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y 7 3 9 2 c , 1 战国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确立、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农业为代表的封 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各地区之间,由于环境条件等的差异,经济和社会发 展很不平衡。本文选取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梁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论述战国秦汉梁宋地区经济发展的事 实表现,并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上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宋地区经济发展轨迹。战国时期,柒宋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开发, 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先进的农业义带动了手1 :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进入秦、西汉后,农业经济在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提高,手工 业和商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农业发展重要表现的人口,此时也达到鼎盛,梁宋 地区的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东汉时期农、 e 继续向前发展,田庄经济目趋成熟,商业 发展缓慢,城市地位开始下降,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不失为人口 密集之区。这时梁宋地区经济特点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城市经济、地方特色经济较为 突出。同时梁宋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文化层面也得到了反映。 第二部分:梁宋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条件分析。梁宋地区经济发展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本部分主要以环境条件为主线来进行分析。战国秦汉时期粱宋地 区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发展农业生产非常适宜。并且这种自然条件极大置换成 了梁宋地区的交通优势,对水利灌溉事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另外,有利的政治、 历史因素作为社会环境条件对梁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积秘乏的影响。 第三部分:环境条件对梁宋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及历史影响。战国秦汉时期梁 宋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由此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迁越来越显著,黄河泛滥成灾,水、 旱、蝗等自然灾害进入多发期,给梁宋地区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时气候变迁、 生念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q k 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粱宋地区的地理位置决 定了它是战乱的多发区,战乱使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另外,软环境 上,梁宋人民思想保守、民风古朴也成了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 关键词:战国秦汉梁宋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条件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e r i o do f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q i na n dh a n d y n a s t i e s ,t h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b e g a nt o e s t a b l i s ha n dd e v e l o p ,t h ef e u d a le c o n o m yr e p r e s e n t e db ya g r i c u l t u r eh a dg r o w nm u c h b e c a u s e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 d i t i o n ,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w a sv e r yu n e v e ni n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w es e l e c tl i a n g s o n ge c o n o m i cd i s t r i c t ,w h i c h p l a y e d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a s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t h i st h e s i sl i n k s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w i t h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 d i t i o n r e l a t e st h ef a c to fl i a n g s o n g s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a l y s e sf a v o r a b l ea n du n f a v o r a b l et e r m s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i e s 7 i h i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o n e :t h ef a c t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l i a n g s o n gd i s t r i c t i n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l i a n g s o n gw a so n eo ft h ee a r l yd e v e l o p e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r e a s a d v a n c e d a g r i c u l t u r ed r o v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a n dc o m m e r c e ,a n dt h e n p r o m o t e d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a n dc o m m e r c i a lc i t y i nt h ep e r i o do fq i na n d 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i m p r o v e dal o ti nb r e a d t ha n dd e p t h , 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a n dc o m m e r c em a d ec o n s i d e r a b l ep r o g r e s s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r e a c h e da n e wh e i g h t ,t o o i h ee c o n o m yo fl i a n g s o n gd i s t r i c tc o n t r i b u t e dt oi t se c o n o m i c p r o s p e r i t y i nt h ep e r i o d o f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a g r i c u l t u r eo fl i a n g s o n g c o n t i n u e dt od e v e l o p ,c o u n t r ye s t a t ee c o n o m yb e c a m et or i p e ,t h ec o m m e r c ed e v e l o p e d s l o w l y ,l i a n g s o n gh a dl o s ti t sl e a d i n gp o s i t i o ni nu r b a ns t a t u s ,a n di t sp r o p o r t i o ni n n a t i o n a lp o p u l a t i o n d r o p ts l i g h t l y ,b u ti ts t i l lc o u l db er e g a r d e da sad e n s e l yp o p u l a t e d d i s t r i c t i n t h i sp e r i o d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w a st h em a i ne c o n o m i cc h a r a c t e ri n l i a n g s o n gd i s t r i c t ,u r b a ne c o n o m ya n dl o c a le c o n o m yw e r eo u t s t a n d i n g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a n g s o n gw a sr e f l e c t e do nt h ec u l t u r e ,t o o p a r tt w o :t h ep r o b et or e a s o nr e l a t e dt o r e g i o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l i a n g s o n g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r e a s o n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 d u et om a n ya s p e c t s , i i t h i sd a r tt a k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 d i t i o na st h em a i nt t u - e a d 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q i n a n dh a nd y n a s t i e s ,l i a n g s o n g s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w a sf a v o r a b l e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al o t t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 ,t r a f f i ca d v a n t a g ea n db r o u g h tf a r - r e a c h i n g i n f l u e n c et o i r r i g a t i o nc o n s e r v a n c y i na d d i t i o n ,a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e r m s ,t h ef a v o r a b l ep o l i t i c a l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o rh a dp o s i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t o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a n g s o n gd i s t r i c t , t o o p a r tt h r e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 d i t i o ni n f l u e n c et or e g i o n a lr e s t r i c t i o no fl i a n g s o n g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h i s t o r y i nt h ep e r i o d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q i na n dh a n d y n a s t i e s ,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o fl i a n g s o n g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 t h i sc a u s e dc h a n g e s 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b e c a m em o r em a di t l o r er e m a r k a b l e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o v e r f l o w e df r e q u e n t l y ,f l o o d s ,d r a f t sa n dl o c u s t sa l s ot o o kp l a c ef r e q u e n t l y a l lt h e s e b r o u g h t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a n g s o n gd i s t r i c t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r e s t r i c t e d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t o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i nt h i sp e r i o d l i a n gs o n g sg e o g r a p h i c a l p o s i t i o nd e t e r m i n e dt h a ti tb et h ep i l o s i t ya r e ao fw a r s t h ew a r sm a d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s t r o y e dg r e a t l y i na d d i t i o n ,l i a n g s o n g sp e o p l eh a d c o n s e r v a t i v e ,s i m p l ea n du n 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t h o u g h t s ,w h i c hb e c a m er e s t r i c tf a c t o r st ot h e 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o k e yw o r d s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e s ;l i a n g s o n gd i s t r i c t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1 1 1 引言 在改革丌放逐步深入的今天,区域经济差异仍是制约国家全面、平衡、可持 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是有历史延续性的,对不同区域进行研究,探 究各区域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前因后果、经验教训,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 鉴,是十分有意义的。 以往学术界在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的过程中,着眼点从大的方面多放在黄河中 下游地区、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地区、长江流域等,划界稍嫌粗略。b 口 使对亚经济区的研究更多关注关中、齐鲁、三河等区域。限于传统文献和考占资 料的缺乏,对梁宋地区则关注不够。 本文选取的梁宋地区在地理特征上有共同性,在古代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 济区,有共同的经济内在运行机制,可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研究。 此前学术界涉及梁宋地区的研究成果,都从不同角度对其经济发展及环境做 了一定的阐述。傅筑夫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二) 。详述了秦汉时期经 济区的变化和发展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步,并且分析了经济波动的原因。 林甘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 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并在人口、农田水利、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齐涛先 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在经济发展的环境闯题、人口问题、经济区划的变 迁诸方面下力颇多。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 展。中认为包括泾水、渭水、汾水流域,以及黄河的河南一河北部分在内的这一 整个地区为秦汉时代的基本经济区,是从公元前2 0 6 年到公元2 2 0 年整个两汉时 期的主要物资供应基地和政权中心所在地,还论及了水利事业与经济区划的关系。 邹逸麟先生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从植被、土壤、人口、城市、农业开发等 方面系统探讨了包括梁宋地区在内的黄淮海平原的历史变迁。史念海先生的河 。傅筑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二) ,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 。林封泉:中国经济通史豢汉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 9 9 9 年版。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火学m 版社,t 9 9 9 年敝。 龚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j :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去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郜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山集( 三) 。叙述了战国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变迁及其原因。赵 文林、谢淑君的中国人口史。和葛剑雄先生的西汉人口地理。特别是后者 洋述了汉代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密度变化状况,并进行了综合分析。水利部黄河水 利委员会编写的黄河水利史述要。系统论述了黄河流域历代水利情况、水旱灾 害及治河事业。王玉德、张全明主编的中国五千年生态文化。对包括秦汉时期 在内的历代气候、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及地域文化作了全面论述。李可亭等著 的商丘通史8 系统论述了先秦秦汉时期商丘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涉及梁宋地区经济史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如邹逸麟的先秦两汉时期黄淮 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陈华光的西汉梁国管窥 、阎根齐等的先 秦宋国史若干问题初探母、程民生的论两汉时期的河南经济 等诸多论文也 都程度不同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梁宋地区社会发展状况。所有这些都为本文的写 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条件。但涉及梁宋地区经济发展及成因的研究多是宏观的泛 泛而论,或是仅对某些方面、某些角度的考察,并未具体深入地展开,而且尚未 有人系统探讨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内在原因、历史影响。战 国秦汉时期的梁宋地区作为当时主要经济区之一,其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梁宋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原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 社会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本文拟用数 量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把文献和考古材料相结合并引入生态学、 地理学成果,从农业、工商业、城市、人口、生态、文化等多视角全方位对战国 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的社会经济加以探讨,并尽可能地揭示出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及 历史影响。本文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史念海:河山集( 三) ,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o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杜,1 9 8 8 年版。 o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 9 8 4 年版。 。| :玉德、张全明:中国五千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李可亭等:+ 商丘通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o 历史地理第1 1 辑。 。中州今古2 0 0 2 年第3 期。 。商丘师范学校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o 中州学刊,2 0 0 5 年第1 期。 2 一、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的轨迹 “梁宋”作为区域名称,屡见于史籍之中。是和齐鲁、三河、关中等相对应 的地域概念,为春秋战国时期梁( 魏) 宋旧地。关于梁宋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学 界蜕法略有不同:张步天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中将西汉时期全国分为八 大经济区,依次为关中区、三河区、齐鲁区、燕赵区、梁宋区、淮海区、江南区、 岭南区,梁宋区为其中之一。史念海先生河山集( 三) 战国秦汉时期黄河流 域及其附近各地经济的变迁和发展一文中将关东地区分为三河、燕赵、齐鲁、 梁宋、颖( 川) 南( 阳) 五区,完全按照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化风 俗区作为划分依据,将梁宋区局限于汉初梁国疆域。邹逸麟先生在我国早期经 济区的形成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期一文中,根据区域性、综合性、专业化、 区域中心四条划分标准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经济区,梁宋区被界定为北至古黄河( 战 国秦汉时其河道下游流经今河南荥阳、滑县、濮阳、山东馆陶镇、临清向东- i l a 海) ,南至淮河、西北东南走向的一个长形区域。汉书地理志说“宋地, 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张、邹两 人关于梁宋经济区的划分范围较大,包含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史念海 的界定范围略微嫌小,不能涵盖梁宋作为一个经济区应有的范围。本文拟选取北 至古黄河,南至古睢水( 毫宿一线) ,西至开封,东至徐- i 1 作为研究范围,大体上 相当于今天的豫东、鲁西南以及安徽省的北部及江苏省的西北部地区。粱宋地区 位于古河济流域,为豫东黄河冲积平原和山东南四湖西堆积平原,豫鲁苏皖交界 之地,现属黄淮平原中部。具体范围如附图所示( 见下页) 。 春秋战国时期,梁宋地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与发展,郑、宋、 魏、曹等诸侯国经济突飞猛进,出现了陶、睢阳、大梁、濮阳等全国性或区域性 经济中心。秦统一全国后,梁宋地区继续向前发展,秦末农民起义打乱了梁宋地 一 区的发展进程,社会经济遭到破坏。进入西汉后,梁宋地区经济迅速恢复,并出 4 o 牛击h 箍议霉蒹遥,善啦,篆髓,丢妖 艇h 阻 现了繁荣局面,成为当时西汉王朝两个基本经济区之一。西汉末年的战乱及黄河 泛滥使梁宋地区的社会发展遭到重大破坏,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西汉时发展 的基础,使其经济很快走上恢复和发展的轨道,东汉时期的梁宋地区仍是全国的 重要经济区之一。下面以农业为主,结合手工业、商业、城市、人口、文化等方 面来叙述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轨迹。 ( 一) 战国时期的蓬勃发展 1 、农业的初步发展 在古代社会,农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被人们称为“天下之大业” ,是 “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农业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春秋战国时期,梁宋地区及其周围,诸侯国分 布密集。进入战国后,铁器在梁宋地区已开始大量使用,这是本地区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突出标志。“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成为可能。”回早在 春秋之时,锄、犁等铁制生产工具已在梁宋地区农业生产中应用,犁、锄在生产 中的应用,给当时人的意识留下了深刻印象,春秋时以犁命名的人宋国有乐祁犁 , 以锄命名的人宋有西组吾 、乐朱钮。( 组同锄) 。铁制农具的大规模使用是在战国 时代,孟子在宋国曾说过“以铁耕乎? ” 说明当时梁宋地区使用铁农具是很平常 的事情。 考古材料也证明了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如商丘地区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铁 钗、铁镢等农具 。河南辉县固围村l 号魏墓出土铁器6 5 件。其中,生产工具如 犁、铧、缇、锄、铲、镰、斧等多达5 8 件 。魏国正有部分领土在梁宋地区。 。邹逸麟:我国早期经济区的形成一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期,历史地理第十八辑。 o 盐铁论水早。 8 马克思恩格帮选集第四卷,1 4 5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 5 9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o 左传昭公二1 _ 七年。 o 左传襄公九年。 ”左传襄公二_ f 六年。 o 孟子滕文公。 。新民:春瞅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商丘押专学报1 9 8 8 年第四期。 。参见黄展岳近年出土的战国西汉铁器,考古学报1 9 5 7 年第3 期。 5 在铁器使用的同刚,农业生产出现了用牛耕作的技术。当时牛耕作为一种新 生事物很受社会重视,一些有身份的人喜欢用牛作名字,如“宋司马桎,字子牛, 即司马耕也。”。利用牛环役使耕牛,战国时期己在梁宋地区出现。庄子秋水 云:“牛马四足,是谓天。落( 络) 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 的犁,一般都是“v ”字型的铁口犁,装在木犁面上由牛牵引耕地,虽然仍很原始, 只能划土穿沟,不能翻土成垄,还没有完全摆脱耒耜的影响,但与原来完全靠人 利用末耜耕作的技术相比,效率提高数倍。若五尺童男子一人驱牛耕地天,相 当于成年男子用来耜三天的耕作量“。 梁宋之地作为传统的种植业生产区,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基础,耕作栽培日 趋精细。庄子则阳载:“昔予为禾,耕而卤莽,则其实亦卤而报予。深 其耕而熟耨之,其禾繁似滋”。孟子梁惠王上说“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 耨”。说明在战国时期梁宋地区已知道深耕的重要性。深耕对于禾苗的墒情保护很 有利,而且能使禾苗吸收深层土壤营养。战国时人们已知道除草施肥的重要性,苟 子富国篇说:“刺草殖谷,多粪施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这无疑有利于地 力的维持与提高。这种“深耕”、“熟耨”是精耕细作农业的典型特征。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以及耕作技术的提高,梁宋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开 发。春秋仞年,郑国迁都今河南新郑时,尚且“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 藿而共处之”。至春秋末年,这个地区逐渐得到开辟,宋郑之间只剩下弥作、玉畅、 项丘、戈、锡等几处“隙地”未开垦了。战国后,农业开发进一步加快,宋国因农 田开垦,已是“宋无长木” 。而且由于梁宋地区人民的辛勤耕作,出现了不少精耕 熟田。如战国楚顷襄王时,楚国为秦所攻,黄歇入秦游说,他指出:“秦楚之兵构而 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 今江苏沛县) 、方与( 今山东鱼台) 、钷( 今宿州西南) 、 胡陵( 今鱼台东南) 、砀( 今夏邑东南) 、萧( 安徽萧县西北) 、相( 今安徽濉溪西北 一r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1 6 8 8 页。 。用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1 卷7 0 页,齐鲁书杜,文津出版社,1 9 9 6 年版。 o 左传喘公p 六年。 o 左传褒公i 二年。 战罔策永策。 与河南永城交界处) ,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北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 也”。这些膏腴之地必是上等农嗣。当时便有“弓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 之誉。可见,战国时期梁宋地区土地已基本开辟,且农业生产力也目渐提高。 当时大部分粮食作物已在梁宋地区普遍种植。周礼职方氏说豫州“宜j t 种”( 黍稷稻麦菽) ,兖州“宜四种”( 黍稷稻麦) 。梁宋地处豫兖二州,种植作物 当为如此。粟和菽在先秦时期是梁宋地区很重要的粮食作物,以菽粟并提代表民 食,屡见于这一时期的史籍。如宋人墨子。说“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教粟多而 民食足”。梁宋东邻齐国有“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之说 。水稻生产在先秦时 期也有种植,大禹治水成功后,“令宜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梁宋地处河济流 域,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合水稻生长。这时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比较 普遍。左传载有“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之事诗言“我行 其野,艽艽其麦”。既明当时许宋卫所在的中原地带已大面积种植麦了。降至战 因,战国策东周策说“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这说明此时中原小麦种植 已日益增多,渐有超越其他作物之势。 在农作物品种丰富的同时,农作物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早在春秋时期,周 王室因粮荒求助于宋、卫等国。,可见宋、卫生产的粮食除自给外还有剩余。战国 初期的粮食产量可从魏国李悝的一段话中得到启发:“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岁收亩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单位面积产量较之春秋已有提高。粱宋地区部 分属魏,部分与魏邻近,产量应与魏亩收一石半相当。稍后的管子治国说: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 早) 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中 。战国策秦策四,又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 o 战国策r 燕策客谓燕王章。 。墨了籍贯还有鲁人说,无论墨于是宋人还是鲁人,其曾为宋大夫,与宋关系密切,是不争的事实。 o 墨子? 尚贤中第九。 o 战国策齐簧。 o 史记夏本纪。 o 事见左传阔公二年。 o 左传隐公元年。 o 汉书食货志。 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据郭沫若考证这条材料为战国时梁人或汉初人所 为。而当时的一般亩产为“岁兼美恶,亩取一石。”。这可反映出战国晚期或汉初 粱宋地区单位面积产量较其他地区为高。 除粮食作物外,战国时期的粱宋地区还实行多种经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进行家畜饲养,作为种植业的补充。庄子就在宋的蒙地做过漆园的小吏。,可见, 当地漆树种植应是普遍的事情。在诸多经济作物中,桑麻种植是最重要的。梁宋 地区以桑林兴盛著称于列国。诗经曹风鸬鸠就有“鸬鸠在桑,其子在榛” 之句;宋有“桑林”之门、“桑林”之舞 、“桑林”之社 。桑林繁盛带动了梁宋地 区家庭纺织业的发展。庄子让王载:“( 颜) 回有郭外之开;【五十亩,足以给古十 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认为这可以达到丰衣与足食。孟子见梁惠王时 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o 。可见当时梁宋地区桑蚕生产之 普遍,几乎深入到每家每户,男耕女织已成为普遍现象。桑蚕业在农业中地位之 重要是不苦而喻的。家畜饲养作为家庭副业的种补充形式,也普遍受到重视。 如孟子粱惠王上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网,勿夺其时,可以无饥矣。”这反映的是梁宋地区的情况。苟子也说:“今人之 生也,方畜鸡狗猪,又畜牛羊。”。这说明家畜饲养业在梁宋地区作为农业的组成 部分还是比较发达的。 通过前述,可知战国时期梁宋地区的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并成为开发较早 的农业区。农业的发展为梁宋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 质基础。 2 、手工业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梁宋地区的手工业迅速兴起。和宋国 。郭蝽若等:管子集校第7 7 9 页,科学出版社,1 9 5 6 年版。 。管了禁藏。 。史记二老子韩非列传。 o 左传昭公二十年。 o 春秋左传注9 7 7 页。 o 墨子明鬼。 。孟子- 粱惠王上。 o 苟子荣辱。 关系密切的墨予的书中记载:当时已有车工、皮革工、陶工、冶金工、木 等, 这些个体手工业者当时被称为“百工”或“: 肆之人”。墨子节用中也载: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张、匏、陶、冶、梓、匠( 锯匏,攻皮之工) ,使各 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上。”这都表明当时手工业已很普及,各种行业应 有尽有。战国时梁宋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冶铸业、纺织业及其他关系民 生的行业。 冶铸业: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兵器需求量很大。宋国的兵器, 叶| 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宋景公戈”,日本收藏一件“宋昭公戈”,铭文为“宋公 得之造戈”。景公戈和昭公戈均使用了当时很先进的错金技术,戈上铭文为精美的 错金美术字圆。景公、昭公为春秋末战国初的宋国国君。除兵器外,河南固始县还 出土有宋景公为其妹妹季子所作的陪嫁铜器。另外,商丘博物馆还收藏有战国铜 鼎、铜带钩、铜锛。等。虽然由于粱宋地区考古的局限,未能有更多实物发现,好 像宋国的青铜铸造不及楚、齐、秦等大国,但至少亦可说明其铸造技术并不低。周 礼考工记上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这说明宋之斤是当时的名器作,反映出宋的金属工具的制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战国时梁宋地区的冶铁业已经出现,上述商丘地区出土有铁钗、铁镢就是明 证。大梁( 今河南开封) 是战国时重要的冶铁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谓:“宛 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后迁南阳后“大鼓铸,规陂池家致富数千 金”,可见宛孔氏之先辈在梁冶铁规模也不会小。另外,魏公子信陵君为助赵抗秦, 其门客朱亥“袖口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使其得以统帅魏军。这可作为梁宋 地区冶铁业发展的佐证。 纺织业:梁宋地区手工业发展还体现在纺织业上。梁宋地区丝织业历史悠久, 据传早在“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 今河南商丘 。墨予- 尚贤上。 ”程k 新:北京发现商龟鱼纹盘及春秋宋公差戈,文物1 9 8 1 年,帮8 期。 。河南周始供古堆1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8 1 年1 月。 o 见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末国经济商丘师专学报,1 9 8 8 年第4 期。 o 史记魏公子列传。 北) 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锺”( 0 0 由此可知在夏商时代,梁宋地区的 丝织业已受人称道,而且还可用丝织品交换粮食。禹贡中言及豫州贡赋说:“厥 贡漆臬稀聍,厥篚纤纩”;言及兖州为“厥贡漆丝,厥篚织文”。说文解释说: “锦,襄邑织文也”。可见襄邑( 今河南睢县) 生产的美锦是相当出名的。当时襄 邑所产的卫锦就与齐纨缟素并称于世。并且卫地的丝织品已有一部分进入商业领 域,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诗经卫风氓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生动 地描述了一个年青人拿着布币到市场上买丝的情景。以定陶为都的曹国纺织业也 很普及,诗经中有“麻衣如雪”9 的诗句。宋国也是以桑林兴盛著称于列国,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曾记载宋平公侍妾“馈之锦与马”予左师。当时粱宋地区个 体农民的家内纺织业和城市个体经营的手工业也很兴盛。墨子非乐载:“妇 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纡,多治麻丝葛纲布缪,此其分事也。”吕氏春秋召类 记载:“士尹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觞之。南家之墙攀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径 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日: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 父日: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弗徙也。”可见,这位以制鞋为生的小手工业 者世代相传,自产自销,并且可以养家糊口。 这时家庭手工业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已有部分带有商品性质。管子轻重戊 说:“鲁粱之民俗为绨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日: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 斤。”这说明梁宋地区小农家庭纺织业生产的丝织品依赖商人收购,并非个 别现象,表明梁宋地区小农家庭纺织业的经营较前已有了明显进步。 其他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梁宋地区玉器制作、酿酒等手工业也有发展。左传嚷 公十六年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 人以为宝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孟子梁惠王中谈到: “今有璞玉在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由此可知,当时玉器制造业也是一 门常见行业且有利可图,从事者不在少数。 o 管子轻重甲。 o 诗经曹风蜉游。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韩非予说林下载宋国有“酤酒者” 庄氏,是独立的家庭手工业者。 春秋战国时期,各行业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小手工业者各有独特的秘方绝技, 具有他人没有的优点或特点,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欢迎。如“宋人有为其君以象 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叶。此人遂 以功食禄于宋邦”。,这是雕刻工艺品的匠人。并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也是 说宋国有人善于制造冬天不冻裂手的药物。 3 、商业的兴盛 春秋末叶至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增加,手工业的进步,为商业的发展提供 了历史条件。恩格斯说:“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个主要部门,便出现了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 梁宋地区战国商业 的繁荣表现在商品生产的飞跃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商人阶层的活跃、商业市场 的扩大、工商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发达、铸币的广泛流通等方面。 由上述手工业的发展可知,战国时期梁宋地区的商品生产已比较发达,如宛 孔氏之先的冶铁生产、宋国的“为鞔者”、小农家庭中的纺织品生产、玉器制作等, 都不是为自己生产的。商品生产的发展引起了商人阶层的活跃。春秋末年的范蠡 几经辗转,来到陶经营商业,获利颇丰,“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言富者皆称 陶朱公”。卫国大商人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而且“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暂这 些巨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更多的则是分布广泛的中小商业者。如宋都睢阳 ( 今河南商丘) ,店铺林立,酒馆、珠宝店、鞋铺、药铺等各种经营应有尽有。市 场上有祖传特色的店铺,如宋国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有人出百金要买他的处 方,这家手工业便“聚族而谋”,认为世世代代干这活所得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韩非子喻老。 。庄子逍遥游。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i 9 7 2 年版,1 6 l 页。 o 史记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 ii 技百金”,很合算,便把方子卖给他。 商人的活跃促成了商业市场的迅速扩大。当时贸易活动的场所是“市”,并设 市吏进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若非商业市场的扩大,设置市场管理人员就没有 多大必要。宋国市场管理者l l q “褚师”o 。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者成了城市的主要 居民,直接促进了工商城市的兴起,诚如马克思所说:“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睢阳、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 正是商业发 达的城市,陶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商业城 市,时有“富比陶卫” 之说法。商业市场的扩大使列国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销售 市场,“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商贾们不受地域所 限,“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买贱鬻贵”。国际贸易往来频繁,齐国“循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 阳”。庄子逍遥游也载“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就是说宋国有人去越国贩 卖帽子。这说明了当时梁宋地区与诸侯国之间贸易的发达,并且早在春秋时期梁 宋就有了征收关税的最早记载:“宋公于是以门赏形班,使食其征,谓之形门。”o 宋君以一门关税奖赏功臣,可见关税收入之丰。 作为商品交换媒介铸币的使用是在商贸活动中产生的,但它的广泛流通又促 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支付工具和商品价值的尺度。战国时期,金属铸 币己在梁宋地区广泛使用。魏迁都大梁后,为了适应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需要, 其铸造的“大梁布”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屡见出土,是其货币经济繁荣发展 的反映。魏所铸的圜钱因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很快在秦、齐、赵、燕等国通行, 对后世货币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睁。下面几条考古材料印证了梁宋地区货币已广泛 o 庄子逍遥游。 o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1 2 3 0 页,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卷三3 7 1 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 ”史记货殖列传。 。战国策齐策。 。史记、货殖列传。 o 管于- 小匡。 o 管子地数。 o 左传文公十一年。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7 页,“魏国货币”条。 l2 流通:在咸阳长陵车站发现“梁奇斩百当哥”布一枚。,“梁正币百当哥”布一枚。 1 9 7 4 年春,通许县城耳岗村出土战国时期魏国钱币5 0 7 枚。郑州市沟赵乡出土有 战国罐藏平首布,其中“梁邑”布共1 4 2 枚,魏惠王三十一年( 前3 4 0 年) 铸此 稚于大梁。1 9 5 8 年,在洛阳董村,发现平首布5 8 3 枚,其中部分铸铭为“梁斩 “梁正币百当哥”。1 9 7 6 年,柘城县文物工作者在郭村岗遗址采集蚁鼻钱枚, 时代为战国。1 9 9 1 年,又在柘城县城关镇北关旧城湖出蚁鼻钱7 枚。1 9 8 5 年,在 永城市鱼山出土有战国时期宋国平首平肩方裆方足布6 4 件 。在河南永城和安徽 濉溪有楚布币出土。这都有力地证明了梁宋地区商业的繁荣。 上面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梁宋地区商业的兴盛状况。商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 了梁宋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 4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 随着农业的发展,加上工商业的发达,战国时期梁宋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 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春秋时期“城虽大无过= 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 家者。一直到战国初期的墨子( 约前4 6 8 前3 7 6 年) 尚且说:“土地者,所有余 也,王民者所不足也”,o 反映的还是土旷人稀的状况。此时,奖励人口增殖,已 成为各国之政策,所以墨子说:“孰为难倍,唯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圣王之 法日:丈夫年二十,不敢毋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人之法也。, 在这样大力奖励下,人口增长很快,到了战国中后期,庄子( 约前3 6 9 前2 8 6 年) 说当时的人口稠密程度是“邻邑相望”。 战国策赵策三说:“今干丈之城, 万家之邑相望也”。苏秦在公元前3 3 3 年游说魏国时赞扬魏国兵强马壮、人口众多 时云:“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鞫鞫若 o 桑都成阳遗址发现窑址和铜器,考古1 9 7 4 年第1 期。 。臼秦j 等:开封商丘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2 2 2 5 页。 。赵新来、陈娟:郑州市沟赵乡出士一批战国布币,中原文物,1 9 8 5 年第2 期。 ”蔡罐章:洛阳附近出土的两批东周货币,中原文物,1 9 8 1 年第三期, 。自秦川等:开封商丘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2 2 二2 5 页。 o 战国策赵镱。 o 墨于非攻。 o 墨子节用上。 o 庄子胜箧。 13 有三军之众”。虽然苏秦之语有夸张成分,但也反映了梁宋地区人口已大幅增殖 的情况。由于人口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又是古代社会发达的标志,人口 的增减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梁宋地区人口的大幅增长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一点从考古材料中也可看出。濮阳戚城遗 址,地面仍有城墙遗迹,城垣周围大量周汉遗物的存在,证明这座城邑从西周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