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17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17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17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17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17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史专业论文)17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1 7 世纪,对于中、英两国各自的社会发展进程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这 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导致了整个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对贫困化,严重危及着中、英两国 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对此,中、英两国的国家政权和民间社会力量都采取了一系列相 应的贫民救济措施,形成了各具鲜明特点的济贫体系。 在济贫环境方面。1 7 世纪的英国逐渐形成了以国家为主导,以工作伦理为济贫主要 原则,并从教会手中逐渐接过了济贫职责的新济贫体系,目的是创建一个新的基督教社 会有机体。而中国则仍以民间为主,道德是其济贫主导原则之一,目的则是为劝募教化, 维持并重塑现存社会秩序,协助国家治理地方。当然,两国也都存在着另一目的,即解 决社会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自身统治。两国都颁布了一些济贫法令,英国更是建 立起体系较为完备的济贫立法,而中国则未建立完善的济贫法律和相关条例。 在济贫主、客体方面。1 7 世纪中、英两国的济贫主体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样化 的特征。两国救助对象涉及的人群都十分广泛。在救助项目上,也十分全面。两国的济 贫行为中还反映出一种趋势,即逐渐实施有组织的济贫和对救济对象的区分。但中、英 两国也各有特色,英国在满足贫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提倡职业教育。 在济贫形式方面。1 7 世纪中、英两国在济贫资源的来源上也都呈现出多元化、多样 化的特征,但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常规性济贫上,济贫资源的主要来源更主要是来自 于民间捐赠。而在两国济贫方式和措施上亦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两国都通过创建济 贫机构,向贫民提供粮食、衣物、住所、医药等,解决贫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且均取得 了积极成效。 在管理与监督方面。1 7 世纪中、英两国都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都在一 定程度上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官领导济贫事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具有近代 意义的给付或免除标准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中、英两国都采取了一些 措施用以对济贫官员的考核、监督和对济贫事务流弊的防范等。济贫组织的管理方式也 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近代性。当然,其间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总之,1 7 世纪中、英两国的济贫体系,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运行中所遇到的矛 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更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并对中、英两国未来的 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1 7 世纪:济贫体系;中国;英国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o fp a y m e n to re x e m p t i o n ;a n db o t l lc o u n t i e sh a v et a k e nan 啪b e ro f m e a s u r e sf o rt h ep o o ro m c i a l sa p p r a i s a l ,m o m t o d n ga i i dp r e v e n t i n ga _ b u s e so ft h ep o o r s e r v i c e s t h em a i l a g e m e n to f t l l ep o o ro 删z a t i o n sh a sad e g r e eo f m o d e mn a t t l r e o f c o u r s e , t h e r ee x i s ts o m es h o n c o m i n g sa i l dd e f i c i e n c i e s i ns 啪,i ns e v e n t e c n mc e i i t i l r y ,t l l ep o o rs y s t e m so fa 1 i 腿a n db r i t a i n ,t os o m ee x t e m , n o to i l l ym i t i g a t c dt l l es o c i a lc o n 廿a d i c t i o n sa i l dp l a y c dac e n a i np o s i t i v er o l e ,b u ta l s 0 b m u 曲te x t e n s i v ea l l dp r o f o u n ds o c i a ls i g n j f i c a n c e ,m o r ei m p o r t 锄t l yt o t 1 1 es i n o b r i t i s h l l i s t o r yo f m e 如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k e yw o r d s :s e v e n t e e n t hc e 哪; p o o rs y s t e m ; c 1 1 i n a ; b r i t a i n l l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卫丝 日期: 2 亟f :! 圭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翌鳖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坦:! :! 至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一、选题缘起 导论 贫困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也可以说是一个 具有推动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两重“功效”的历史“问题”。而人类各个社会对此所采 取的种种弥补、救助、防范和克服等各种措施,就构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既反复出现又 为时长久的独特的现象济贫问题。但是由于济贫问题涉及面极广,内涵十分庞杂, 因而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社会体制、政治制度、经济方式之间形 成了极为复杂多样的密切关系,因而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这一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个国家政权的治乱存亡, 各个社会体制的稳定与否各种经济方式的兴衰更替等,因此,我们可以说贫困与济贫 是人类各个社会发展中所必然面对的一对严峻课题。同时,济贫活动发展程度又是我们 衡量一定社会的控制能力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因而,它也成为 透视各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窗口。 1 7 世纪,对于中、英两国各自的社会发展进程而言,皆可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其时,中、英两国社会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都面对着一个产生了严重动荡、 面临严重考验的时代。此时的中、英两国社会政局动荡,下层民众起义,上层官员、贵 族反叛此起彼伏;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农业改革步伐滞缓,产量下降;气候变化异 常,自然灾害、瘟疫流行;战争频仍且规模巨大;甚至导致王朝更迭这一切所造成 的必然后果就是众多的流民迁徙和整个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贫困化。当时的社会贫富的 严重分化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严重地危及着中、英两国整个社 会秩序的稳定。面对如此棘手问题,中、英两国的国家政权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 条令等,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济方式与措施对一些特定贫困群体进行救助。与此同时,中、 英两国的一些民间社会力量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救济措施,形成了各具鲜明特点的两 种不同济贫体系。这些法令、法规、救济方式与措施、特定的被救助群体以及从中所体 现出的济贫思想等便构成了本文所欲重点加以探讨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中、英两国济贫 体系的特点,既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两国社会不同的发展状况,又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 到了其日后的发展道路与方向。因此,对此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也就显得更为有意义。 1 7 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克罗齐( b c r o c e ) 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法 国年鉴学派主张“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马克布洛赫( m a r c b l o c h ) 认为,“只有通过现在,才能窥见广阔的远景,舍此别无它途。”。近年来,我国 b l o c h ) 认为,“只有通过现在,才能窥见广阔的远景,舍此别无它途。”o 近年来,我国 。张广智、张广勇著: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4 2 页。 。 洼 马克布洛赫著:历史学家的技艺 ,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窿出版杜,1 9 9 6 年,第3 8 页。 l 一直在加大扶贫力度,致力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然而,问题并未得到较好解决, 反而涌现许多新的贫困问题,济贫问题也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鉴史资治,全 面而准确地考察1 7 世纪时期的古代中国和英国的济贫体系发展的成败得失,无疑会对 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所助益。这也成为本文命意之一。 另外,查诸文献,笔者发现,虽然有些中、西方学者曾对中国古代和英国的济贫体 系中的某些层面进行过探讨,但尚未有人对此二者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然而“只有通 过比较,我们才能了解什么是它所缺失的,换句话说,才能理解某种缺失的意义所在”, 。这也引发了笔者对此进行探讨的兴致。 因而,本论文将本着忧患意识、学术敏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点上,拟在努力吸取各个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两个特定的空间点一 一中国和英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1 7 世纪的济贫体系的发展状况这一课题作一肤 浅的分析、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济贫体系 何为贫困? 笔者认为,贫困通常有两层涵义:一是绝对意义上的贫困,即缺乏维持最低生活所 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生活必需的食物、衣服、住所等,处于饥寒交迫的绝境 中;二是相对意义上的贫困,即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而言的贫困。在本文中,所 提及的贫困者就是这些亟需救助的贫困者,它主要包括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老人、婴 儿、孤儿、病人、残疾人,以及突发性灾害造成的暂时致贫者以及那些收入不足以维持 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者。 何为“济贫体系”? 简单说来,济贫体系就是针对上述贫困者的社会救助体系。笔者认为,该体系不是 孤立存在的,它涵盖着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上的一系列的制度、规则等以及鼓励 或约束人们各种行为的价值判断等。具体地,济贫体系主要包括:( 1 ) 济贫的环境:主 要是指与济贫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国情、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及济贫面临的自 然环境等:( 2 ) 济贫的主体:即是指济贫行为举办的主体,如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军 队、社会公众等其他举办主体等;( 3 ) 济贫的客体:也即需要被救济的对象以及相关的 保障项目;( 4 ) 济贫的资源:主要是指济贫所用的资金、物质、信息等;( 5 ) 济贫形式: 主要是指实施济贫行为的救助方式和救济措施;( 6 ) 济贫事业的管理与监督:即尽可能 减轻贫困造成的危害,提高济贫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各种相关的实旌、管理和监督措施 。【英 彼得伯克著;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周玉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8 页。 2 5 6 d - j w d ? 砀pg 帕w 胁d 厂册西,g f 衲c d 钞而w 玎) ,克里斯库克和约翰史蒂文森的朗 曼现代不列颠史手册:1 7 1 4 1 9 8 0 ( c m s c o o k & j o l l n s t c v c 邢o n ,砌e 上。哗册册月a h 幽o d 七 。厂 如虎,h 西f r 括厅胁s r d 砂j 7 j 彳j 粥d ) ,尼尔培格的伊丽莎白一世( n e i lt o n g e ,目洳6 p 腩 ,) ;j ga 波科克的三次不列颠革命:1 6 4 l 、1 6 8 8 、1 7 7 6 ( j ga p o c o c ke d ,砌愆e 肼打衲胎v d ,“f 胁凇? j 耐j ,j 6 8 j 7 形) ;理查德麦肯尼的1 5 0 0 一1 7 0 0 年的城市国家: 王公权力时代下的共和国自由( 胁h a r dm a c k 锄e y ,劢ec f 删b j 5 0 d - j 7 d d ,r 印曲,把口h 三f 6 e ,纱m 鲫4 伊矽p ,f ,圮e 砂n w p ,) ? 朱利安霍皮特的自由的 国度? 1 6 8 9 一1 7 2 7 年的英格兰( j l l l i 趾h o p p i t ,4 工硎d 矿上硒e ,妒占愕肠耐j 卯9 - j 7 2 7 ) 等著作对1 7 世纪英国的济贫体系,如济贫法案等都有所涉及,皆为本文写作的重要参 考资料。 而蒂姆希契科克、彼得金和帕梅拉夏普的记录贫穷:1 6 4 0 1 8 4 0 年英国穷 人的心声和对策( n mh i t c h c o c k ,p e t e r 鼬n ga n dp a m e l as h a r p ee d s ,c ,d 一耙z 垤,b v 口,钞j 肪ev d f c 甜口耐s 棚魄f 船。厂咖勘g f 】衲p o d c j 静d j 豁口aw k 乔丹的1 4 8 0 一1 6 6 0 年英 国的慈善事业:英国社会地位变革模式研究( wk j o f d 缸,朋如删锄渺加蚴”d i 4 8 0 i 6 6 0 :as | t 由嘭t h ec h a n g i n gp a | t e m 可e n 醇i s hs o c i a l 掰p i r a n ) ;铩罗颟莱克的 都铎和斯图亚特英格兰的贫穷和政策及其1 5 3 l 1 7 8 2 年的英国济贫法( p a u ls l a c k , p o 啪秒册d 尸d ,砂加死面r 口积龇们魄如耐;p a u ls l a c k ,z 魄,括 p d o ,三州 ”,一j 船2 ) 等著作对英国济贫体系的相关内容都作了大量篇幅的分析、介绍,是本文 依赖的主要英文资料。约翰庞德在其著作都铎英国的贫穷和流浪汉( j o l l np o u n d p d w r 秒口积陷g m 掣加死面,魄f 括而) 的前言中对学术史的介绍,为笔者对相关研究动 态的掌握提供了便宜。但该书主要围绕都铎王朝着墨。对本文所要探讨的时间极少涉及。 2 、论文类 ( 1 ) 中国学者论文 首先,在英国济贫体系研究方面,国内一些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武汉大学的向荣在其论文论1 6 、1 7 世纪英国理性的贫穷观( 武汉大学学报f 哲 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3 期) 中集中探讨了1 6 、1 7 世纪英国对待贫穷的态度问题,指 出其是一份内容丰富的思想遗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 0 0 4 年,其又在英国“过渡时 期”的贫困问题( 历史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一文中指出由于近代济贫制度的建立, 使可能出现的严重贫困问题得到了缓解,因而此时期的英国贫困问题远没有以往历史学 家描绘的那样严重。这两篇论文对本文了解英国济贫体系一些相关侧面大有助益。 华南师大的尹虹在此方面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流民政 策( 历史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一文对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政府颁布的一系 列相关法令进行了介绍、分析。2 0 0 3 年,其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与王权的关系 ( 史学月千u 第3 期) 一文,指出议会所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体现了国王的意志,其根 本目的是解决社会危机,避免发生动乱,稳固统治。同年,尹虹还发表了论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 历史研究第3 期) 。文章着重介绍、分析了英国济贫 。向荣: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 ,载历史研究) ,2 0 0 4 年,第4 期。第1 6 3 页。 5 此外,王君南的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期) 一文对本文的框架建构有所启发。 张建民的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减灾救荒思想述论( 江汉论坛1 9 9 4 年第8 期) 对中 国传统社会后半期一批著名思想家和专门著述中的减灾防灾、救荒善后等思想进行了论 述。严雄飞的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慈善思想种类及作用( 前沿2 0 0 2 年第1 0 期) 论 述了中国古代社会慈善救助思想中的人性和理性两种思想及其作用。以上两文对笔者了 解中国相关时期的济贫思想大有裨益。张文的中国古代报灾检灾制度述论( 中国经 济史研究2 0 0 4 年第1 期) 一文对明清时期灾荒的报灾、检灾制度有较详细介绍,对本 文写作有所助益。而吴建、宋瑶、张鹤等人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研究进展( 河南医 学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一文具体分析了对本文具有借鉴意义的贫困的定义。而邵永忠 的二十世纪以来荒政史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4 年第3 期) 对笔者了解国 内学者荒政史研究状况很有帮助。李伯重的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 读书 2 0 0 2 年第1 0 期) 则对法国学者魏丕信的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徐建青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一书进行了评介,一些观点对本文写作很有启发。而姚建 平的政治学研究我国政府对贫困群体的责任之演变( 求实2 0 0 4 年第1 1 期) 一文 在文章中也谈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慈善组织,对本文的写作也有所帮助。 ( 2 ) 西方学者相关论文方面 由于条件所限,现收集到的主要是a l 贝尔( a l b e i e r ) 的论文近代早期英国 的贫穷与进步( “p o v e 啊托dp r o g r e s si l le 训ym o d e me n g l a i l d ”) ,该文对相关学术史进 行了分析,为笔者掌握相关学术研究动态提供了方便。 从上述相关中、英两国济贫体系研究的学术文献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国内外学者对1 7 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的研究状况总体说来是不足的。目前 国内外学乔尚未出现以其为主题的研究论著。第二,现有论著,虽有一些相关1 7 世纪 中、英两国历史的,但仍主要局限于政治、经济等单独领域,对融合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史诸多层面的济贫体系涉及并不多,更遑论对两国济贫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了。第三, 在分析中也可清楚地看到,如在英国济贫体系问题上,更多的是从一些局部、侧面,如 流民问题、对待贫困的态度、英国济贫法等,而在中国,学者对明清中国的济贫体系的 研究成果虽比较丰富,但仍主要是围绕当时政府的荒政制度、政府或个人思想家的救荒 思想、灾荒救济措施等方面展开的。因此,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见到有人从整体上系 统地对中、英两国的济贫体系进行探讨并进行比较。因此,本文拟尝试对相关研究文献 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论文将本着忧患意识、学术敏感和人文关怀,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 史研究的中、长时段着眼,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 论知识,交叉研究,立体透视,将微观考察与宏观剖析有机结合,综合采用比较研究、 7 归纳、演绎法等具体方法,史论结合,在对已有的相关1 7 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的 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对1 7 世纪中、英两国 济贫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国内外学界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状况,展示其成果和不足, 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一必要铺垫。同时,从特定的侧面对一个特定的文明时空,从一个 不为常人注意的社会文明网络纲目间的“空隙”及其“填空隙”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 中、英国两国的济贫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揭 示出中、英两国在此特定时期的社会控制能力、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 影响中、英两国未来走向的历史作用等等。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亦可把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并对 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建设尽可能地提供一点借鉴和启迪。 故本文写作的总计设计大致如下: 导言:首先是提出问题并就选题缘由进行阐述。其次,对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主要概 念进行界定并对史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文章的进一步写作做好必要铺垫。 再次,笔者还将对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进行扼要说明: 第一章:主要是对中、英两国1 7 世纪的济贫环境进行比较分析,重点是探讨两国 在济贫思想、观念及法律、条令等方面的异同; 第二章:主要对中、英两国1 7 世纪的济贫主、客体进行比较,笔者将着重从济贫 行为的举办主体、救助项目及被救济对象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异同: 第三章:着重从中、英两国1 7 世纪的济贫形式进行比较,笔者将主要从济贫资源 的来源、救助方式和救助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第四章:主要是对中、英两国1 7 世纪的济贫监督与管理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两国 对济贫行为的管理与监督方面的特点和弊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本文写作的正文主体部分,笔者在这一部分 将对中、英两国1 7 世纪的济贫体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集中探讨与分析, 以期揭示出二者的异同,揭示出两国在此特定时期的社会控制能力、社会文明的进步程 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两国未来走向的影响等等。而这也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结论:在这一部分,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一番总结,进一步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就 文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说明。 8 第一章中、英两国济贫环境之比较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济贫环境主要包括两国的济贫思想、观念及法律、条令等方 面,因此,本章将主要围绕着上述方面予以简单分析。 一、济贫思想观念 在济贫体系中,济贫思想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济贫体系的其他相关 方面的运作,具体规定着人们济贫的方法、措旋等等内容,因而本小节在此将重点比较 一下1 7 世纪前后中、英两国的济贫思想。 笔者发现,无论是1 7 世纪的中国社会还是英国社会,济贫思想观念都可粗略地分 为民间的和官方的济贫思想两种。 在中国,笔者以为,民间的济贫思想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济贫思想,即从人的 同情心出发,怜悯并救助他人的思想。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的仁义思想。儒家以仁、义为中心,视人若己,推己及人,视救助他人 为己任,主张以博施济众为己任。儒家济贫思想从人之良心和人之依存关系出发,主张 推恩,相互爱护、救助,视人若己,视人之父母兄弟若己之父母兄弟,推己及人,博施 济众。如孟子就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样一种 思想,对当时中国的济贫行为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 其次,佛家的慈悲思想。它以慈悲为道德的基准,从追求自身的善报利益出发,使 人因惧怕因果报应的惩罚而不得不行善,它在现实社会中主要是通过布施体现出来的。 布施就是要信徒用自己的财产、生命、智慧去救助穷困者,用这种方法为他人造福,也 使自己积累功德到达彼岸,以至无极。而且人们认为行善者或能长寿,或能荫及子孙。 因此,很多佛教信徒乐于向人布施。因而,佛教的慈济众生,布施救助思想在当时中国 民众中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其次,墨子等人主张的以强扶弱、以富济贫,相互扶持、交相利的兼爱慈善济贫思 想。墨子主张人相互救助、相互扶持,多做利人利己的善事益事,人相爱而不相贼,各 得其所的兼爱济贫思想。_ 这在中国民众中也有着一定影响。 其次,赡族庇护同宗,实行族内救助的济贫思想。族内济贫救助思想是主张同宗子 孙摈弃亲疏,建立义庄制度,对族内之人一视同仁地养老、慈幼、济贫的思想。这同样 与儒家的一些观念分不开。 再次,功过格思想。最初为道士记载自身行为善恶的簿格。后又融合了儒家、佛家 。王常则译注:孟子粱惠王上,山强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0 页。 9 思想,主张人行善积德,鼓励救助穷困,兴办慈善事业,对人进行劝化,成为1 7 世纪 影响着人们的济贫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 此外,其他一些思想,如道家思想以及刚传入中国不久的基督教思想中也都包含着 一些济世、救助穷困的思想。 施济行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行为,具有救济功能的社会组织也早已存在,在1 7 世 纪的中国,这些人性的思想具有类似功能的组织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长期的、持 续的由地方乡贤举办的非家族、宗教和官方的以济贫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则是明清以来出 现的新事物。而1 7 世纪则是这些组织大量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其指导思想除了上面所 说的种种外,更为重要的是1 7 世纪孕育并逐渐发展壮大的一种新思想,这就是笔者将 要介绍的带有理性化特征的生生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融合了儒、佛等多家思想于一 炉的新济贫思想。它主张善与人同、与人为善,救助他人。奉行此种思想者提倡生生不 息,也就是指孕育了万物的天地在积极地活动,而且人心在继承天地的生机( 孕育万物 的构造) 之后也积极地活动、永不停息。例如,明清之际的东林党人陈龙正的“生生 之旨”就认为:“有种人错认道字,谓道乃不涉事物者。切切济人,此念直从大生 广生来。此而非道,何者为道? 顷钱公启新行同善会于塞陵,忠宪高子又行之无锡, 岂有空空好道而冰冷于天地之间? ”。之所以说它带有理性特征,主要是指该思想的目 的已经超越了单纯施爱心、救助人的范畴,而上升到要由此纯化风俗,裨益社会。如, 陈龙正就指出:“得生生二字,为学问康济根宗”。东林党魁高攀龙也认为,只要坚持 不懈地救济民众的话,就能纯化风俗,迎来生机,消除死气。回同时,他们还主张道德 中立,即贫穷者并非全为道德败坏者,因而,要对受济人分品类,道德就是其主要分类 原则,如陈龙正主持的浙江嘉善同善会就指出:善款得优先发给孝子、节妇等有德行而 贫困之人,然后为政府的养济院不收而又不愿沦为乞丐之贫老病人。它明文规定不救济 的是“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好食以致赤贫者”。此外, 还规定了四种“宜助而不助”之人衙门中人、僧道、屠户、败家子。 因而,得到 救济的更多是符合主流道德规范的人,而目的也就成了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革 之际,劝募教化,以道德的诉求维持并重塑现存社会规范,以协助中央治理地方社会。 在整个1 7 世纪的中国,这种思想都极为活跃,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在士绅中, 不少士绅正是在这种思想下创建了各种济贫机构,向贫困民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救济。这 种思想在1 7 世纪一时无两,成为各种民间济贫思想中最具活力者。 而在1 7 世纪中国官方的济贫思想中,大行其道的仍是为维护统治地位而“行仁政” 的社会救荒、救灾思想,它主要是指目前国内一些学者所称的消极的济贫思想和积极的 防御思想。通常说来,消极的济贫思想主要是指灾后紧急救助贫穷者的思想,包括遇灾 治标和灾后补助方面,其内容均属于事后救济的消极方面。作为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的原 o 日 夫马进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等译,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1 0 6 页。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1 0 8 页。 o 中国普会善堂史研究,第1 0 7 页。 o 中国普会善堂史研究,第1 0 9 页。 。陈龙正自序:几亭外书,4 :8 8 下一9 l 下,1 6 3 1 年,转自梁其姿:施善与教f 艺一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 育出版社,z 0 0 1 年,第7 7 页。 l o 综上所述,在1 7 世纪,中、英两国在济贫思想观念上都存在着民间和官方济贫思 想的区分。在民间的济贫思想上都存在着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或信仰如融合了 儒教、佛教等的生生思想、基督教等,它们赋予了信奉者们对于济贫事业的责任以及对 财富的看法等一些新思想观念在维系、鼓励并推动着信奉者们出于社会责任而捐赠 财物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济贫环境有利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推动 力。而受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中、英两国官方的济贫思想观念中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 的类民间的思想,然而,这在英国,表现的要更为强烈。1 7 世纪的英国逐渐形成了以国 家为主导,以工作伦理为济贫原则主导,并从教会手中逐渐接过了济贫职责的新济贫体 系,目的是创建一个新的基督教社会有机体。而这在中国则仍以民间为主,济贫原则则 以道德为主导,目的则是为劝募教化,维持并重塑现存社会秩序,协助国家治理地方。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两国的官方济贫都存在着另一种目的,即解决社会危机,维护社 会稳定,巩固自身统治。可以说,这些思想观念深深影响到1 7 世纪中、英两国的济贫 事业。 二、济贫法令 中、英两国的济贫思想在观念上对其各自与济贫相关的法令的制定都产生了直接的 影响。 征诸文献,在明、清时期法令中虽有一些对济贫有所涉及,如,洪武元年的明令 在“户令、鳏寡孤独”中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棉布一疋, 务在存恤。”又如,明律户律收养孤老中规定:“凡鳏寡孤独及废笃之人,贫穷 无亲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然而更多的见诸于户部 则例、皇帝的诏书、谕令之中。通过上谕“永著为例”,使之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效 力,执行起来不容疏视,凡属济贫事务,皆有定例。照督查办,均据成法。正所谓“身 之所不至而心至之,心之所不至而法已至之。庶几弊无萌生,泽可下究耳”。o 有明一代,由于明王朝创建者朱元璋的自身经历,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因而其发 布了众多的诏书、谕令进行济贫,并永著为例,使之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效力,这也 就为后世明朝诸帝制定了基本的济贫法律、法规。明“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 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 诏优恤遭难兵民。”。“明初,养老,令贫者给米肉”。明太祖十九年“六月甲辰,诏有 司存问高年。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 絮一斤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至若赋税蠲免,有恩蠲,有灾蠲。 o 杨景仁:筹集篇卷6 ,转自叶依能:清代荒政述论,载中国农史,1 9 9 8 年,第4 期。 。【清】张廷玉等: 明史卷七七志第五三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1 8 8 0 页。 。【清】龙文彬纂:明会要卷五十一民政二,中华书局。1 9 5 6 年,第9 5 6 页。 o 明史卷三本纪第三,第4 3 页。 1 4 太祖之训,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岁无灾伤,亦择地瘠民贫者优免之。”。洪武七年“八 月已卯,诏:鳏寡孤独废疾者,存恤之。”。“五年五月,诏天下郡县置养济院。”八 年“谕中书省曰:昔吾在民间,目击鳏寡孤独、饥寒困之徒,心常恻然。不可使 有一夫不获也。”其后明代帝王虽有“于民事略矣,而灾荒疏至,必赐蠲振,不敢违 祖制也。” 此外,明王朝还规定:大灾之年,“令富人蠲佃户租”。“大户贷贫民粟,免 其杂役为息,丰年偿之。”总之,明代在很多方面都对济贫有所规定。 清初,清承明制而略有损益。清王朝有收养鳏寡孤独的方针,法令要求地方官照料 失去生活能力的民人。早在顺治五年,顺治帝即在诏书中要求“各处养济院,收养鳏寡 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有司留心举行,月粮依时给发,无致失所。应用钱粮,察明旧例, 在京于户部、在外于存留项下动支”;顺治八年再谕:“京城内外,有鳏寡孤独贫苦无依 者,该部院著五城御史、兵马司、宛( 平) 、大( 兴) 二县实察名数,酌量周恤。其顺天八 府及各省府州县卫所,旧有养济院,皆有额设米粮,该部通行设立给养,该道府官从实 稽察,俾沾实惠。”。 在前者基础上,济贫进一步体系化、完善化,法令都规定了审户、发赈等事宜的一 系列程序要求,并载入大清会典及户部则例中,且济贫的诸项措施方法,也比 前朝更为固定,成为经常性制度,这尤其体现在荒政制度上。顺治十年( 1 6 5 3 ) 户部报 灾时间规定:夏灾为六月终,秋灾为九月终。 康熙曾说:“自古弊端,匿灾为甚”。即 要求官员及时、准确报告灾情。康熙帝十分重视赈济:“赈荒一事,苟非地方官实心奉 行,往往生事。盖聚饥寒之人于一乡,势必争夺,明时流贼亦以散粮而起,此不可不慎 也。” 且清代对赈济也有具体规定,随时间长短分为正赈( 一个月,不论受灾程度) 、 大赈( 加大赈济力度,如受灾六分,极贫者加一月,受灾七、八分,极贫者加两个月, 次贫者加一月,受灾九分,极贫者加三月,次贫者加两月。十分,极贫加四个月,次贫 加三月) 、展赈( 连年受灾且特严重则对极贫者加赈五六至七八个月。顺治十年( 1 6 5 3 年) ,规定州县受灾八分至十分者,免十分之三:五分至七分者,免十分之二:四分者 免十分之一。 康熙年问,因灾蠲免进一步放宽,规定:“以后被灾州县,将本年钱粮, 先暂行停征十分之三,候题名分数,照例蠲免,庶小民得沾实惠。“值得一提的是,康 熙还于十九年( 1 6 8 0 年) 下令,常平仓粮归本州县备赈,义仓、社仓留本村镇备赈。” 清朝规定官吏办赈之好坏,要依法奖惩,并以此定其升迁嘉奖。如违法或失误,即 使是政府要员,也难免处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族依倚,不能自存, o 明史卷七八志第五四,第1 9 0 8 页。 。明会要卷五十一民政二,第9 5 8 页。 o 明史卷七八志第五四,第1 9 0 8 页。 o 明史卷七八志第五四,第1 9 0 8 页。 o 清世祖实录,卷四一,第3 3 0 页;卷五九,第4 7 l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o 中国救灾制度研究,第6 0 页。 o 清圣祖实录,卷二一九,第2 1 2 页。 o 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六,第6 1 2 页。 o 中国救灾制度研究,第6 0 页。 o 清世祖实录,卷七九,第6 2 4 页。 “清圣祖实录,卷一四第2 1 8 页。 “i 清1 赵尔巽:请史稿 ,第1 3 册,第3 5 5 5 页。 1 5 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例如,因救灾突出升迁,田文镜在康熙末年升为内阁侍读学士。而康熙十四年( 1 6 7 5 ) , 甘肃受灾,当地巡抚喀拜隐瞒不报。康熙帝了解灾情后,将之革职查办。而对民间向 慈善机构捐赠者,清王朝也制定了对捐献者的奖励政策,如捐1 0 石至2 0 石者,分别奖 花红匾额,2 0 0 石至4 0 0 石者分别给顶戴等。再如康熙四十五年,京师广宁门外,士民 公建普济堂,康熙帝对它表示关怀,“赐之额日膏泽回春”。,立碑石,颁发御制碑文 希望它能办好。 而在英国,英国的济贫立法可以一直上溯到英国的中世纪时期。而在新基督教社会 有机体等观念的影响下,1 7 世纪的英国政府颁布了众多济贫法律、法规。 早在1 5 9 7 年的济贫法令就对救济方式及官员的责权做了详细规定。到了1 6 0 1 年,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命令将以前各项救济法令编纂补充成法典颁布,此即著名的英国1 6 0 1 年济贫法( t h e1 6 0 lp 0 0 rl a wa c t ) ,该法严格区分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穷人并以不同的措 施进行处理。它明文规定,将穷人分为值得救济者( t l l ed e s e n ,i n gp o o r ) 和不值得救济 者( m el l n d e s e r v i i l gp o o r ) 。并指出教区对没有亲属的贫民承担责任,各教区有责任在灾 区所辖区域内向本教区居民及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身强力壮的贫民不予救济, 须入济贫院参加劳动,拒绝劳动者将判以监禁;建立济贫院以救济那些年老体弱、丧失 劳动能力的穷人,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虽然能劳动但不能完全自立的孤 儿可交由他人抚养,或做工,或做仆,一赢到自己能独立生活;有教区救济的穷人为须 在本教区出生或居留三年以上者,而一旦无依靠能力的穷人有亲戚抚养或赡养应取消其 救济资格;由治安法官负责救济,征收济贫税,调查贫民生活,决定申请救济贫民的救 助费,监督、检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并有权将不缴纳济贫税者投入监狱等内容。 1 6 0 1 年济贫法为英国济贫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以1 6 0 1 年济贫法为基 础,在英国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建立济贫院、实行郊区安置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 济贫制度。此后,该法律以征税、救济、就业为核心的济贫原则长时间内为后世遵循, 其基本思想一直执行到1 8 3 4 年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的出台。 但在1 7 世纪,由于英国社会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出现,英国政府也颁布了一些 新法律、法令来进一步完善济贫法。例如,1 6 0 1 年济贫法在以后1 0 年间又做了若 干补充规定。贝尔指出,由于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秩序根本变革的国家救济的建立,1 6 2 0 年后,这些法案( 指1 5 9 8 和1 6 0 1 年法案) 被大大强化。 o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8 6 页。 o 中国救灾制度研究,第“页。 o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1 3 页。 o 【清】周家楣、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卷十二京师志厂局,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3 1 7 页。 。参见n e i lt o n g 岛日据出f ,e s s e x :p e a f s 叩e d u c 甜0 nl i m 沁d 2 0 0 1 ,p 3 l ;j e m yb l k 肺5 f o ,f c 口,一妇d ,肌i 口抽, f e 删。,埘龇驴s 衄f p 嘴胁e k ,l o n d :s u t t o np l 】b l i s h i “g n d ,2 0 0 0 p 3 5 ;j o h n a w a g n e l 肌“o 廊4 , d 耙“d 阳,) ,o ,曲pe 比口6 e ,肠h 晰v 憎肼f 口帆肺胁越函印p 肼d 一州盯妇,p h n i x ,a n 越吐l e0 r y xp r e s s ,1 9 9 9 ,p 2 4 0 ; “k c yd 批sj np o o rl a w 锄dr c l i c fg r 哪b d 伽n1 3 0 0 - 1 8 9 9 j 载b 鲤;出型盟! h q q 鲢塑曼量= 立型d 熊g 型艘q h 地,2 0 0 5 年5 月 2 6 日下载。 。al b e i e “p o v e n y 柚dp m g r c s si ne 刚ym o d 锄e n 酵卸d ”,i 1 1d a v i dc 舭n a d i 眦蚰dj m r o s 锄t l l a le d s ,z k 胁, 如加跏耙妒:e 站叫fm 西耐括 胁f o ,ym 月钿o l r 。,工硎忡肿e 删e ,c 锄b d d g c :c 姗晡d g cu n i v e 巧n yp r e 龉,1 9 89 | p 2 0 3 1 6 但1 7 世纪的中国并未建立完善的济贫法律和相关条例,更多的是依靠皇帝的诏书、谕 令,显得很不完备,且这些谕令诏书中也缺乏常规性救济贫民的立法,而是主要是侧重 于一时之需,救灾除患,更多的是针对因饥馑和灾害而暂时致贫或陷入窘境者;其次才 是赈济老病贫民。而且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皆臻于鼎盛的时代,君主 个人的意志对于国家社会的济贫事业虽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官僚政治层面上, 尚未将君主意志转化为制度性、常规性的政府行为,从而致使1 7 世纪前后中国的官府 济贫活动陷于时紧时松,时有时无,极不稳定的境地,其效应既不能令君主和朝廷满意, 也无法适应当时中国民间社会之需求。而且,在各级官员中克扣济贫物资、钱粮以中饱 私囊的种种贪污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绝,使本已激荡的社会再添人祸。笔者以为 1 7 世纪中国社会之所以发生众多暴动、起义与当时中国济贫体系不畅、官方措施不当之 间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关系。中、英两国在济贫立法方面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 益凸显出来,并深刻影响着中、英两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 1 8 地共成立育婴堂、留婴堂、施棺类善堂以及综合类善堂约1 3 0 多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济贫机构的创建和推动人很多都是在位或退职官僚,甚至不乏 大学士、尚书、巡抚等高官,这表现了官员们的支持,但这些官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 作为公务或行政的一个方面来参与济贫机构的创建和运营的,而是以私人身份。夫马进 认为,这其中“看不到国家直接干预过的痕迹”。o 随着明清商业社会商人破产、失业所带来的贫穷、疾病、无家可归、死亡风险的凸 显,商人以地缘或以业缘建立了一种互助保障机构,如会馆、行会等。徽商在寄居地就 建立了许多会馆。它由参与者共同缴纳保险费用,当会员或同业者发生破产或疾病时给 予救助。 宗族是民间济贫活动的一个重要力量。传统的宗族观念,如宗族为了自身的发展、 壮大,往往提倡、主张宗族内自救,因而宗族也积极投身创办济贫机构,如族田和义庄, 如安徽地区大族“多置义田以备荒歉” ,和其他一些济贫活动,如清顺治年间,归安 人沈燕卿“散家财以活乡之饿者,姻党皆赖之以济”。固但相较于其他主体的济贫,宗族 济贫是封闭、内敛的,即只有具备同宗族身份,才具备受济的基本资格。因而,受济面 有限,范围不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族众的生活需要。但宗族济贫内容十分全 面,涉及了助学、养老、残疾救助、济贫、婚丧嫁娶补助和灾害救助等项目。 此外,民间还于乡村和市镇分别建造了社仓和义仓,以备青黄不接时平粜出贷,或 大灾荒时散赈施粥,或供贫民贷用。另外,普通的民众也是民间济贫的一个主体力量, 他们常常做一些乐善好施之事,自发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定期或随机的济贫活动。 可以说,这些民办济贫机构和活动的重要性在清代前期极为显著,是1 7 世纪非宗 教的、民间济贫组织在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上承担了主要责任,是当时中国济贫体系的 主要支柱。 ( 三) 宗教组织。宗教组织,如佛寺、庵堂、道观等,都举办了一些济贫机构或活 动从事济贫。如康熙年间( 1 6 6 1 一1 7 2 2 ) 北京广宁门外北极庵的寂容和尚修建的“修路 慈悲院”。 宗教组织的济贫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