政的 根本性原则,而君主在其行政过程中却因思想方法的不同,面临问题的各异,形成独具 个性特征的统治方式。作者通过研究康雍乾三帝对地方大吏督抚的任用发现,清初皇权 的运行轨迹虽未完全偏离普遍的原则,但武断性与随意性却随处可见。 张邦建的试论雍正的政治思想认为,雍正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欲以一人治天下 , 试图把权力集中于其一人之手,主要表现为设立军机处,创立秘密奏折制度。 此外, 李国荣、张书才的实说雍正 、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o 、樊树志的 论清世宗 和韦庆远的论雍正其人等都对曹一士生活和从政的时代背景有所论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 四焉斋文集卷2 ,乾隆十五年刻本,第8 页。 o 冯尔康:雍正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国梁希哲: 小议雍正帝,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7 年第6 期。 刘风云:从康雍乾三帝对督抚的简用谈清代的专制皇权, 河南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5 期。 o 张邦建:试论雍正的政治思想,阜阳师院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o 李国荣、张书才:实说雍正,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 9 9 9 年版。 o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樊树志:论清世宗,复旦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4 期。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述。 关于与曹一士的思想相关的清朝前期士大夫的主张的研究也较丰富。钱穆的国史 大纲认为,清初统治者基本上是排汉的,无论是怀柔抑或高压,都是因为对汉人的猜 忌。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士大夫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渐渐消 沉。他们只能消极地不昧良心,不能积极地出头担当,自任以天下之重。留赵园的明 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指出,在明清易代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情境中,士大夫对理想政治、 理想人格的向往更加明晰化。四 杨国强的论文儒学的衍变和清代士风认为,曾经鼓荡起伏于宋明之世的担当世 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学风和士气在清儒的身上很少看见。读圣贤之书的士大夫们在精神 上日趋蜷缩,并越来越远地疏离了二千年儒学涵育出来的担当世运之气。郭成康的试 论雍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变认为,雍乾之际的士大夫已逐渐丧失了关怀国家与民族 命运的优良传统,而沦为没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封建皇帝的附庸。并且认为这是满 汉两种文化传统冲突的结果。 高翔的雍乾士风简论认为,在雍乾之际的士大夫队 伍中,有人反对极端君主专制,却又主张恢复封建制;有人反对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 重视人类尤其是妇女的基本权利,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又往往陷入纵欲主义的泥潭;他 们普遍对美名令誉一往情深,对朝廷惩治科甲的做法心存异议,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极 少有人能摆脱夤缘朋比、沽名钓誉之陋习,从而给反对者提供种种难以置辩的口实。这 是一个追求理想却又始终未能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群落。 关爱和的 案与清 代士人的心路历程以戴名世、方苞为例认为,戴名世与方苞的人生命运和情感经 历,是1 7 世纪末1 8 世纪初中国士人心路历程的缩影。明末士人清议讲学、砥砺气节所 激扬起来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亢奋昂扬的战斗精神,在明清易代之际,很大程度上转化为 沸沸扬扬的反清情绪。清朝入主中原后,针对激烈的反清情绪,对士人采取严密的钳束 政策,康熙五十年( 1 7 1 1 年) ,戴名世因其南山集的锋芒而致大狱,与戴氏有文字 交的方苞也因作序而罹罪,虽幸免于死,但精神受到重创,其后著书为文,虽有孤怀幽 怨,但迂回盘折于词意之中。从戴名世到经历了南山集案之后的方苞,前后文风的 转变,体现了清初士人由狂悖不驯到敛性皈依的心路历程。另外,还有马东玉的论 雍正朝的士风 和郭成康的政治冲突和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 等也讨论了雍正 朝的士风问题。 前辈学人研究成果可谓宏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的对本文的选题有直接的启示, 有的在理论上有指导意义,有的在内容方面和本文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在方法上有借鉴 作用。然而它们的共同问题在于认为清初君主专制的加强使雍乾之际的士大夫逐渐丧失 韦庆远: 论雍正其人,史学集刊,2 0 0 0 年第3 期。 蕾钱穆: 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o 杨国强: 儒学的衍变和清代士风,史林。1 9 9 5 年第l 期。 o 郭成康:试论雍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变。清史研究通讯,19 8 9 年第3 期。 o 高翔:雍乾士风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 9 9 5 年第6 期。 o 关爱和: 案与清代士人的心路历程以戴名世、方苞为例,史学月刊,2 0 0 3 年第1 2 期。 马东玉:论雍正朝的仕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郭成康: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清史研究,2 0 0 2 年第4 期。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关怀国家与民族命运的优良传统,而沦为没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封建皇帝的附 庸。而通过对曹一士的文章进行分析,还是可以发现那种儒家担当世运,与君主共治天 下的士大夫精神。但曹一士的思想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清初的政治产生了矛盾,不为 主流。本文将曹一士奏疏中的言论与雍正的政治思想进行对比,来理清曹一士的政治思 想与雍正的政治思想的关系,并争取由此对清前期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变迁的理路做出 更为细化的分析。 ( 三) 研究方法和总体构思 本文主要采取对比、综合的方法,通过对四焉斋文集、世宗宪皇帝实录、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起居注等原始材料的系统梳理和对比,来 分析曹一士前述思想主张与雍正政治思想之区别,并对其与清初政治文化的关系做出讨 论。 本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介绍曹一士生活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指 出曹一士在何种背景之下提出其主张。第二部分论述曹一士重建士大夫言谏权的政治主 张,第三部分论述曹一士重士人、宽“妖言 的政治主张,第四部分论述曹一士的贤能 观与雍正用人思想之冲突。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作为 士大夫的曹一士,在清初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背景下,仍能重申士大夫理想政治,反 映出中国士大夫所秉持的儒家政治理想与制度观念同清初高度强化的君主政治之间存 在深刻的冲突。清初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领域的这种冲突,在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中趋 于消泯,表明中国传统政治在清朝初年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异化。 o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乾隆十五年刻本。( 清) 鄂尔泰等主持编修: 世宗宪皇帝实录,北 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 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曹一士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 曹一士一生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但其政治生涯主要在雍正一朝。雍正奉行君 主专制思想,登基之初,雍正即在寝宫悬挂一副亲笔书写的对联:“原以一人治天下, 不以天下奉一人。 雍正二年( 1 7 2 4 年) 五月,他说:“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而 总揽万几,全在一人之裁决。” 雍正的一系列政治安排即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 雍正元年( 1 7 2 3 年) 十一月,雍正把六科给事中的考核交都察院掌管,令都察院兼 辖六科,实际上是使六科给事中成为都察院的属吏,此后的给事中与监察御史便没什么 分别了。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初,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凡城、仓、漕、 盐与御史并差,自是台省合而为一 , 给事中转入都察院,与都察院的十五道监察御史 并差行事。而:i i 镝咖碘的弛髓襄为简单,“诏以= 芮陆葬邪察院,听都御史考核焉。 回此后,给 事中与监察御史一样,有巡视京师五城、京仓、通仓、巡盐、巡漕等差。而其原有的封 还奏章、谏诤君主、匡正违失之责实际上被取消。有学者指出:“清代六科给事中未能 充分行使封驳大权,雍正元年( 1 7 2 3 年) 世宗下令六科归于都察院管,给事中对皇帝的 约束权实际上被取消,专制主义向登峰造极方向发展,监察机构的皇权依附性质日益突 出 山。 比台省合一更能强化皇权的是密折制度的全面实行。所谓“密折 ,即直接上交给 皇帝的秘密报告,内容可以是任何可能引起皇帝关注的事情,包括对其他官员行为的秘 报以及民情动向等等,这些密事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不向外廷公布,从而使官员们处于 相互监督、彼此牵制的情形之下,人人自危。密折奏事并非雍正帝首创,但却是雍正将 其作为一项制度加以推行。雍正元年( 1 7 2 3 年) ,雍正扩大可使用奏折人员的范围,他 规定:在京的满汉大臣、外省的督抚提镇等中央与地方官员,均实行密折制度。尤其是 在京的科道监察官员每人每天上一道密折。 这样,可使用密折的人员达到了很大的数 量,仅朱批谕旨一书所收的密折的撰写人,即达2 2 3 人,实际密折人多达一千人以 上。密折内容,包罗广泛,既涉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又涉及官员的取舍,更有一些 绝密措旌的贯彻。雍正使密折成为正式官文书,并将之推行到全国各级重要官员。一切 比较重大的事情,官员都先通过密折请示皇帝,这种密折不通过内阁,由皇帝亲自处理, 等于架空了内阁。密折制度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便 于君主直接控制。道光年间的内阁中书龚自珍对此有如下评论:“昔雍正朝,以军 山朱批谕旨,转见张邦建: 试论雍正的政治思想,第7 0 页。 口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雍正二年五月十三日谕。 o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 1 5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3 3 0 7 页。 o ( 清) 清高宗敕修:清朝通典卷2 6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版,第2 1 7 7 页。 o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7 9 页。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二月丙寅条。 o 冯尔康:雍正传,第2 5 2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务宜密,故用专折奏;后非军事亦折奏,后常事亦折奏,后细事亦折奏。今日奏多于题, 谕多于旨绝非雍正故事自阁臣为闲曹、冗员,而并科臣亦成闲曹、冗员通 政司亦闲曹、冗员! 雍正还通过设置军机处来加强皇权。雍正七年( 1 7 2 9 年) 六月,雍正以西北两路用 兵为由设置了军机处。他发布上谕:“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 与怡亲王、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 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每日承 上启下,处理大量军政重务,但它仅仅承宣皇帝谕旨,为皇帝的工作做准备和辅助。军 机处不设官署,不发关防,不置机构和属官( 军机章京仅为助手) ,亦不许以军机处名义 对外发布任何指示性的文件,仅在每日由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对内外军政重务作出谕示 之后,军机大臣才能根据皇帝的意见,拟出名为“军机大臣字寄 ,“奉上谕 名式的下 达文件。 这种君主绝对专制的政治思想和政策,与传统的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相矛盾。士大夫在日常行政与诗文中,也不免流露不满,而这又必然引起雍正的憎恶。 雍正以科甲朋党为由打击科目中人。他认为科甲官员习于结党,形成一个个的政治 集团,“只知有科甲,而不知有皇帝之谕旨,只知有科甲,而不知有上司之宪檄。 这 将影响帝王的权威。他认为“汉人于同年师生之谊,党比成风,平日则交相固结,有事 则互相袒护,夤缘请托,背公徇私。 所以他表示要把官场中科甲出身之人的“唐宋元 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 在李绂与田文镜互参案中,雍正认为蔡埏、李绂和谢济世作 为科甲出身官员,党护黄振国,攻击非科甲出身之田文镜。他说:“从前田文镜参劾之 案,其罪本不至于死地。及被参之后,蔡埏为人党护,李绂为之陈奏,谢济世又为之翻 案。勾结党援,造作蜚语,扰乱国政,诬陷大臣。 雍正知道蔡瑛和李绂是好友,谢济 世是广西人,而李绂曾任广西巡抚,便认为谢济世是受了李绂的指使,所以他认定蔡埏、 李绂和谢济世结成科甲朋党扰乱朝政。在处理这一案件时,雍正偏袒田文镜,李绂被投 入监狱,蔡瑷被判斩刑,监候处决,谢济世被革职,发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赎罪。 为了控制士人的思想,剥夺他们讽议朝政的权利,雍正还大搞文字狱。雍正在位仅 1 3 年,著名的文字狱案,即有吕留良案、查嗣庭案、陆生楠案、谢济世案和钱名世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处理某些案件时,故意玩弄一些别出心裁的花样,来折辱这些士人, 使他们认识到在君主面前,士大夫不能产生任何对朝政不满的看法,只能与君主同好恶。 兹举两例: 例一,钱名世案。雍正四年( 1 7 2 6 年) 三月,雍正认为钱名世在年羹尧任大将军时, 作诗吹拍年羹尧勋业,“称功颂德,构极谄媚 ,并建议为年立碑,以纪其平定青藏之功 等等行为,是文人无耻钻营,违背圣贤遗教,不配做儒门中人,将之革职,交刑部议罪。 ( 清)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大学士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2 2 - 3 2 3 页。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七年六月癸未条。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l 册,第2 7 4 页。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己巳。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五年二月初三日庚申。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五年二月辛酉条。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后雍正又别出心裁,赦其死罪,将他押解回原籍,交地方官管制,又亲书“名教罪人 四字,命地方官制成匾额,悬挂在钱的住宅门前,还著令官员中凡由举人、进士出身的, 各作诗文以批驳之,“纪其劣绩,以傲顽邪 。所写诗文汇总为一册,作者共3 8 5 人,诗 近千首,无非都是唾骂钱的“卑鄙无耻 ,“实名教败类 。雍正还谕示,著钱名世出钱 刻印和分发各地,借以羞辱之并悬为鉴戒。 例二,陆生楠案和谢济世案。陆、谢二人本来都在北京任主事、御史等官职,因言 事被发配到阿尔泰军前效力。但陆、谢二人在军中仍未辍著作,陆撰写了通鉴论1 7 篇,谢则批注大学,不料均酿成文字巨祸。雍正认为,陆生楠撰写的通鉴论“妄 行愤懑,猖狂恣肆,悖逆已极 ;谢济世的批注大学,则是“肆行讥讪,怨望毁谤, 怙恶不悛 。三法司秉承雍正的意图,判将陆、谢二人“斩立决,即于军前正法 。但是, 雍正另有招数,谕示对两人应有所区别,改为将二人俱绑赴刑场,先将陆生楠斩首处决, 让谢济世亲见行刑惨象,然后,再宣布谢济世在陪斩后可以开恩免死,仍扣留在阿尔泰 军前监管。这种刻薄的做法,表露出雍正肆意摧折士大夫的居心。 雍正还从组织上压抑科甲官员,规定原先只能由科甲官员充任的官职可以由非科甲 出身的官员充任。雍正五年( 1 7 2 7 年) 六月十四日,雍正就发布上谕说:“使富厚有力 之家叩授官职,便不希冀科名,萌营求奔竞之妄念,亦是肃清科场之道。 十月,雍正 以旧例科道、吏部专用科目出身者,致有党援之弊,命改定。廷议后规定:“嗣后科道 出缺,在京令翰林院掌院于编修、检讨中保送,各部院堂官于各属司内不论科甲,贡监, 择其勤敏练达,立心正直者,保送引见补用。在外,由各省督抚将州县官保送引见,恭 侯选定,其留京者以科道补用。吏部四司郎中等员缺及户、兵、工、刑四部司员,不论 科甲、贡监,俱归月选。 固 雍正四年( 1 7 2 6 年) 十月,雍正派遣观风整俗使到浙江“查问风俗,稽查奸伪,应 劝导者劝导之,应惩治者惩治之,应交于地方官审结者即交地方官审结,应参奏提问者 即参奏提问,务使绅衿士庶有所儆戒,尽除浮薄嚣陵之习。 十二月,雍正又施展更有 力的手段,下谕旨停浙省乡、会试。断绝浙省士人入仕为官的道路,打击读书人的士气, 震慑浙省科甲出身的官员,乃至整个士大夫阶层。 雍正这一系列加强皇权,整饬士风的思想与举措使得士大夫产生一种戒惧心理,宋 明以来常见的那种傲岸之气逐渐隳堕,此后敢于直谏之人渐渐稀少,甚至逶迤劝谏之人 都寥寥可数。士大夫中产生了大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明哲保身之人。晚清龚自珍在 一首咏史诗中把知识分子的这种尴尬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 书只为稻粱谋。一 在这种士风之下,曹一士于雍、乾交替的转移之机,重申儒家政治理想,希冀政治 文化有所改观。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四年三月壬戌条。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七年十二月壬戌条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雍正五年六月十四日谕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五年十月乙酉条。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十月初六日甲子。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曹一士重建士大夫言谏权的政治主张 ( 一) 曹一士重建士大夫言谏权的政治主张 雍正元年( 1 7 2 3 年) ,雍正令都察院兼辖六科,实际上是取消了给事中的封驳权。 曹一士在请复六科旧制疏中阐明了要恢复六科给事中制度,以重建士大夫封驳权的 主张。他在这篇奏疏中,首言正名的重要性,他主张在制度上要赋予六科给事中以正式 的名称,这样给事中才能名正言顺地行使谏诤君主、匡正违失的权限。他说:“窃惟设 官必分之职,责实当循其名,使守官者先正其名,而后在公者各举其职。一 然后曹一士回顾了给事中的由来、发展以及权限。他指出:“查给事一官,自汉以 来,相沿已久,以其有事殿廷,则日给事中。以其出入琐闼,则日黄门给事。以其统于 门下,领于侍中,则与中书同谓之省。 并重点强调了给事中与监察御史的区别:“前 代之中书门下,即今内阁大学士职,皆居禁垣,号日两省。而御史则谓之台,台省异地, 故科道分曹。至今目科道日两衙门,明非一衙门官属也。逮明初始分六科,以省知六部 之事,而纠其弊误,时罢门下省不设,而六科独主封驳,以补阙拾遗。虽与御史同为言 官,而御史职在监察百司,故居于外。六科职在宣行制敕,故居于内,所以重王言、尊 国体,内外秩然,不可易也。 在这里曹一士指出给事中应有规谏君主缺失,查究六部 文书、行政的权责,具有封驳权。 给事中制度建立于秦汉时期,通典称“给事中,加官也,秦置,汉因之。”因“给 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以有事殿中,故日给事中。 回隋唐时期这一 制度逐渐定型,其职掌以谏诤、封驳、稽核为主。唐代给事中除直言谏诤外,“凡制敕 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 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力 故唐代给事中之制涉及谏诤、封驳、稽 核、参与理刑、监督铨选,其范围既广,权力亦重。及至宋代,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强 化,给事中的言谏权逐渐被削弱。御史可以言事,给事中也能弹劾,开台谏合流之趋势。 给事中“封奏 皇帝制敕已大受限制,“驳正 臣僚章疏却日益勃兴。给事中分吏、户、 礼、兵、刑、工六房而设,成为明清“六科给事中 之名的滥觞。明朝,设六科给事中, 实行科道并立,六科给事中兼行言谏和监察。明代给事中直言面谏的事情不绝于书,但 与前代相比,明代给事中偏重监察,谏诤之权趋于衰落。 随后,曹一士又指出,清初设给事中的宗旨也是继承古意。清初主要是借鉴中原制 度文化,沿用并发展了六科给事中制度。早在入关前清朝统治者就曾议置六科给事中。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4 页。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4 页。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4 页。 ( 唐) 杜佑:通典卷2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1 2 2 页。 ( 唐) 白居易:自居易集卷4 8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1 0 1 0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清史稿记载:天聪六年( 1 6 3 2 年) ,梅勒额真马光远“议置六科,立八道言官, 翌日再疏,申言六科职掌。 其初,“六科自为一署,给事中无员限,并置汉军副理事 官。圆此时的六科给事中有权封驳章奏,谏诤朝政得失,监察百官。曹一士说“国朝会 典开载,该科所奉旨意,有灼见未便之处,许封还执奏。部院督抚本章,有情理未协者, 俱得驳正题参。至于朝政得失,百官贤佞,或特疏,或公本奏闻。是立制之初,惟在慎 重命令,别白是非,专责以言,不任他事。俾得从容谋议以殚其心,朝夕论思以尽其职, 且天下民生休戚、吏治臧否,皆得于退食之余,广咨博访以便入告,而裨庙堂耳目之所 未及。此我国家立制本意,参酌历代而无弊者也。 固 但是到雍正时期,这种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曹一士指出,雍正元年把给事中并入御 史台,实行台省合一,使给事中丧失了封驳权。台省合一之后,给事中被按照御史来分 派差遣,担负起御史巡视京师五城、京仓、通仓、巡盐、巡漕等职责,这样,给事中原 来分外的事多了,原属分内的事却无暇顾及。有时大量被派遣出去,本科只留一人,忙 不过来,把领到的本章,匆匆发出,来不及详细审读,封驳就无从谈起了。他说“雍正 元年,以六科内升外转一事,奉旨著归都察院管,乃一时权宜之法。然自此以后,台臣 循照台例,一切城仓漕盐等差,与御史一体开列。于是六科各员,奔走内外,朝夕不遑, 或递相署理,至有本科只留一人者,本章到科,匆匆过目,即以付部,不及详细审读。 又其甚不得己,则闾阎雀鼠之牍,杂进于内朝,簿书期会之吏,接迹于禁篆,判署纷纭, 轻重倒置。 所以,曹一士主张恢复六科给事中制度原来规制。他说:“臣请敕下在廷考正六科 之制,一切悉还其旧。则台自为台,省自为省。给事中之名既正,而后专责以言,孰敢 不职思其居,竭诚尽慎,以仰报国家者乎? 至于内升外转,会典旧例,各科将条陈参劾 本章,造册移送吏科,序俸开列,题请钦定。是则资之浅深,言之当否,御览昭然,原 无待他属而后定也。且国初以来,台省未尝合一,不闻差遣乏员,倘以城仓漕盐等差, 事属紧要,人数未敷,则但当增置御史之员,不必更分给事之任。 曹一士特别申明六科封驳权的重要意义:“抑臣更有请者,会典开载,凡内阁交出 密本,由各该科挂号,即将原本封送各该部,取职名附簿备查,是从前密本未有从内阁 径下者,即前代中书门下两省更互校验之意也。 但是现在,六科职臣只能看到红本, 却看不到密本,甚至在谕旨下达数日后才能知悉。这样,其封驳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纸 具文。他说:“今臣到任以来,见所发各科本章,只有红本,而密本并未一见。至皇上 谕旨,径由内阁发部者,臣等迟至浃旬,始得从邸抄一读。如此,则虽欲有所论列,或 已无及于事,似非设立科臣之初旨也。 o 以他请求“嗣后请听臣等派出本科笔帖式二员, 每日轮班赴阁,恭抄谕旨,并所发各臣条奏密本,既省挂号转发之烦,臣等亦可不待邸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 3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9 3 3 3 页。 o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 1 5 ,第9 3 3 3 页。 o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4 页 o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5 页。 o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5 页。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5 页。 o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6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抄,即得预闻旨意,备见奏章,庶几随时论列,以仰赞高深之万一。 这种安排,显然 使得六科得以核查臣工章奏,以免误讹。其更深层的用意则在于保持政务一定程度的公 开性,使秘密本章不至无人得见。 给事中制度有一定的儒家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儒家虽然主张尊君,但同时也主张 对君主行使权力的任意性进行限制,对君主的言论、行为,甚至思想都拟制了一套规范, 所谓君道即是。遵守君道是君主的本份,君主从思想言论到行为都应遵守一定准则,否 则会被视为无道昏君。士大夫是道统的传承主体,规谏君主、保持国家政治的常规化的 重任就落在他们身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圆孟子更放言:“君之视 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意即士人有权根据君主对自己之态度进行相应反馈。孟 子还有“暴君放伐 之论,他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固白居易 在论及唐代谏官设置的必要性时说:“臣闻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合天下之耳听之而后聪 也。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视之而后明也。天子之心不能自圣,合天下之心思 之而后圣也故立谏诤讽议之官,开献替启沃之道,俾乎补察遗阙,辅助聪明。 曹 一士提出的重建六科给事中制度,恢复士大夫封驳权的主张,是对儒家士大夫与君主共 治天下思想的继承。雍正元年( 1 7 2 3 年) 并六科给事中于都察院,台省合一使儒家政治 传统通过士大夫监督保证政治规范性,限制君主施政随意性的原则受到冲击。曹一士的 主张之政治文化理路,在于坚持国家权力行使中的制约机制,以体现有限共治和常规化 的理想。 ( 二) 曹一士重建士大夫言谏权的主张与雍正台省合一的冲突 六科给事中制度系明新创,明代将唐代察院六察官之职权与给事中合并,设置六科 都给事中。设都给事中( 正七品) 一人为长,左、右给事中各一人( 从七品) 为副二, 下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职责就是“制敕宣行,大 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 具体地说,六科是专门负责将皇帝批阅的 奏章从内阁领出,然后誊抄清楚再发给各有关部门具体执行。它不仅有转发批奏文件之 权力,而且还具有封驳权即假如六科认为皇帝的命令有欠妥当,就有权将这个命令 原文封好,重新打回内阁。此外,六科还负责稽查六部,审核各类文件的执行情况。倘 若六科认为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有意拖延迟误,就有权对它们进行参奏。因此,六科给 事中所理之事,虽职位不高,但权力范围非同小可。 清天聪六年( 1 6 3 2 年) 设置六科给事中,其初,“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 工科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如有失,封还执奏。 o ( 清) 曹一士著,曹诞文编:四焉斋文集卷2 ,第1 6 页。 o 杨伯峻译注:论语八佾,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3 0 页。 o 杨伯峻译注:孟子离娄下,第1 8 6 页。 o 杨伯峻译注:孟子万章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2 5 l 页。 o ( 唐) 白居易:自居易集卷4 8 ,第1 3 7 l 页。 o ( 清) 张廷玉等:明史卷7 4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8 0 5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外章疏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这时的给事中具有明确的封驳权。雍 正元年( 1 7 2 3 年) 十一月,皇帝以“廷论纷嚣 ,“恣情自肆 为由,将六科给事中并入 都察院。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凉山劳务派遣合同范例
- 做宝马销售合同范例
- 个人合资公司合同范例
- 农村售卖别墅合同范例
- 冷鲜肉店加盟合同范例
- 公墓协议合同范例
- oem代理销售合同范例
- 二建各类合同范例
- 养生店铺转让合同范例
- 上海 软件开发合同范例
- SL+336-2006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 NB-T32042-2018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监理规范
- 信息化战争的论文3000字(合集三篇)
- JBT 14589-2024 敷胶双螺杆泵(正式版)
- DL-T5181-2017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
- 北京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知识点总结
- 畜牧养殖大型沼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2024年武汉长江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托管班学生隐私保护协议
- 世纪大道石灰固化土QC成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