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否定句是汉语中最常用的一类句子,它形式多样、功能复杂,一直以来受到很 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否定句的界定为:第一,内容上,否定句作为一个整体应 表达否定判断;第二,否定句应有形式方面的标记。只有同时满足了形式、内容 这两方面的要求,才可以断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否定句。文本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 合的方法,对否定句的否定标记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其中,将显性否定标记分为 十类二十五词;将隐性否定标记分为三类十四种。通过显性否定标记的研究,我 们可以看出, “三言”有一个相当庞大且接近完整的否定词系统,各个词从不同方 面和不同角度共同完成否定的任务;而通过隐性否定标记,主要是疑问词标志反 问句表达否定意义一类句子的分析描写,我们可以知道,反问最基本的功能是表 否定,它与否定词的作用是相通的,功能上的一致性,使否定词与反问成为汉语 中最主要的否定形式。 “三言”否定句的语用含义主要有六种: (1)劝说、劝禁类; (2)催促、命令 类; (3)埋怨、责骂类; (4)贬斥、嘲讽类; (5)申辩、反驳类; (6)拒绝、谦 让类。 “三言”否定句的结构类型与语用含义之间的结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同一 结构类型的否定句可以体现多种语用含义;同一语用含义又可以由多种结构类型 的否定句来体现。 “三言”否定句的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在 以后的几百年中,否定句系统内部不断变更、调整,向现代汉语过渡,从而最终 形成现代汉语否定句系统。 关键词: “三言” ;否定句;否定标记;语用含义 ii abstract the negative sentence question is a commonly used type with various types and complicated function in chinese, and it has been concerned by a lot of scholars all the time. in this article, the negative sentence is defined as, first, in content, the negative sentence should express negative judgement as a whole; second, the negative sentence should have marks in forms. so a sentence must meet the two aspects, it can be a negative sentence. this thesis adopting the method that the ration combines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tries to research the negative marks of negative sentence. among them, the apparent negative marks are divided into 25 kinds of 10 types, while the latent negative marks are divided into 14 kinds of 3 types. by studying the apparent negative marks,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a huge and nearly integrated negative system in sanyan, and every word accomplishes the task of their ow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analysis of mainly a rhetorical question with interrogative word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basal function of a rhetorical question is to express negation, and this is the same with that of interrogative words, the coherence in function let interrogative words and a rhetorical question become primary negative forms in chinese. there are mainly six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gative sentence question in sanyan : (1)the kind of persuading and dissuading; (2)the kind of urging and commanding; (3)the kind of blaming and scolding; (4)the kind of denouncing and mocking; (5)the kind of pleading and refuting; (6)the kind of refusing and showing modesty.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form of negative sentence question in sanyan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 is complex:the same structure form can embody many kinds of pragmatic function,and vice versa the same pragmatic function can also be found in many structure forms of negative sentence question. although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negative sentence question in sanyan and that in comtemporary chinese, the differences are also apparent. during the following several hundred years,the system of negative sentence question continues to change and regulate in the dir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and finally forms the system of negative sentence question of modern chinese. key words : san yan ; negative sentence ; negative sign ; pragmatic functio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引 言 1.1 “三言”及相关研究 “三言”是指明末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这三 部短篇白话小说集的简称。 喻世明言刊刻于天启元年(公元 1621 年)前后, 警 世通言 刊刻于天启四年 (公元 1624 年) , 醒世恒言 刊刻于天启七年 (公元 1627 年) ,每部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 冯梦龙所纂集的“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辑录,是白话短篇小说最丰 富、最重要的选集,是话本小说的宝库。在纂集“三言”的过程中,冯梦龙做了 不同程度的整理和加工,所以“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集和新著的创作。这些小 说,或是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佳品,或是艺术纯熟、文笔畅达的新作。 “三言” , “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 ) ,它的问世 标志着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我们这里选用的“三言”是凤 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在 2005 年出版的三卷本。 “三言”的资料来源比较复杂,大概有三种:要么冯氏把他编“三言”之前已 有的话本加以改写而成,要么根据文言小说把它敷演而成,要么他根据彼时彼地 所发生的事情撰写而成。前一种和后两种在语言方面有所不同,因为前一种是根 据口语作品加以改编的,有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原有作品的口语词,结果冯氏的和 原有的这两种时代不同的口语词在一篇作品里同时并存,从元末明初算起它们之 间至少有将近三百年的距离。根据文言小说敷演时,文言故事本身较短,而且文 言和口语本身相差很大,因此冯氏一定要重新改写,这就自然流露出冯氏的语言 特征,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文言特征。如果不根据文言小说而自己写出来的 话,那他的语言特征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正因为资料来源的复杂及编者不同 程度的加工和润色,所以作品中呈现的语言也是复杂的:既保留了前代语言的痕 迹,又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当时的语言特点,这也正是其研究价值所在。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对“三言”的研究开始兴起。作为白话小说的典范, “三言”在文学上的价值当然不容忽视,但同时作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语言学价 值。遗憾的是,以往学者偏重于思想内容、道德观念、婚姻观念、人物形象、情 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作品语言现象研究甚少。例如:王桂清冯梦龙世界 观与“三言”对商人的描写(学术交流1997 年第 1 期)、王引萍试论“三 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总报1991 年第 2 期)等等。鉴于此, 本文将对“三言”中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各异的否定句开展专门的研究。 2 1.2 否定句的判断标准 否定句是语言中的一种常用句式,也是一种重要句式。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 马氏文通就已经开始了对否定句的研究,此后,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学 者在他们的语法名著中,都讲到了否定句。然而,众多的语法著作并没有对此列 专章讨论,而是把否定标记放入词法内部说明,一些论文也多是对某些否定词予 以探讨,如: 否定词“非” “未” “勿” “毋” “弗” “不”研究 、 的否定词 、 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等等。因此,给否定的 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表现在对否定句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论。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非常活跃,有关现代汉语否定句的论文出现了 不少。对作为语言范畴的否定句的界定,历来各家歧论纷纭。总结起来,大略可 以分为以下四种。 (1)形式标准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指出:文言句肯定的句子可以有联系词,可以 不用,否定句非用联系词“非”不可。也就是说否定句区别于肯定句的标准就是 看句中有无“不” 、 “无” 、 “非” 、 “弗”等否定副词,这种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形 式标准。但从实际语言运用来看,句中含有否定副词并非就一定算是否定句。例 如: 没上课的必须写检查。 街上好不热闹! (2)意义标准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主要从句子的逻辑意义出发,认为,对 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就是否定句。高名凯先生说: “句子是逻辑判断的语言表 达” 。逻辑判断是思维形式,可分为肯定和否定判断,而这种思维形式的语言表达 就是肯定句和否定句。如“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 ,逻辑上是一个肯定判断,从语 言的角度看是一个肯定句。而“湘潭不是湖南省的省会”则是一个否定判断,从 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否定句。因此,我们不能将逻辑判断与逻辑判断的语言 表达视为一体,混为一谈。 (3)形式、意义二者标准 如王力古代汉语 ,就从语义和结构两方面来论述,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 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 。这种界定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前半句从语义特征上 说,后半句从形式标准来看。此种定义,实际上与意义标准出发点一样。即是说 否定句的衡量标准应该是语义特征。而后半句只是对否定句的一种常用形式特征 的概括,不能作为判断否定句的必要充分条件。 (4)语气标准 潘兆明在 实用汉语修辞中指出: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句 3 子的结构形式上,而在于表达的语气角度上。 ” 语气是分析肯定句与否定句的标准,用肯定语气表达的句子是肯定句,用否定 语气表达的句子是否定句。但在一般的语言著作中,按语气给句子分类,往往分 得的结果是一般所说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却没有独立于这四种 语气类型之外的否定语气和肯定语气。既然否定句没有作为否定语气的语调调型, 也没有单独的一套语气,因此从语气上分类是行不通的。 以上四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当前学术界对否定句的看法。现代汉语著作中, 尽管多数提到肯定与否定,但这些著作对肯定与否定特别是对否定的论述基本流 于简略;其次对肯定与否定的分类研究是以句子的语气即陈述、疑问、祈使、感 叹这类句型为标准入手的。这种分析归类的标准尚嫌单一,也难以全面揭示出否 定句的语义及语用属性。另外,诸多语法著作中对汉语否定句的归纳概括基本上 仅仅限定于带有部分否定副词的句型,尚不能全面概括和反映出汉语否定句的实 际情况。有的甚至将否定与否定句混为一谈,影响了人们对否定句的理解。 我们认为,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否定句,应从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第一,内容 上,否定句作为一个整体应表达否定判断;第二,否定句应有形式方面的标记, 既可以是显性标记,如否定词,又可以是隐性标记,如语气、特定的句子格式等 等。只有同时满足了形式、内容这两个要求,才可以断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否定句。 据此。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例句: 我会是坏人吗? 你难道不是老师? 我不能不去上学。 例、是反问句。例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我不是坏人” ,表达了否定判断, 又有隐性形式标志,即反问语气,因此它符合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要求,是否定 句。例虽有形式标志,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肯定的内容, “我是老师” ,所以不 能看成否定句。例为双重否定句,它表达的是肯定判断, “我必须去上学” ,经 过两次否定的过程,虽然有两个否定词,但意义上不过关,仍不能划为否定句。 我知道他不了解情况。 老李不吃不喝,生着闷气。 王奉自己也看不过,心上好不快活。 例中,虽然有否定词“不” ,但“他不了解情况”是做“知道”的宾语,做 一个句子成分,并未从整体上表达否定判断,因此不属于否定句。例“不吃不 喝”是一个并列成分,并非双重否定,既有形式标志,又整体表达否定判断,所 以归类为否定句。例为联合复句,对于复句,我们把它视为两个句子加以判断。 前一句中,虽有否定词,但“不过”是做谓词“看”的补语, “看不过”构成一个 中补结构,而非状中,因而不是否定句;后一句子为一个主谓谓语句,我们认为, 4 在此类句式中,只要充当谓语的主谓短语表达的是否定意义,整个句子即可看为 否定句。 “三言”中,由于统计工作艰巨,数量庞大,我们将对统计内容做一定限制。 其中,篇中诗词,话本性质的用语,如:不在话下、自不必说,各式熟语等将不 在统计之列。 5 第 2 章 “三言”中否定句的显性否定标记分析 2.1 显性否定词的概况 2.1.1 否定词的结构系统 “三言”中否定词有 25 词,分属 10 类,共出现 12131 次。各类、词及其占 总次数的百分比如下: 类 词 不 5034 41.50% 不 3080 25.39% 不得 947 7.80% 不曾432 3.56% 不要 386 3.18% 不 消 84 0.69% 不必 105 0.87% 非 843 6.95% 非 812 6.69% 非是 31 0.26% 无 1864 15.37% 无 1829 15.08%无有 35 0.29% 没 1639 13.51% 没 1314 10.83%没有 325 2.68% 未 1243 10.25% 未 1097 9.04% 未曾 98 0.81% 未有 31 0.26% 未尝 17 0.14% 罔 12 0.10 % 罔 12 0.10% 休 622 5.13% 休 506 4.17% 休要 34 0.28%休得 82 0.66% 莫 730 6.02 % 莫 663 5.47% 莫要 67 0.55% 勿 133 1.10% 勿 126 1.04% 勿得 7 0.06% 毋 11 0.09 % 毋 7 0.06% 毋得 4 0.03% 2.1.2 否定的对象 “三言”中否定词否定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六类。a、对动作否定;b、对 性状的否定;c、对存有的否定;d、对判断的否定;e、对动作的能可性或情理性 的否定;f、对动作、行为作劝禁性的否定。如: 三官说: “儿不曾强要他的,是他情愿与我的。 ” ( 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只见魏生口里说: “二位师父怕怎的!不要去! ” ( 警世通言二十七卷) 公人问是谁?说道: “我非是人。 ” ( 警世通言卷三十六)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 、 “弗” 、 “勿” 、 “毋” 、 “未” 、 “非” ;可以是动词, 如“无” ;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例如: 内外出入人多,并无相识,张远闷闷而回。 ( 喻世明言第四卷) 赫大卿自作之孽,已死勿论。 ( 醒世恒言第十五卷) 6 2.1.3 否定的角度 否定词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否定。静态否定是从静止的角度对事 情做单纯的否定,动态否定是对事情完成态和经验态的否定。 2.1.4 否定词的词类 根据语法功能, “三言”中否定词可以分成三个词类。 a、副词:有 20 词,除“非是” 、 “无有” 、 “没” 、 “没有” 、 “未有”5 词。 b、动词:有 8 词,包括“无” 、 “无有” 、 “没” 、 “没有” 、 “未有” 、 “非” 、 “非 是” 、 “不” 。 c、代词:有 3 词,包括“无” 、 “无有” 、 “莫” 。 2.2 显性否定词的使用情况 2.2.1 “不”类 “三言”中, “不”类否定句,包括“不” 、 “不曾” 、 “不要” 、 “不必” 、 “不得” 、 “不消” ,共出现了 5034 例。如: 但背了贾昌时,茶不茶,饭不饭,另是一样光景了。 ( 醒世恒言第一卷) 廷秀道: “今日不曾准备在此,明早即来相恳。 ” (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因这风雪阻渡,舟不得开。 ( 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 王睦要与他伐木建庵,先生固辞不要。 ( 喻世明言第十四卷) 玉郎着了急,连忙道: “娘子,不消性急,待我说便了。 ” ( 醒世恒言第八 卷) (1)对动作的否定 a、静态否定 对动作的静态否定是指不进行某种动作、行为。 “不” ,副词,它所否定的动词,既可以是单音节又可以是双音节,带不带宾 语都行,最为灵活。 潘道士结束得身上紧簇,也不披法衣,也不仗宝剑。 ( 醒世恒言第十三卷) 陆婆想了一想道: “不打紧,有计在此。 ” ( 醒世恒言第十六卷) 老儿禀性粗暴,举止粗疏,全不采人。 ( 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 夫人不从,道: “婆婆与叔叔在此,听奴说:倘若再娶,必不我顾,则不如 不去为强。 ” ( 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这一例中,有一特殊现象,即:否定句中, 代词宾语前置。 b、动态否定 对动作的动态否定是指没有进行过某种动作、行为。 “不” 、 “不曾” ,副词,两者相辅相成又有大致的分工。 “不”后面基本上是独 个单音节动词, “不曾”后面则基本上是双音节动词或多音节的动宾词组。 “不曾” 7 的适用范围要比“不”大。 秀童泪如雨下,答道: “我实不曾为盗,你们非刑吊拷,务要我招认。 ” ( 警 世通言第十五卷) 11三官说: “儿不曾强要他的,是他情愿与我的。 ” ( 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12如春说与陈巡检: “当初指望得罗童用,今日不曾得他半分之力,不如教他 回去。 ” ( 喻世明言第二十卷) 13到第五日,夫妇两个啼啼哭哭,说了一夜的说话,索性不睡了。 ( 喻世明言 第一卷) (2)对性质的静态否定 对性状的静态否定,是指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不” ,副词,被否定的形容词,音节不限。 14子期道: “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 ” ( 警世通言第一卷) 15那条路却静,不甚热闹。 ( 警世通言第二十卷) 16“我这馒头馅好,比你铺中滋味不同,将回去吃,便晓得。 ” ( 醒世恒言 第十八卷) (3)对存有的动态否定 不:动词,表示还没有达到某种情况,便出现某种动作、行为,后面跟数量名 词或词组做宾语。 “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还)没有” 。 17不一日,萧别驾卒于任所,萧雅奔丧,扶柩而回。 ( 醒世恒言第一卷) 18黄龙长老点头,伸两个指头,言不数句,话不一席,救了一寺僧众。 ( 醒世 恒言第二十二卷) 19不数日,复召入,封为昭仪。 ( 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这类“不” ,也有人认为是后面省略了动词, “不”为副词,但此类现象出现比 较多,已成为“不”的一种语法功能。 (4)对判断的否定 “不”做副词否定动词“是” 。 20思温看时,好生面熟,却又不是陈三。 ( 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 21开眼看时,画烛辉煌,照见上边端端正正坐着个新人,不是别人,正是故妻 金玉奴。 ( 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 (5)对动作的能可性或情理性的静态否定 “不” ,做副词,绝大多数放在助动词前面,表示对动作的能可、需要、意志 等的否定。 22千不合,万不合,住在抱剑营,是个行首窟里。 ( 喻世明言第二十九卷) 23“人每不能测天,致汝纷纭议论,皆由浅见薄识之故也。 ” ( 喻世明言第 三十一卷) 24某奏道: 韩信是第一个功臣,谋反未露,臣不敢奉命。 ( 喻世明言第三 8 十一卷) 少数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动词的可能性或情理性的否定。 25(李源)因见朝政颠倒,退居不仕。 ( 喻世明言第三十卷) 26不辨贫穷富贵,急难中总则一般;那管城市山林,藏身处只求片地。 ( 喻世 明言第三十卷) (6)对动作、行为做劝禁性否定 a、劝阻式 27只见魏生口里说: “二位师父怕怎的!不要去! ” ( 警世通言二十七卷) 28“六月十三是我寿诞之日,不要慌,教这妇人着我一个道儿。 ” ( 警世通言 二十八卷) b、禁止式 29孙大嫂道: “你去分付门上,如今这穷鬼来时不要招接他。 ” ( 警世通言第 二十五卷) 30恰才举棍要打, 只听得背后有人大叫道: “防送公人不得下手! ” ( 警世通言 三十六卷) 2.2.2 “非”类 “三言”中, “非”类否定句,包括“非” 、 “非是” ,共出现了 843 次。如: 只见许公自外而入,叫道: “贤婿休疑,此乃吾采石江头所认之义女,非鬼 也。 ” ( 喻世明言二十七卷) 徐爷在徐家生长,已熟知这班凶徒杀人劫财,非止一事。 ( 警世通言十一 卷) 王宰听了道: “元来有这个缘故,以致如此。这却是你自取,非干野狐之罪。 ” ( 醒世恒言第六卷) 公子方才息怒,道: “贤妹,非是俺胶柱鼓瑟,本为义气上千里步行相送。 ” (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 (1)对动作的静态否定 它所否定的动词限于单音节,而且动词后面须带宾语。 在路晓行夜宿,非止一日,到了京都,觅个寓所安下。 ( 醒世恒言第二十 卷) 公子大笑道: “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非贪美丽之容。 ” (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 (2)对性质的静态否定 “非” ,副词,否定单音节形容词。 “老人家不可乱言,倘王丞相闻知此语,获罪非轻了。 ” ( 警世通言卷四) 忽见顺娘跌在江里去了,这惊非小。 ( 警世通言卷二十三) 9 (3)对判断的否定 “非” 、 “非是” ,动词。 “非”在先秦一般只做否定副词,因为那时判断句中没 有真正的系词。出现系词“是”后, “非”可以与“是”并用,这时的“非”可认 为是一个否定性系词,而“非是”也如此。 公人问是谁?说道: “我非是人。 ” ( 警世通言卷三十六) 孽龙曰: “套宝贝者,非是别人,乃是观世音菩萨” ( 警世通言卷四 十) 11“尝嫌武生粗焊,非青云器也。 ” ( 警世通言卷三十八) 2.2.3 “无”类 “三言”中,包括“无” 、 “无有”这一类的否定句共出现了 1864 例。如: 因为丧了妻房罗氏,止遗下这兴哥,年方九岁,别无男女。 ( 喻世明言 第一卷) 若是妻问夫,行人在半途,金帛千箱有,风波一点无。 ( 喻世明言第一 卷) 内外出入人多,并无相识,张远闷闷而回。 ( 喻世明言第四卷) 原来许宣无有老小,只在姐姐家住。 (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 高氏立性贞洁,自在门前卖酒,无有半点狂心。 ( 警世通言第三十三卷) (1)对动作的否定 a、静态否定 潘华益无顾忌,日逐与无赖小人酒食游戏。 ( 醒世恒言第一卷) b、动态否定 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 衣服之类,并无妄废。 ( 醒世恒言第三卷) (2)对存有的静态否定 否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 。 “无”基本上作动词; “无有”既可以做动 词,也可以做代词。 “无”后面带宾语不带宾语,比较随意, “无有”后面则多带 宾语,也有单独做答语的用例。如: 回入堂中,卓椅依然摆设,杯盘一毫已无,惟觉馀馨满室。 ( 醒世恒言 第四卷) 王妈妈走出说道: “他又无罪过,如何把他来打?” ( 醒世恒言第六卷) 过了数日,又遇向日相士,不觉失惊道: “足下曾作何好事来?”裴度答云: “无有。 ” ( 醒世恒言第十八卷) 11都道赵昂自作之孽,亲戚中无有怜之者,连丈人王员外也不到法场来看。 (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10 2.2.4 “没”类 “三言”中,包括“没” 、 “没有”在内的否定句共 1639 例。如: 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 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 ( 警世通言第一卷) 杨氏道: “吊桶已落在井里,也是一缘一会,哭也没用。 ” ( 警世通言第 五卷) (1)对存有的静态否定 “没” 、 “没有”都只做动词。 “没有”后面的宾语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或单 独用做答语, “没”则比较自由。 月香断然不肯,说道: “你若说他,把贾公这段美情都没了。 ” ( 醒世恒言 第一卷) 贾公心中甚疑,见了老婆,问道: “石小姐和养娘没有甚事么?”老婆回言: “没有。 ” ( 醒世恒言第一卷) 刘公说: “我身没有子嗣,多因前生不曾修得善果, ” ( 醒世恒言第十卷) 意欲送回家去,却又头上没了头发,怕他家盘问出来,告到官司,败坏庵 院,住身不牢。 ( 醒世恒言第十五卷) 2.2.5 “未”类 包括“未” 、 “未有” 、 “未曾” 、 “未尝”在内的否定句共 1243 例。如: 众人也有已睡的,未睡的,听说钱家火起,都爬起来。 ( 喻世明言第二 十一卷) 未施济世安民手,先见惊天动地才。 ( 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 许武当时未曾开谈,先流下泪来。 ( 醒世恒言第二卷) 王曰: “众族感戴,未尝忘报。今既至此,吾儿可拜谢之。 ” ( 喻世明言 第三十四卷) 许武心下想道: “我兄弟三人,年皆强壮,皆未有妻。 ( 醒世恒言第二卷) (1)对动作的否定 “未” 、 “未曾” 、 “未尝” ,副词,这三个词都是除一般地表示过去没有进行过 某种动作、行为外,还着眼于说话的当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没有) ” 。 景清道: “贤侄息怒!因是贤侄病未痊,不曾对你说得。 ” ( 警世通言第 二十一卷) 酒保说: “鸨儿索价太高,还未梳栊。 ” ( 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一应往来书札, 授之以意, 辄令代笔, 烦简曲当, 学士从未曾增减一字。( 警 世通言第二十六卷) 十娘抱持公子于怀间,软言抚慰道: “然相从数千里,未曾哀戚。 ” ( 警世 11 通言第三十二卷) 从例句中我们看出, “未”后面多跟独个的单音节动词或多音节词组, “未曾” 后面则基本上跟双音节动词或双音节词组。这样, “未”的使用范围比“未曾”大。 “未尝” ,强调“到现在一直如此” ,否定语气更强。 自此之后, 盼盼惟食素饭一盂, 闭阁焚香, 坐诵佛经, 虽比屋未尝见面。( 警 世通言第十卷) 11惊得崔护面色如土,道: “卑人未尝到老丈宅中,何出此言?” ( 警世通言 第三十卷) 2.2.6 “罔”类 如:小员外目睁口呆,罔知所措。 ( 警世通言第三十卷) 又作八宝垂训曰: “忠则不欺,孝则不悖,廉而罔贪,谨而勿失” ( 警 世通言第四十卷) (1)对动作的静态否定 “罔”后的动词必带宾语。如: 求神罔效,医药无功,看看待尽。 ( 醒世恒言第十卷) 韩夫人吓得目睁口呆,罔知所措。 ( 醒世恒言第十三卷) 2.2.7 “休”类 “三言”中,包括“休” 、 “休要” 、 “休得”在内的否定句共有 622 例。如: 孤寒的便有曾参之孝,伯夷之廉,休想扬名显姓。 ( 醒世恒言第二卷) 柳氏另掇个兀子傍着女儿坐了,说道: “我儿休要执性,快把钗儿出来还了 他罢。 ” ( 醒世恒言第九卷) 与浑家张氏两口儿商议道: “千好万好,总只一好,有心好到底了,休得为 好成歉。 ” ( 醒世恒言第九卷) (1)对动作的静态否定 “休” ,副词,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如: 闲话休叙。那官人在任不上二年,谁知命里官星不现,飞祸相侵。 ( 醒世 恒言第一卷) (2)对动作、行为做劝禁性否定 这类用于祈使句或命令句,表示劝阻或禁止进行某种动作、行为。根据态度 和语气,分为劝阻式和禁止式。 a、劝阻式 劝阻式表示提醒或劝告不要进行某种动作、行为,一般态度恳切,语气和缓, 使用祈使句。如: 莹中含着双泪,说道; “休哭,休哭! ” ( 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 12 宋四公道: “你休要气闷,到明日闲暇时,大家和你查访这金丝罐。 ” ( 喻 世明言第三十六卷) b、禁止式 禁止式一般是警告、命令不要进行某种动作、行为,语气比较郑重、严厉, 使用命令句。 买臣道: “常言海水不可斗量,你休料我。 ” ( 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 其妻道: “你不听我言,抛却书本,我决不跟你终身。各人自去走路,休得 两相担误了。 ” ( 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 2.2.8 “莫”类 使用“莫” 、 “莫要”进行否定的句子共 730 例,如: 细姨道: “你自家有绢,自家做人情,莫要干涉老娘。 ” ( 喻世明言第三十 九卷) 梁尚宾道: “只今日便休了你去,再莫上门! ” ( 喻世明言第二卷) (1)对存有的否定 “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 。 齐王曰: “擎王保驾,功莫大焉。 ” ( 喻世明言第二十五卷) 疏中奏道: “冤尸未葬,危宗几绝,受祸之惨,莫如臣家! ” ( 喻世明言第 四十卷) 蒯知县向众秀才面前夸奖道: “通县秀才,皆莫能及。 ” ( 警世通言第十八 卷) (2)对动作的能可性或情理性的静态否定 “莫” ,副词,同“不” ,修饰助动词或动词。 吴君曰: “孽龙久为民害,小老素有翦除之心。但恨道法未高,莫能取胜。 ” ( 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真君谓诸徒曰: “蛟党除之莫尽,更有孽龙精通灵不测,今知我在此,若伺 隙溃我郡城,恐吴、彭二人莫能慑服, ” ( 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3)对动作、行为做劝禁性否定 a、劝阻式 宋敦未及还价,那人道: “你也有一半功德,莫要讨虚价。 ” ( 警世通言第 二十二卷) 又对媳妇道: “娘子,你夫妻是一世之事,莫要冷眼相看, ” ( 警世通言第 三十一卷) 高氏道: “王酒酒,你莫胡言乱语, ” ( 警世通言第三十三卷) 13 2.2.9 “勿”类 使用“勿” 、 “勿得”表示否定的例句共有 133 例。如: 此妇道: “妾乃邻家之妇,因夫君远出,不能独宿,是以相就。勿多言,又 当自知。 ” ( 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 真君召乡人谓曰: “汝等居民,勿得砍去! ” ( 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1)对动作的静态否定 “勿”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 四人飞走到西院, 敲开院门, 吩咐香公闭上, “倘有人来扣, 且勿要开。 ” ( 醒 世恒言第十五卷) 赫大卿自作之孽,已死勿论。 ( 醒世恒言第十五卷) (2)对动作、行为做劝禁性否定 a、劝阻式 上写道: “书至,即将江东田产尽货,火速入京,勿计微值,有误任期。 ” ( 醒 世恒言第六卷) “勿得意盈志满,又生别念。戒之!戒之! ” ( 醒世恒言第十七卷) b、禁止式 定哥半晌不语,方才道: “妮子禁口,勿得胡言! ” ( 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今晚各配妻子与你们,可安心居住,勿生异心。 ” ( 醒世恒言第十九卷) 2.2.10 “毋”类 “毋” 、 “毋得”在“三言”中的用例共 11 个。如: 海陵慰之曰: “前言戏之耳,汝毋以我言为实,而生怨恚也。 ” ( 醒世恒言 第二十三卷) 遂叱曰: “畜生好去,我放汝性命,毋得害人! ” ( 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1)对动作、行为做劝禁性否定 a、劝阻式 同上例:海陵慰之曰: “前言戏之耳,汝毋以我言为实,而生怨恚也。 ” 众女郎齐声道: “阿妹之言有理!须速下手,毋使潜遁! ” ( 醒世恒言第四 卷) b、禁止式 吴君遣符已毕,又差那社伯等神,火速报知真君,急回豫章郡,慑伏群妖, 毋得迟误。 ( 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2.3 小结 “三言”中众多的否定词,根据历史上出现的早晚和使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 14 古语词、中古词和近代词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 (1)古语词 有“勿” 、 “勿得” 、 “毋得” 、 “罔”4 词。这些词都以词或词组的身份广泛地使 用于上古汉语,在文本中使用频率较低,一般都只出现在文言句式中。 (2)近代词 有“不” 、 “不曾” 、 “不要” 、 “不得” 、 “休” 、 “休要” 、 “休得” 、 “莫” 、 “莫要” 、 “无” 、 “无有” 、 “没” 、 “没有” 、 “未” 、 “未有” 、 “未曾” 、 “未尝”等。 否定词“不” ,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使用频率极高。在今天, “不”仍然是 一个最主要的否定词, “不要”今天也极为常用, “不得” 、 “不曾”退居于书面语。 “莫” 、 “莫要”在“三言”中,大多用于白话语句中,应该被看作口语词。而 在今天,普通话中一般已不使用,但在不少地区的方言中仍然相当活跃。 “休”作为劝禁性否定副词,是典型的近代汉语口语词。在今天,这三个词在 口语中已很少使用。 “无” 、 “无有” ,上古汉语中已广泛使用,历史悠久、生命力强。但在今天的 口语中已不再使用, “无”偶见于书面语, “无有”连书面语也不再使用了。 “没” 、 “没有”是近代才产生的否定词,至现代广泛使用。 “未”类否定词在上古汉语中即以词或词组的身份广泛使用,而在今天,这些 词在口语中已很少使用,退居为书面语词了。 (3)中古词 有“非” 、 “非是” 。和古语词一样,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在对判断句中表示 否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既能用于文言语句又能用于白话语句。 在庞大的否定词系统中,各类词都有大体明确的分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共同 完成“三言”的否定任务。在之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否定词系统保留加强了极 富生命力的词语,通过调整归并,最终形成了以“不”和“没有”为主体的现代 汉语否定词系统。 15 第 3 章 “三言”中否定句的隐性标记分析 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句子能明确地表示否定意义,我们常用否定标志语,但 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 什么叫“你”最后一次见他“咱们”最后一次见他。 “我要去。 ”妈妈说“去什么去?在家玩。 ” 东西太重,一个人怎么搬得动? a、他是好人哪 b、是,他是天下最好最好的人了。 可见,在否定范畴的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由显性的否定结构来承担表 达否定意义的现象,还应关注由“语境、反问语气、特定的句子格式、反语形式” 等隐性的否定手段来达到否定目的的情况。 我们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只依靠句法结构的分析,只 靠逻辑、语义分析,或者只求确定句子的真假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只能解决 句法关系和句子意义,一般不大涉及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用意。特别是语义分析, 它只能给交际提供有限的语句理解的信息,只能解决人们说些什么即“言有 所述” ,无法解释说这些话的深层意义。而语用含义或者所谓的“会话隐含”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要揭示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即“言有所 为” ,也就是说,结合具体的语境要解释语句的真正意图,要解释语句的言外之义, 弦外之音或者隐含意义。 否定的意义不仅可以用否定词来表达,也可以用其他形式,反问就是最常见 的一种。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就曾论述过反问形式的否定作用,吕 先生说: “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 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 ” 反问句是越过句子的字面意义而对交际对方所表现的行为、态度或者某种说 法观点等进行否定的,而且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否定性质和否定程度 (有轻有重)都有所不同。这时,它常常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即其语用意 义。如“责怪、申辩、困惑、催促、提醒”等。总之,反问句作为语用否定的一 类,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大,甚至可以说反问句的理解几乎全靠语境,它是自足性 很差的一种句子。所以,反问句的确认、反问句表现的否定性质以及否定程度的 理解,必须紧密依靠上下文语义、语境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句义这几个方面意 义的帮助,从这一点上讲,离开了交际场合,排除了交际目的,孤零零的一个句 子,就无所谓什么反问式的否定了。 首先,我们要将表达否定的反问式作如下分类: 16 在文本“三言”中,表达否定意义的反问句一共 520 例。其中,无标志反问句 5 例;能愿标志反问句 6 例;疑问词标志反问句 509 例。以下,我们将分类讨论。 3.1 无标记反问句 诸弟子又曰: “要见亦由你,只吾师实不在此,知他何日还山?( 喻世明 言第十三卷) 况肯为求师上,受人辱骂?( 喻世明言第十三卷) 况又是个好饮之徒,可有不去的理么?( 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 从来可有三朝媳妇便归去的理么?( 醒世恒言第八卷) 倘然皇天可怜我,孩儿有病痊之日,怕没有老婆?( 醒世恒言第九卷) 3.2 有标记否定句 3.2.1 能愿标记否定句 这其中包括能愿动词“能” 、 “能够” 、 “敢” 。能愿动词又称助动词,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 况兼七十岁,人生能有几次?( 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 七十岁,人生实在没有几次啊。文中并未选用普通的否定句,而是以这种反 问句式来增强语气,委婉表达了晚辈对长者不愿庆生这一想法的不认同。 你想军情之事,火一般紧急,可能勾少缓?( 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 火一般紧急的军情不能少缓!此种表达方式是意在唤起读者对事情的认同, 有一种提醒、催促的意味。 如今急切里寻入,能值得多少?( 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 文中是指卖女一事,旁人旨在提醒劝戒后母不可行此事。 赵升看罢,大笑道: “少年作乐能有几时?” ( 喻世明言第十三卷) 窈窕女子希望能与赵升这年轻公子交欢,而得到的答案却是:少年作乐只是 一场空,不能久长!通过反问的形式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也向张道陵显 反问式 无标记反问式:v? 有标记反问式: 能愿标记 疑问词标记 能愿词+v? v+得+c? 后标记:v+疑问词? 前标记:疑问词+v? 17 示了一心向道的决心。这种反问形式的语气强度要远高于陈述形式的否定式。 足下丘山之恩,敢忘衔结?( 喻世明言第八卷) 足下丘山之恩,不敢忘怀。这一加能愿动词表达否定的反问句式表现了一个 书生文人在求助时的委婉、含蓄,呈现出一定的书卷气。 臣以菲才,遭逢圣代,致位通显,未谋报称,敢图暇逸? ( 醒世恒言 第二卷) 这一语句实际表达了一个文人在仕途畅达之时对上位者的感激之情,并以较 为含蓄的语气显现自己应鞠躬尽瘁、努力报效国家的心情。从例和例同时也 可以看出,以能愿动词“敢”+动词表达否定的反问句式应是古代有一定才学的文 人善用的表达技巧。 3.2.2 疑问词标记否定句 (1) “什么” “什么”表示疑问,指代未知而欲知的信息,这是它的基本用法。在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衡器装配调试工团队目标认同度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锚链热处理工心肺复苏认证考核试卷及答案
- 离婚协议书违约责任范本
- 金属挤压工新生代员工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锁零件制作工沟通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中外合资公司劳动合同模板示例
- 四川省甘孜市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劳动合同
- 2025合同范本租赁合同(标准文本)样本
- 2025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文
- GB/T 20863.2-2025起重机分级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
- 2025机采棉作业合同协议书范本
- 仓库安全培训课件
- 树木学试题及答案北林
- 算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 JG/T 368-2012钢筋桁架楼承板
- INVOICE商业发票样本格式
-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课件)
- 文体与翻译公文文体科技文体
- SB/T 11004-2013电子提单(物权凭证)使用规范
- GB/T 14190-2017纤维级聚酯(PET)切片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