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史专业论文)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与朱熹、张杭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在 做官时热心教育,不做官时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朝廷培养了诸多人才。不仅 左右当时,且惠及后世,影响了南宋及元明清几百年的学术发展方向,对后世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是力图在展 现吕祖谦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挖掘其关于实学教育思想的内容,以期对当前我国的 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对“实学和“浙东学术”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解读,并就其含义 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分析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从社会背景、家庭 背景、教育背景和学术背景四个方面来谈,以期揭示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 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对于理的理解;对于心的理解;关于宇宙生成和理气、形神关系。 第四部分,全面阐述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分别从教育目的、教 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谈,其中以教育内容为主做了具体的阐述。 第五部分,介绍了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从六个方面具体介绍: 重视道德教化;强调经世致用;不拘门户偏见;坚守家学传统;教学与科研并进; 重践履。 第六部分,结合历史和实际肯定了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价值。按照时间顺 序分四部分分别介绍,对南宋教育与学术的震撼:对元明清时期教育与学术的引 领;对近代教育的启蒙;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吕祖谦;浙东学术;实学教育思想:价值 l a b s t r a c t l vz u q i a l l i sa o u se d u c a t o ro ft 1 1 es o u 饥釉s o n gd y n a s t ) r 。h e 、z h lx i 、 z h a n gs m 肌dh ew e r cc 射l e d “t k es a i n t so fs o 砒e a s t l vz u q i a nw a se n 帆s i 硎c i ne d u c a t i o nw b j l ea c t i n g ,b u t 砌1 en o ta c t i n gh e 、v a ss t i l lr e s l ) o n s i b i l i 锣f o rt e a c h i n g 趾de d u c a t i n g h et r a i n e dan u m b e ro f 词e n t sf o rc 砌n o to i l l yh a d a 伊e a ti n f l u e n c ea t t h a tt i m e ,b u ta l s o 脚e n o n n o u si m p a c to n 如t l j r eg e n e 枷o n s ,w h oi m p a m e da c a d e m i c d 沁c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1 1 仕l es o u m e ms o n gd y l l a 田a i l dm ey u a n ,m i n g ,q i n g f o rs e v e r a lh m 出e d y e a r s l vz u q i a i l se d u c a t i o 砌t l o u 曲to f p r 埘i c a ll e 舭l i i l gw a u sa 1 1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m s e d u c a t i o l l a lt h o u g h t 1 1 1 i sp 印e ri sa l la t t e i n p tt 0e x p l o r i n gl v z u q i 趾s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o fp r a c t i c a l1 e a m i n go nt h eb a s i so fs h o w 协gl l i st h o u g h t ,e x p e c t i n gh a v i n gs o m e b e n e f i t sf b rc u n e n te i u c a t i o nr e f - o n n t h ep 印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p a 】r t s : i l lt i l ef l r s tp a n ,t l l e 铆oc o n c e p t so f “p m c t i c a ll e a n l i n g a i l d “e a s t e mz h e j i 锄g a c a d e i n i c s ,a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i n t e r p r e t e d ,a n dd e f i m e d hm es e c o n d p a r t ,m ep 印e ra n a l y s i s e sm eb a c k g m l do f l va i q i a n s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 o f p r a c t i c ml e a r 工正j 玛,i n c l u d i n g l l i s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s o c i e 饥铡l y ,e d u c a t i o n 锄da c a d e n 巧w i mav i e wt 0r e v e a l i i l gm ec a :吣eo fl v z u q i a n se d u c a t i o n a lt l l o u g h to fp r a c t i c a ll e a r n i n g t h e 恤r dp a n ,e x p o s e sm ep l l i l o s o 蛳c 甜f - 0 u n d a t i o no fl vz u q i 肌se d u c a t i o m l t l l o u g h to fp r a c t i c a ll e 锄i n g ,w i l i c hi 1 1 c l u d e s 也r e em 勾0 rp a r t s 1 1 1 ef o u 曲p a r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d e s c 曲e sl vz 岫i a n se d u c a t i o 蹦m o u g h to f p r a c t i c ml e 砌n g ,f 如mt h r e ea s p e c t si n c l u d i n ge d u c a t i o r 谢 p u 印o s e s ,e d u c a - t i o n a l c o n t e :n t sa n de d u c a - t i o nm e t l l o d s e m p h a s i si so ne d u c a t i o n a lc o m e n t s n e 矗f n lp a n ,m o d u c e s 恤f e 咖r e so f l vz u q i 锄se d u c a t i o 叫m o u 出o f i i p 珊枷c a ll e 嬲妇g ,m l u d m gs i ) 【p a n s :a n 砌m e n to fh p o r t a i l c et om o 脚e d u c a t i o n 、 嘲p h 鑫s i so nm e 艘矗c 甜、o 谢kp o f t a lb 主a s 、勰溉e 协删i t i o n a l 觚i l y 、j o 越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m n ga 1 1 d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龇c h 、e m p h 撕s o np r a c t i c e t h es i x mp a r t ,j j r o mt h ev i e wo fh i s t o 巧a i l dr e a l i z a t i o n 甜m m st h ev a l u eo fl 知i 越se d 眦& t i o 磁t h o u g h to fp r a c t i c a ll e a m i l l g ,s h o e g 也ee d u c a t i o na n d a c 甜谢l y 赫s o u t 量l e ms 锨gd y n a s 锣;l e 鑫d i n gc d u c a t 主强髓da c a d m i l y 血y h a n , m i i l g ,a n dq i n gd y i l a s t i e sp 嘶o d s ;证t i a t i n g l e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l l ;砌i 出e n m g o u r c u n e n t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n n k e yw o r d s :l vz u q i a n ;e 减z 嘲i a n ga c 甜e 戚c ;e 曲e a t i a lt 1 1 0 u g 懿o fp r a c t i c 蕾 l e a m i i l g :、似u e i i l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住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2 0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j 比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皑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彰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o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鍪名: 2 0 咿月侈曰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 一) 选题缘由 序言 我之所以选择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作为我的研究课题,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的考虑: 1 重要的学术地位 吕祖谦( 1 1 3 7 1 1 8 1 年) ,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理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与朱熹、张杭并称“东南三贤 。 近年来,学者对吕祖谦的学术地位论述的较多。如杜海军认为“吕祖谦是南 宋乾淳间当之无愧的学术领袖。他自觉地培植后进,努力推动学术进步,特别是 在浙东学术方面,不仅左右当时,且惠及后世,影响了南宋及元明清几百年的学 术发展方向。”周梦江还论述了吕祖谦与永嘉学派的关系,认为“吕祖谦主张事 功,与永嘉学派学者密切相关。”对“陈傅良、叶适等人产生影响。”黄灵庚则 认为南宋的“永康派、永嘉派皆宗于吕学,是吕学的新起之秀,在当时都无法和吕 学等量齐观。”提出“南宋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则非吕祖谦莫属。 锄 同时,学者们对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东学派的评价也很高。如董平先生认为, 浙东学派的整体学术特性是“历史哲学 ,提出:“形成于南宋的浙东学派是一 个学术整体,吕祖谦是南宋浙东学派的集大成者 。进而认为,“南宋以后浙东学 派的发展并未断绝,虽然这种发展融入了朱子学与象山学的一般形态,但仍时时表 现出对南宋浙东学派之精神的回归;至清初黄宗羲出,则代表了浙东学派的全面重 振,因此,黄氏是南宋以来浙东学派的集大成者,而不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开者。” 。浙江师范人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江南文化研究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6 ,第5 9 页。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江南文化研究 m 北京:学苑:l j 版社,2 0 0 6 ,第6 7 页。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江南文化研究 m 北京:学苑f f :版社,2 0 0 6 ,第3 4 页。 回浙江9 币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江南义化研究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6 ,第3 3 页。 再之,吕祖谦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在近代学术史上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 宋恕、陈黻宸、孙诒让、蔡元培、章太炎等人,他们以杭州、上海为中心,以史 学为武器,用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寻找救国的道路。他们过往甚密,或促膝 相谈,或信件往来,学术旨趣皆究于史,把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 扬光大。 2 研究的欠缺 虽然吕祖谦在多种学术领域都有建树,学者们对其学术成就评价也很高,但 对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吕祖谦在学术上“不名一师、不私一说”,其“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 渊源、“平心易气”的人格以及“恢宏调和 的学术气度,成就了他“博杂”的 学术特质。然而正是这种学术特质,使其在学术史上出现有意或无意被忽略的尴 尬局面。 二是吕祖谦英年早逝,许多著作来不及整理而中断。吕学、朱学、陆学本是 三艘同在中国思想史长河中并驾齐驱的航船,然而自元代以后,朱学成为独尊于 天下的官方圣学。陆学也经明代王阳明的发挥,曾再度崛起,继续与朱学相抗衡。 只有吕学这艘船被搁浅了,几乎无人问津。虽然在吕祖谦之后,浙东学派陆续出 过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柳贯、吴莱、黄潘、宋濂等一批有历史影响的理 学家,对于吕祖谦开创的浙东学派有所开创和发展。但是,毕竟与吕祖谦的鼎盛 时期无法相提并论了。 三是研究人员大都侧重于吕祖谦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 对实学教育思想尚未顾及。 因此,本文试图以吕祖谦教育思想中的实学部分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以期 能有新发现、新收获。 2 3 与研究方向有关 宋代教育研究是河南大学教科院的研究特色之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整个教育史界享有盛誉。同时也是硕士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史方向的研究特色, 做为本方向的一名研究生,有责任继承老辈的学术传统,继续沿着宋代教育研 究这条路走下去。于是在宋代教育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吕祖谦进入了我的视线, 并深深的吸引着我去研究这样一位风云人物。 (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 1 丰富教育史学科内容 在现今的中国教育史教科书中,对于吕祖谦的介绍都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更 不用说对于其实学教育思想的介绍了。如单行本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中是这 样介绍吕祖谦的:“理学发展到南宋以趋成熟,学派勃兴,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 闽学,以张杭为代表的湖湘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 学,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之学,以及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在此是把吕祖谦作 为一个学派的代表人来介绍的。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则是在介绍 书院时把吕祖谦作为书院的主讲人来介绍的,“白鹿洞书院为朱熹讲学之所,岳麓 书院为张械、朱熹讲学之所,丽泽书院是吕祖谦讲学之所,象山书院是陆九渊讲 学之所。在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教育通史中,也是把吕祖谦作 为书院的创办人来描述的:“南宋三大理学流派,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 为代表的心学,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派,以及折衷其间的吕祖谦的浙东学 派,都是积极创办书院的代表人物。 除上述几本著作之外,宋代教育、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等著作中对于吕祖 谦的教育思想则有专门的介绍,但很少有关于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内容。尽管 在其它一些书籍或论文中也有关于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的介绍,如潘富恩、徐 余庆的吕祖谦的实学思想述评,主要侧重于对吕祖谦实学思想的表现形式的论 述,而对其实学教育思想的论述则降为次要地位。不能够全面的、合理的反映吕 祖谦关于实学教育思想的内涵。 对于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很薄弱,究其原因,思想上的不重视是由 于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本文的撰写就是力图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企能 够在以后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中看到更多关于吕祖谦的介绍,为其某得一席之地。 2 对今日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当今的教育改革要求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 想正是体现了此种要求。吕祖谦认为为学要能变化气质,要能明理躬行,更要能 经世济民,这样治学教学皆导向致用的最终目的,与空谈心性的理学家显出了不 同的特点。因此,研究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必然能为我们现今的教育改革提供 可借鉴之处。 ( 三) 文献综述 对吕祖谦的研究在地理范围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区域,一个是中国大 陆地区;一个是中国台湾地区。 1 大陆研究现状 ( 1 ) 著作类 二o o 五年三月,在浙江师范大学主持编撰吕祖谦全集( 第一批书) 首发 式之际,由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办、中华书局、金华市人民政府、浙江师范大学 四家联合举办一次题为“吕祖谦暨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使对吕祖谦的 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并于会后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吕祖谦暨浙东学术文化国 际研讨会论文集。然而在此之前国内出版的关于吕祖谦的专著只有由徐余庆和潘 富恩主编的吕祖谦评传一书。 还有一些关于吕祖谦史学及书院的研究散见于一些史书及书院志等。如吴怀 4 祺的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邓洪波的中国书院史、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以 及宋元学案、中国书院志等。笔者发现大凡是关于宋代史学和宋代书院以 及宋代教育的书籍无一例外的都要讲到吕祖谦,但较为详细地论述吕祖谦的教育 思想的著作当属徐余庆、潘富恩的吕祖谦评传以及苗春德先生的宋代教育。 ( 2 ) 论文类 论文方面在1 9 9 2 年之前也只有4 篇,且都是关于吕祖谦的史学的研究,如孙 方明吕祖谦史学思想初探( 西南师院学报1 9 8 5 年2 期) 、李炳泉吕祖谦的 史学思想( 烟台师院学报1 9 8 9 年3 期) 、吴怀祺吕祖谦的史学( 史学史研 究1 9 9 2 年2 期) 、潘富恩吕祖谦与浙东史学( 孔子研究1 9 9 2 年1 期) 。1 9 9 2 年之后出现了许多关于吕祖谦的论文,涵盖了经学、史学、文学以及教育学。但 可归为教育类的还是仅占一小部分,如肖永明、张长明的吕祖谦的思想学术渊 源与治学特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3 年5 月) 、董平论吕祖谦的历史 哲学( 中国哲学史2 0 0 5 年第2 期) 、秦玉清、张彬的吕祖谦与丽泽书院( 杭 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年3 月) 、赵雨吕祖谦的学习心理思想研究( 华东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2 期) 、黄灵庚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浙江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4 期) 等。 2 台湾研究现状 由于台湾地区的硕博士论文算是公开发表之物,论文论著中可以正式征引, 没有再专门出版,因此台湾地区关于吕祖谦的研究,按照我们的习惯归入论文一 类。 从选题来说,生平与综合研究有吴春山吕祖谦研究、孔东宋代东莱吕 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8 年) 2 部。专门研究稍多,历史与 史学思想有胡昌智吕祖谦与其史学、李宗翰吕祖谦之历史思想、高煜源 吕祖谦的史学批评3 部。经学有郭丽娟吕祖谦诗经学研究、林建勋吕东 莱的春秋学、洪春音朱熹与吕祖谦诗说异同考3 部。学术思想研究有许修嘉 陈亮与吕祖谦学术思想异同一思想合流契机、林明贤 思想研究、 5 杨宗锡吕祖谦学术思想研究3 部。文学有张秀惠南宋古文评点研究、许爱 莲吕祖谦 研究、林文腾吕祖谦及其 3 部。此外,台 湾有刘昭仁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 文史哲出版社,1 9 8 6 年) ,香港有马秀娴 吕祖谦之理学研究( 香港新亚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8 5 年) 。教育研究有黄淑 娟吕祖谦成学背景及其教育思想研究、官志隆吕祖谦丽泽书院讲学研究2 部。 从大陆与台湾地区对吕祖谦的研究不难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深度来说, 在二十世纪之前台湾地区都要稍胜一筹。然而近几年大陆地区,尤其是江浙地区 对吕祖谦的研究明显多了起来,在2 0 0 5 年更是达到一个高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 可喜的现象。 然而虽然现在对吕祖谦的研究比之以往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关于吕祖谦“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很薄弱,关于其实学教育 思想的论文目前只有一篇,即毛天哲吕祖谦的实学思想。其他关于吕祖谦实 学教育思想的论述散件于关于吕祖谦的论文及书籍之中。本文就是力图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能有关于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的新发现,并能发现其实学教育思想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 四) 研究的与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法。 历史文献法是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 要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主要运用了此种方法。 文献分析法是通过对过去的分析来认识研究对象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查阅到相关的文献之后,如何对文献进行分析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就是按照文 献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对原始文献进行了分析,使之成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6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 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吕祖谦和其他一些理学家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吕祖 谦个人所独有的特点。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实学的角度来对吕祖谦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以期 能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并为浙东学术这一流派“经世致用”的显著特点 追溯一下源头,为吕祖谦在实学思想史上某得一席之地。 文中概念的界定 ( 一) 何谓实学 一般说来,实学就是指不贵空谈,蕊贵磷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是明中叶以后 三百余年的重要社会思潮。但实际上,实学囱宋朝即伴随新儒学( 即宋学) 而共 生演化。 “实学 一词在宋以前就有,如东汉王充论衡韩非篇说:“以儒名而 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全齐文卷2 6 释玄光有“圣 贤功绩,何莫由斯。实学者之渊海,生民之霞月 学。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卷 重3 释遒岳“毗罢成实学角薯 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 基唐书卷l 王9 杨 绾传孳l 其论贡举之弊的奏疏中有“人伦一变,既归实学,当识大猷”。 至宋,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实学”的概念被更多地运用。如河南程氏遗书 卷一记载程颐说:“治经,实学也。如图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 学也。 他强调“穷经将以致用也。” 朱熹中庸章句的题解开篇讲程 子释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袍批评“近世学者不知圣f j 实学之根本次第,两溺于老、佛之说,无致知之功, 无力行之实。他认为靠今学闻流磊为禅,上蔡( 指谢良饯) 为之首,今人皇无 实学。 “一味说入虚谈最为惑人,然亦但能谩得无学底人,若是有实学人, 如何被他谩才说悟,便不是学问。 “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 o 东汉王充论衡韩非篇上海:卜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罾渍严西穆。令上吉三代秦汉三曩六羲文第3 溪释玄光。磊家痉:海l 艺教弯出叛技,1 9 粥。 腐道宣续高僧传卷| f 三释道镶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螂鬃晋刘煦。l 疆唐书卷百一十九杨绾传。北糸:中华书局,1 9 7 4 。 蛰宋采燕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5 宋朱燕。河南程氏遗书卷四。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5 学宋采熹来交公文集卷西十六。j 艺京:= l 乏京鹜书镶爨敝往,2 0 0 6 宋朱熹朱文公义絮卷叫十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喾寒黎媾德。笨子语类卷一霹二卡。j 艺塞:孛华警局,1 9 8 6 零 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因用。 他指出:“只 是无志,以举业为妨实学”,提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 行之之实。 可见朱予是十分强调实学的。其他宋学者也大多倡实学,如张枝说: “圣门实学,贵于践履 。 心学提倡“躬行实践 固,陆九渊讲自己“平生学问惟有一实,一实则万虚皆 碎。 其文集中有包恢在三陆先生祠堂记中提到“孟子之实学, “唐 虞三代之实学”等说法。宋代窘方文书也用实学,如建炎元年科举诏令中有“俾 谨择于考官,用精搜于实学 ;庆元四年有言者叹云“天下士予,谁务实学哉! ,“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以来实学之士。 需要强调的是,理学是在反对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 与汉学“辞章记诵之 学”中发展实学的,将追求人间真实的圣贤之学和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之学称 为实学。僵这个“实并非明清以后“实学好之“实,而与翡清之际的实学相 近的攀功之学也在这时期大成气候。事功学派以实现社会功利实效为经世致用, 理学家则以追求真实学问、修养德性并付诸实践为实用;事功之学以改造外部社 会并取得实利功效为宗旨,理学家则以内在的学问追求、德性涵养为本,功利为 末;虽都讲“务实 ,事功学派的经世致用与理学家的躬行践履是不同的。 到“天崩地析”时的明清之际,实学发生了变化,主要分为实体实学、经世实 学、质测实学、考据实学和启蒙实学。其中经世实学是主流,其余则是支流,共 同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实学( 或称事功之学、经济之学等) 是中国走向 近代化的重要文化要素。 哪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北京:北京图书馆m 版社,2 0 0 6 锴寒黎靖德米子语类卷p 三。北京:中华书两,1 9 嬲年。 错宋张械南轩伞熊卷四长春:长春 n 版社,1 9 9 9 蛳宋张拭。南轩全集卷四长春:长春出版社,1 9 9 9 错宋陆九渊陆九澜集卷三十六j l :京:中华书局,1 9 8 。 秽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搿宋睦丸簇+ 瑟丸渊集卷三一 一六j | :京:孛华豢羯,1 9 鞠 删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北京:中华粥局,1 9 8 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魉十二杭州:浙江蠢缝出舨社,2 o 。 2 以上是实学纵向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不难看出浙东学术的实学教育思想对 后世的影响,其共同特点是倡言事功,主张经世致用,各家于经术外,以谙悉掌 故、经济、事功为务。被朱熹指斥为专是功利。吕祖谦的婺学实属浙东学术 中重要一支,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物理心性,注重治乱兴衰和典章制度。 ( 二) 何谓浙东学术 人们在界说、探讨浙东地区的学问系统时,曾使用过譬如“浙学、“浙东学 派”、“浙东学术 等概念。何炳松在浙东学派溯源一书中,也主张给宋以来 的浙江学术确定“一定的地域和名称”,他对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所用的“浙 学、“婺学、“永嘉之学等说法都不满意,认为这几个名词很不恰当,因为前 一个太泛,后两个太偏,还是章学诫在文史通义所定的“浙东学术四个字 比较适当。 这是因为,浙东,作为一个地理范围,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是这样记载 的:“元至正二十六年( 1 3 6 6 年) ,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而两浙始以省称,领府 九。明洪武九年( 1 3 7 6 年) ,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 1 3 8 2 年) 割嘉兴、 湖州二府属焉,领十一府。雷朝因之,省会日杭州,次嘉兴、次湖州,凡三府, 在大涯即钱塘注) 之右,是为浙西。次宁波、次绍兴、台州、金华、严娴、温 州、处州,凡八府,皆大江之左,是为浙东。 罾这个地域范围态,从春秋战国越 文化的兴起,到汉唐时期浙东学术的发轫,尤其到宋元时期出现了诸如以叶适为 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 、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 派 、以杨简为代表的“四明学派,这些学派的兴起标志着浙东学术中心和学术 派别的形成。到明代以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心学”的兴起和演变,再到清代黄 宗羲开其先,万斯同、全祖望继其后的浙东史学的兴盛。这些派别自宋至清源远 流长,反映了此地区学术由点到面、从涓涓缨流到大汪大溺的壮大成熟过程。其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二t 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 罄渍妫宗宪。灏江通忐卷一。上海:上海氆瘩,1 9 3 特点有二:一是重事功,即与明清之际意义相近的实学;二是重史学,“言性命必 究于史”。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借鉴了前人的思想成果,认为以“浙东学 术 这一概念称呼上述浙东地区的学问系统是比较平允妥帖的。虽有“泛”之嫌, 然而最贴实际。 “我们经过比较分析,认为浙东学术这一概念含义相对宽泛、覆盖面广, 使用起来较力客观和正确,其概念本身亦具有开放性,甚至可以将近现代浙江学 人的学问、思想包容进来,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整体的思考和研究”。如果 非要给“浙东学术 下定义的话:所谓“浙东学术就是在浙东地区产生、形成、 潮起潮落、演变发展的各种各样有系统而较专门的学问或知识的总称。 m 然而需 要说明的是“浙东学术的发展,是从分散的、点状的、纯粹学者个人的行为到具 有内在统一性的南宋浙东学派、阳明学派和清代浙东史学,由涓涓细流汇成奔腾 的江溺,是与浙江历史上的一代代学入善于从现实出发,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国 家和民族的命运,长于思考和创造密切关联的,丽尖锐复杂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 族斗争正是构成了浙东学术发展的基础背景。 锄这一地区的学者正如梁启超说的 那样:“他们不是为做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是把一半 生涯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 政治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 从浙东学术的发展之中可以看出实学主题始终贯彻箕中,作为浙东学术发展 的中坚力量吕祖谦亦不例辨。绝在皇已办教育的过程中也积极宣扬自己的实学观 点,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只不过他自己在当时并不知道他的这些观点属于实学的 范畴。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欲窥得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一斑,以及其 实学教育思想的价值。 辔方嚣义。激东学术莘骞享孛研究 羽宁波:宁波囊l 舨桂,2 6 第ll 燹 螂方同义浙东学术精神研究 m 宁波;宁波出版社,2 0 0 6 第1 8 页 勘渍粱启超中周避三百牮学术史j 匕索:北裘市中嗣书店,1 9 8 5 。第1 4 受 4 二、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既受到当时政治、经济 形势和学术思潮的影响,又与其家学和师承关系密切相关。 ( 一) 社会背景 1 政治上的“和议 与“右文 舀祖谦生活的时代,南薯艺对峙的满面已形成,但毒于南宋统治者奉行对金的 投降政策,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始终笼罩在蓬辱“和议 的阴影之下。对金 的和、战、守问题是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在当时,士大夫中主和者是多数,反对 和议者是少数。统治者以大量的民脂民膏去讨好金人,以求得在东南的苟安。吕 祖谦反对合议,但他又不赞同主战派中某些贸然抗金者。据此,他提出了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抗金实学教育思想以及寓兵于农的兵制实学教育思想。 另外在政策上,在宋太祖建国之初便己明确提出“右文政策。经太宗、真 宗两朝的逐步强化与确认,成为宋代历朝皇帝遵循豹基本国策。其核心就是“尚 文抑武,即重用文官,削弱武臣的兵权,加强皇帝的绝对权威,进而强化中央 集权,稳固封建专制统治。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记有宋初以文臣取代武臣的政 策: 乾德元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五代诸侯强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镇 受代,先命近臣谕之,且发兵备之,尚有不奉诏者。帝即位初,异姓王及带相印 者不下数十入。至是,用赵普谋,渐瓷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迂徙致仕,或因遥 领健职,皆以文墨代之。 显然,“右文 政策的提出,从后周时的“陈桥兵变”到建隆二年的“杯酒 释兵权 ,它首先是基于唐末五代诸侯强盛、藩镇割据而皇帝权威被严重削弱的 。明陈邦瞻寒史纪事本寒卷二裁衷:中华书蠲,1 9 了7 。 5 经验教训,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政治的权术发挥作用的。但随着政权的稳定,它向 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广泛辐射,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法令的颁布与实施, 形成了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越来越多的文人投身到科举的 大军之中,这就使得教育家吕祖谦宣传他的实学教育思想有了广泛的对象。 2 经济的复苏 南宋初年,战乱频仍,南方经济凋敝。绍兴和议后,南方较安定,北方人民 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许多劳动人手和提供了一些先进技术,使南方的自然资 源得到开发利用,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农业、手工业、纺织业、印刷业、 造船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墟市和榷场也大量涌现。海外贸易也由于南 宋政府大力提倡,官员和沿海商入招诱外商而得到空前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商业的目益发达,社会上铜钱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政府 便大量印制纸币。当时流行麴纸币有钱萼l 和会子两种。钱弓| 流遥予四川地区,取 代了北宋时使用的四川交予。会子有数种,分别通行于南宋各地区。 尽管经济获得了发展,但随着宋室南迁,北方的皇室、贵族、官僚、地主、 商人大量涌向南方。这些人在南方本没有土地,但由于朝廷的默许,以及随着战 乱土地薄籍的丢失,官官勾结和官商勾结掀起了兼并土地的狂潮。由于土地兼并 使大量农民破产,再加上官户、寺院、农村上户有免税的特权和逃税之法,沉重 的赋税负担就完全落到下户自耕农和佃客身上,加速了他们的贫困仡。这些社会 现实反映到人民的生活上就是南宋入鼹既要忍受南宋统治者和金入的双重压迫和 剥削,同时也要忍受南宋地主官僚统治集团的压榨。南宋人民在宋金统治者的双 重压迫剥削下无法生活,不断举行起义以反抗南宋统治者的统治。 吕祖谦这个爱国的实学教育家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他针对这些提国了一 些实学的教育思想。如针对经济发展如何发展漕运事业,批评了蔡京废转般法改 宣运法,而提倡转般法的实学教育思想;针对土地兼并提搦了均田制的实学教育 思想;针对农民的赋役沉重提出了取醚有利和损上益下的实学教育思想;针对灾 6 荒之年如何对百姓进行安抚提出了十二荒政的实学教育思想。 此外,针对官员腐败以及如何做好宫,提出了清、慎、勤的实学教育思想; 针对科举的弊端,教育学生学习还要向有用看的实学教育思想;针对人民群众的 重要性,提出要对人民进行社会教化的实学教育思想;针对历史上盛衰兴亡的事 件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提出对学生要施以历史观教育的实学教育思想。 ( 二) 家庭背景 1 官宦世家 吕祖谦出身官宦世家,祖上为赵宋王朝世臣,有“累朝辅相之称。先后有 吕蒙正、吕夷简、吕公弼、网公著、吕希哲等任宰相之职,封侯受爵。 八世伯祖吕蒙正,字圣初,太平兴国二年( 9 7 7 年) 进士。太宗( 赵匡义) 、 真宗( 赵恒) 两朝三次为相。 七世褪墨夷篱,字坦之。威平三年( 王0 0 0 年) 进士。被授以绛州( 今出西新 终) 推宫愿入仕途。办事干练,深 ! 导其伯祖玛蒙正之青睐。吕蒙正告老还乡时, 特向宋真宗推荐之。真宗命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 赵祯) 时三次任相, 前后凡十三年。后以太尉致仕。死后,仁宗亲书怀忠之碑四字赐之,亦为宋 朝名相之一。 六世祖器公弼,字宝臣,为吕夷简之子。以荫补入官,后赐迸士出身。仁宗朝 对任转运使。英宗( 赵曜) 对任三司使。神宗赵顼郎位之初,官居枢密使。后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焉改外任。 六世祖吕公著,公弼之弟,字晦叔。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仁宗时任天章阁 待制兼侍读,英宗时加龙图阁直学士。吕公著始与王安石友善,熙宁初年得王氏 援引而任御史中丞。后因对熙宁新政的看法严重不合遂与王安石交恶。王安石执 政期间改外任。哲宗( 赵煦) 即位后,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掌 权柄。司马光死后,独揽大权,权重一时。 7 五世祖吕希哲是公著之长子,字原明,以荫入官。父友王安石曾“劝其勿事科 举,以侥幸利禄,受王说影响“绝意进取”,故而“二弟已官省寺 ,他不以“独 滞管库 为意。吕公著身后,始为兵部员外郎,哲宗朝任崇政殿说书。徽宗( 赵 佶) 即位,召为秘书少监,未几改光禄少卿,以直秘阁知曹州。崇宁党祸起,不 久罢为富祠。 嚣祖吕好闽,字舜徒,以荫补宫。靖康元年( 1 1 2 6 年) 任御史中丞,旋改兵 部尚书。金入灭宋后,北宋原太宰张邦昌在金人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权,称“楚帝 , 亦将躁好问网罗在政权中,命其为事务官。吕好问审时度势,劝张氏取消帝号, 还政赵氏。因其故,得高宗赏识。南宋初除尚书右丞。不久,宰相李纲以其曾事 伪朝,“不能执节 治罪。建炎二年( 1 1 2 8 年) 诏提举临安府洞宵宫,翌年冬祀, 进封东莱郡侯。吕祖谦为了替其洗刷不节之名,在家传中极力渲染了鼗好问 对宋室的忠诚,详细记载了他劝张邦昌还致宋室的经过。 鑫祖昌本中,字器仁。以其曾祖吕公著遗表恩,授承务郎。宣和六年( 1 1 2 4 年) 除枢密院编修官。北宋末迁职员外郎,后“以父嫌奉祠。绍兴六年( 1 1 3 6 年) 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两年后迁中书舍入兼侍讲。 祖父吕硼中官至右朝请郎。 父亲吕大器为右朝散郎。 如此一代一代连续不断地在朝为宫,在宋以前和以后的朝代中都不多觅。由 此亦可以推断,吕氏家族迁居婺媸后,家道虽远不如北宋时期兴旺,焉呈现衰落 趋势,但毫无疑问仍属于上层社会,在金华当地应属著姓望族。 2 。家学渊源 爵氏家族不仅以窖位显赫闻名于世,更在于其家族文人众多,素有“中原文献 之传 的美称。自昌公著起,一f j 之中,被选登宋元学案竞有十七入。全祖 望在宋元学案范墨诸儒学案编詹说: “考证献子希哲,希纯为安定( 胡瑗) 门人,而希哲囱为荥阳学案。荥阳 予切问,亦见学案。又和问、广问及从子稽中、坚中、硼中别见和靖( 尹焯) r 学案。荥阳孙本中及从子大器、大伦、大猷、大同为紫薇学案。紫薇之从孙 祖谦、祖俭、祖泰、又别见东莱学案、共十七人,凡七世。 哪 然而全祖望的统计,并不全面。因为以吕好问的学术造诣,则完全可以名列学 案。如果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基础,个家族之中有这么多人被选登学案,几 乎是无法想象的。 晶氏家学又一特征是注重对历史文献的研究,长期以来积累了不少珍贵的文 献典籍。宗室南迁后,别家的文献典籍由于战争丽丢失,昌氏家族的文献则保存 了下来,故而有“中原文献之传的称誉。这种文化积累无疑使醒祖谦学术思想 的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宋史本传称:“吕祖谦之学本予家庭,有中原 文献之传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紫微学案中亦称:“自正献以来所传如此。 原明再传而为先生,虽历登杨、游、尹之门,而所传守者世传也。先生再传为伯恭 焉,其所守者亦世传也。故中原文献之传,独归吕氏,其余大儒非及也国。 由上可见,官宦世家和家学的渊源,使得吕祖谦比同辈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 文入名流和大量的书籍,这使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有了广泛的基础。 ( 三) 教育背景 1 受教育 吕祖谦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吕大器到福州任所。不多久就拜林子奇为师, 开始了求学生活。林子奇学者称“三由先生 ,曾师从吕袒谦信祖吕本中,受到吕 本中的器重。作为吕袒谦的瘟蒙老师,林子奇对黑祖谦要求甚严,昌褪谦受箕影 响很大。例如林子奇曾说:“论语一部,圣人之心体在是,须是不释手看,始 得。”又说:“疑字、悔字,皆进学门户,学者须是疑是悔,于道方有所入。他 。滴黄宗羲宋冗学察范爵诸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圆元脱脱宋史卷阴雨三l 。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露清黄宗羲。寒元学粲卷三卡六。紫徽学案。j 艺索:孛牮书局,1 9 8 6 。 固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 瀵黄宗羲寒元学案卷三十六紫镞学案。l 艺寒;孛孥书禺,1 9 s 6 9 的这些观点,不仅为躁褪谦所全盘接受,蘼且褥到了更多的发撵。 之嚣,嚣褪谦又指继拜汪痰簸,胡宪巍辉,受刘了更菊严格的教育。涯应辰 亦誉蕨学予麟本中,学术风格键接避磊零审。蕊褪谦在对待金磊入侵阕题酶鏊本 立瀚和注藏葳毂逮一辙。德翻都认为金蒸不麓不摭,失遮不麓不浚。然两抗鑫复 缝是一释大豢,不裁青半煮大意,事先一定要畜变分鳇港备。 勰蹇学术造诣颇深,雀学术器熬声望要毙愚裰谦数翦嚣穰老瓣菇蕊许多。麓 毙为人忠厚驾实,墨褪撩藏继承了胡宪这种宽厚平鞠的性格。在与入交 生之中, 避越谦始终奉镗心平气翻的原嬲,辩入姨不痰害雳色,认真吸取绝入之畿,不苛 求对方之短。表现毖了宽厚之风糯雅壁,赢得了姿拜尊不少学者酶好评。舔祖谦这 一特点使褥众多学者乐意秘饱交往,遽也是器祖谦麓够调和众家之长,发莛羼受 主著名静鹅溃之会麓重簧漂蠢。 2 办教育 鐾祖谦积箕稳懿理学寨一撵裂缝讲学办学,帮健为父母守制麓游也不铡外。 绍兴二十九年( 1 王5 7 军) ,舀褪谦= 十二箩,默褪愚替蒋仕都。两筚默磊,被擢开 失右遭劫郎,舆体职务是严矧 。 1 7 量齐观。t 还直接提出“南宋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则非吕祖谦莫属。 国 除上述这些思想家之外,与吕祖谦交往密切的还有陆九龄、薛士龙、徐居厚、 陈傅良、叶适等入。 但需要指出的是,吕祖谦虽师从林子奇、汪应辰、胡宪,受到三入不同程度 的影响。另辨,在和朱熹、陈亮、叶适、张拭、陆九渊等人的交往之中也相互切 磋砥碟,互相影响。但是对于吕祖谦学术思想最后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其家学, 其中伯祖吕本中对吕祖谦的影响最大。 三、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吕袒谦的哲学观和他的学术风格一样也是“杂德的。他既认为“理和“天 理”是世界的本原,又规定“心”总摄万物,从而使自己的哲学具有了两个最高 范畴,这在一般理学家那里是很少见的。这一现象是和二程及陆九渊分不开的, 吕祖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