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战国时期,地处中原优越地理位置的韩国,虽疆域有限,但其君主集权制下 官分文武的官僚制度和郡县分层分级的地方管理系统已经初步确立。战国时期是 我国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基本格局的形成阶段。韩国政治从兴起至衰亡 的发展状况就是各诸候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家分晋后,韩逐步得到周王室的认可,跻入诸侯之列。韩昭候是韩国政治 变革中最重要的君主,对韩国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用申不害施行改 革,以“术 治国的政治策略,强化了君主集权,授官任贤的原则在韩国得以推 行,大大推动了韩国政治的发展。 作为“七雄”之一,韩国与其它诸国在政治上存在着很大的相同点,都是实 行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体制;不同点是对国家体制建设的完善程度和政策推行程 度。君主集权政治体制在韩国的初步形成是韩国封建化的重要标志。职官管理制 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封建经济制度等亦逐步确立,有效地巩固 了新生的韩氏政权。韩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极端险恶的政治 环境下,韩国艰难地生存着演变着:首鼠两端的被动外交是其生存的基本法则。 韩国中期、后期趋于乱弱的重要原因就是因“术”产生的统治弊病、贵族政治的 遗存、宗室贵族专权、排斥贤能等。韩国处于封建国家的初创阶段,其统治政策 薄弱和可借鉴的经验不足也是其衰微的重要原因。 总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大变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政治、经济、军 事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韩国的封建化进程,奠定了我国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国家的基本格局。韩国政治的兴衰为后世提供了良好的治国经验,君主用术的理 论与实践是韩国社会改革对于后世政治治理的一大贡献。韩国从兴起到衰亡的政 治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韩国;制度;政治形势;影响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h a r ts t a t ei sl o c a t e di n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a l t h o u g h 谢t l la l i m i t e da r e a ,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i t so w nc e n t r a l i z e db u r e a u c r a t i cs y s t e mu n d e rw h i c ho f f i c i a l sf e l li n t o c i v i l i a na n dm i l i t a r ya t t a c h e sa n dr e g i o n a l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f o r m e db yp r e f e c t u r e sa n dc o u n t i e s t h eb a s i c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o fo u ru n i f i e da u t o c r a t i cc e n t r a l i z e dc o u n t r yh a sb e e ns e t t l e ds i n c et h 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 w h i l et h ep o l i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a ns t a t ef r o mi t sb e g i n n i n gt ot h ee n di s j u s ta l le p i t o m eo ft h a to fa l lo t h e rp r i n c i p a l i t i e s a f t e rt h et h r e es u b j i n ,h a ns t a t eg r a d u a l l yg o t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o ft h ez h o ur o y a lc o u r t g r a d u a l l y , a n dt h e ng o tt h ep r i n c e ss t a t u s h a nz h a o h o uw a sa l le m p e r o ro f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h a r t s t a t e h ec o n t r i b u t e dal o t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k i n g d o mb yp u t t i n gs h e nb u h a ii na n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t oc a r r yo u tr e f o r m , r u l i n gt h ek i n g d o m 谢t h “s h u ,a n ds t r e n g t h e nt h em o n a r c h y , e l e c t i n g t a l e n t sa n dg r a n t i n gt i t l e st ot h e m , w h i c hg r e a t l yp r o m o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a ns t a t e np o l i t i c s h a ns t a t ea n do t h e rk i n g d o m st h e r ea r em a n yp o l i t i c a ls i m i l a r i t i e s ,w h i c hw e r ec e n t r a l i z e d b u r e a u c r a t i cs y s t e m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l i e si nt h ep e r f e c td e g r e eo fn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 b u i l d i n ga n d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d e g r e eo fp o l i c y 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f o r m a t i o no fc e n t r a l i z e d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i nh a r t s t a t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o lo ff e u d a l i s m i n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h a r ts t a t eg o t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u n d e re x t r e m eh a r s hp o l i t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h a ns t a t es u r v i v e d 谢t l lc h a n g e h a ns t a t e ,e s p e c i a l l yi n t h el a t t e rt e n d st oc h a o si so n e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f o rt h ed r a w b a c k so f “s h u ;t h er e m a i n so f a r i s t o c r a c y , a u t h o r i t a r i a ni m p e r i a lc l a na r i s t o c r a c y , e l i t e , e t c a r ea l s oe x c l u d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 f o rt h ed e c l i n eo fh a ns t a t e f o ri tl i e si ni n i t i a ls t a g eo ff e u d a lc o u n t r y , t h ew e a k n e s so fr u l i n g p o l i c ya n dl a c ko f u s e f u le x p e r i e n c el e a dt oh a ns t a t e sd e c l i n e i ns h o r t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w a sc r i t i c a lp e r i o do fm a j o rc h a n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i no u r h i s t o r y , 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a n dm i l i t a r ys y s t e mi sc o n s t a n t l yu n d e r g o i n gf u n d a m e n t a l c h a n g e ,l a i dt h e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 sa u t h o r i t a r i a nc e n t r a l i z e ds t a t eo ft h eb a s i cp a t t e r n p o l i t i c a l l y ,h a ns t a t e sr i s e sa n df a l l sp r o v i d e dg o o dc o u n t r yg o v e r n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f o r t h eo f f s p r i n g , 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 “s h u b ye m p e r o rw a sa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h a ns t a t e 8s o c i a lr e f o r m h a ns t a t e sp o l i t i c a lh i s t o r yr i s e sa n df a l l sr e f l e c t e dt h eg e n e r a ll a w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a r x i s m k e y w o r d s :h a ns t a t e ;s y s t e m s ;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i n f l u e n c e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住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儆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t 奠;i :,”弩。 7 。 j 淫o ;、 学位申请冬( 擘位论文作者) 釜名:= - 尘苎盆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奇寺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1 4 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住论文酌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i t 呱t i j 、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j 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量苎鱼 2 0i o 年占月6t t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垄丝伍 2 0 d 年6 月矿日 日 。:; j鼠。_鼍爹移,、,。 月;w,书,、 白一鬈呼、 k,“权 ,q。, 铋“;-i己童 ,_凑、一著 曩一心磐掣。位般。 o 力, 、,必c17,、。o豢。了, 铲、筏塑 _。碧关一 ( 一) 选题意义 绪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刻根源,新旧社会 的更替是以旧关系的瓦解为前提的,历史发展到“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战国时 代,为封建君主制的形成时期,官僚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先后为各国所采行。随着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各地区新的地域行政组织逐渐取 代了传统的宗法血缘组织,各级贵族的世袭权力在失去依据的情况下亦逐渐被废 除,一套新的高效能且由国君直接控制的官僚机构,以及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垂直 管理的行政系统因而建立,我国早期国家组织形式开始向较成熟的中央集权的国 家组织形式过渡。新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体制,虽是初创时期,却为秦汉以后历 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直至近代。 韩氏,是春秋时期一个显赫的政治家族,以其辉煌的业绩奠定了自身在春秋 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坚实地位,韩氏的由大夫而卿再执政再至裂国为君的发展史 实,是春秋时期各国政权下移,最后实现向新的专制主义政体转变的实例。 战国初年,三晋和田齐正式列为诸侯,这些新建的诸侯接受晋国和姜齐覆灭 的教训,在政治方面进行改革,任贤集权,为了防止军功、事功权贵势力的膨胀, 新的统治者废除世卿世禄制,因此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竞争中都进入了他们战国 时代的鼎盛期。韩氏原本是晋国众多卿大夫家族中的一员,历经数代人的惨淡经 营,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终于站稳脚跟,与其他强族一起掌握了晋国的军 政大权。继而又在与各大家族生死存亡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最终伙同与其成鼎立 之势的赵、魏两大家族共同瓜分晋国,建立了独立的韩氏政权。韩国,作为战国 时期著名的“七雄 之一,曾经屹立于我国历史舞台两百余年。 参考战国历史的演变,综观韩国的历史,视其兴衰的事实和原因,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韩康子至韩哀侯为韩之开拓阶段,下至韩昭侯为守成阶段,再至韩王 安为败亡阶段。前个阶段至公元前3 7 1 年,后两个阶段从公元前3 7 0 年至公元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1 1 2 页。 l 2 3 0 年。 韩国立国之初正值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此起彼伏。新 生的韩氏政权处在众强环伺的利弊相伴的环境中,进行政权建设,巩固并发展自 己的国家,成为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战国时期各国的封建性质,通过各 国奉行的基本政策,得到具体的明显的体现。战国时期造就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 想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国社会今后两千多年发展的方向。 韩灭掉郑国后,既扩展了疆土,又把都城迁到新郑,这是当时人文荟萃之地, 周王室亦在其疆域之中,韩占据了中原这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也使韩 国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给韩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韩立国后,韩国统治者非常重视加强国君的权力,以“术 治国,“术”就是 一种权术,君主用术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大的措施。韩昭侯、申不害在韩国 实行君主用术的理论和实践,是韩国社会改革对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一大 贡献。然而,宗室贵族的专权、贵族政治的遗存、排斥贤能、法治建设上的严重 问题等标志着韩国社会的旧的上层建筑并未完全得到根本的改造,政治上的极端 腐败,是韩国在兼并战争中衰亡的根本原因。 综上可知,在立国之初,作为新生政权的代表,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 的一笔,不过,在地理位置上韩一直处于众强环伺兵家必争的中心,政治上各项 遗毒将本不甚强大的韩国剧趋衰弱,被动的对外战争与外交等,使韩国残喘着自 己短暂的生命,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警示。 ( 二) 古史资料与研究成果 l 、古史资料 有关战国时期的史料缺少像左传这类重要的编年史料来贯穿而显得比较 零散,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者由于国祚倾覆,导致本来就有限 的文献又随着亡国而流散,而且年代久远、秦焚书坑儒等众多因素,使得有关韩 国的资料十分稀缺,也给我们研究韩国政治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 古本) 、吕氏春秋、战国纵横家书等 2 原始文献为研究韩国的政治问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和研究基础,这些作品有 的存在着年代混乱、文字错讹或是后人伪添等问题,但是在甄别分析的基础上可 以作为研究韩国的政治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资料散见于其 他历史文献中,如韩非子、荀子、管子、商君书等,尽管这些文献所 带的思想流派不很相同,但它们都为韩国政治的有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一 定的补充资料。除此之外,后世之人依据他们所能看到的史料编订的史书或是其 他性质的书籍,对韩国的有关问题也有所涉及,如资治通鉴、水经注、史 记志疑等。 2 、相关研究成果 目前学术界对战国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那些曾经影响比 较大而后来逐渐衰微的诸侯国则关注欠少。韩国是战国时期文献材料记载相对偏 少的国家之一,且韩在诸侯国之间一直处于被动的依附位置,对战国时期的局势 发展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很多研究者不愿涉足其中的原因之一。而韩国地处中原, 政治和地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战国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对其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今人对战国研究取得成果最丰的当推杨宽先生的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8 年) ,这是一部相当权威的全面研究战国历史的著作,其对韩国历史变迁和政 治兴衰、政治制度的逐步确立以及外交演变等,散见于文中。李学勤先生的东 周与秦代文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 立足于对列国文明的探究,亦是对战 国史的一种剖析,其中利用考古材料分析讲述了郑韩故城和韩墓葬等文明。缪文 远先生对战国文献研究颇深,七国考订补(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 、战国 史系年辑正( 巴蜀书社,1 9 9 7 年) 、战国制度通考( 巴蜀书社,1 9 9 8 年) 记述 了部分事件的时间修订,重点论述了战国时期七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以及韩职官、韩地考、兵制和法制等。黄中业先生战国变法运动( 吉林大学出 版社,1 9 9 0 年) 对申不害用术理论及实践、韩改革之成效、韩国的宗室贵族专权 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对韩政治衰微原因的研究涉及不多。白钢先生中国政治 制度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主要研究我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沿革,对韩之 3 研究涉及不多而且是将之杂于七国综述之中。李玉洁先生中国早期国家性质( 河 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和先秦史稿( 新华出版社,2 0 0 2 年) 举例对韩国以 “术”治国的实践、“术 之弊病等有较为详细和准确的研究。张晋藩等中国政 治制度史(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为我们提供了三晋中央官制的翔实资 料。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分章节翔实地 叙述了战国时期“相及作为高级外交官之“相”的地位、职能和发展等。刘泽 华中国的王权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 对中国的王权的历程和行政权 力一定程度上支配社会发展的见解。 此外还有相关的学术论文: 1 、李晓杰战国时期韩国疆域变迁考( 中国史研究2 0 0 1 年第3 期) 和 吴良宝: 补正( 中国史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主要 研究韩国疆域的变化和领土的得失变化。 2 、刘泽华、刘景泉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 9 8 2 年第3 期) 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封君的政治社会地位、存在的状态以及与春秋分 封卿大夫的不同。 3 、王保国战国时期秦对六国外交策略的演变(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4 期) 主要研究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依据国力状况和国际 形势而对六国采取的不同的外交策略。 4 、李亚平均势体系与战国时代大国战略行为( 滨州学院学报2 0 0 7 年 1 0 月) 、梅然战国时代的均势政治( 国际政治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 通过对 战国时代均势政治的分析,探讨了合纵连横下的各国的外交策略的变化。 不过这些论著主要涉及韩国历史的变迁、韩国政治制度的某一方面、韩国的 外交关系的某一层面、某一人物的大概事迹等,有助于我们对韩国的脉络进行粗 略的把握,而且很多资料都是以把韩国的制度、状况、史事等融入七国的综合论 述中之形式出现的。而对韩国政治制度、对外关系和政治兴衰的综合论述问题并 没有专门的论著或是详细的研究论文,这正是笔者所要着重论述的。 4 一、韩氏立国及昭侯改革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由诸侯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时期。这个阶段, 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卿大夫家族在各国政坛上的崛起,并逐步到专权 国政,至发展成为新型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韩氏,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显赫的政治家族,它以其辉煌的业绩奠定了自身 在春秋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坚实地位。韩三分晋国而据其一,以家化国,以臣为 君,实现了政治上质的突破。 依据韩国政治军事等实力的发展及对战国局势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其历史划 分为三个阶段:从三家分晋的韩康子开始,历武子、景侯、烈侯到哀侯,为开拓 阶段;懿侯、昭侯为守成阶段;宣惠王以下为其败亡阶段。 ( 一) 韩的立国与发展 l 、韩的立国 公元前4 5 3 年,赵、魏、韩三家“共伐灭知伯 而共分其土地,形成了三家 分晋的局面。三家瓜分知氏领地之情形,各史均无具体记载。晋名存实亡,晋君 仅保留绛( 今山西曲沃县东北) 、曲沃( 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二邑,并且要“反朝 韩、赵、魏之君”,形同附庸。韩、赵、魏则实际上成为三个新型的诸侯国,号 称“三晋”。对比各国的政治情况,晋国异姓大族的发展的确相当突出,这是当 时其他各国所未有的特殊现象。 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标志着地方封建政权的开始确立。韩国占有旧晋的南 部,包括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中部以及山西南部。它的疆土与魏交错, 周王室处于其疆域之中,西有秦、魏相接,东有郑毗邻,南有楚相接。“三家分晋 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从此中国历史步入了以兼并统一战争为主要内容的 战国时期。 “新的君主们尽管干着否定传统的伟业,而且早已作威作福,但他们心里还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6 8 6 页。 5 不踏实 。因为他们还在等待着实现质变的时机。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前 4 4 4 年( 晋哀公十三年) ,韩氏、魏氏灭伊洛阴戎。三家之所以攻狄逐戎,使其免 为祸中原,遂去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之心腹大患,盖意在向周王室输诚。三家分 晋后,周天子已经完全没能力进行声讨。公元前4 0 3 年,三国借口讨平齐乱,迫 使周王室承认。威烈5 e - - 十三年( 公元前4 0 3 年) ,周王室正式册封景侯虔等,韩 名正言顺的加入到诸侯的行列。 韩氏由大夫而卿再执政而至裂国为君的发展历程,在客观上是促进社会性质 转变的有益尝试。韩与赵、魏被周天子列为诸侯,对残存的周代礼制形成了一次 毁灭性的冲击,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些新建的诸侯接受晋国和姜齐覆灭的教训,在政治方面开始任贤集权。各 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竞争中都进入了他们战国时代的 鼎盛期。 2 、韩的再发展 由于晋国原有版图实力皆远甚于其他国,三分晋国而有其一的韩在战国初数 年间,还往往采取寻求政治伙伴结盟赵、魏一致对外的手段,从而在与它国的军 事外交斗争中较为主动。 韩一直寻机图谋扩张自己的领土,其窥视的对象主要为其东南方向的郑国。 郑已沦为小国但仍有一定实力,并借重与魏的关系而与韩抗衡。韩不断蚕食郑国 土地,于公元前4 0 8 年攻取了雍丘( 今河南省杞县) ,于公元前3 8 5 攻取了阳城( 今 河南省登封东南) ,并最终趁魏与楚交战无暇兼顾的时机,即公元前3 7 5 年灭掉郑 国。灭郑使韩的实力大为增强,韩将国都移至郑( 今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遂逐步 发展成为较强大的诸侯国。这使其具备了可以长期相持并参与激烈的兼并战争的 基本条件,但也使韩国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周烈王七年( 公元前3 6 9 年) ,韩、赵、 晁福林:论周代卿权, ,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1 0 9 9 页。 1 6 秋末年,三晋开始设置直接由国君任免的相,如韩康子时段规为相。 官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文官行政。到了战国,韩步随魏国,在中央开始设相, 相权系统是为了效忠、辅佐、配合王权而存在的,是君权的补充和保证,由国君 任命,并可随时撤换。相名义上是统筹国家全部事务的大臣,不过多是负责文职 事务,管理外交和内政。相国以下,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战国时期, 担任韩相之职可考者约有十四人,其中有六人是宗室贵族:韩累( 侠累) 、韩珉、 韩成、韩圮、公仲和公叔。 就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看,其固然有利益一致的方面,但其间还有相互猜疑和 矛盾的一面。如“韩傀相韩,严遂 却“重于君圆等材料是为证。 当时还出现一类特殊的“相,他们实际上是些高级别的外交官,与真正掌 权大臣有一定区别,这些“相 与当时的“客卿 相似,与本国实际意义上的相 可以同时并列。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列国激烈竞争和权力下移的时代特点。 ( 3 ) 以将为首的武官体系 战争频繁,韩国亦很重视军事,便在国君之下设将一职,在军队统率权归于 君主的前提下,将有秉承其旨意训练军队和指挥作战的权力。将由君主任免和调 遣,不世袭,贵族家族分散垄断军事指挥权的局面为国君的集权所代替。 将亦称将军,是中央官僚机构中的武官之长,地位仅次于相,将作为官名, 始于春秋,初为动词,统率、率领之意。章书业先生考证“至春秋末叶,新兴士 夫既起,武士有转成文士之兆,战国以后文武分职之制乃见萌芽 ,新兴的士夫 往往成为新萌芽的君主集权官制下的选任对象,中央官僚机构明确地出现文武分 职,分设相、将,则始于春秋末年的三晋。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最迟是到战国后期,“君臣之位,上下之体”的政治体制 已经确立。诚然,任何制度在初创时期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韩国的官制也不例 外,譬如,文武分职还没有做到严格分离、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等。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九,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4 5 6 页。 刘向:战国策韩策二,上海古籍 :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9 3 页。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3 6 9 页 1 7 官僚制度的出现使君主的权力扩大地位再次得到提高,形成了“设其本 、“治其 要”、“操其柄的集中权力;在君权的制约下,臣“操其末 、“行其详 、“常其 事 ,带着君主“恩泽 给的锁链,摇尾乞怜地拖拽着王国的前迸发展。 3 、官制的变化 战国时期各国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一部分沿袭了春秋时的机构,一部分是 适应集权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创建的,而且,总体来说,七国的行政体制处在逐渐 合流划一的趋势上。当时国家行政体制大致分为三晋、齐、秦、楚四个系统,三 晋之一的韩国官制的组织系统大体上还是西周以来的官制系统。历史愈向后,国 家机构组织形式的设置也愈复杂,但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 以韩国在内的战国官制的变化是由宫廷内务官及臣仆式的官吏,向司民、司 军、司政、司法的政务官转变,前者地位下降,行政职官的权力呈渐强趋势。 其次,还形成了为君主服务的宫廷机关系统,在当时宫廷机关系统也兼行政 管理机关的事务,两者间有分离但没有截然划分。 再者,国家各级行政机构更多的介入到社会基层和各种经济、民政活动中, 间接促使着行政组织机构的功能的演变以及职能完善化分职更细密化。 另外,官职不世袭;出现了与西周不同的高级官职相和将,并实行将相分职 制和制衡制;管理诉讼和司法机关的司寇在国家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明显提 高;还设有太史,但御史监察是史官系统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新职能;基于兼并 战争和国家事务不断发展的要求,建立了一些新的国家中央行政组织,提升了对 外交和军事的重视;世卿选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很长时期内被保存了下来,只是 处在逐步被削弱被取代的过程之中,其与官僚选官制度的交替衔接经过着相当长 的演变过程;宗教神职官员在国家机关中愈加退居次要地位等。 文武分职使官僚制度得以迅速发展,据明代董说七国考和缪文远的订 补所统计,再加上近期研究成果,可知韩主要有以下官名或职位。 ( 1 ) 相及相府直属官员 相国:主国政者名相国,亦即相邦,或日相。 1 r 御史:“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须以决事 回。韩国设有此官,掌记事、 典籍。当时御史本属于国君秘书性质的职官,别国使者来献国书,往往由御史替 国君接受,因为其直接接受和保管重要的文件,亦带有监察的性质。郡、县亦设 有御史。 大夫:有上、中、下大夫,主议论、谋划和出使。“聂伯为韩大夫,出使于秦, 作怨离之曲 。当时官和爵还没有很严格的划分,大夫既是官位,亦可指爵位。 谒者:“公仲之谒者以告公仲 ,掌管传达。 舍人:食客谋划之士,“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当时士阶层是一股不 容忽视的政治和文化力量,卿大夫以养士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提高声誉。 ( 2 ) 政府行政官 司空:掌工程营建。“段乔为司空,有一县后二日,段乔执其吏而囚之 。 司寇、令、大令、工师、冶尹:1 9 7 1 年1 1 月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韩国兵器,督 造者除郑令、安阳令、新城大令以外,有的还有司寇,“五年矛”铭有“司寇长朱” ( 五年矛,见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四十,四。) ,“五年戈铭有“司寇张朱 。 司寇,其职掌是管理刑狱司法执法和治安,为最高司法官,相当于秦国的廷尉。 此处以司寇为督造,说明制造兵器之冶铸作坊由司寇管辖,且作坊中有刑徒。 “八年戈”铭有“工师”( 八年戈,见岩窟吉金录七、五十七) ,“安阳断 剑 铭有“右库工师”( 安阳断剑,见陶斋吉金续录二、二十五) ,“十六年戈 铭有“左库工师 ( 十六年戈,见三代吉金文存) 。还有冶尹,是冶工之长。 少府:“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豁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 外”。“来”为“黍”之误,少府是手工业及政府财政、军事生产。又是制造兵器 的机构,当时有韩国少府所造的强弓劲弩。 刘向:战国策韩策一,上海古籍 f ;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3 5 页。 董说:七围考,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7 7 页。 刘向:战国策韩策一,:海古籍 “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5 3 页。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新编诸子集成墨了校注,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第6 8 页。 吕不韦著、陈奇献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开春,上海古籍 ;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4 3 6 页。 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困铜兵器,文物1 9 7 2 年第1 0 期。 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文物1 9 7 2 年第l o 期。 1 9 ( 3 ) 政府事务官 封人:“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田大夫,职在封疆,故谓之封人。 廪吏:“廪吏果窃黍种而粜之甚多”,掌田租赋税。 太史:政务官,太史把法令的典册分发给来朝受宪的官吏,向其讲解法律条 文,以统一认识。 史:韩策二中有“史 一职,掌作典册。 行人:掌联络。 ( 4 ) 军事部门 将:军事将领,主征伐。“( 韩) 宣惠王八年,魏败我将韩举 。圆 ( 5 ) 国君侍从官属 郎中:韩置有郎中 ,其基本执掌有二:一是近侍与参谋,郎中往往与左右连 称,为君主心腹之要臣。二是执兵守卫,统率保卫国君的军队,是宫廷机关系统 中的重要官职。战国时期的郎中,因人而设,人员不多,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组 织。 中庶子:“中庶子强谓太子 ,中庶子谓侍御左右之官,盖庶子之在宫中者。 馔:即仆,韩国有仆,仆或仆大夫执掌君王舆马和国家的马政,与秦汉时的 太仆职掌大致相同。 典衣、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 ,掌君王冠冕及衣服。 尚宰:“窃欲去尚宰人也 。尚字皆古掌字省文。 尚浴:“尚浴免则有当代者乎 ,掌君王沐浴。 车令:“( 韩) 昭趋侯至,诘车令 。昭侯时有车令,主管王车。 ( 6 ) 郡县府属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内储说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3 9 页。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8 6 9 页。 刘向:战国策韩策- - ,上海古籍 f j 版 t1 9 8 5 年版,第1 0 3 5 页。 刘向:战国策韩策二二,i :海古籍j i j 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8 3 页。 韩非著、陈奇献校注:韩非予新校注二柄,上海古籍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2 6 页。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予新校注内储说下,上海古籍:i :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4 0 页。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内储说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4 0 页。 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处方,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6 7 9 页。 守:“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 ,亦称太守或郡守。 县令:掌县邑,由“干户都三封县令”可知。 此外,郡、县还有郡御史、郡尉( 掌军务) 、县丞( 掌经济和司法) 、县御史、 县尉( 掌军务) 和各类小吏等。 ( 7 ) 其他 相:“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这里的相与作为国 君股肱之相有所区别,与当时的客卿相似,实际上是高级的外交官,与本国实际 上的相可以同时并列。 客卿:“客卿为韩谓秦王 ,韩重客卿,位在相国之下一等。 依据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韩官职还有司徒( 主管土地和人 民) 、司马( 主管军政) 、中尉( 掌军政) 、少府( 掌苑囿) 、内史( 察度功德) 。 除此之外,张晋藩等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言,三晋的职官大体相同,可 考者除上述外另有司过( 掌谏议) 、犀首( 掌王宫宿卫) 、宦者令( 宫内侍者之长) 、 太卜( 主占b ) 、国尉( 高级参谋) 、太宰( 王室事务总管) 、传舍吏( 掌驿传馆舍) 等 ,至于韩国有否这些职位,就现在的材料来看,还是以阙疑为适。 由上所述可知,韩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文官体系和武官体系。诚然, 任何制度在初创时期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韩国官制也不例外。官制发展的动因 是来自对本国军政、民事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考虑,也有来自各国在政治制度上 发挥优长而甄汰庸冗劣弱的相互比较和竞争。 ( 二) 郡、县地方行政制度 作为君主,要想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削夺卿大夫等对抗势力的权力,而 削夺的最好办法是消除其来源和根据,那就是将这些采邑收归国有,于是便产生 了郡县分级的地方行政管辖系统。战国时期,地方行政由采邑制度逐渐变为郡县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华书局1 9 8 2 年舨,第1 8 2 6 页。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8 2 6 页。 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2 2 6 1 页。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复旦大学 l j 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4 - 2 5 页。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1 4 一1 1 6 页。 2 l 制,县逐渐开始由边地军事重镇性质向地方行政区划性质转化,其特点都是按照 地域进行划分,也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l 、郡县制的逐步走向确立 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度是在战国时期逐步走向确立的。韩以郡、县制作为普遍 的地方行政制度,但郡与县之间,尚未形成固定的统辖关系,在边境地区是以郡 统县,内地的县由中央直辖,且终战国之世,韩国都没有完全形成郡统辖县的制 度。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免郡、县的长官, 并加以考核,郡、县制度的建立,也就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 ( 1 ) 郡、县的初期发展亦即向地方行政区划的过渡 郡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方兴起,早期多设在边境地广人稀荒僻之地,其地 位要低于设置在内地的县。左传哀公二年赵简子誓师说:“克敌者上大夫受 县,下大夫受郡。 姚鼐解释:“郡之称盖始于秦晋,以所得戎翟地远,使人守之, 为戎翟民君长,故名日郡。郡远而县近,县成聚富庶,而郡荒陋,故以善恶异 等,而非郡与县相统属也。 郡,初设在边地,郡的长官称守,其作用是在军事方面,各国常在交界或险 要地设郡,如上党地区为韩、赵、魏交界之险要地带,三国都在此设郡固( 但魏国 是否设有上党郡学术界尚有争论) 。韩还在三川设郡,因为这是秦国争夺韩国以至 整个中原的必由之地。而有些郡的设置,临时性很明显,或为一时战争之需。 以郡统县的制度也是起于青萍之末由微而著,不详其具体国别及年代。推测 之,战国时期边地逐渐开发人口速增,为了便于管理,在郡下设若干县,这才产 生了郡、县二级制地方行政机构。还有一种可能,边境地带,本来有不少的县, 或为了战争的需要,在这些县上又设郡,从而形成以郡统县之局。这种以郡统县 的制度是三晋最先推行的。国语晋语- - 载:夷吾谓秦公子絷日:“君实有郡、 杨伯峻: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6 3 页。 3 2 严格的考试而来的,被选中者将给与优厚的待遇。但由于领土不广财力有限,韩 在实行常备兵制的同时还伴以郡县征兵制。随着郡县制度的广泛建立和军队以农 民为主要成员,各国也就实行了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凡编户之民皆要服兵役, 韩的大县宜阳,城方百里,有“材士十万 。 韩国都很重视军事,在国君之下设将军一职,地位仅次于相,是国家的最高 军政长官,有君主任免和调遣。在军队统率权归于国君的前提下,将军有秉承君 主旨意训练军队和指挥作战的权力。地方上则归郡守、县令掌握,边境地区的军 队一般由郡守兼领。 在军队内部,每一级编制内都设有军官主管军事行政事务,具体官阶、职责 和统属关系暂不可知。战时君主命将出征,主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指挥和管理所部 的权力,治军由将,但这种权力是有限的。将的任免权在君主,军队的调动权也 在于君主。所有的军队调动都要以君主行文命令为准,有一套严密的行文命令传 递制度,如以兵符为凭,以合简保证命令的真实。兵符,亦称甲兵之符或虎符, 其状为伏虎形,一分为二,以榫相合,上有铭文,左半颁发个将领,右半存君主 处,凡调动军队5 0 人以上,必须有王的右半符合将领左半符,并以文书指令为准; 文书指令以竹木简为之,书写后,中剖为二,分两使送达,君主以这样的方式把 军队的调动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军权的集中是韩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中心环 节,是王权向专制主义发展的基础。 管理是军事制度的核心,战国时期,新建的诸侯接受晋国和姜齐覆灭的教训, 为了防止军功权贵势力的膨胀,尽可能的牢牢地把持着将的任免权和军队的调动 权。这种做法,虽然强化了君权,但将的权力太过于束缚,反而不能放手一搏。 因此当时许多将军不是失败在战场上,而是失败在自家君王手中。历史发展证明, 凡军事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君权才能够被有效控制,从而达到一种平衡。韩的军 事制度无经验可循,加上本国实力偏弱政局混乱,一直在萌芽中缓慢发展。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5 月第l 版,第7 9 页。 3 3 韩国政治制度的弊病 懿侯、昭侯时期为韩之守成阶段。懿侯掌国十余年,无甚进展,大的战争没 有发生,却被魏国战败了两次,失去了马陵。昭侯掌国三十余年,尤其是在申不 害相韩期内,“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是韩国少有的世道。但是韩偏重于君 主用“术”,而没有在统一法令上重磅出击,“托万盛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 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 通“饬 ,整顿) 于官之患也 。昭侯之后,韩 的形势急转直下,是韩国的内斗耗国、政乱兵弱的败亡阶段。 ( 一) “术力的弊病及影响韩趋于乱弱的原因 韩昭侯用申不害进行改革,同齐国威王改革几乎同时,但成效远不及其他诸 国。申不害主张中央集权的君主绝对专制,讲究统治的方法,强调君主必须“设 其本 、“治其要 、“操其柄 ,而关键是要集大权于国君,而后方可“因任而授官, 循名而责实” 。其主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贯彻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 其强调君主专制之术,但有很多弊病是不能解决的,故其改革是不彻底的。 “道之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法是阶级统治的基本内容。韩非子曾批 评他精于用“术 而疏于用“法,“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他说:“虽用术于 上,法不勤饰( 饬) 于官之患也 。比较商鞅变法与之最大不同点,并不完全在于 对宗族贵族特权打击剥夺的是否彻底,而在于商鞅抓住了法制建设这个关键,把 改革的各项内容都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于众,把贵族特权从法律的保护中剔除出去。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明法则强,反之则弱,这是韩非对 战国历史的总结。术治原先是为了惩治吏治,但是种种权术一旦被当做治理国家 的主要手段并给予普遍实施之后,必然扭曲既定法令,使国家法制名存实亡。 再者,还表现在发布了一些法令但没有废除旧有的法令,不仅先君的旧法未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定法,上海古籍i l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5 9 页。 韩非著、陈奇献校注:韩非子新校注定法,上海吉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5 7 页。 王先谦撰:苟子集解致- b ,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2 6 0 页。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有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8 4 页。 变,连过去的晋的旧法也未变。“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 而后君之令又下”,以致诸事杂乱,政局混乱。并且,韩国的旧势力影响比较大, 昭侯虽然同意发布一些新的法令,但是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