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pdf_第1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pdf_第2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pdf_第3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pdf_第4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要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载体,不论是从它的健身、养生、技击等功效 上考虑,还是从它深遂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都称之为是中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 于各方面的影响,有很多的传统拳种正濒临灭亡。所以,我们要尽力的保护和发展传 统武术,让它发扬光大。大悲拳是我们要保护的拳种之一。 大悲拳是佛教密宗的一套内外兼修、 体用兼备的修持武功。 它原来的练法是要 “口 诵真言” (背诵大悲咒) 、 “手持密印” (两手结手印) 、 “心专观想” (观想菩萨和罗汉 像) ,即要“三密相应”而练大悲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 法、田野调查法对大悲拳的历史源流、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大悲 拳的历史演变过程、大悲拳的技术动作的特点、对大悲拳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著名拳师 以及其他拳种与大悲拳之间的联系四个方面研究大悲拳。 通过对大悲拳练习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及他们对大悲拳历史渊源和现状(传承、 保护、发展)的了解程度、了解和学习大悲拳的渠道、习练大悲拳的初衷、习练大悲 拳后身体的改善情况等进行调查,总结得出大悲拳发展现状,结果显示影响大悲拳发 展的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社团组织管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知名度;习练 人群出现严重的断层,习练者明显减少;动作繁杂不便于记忆,动作难度大;竞技武 术对大悲拳的影响。 本文基于大悲拳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促进大悲拳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与时俱进是 大悲拳的发展重点,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改革创新,功能多元化和技术规范化;要培养 后备人才,改变人才断层和缺乏的现状,主要的培养对象是学校的学生;要加强大悲 拳组织的运作能力,拓宽资金来源。培养和提拔优秀管理人才,完善大悲拳组织的内 部管理结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宽活动资金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网络等媒 体加大对大悲拳的宣传力度,广泛参加传统武术的交流与竞赛。 关键词:大悲拳;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对策 ii abstrac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the concentration and carri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oth from its fitness, health, art of attack and other effects to consider, or from its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known as a bright pearl. as a result of impact,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boxing i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therefore, we must make every effort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let it flourish, where dabei boxing is the one to be protected. dabei boxing is a set of esoteric buddhism,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o both the cultivation of body and martial arts. its original method is to recited the mantra (recitation 大悲咒), holding secret indian (two-handed knot fingerprints), heart special concept like (the idea was like the buddha, and lohan), which is to close the corresponding three and dabei boxing training. in this paper, using literature and data,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field survey method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s dabei boxing,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status quo, and researching dabei boxing from the dabei boxings historical evolution, dabei boxings technical movement features, the well-known boxe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abei boxing, and the link between other boxing and dabei box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by sex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practitioners of dabei boxing and their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heritage,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of dabei boxing, channels of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dabei boxing, original intention of dabei boxing practitioner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body after practition, summ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come to dabei boxing,and show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abei boxing has the following five area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re not in place; propaganda is not enough, the lack of visibility; practitioners serious crowd fault, practitioner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ction complexity is not easy to remember, action is difficult; competitive impact of martial arts for dabei boxing. based on the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dabei boxing, this paper iii mad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abei boxing: the times is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dabei boxing,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modern innovation,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to train reserve personnel, changes in a shortage of talent and lack of status, the main target is to train school students; dabei boxing organiz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operational capacity to broaden the sources of funding. develop and promote outstanding management talentes, improve dabei box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l management structure. for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roaden the sources of funding for activities; through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other media to increase publicity efforts to the dabei boxing, martial arts tradition of broad participation in the exchange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 dabei boxing; technical features;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 首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首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所用方法、手段及数据、材料真实可靠,研究工作是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无任何剽窃他人成果行为。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首都体育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下相应方框内打“”) : 1、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当前武术发展的时代背景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载体,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民族性,在现代化社 会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武术必 将以其独特的健身、养生、技击功效及其深遂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全世界人民 的喜爱 1。 1982 年 12 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 了“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 2。这一方针政策,对今后武术在世界各国和地 区的发展及国际性的武术比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 人们越来越感到因生活 水平的提高,物质欲望的膨胀所造成精神上的危机。再者, “现代文明病”与竞争带 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比,中国武术文化更 能显示人生的哲理,更有深刻的内涵,因此也更能适应现代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这 使得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东方武术文化的热潮 3,以至很多中国武术名家被邀请 前往国外进行武术交流,中国武术在国外逐渐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武术的国际传播步伐逐渐加快,尤其是 2001 年 7 月 13 日,当北京正式获得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后,进军奥运成了武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遗憾的是,奥运瘦身计划使得武术没有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在 2008 年北 京奥运会上,武术以“2008 北京武术比赛”的特殊身份进行了比赛,这一结果,当属 奥运史上的先例。 1.1.2 传统武术面临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扶持下,1979 年 1 月,原 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 。1982 年,国家体委召开武术工 作会议,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急迫任务” ,并随 即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挖掘领导小组和地方各级体委武术挖掘组, 开展武术史上空前 的“普查武术家庭,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至 1986 年,挖掘整理出自成体系 的拳种 129 个,录像资料长达 394.5 小时,编写的拳械录和武术史志达 651 万字,有关文献资料 482 本、古兵器 392 件,实物 29 件 4。这对挽救许多濒危的传 统武术拳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具调查所知,部分武术院确实搜集了一些重要的传统武术拳谱,但未及时进行整 理研究,只好放在各自的武术院“藏经阁里,让其尘封虫蛀 5” 。 建国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流入,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等舶来的“洋拳” 在中国许多地方不断升温,并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 2 时尚标志。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青年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重要地位。许多 拳种奄奄一息,濒于灭绝,一部分优秀拳种已经灭绝,或正在灭绝。 1.2 选题目的、意义 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 文件中提出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一些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要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大悲拳是佛教密宗的一套内外兼修、 体用兼备的修持武功。 它原来的练法是要 “口 诵真言” (背诵大悲咒) 、 “手持密印” (两手结手印) 、 “心专观想” (观想菩萨和罗汉 像) ,即要“三密相应”而练大悲拳 6。大悲拳是功拳一体的内家武术行功,兼有太 极、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其与深长呼吸紧密配合,导引吐纳兼备,姿势优 美、舒展大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融气功与舞蹈、武艺与佛学为一体。大悲拳的 功法对改善生理机能,克服疾病有极大的好处,从而达到转弱为强和延缓衰老的调身 目的,它特有的佛家文化内涵,使人们养成沉静、乐观、机智、谦和的习性和美德, 从而达到调心的目的。 到目前为止,相关大悲拳的研究很少,有些文献也只是对大悲拳进行了简单的概 述,大悲拳兼有太极、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形态上类似瑜伽,在技术特点 方面没有相关的系统研究,60 年代时,传授大悲拳的只有有奇云和尚和孙智义两个 人。大悲拳研究会属于北京 54 个研究会中的一个,在北京的发展并不很理想,大悲 拳面临着很大的发展问题,如不加以拯救和保护,将会面临濒危。 本文研究大悲拳是为了更系统、更深入地研究整理和分析它的技术特点,通过对 大悲拳技术特点的进一步整理分析,使大悲拳更全面、更完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 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大悲拳,积极宣传大悲拳。再者,对大悲拳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整理影响大悲拳发展的因素,通过分析设计大悲拳日后发展的思路,使大悲拳 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文献综述 笔者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杂志和因 特网(internet)上收集有关大悲拳的相关书籍及文献。发现相关的文献很少。密宗 大悲拳,全名为密宗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文革期间由于很多原因曾经改名为 “禅门太极拳” 。以大悲拳为检索词,搜集的书籍有 2 册,杂志 4 篇,词典 2 册,因 特网上有关记录有 5 处。以禅门太极拳为检索词,收集词典 1 册,杂志 1 篇,因特网 4 处。 1.3.1 与大悲拳相关的资料 大悲拳是佛教密宗里的一种修持武功。密宗的戒律极为严格,密宗的信奉者,不 可以轻易向外界公开密教的内容,尤其是修持的密法,不可妄传,否则,可以说是一 3 种罪过。密法在承传时必须由大师亲授给灌顶的弟子,所以,早期这套大悲拳一直不 公开宣教。直到 60 年代初期,北京市武术界掀起了一次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的工 作热潮,经过武术界耆宿人士的提示,才找到了隐居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太阳宫乡西坝 河村的高僧奇云和尚,大悲拳也随之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相传为隋唐时代的少林和尚根据佛学功课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 悲心陀罗尼”即“大悲咒”演绎创编而成,初名为“大悲拳”即大悲拳源出大悲咒 , 是观世音菩萨为救世人离苦得乐所传授的经咒。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大 慈大悲的精神象征。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更是佛教界或学佛之人所尊崇的人 生境界,有慈悲之心,则可沟通自然天地、万事万物” 。 7 华严经 入法界品曰:“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为首而为 方便,充满虚空一切世间,普皆严净”。 大智度论曰:“慈悲为佛道之根本”。 大悲咒曰:“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是恭敬心, 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 貌”。 奇云和尚仅见的刊著于世的一篇文字大悲陀罗尼拳法仪 : “凡学拳之先,必须 将大悲陀罗尼咒诵熟,然后依咒句循序练习拳式,务使拳咒相合,切勿参差含混,盖 拳得咒而拳之功能伟大,咒附拳,而咒之神效弥显,交相为用,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真灭罪求生净土,别一方便法门,开始练拳时,先向大悲菩萨像前或佛像前,拈香顶 礼,清净三业,一心诵持 8。自预备式起,每默诵神咒一句,即按该咒句拳式演习, 务要凝神沉气,屏息杂念,以意导气,周贯全体,切忌气力猛烈暴发,致气不充力徒 劳无益,缘吾人一身端赖精神气血以统帅” 。 9 清朝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云: “宋之张三丰先精于少林,复而翻之创武当”大 悲拳因出自禅宗祖庭少林,并融合了道儒及他家功法精华,但是又别于道家“玄门太 极拳” ,故后世命“大悲拳”为 “禅门太极拳” 。 金刚经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 妄”应见诸相非相才不着相,禅宗讲行、立、坐、卧、皆可得禅之悦,禅门太极拳的 实质是太极和禅,由拳见禅,禅拳如一。 老子日: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音希 声”而禅门太极拳正是具有这种大道化于无形之中的意境。该拳在当代的中国武术 实用大全 、 精选太极拳词典 、 武术大全 、 中华武术秘籍等书中也略有载录。 1937 年由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口述,李瑞呈执笔,由奇云和尚的弟子云庵 和尚演练照片,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 ,是对该拳最早的文字记述。 大悲陀罗 尼拳图说序言里写道: “上方山兜率寺和尚,幼读书学剑,得名师薪传,技艺冠绝 齐辈。及长入佛门,遍游名山宝刹,偶遇隐衲,授以无名神拳,示为巩基根本。后拜 诵大悲陀罗尼忏, 敬观图像。 顿悟与隐衲所授拳式触通。 按像寻索拳式, 觉姿势庄严, 动作圆如,与大悲陀罗尼忏像契合。更访娴武术高僧,竟悉佛门有大悲拳陀罗尼拳, 失传已久。隐衲其大悲菩萨之化身?奇云自幸真传奇遇,复融汇各家拳术精华,引印 证,获神拳精微奥妙,而其造诣益深,乃发愿传渡” 。 10 4 中国武术大辞典中有: “据传,此拳是少林和尚根据“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 陀罗尼经”演绎而成。60 年代初,奇云和尚在北京中山公园设场传授大悲拳,此拳 史传于北京、张家口等地。过去练拳时要口诵“大悲心陀罗尼经” 。该拳兼有太极、 八卦、形意的部分身法和手法,要求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中求 静,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松腰敛臀,沉肩坠肘,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其特点是动作 缓慢、稳重,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讲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 撩、挑、插、挂、托、穿、搭、搓、垂、立、舒、戳、削等,整个套路有 159 式” 。 11 1983 年武林中写道: “大悲拳历史悠久,它以自身的架式为基础,兼有太极、 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手法、步法和腿法。有刚有柔,刚柔相济,绵绵不断,蓄 发相变。不仅是一套好的拳术,姿势优美,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 寿有着重要的作用。适用于任何年龄人群” 。 12 1993 年,马有清编著了奇云大悲拳一书,该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大 悲拳主要代表人物奇云和尚的一些事迹;大悲拳的动作技术特点及习练方法;大悲拳 的各式解说及应用说明等。 13 2005 年武魂杂志上连载三篇关于大悲拳练习特点的文章。文章中提到: “大 悲拳属于佛家拳法,归于少林门,其练习的特点有节节贯穿、凌厉多变,专意致柔、 运柔成刚,松静自然、上虚下实,三盘练法、因人施教,三密加持、妙法殊胜” 。 14 以上的这些文献资料, 从一定程度上对认识大悲拳和大悲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资料,但是著作资料相对较少,仅有的两本书籍为: 1937 年,由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口述,由奇云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练照片, 李瑞呈执笔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 ;1993 年,马有清编著的奇云大悲拳 。 其他相关文献只是极其粗浅地介绍了大悲拳的由来和技术特点, 显然对大悲拳这一武 术瑰宝的传承与保护所下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作为不为大众所知的稀有拳种,如果人 们现在不去研究它、推广它、发扬它,这对中国武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个巨大 的损失。 1.3.2 对传统武术进行保护和发展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指被社区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 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而且特别强调这种非物质文 化遗产世代相传, 在各社区和群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中被不断地 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争抢人们对文化多样化和人类创 造力的尊重 15。 并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 6 项内容: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育;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 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 关的文化空间。 16 5 李蕾对 21 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中指出传统武术作为在中国农耕文明背 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 传播方式,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 育活动阁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可以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特点等 进行保护”。 17 蔡宝忠和于海撰写的传统武术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进行抢救与保 护的研究 中指出:“传统武术近年来实施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 二是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了传统武术协会。 它的成立意味着国际性的传统武术活动将 逐渐展开”。 18 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与传承中提到: “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 有关工具实物以及文化空间的分析,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要通过人格化载体、物化载体、文化空间载体、产业化载 体等有形的物质载体来实现。 ” 19 王林、虞定海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中介绍了传统武 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 传承人遴选不够严谨; 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 传统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缺少评估、 反馈机制。据此提出:营造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引导传承者在场,调动其传承 的自觉、自为意识;开发传统武术动态传承的多种途径;加强传统武术的长远规划与 管理等相关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发展。 20 陆燕、张云龙论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指出: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 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现如今,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正日益受到威胁,民间传统武术 的传承是重中之重。因此,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要寻求新的传承机制,使民间传统武 术逐步走上赛场,给练习者提供科学的训练,加大宣传力度,使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 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1 桑守慧在其硕士论文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中指出: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我们应加强对传统武术这一日渐衰落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 纠 正对传统武术的误解,要把传统武术提到文化战略的高度去发展。对传统武术在当今 社会的价值功能, 做进一步地挖掘、 探索和分析。 政府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应高度重视、 大力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传统武术的竞 赛机制,科研机制,加大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为传统武术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 提供有利条件。 22 陈永辉在硕士论文湖南梅山武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梅山武功发 展进入低迷期,主要受到当地村落物质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外来文化的冲击、政府武术工作政策重心的偏离、学校对本土体育文化教育的欠缺等 6 因素的影响;梅山武功要继续为本地村落社会发展服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对 策,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手段:(一)客观认识梅山武功,引导村民树立本土文 化信仰;(二)加强对梅山武功保护和开发的专门性和系统性研究;三)对梅山武功要 进行必要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并进行普及性教育与活动的开展。 23 徐冬园在硕士论文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中指 出:将河北传统武术作为“环京津健身休闲圈”的重点项目来开发、推广;建议从人 文传统层面继承和发展河北传统武术,积极发掘河北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慷慨悲歌、 任勇好侠、尚武爱国”等燕赵文化传统,将其与新时期“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 包容、求实创新”的河北人文精神建设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加快河北传统武术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现代化转型,使其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流项 目;在河北境内精选打造出高水平的传统武术赛事,形成一个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 的传统武术交流平台。 24 丁希洲在网络环境下武术的传播形式指出:互联网在传播方式上是人类有史 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传播手段,对网络传播特点可归为海量信息、多媒体功能、交互 性与易检性、大量网络资源共享。武术要发展,必须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与时代的 进步相协调,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把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武术的重要手段和 工具,把传统武术和信息化相结合,武术才能具有长远的前景和巨大的生命力。 25 郭玉成在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指出: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有特 色,要不同于西方体育,走“文化回归”之路,非此则难以阻止文化的渐逝。 “面对全球 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充满竞争、交融与渗透。我们应该站在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 人类生存的高度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才会有希望,才会有更广阔的前 景” 。 26 以上这些文章是从各个角度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大悲拳 是中国武术中独特的保留着和佛教文化相融汇的一种密宗拳术。 这些研究是大悲拳今 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方向,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大悲拳。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选题和研究的目的,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首都体育学 院图书馆、杂志和因特网(internet)上收集有关大悲拳(起源、技术特点及发展等) 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筛选、 归纳、 类比和分析, 去粗取精。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研究。 7 2.2.2 访谈法 笔者根据此研究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访谈提纲,分析整理口碑资料,收集文字、图 片和影象资料。访谈的对象和内容分两个部分为: (1)访问大悲拳研究会会长顾明, 大悲拳第三代传人乔秀川和董世瑞两位老先生以及其他有名的拳师, 针对大悲拳的技 术特点和发展状况等方面提出问题,加强笔者对大悲拳的了解; (2)分别对太极拳、 八卦掌和形意拳方面的有名拳师进行访谈, 针对他们各自的拳种的技术特点及与大悲 拳的类似之处等方面提出问题,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设计问卷调查表,请多位专家进行效度检验后,发放给大悲拳 的习练者,针对他们的自身体会、喜好程度、习练动机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等方面 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2.3.1 问卷的效度 问卷的效度检验:根据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设计了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 状的调查问卷,请 10 位专家对自编问卷的内容提出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对问卷再 进行修改,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对修改后的问卷进行效度评定。反馈结果见表 1、2、 3。专家职称结构见表 4。 表 专家对问卷整体设计的评价 (单位:人) 评价程度 很合适 比较合适 基本合适 不合适 很不合适 选择人数 0 9 1 0 0 表 2 专家对问卷结构设计的评价 (单位:人) 评价程度 很合适 比较合适 基本合适 不合适 很不合适 选择人数 1 7 2 0 0 表 3 专家对问卷内容设计的评价 (单位:人) 评价程度 很合适 比较合适 基本合适 不合适 很不合适 选择人数 1 8 1 0 0 表 4 咨询专家结构表 (单位:人)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共计 人数 9 1 10 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通过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形式发放回收问卷,发放、回收情况见表 5。 表 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表 调研对象 发放份数 回收份数 回收率(%)有效份数 有效率(%) 大悲拳练习者 39 39 100 39 100 8 2.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使用“再测法”,随机抽取了测试对象 10 名,进行了问卷再测,对再测问卷进 行统计处理,计算两次测量的 pearson 相关系数大于 0.85,证明此问卷具有较高的 可信性。 2.2.4 田野调查法 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 对大悲拳研究会及下设在各大公园的辅导站的日常活动的 开展状况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 2.2.5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2003对问卷进行录入和基本统计处理,并对 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悲拳的源流与历史演变 3.1.1 大悲拳的源流问题及出现的重要人物 3.1.1.1 大悲拳的源流问题 大悲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一直在佛门中口传身授,故无文字记述。关于 大悲拳的源流问题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一种传说要追述到 1500 年前的唐朝年间, 相传由师祖河南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被唐太宗封为大将军的昙宗和尚创编;另一种 现今较为统一有一定根据的说法是大悲拳起源于 1500 年前唐朝年间的佛教密宗,是 中国武术中独特的保留着和佛教文化相融汇的一种密宗拳术。起初大悲拳既不分式, 也不分动作,更没有什么段落,而是按照佛经的句读连续演练,一气呵成。现今流传 的是由奇云和尚所创编的 63 式大悲拳,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 1937 年北京中华印书局出 版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序言中写道:奇云大师长入佛门后遍游名山宝刹,偶遇隐 衲(隐居高僧)授以无名神拳,示为筑基根本,后拜诵千手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 悲心陀罗尼经(简称大悲咒)敬观图像,顿悟与隐衲所授拳式相合融通,逐开始按像 寻索拳式,觉姿势庄严、动作圆和竟与大悲陀罗尼忏图像相契合,更访娴高僧,竟悉 佛门有大悲陀罗尼拳失传已久,隐衲所授大悲陀罗尼拳也。奇云自幸真传奇遇,然后 又融会各家流派拳术之精华,征引印证,按像寻索拳式,按全经梵文 84 句真言,每 句均有一尊护法神像的姿势与变化,逐将这种持咒结合拳式演练,行拳中口诵真言、 心观想、手结印、禅拳一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编出连贯、完整的当今流传的 63 式大悲拳。奇云大师创编出的 63 式大悲拳对大悲拳的继承、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很大 作用。 3.1.1.2 对大悲拳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主要人物 奇云和尚, 系北京西郊上房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 俗名史正刚。 河北省保定人, 自幼读书学剑,曾多次投师学习,得名师指点学习各派武功,如弹腿及查、花、炮、 洪、 少林等各家拳术, 冠绝侪辈。 后投入著名的法源寺削发出家当了和尚, 法号奇云。 9 其后,奇云大师受命徒步化缘走到东北地区在一大寺院顶香受戒。后来回到北京,在 北京的各大小寺院做过住持方丈,同时管理数十座庙宇寺院。长入佛门后,他遍游了 很多名山宝刹,偶遇隐士高人授以无名神拳,示为筑基根本;后拜诵千手观音观世音 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敬观图像时,顿悟与隐士高人所授拳式融通,逐 按像寻索拳式,发觉拳式姿式庄严,动作圆和,与大悲心陀罗尼经图像契合;其后更 访娴武高僧,获悉佛门曾有大悲心陀罗尼拳失传已久,隐衲所授正乃大悲心陀罗尼拳 也。奇云庆幸得到奇遇真传,后来又融会各家拳术精华,征引印证,获神拳之精微奥 妙,使其造诣益深。齐云和尚是最早将大悲拳公授于世的,曾在北京中山公园设场传 授密宗大悲拳,他一生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武德高尚,对大悲拳的发展也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马有清,齐云和尚的嫡传弟子,著名太极拳家、武术教练和裁判。1963 年前后 跟随齐云和尚学习大悲拳, 曾在 1962 至 1964 年连续三年荣获北京市武术冠军赛的多 项冠军。1980 年平反后,马有清举家迁居香港,他仍然忘不了武术事业,不仅传授 太极拳、大悲拳,还成立了中国远古世传太极功研究会,编著有太极拳之研究 太 极拳规范 、 太极刀剑合编 、 奇云大悲拳等书籍。其中奇云大悲拳是现存、 较完整的有关大悲拳的文字资料。 李道中, 系奇云和尚密宗大悲心陀罗尼拳入室的嫡传弟子, 是政府中高级领导人, 50 年代曾任青藏公路修建总指挥。五十年代初期李道中开始在北京天坛公园教授大 悲拳和大悲拳配套武功套路,如春秋大刀、少林大枪、棍、刀、剑、禅杖、少林大锤 等,李老师武艺高强、技艺超群、武德高尚。 顾明,1938 年出生,自幼学练少林拳,现任北京市大悲拳研究会会长。曾跟孙 智义、李道中(大悲拳传人) 、蒋玉坤(杨式太极拳传人) 、杨梅君(大雁功祖师)学 习大悲拳、少林太极拳、三仙棍、达弥祖拳、杨式太极拳、大雁功等。顾明致力于研 究大悲拳、积极推广大悲拳,从 1972 年到 2002 年期间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传授大悲 拳,他练拳修德,为人正直,精通拳理,名字先后被收录于中国武术名人录 、 燕 都当代武林录和中国专家人才库 。 董世瑞,生于 1936 年 10 月,河北省蔚县人,现任北京市大悲拳研究会副会长, 当代大悲拳代表人物之一。从 1990 年起跟随曹韵清师傅(奇云和尚的特殊弟子,中 国京剧院导演) 学习大悲拳起至今, 董世瑞一直致力于大悲拳的推广普及, 并成立 “紫 竹院大悲拳辅导站”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董世瑞在继承奇云和尚密宗大悲拳的基 础上,根据大悲拳的拳理,创编了 24 式简化大悲拳、32 式大悲剑、32 式大悲刀、24 式大悲棍、32 式大悲拂尘、37 式大悲对剑,并制作了大悲拳系列光盘,使大悲拳有 拳、有械、有理论、有规模,成为一门完整的系列拳种,由此可见董世瑞为大悲拳所 做的贡献功不可没。 乔秀川,又名乔长水。一九二九年生,汉族,原籍河北省高阳县西柳村,是当 代武林“绵张短打拳” 、 “翻子拳” 、 “大悲拳”的主要传人,任第三届北京武协委员, 10 第一届北京绵掌武术社社长,北京戳脚翻子拳研究会副会长。乔秀川自幼习武,师从 河北高阳当地名家张德良、王立增等,系统地掌握了绵掌短打基本功法、套路、器械 和散手对练等,并熟习当地翻子拳的一枝,称为绵掌翻子。1959 年至 1964 年,先后 向北京武林名师赵砚波(尚云祥先生弟子)、李道中(奇云和尚弟子)等学习形意拳、大 悲拳和太极拳, 其博采众长, 造诣精纯, 长年坚持不缀。 乔秀川先生五十年代末开始, 在京城收徒授艺,前后受众达数千余人,被收入中国武术人名词典 、 中国当代武 林名人志 、 中国当代武术家词典 、 燕都当代武林录和中华武术精英谱等。 3.1.2 大悲拳的历史演变 3.1.2.1 大悲拳套路的演变 大悲拳在佛门被视为至宝,非有道之僧无缘得学,因此大悲拳出世较晚。起初大 悲拳既不分式,也不分动作,更没有什么段落,而是按照佛经的咒语连续演练,一气 呵成。 本世纪四十年代后,偶有点滴撒传民间。到六十年代后,北京著名佛教圣地上方 山云居寺的主持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还俗后,于 1963 年开始在北京中山公园设 场教授大悲拳。此时的大悲拳是奇云自奇遇后,融会各家流派拳术之精华,将这种持 咒结合拳式演练,行拳中口诵真言、心观想、手结印、禅拳一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创编出连贯、完整的 63 式大悲拳。大悲拳因是佛门内拳术,内有佛、菩萨、罗汉、 金刚等佛家形象名称,在文革时期,为避宣传迷信之嫌,故曾将本拳改名为“柔拳” , 并把拳内的“合掌拜佛”等动作皆改名为“十字手” ,其代表传人有李道中、马有清 等。 与奇云和尚同代传授大悲拳的还有一位来自河北新河县的民间武术大师孙智义先 生,两人拳架相似但风格各异。孙智义先生曾从师于“少林”赵履祥和“五虎”李锡 金,两位师父一再告诫孙智义先生大悲拳是密宗拳法不可外传。孙智义先生因见到奇 云在中山公园教授大悲拳便主动上前攀谈, 两人一见如故, 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此后, 两人共同研习大悲拳。 27 孙智义先生在北京市武协的支持下于 1986 年成立北京市大悲拳研究会。孙智义 先生任第一任会长,之后由其主要传人顾明先生接任。顾明先生曾跟孙智义、李道中 学习大悲拳。顾明再传张静仙、张玉书、贾淑敏、王旭、王金源、赵晓光等人。 28 同时期在北京传拳的还有董世瑞、乔秀川等几位老拳师。现今大悲拳教授的内容以传 统 63 式为主要代表套路,同时有新编的普及套路 24 式,比赛套路 42 式和传统套路 改编的 84 式,128 式以及创编的“大悲功” 、 “大悲剑” 、 “大悲棍”等内容。 3.1.2.2 大悲拳练习要求的演变 起初,大悲拳的练法是:口诵大悲咒,念观罗汉像,手持契印而练。它不分姿式 与动作,经起而起,经止而止。这种练法,就是密宗瑜伽行,即:手结密印,口诵箴 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 奇云和尚在大悲陀罗尼拳法仪中要求练习者须吃素、严持斋戒、会背诵大悲 11 陀罗尼咒、拈香顶礼、默诵佛号等。他同时强调了 63 大悲拳的练法是:自预备式起, 默诵神咒一句,即按该咒语拳式演习。务要凝神沉气,屏息杂念。以意导气,周贯全 体。 到了现代,在传统的 63 式大悲拳基础上,改编为现在的 128 式,24 式大悲拳普 及套路和 42 式大悲拳竞赛套路。经过改编的大悲拳,在原大悲拳练法的基础上,淡 化了传统大悲拳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拳式则更加优美而大气。动作柔中有刚,动 中有静,圆中有方,开合有度。现在在演练时主要从健身方面来考虑,强调动作和呼 吸的配合,同时也是由于大悲咒 84 句真言隐晦难懂,且发音与日常发音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演练时不再强调口诵大悲咒,念观罗汉像,手持契印的练习方法。 3.2 大悲拳的技术特点 3.2.1 大悲拳习练时的动作特点 大悲拳的动作特点有升、降、进、退、伸、缩、虚实、开合。 本拳的升、降、进、退、伸、缩,是指在练拳时对上下肢和躯干的主要变换而说 的,它要求每个动作既要上下协调,又要节节贯串,互相配合,连绵不断,做到“松、 柔、匀、缓” 。 练拳要求头要正、肩要沉、肘要垂、掌要展、胯要收、膝要松,脚要稳;动作不 论升降、进退、伸缩,都是以腰为主宰。 升,主要指身体重心由低向高升起的动作。都要以头顶百会穴向上提领,使头颈 部自然垂直,背拔腰立,防止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为了稳定身躯重心,还需气沉丹 田。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称,可以帮助产生“似松非松” 、弹性绷劲,促使精神自然, 加速神经冲动的灵活性,使全身自然松开,神气鼓荡。 降,主要指身体重心由高向低降落的动作。都由脚引动全身下落,脚缓缓向下松 踩,膝部缓慢松屈,胯部松收,腰向下松垂,脊椎骨要根据生理正常姿态竖起,头颈 部仍然保持自然上顶,含胸拔背,眼平视前方。 进,主要指身体向前进步的动作。膝胯部要放松,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重心逐 渐向前过渡,先虚后实,脚跟先着地,然后舒脚松膝,随腿膝进胯,随肢伸腰,腰以 上仍要提顶竖颈、含胸拔背。 退,主要指身体向后退步的动作。膝胯部与进步时相同要保持放松,先虚退脚, 重心逐渐向后过渡,然后松屈后脚,屈膝、收胯、撤腰,上体保持提顶、竖颈、拨背。 伸,主要指上肢前伸,意念伸到无限远。动作时,要以指领掌,掌领腕,腕领肘, 肘领肩。 缩,主要指上肢向后退缩,退缩至极限。动作时,要沉肩坠肘,以肩带肘,肘带 腕,腕带掌,掌带指。不论是伸是缩,身法、手法、步法都须上下协调,节节贯串。 虚与实, 是指对动念集中表现的部位和重心集中的部位而言, 如动念集中在左掌, 则左掌是实,右掌是虚;又如重心集中在左脚,则左脚是实,右脚是虚。 开与合, 是指对身体四肢而言, 在做每个动作之前, 应将有关部位的关节、 韧带、 12 肌肉、神经逐渐舒松开。到这一动作结束时,再将有关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神 经逐渐结合,这就叫肢体上的开合;在动念上,当做某一动作之前,动念先虚,到这 一动作完毕时,再将动念换实。这就是动念的开合。 本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它以直为出入,以圆为变化,外方内圆,具 有独特姿式神态,演练时务要凝神沉气,屏息杂念,以意领气,周贯全身,切忌气力 猛烈暴发,以致气不充力,徒劳无益。 3.2.2 大悲拳的基本技术 大悲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