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概论_第1页
中医心理学概论_第2页
中医心理学概论_第3页
中医心理学概论_第4页
中医心理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心理学概论,古代经典心理治疗案例,朱丹溪曾经治疗一位死了太太的先生,这对夫妻非常恩爱,当太太死了后,每天都极度悲伤。朱丹溪一面把脉一面说,“你呀,好像怀了好几个月的身孕,大概再过不久就要生产了。”病人一想,我是个男的怎么会有孕呢?!愈想愈觉得好笑,爬起来就说,这是个庸医呀!就走出诊所了。逢人就说,你们都说朱丹溪是个名医,有什么了不起的?连男人的脉还说不准,说我有身孕,还说多久多久后就生小孩。你看看多好玩,见人就说就笑,就这样,病就不药而愈了。火克金,“心之志为喜”,用心的喜悦来治疗肺的悲伤。,为什么要研究中医心理学?,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咨询还基本上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阶段。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渗透了西方人的哲学、信仰和价值观。西方心理学以物理学为模式,极力推崇实证方法,试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的自然科学,虽然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但他们把一切意识经验、哲学心理学、一切本土心理学和内省方法从心理学研究中排除出去,这不仅使它无力解释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体验,大大缩小了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广阔领域,而且失去了丰富、博大、历史悠久的心理文化的滋养,显出日益虚弱的理论基础和流派支离破碎的“不统一危机”。,为什么要研究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与整个中医学的体系融为一体。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形神兼治的理念,“阴阳五态”的人格理论,脏腑与情绪相关理论,四诊合参的心理诊断理论和顺志从欲、精神内守、情志相胜、民乐疗法等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是丰富多彩、个性独特鲜明的。遗憾的是,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受近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中医临床心理学没有得到应有规模与深度的发展。使中医心理学科失去了几十年的宝贵发展机遇,也导致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落后于世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步伐。,中医心理学,涉及到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曾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按照科学心理学来衡量,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心理学,只有一些心理学思想;按照科学心理学来衡量,心理学史应该是科学史,有关心理的具有明显科学性的思想才应该算是心理学思想。这种观点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在研究中仅在于按西方实证心理学的框架来切割和筛淘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仅在于为引入的西方实证心理学提供某些中国经典的例证和中国历史的说明。,中医心理学,尽管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并没有生长出实证科学的心理学,但中国也有自己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与西方实证的心理学传统一样,也具备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解释人类心理的理论和干预人类心理的手段。当然,二者之间探索的内容有所不同,研究的方式也大相径庭。,中医心理学,作为根源于本土文化的独立和系统的心理学探索,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便有着自己的探索内容和研究方式,而其探索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又是一致的。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和突出贡献,在于给出了揭示人的心灵性质和活动,以及提升人的心灵修养和境界的内省方式。,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心理学包含了中医心理学基础及心身疾病两大部分。,中医心理学概论,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论(2)第二章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2)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2)第三章心理疾病中常用治疗方法(2)第四章常见中医心理疾病(5)第五章中医心理养生(3),中医心理学,定义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形成机制,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以及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心理学概论,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中医理论与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中医心理学对现代医学的影响与补充思考题,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人类生活非常艰苦,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祟。因此,治病手段就是对两者的“软硬兼施”,或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尚书金滕说:“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为。古籍中所记载的许多传说中的名医,大都以巫祝疗病。上至王侯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巫祝治病。说苑载:“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古祝由科,此其由也。”,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主神明、脏象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均在内经中基本奠定。内经中的“九气”、“五志”都是以后南宋陈无择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依据。对睡梦等心理现象、对个体心身发展的基本观点、对心理过程、对人格体质学说等一系列问题都形成了基本的认识。,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有统计数字显示,黄帝内经中有388处(素问199处、灵枢189处)蕴含心理学思想,涉及心理学内容的篇章有125篇,站内经篇章的77.20%,直接以心理学命名的内经篇章有32篇,占总篇章的19.80%,由此可见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心身调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治之。,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瓜熟蒂落的新学科中医心理学是世界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她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中医学影响的结果。现代哲学对人的属性做出界定: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中医所面对的病人是现代人而非2000年前的人。现代社会中的频繁应激、快速的节奏、剧烈的竞争决定中医服务对象的心身变化。社会适应中的心身不平衡-心理的重负大于躯体的承受,已成为现代人健康与疾病转化中的首要因素。,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异同1、形成历史中医心理学以心身统一的观念看待健康与疾病。心身并治是其应用于临床的主要原则。她展现的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自成体系、身心交融的心理诊疗方法。在人类医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治疗方法“祝由术”,就是一种心理疗法。(详细见书)“医学心理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和医学教授RHLoze于1852年提出来的,他写了一部名为医学心理学的著作,他的思想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现代医学心理学是在生物医学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日益局限的情势下产生的。它是与生物医学相对分离的,它以个体的心理、行为为主要视角指导诊疗过程。他的诊疗手段是游离于躯体诊疗之外的。,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2、理论、技术基础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与临床技能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并与其同步发展的。中医在其诊疗过程中无不融合着心理学内容,其视角贯穿于病因、病机的分析;证候表现;诊断、治疗乃至养生保健的各个环节。现代医学心理学以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服务于临床。他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突破而不是医学的进展。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都在临床上发展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在发掘中自成系统中医学的诞生仅有50年的历史,此前中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前科学时代。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经过系统的发掘与整理,以出版发行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为标志,逐步完善了现代中医学的学术体系。中医心理学也有一个发掘整理、归纳提炼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莫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从目前整理的内容来看,中医心理学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在弘扬特色中体现生命力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中医学体系中的年轻学科,在自身的发展中借鉴现代医学心理学的成果是必要的,但这种借鉴必须是为我所用,而不是力图紧跟对方的步调去比拼体系的完整性。她必须要弘扬自身的特色才能展现其生命力。中医心理学的所谓特色,主要表现在其临床实践中,在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尤其在心理养生保健等方面有其卓越的建树。,中医理论与中医心理学,形神合一(心身统一)七情致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心理诊断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古人闭户塞牅,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清净养神、适度用神、动形怡神、节欲守神、怡情畅神、顺时守神,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中医心理学具有中医学共有的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阴阳五行学说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3、七情学说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有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它是祖国医学对医学心理学思想一个独有见地的命题,纵观世界医学心理学发展史,不曾见像七情学说这样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学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中医心理学独有的特点1、传统性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去认识人的正常心理现象,是祖国医学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防治规律的基础。2、边缘性中医心理学属于中医学的分支学科,是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医科学与心理科学发展到当今水平而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3、实践性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防病治病的效果,保障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中医心理学基础1、形神合一论形神合一论是祖国医学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的基础。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在很多地方则又是具体指心理活动。“神为生之主”。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以物质为基础而不能脱离形体独立存在的,它反映了生命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2、心主神明论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魂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3、心神感知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而“心主身之血脉”。4、五脏情志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4、人格体质论灵枢通天篇提出了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类型,认为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太阴之人的人格特点是贪而不仁,表面谦虚,内心阴险,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惯于后发制人,基于此种个性心理特点,太阴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面色阴沉,假意谦虚,身体长大却卑躬屈膝,故作姿态。少阴之人的人格特点是喜贪小利,暗藏贼心,时欲伤害他人,见人有损失则幸灾乐祸,对别人的荣誉则气愤嫉妒,对人没有感情。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少阴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貌似清高而行动鬼祟,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似伏身向前。,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和基础,4、人格体质论太阳之人的人格特点是好表现自己,惯说大话,能力不大却言过其实,好高骛远,作风草率,不顾是非,意气用事,过于自信,事败而不知改悔。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太阳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高傲自满,仰胸挺腹,妄自尊大。少阳之人的人格特点是做事精审,很有自尊心,但是爱慕虚荣,稍有地位则自夸自大,好交际而难于埋头工作。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少阳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行走站立都好自我表现,仰头而摆体,手常背于后。阴阳和平之人的人格特点是能安静自处,不务名利,心安无惧,寡欲无喜,顺应事物,适应变化,位高而谦恭,以理服人而不以权势压人。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阴阳和平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从容稳重,举止大方,为人和顺,适应变化,态度严肃,品行端正,胸怀坦荡,乐天达观,处事理智,为众人所尊敬。,中医心理学的精萃,中医诊断具有浓厚的心理特色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在诊断时,必须先问清患者所经历的人事变迁、情绪波折等有关心理变动的因素,强调“受术不通,人事不明”,往往是导致发生诊断差错的主要原因。素问征四失论提出:人的贫富、贵贱、勇怯等心理因素在诊断上具有意义,医生若不明白人事变化、社会变迁等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就“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不可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中医心理学的精萃,皇甫谧甲乙经认为,诊病除应对脏腑经络、血气色候加以考察以外,还必须注意天时、地理等自然的变化,人情、事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北宋沈括在苏沈良方中说,视疾除诊气口六脉之外,“必察其声音、颜色、举动、肤理、性情,问其所为,考其所行。”“视其人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捭摩其性理,投机顺变,间不容发。”,中医心理学的精萃,张景岳在类经中解释素问方盛衰论所谓“不失人情”时,把“人情”根据禀赋、习性、境遇、风俗等不同情况,分为所谓“素禀之情”、“好恶之情”、“富贵之情”、“贫贱之情”、“得失之情”、“习俗之情”、“成心之情”等可能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林之瀚四诊抉微中,除有“察神气存亡”、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等与心理有关的篇章外,还提出“诊诈病”、“诊神志”等观点。,中医心理学的精萃,中医心理治疗脱敏渐适法中医认为:“惊者平之,平者常也”。意指突然强烈刺激可以导致疾病,通过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顺序接触刺激物,使之渐渐适应,不再敏感,与现代心理治疗的行为脱敏疗法是完全类似的。情志相胜法是有意识地调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