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四夷考是明人叶向高撰写的一部记载本朝周边各民族和国家 情况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书。作者叶向高,明朝重臣,他为了总结历 史的经验教训,为解决现实的问题提供借鉴而撰写四夷考。 四夷考又名“四夷志”,全书共八卷,属于万历本朝官修 国史中“志”的范畴。 在撰写过程当中利用了很多文献材料,包括明实录以及皇 明北虏考、三云筹俎考等前人传志,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闻见, 从而保证了四夷考的史料价值。它对研究明史特别是明朝边防史 具有重要价值。 叶向高本人具有卓越的史识,在行文中发表了精辟的史论,主旨 明确、客观公正。 四夷考也有一些缺点,但并不影响四夷考的史学地位。 关键词:叶向高,四夷考,史料,史学价值 a b s t r a c t s i y i k a o i sab o o ko fh i s t o r yt h a tr e c o r d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a l l e t h n i cg r o u p sw h i c hs u r r o u n d i n g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i t sh i s t o r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a u t h o ro ft h eb o o kn a m e d y e x i a n g g a ow h o w a so n eo ft h ek e ym i n i s t e r s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i n o r d e rt os u mu p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s o l v et h ep r a c t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t h ea u t h o rw r o t e “s i y i k a o s i y i k a o a l s ok n o w na s s i y i z h i , w h i c hi sb e l o n gt ot h eo f f i c i a l h i s t o r yb o o k t h eb o o k h a d e i g h tc h a p t e r s a tt h et i m eo f w r i t i n gt h eb o o kt h a tt h ea u t h o ru s e dal o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 i n c l u d i n g m i n g s h i l u ,h u a n g m i n g b e i l u k a o ”a n d ”s a n y u n c h o u z u k a o t h eb o o kb a s e do nt h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a n dt h ea u t h o ra l s ou s e d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w h a th es a wa n dh e a r d t h eb o o kh a da nv e r y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t or e s e a r c h h i s t o r yo f 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f r o n t i e rh i s t o r yo f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y e x i a n g g a oe x p r e s s e dh i se x c e l l e n to p i n i o n si nt h eb o o ka n dh i s a r g u m e n tw a so b j e c t i v ea n df a i ri nt h eb o o k t h ea u t h o ra l s oh a dm a n y b r i l l i a n tc o m m e n t so nt h eh i s t o r yo fm i n gd y n a s t yi nt h eb o o k s i y i k a o 辩a l s oh a ds o m es h o r t c o m i n g s ,b u ti td i dn o ta f f e c t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o ft h eb o o k k e yw o r d s :y e x i a n g g a o ,s i y i k a o ,h i s t o r ym a t e r i a l s ,t h ev a l u eo f 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4 , 签名: 垒垡日期:丫年多月声巾日 7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一 签名:五军导师签名:糊 签名: 乒毕导师签名:1z 3 1 日期:年,月 日 引言 雩|言 作为明人记载本朝周边各民族状况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书,四夷考以其 全面置详实翦记载,深裂又糟瓣的史论,蠹刊行戳来受到世人懿重视。对其进 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四夷考这部书各方面的情况,另一方磁也有 利予明代边防文献研究领域的进步拓宽。 晚臻对代,蠹予嘉靖、万历时麓,致治黑暗,吏治瘸败,民生西麓,使一些 有识志士深感忧虑,他们对各种社会弊端深恶痛绝,边防不断深化的危机自然 她成为了边防史地撰述勃然必起的直接动因。明人撰写有关边防内容的史书 一般都舞崧专题史料努,这些著侔或系统记录了臻代少数民族巍周边嚣家魏发 展历史,或叙述慕些事件的原委,或详述一糍民族、国家社会情况、首领世系 及部落驻地,或收录首领的书信表文,或以图说明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边界形 势,其孛多势作者亲历要睹的第一手资料,瓣研究葵霞边防史遗颇具价毽,絮 张雨的边政考、郑晓的垒明北虏考、魏焕的1 0 l , 边考等。这垫史籍虽 历来评价较高,但存在体例混乱、记载内容过于单一、许多作品分量不大的通 瘸。溪蓠豹研究王作多集孛于史辫赫收集整理,或者进行解题式豹说璃,这两 种方式有利于研究者放整体主把握和利鼹史籍。僵是对子学习、研究者来说, 了解这些文献的具体内容、它的独特史学价值、以及版本的选择,才是最为重 要熬。鏊翦国杰外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少的。蓊史学暴对时内嵩豹 研究还属于开拓除段,丽对叶氏豹霞夷考进行全方使研究静,更是少之又 少。例如林桦苍霞草全集散论只是简单提及有关四夷考的内容,再如 方宝j | | 时寓高著作汇考只是解决了时囱赢有关生平著述的问题。嚣拢四 夷考的研究还有穰大鲍空闻。 本文试图利用大量文献浚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考证与论述 相结合的方式,以论述为主,澍该文献特别是其成书、版本、史料来源、史料 价值等惜猛进行一定程度探讨釉研究。 在研究当中所利用的主要文献有:明实泶、明史、明史纪事本宋、 皇明经世文编、弁山堂别集、中国善本书目提要、皇明北虏考皇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九边考、边政考等。 一、叶向高与四夷考 ( 一) 叶向高生平及著述 l ,家世及生平 作为萌朝的酋辅,又是为富清正有作为的重臣,时向蒿在明代历史中的地 位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明史有传,篇幅颇长,而且在与其同时期或稍后的 文人著作中,也经常能看到他的事迹。综合多部史籍的记载,我们可以对叶向 高有一个摆当明晰的认识。 叶向高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 1 5 5 9 年) ,祖辈为福清县李义乡化南里云山 城( 现港头镇后叶村) 书香宦门。老祖叶仁俨、祖父叶广彬均是名闻一邑的文 士。父朝荣,弱隆庆年闻任江谣九江通判、广西养剩州知州n 3 。困倭寇乱舞, 叶向高母逃难,生叶向高于道旁破口之中,故取乳名曰“厉仔”。叶向高3 岁时 全家避倭迁居海豳镇东城,至嘉靖四十二年倭患平,迁回后叶村。据修于清乾 隆年阕的叶氏家乘记载,时淘高童幼天资聪颖,6 岁入学便能过嚣戒诵, 应对敏捷,故“幼称奇童。瀚 隆庆六年( 1 5 7 2 年) 1 4 岁的叶向高,考取秀才第三名,入县学深造。明万 历七年( 1 5 7 9 年) ,应福建乡试,考取第二十五名。万历十一年( 1 5 8 3 年) ,殿 试考驭二甲十二名,赐进士擞身。又以福建考生第一名考取庶吉士第六名,入 翰林馆实习。3 年修业期满,授翰林编修,时年2 7 岁。后父母相继去世,奔丧 在家。万历二十二年( 1 5 9 4 年) 服除,到京补官,迂南京园子监司业。 万历二二年翡朝修国变,时向高在万历二十三年被增为纂修富,蹒虽然 万历= 十五年国史修撰活动废止,但由于许多史学家的热衷还是留下了部分成 果,叶淘高的四夷志( 四夷考) 便是其中之一。h 1 次年,叶氏被召为左春 坊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时矿税横行,向高上疏“弓| 东汲西邸聚钱事为签 匝1 力陈矿税之害,因此事被排挤出京,不久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期间“妖书 2 续忧危兹议挣案兴起后,向高“移书沈一贯力谏 ,嘲力请不要株连无 辜,弓l 起时任首辅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滞留南京九年。 沈一贯罢职盾,叶向高在万历三十五年被擢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 入政府的中枢系统。次年,医其他首辅或卒或辞,叶向赢遂独相。僵此时神宗 荒政,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赋税苛重。他藤对的政局,可从他给致仕在家的 原酋辅申时行的信中可以看出:“入朝受事业已月余,窃见事体扦格,物情参商, 密勿之地日轻,搦摩之端滋甚,奏揭愈多,丽上愈不报;斡旋愈苦,而下愈见 疑。行局已成,调剂未易。溺面对混乱的朝政,他在任职期间,承担了舀常的 票拟。明自英宗后,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 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票拟,亦称票瞻、条旨或调窘。这实际上就是 代拟好“御批静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掌握代替皇帝 起草批示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叶向高承担票拟工作,维持了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还主持并积极参与整顿军队,加强边防的事业。叶向 高认为造成骧代蓐期军事危机的主要原医是军政败坏,军饷不足和部队素质的 低下。万历三十六年他在条陈时政催发考选疏中称:“驻逐日接得各处抚按 官揭帖,告苦诉穷,千言万语,其大较只是巡按缺官,军事缺粮两事最为紧 急。皇上不处军饷则军饷难矣。军饷难,则边夏莫措手是,丽疆事难 矣。嘲除了负责上述工作外叶向高还提出了很多有关用人、理财的合理建议: 他力陈补缺官、用贤才。由于明神宗的长期怠政,使官吏任免处于半停顿状态, 在职宫吏不能正常升迂,空缺职位不能及时得到补充,使政府机构几乎瘫痪。 叶向高看到问题的危害性,认为“古来致乱之故多矣,然未有上下隔绝,中外 乖离,处处隐忧,人人语难如今日者。打他在疏文中提到,边兵缺食,朝廷缺员, 辽、蓟、宣、云之闻,流言豳布还指出“今九列共止数人,又强半卧病; 御史阑署止有二人,巡差半阙,纲纪陵迟”。m 所以他以死抗争,让万历皇帝处 理朝政。叶向高又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人才,特别是贤才。故“有德量,好扶植 善类。从糟3 饱曾土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赈济百姓。当对国家财政已经每况愈下, 而神宗依然大肆挥霍,在叶向高的力执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瑞王婚,费 且以福王二十万为例,向高力争,乃寝。同时,他支持赈济灾伤之地,解决百 姓的实际困难,“又揭请赈出嚣、福建灾伤 。“虹可以说,叶向高虽未能挽狂澜 于即倒,但未愧于。个大臣的本分。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 -、 仕。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熹宗天启元年( 1 6 2 1 ) 叶向嵩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 登基,“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 ,珏2 1 操纵朝政。魏忠贤执掌司税监,剩雳代 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 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赢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 辨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可以认为“台由( 向离号) 在而 调护,清流尚可苟延国脉 n 。而到了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 东林党入,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 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因时是朝中清流豹代表, 被列为东林党首魁。他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再次致 仕。 天启七年( 1 6 2 7 ) ,熹宗去世,时囱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6 9 岁。惑宗( 崇 祯帝) 即位并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其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2 、著述 时向高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涯当中,勤于著述且成果颇宰。文中详细记载了 自己所参与的朝政大事、时政要闻、以及为官的经历和感受,能够直接反映晚 明历史的诸多层面。经过笔者初步统计,叶向高的著作,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苍霞系列。其中有苍霞草二十卷,该书为时氏文集,除少量文 章创作于万历二十七年( 1 5 9 9 ) 之前外,余下文章均为万历二十七年至三十五 年服官南京吏部时所作;有苍霞续草二十二卷,内容基本上是万历三十五 年( 1 6 0 7 ) 所作;有苍霞余草四卷,虑容多为万历四十三年( 1 6 1 5 ) 以 后所作;有苍霞诗草八卷,汇集了叶向商的各种体裁的诗作,约3 7 2 题, 其中以七言律为最多;有后纶扉尺牍十卷,“纶扉即内阁之意,该书汇集 了其在天窟元年( 1 6 2 1 ) 至四年( 1 6 2 4 ) 闻所作奏疏;有纶扉奏草三十卷, 该书生要汇集了叶向高自万历:十五年( 1 5 9 7 ) 任职南京左春坊至万历四十二 年( 1 6 1 4 ) 致仕期间的奏疏;有续纶扉奏革十四卷,是叶向高自万历四十 八年( 1 6 2 0 ) 至天启五年( 1 6 2 5 ) 闻所上的奏疏的一次结集。 以上七种叶向高的著作,凡百一十八卷,时人习惯上称之为“苍霞七草。 据清人姚觐元所编清代禁毁书目所著录,叶向高的“苍霞七草 ,均被列为 应缴违碍书籍各种名目之中。 其二、年谱、实录及史志类著作。有蘧编二卷,该书为叶氏鸯编年 谱;有明光宗实录八卷,是书为叶向高等于天启三年( 1 6 2 3 ) 修成,行世 毒 的有钞本、传抄本及甓实录影印本;有( 万历) 玉融志四卷,巴佚;有 福庐山志三卷,已佚。此外宫词四卷,亦佚。 其三、由叶向高汇纂、选辑、评注、校刻删订的书籍。有说类六十二 卷,露痒全书总圈卷一三二子部杂家类存冒九云:“明时向高编,林 茂槐增删,是书摘唐宋说部之文,分类编次。每类之下,各分子嚣。每条 下悉注原书。然皆习见之典,别无新异。其上细书评语,体例尤为近俗”。有福 唐风雅集不分卷,许文穆公集六卷。亦为叶向高辑录成书。 ( 三) 四夷考成书之时代 叶向高生活的时代,正值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嘉靖、万历时期,江河日下, 时代动荡,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内乱不止,外患频仍,特别是“北虏南倭 问 题一直困扰着明政府。这一系列的享会阗题,要求明政府及时地拿出切实可行 的措施来应对。反映在史学上,就表现为“经世致用舸的史学思潮风起。叶向 高的四夷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 l 。明中期以来的内政及边防危机 嘉靖,万历时期,明王朝已经走完了二百多年的历程,此时帝国的内、外 部均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并从政治、边防、军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政治方匿明中叶以来,隧着沉淀于鬻王朝内部的积弊一天天的暴露爨来, 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形成了嚣昏臣暗的政局。嘉靖皇帝耽溺青词斋醮,隆庆 皇帝专事搜刮淫乐,万历皇帝则二十余年深居静摄,不理朝政,上层统治者极 端淫逸腐化。放寨靖时期开始,内阁倾辜l 亦愈演愈烈。内阁酋辅的变动,苁杨 廷到杨一清、张璁,从夏言、严嵩到高拱、张居正,无一不是剑拔弩张、充满 杀气。官场之中“爱恶交攻 、“巧宦易容n 4 1 的恶习也随处可见。内阁成员 之闻为争权夺利丽互相攻讦和明争暗斗,公然将国家利益擞作政治筹码,腐败 贿赂盛行于举赣上下。嘉靖二十五年( 1 5 4 6 ) 春,总督陕西三边( 指延绥、甘 肃、宁夏三镇) 曾铣提出收复河套的建议,就败丧在严嵩、夏言、仇鸾等人的 政治斗争中,曾铣本入亦为威宁侯仇鸾雠诬论死。 张居正死后被夺爵抄家,内阁大臣们又惟知保位固宠,依阿自守,掩饰取 名,弼谐无闻,循默避事 。【1 5 3 与此同时,朋党相争,宦官专权。“议大礼”、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争国本”等宫廷事件聚讼盈廷,抨击无日。统治机制已不能正常运转。 边防、军事方面明中叶开始,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不再能实行正确有效 的边域民族及贸易政策,而且边关的武各也几乎废弛。在这种情况下,立国以 来一直困扰着明廷的“北虏南倭 问题,开始突出了。其中在北方,东起辽东 的鸭绿江,西至甘肃的酒泉,绵延近万里,累年经营的所谓辽东、宣府、大同、 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等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九边防线,此 时不再是阻挡蒙古铁骑的坚固屏障。当初远遁塞外的北元蒙古残余势力,此时 开始频繁地南下侵扰,广袤的北部边防几乎年年有警。尤其是正德以来,明朝 的边政已经衰败至极。方逢时慨叹道:“正德以来,边备废弛。嘉靖之末,柄臣 贪冒,将士离心,文武解体,北人跳梁,边境骚然,生灵暴骨。加以诸逆内叛 外勾,攻城破邑,覆军杀将,无岁无之。川埔1 甚至深至京畿之地,使朝廷受到震 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嘉靖二十九年( 1 5 5 0 ) 的“庚戌之变”。是年夏季,蒙古俺 答部大举南下,入寇大同,大败前来迎战的镇戍明军,“遂大掠怀柔,围顺义, 抵通州,分兵四掠,焚湖渠马房,畿甸大震”。u 刀随后进逼京师,“敌焚掠三日, 引去”。1 8 1 与北部边防危机遥遥相应的是东南沿海疆域的倭寇之患。倭寇之患虽然开 始于明代的初年,但是由于当时王朝初立,国势军力正强,对于犯边侵扰的倭 寇打击积极,所以倭患的问题相当一段时间并没有构成东南边防的危机。但是 到了嘉靖年间,在北部边防频频报警的同时,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也开始猖 獗起来。由于政治腐败,武备废弛,明军与入犯的倭寇只一交手,便惨遭失败, 从这以后,起辽东到广东,沿海绵亘数千里及一些与沿海地带相接的广袤地区, 无不遭受倭寇的蹂躏,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受害更是严重,“自东南 中倭以来,十余年间,中外骚扰,财力俱诎,生灵涂炭已极。 n 钔 隆庆四年( 1 5 7 0 ) “俺答封贡 后,北部边防的威胁有所减轻,但是紧接着, 万历年间,“东夷、西夏、播滇告变_ 脚1 被称为“万历三大征的东征朝鲜、 平定播州、宁夏的三次大规模的用兵接次举行。而此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 女真族不断强大。从1 5 8 3 年至1 5 9 5 年,仅仅十几年时间,努尔哈赤即统一了 女真的大部分,拥有了极强的势力,虽然这时候他还做出态势,赴京谢恩,但 其过于强势的行动,以及他与明朝复杂的关系,使得明政府上层相当多的人都 对其十分忌惮。 与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相连的后果是军费膨胀,为了支付“九边 的军费, 6 骥政府几乎要震去全部的太仓储银。加上赋役制度的混乱,官僚机构的庞大, 宗藩繁盛,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嘉靖万历期间,明政府已经面l 晦财政匮竭的危 机。隆庆期间,户部尚书马森已经发出警告:“今日催征急矣,搜刮穷矣,事例 开矣,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静啤3 这时再优秀的理财能手也无计可施。 综合内外部两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明朝后期严重的衰败局面,雨四夷 考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2 明代中后期形成的“经世致用 的史学风气 嘉靖、万历时期,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民生曰蹙使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忧 虑,他们对各种社会弊端深恶痛绝,针砭现实也成为这一时期史学经世的重要 内容。陈文烛谈到好友王世贞撰写龛出堂别集的意图嚣尊说:“乃叉以流榻隐 忧,故自斧展以至貂挡,嫩丑悉陈,无所衮钺,以俟夫后世君子。同心者易寻, 吹毛者难见。顾其中藏三尺之严,毫不可夺,不亦隐而直呼? 川韧“藏三尺之 严”体现了王世炭针砭时弊的评史标准。又如瞿九思万历武功录的撰写, 薄音湖先生认为“以这样一部书既为皇帝歌功颂德,又表达讽刺入主之意川锚。 因此在社会危机空前激化和实学思想的背景下,在承袭传统褒贬、垂训、资鉴 来达到经世晷的的阍时,嘉靖、万历时期的史学家们在以史经世的道路上作出 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史学经世的方向有所变化。可以看出,嘉靖、万历时期 的史学家们有着很强的时代责任感,他们切实的着眼于江河日下的现实情况, 丽拯弊救亡的最敏捷之路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开出补救之方,于是,务致实 用与针砭现实成为他们以史经世的大方向。 边防不断深化的危机对于当时那些身任职事和身历其害的文职军事官员的 刺激显然很深刻,因此感时伤事,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边防史地撰述勃然兴起 的鲞接动因。他们或利用工作之便搜集整理窘方图籍档案编纂为帙,或将身历 耳闻的事实记录成书,“寻得失予累朝,考虏情之终始。睇们 在史学思想的研究中,“史之为用”是史学家需要探讨得一个重要问题。刘 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云:“然史之力饪,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丽赢是 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李延寿也于北史序传中指出:“斯盖哲 王经国,通贤垂范,惩戒之方,率由兹义。 其中都强调了史学经世的现实作用。 著名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认荛,史学、变家与时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一个 历史学家能够完全的脱离时代,“史学和时代是一种很明确的动态关系。陟1 而 叶向高的四夷考全书无一章不与时势相关,全书浸淫着很深的经世色彩。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四夷考之体例、内容和版本流传 ( 一) 四夷考之体例 四夷考原名四夷志,为明万历朝官修国史“志”的一部分。所谓的 “志 书,一般是指综合记录该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情况 的文献,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方志种类大体有三种:其一、综合全国情况 的有总志和一统志;其二、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厅志、乡 土志等;其三、专志,指记载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 风土方面的志书。方志起源很早。周礼春官有外史“掌四方之志”的 说法。到了西汉和魏晋时期,方志一词已屡见不鲜。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方志尚处于形成阶段。当时,无论是体例内容,方志皆属地理书,其 称谓亦多为地志、地记。其内容主要记叙地区的方域境界、山川物产、风 俗民情。隋唐两朝,以志、记为名的方志书发展起来。宋代,以记地为主 的方志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至此方志书始体例初各,自成一体。明代的 方志较前朝又有发展,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 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亦各多次修志。此外还出现了边关志,以及 村镇志等等。对于志书的性质,明代已提出属于史的范畴。 而四夷志,其体例又与方志有区别,实际上是纪传体史书中“志”的范 畴。纪传体史书中的志,肇始于司马迁史记八“书 ,意在记载历代朝章 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到了班固汉书,改“书 为“志 ,并为后 世所继承。所以,纪传体史书中的“志”,是记述关于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社会生活的各项典章制度及其演变的篇章。而从四夷考的内容来看, 无疑是更合乎这一体例。这里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为什么该 书先称“志 后为“考”,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推测:按照惯例,在史 局写作时,其作为纪传体史书的一部分,只能称之为“志 ,这当是称“志”的 原因。但是现今所知四夷考最早的版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刻本,而此时其 原属的本朝“国史 早在万历二十五年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原属的整 部史书并未完成,这时它作为单独的一部书( 苍霞草中的一部分) 来出版的。 如果这样,仍然称其为“志 已无必要,改称为“考 并非不可,因为它已经 不受纪传体史书中必须称“志”这一体例的限制。并且称之为“考 ,可以更好 8 地表现其获此l 乍为独立一书而存世的这样的攀实。 ( 二) 四夷考之内容 明入记述中的“四夷”,既苞括我量境内东夷、西戌、鬻蛮、北狄等少数民 族,也包括今日与中国相邻的一些国家。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称为夏或华 夏,其社会发展较快,力量强大;而周边的被称为“四夷,社会发展较慢。“四 有四暖夕方的含义。所谓的拓夷,煲| l 是古代对少数爰族的种鄙呼。露夷考 在叙述周边国家和民族时,都首先简述其历史起源,然后评论其与明朝之关系。 内容主要涉及封赐、贸易往来、婚聘、征讨等大事,保留了许多中外关系和民 族关系的珍贵和重要酶历史资料。该书卷八还附录了盐政考屯政考京 营兵制考,其内容涉及了国家命脉的盐政、兵制、屯田的沿革、利弊、变化等。 全粥多所论述和考证,并在各卷后发表了作者的精辟议论。四夷考共八卷, 记载的凌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瑟: 1 、关于与周边国家方面卷一记载的是周边与明朝关系密切的三个国 家朝鲜、日本、安南的历史渊源、沿革,然后评论其与明朝关系,以及明朝对 其实行懿政策,涉及朝贡、婚聘、贸易、征讨等大事。其串根据各个匿家的实 际情况记载的侧重点不同,与朝鲜方面主要阐述了双方和睦、稳定的关系,朝 贡、贸易以及双方的文化交流情况;关于与网本,由于“北虏南倭 一直是困 扰明政府的大闯题,因此作者主要记述了倭寇兴起缘由、危害及平倭之记实; 关于与安南,主要记述了明朝为了保持其与安南的宗藩关系而进行的平叛、征 伐。 2 、关于蒙古方面卷二和卷五、六、七重点介绍了明与蒙古方面的关 系,其记事从1 3 6 8 年七月徐达、常遥春率军遥近大都,元颁帝妥欢帖本儿北遥 开始,迄于隆庆末“俺答封贡 ,包含了将近二百年间双方的致书、征讨、朝贡、 封赏、平寇、侵扰等内容。此部分内容分别记述了四夷考卷二朵颜三卫 考,卷五、六、七北虏考,其中朵颜三卫考主要涉及了“三卫的建制 和沿革”、“三卫之内附 以及在此期间三卫与明朝廷的叛服无常的关系。关于 北虏考的内容,卷五洪武至永乐年间主要记述了此一期间,明廷发动对蒙 吉豹进攻,如洪武期闯群李文忠克应星、“徐达讨王傈保 等,以及其后永乐 帝进行的“五出量犁打。在记述两方军事对抗的同时,还充分的记述了明朝对蒙 古的怀柔政策,明廷多次致书对蒙古王公、贵族、官吏进行招抚和其来降归附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事实及其朝贡。记载明蒙双方军事活动的同时,还透漏了北元内部的汗位更 迭。卷六宣德年间至弘治年间的记事,主要记述了明宣宗“大破兀良哈”和明 廷对阿鲁台招抚之事。在正统、景泰期间主要记载的是明朝与蒙古之间的经济 往来、“土木之变也先称汗及其败亡。在天顺、成化、弘治期间,除了介绍明 蒙之间的一些战争外,还详实地介绍了蒙古内部的政局情况。卷七反映的是正 德至隆庆期间,正德年问除了介绍了一些明蒙之间的战争外,也介绍了诸部首 领各相雄长,争权夺位的史实;嘉靖年间详实的介绍了吉囊、俺答连续犯边的 情况,重点介绍了“庚戌之变 、“大同马市 。隆庆年间重点介绍了“俺答封贡 。 很显然,关于与蒙古的关系是叶向高记述的重点。 3 、关于与女直方面卷二中也如实记述了清代先祖的历史沿革,明朝 对其进行的分封、朝贡、赏赐,重点涉及了辽东以及女直、女真诸卫,尤其是 建州卫的情况。 4 、关于与其他少数民族方面卷三、四叙述了一些西北少数民族, 包括哈密卫、赤斤蒙古、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罕东左、沙州、西番、吐 鲁番等的情况以及明朝对其册封、朝贡及经营。 5 、关于盐政、屯政、京营兵制等情况卷八记载了明代在盐政、屯 政、京营兵制上的制度沿革,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借鉴以前的经验,更好的治 理朝政。 ( 三) 四夷考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四夷考最初是收录在叶氏文集苍霞草里的第十一、十二卷中。因 为四夷考有“女直考”等清朝所忌讳的内容,此书被列入军机处第二次奏 进全毁书目,批语云:“查四夷考明叶向高撰。其书体例芜陋,不似叶向高 所作,疑出托名,内第二卷有谬妄之语,应请销毁 。嘲3 致使此书明以后流传不 广。现在能够看到的,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 、明万历三十四年( 16 0 6 ) 赵邦柱等刻。共十六册。“半页十行 二十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口上方刊苍霞草,下刊标题。框高 2 1 3 厘米,宽1 4 2 厘米。题“明福清叶向高进卿甫著 。前有郭正域序( 此序 第七页有“刻工张口口名) 、万历三十四年顾起元序、万历三十四年董应举序、 l o 万历三十匿年陈邦瞻序。后刊“南京光禄寺蒋本部文选霞郎中赵邦柱、光禄寺 寺丞前本部考功司郎中徐必达、文选司郎中董可威、验封司郎中毕懋良、司务 韩偕甫、文选司主事胡嘉栋、考功司主事成伯龙、验封司主事堵维垣通校刻 , 矧以及时序。时向赢序云:“客以好语乞文,辄不忍拒,遂多应酬之作。余固自 念,此覆瓿耳,何足传于世,世亦无名余文者。独江夏郭美命,酷相慕好,每 奏篇,未尝不称善题网苍霞,则余乡亭名,考亭先生所手书。一嘲 此书卷二第六十一、六十五页、卷六第二十八页侠去。嚣录第一至二页抄配。 该书为应缴违碍书籍各种名鬻、清代禁书知见录所著录。王重民中国 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十馆、台湾中央图书馆( 三 部,其中两部原藏北平馆者) 亦有入藏。 2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有关四夷考的版本记载( 以 下全文录自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 删 1 ) 苍霞草十二卷 十嚣( 北圈) 麓万历闻刻本 十行二十字( 2 0 。8 1 4 ) 】 原题:“福清叶向高进卿甫著。此本墨色不佳,余疑不但为后印,切是仿贾翻 刻本,然无确证。卷一较金陵原本增鹾漕论上下篇,汉高帝、王祥、王仲 淹、张柬之、李业侯、宋论各一篇,卷二增谭太公李宣人双寿序篇。郭 正域序、顾起元序、董应举序、陈邦瞻序、曹学俭序,以上作序时间均为明 万历兰十四年( 1 6 0 6 ) ,亦包括叶氏之自序。 2 ) 【苍霞草二卷】八册( 北蚕) 明万历闻刻本 十行二十字( 2 0 ,8 1 3 。9 ) 原题:“福清叶向高迸卿甫著。按向高原有苍霞草,郭正域序刻之。此为官 南吏部时删汰增益旧集而成,故题作“续并苍霞草 ,刻于金陵。国会图书馆藏 本同。郭正域序、顾起元序、 万历三十四年( 1 6 0 6 ) 】董斑举序、 万历三十窭 年( 1 6 0 6 ) 陈邦瞻序、 万历三十四年( 1 6 0 6 ) 自序。 3 ) 苍霞草二十卷诗八卷余草十四卷续草二十二卷纶扉奏革三十卷续奏草十四 卷后纶扉尺蔟十卷】六十麓( = l 艺图) 明天启闻刻本 十行十九字( 1 9 9 x1 3 。7 ) 原题:“福清叶向高进卿甫著。按此当为向高全集之最后刻本,惜无总序,亦 无牌记,观续奏草止于天启五年十月,则为编定于天启四年罢休以后无疑。 卷末闻记“薪安黄一桂刻,其刻成或在天扇七年以前,抑在囱高卒后,则不敢 必矣。千顷堂书鬻所载,尚有小草篇一卷、赐归篇一卷、纪游篇 一卷,疑亦同时所刻。然历观诸家所著录,此本故为最完全之本矣。郭正域序、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顾起元序、董应举序、自序 以上苍霞草 、林尧俞序 诗 、自序 余 草 、何乔远序 续草 、林材序 纶扉奏草 、梅之焕序、自序 以 上续奏草 、自序 尺牍 。 以上四种为明代版本,清代实行文字狱,因为叶氏原文多涉及西北及辽东 事,特别是涉足了女直考,因此被列为禁毁书目,无人敢冒杀头危险印刷,因 此笔者还未发现清代之版本。清代灭亡之后,又有民国文明书局石印本,现在 史学界通用为宝颜堂秘笈本。 3 、在万历刻本刊行以后,明末陈继儒将四夷考收入所辑录 的丛书宝颜堂秘笈续笈当中,并命名宝颜堂订正四夷考( 全 文录自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 啪3 大概是在叶氏原文基础上将其略加改动, 有沈德先序,该书刻印于万历四十三年亦或之后。 1 ) 宝颜堂秘笈正集二十种续集广集各五十种汇集四十四种眉公杂著十六种 二百二十四册( 国会) ,明万历间刻本 八行十八字( 2 0 x1 1 9 ) 明陈继儒辑。正集、续集及眉公杂著题尚白斋刻,广集、汇集题亦正堂刻, 并沈德先、沈孚先所刻也。续集刻讫,孚先下世,由此推之,尚白斋殆为孚先 斋名,而亦正堂为德先斋名欤? 通称为“宝颜堂秘笈”者,则以宝颜堂为陈继 儒斋名,而继儒名在二沈之上也。孜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云:“万历四十三年 二月七日,书林张氏,梓眉公广秘笈既成,来乞余序。九日招郁伯承夜坐; 伯承好古,酷嗜奇,隐张氏,所梓眉公集,大半都其书也。 然则是书旧本, 藏自郁而梓于张,眉公等名,特为发售作招牌耳。是刻改窜删节,多失本来面 目,故为通人所嗤,近代藏书家,皆摈而不登于善本之目;兹以流传渐少,特 著录焉。姚士麟序、陈万言序 万历三十四年( 1 6 0 6 ) ( 以上正集) 、李日华 序、沈德先序、沈孚先序( 以上续集) 、沈德先序 万历四十三年( 1 6 1 5 ) ( 以 上广集) 、姚士麟序、沈德先序 以上汇集 、李日华序、沈德先序 万历三十四 年( 1 6 0 6 ) ( 以上眉公杂著) 。 2 ) 宝颜堂秘笈 残存正、续、普三集四十六册( 国会) 明万历间刻本 八 行十八字( 1 9 7 1 1 8 ) 明陈继儒辑。此仅存眉公杂著及正、续普三集。惜均已残阙,且次序颠倒, 福目不足据。然普集稍较完备,适可稿前书之阙。张可大序,王体元序 泰 昌元年( 1 6 2 0 ) ( 并普集) 1 2 3 ) 宝颜堂订正嚣夷考,k 卷 霹怒( 国会)宝颜堂秘笈零本八行十 八字( 1 9 2 1 2 3 ) 原题:“福清叶向高进卿著,华亭陈继儒仲醇、缡水沈德先天生同校。”按禁 书总露、违碍书墓并著录。 所以现在能够看到的四夷考的版本,有鹗万历三十四年赵邦柱等刻本 ( 苍霞草十六册) 、明万历间刻本( 苍霞草十册) 、明万历间刻本( 苍霞 草八麓) 、暖天癌问刻本( 荟霞草等六十船) 、观万历闻刻宝颜堂秘笈 附本、明万历间刻本宝颜堂秘笈、宝颜堂订正四夷考夕弋卷,一共七稀版本。 第七种版本不详,暂搁置不议,其他六种皆为明刻本。这六种明刻本,除一本 为明天启刻本外,其他都是万历朝刻本。明以万历为年号,一共四十八年,四 夷考成书,应该在万历三十四年之前。因此,我们要想分析和彻底了解四 夷考的版本情况,清楚一下下明万历朝版刻、明朝官刻以及宝颜堂秘笈的 大致情况是大有必要的。 我们首先看一下明万历朝的刻书情况。据记载,中国的明朝是图书事业蓬 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私坊刻书蔚然成风。雕版印刷的 规模之大,刻书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从技术上讲,明代的雕版印刷不仅继承 了传统印刷术豹技法,同时在此基拙上,进步把雕版印刷推向了项峰。从委 前市场上流通的明刻本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明代早中期,即洪 武到芷德时期;羔为嘉靖和万历时期;第三就是万历以后到崇祯阶段。据专家 估计,现存的舞板书总量大概两到三万部,明代洪武至委德的明刻本,约占总 数的大概的百分之十四、五:嘉靖万历间刻本,约占百分之七十,万历以后约 占到百分之十五、六。也就是说,万历朝刻书量最大。关于此阶段刻书之状况, 张秀民先生认为“威亿、弘治,史称海内鬻庶,晁物康摹,窜书墨越发达, 至嘉靖、万历而极盛 ,翻1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现存四夷考版本,可能只是明 代刻本中的一部分。 明代刻书主要分为宫刻、私刻秽坊刻三大部分。其中宫刻是指内府刻书以 及地方官员的刻 书,是由国家出公帑或由政府某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 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备府、州、 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都可刻书,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亥l 印的书,均可称 为富刻本。而私刻又被称为是家刻,一般是嘲个人或家族澄资所刻印的书籍。 坊刻则是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书坊刻书。其中私刻本在年代、品相、纸张等因 1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素相同的情况下,明版书中私刻本的质量却是最好,数量极多,“嘉靖时凡榜上 有名者必刻稿,万历时凡做过官的无不照例刻集子”。口2 1 叶向高在明万历二十六 年进入政府高层,这一阶段得罪了沈一贯,滞留南京九年。由于政事不得志, 叶向高开始经营自己的私事,此时正是四夷考成书不久,于是便付梓出版。 而明代书坊出书有“京本 之称谓。“京 指两京( 北京、南京) ,就某些方 面而言,应主要指南京。作为明代刊刻中心之一,南京以其稿源丰富、刊刻书 籍质量精美而著称。叶向高在南京所刻之书,从官刻、京本而言,不会太差。 明万历三十四年赵邦柱刻本,正值叶向高不得志于南京之时,又有多人校正、 标有刻工姓名,应为最善之本。 我们再看看宝颜堂秘笈。是书所收,多是掌故琐言、艺术谱录之作,颇 能反映晚明士人的喜好。所辑古书手自抄校,改窜删节,多失本来面目,故为 通人所嗤,一般藏书家皆摈而不登于善本之目。该书号称陈眉公继儒所著,其 实不然,李斌的陈眉公著述伪目考言:“眉公有两封写给友人的书信,与 戴悟轩说:但书坊所刻秘笈之类,皆伪以弟名冒之。答费无学亦说: 秘笈非弟书,书贾赝托以行,中无二三真者。”1 可见,陈眉公在世时 即已确指宝颜堂秘笈非出己手。乾隆间,因其文剿奴议撮等部分有触 犯清廷之字句,被禁毁。而四夷考虽在清朝被禁毁,但现存所知即有七本 之多,难称秘笈。所以宝颜堂秘笈本四夷考质量不会太高,唯其易得, 故为常用之本。 到了清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屡兴文字狱,尤其是乾隆帝御修四 库全书,对有碍清朝统治的典籍大肆禁毁。乾隆四十三年( 1 7 7 8 ) ,四库馆查 办有碍书籍条款明确规定:“自万历以前,各书偶有涉及辽东及女直、女真诸 卫,若语有违碍者,仍行销毁。 “明代各书内,有涉及西北边外部落者, 若有语涉偏谬者,仍行销毁。川蚓由于叶向高历官万历至天启朝,边患即以辽东、 西北为重,而四夷考涉及辽事颇多,尤其是专述了女直考,因此属被禁 之列。清初,对收藏“有碍 书籍者,治罪残酷。无人敢公开收藏,更无人敢 刊行于世。辗转流传至今者,实属罕见。就在它遭到禁毁的情况下,四夷考 仍然在民间秘密传播,并流传至今。 1 4 三、四夷考的史料来源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傅斯年先生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洳3 我们要 了解霉夷考的史料来源,就要知道叶向嵩搜集史料的范围。窭夷考的史 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明实录的利用 众所周知,实录之书,虽因出于官修,难免诬妄不实,但其内容之丰富超 过了其他史书。另外,其编写的依据是国家的档案,出了特殊的情况之外,一 般说所记也较准确。再者,它经过了初步整理,按年月嚣记述,头绪相当清楚, 利用起来也颇为方便。所以,巍撰写史书的时候,被选为基本依据的文献,没 有比实录更为妥当的了。明实录是研究明史的最宝贵的资料,是由盟代中央 政府组织入力编纂焉成的文献。按照l 墨制,帝崩后郎设馆编修该帝之实录,僵 凭官府案牍文书整理而成,逐年逐月逐日记载前朝的事迹。因其保存了大量的 原始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关明朝一代的史书皆以其为指归。在清初 嫠明史起到主要作用的万新同就曾说:“吾少馆予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 吾读而详识之,长游四方,就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杂家 志传之文,靡不网罗参伍,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 与言,丽无新增饰者也。医其世以致其事,核其言瑟平心察之,则其人之本末, 十得其八九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 它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它书证之,它书之诬而滥者,吾以 所得予实录者裁之,虽不敢谓具可信,两是菲之枉于人者鲜矣”。酬既如此, 那么叶氏撰写四夷考参考和利用明实录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我们再看一下,万历朝修囡史时陈于陛的奏疏:“为是国之正史,必以列圣 实秉力主。今累朝修成,及嘉靖闻与近日重录者,俱尊藏皇史宸,不敢轻易请 发,内阁虽存副本,不便传观。若付史局,即可给笔札于兰台,群宫僚予禁署, 议定规程,刻晷成书。 口力通过陈的奏疏可发现,此次编纂“正史”的主要史料 来源予历代实录,由于历代实录多秘而不见,陈请求为史弱提供方便条件。陈 氏又云:“臣愚以修正史之序,当以国家诸大志为先”,渊此段记载说明,此次 正史先修大“志,其中就包括叶向高的四夷志( 即四夷考) 。“大都起于 1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国之初,至隆庆末年而止 ,啪3 记载断限为开国初到隆庆末,此断限正和叶氏 的记载时限相一致。我们将明实录和四夷考两书详细对比,可以发现 发现叶氏的四夷考的确利用了明实录,兹举数例: 有的史事明实录记载详细一些,而四夷考因为行文上的要求则记 述简略一些。如( 洪武七年三月) 癸已”诏中书礼部日:古者中国诸侯 之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番邦远国则每世一朝,其所贡 方物不过表诚敬而已。高丽稍近中国,颇有六物礼乐,与他番异,是以命依三 年一聘之礼h 们而叶氏原文:“( 洪武) 七年,谕中书省臣日:古者诸侯事天 子,比年小聘,三年大聘,五年一朝,九州外夷戎世见而已。高丽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