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 摘要 曲江,又称曲江池,在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曲江的盛衰与唐朝的兴亡几乎同步, 它的秀美风景代表着大唐王朝昔日的无比繁华,它的沧桑变化也记录着李唐王室的 成败荣辱。曲江诗,是唐代物质文明和独特人文精神的有形载体。在这些“曲江 诗中,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曲江当作盛唐时期那段辉煌历史的标志,赋予了曲江具 有特殊的情感色彩的浓郁的文化意蕴。曲江这个著名的景观是长安文化的一个缩 影,默默地见证了长安城曾经有过的荣华富贵,也目睹了唐代文人在京华的宦游浮 沉。“曲江 诗无论是外在体式,还是内在风格,都表现出不同诗人的个性特点,也 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诗歌风貌,通过这些作品或许可以管窥唐代诗歌之一斑。本文从 作为一个有着特定文化意义符号的曲江、唐诗中的曲江意向以及曲江诗是为唐代诗 歌里一个有着特定文化意义符号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曲江;曲江诗;曲江意向;文化意义;符号 p o e m s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q u j i a n g a b s t r a c t :q u j i a n g ,a l s ok n o w na st h eo u j i a n gp o o l ,t h ec h a n g a ne a s to ft h e b r i d g es o u t ho fs u z a k u q u j i a n gt h er i s ea n df a l l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r i s ea n df a l la l m o s t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a n di t sb e a u t i f u ls c e n e r y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t h ep a s to nb e h a l fo ft h eu n p a r a ll e l e dp r o s p e r it y ,i ta l s oc h a n g e st h e l i f eo fl it a n gr e c o r do fs u c c e s so rf a i l u r eo ft h er o y a lf a m i l yh o n o u r q u j i a n g p o e t r y ,i s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m a t e r i a la n dt h eh u m a n is t i cs p i r ito ft h eu n i q u e p h y s i c a lc a r r i e r i nt h e s e ”o u j i a n g ”p o e m ,p o e t si nt h es a m ep e r i o d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q u j i a n ga sas i g nt h a tp e r i o do fg l o r i o u sh i s t o r y ,g i v e nt h eq u j i a n g h a sas p e c i a le m o t i o n a lc o l o ro ft h er i c h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q u j i a n gt h e f a m o u sc h a n g a nc u l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i sam i c r o c o s m ,s i l e n t l yw i t n e s s e dt h e c h a n g a nc i t yh a v eh a dt h er o n g h u a f u g u i ,a l s ow i t n e s s e di nt h ec a p i t a lo f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s c h o l a rs h e nh u a n y o up r i s o n e r s q u j i a n g ”s t y l ep o e t r yb o t h e x t e r n a la n di n t e r n a lo rs t y l e ,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h ep o e t sp e r s o n a l i t y ,b u t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o fp o e t r ys t y l e , t h e s e w o r k sm a yb et a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r yo ff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sf r o mas p e c i f i c 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y m b o l sa n dp o e t r yi nq u j i a n gq u j i a n ga n do u j i a n g i n t e n t i o ni st o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p o e m ,ap o e mh a sap a r t i c u l a rc u l t u r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s y m b o lt h r e ea r e a s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k e yw o r d s :q u j i a n g ;q u j i a n gp o e t r y ;q u j i a n gi n t e n t i o n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s y m b o l s 前言 曲江,又称曲江池,在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本为秦时随州,因为。其水曲折,有 似广陵之江,故名之一( 太平寰宇记 ) 后隋文帝观曲江池“水盛而芙蓉富刀( 长 安志) 之盛景,又避曲江名不正之嫌,将曲江改名为芙蓉池,池岸东区为芙蓉园。唐 初,芙蓉池又恢复旧名,仍为曲江池,同时芙蓉园的称谓亦保留下来。开元中,唐玄宗 引峪水入曲江黄渠,使得水量剧增。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另 有夹城复道与兴庆宫、大明宫相通,两岸楼阁宫殿起伏连绵,成为当时长安城中最大 的风景区。据清编 全唐诗统计,唐代专题吟咏或涉及曲江的诗有近四百首之多, 而描写曲江一带景色如杏园、慈恩寺、乐游园等的诗篇,更是举不胜举。这些诗相 互影响、彼此交叉,结合为一个整体,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生活。对其进行解读,可以触摸到流光溢彩的大唐文明、风云变幻的帝国政 治,透视出多姿多彩的士人心态以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生。曲江诗,是唐代物质文 明和独特人文精神的有形载体。在这些“曲江一诗中,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曲江当 作盛唐时期那段辉煌历史的标志,赋予了曲江具有特殊的情感色彩的浓郁的文化意 蕴。 4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指导教讳签名:! 望三鱼 够年6 月l2 日彦年月r 午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彳毋 曙年6 月垆日 一、作为一个有着特定文化意义符号的曲江 ( - ) 曲江 长安城四周有诸多宫苑、寺观、山水名胜,尤以城南为最。城南景观中,曲江 则是最能引起唐代文人感怀的一个。这个著名的景观是长安文化的一个缩影,默默 地见证了长安城曾经有过的荣华富贵,也目睹了唐代文人在京华的宦游浮沉。 曲江的沿革。曲江本秦汉旧苑。在秦代,曲江之处称陛洲,位于秦都咸阳东南 远郊宜春苑中。曲江之得名,当在西汉景帝之前,曲江池之名则稍晚至武帝时。汉 书载司马相如随汉景帝御驾路过宜春苑时,曾作赋悼秦二世,其中有句云:“临 曲江之陛洲兮,望南山之参差。”1 由于这里竹木葱郁,波光潋滟,风物宜人,汉武 帝亦多次游赏于此,并可能疏浚过曲江,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曲江池,汉 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水曲折有如广陵之江,故名之。这条资料不仅记录了 汉武帝曾“造”过曲江池,而且也说明了曲江池名称之由来。向传曲江池西岸有“汉 武泉,泉水源源不绝,补给于曲江。以“汉武”为泉名,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 佐证了汉武帝造池的事实。至初元二年( 前47 ) 三月,汉元帝下诏罢宜春下苑等 园囿,“假与贫民”( 汉书元帝纪) ,于是,两朝园林顿失风采,时达数百 年之久。隋兴,移都龙首原,宇文恺以新京“南隅地高,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 凿之为池,以压胜之”( ( 宋) 程大昌雍录) 。又据隋唐嘉话载,“京城 南隅芙蓉园者,本名曲江园,隋文帝以曲名不正,诏改之。”关中胜迹图志则 引刘坻小说日:“本古曲江,( 隋) 文帝恶其名,改为芙蓉园,为其水盛而芙蓉富 也。以上数条资料说明,隋立国之初,在创建新都的同时曾再次疏浚曲江池,并 广种芙蓉,由于隋文帝恶“曲江”之名,这才改名为芙蓉园。 唐代,古老的曲江得以大兴,大规模的兴建在开元之际,宋张礼游城南记 云:“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江故有泉,俗谓之汉武泉。又引黄泉水以涨之。 曲江 的水面扩大出口了,都人游赏也成倍增加。在这个富丽堂皇的时代,曲江这个古园 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其盛况在唐人笔记中有载: “曲江池,本秦世陛洲,开元中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 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於中和、上巳之节。彩幄 翠帱,匝於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上b l i p 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 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锦绣珍玩,无所不施。百辟会於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 池中备彩舟数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 观。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好事者赏芳辰,玩清景, 联骑携觞,蜜宴不绝。”2 仇兆鳌哀江头诗注西京杂记:“京城龙华寺南有 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在秦时为宜春苑,汉时为乐游原。玄宗开元中,凿池引水, 环植花木,为京城胜赏之地。欧阳詹曲江池记也写道:池“涸于有隋,比我 皇唐之存,孕诏其季,主营之以须焉。揆北辰以正方,度南端而制极。墉隍划趾, 勾陈定位。地回帝室,渊成厥池。既由我署,才成伊去。真主巍巍,龙蟠虎踞。爰 自中而轨物,取诸象以正名字。日曲江,仪形也。一这些资料说明,唐玄宗时不仅 曾凿“江 扩大为“池”,而且还“引黄渠之水以涨之”。据宋敏求长安志载: 黄渠自义谷口涧分水入此渠。此渠北流一十里分两渠,一东北流入库谷,一西流入 樊川灌溉稻田。两京城坊考载:“黄渠,自义谷口涧分水入此渠,北流十里, 分两渠,一渠西流,经樊川,合丈八沟。一渠东北流,经少陵原而北流,入自京城 之东南隅,注为曲江。 宋张礼游城南记尤其记载详细:“黄渠水出义谷,北 4 上少陵原,西北流经三像寺、鲍陂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 陂。鲍陂,隋改为杜陵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鲍陂西北流,穿蓬莱山,注曲江,由 西北岸直西,流经慈恩寺而西。”所谓“注曲江”,实即先注入芙蓉园,进而达于 新扩凿之曲江池。经过此次大规模的开挖拓展,曲江池的总面积达到了七十万平方 米,占地二百公顷,池周总长度为三公里半( 参考戴应新关中水利史话) 。在 凿池引水的同时,还在芙蓉园内兴建了紫云楼和彩霞亭,又在沿岸广种花木,朝廷 各大衙门即各省、寺也被允许在池周建立山池,诸如曲江亭子、行宫台殿、百司廨 署,“诸司皆有列于岸浒 ( ( 宋) 李防太平广记) 。于是乎,整个曲江池形 成了一幅花卉环周,烟水明媚,亭榭竞巧,楼阁争辉的画面,其绮丽妖娆,正所谓 天上人间也,雍裕之在曲江池上描写道: 殷勤春在曲江头,全藉群仙占胜游。 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3 安史乱起,长安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曲江池亦不能幸免。尽管如此,曲江池 的风华仍让时人魂牵梦绕,动情倾倒。欧阳詹的曲江池记以赋的写法记池苑, 极近铺张扬厉之能事:“观夫妙用,在人丰功。及物则总天府之津液,疏皇居之垫 隘。潢污入其洞澈,销涎诳以下澄。污坨随其佳气,荡郁攸而上灭。万户无重嘱之 患,千门就爽垲之致。其流恶含和,厚生蠲疾,有如此者。皎晶如练,清明若空。 俯睇冲融,得渭北之飞雁;斜窥澹泞,见终南之片石。珍木周庇,奇花中缛。重楼 天矫以萦映,危榭匙岩以辉烛。芬芳荫潜,项漾电叔。凝烟吐霭,泛羽游鳞。斐郁 郁以闲丽,谧徽徽而清肃。其涵虚抱景,气象澄鲜,有如此者。 曲江胜景,跃然 纸上。安史之乱勘平之后,国家元气渐渐恢复,作为一代繁华的象征,曲江的重修 提上议事日程,长庆二年九月,曾有重修之意,却因故罢之。真正大规模的重修则 在大和年间,经过这一番大兴土木,曲江不仅恢复到开元时的胜景,且略有增益。 曲江由此进入了它的第二个繁荣阶段。 曲江的萧条与长安城的衰落休戚相关,唐末的屡次战乱,无可避免地波及曲江。 黄巢兵起,诸路军在讨伐黄巢起义军时攻入长安,为争抢财物,纵火焚烧宫室,居 市闾里,十毁六七。光启初年,李克用沙陀兵在攻占长安时再次焚掠,于是宫阙萧 条,鞠为茂草。天祜元年,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逼令长安士民随驾东迁,“毁 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至此遂丘墟矣。一 煌煌帝都,终成废墟。此时的诗人只有凄怆的悲呤:“何事天时祸未回,生灵 愁悴苦寒灰。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一5 此后韩建所营新城,范围远小 于唐长安城,弃毁外郭城,基本只保留了皇城部分,曲江则被抛弃于东南荒郊野外。 曲江作为一处美丽的自然风景,在社会人事的沧桑巨变中,也由于黄渠水断,汉武 泉枯,以至池底干涸,变为田圃;四周园林荒芜,楼台亭榭或自然倒塌,或人为破 坏,迨至北宋时,旧景不复存焉。 曲江及其周围 关于曲江兴建的历史沿革,最为论者引用的是如下的材料:“唐曲江,本秦陛洲。 至汉为宣帝乐游庙,亦名乐游苑,亦名乐游园。基地最高,四望宽敞。隋营京城, 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之为池, 以厌胜之。又会黄渠水自城外南来,可以穿城而入,故隋世遂从城处包之入城为芙 蓉池,且为芙蓉园也。”6 这段文字论及唐代曲江风景区的沿革,失之简略,且其中 关涉三个地名:曲江、乐游园和芙蓉园,依程大昌文意来看,唐曲江,汉为乐游园, 6 隋为芙蓉园,似为一体。 从前述曲江之沿革来看,曲江的名称汉时即有,并出现在司马相如的赋中。而 芙蓉园的得名,刘觫隋唐嘉话卷上云:“京城南芙蓉园者,本名曲江园,隋文 帝以曲名不正,诏改之。”关中胜迹图志则引刘坻小说日:“本古曲江,( 隋) 文帝恶其名,改为芙蓉园,为其水盛而芙蓉富也。 以上数条资料说明,隋立国之 初,在创建新都的同时曾再次疏浚曲江池,并广种芙蓉,由于隋文帝恶“曲江之 名,这才改名为芙蓉园。也就是说,芙蓉园之名始见于隋文帝时。可见在隋世,芙 蓉园即曲江,曲江即芙蓉园,其面积还比较小,其性质则为离宫禁苑。 至唐初,芙蓉园的荷花依然很盛,卢照邻曲池荷诗云:“浮香绕曲岸,圆影 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7 开元时的疏凿扩大了曲江的规模,由于国家 的强盛,京城的庶众游赏与日俱增,故在禁苑之处,开辟可自由出入的庶众游览区, 从而使这一片风景区一分为二,这时的芙蓉园与曲江池的关系,就像历史上北京的 中南海与北海一样,本于一体而又分为两个部分,芙蓉园是禁苑、御苑,也称“南 苑”,即使是朝廷重臣,非奉诏亦不得入内,芙蓉园有苑墙,唐会要卷三十云: 大和九年“修紫云楼于芙蓉园北垣。 杜甫有诗曲江对雨云:“城上春云覆苑墙, 江亭晚色静年芳。 曲江对酒则云:“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 可见, 芙蓉园有一苑墙,有园内园外,寰宇别,曲江则为公共园林,可自由出入。换言之, 芙蓉园为曲江园中的小特区和园中园,李绅有忆春日曲江宴后诏许看花入御园 诗:“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绿 丝垂柳遮风暗,红药地丛拂砌繁。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8 看来芙蓉 园非有诏则不许进入。为了帝妃出行的安全,夹城和新开门也兴建于此时。夹城从 大明宫到通化门再到春明门、延兴门一直通到芙蓉园,在各门处特造蹬道,犹如过 街天桥,与各门下往来之人互不相扰,确保帝后出巡的安全。夹城南端的门叫新开 门,今西安市东南的曲江乡尚有一村落名叫新开村的,这应当就是当年新开门之所 在地。夹城、新开门,苑墙的兴建皆说明此时的曲江分为禁苑和公共园林两部分, 分别称芙蓉园和曲江池。“芙蓉苑北曲江岸,期看中南新雪晴。可以明确指出,曲 江池和芙蓉园并非同一园苑,而是北曲江南芙蓉,但因彼此相接,在唐人诗文中有 时也合称曲江,遂引起后人的混淆。 曲江与曲江池,自古等同看之,其实则少有差别。隋文帝改曲江为芙蓉园之后, 此名一直沿用至初唐。开元季拓扩,复又引黄渠水涨之,“江变而为“池”,水 面大大增加,原来的芙蓉园仍然名存实存,扩大的那部分水面便成了曲江池。曲江 池得黄渠水而涨,既涨而盈,于是徒池北端分两支流出,即一支北流,经端化、立 政二坊而至于升道坊之龙华寺境内;另一支西流,经由青龙坊、通善坊而达于晋昌 坊东半部大慈恩寺前南池。这两条支流也是开元间“凿渠引水”工程的一部分,即 除了引黄渠水涨曲江池之外,还开挖了两条支流引曲江池水流入城内坊里中。曲江 池为南北长,东西短之狭长水域。据欧阳詹曲江池记所谓“修原北峙,回冈旁 转,圆环四匝,中成窗坎。”其水面主要集中在南北两端,如同不规则的葫芦。开 元年间,在这葫芦的腰部筑成苑墙,把北部供庶民游赏,南部仍为禁苑。这样,长 安城东南隅形成以曲江为中心的风景带,其北有乐游原,南有芙蓉园,西为杏园、 慈恩寺,其范围则在延兴门内大街之南,启夏门内大街之东。黄渠从南山上蜿蜒而 下,注入曲江,把南山和曲江风景区连结起来,山光水色,相映而发。世说新语 描绘东晋江南山水之美日:“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 8 冬之际,尤难为怀。 1 0 移之唐长安东南隅,当不为过,只不过在清秀之外多了一层 富丽。 杏园在曲江风景区中也是一处重要的园林文化景点。杏园的地理位置,按唐 两京城坊考记载是在朱雀街东第三街,即皇城东之第一街,街东从南向北第二坊 通善坊,坊北为大慈恩寺所在地晋昌坊,坊南为通济坊。张礼游城南记谓“杏 园与慈恩寺南北相直 。所以,张礼游城南时,从慈恩寺出来后,即“涉黄渠( 实 应称曲江) ,上杏园,望芙蓉园”,杏园的开辟至迟亦在中宗朝( 705 7 10 ) 。唐摭言谓:“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中宗时 诗人周利用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中也有“萸房开圣酒,杏苑被 玄功 1 1 句,可以为证。但杏园的面积及影响的扩大,则是在开元至建中年间( 7 13 783 ) ,与曲江池的大规模扩挖、疏浚工程有关。这从全唐诗中可以 找到证明。在全部唐诗中,中晚唐以后有关吟咏杏园的作品有权德舆的酬赵尚书 杏园花下醉后见寄和奉和许阁老霁后慈恩寺杏园看花同用花字口号二诗。此 外,韩愈、张籍、元稹、自居易、周弘亮、曹著、陈翥、沈亚之、郑谷、姚合、曹 邺、皮日休、徐夤等著名诗人,也都有有关吟作。杏园的面积,按唐诗人姚合杏 园诗记载有“数顷”之大,所谓“江头数顷杏花开1 2 是。如前所述,曲江池水 从池北分两支流出,其中的一支西流,经青龙坊、通善坊流至晋昌坊东半部大慈恩 寺前之南池。在曲江池和曲江( 即从池北流出的两条支流) 的岸边,均建有不少曲 江亭子,其中,在流经杏园的那一段江边所建的亭子,就是唐新进士游宴时所经常 选择的地方,因此也是有关唐诗中吟咏最多的地方之一。每年春天,数顷杏花盛开, 如霞似锦,烂漫无比,又适逢新进士在曲江亭子设关宴庆祝金榜题名,所以这时到 9 此游赏的人非常多,“车马争先尽此来”坩,以至于“遮路乱花迎马红一。由于 游人摩肩接踵,根本无法从容游赏。当你想“欲待无人连夜看”时,却又“黄昏树 树满尘埃 塘。鲜花在一天之内竟然被尘埃所污染,以至失去其鲜艳的色彩,可见 游人、车马之多和游园活动之热闹。直至唐末,杏园仍然存在,唐末五代人王定保 唐摭言载,“乾符丁酉岁,关宴甲于常年。一关宴既然还在举行,杏园当然依 旧存在。它的荒废,应当是与曲江池同时,即唐末五代间。 乐游原是唐都长安城东的一块长梁状高地,约七里长,半里宽,成东北一西南 走向,最高点在今青龙寺一带。其西南方为大慈恩寺,正南方为曲江池。自古以来 是曲江的又一游乐场所。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乐游原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 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宋长安志作“神爵二年 ,微误。颜师古注汉 书说:“三辅黄图云在杜陵西北。 又说:“关中记云宣帝立庙于曲江 之北,号乐游。按其处则今之所呼乐游庙者是也,其余基尚可识焉。一关于宣帝建 庙事,关中记记载尤详:“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日乐 游庙,因苑( 长安志误作葬字) 为名。一乐游庙的位置,长安志说在唐升 平坊东北隅。由是而知,苑在先,庙在后,皆以“乐游 为名,于是,原亦因苑、 庙之名而名之。唐长安( 70l 一704 ) 中,则天女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置亭游 赏,又“作观池以为盛集 ( 白孔六帖卷七) 。先天二年( 713 ) ,太 平公主结党谋废太子,事发,被玄宗赐死于家。乐游原亭、池分赐于宁、申、岐、 薛四王。乐游原高踞京东,四望宽敞,俯视京城,了如指掌。因此,每年正月晦日 ( 后改为二月朔,即二月一日) 及三月三、九月九的中和、上巳、重阳三节,京城 1 0 士女皆就此登高游赏、祓禊。当此之时,“幄幕云布,车马填塞,缝罗耀日,磬香 满路,朝词人纷纷赋诗吟咏,隔旦则不胫恧走,流传索师。( 韦述两京薪记) 又据史载,乐游原上长有玫瑰树,树下多莒蓿,因“风在其闻长肃然,墨照其花有 光彩”搭,以是赦,又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茂陵人称为连枝革。可 见,玫瑰和菖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童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 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在全唐诗中,最后。首有关乐游原游赏诗是皎然所作 的晨登乐游原望终南由积雪。此诗的写作年代大约在贞元( 785 8o5 ) 稍前。 憨恩寺位于曲江池西北,始建于隋代,唐贞观年间辟为皇家寺院,进行大规模 建造,因玄奘法师在此讲译佛经,创立佛教睢识宗( 又称慈恩宗) 而最为名。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证,唐慈恩寺占地逾三百亩,由大殿、大佛殿、塔北殿、 翻经院、元果院、太真院、东院、西院、浴室院等十三个院落组成,共有殿房一千 八百九十七间,其香火之旺盛、寺庙之华丽,为长安之最。唐太岽、高宗等都多次 率百官驾临过慈恩寺。寺内大雁塔系唐永徽三年( 公元6 5 2 年) 由唐三藏玄奘,为 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含利,奏请毫宗允许而修建。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 2 5 米,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太宗、高宗父子分别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述三藏圣教序记,由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勒礁,镶嵌在大雁塔下。天宝十一年, 杜甫、高逶、岑参、储光羲,薛据等凡位诗人同时登临,赋诗抒怀,岑参更是留下 手吉传唱的名篇与离适簿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阕时,慈恩寺也以园林静雅丽著称,寺内栽培的牡丹更是闻名长安,吸墨| 了众 多达宙显责和诗入寻幽赏景。如诗人韦应物,不仅常来慈愚寺内避暑小住,而且能 和寺院长老谈经说法,如他的慈恩精舍南池作中描写: 清境岂云远,炎氛忽如遗。 重门布绿荫,菡萏满广池。 石发散清浅,林光动涟漪。 缘崖摘紫房,扣槛集灵龟。 洄邑露气,馥馥幽襟披。 积喧忻物旷,耽玩觉景驰。 明晨赴趋府,幽赏当反思。 一1 7 曲江游赏 作为城南一隅最大的公共园林,每至佳日,人物云集,蔚为壮观,曲江游赏 是长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宽曲江诗云: 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 倾国妖姬云鬓重,薄徒公子雪衫轻。 琼镌狒口绕觥舞,金蹙辟邪拿拨鸣。 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埔 曲江游赏盛于唐,唐代的曲江游赏,以三令节和曲江会为主。明胡震亨唐 诗谈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焉。赐廿从观,万众同乐。更民 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绿楼达于王公,霹匠不废俚贱。一其中尤其重视晦日、上 巳、重阳三个节日。德宗之后,改晦日为中和节。唐人重节日,节序活动本为长安 帝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曲江的节日游赏活动,值得一述。 所谓晦日,即每月的最后一天,一般又特指正月的最后一天。历史文献记载, 1 2 从正月元日至月晦,例为“廿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 的盛节( ( 梁) 宗 懔荆楚岁时记。或谓“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 ( ( 宋) 杜台卿玉 烛宝典) 。这个节日旨在开春之际到水边游赏畅饮,驱邪祈福,送走过去一冬中 积下的不幸,祈祷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意。在初唐、盛唐时期,一直沿旧习举行月晦 节。晦日的曲江春游亦颇盛行。唐太宗有月晦诗一首:“晦魄移中律,凝暄起 丽城。罩云朝盖上,穿露晓珠呈。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欢( 还) 眺望, 极目畅春情。州9 李瑞晦日同苗员外游曲江有“晦日同携手,临流一望春” 之句,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唐代月晦节同曲江的关系。至唐德宗时,情况发生改变, 德宗听从当时重臣李泌的意见,“帝以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 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可?泌谓:废正月晦,以二月 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 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种,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帝悦, 乃著令,与前世阳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缗钱宴会。”2 1 此后的中和节时,帝王多在曲 江设晏,与百官共庆佳节,在这种场合,歌舞升平、饮酒赋诗,“风俗时有变,中 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娩。德宗便曾敕令群臣会与曲江亭,并赐宴 知诗,其诗共四首,即中和节赐百官燕( 宴) 集因示所怀、中和节日宴百僚赐 诗、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中春麟得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十六句。此时 的曲江,春花始发,也是城中市民郊游的佳日,当此之时,“绿幄翠帱,匝于堤岸, 鲜车健马,比肩击坭 ,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上巳节,自古有于每年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修禊习俗,是中国传统三令节之 一。史记外戚传载:“武帝祓霸上”汉书外戚传也有同样的记载。 可见,西汉上巳日的祓禊活动主要在京城东之灞河边举行。后汉书礼仪志载: “三月上巳,官民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摆为大洁。一晋书礼志 谓,自曹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巳日。从此时起,修禊之外还增加了水边 宴饮。著名的兰亭序即描绘了当时文士“曲水流觞”的风雅之事,文人雅士想 出新招,即与会者坐于溪流的两边,盛酒的杯子从上游流下,流到谁的跟前谁就饮, 俗称“曲水流饮”。此风南北都盛,此后作为长安八景之一的“曲江流饮 即按照 古人“曲水流殇”的习俗,置酒杯于流水中,流至谁前则罚谁饮酒作诗由众人对诗 进行评比。 唐代上巳节主题之一是修禊和踏青。秦中岁时记载:“唐上巳日,赐宴曲 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日踏青。刀上巳赐宴曲江,这是此节日活动的内 容之一。剧谈录已载其盛景:“上巳节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 年两县以雄胜相较,锦绣珍玩,无所不施,百官会于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 池中备绿舟数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倾动皇洲,以为盛观。一 明代胡震亨唐诗谈也谈到当时宴会及游乐的热闹情景:“选妓捣觞,幄幕 云合,绮罗杂沓,车马骈阗,飘香坠翠,盈满于路。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 京师。当时唱和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这些记载说明,曲江赐宴是先 宴会,后游赏。杜甫的丽人行诗生动地描述了三月三日上巳节长安贵家妇女在 包括曲江池在内的水边游春及百官宴的盛况。在描写这些丽人时,诗圣笔下写道: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翠微 叶垂鬓唇珠压腰极稳称身。 关于这些佳人的身份,诗谓“就中云幕椒房亲, 赐名大国虢与秦”。显然都是些皇亲国戚辈。关于百官宴的丰盛,诗中也有描写, 1 4 是谓“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 门飞鞋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一孔山珍海味,水陆珍馐,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在宴会上,皇帝常常即兴吟诗,令臣下唱和,流传至今不少名作,如卢照邻的曲 江池、许棠的曲江三月三日、司马扎的上巳日曲江有感、王启的上巳日 曲江赐宴群臣、赵璜的曲江上巳等,特别是白居易写下的唱和应制诗上巳 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诗云:“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 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衢上巳节日活动的 另一部分是一般市民的游园,其内容之一是上文已提到的都人于江头禊饮和踏青, 游人或者以脂粉染于饼类食物红忏上,挂于竿头,前引车马( 参见白孔六帖) 。 贵家游赏,则剪百花装成狮子,相互赠送。某师有小连环欲送人,于是用蜀地的流 苏系而牵之,并且唱日:“春光且莫去,留与醉人看。一2 6 唐时上巳节日曲江游宴 的时风习俗由此可见。 唐代对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也非常重视,其风俗仍不外登高、佩茱萸,饮菊花 酒和赏菊;目的是驱邪避祸,延年增寿,欣赏秋景,与前代比较亦无二致。所谓“却 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2 7 、“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龃、“兹辰采仙菊,荐寿 庆重阳 2 9 者是。唐代帝王过重阳节见于全唐诗的最早者是武则天或中宗,其 过节地点多在大慈恩寺,例为登塔、饮菊花酒。德宗以后,行庆地点多在曲江池。 贞元四年或五年重九日,德宗在曲江亭宴群臣,并制诗赐之,诗序云:“朕在位仅 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赐兹宴赏,俾大夫卿士,得同 欢洽也。夫共其戚者同其休,有其初者贵其终。咨尔群僚,顺朕不暇,乐而能节, 职司其忧,咸若时则,庶乎理矣。因重阳之会,聊示所怀。”群臣有诗和之。登 大雁塔,临曲江水,是重阳节的固定节目。值得注意的是,前代重阳登高的地点往 往在乐游原,在唐代,乐游原的文化娱乐活动仍然很多,如高宗皇帝、则天皇帝及 玄宗皇帝都在乐游原赐宴过臣下,王勃、朱差、苏付、张说、赵冬曦、崔沔、崔尚、 胡皓、王翰等在宴会上都写过应刳诗。此外,卢照邻、张九龄、郭震、杜甫、钱起、 歇、杨凭、裴度、元穰、自居易、张祜、桂牧、李商隐、刘仁得、李频、豆卢回 和皎然等也都游览过乐游原,并写下情景交融的感人诗篇。但是,无论是应制诗还 是其他人的诗,都没有一篇是有关重阳节的,可见唐代时乐游原不是举行重阳节庆 活动的地方。究其原因,或许是从贞观末年起,城内有了凌霄而起的慈恩寺塔,后 来又有了连同大慈恩寺在内的比之前代更为优美的曲江风景区,登高、赏菊都有了 更好的去处的缘故。 如果说三令节是三教九流倾城欢庆的佳节,那么,曲江会则是以文士为主体的 专场演出。唐人重进士,曲江大会、雁塔题名的主角则是新科进士,在唐代文人看 来这是极为风雅荣耀之事。曲江会本为落第者的慰藉,后渐变为金榜题名者的狂欢, 王定保唐摭言谓:“案李肇舍人国史补云:曲江大会比为下弟举入,其筵 席简率,器皿皆隔山抛之,属比之席地幕天,殆不棚远。尔来渐渐侈靡,皆为上列 所据,向之下第举人,不复预矣。1 宋敏求春明退食录亦谓:“曲江晏,唐 初设以慰下第举人。其蜃废驰,丽进士会同年于此。开元时造紫云楼手江边,至期, 上率富嫔垂窄观焉。”唐代科举放榜的时耀在二月,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举子及 第后,先至主考宫处通名报性,名驻“过堂”3 2 薪进士的穗江宴应该是在中和节之 后。宴会名墨繁多,有大相识、次相谖、小相识、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牡丹、 看佛牙、关宴等名跨,其中最重的豢是吏部铨选即关试之后的关宴,宴会鹾,各自 1 6 便要走马上任,因此又叫离宴。其景况如下所载: “曲江亭子,安、史未乱前,诸司皆列于岸浒;幸蜀之后,皆烬于兵火矣,所 存者唯尚书亭子而已。进士关宴,常寄其间。既彻馔,则移乐泛舟,率为常例。宴 前数日,行市骈阗于江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有若中东床之选者,十八 九钿车珠鞍,栉比而至。”3 3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人生快意之事联翩而至。唐代的 进士试,名额极其有限,上千人中止录取数十名,因此,举子们一旦中第,其得意 的情态,不仅形于色,而且跃于纸,所谓“岐路不在天,十年行不止。一旦公道开, 青云在平地。 m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万里便随金鸳鸯,三台仍借 玉连钱。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筠、 “一声金鼓辟金扉,三十仙才上翠微”。此时尚有一专司营办宴会的组织,名日 “进士团 盯。曲江大会之后,则是杏园探花宴,在举行宴会时,还要从新进士中 挑选两名最年轻者充当探花使,走遍长安城,把城中最美的鲜花采集带回宴会来。 孟郊考中进士后,曾跟随探花使跑了一回,并以登科后诗志之:“昔日龌龊不 堪嗟,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船如上文所述,宴 会又设题名席,宴会后,一齐前往慈恩寺题名于塔壁,在同年中选出善书者书之( 太 平广记) ,后世称之为“雁塔题名”。在题名毕,即乘画舫游玩,其纵情狂放,极 尽所能,有时候,皇帝高兴起来,还会优诏新进士进入芙蓉园游赏,诗人李绅有诗 为证:“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 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地丛拂砌繁。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3 9 这对 于新进士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正所谓喜上加喜,双喜临门也。 曲江既然是京城长安的一处官民共同拥有的文化娱乐场所,在三令节和杏园宴 1 7 之外,平时也是京城窘员们案牍之余体闲的首选之地,据殛墁录载;“唐京省 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 川) 杜( 蓝) 数十里间,泉名 占胜,布满川陆,至今基地尚在。省寺皆有出池,睦江各置船舫,以拟岁游赏。诸 司农出池为最,船惟户部为最。百司在馥江池建立山池、设置船舫,以供度假, 曲江确是唐长安处最大的公共园林。 二、唐代诗歌里的曲江意象 我们从上述可以看出,曲江的盛衰与唐朝的兴亡几乎同步,它的秀美风景代表 着大唐王朝昔日的无比繁华,它的沧桑变化也记录着李唐王室的成败荣辱。 唐代诗歌里曲江各分景及其意象构成 曲江风景区主要由曲江池、荚蓉园、杏园和慈恩寺构成。曲江池地处少陵原与 乐游原之间,张礼游城南记说;“江以水流屈曲,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不见底。静 唐人欧阳詹也曾对其有描绘:曲江池“修原北峙,回冈旁转,圆环四匝,中成窗坎 东西三里而遥,南北三里而近。结合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实地勘察的结果,可 知曲江是一个湖面较大的池沼,湖水主要分布在南北两端,东西两岸蜿蜒曲折,富 有变化;杏园位于通善坊,在曲江池甄岸,与慈恩寺相对并紧靠寺的南边,所以也 称南园;芙蓉园也叫芙蓉苑,是隋唐皇家禁苑,位于曲江池南岸,紧靠外郭城,周 盟筑有高赢的围墙。曜北壤也是长安城的外郭城,沿壤筑有紫云楼,亦称“小苑” 或“南苑;慈恳寺位于晋昌坊东部,占半坊之地。贞观二十二年( 6 4 8 ) 毫宗为 文德壁后立为寺,敌以慈恩名。 l 。唐诗里的凿江洮意象。“曲江水满花手树艟。这里以东景为主,构成多样 的意象空闯。早春时节“益江冰欲尽,风目己恬和。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射。 1 8 一派春机盎然的生动景象;阳春季节,游人们渐次增多,加上踏青等活动及“三月 三日上巳节的到来,带来了曲江旅游活动的第一个高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 鸟时兼白鸟飞。 4 2 ,“曲江绿柳变烟条,寒冬冰随暖气销。鸟度时时冲絮起,花 繁衮衮压枝低。一钉;暮春时节,惜春之情油然而生,“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 点正愁人“,春到深处也煞是迷人,“林花着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惦、“穿 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一蛐。夏季曲江菰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药, 湛然可爱。其动静辉映妙趣横生。 2 唐诗里的杏园意象。杏园以杏花为主景,春日“花满杏园千万树7 ,“映 云犹误雪,煦日欲成霞”蛆,“异香飘九陌,丽色映千门刀,从视觉、味觉各方 面来写杏花盛开时的景况。杏花被古人认为是最能传达春之信息的花卉之一,再 加之杏园是唐代新科进士举行探花宴的场所,故杏花又是春风及第之花,增添了 一份文化底蕴。正如郑谷曲江红杏诗:“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 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一唐人特别喜欢杏花,白居易重寻杏园 诗云:“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徘徊。杏园结子春深后,谁解多情又独 来。 钉、“曲江晴望好,接近梵王家。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映云犹误雪, 煦日欲成霞。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跎。 3 唐诗里的芙蓉园意象。芙蓉园是皇家禁苑,是曲江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太 平御览居处部园圃条载:“芙蓉苑,本隋氏之离宫,园中广厦修廊,连 互屈曲。其地延袤爽屺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阪下有凉堂,堂东有 临水亭。”( ( 宋) 李叻太平御览) 入夏以后园中莲花盛开,柳丝低垂,清风习 习,荷香阵阵,夏日里的烦躁为之尽去。姚合在咏南池嘉莲中对芙蓉园中的景 1 9 色有所反映:“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花出碧泉。浓淡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蒂 相连。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 可见园中景致对诗人的吸引力。另外,李在春日侍芙蓉园应制中也写道“水 殿i 瞄丹,山楼绕翠微”,可知芙蓉园中有水殿山楼等建筑,与周围景色相映。 4 唐诗里的大慈恩寺意象。大慈恩寺位于晋昌坊,水竹森邃,为京都之最。院 内的景色以牡丹和浮图为主,犹以牡丹著称。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丁载:“长 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 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 。唐代牡丹是风靡全国的花卉,权德舆有诗咏道:“澹荡 韵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 北,浓芳深院红霞色。”5 4 另外大雁塔是重阳登高的主要去处,在全唐诗中有 很多描写大雁塔的诗,岑参对大雁塔的气势有所描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 宫一弱。再加之雁塔题名等活动,慈恩寺已经不仅仅是佛教圣地,游赏功能也在逐 步加强。几个分景区或以水为主,或以花为盛,或以园林取巧,各种景色相得益彰, 为曲江增添了无限魅力。 唐诗里曲江风景区艺术功能分析 构筑了活动空间。曲江作为一个公共园林区,它的服务功能是多方位的,为各 阶层提供了一个开敞的活动空间。 1 诗人是曲江不可忽视的旅游群体。这里为诗人提供了一个遣怀、游宴的场所。 文人宴饮活动常常寄于其间,这里既有个人活动也有群体活动。曲江是文人远避尘 世的乐园,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纵饮久判人共弃,懒 朝真与世相违耵。在这里,文人的心灵世界暂时回归本我。“曲水流觞 一直传 为佳话。最值得一提的是进士关宴,它贯穿了整个曲江景区:曲江赐宴、杏园聚宴 和雁塔题名为曲江旅游增添了一处人文风景。唐摭言对游宴情况的描述: “曲 江亭子,进士关宴常寄其间。既彻馔,则移乐泛舟,率为常例,宴前数日,行 市骈阗于江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有若中东床者,十八九钿车珠鞅,栉 比而至。 从这段记载可看出当时场面的盛大。刘沧及第后宴曲江中写道:“及 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藉,柳色箫声拂玉楼。”秘曲江宴 后是杏园宴,亦称“探花宴”,秦中岁时记载:“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便 差定先辈二人少俊者,为两街探花使,若他人折得花卉、先开牡丹、芍药来者,即 各有罚。泖可知杏园宴娱乐、嬉闹的色彩较浓;最后是雁塔题名。曲江、杏园、雁 塔组成进士精英文化的载体。 2 平民化的节俗游赏活动。每年的三节: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 城士女咸要来此登赏祓禊。届时“彩幄翠帱,迎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节俗与游赏融为一体,热闹非凡,正如刘驾诗:“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一鞠。 九月重阳节的登高活动也多选在地势高亢的乐游园和慈恩寺浮图,这是市民节俗活 动的一个主要分布区。除了三节,其它的游春活动也很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仕女的 踏春游,“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籍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 又“都人士女,每正月半后,各乘车骑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 ( 后周)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 3 官僚阶层的度假休闲活动的场所。盛夏暑热难耐,朝中百官公卿三日一上班, 闲暇时间都跑到曲江池度假消暑,池中早已备有船舫,以供游赏。像司农司的山池 布置精巧,户部的船舫样式新颖都为时人所称道。在安史之乱前,曲江沿岸有各官 2 1 署建造的拳子,布满了睦江沿岸,与菇低起伏的地形榜映成趣,既提供了度假憩息 地又秀景区增添了美感。皇帝有时会御驾亲临,圊大臣们吟诗作赋。全唐诗中 有大量的魏江和慈恩寺浮图的应制诗。 4 。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一一睦江大会。唐代许多皇帝都曾到睦江游乐,玄宗到馥 江的次数最多,为方便游乐,还专门让人在长安城的东墙边修筑了夹城。有时还要 举行盛况空前的曲江大会,唐摭言卷三散序条载:“逼曲江大会,则先牌教坊 请奏,上御紫云楼垂观焉,时或拟作乐,则为之移日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 安几予半空。 当然,在瞳江的游览中,各种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相互渗透的,在这里划分不同 的阶层活动,只是指活动的主体而言。从以上的唐代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