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幽南人一 硕 :学 节论文 摘要 曼曼皇蔓曼曼皇曼皇曼皇曼曼! 曼! ! 曼鼍曼鼍曼鼍皇! 曼蔓曼曼曼曼曼皇曼鼍曼曼曼蔓! 曼曼鼍皇曼i ie l i 鼍h a ! 苎! 皇甍皇曼笪皇曼皇寰! ! 曼 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研究 专门史硕士研究生文峰 指导教师张明富教授 摘要 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城市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成都 作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成都城市文化一大 特色的休闲文化在明代也逐渐转向大众休闲文化。唐宋时期,成都地区的休闲文化以游赏习 俗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明清时期,成都的休闲文化呈现多样化、个体化的特点,泡茶馆等大 众休闲活动成为休阑的主流。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类型大致分为旅游观赏型、闲聊消遣型、游 艺娱乐型、宗教慰藉型,休闲文化类型的不同也可以引起休闲文化主体的不同,皇族、官僚 士大夫的休闲活动与市民阶层不尽相同,不同的休闲主体其休闲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明代成 都休闲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的程度还须进一步研究。 本文由绪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绪言部分概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梳理了相关的研究 现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上成都休闲文化概况。考察了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类型,主要介绍 了旅游观赏型、闲聊消遣型、游艺娱乐型、宗教慰藉型等类型。 第二部分分析了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主体及其休闲价值观。皇族休闲的奢华性、士大夫 休闲的独立性、市民阶层休闲的娱乐性产生了不同的休闲价值观。 第三部分阐释了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论述了休闲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的 巨大影响,当然也只是在一定范围的。 最后是结语,主要就明代成都休闲文化进行一番概括性的简短总结。 关键词:明代成都休闲文化 s t u d yo ft h e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o fc h e n g d u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一一 s p e c i a l t y :s p e c i a l i z e dh i s t o r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z h a n gm i n g f u a u t h o r :w e nf e n g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a n d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t h o u g h t ,t h ee x p a n d i n g o fu r b a nc u l t u r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h a st a k e no na l l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a t m o s p h e r e c h e n g d u , a s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c e n t e r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o fc h i n a ,h a sp r o m o t e d i t su r b a nc u l t u r et ot h r i v e 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sam a j o rf e a t u r eo ft h ec i t y su r b a n c u l t u r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h a sg r a d u a l l ys h i f t e dt ot h ep u b l i c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d u r i n g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 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c h e n g d up r e s e n t e dt ob e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e n j o y i n gc u s t o ma n dc u l t u r a la r t w h i l e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i t h a su n f o l d e di t sd i v e r s i t ya n d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 ,o n eo fw h i c hi st h a tp u b l i cr e c r e a t i o n a l a c t i v i t yl i k ek i l l i n gt i m ei nt h et e ah o u s eh a sb e c o m e t h em a i n s t r e a mo ft h er e c r e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c h e n g d ui nm i n gd y n a s t yc a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m a j o rt y p e s ,i n c l u d i n gs i g h t s e e i n gt y p e ,c h a t - b a s e d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t y p e ,r e c r e a t i o n a l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t y p ea n dr e l i g i o u sc o n s o l a t i o nt y p e 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o fr e c r e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m a ya t t r a c tv a r i o u st y p e so fp a r t i c i p a n t s f o re x a m p l e ,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o f t h er o y a lf a m i l y , l i t e r a t ia n do f f i c i a l d o mi ns o m ea s p e c t s ,d i f f e rf r o mt h o s eo ft h ec i v i c t h e r e f o r e ,s u c hd i v e r s ep a r t i c i p a n t si nd i f f e r e n t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w i l lm a n i f e s t d i s s i m i l a rv a l u e s 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c h e n g d ui nm i n gd y n a s t yi n f l u e n c e dt h e w h o l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b u tt h ee x t e n to fi m p a c tr e m a i n st ob e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e d t h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t h r e ep a r t si n v o l v i n gi n t r o d u c t i o n ,m a i nb o d ya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o f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p r e s e n t i n gt h eg e n e r a li d e a sa b o u tt h e t l o r i g i n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h o o s i n gt h et o p i c ,d e f i n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a n d o r d e r i n gt h es t a t u sq u oo f t h e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 i ta l s og i v e sa na c c o u n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a n dc o n t e n t ,t h eo v e r v i e wo f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c h e n g d u i nh i s t o r y t h em a i nb o d y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a r t sa sw e l l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t y p e so ft h e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c h e n g d u i nm i n g d y n a s t yi n c l u d i n gs i g h t s e e i n gt y p e ,c h a t b a s e d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t y p e ,r e c r e a t i o n a l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t y p ea n dr e l i g i o u sc o n s o l a t i o nt y p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p r i n c i p a lp a r t i c i p a n t so f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 d i v e r s et e e r e a t i o n a lv a l u e s t h el u x u r yo ft h er o y a lf a m i l y , t h ei n d e c e n c yo f t h el i t e r a t i a n do f f i c i a l d o m ,a n dt h e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o ft h ec i v i ca l lt o g e t h e rr e s u l t e di nd i s t i n c t r e c r e a t i o n a lv a l u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i n t e r p r e t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m p a c to ft h e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o fc h e n g d ui nm i n gd y n a s t y i td i s s e r t a t e st h et r e m e n d o u se f f e c to ft h er e c r e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o nt h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i ns o m ed e g r e e 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b r i e f l ys u m m a r i z e st h et o p i ca b o u tt h e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 c h e n g d ui nm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c h e n g d u i i i 学位论文题目: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凇黼:欠尊 鳓期:缈7 年垆帅+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始父讳导师张“k 令 i 。 签字日期:沙7 年甲月一日签字日期:压年牛月,岁日 l 。 州南人硕十学伶沧文 第1 章绪言 1 1 选题缘由和意义 第1 章绪言 休闲的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 藉。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休闲文化,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 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 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 完整地发展。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成都平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主要是由岷江和沱江水系冲积形成的 冲积平原,自古具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水早从人,不 知饥馑,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演变和文化沉淀,形成了许 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休闲文化就是最具有特征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 成都平原的休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时期有其发展的特征,就笔者所见 的,对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研究的较少。2 1 世纪是休闲的时代,人们不断探寻精神 的慰藉,所以从现实出发有必要对明代成都休闲文化作一研究。 就笔者所见,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研究还未有专文论述,在一些著作中有所涉 及: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 6 4 4 1 9 1 1 ( 中华书局, 1 9 9 3 年版) 就专章论说成都的休闲生活的研究,但未从休闲文化整个传承来论说。 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书中第十三章历 史时期西南综合文化区的划分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从三国时期到清末成都平原 休闲文化的发展,书中提到明清时期成都地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 和四川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化,其经济和文化地位相对下降,风俗繁盛的程度相对 而言已经不如宋代了,不过由于历史文化根基的影响,明清时期成都平原在风俗 地域特征上仍是前承唐宋,特色鲜明。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 众与地方政治,1 8 7 0 - - - - 1 9 3 0 )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该书探讨了在 社会转型和政治动乱时期一个传统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其中的研究 成都普通人的生活的方法值得借鉴。 下面就笔者所知的涉及休闲文化的论文作一简单分析:谭继和成都城市文 化的性质及其特征( 四j l l 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8 8 3 ) 考察了从先秦古蜀时期 到明清时期成都城市文化的发展变化,其中认为明清时期城市文化的特点是有川 味特点的下层群众文化的兴盛。陈世松:宋代成都游乐之风的历史考察( 四 荫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 第1 章绪青 曼i i i i 一一_ t 一 i i _ 曼曼曼 川文物1 9 9 8 3 ) 讨论了宋代成都游乐之风兴起的原因、时代背景、内容及特点。 钱薇伽:宋代士大夫休闲生活考述( 四) n l o f f i 范大学2 0 0 4 级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 从宋代士大夫的休闲生活入手,以宋代作为特定的历史背景,考察士大夫阶层的 休闲生活。张群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休闲活动分析(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 0 0 6 3 ) 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活动的形式和特点,并对休闲活动对当 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周睿五代西蜀诗词中的成都 游乐文化( 文史杂志2 0 0 6 2 ) 通过对五代西蜀诗词中游乐文化的描述,探讨 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君臣喜好游宴的诱因进行分析。康保苓:试述南宋杭州休闲文 化的特色( 社会科学家2 0 0 4 4 ) 认为南宋时期杭州休闲文化呈现前所未有的繁 荣景象主要体现在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主体多元化、汴京风味浓郁等方面。吴 承忠元大都休闲文化景观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2 0 0 6 1 ) 归纳了元代大都城 市居民公共休闲活动地的类型,总结了当时北京体闲文化景观的特点,认为元代 大都休闲空间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城市休闲功能较前代明显增强。刘春 兴张岱与休闲文化(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 0 0 5 2 ) 通过对张岱及其小品表现 出现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艺术的考察,折射出当时的休闲文化。马友平论明清小 说中的休闲文化( 四川戏剧2 0 0 6 5 ) 通过对金瓶梅、镜花缘等文本其 中描写休闲活动的解析,从一个侧面认识和把握当时的休闲文化情况及其所体现 出来的文化特征。梁中效明代的蜀道旅游( 汉中师院学报( 哲社版) 1 9 9 4 4 ) 认为明代蜀道旅游的兴盛是明代中期蜀道沿线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必然结果。陈 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 中州学刊2 0 0 6 5 ) 认为宗教旅游是众多旅游活动的 一种,明代佛僧、道士、耶稣会士乃至文人士大夫在宗教之名下所进行的旅游闲 暇活动,说明明代的休闲文化已经开始与宗教的虔诚融合在一起,而两者的渐趋 融合,其最终的结果则是导致宗教的世俗化。楼嘉军农耕文明和民间娱乐 中国古代民间游憩活动浅析( 历史教学问题1 9 9 6 5 ) 认为农业耕作文明决定了 古代游娱活动对天时、农事的依赖,由于传统文化和古代游观思想的影响,以及 民俗习惯的凝聚力,使得中国古代传统的民间游娱活动具备了极强的历史延续性 和展示性。陈盈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4 5 ) 探讨了儒、道、禅三家的休闲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休闲文化的影响。 郫县课题组:成都平原休闲文化源流探析(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 0 0 7 4 ) 分析了成都平原休闲文化产生的背景、古蜀时期的休闲方式和特征、以及 古蜀时期产生的休闲文化对现代成都平原休闲文化的影响。 从以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看出:1 、专门论述成都休闲文化的论文大多将时代 置于宋代或唐代,大多忽视明代。2 、地区发展不平衡,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 其休闲文化的特色较明显。3 、侧重点不同,有的从旅游学入手,有的侧重某一群 2 阳南人:硕十学仲论文 第1 章绪寺 = _ _ 蔓一ii i i !i i i li i 皇曼曼曼皇曼曼! 鼍皇曼曼曼曼皇晕 体,有的侧重从文学的角度剖析。4 、从整个古代来论述得较多,大而全,各时期 发展都有其发展的特点,休闲文化是个历史传承的过程,应注重整体和个体的关 系。所以,可以看出研究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研究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有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考察,力图达到以下几个目 标:1 、通过对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梳理,力图反映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概况。2 、 通过对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研究,从而揭示成都休闲文化传承过程,以及对当代 休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总的来看,通过对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休闲 文化的特点和方式,还对发展今天成都的休闲文化和休闲产业具有现实意义,文 化的发展有延续性和传承性,“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力图通过复原明代成都的休闲文化,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代成都休闲文化的内涵。 1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2 1 休闲文化 休闲的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 藉。休闲文化,根据马惠娣的定义1 ,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 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 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 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地发展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 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何天之休 。“闲”, 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打得不愈闲。”其次,有限 制、约束之意。易家人:“闲有家。 “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 与安宁的意思。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对休闲是这样认为:“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 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 乐孰大于是? ”2 张潮认为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能参加不同的休闲活动, 获得不同的休闲感受,休闲的最终目的仍是身心愉悦。 文章主要考察的是明代成都休闲文化,如果完全借用马惠娣关于休闲文化的 定义,由于史料的匮乏和笔者资质的愚钝,不能准确界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 以本文将休闲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以外,将 马恶娣:21 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闪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1 年第1 期。 2 张潮:幽梦影,黄山书社,1 9 9 1 年,页9 6 。 3 曲南人学硕十学仲论文 第1 章绪;。i i i 。i l , 曼! 曼曼! 曼 休闲时间自由地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休闲文化与人们自由支配休闲时间的强度和方法密切相关,并反映在个人、家庭 与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诸 方面。个体或群体在自我放松的状态下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 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主要针对士大夫阶层的 淡定,超然的生命状态,普通百姓好游乐的行为方式的考察。 1 2 2 成都 “成都”作为城名,据寰宇记:“周太王迁于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故名日成都。”历代相因,基本上没有更改,从唐代起,一城两县治,相沿千年, 明清时期,成都分别是四川布政使司和四川省的首府,又是成都府及成都、华阳 两县的治所,元未成都城毁,明太祖洪武四年,傅友德等平蜀,令李文忠筑成都 新城。清乾隆四十八年,总督福康安奏请发币银六十万两彻底重修。直到1 9 6 5 年才彻底改变。本文所说的成都即为成都府及成都、华阳两县的治所。 1 3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文总体上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同时运用现代休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明 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模式和特点,其途径主要是从休闲学的观点出发,来分析若干 史实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及 意义、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1 、明代成都府休闲 文化模式;2 、明代成都府休闲文化的主体及其休闲价值观;3 、明代成都府休闲 文化的影响。第三部分结语,对明代成都休闲文化进行简短总结。 本文可能在两方面存在一定的创新性:首先,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明代成都 休闲文化在以往历史学领域还没有专门研究,力图结合晚明时期社会的变迁来把 握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特点。其次,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既运用传统历史文 献法,又结合了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是多学科并用。 4 尚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 第2 章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成闶及其类弘 ! ! ! ! i ,一i i i i ! 第2 章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成因及其类型 2 1 明代以前成都休闲文化的特点、发展状况 古蜀时期成都原始聚落的形成、与城市的兴起,从而奠定了成都在巴蜀地区 的经济核心地位,出现了许多商贾,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其休闲活动也 可能相对贫乏。西汉、蜀汉、及六朝时期,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文翁 创办学校,通过中原文化的熏陶,使蜀学得到飞跃的发展,天师正一道的创立也 受到了易学和老子学的直接影响。唐宋时期成都游赏习俗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成 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宋元之际有了专门记载成都游乐的文化内容的专书岁 华纪丽谱表明文人的眼光已把游乐这类俗务,正式提高到了文化的高尚地位。1 2 2 明代成都休闲文化形成的基本因素 2 2 1 经济因素 成都在明代初期的时候受战乱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直到明朝中叶才恢复了 战前的水平,成都在西南地区的核心地位继续彰显。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体现在: 1 、物产丰富。“巴蜀广汉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 国富民殷资货无求于外”2 。成都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达到 了旱涝保收的水平,稻作农业极为发达,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川西、川西南、 川西北等地的农产品、畜产品集中于成都,或交易,或贩运,这在定程度上大 大丰富了成都物产。 2 、交通便利。“按周礼天下图地职方氏掌之成都井络,奠位坤维上游,水陆 舟车通荆楚,下吴越,达秦魏燕赵,真西南一大都会也,仪城十二里有奇,亦日 锦官城,内列藩封院同府县卫校祠与之属外则合属州邑星棋布列,古所谓天府之 国,信然内外,阕今盛于古,不啻张乖崖所云十万家矣其市厘以渊万商,其文 明以繁科第猗舆盛哉。3 成都在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能起到沟通南北、 东西的作用,成都当时在西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辐射着其周边城 市,正如王迪先生提到的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便利的交通也有利于文化 的传播,交易的进行。 3 、商业发达。“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十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 1 张学君、张莉红:成都城市史成都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代序) 第7 2 2 页成都m 版社1 9 9 2 年版 2 ( 明) 冯任修: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凹十六秩文志四川风俗形胜考 3 ( 明) 冯任修:天启新修成都府志成都舆图 5 阳南人学硕十学付论文第2 章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戍冈及其类,i f j 皇曼笪舞i i _ 一l i i i ! 曼曼曼! 曼曼 夜夜乱如麻。”成都成为成都平原商品集散地,“郫县高烟郫筒酒,保宁酽醋保 宁。诬来氆氇铁皮布,贩到成都善价求。”2 成都城内集市繁多,几乎每月都有集 市,还出现了专门化的集市。商人云集,由于成都地处川西的核心地带,而又交 通川北、川南,不仅四川本府的商人沟通南北货物,其他外省商人、商帮也来加 强东西货物往来,直到清代四川经济重心东移,但“成都仍不失为西南地区的中 心城市”。 2 2 2 政治因素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将其子分封到各地为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 府置官属”4 ,“蜀献王椿,太祖第十一子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 5 他首先 在四川特别是成都府进行礼教教化,蜀献王椿“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 雅,帝尝呼为蜀秀才一。他本人喜好读书和做学问,到成都后聘请方孝孺为师 傅,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所以“时诸王皆备边练士卒,椿独以礼教守西陲。” 6 ;其次在吏治上革除一些弊端,并击败番人入寇;第三,永乐朝时,朱椿主动朝 贡,保障了中央王朝和蜀王府的和谐相处,维持了蜀地的安定局面。通过蜀王椿 及后世王的努力,四川在经历了元末的战乱之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所以 “蜀人由此安乐,日益殷富,门f 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7 2 2 3 气候因素 成都常年阴雨,气候湿暖,蜀人好喜晴天出游,与其常年阴天有关,“气候较 暖,初春梅花落、柳叶舒、杏花烂漫,如江南暮春时矣。地多二麦,春仲大麦黄、 小麦穗,皆早于江南月余这样的气候条件再加上水利灌溉设施使得成都平原的 人们衣食无忧,“锦城隆冬时或挥扇,夏夜间覆单,乃四时阴多晴少。”9 从心理 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天气因素也是影响人心情的 重要原因,阴沉的天气使得闲暇的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打发消磨时光。 2 2 4 人口因素 明代接元代之敝,成都人口始终未能恢复到唐代水平,甚至不如两宋时期。 1 ( 清) 杨燮:成都竹枝词 成都竹枝辞九十五首吴好山 2 ( 清) 杨燮:成都竹枝词卷一锦城竹枝词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 6 4 4 1 9 1 l , 4 ( 清) 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诸王 5 ( 清) 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诸王二 6 ( 清) 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诸王二 7 ( 清) 张廷玉:叨史卷可十七列传第五诸王二 8 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9 ( 明) 何字度:益部谈资自笔记小说大观六编第五册 6 眄南人硕十学位论文第2 章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成闲及其类弘 mi |i ia m i i 从明天顺、嘉靖到隆庆时的编户情况看,成都、华阳两县编户共2 5 4 1 罩。以今 成都、温江合并的市区范围看,明代共计1 3 6 里,折合1 4 9 6 0 户4 其中,3 0 的人 口集中于成都市区,与两汉时期成都城市人口数额相当。据天启成都府志赋役 志记载:天顺五年( 1 4 6 1 年) ,成都、华阳两县有人丁1 3 2 1 9 人丁,按每丁6 8 人计之,约为8 9 8 8 9 人。明后期的成都人口,据杨慎药市赋推测,明嘉靖时 ( 1 5 2 2 1 5 6 6 年) 成都大约有“八万四千人烟”,“人烟”即人户,按每户1 0 人计 之,大约为8 4 0 0 0 0 人。天顺到嘉靖有百年左右的修养生息期,自然增长率会逐代 提高:明初开始时外省向四川大量移民,造成的机械增长较大;成都又是四川经 济文化中心、南北商业都会,必然是首当其冲的人口密集区,因此,数十万人口 的规模是肯定无疑的。2 2 2 5 民俗因素 成都人民“俗不愁苦,人多工巧,尚侈好文,文多于质,民重蚕事,俗好娱 乐,工巧货殖,务农业儒,民富礼盛今颇变昔”3 “民性循柔喜文而畏兵”4 由此 可以看出明代成都人好文而不喜武,性格比较温顺,好娱乐,逢集必去,逢会必 赶。成都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市民阶层都有着优良的休闲传统,“书言天下有九福, 京师钱福病福屏帷福,吴越口福,洛阳花福,蜀川乐福,秦陇鞍马福,燕赵衣裳 福5 通过以上五点的概述,大致了解了明代成都休闲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休闲 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探究,支撑文化发展的必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政治的稳定,其中关键的笔者认为是文化传统,休闲文化的出现及发展并不是空 穴来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萌芽,到唐宋的大发展,直到明清的稳定,乃至现 代的继承,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发展的规律。 2 3 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类型 类型指一些人或事物有某些共同特征,表明他们或它们属于某个特定的团体 或类别。6 休闲文化是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文化 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 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 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从休闲文化的现代定义可以看出1 、 。马可波罗游记第4 4 章成都府和沱江转引自张学君张莉红成都城市史第9 3 页 2 张学君张莉红:成都城市史成都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9 3 页 ( 明) 冯任修: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之三风俗志 4 ( 明) 冯任修: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六秩文志四川i 风俗形胜考 5 ( 明j 谢肇涮:五杂组卷四地部 自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六册 6 乐黛云,叶部等主编世上界诗学大辞典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7 9 2 8 0 页 7 阿南j j 学硕十学何论文第2 章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成w 及j 类掣 曼鼍曼! 曼曼! ! 曼曼曼曼鼍皇曼邑曼孽皇曼曼l i i i ,i 曼曼曼曼! 她是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2 、通过不同方式达到身心发展。由此看出休闲文 化必定是类型多样,诸多变化的,通过不同休闲文化类型最终达到身心发展的目 的,即达到了修养身心的目的,这也是古代文人墨客一生追求的人生信条。 2 3 1 旅游观赏型 1 、旅游。旅游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暂时到一个目的地活动,同时 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求。古代由于出游者和出游内容 的差别,对旅游的理解常有不同的内涵,如阜帝外出巡游称巡幸、巡游;宦官吏 使走马上任、探亲访友称宦游:诗人墨客寻古探幽称漫游:和尚道士外游求法称 云游;此外还有邀游、壮游、冶游、周游、宸游、仙游、神游等不同称谓。1 需 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旅游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有差别的,古人出游固然会慕名而 去,但甚少有旅游之地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来满足其各种需求。通过史料分析, 明代时在成都居住或作官的人一般分为出城游和城内游,出城游主要指去游览成 都周边大自然的美景,如峨嵋山、青城山、海云山等地,虽然岷山离成都较近, 风光也很秀丽,但从当时的交通状况看,去岷山涪江上游一带是比较困难的。成 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现存的古迹较多,所以城内游也很繁盛,大多 参观人文景观。 ( 1 ) 观赏自然景观 “蜀险地也,亦胜地也,为人所畏游,亦为人所乐游。予性嗜山水思游蜀者 久矣”2 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四川作为风景秀丽之地,不会因其险要而少 人问津,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普通百姓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a 、峨眉山。蛾眉山“去治西五里”3 离成都较近,而且夏天极为凉爽,成为 避暑的好地方,“峨眉虽六月必具单夹絮衣,而登其下犹炎暑也,至半山则御夹衣, 绝顶则着絮矣,过十月贝f 不可登,道为雪封,且寒甚也,其山本以两峰相对如蛾 眉,然故名蛾字当从虫不当从山也”4 峨眉山名字的来由充满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 欣赏之情。峨眉山顶端常年积雪,其融水汇入巴江,“峨眉虽六月盛寒,未必有雪, 惟至绝项,望正面一片白茫茫,然不知其几千里,土人云此西域雪山也。有一年 酷暑西望不见白者,而巴江之水涨逾百倍,云是雪山水消耳。”5 峨眉山不仅因为 其怡人的风光闻名于世,还因其浓郁的佛教文化,成为佛教圣地,“普光殿在峨眉 山之绝顶,峨眉乃普贤大士视现之所也。峨眉之盛闻天下,其山周匝千里八十四 林崇德等主编;刘清泗分卷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地理环境海l - 1 :南海出版公司1 9 9 4 第3 3 9 - 3 4 0 页 2 ( 清) 黄勤业:蜀游日记自小方壶斋舆地从钞 3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类编职方典第五百九十六卷成都府部山j i l 考一 4 ( 明) 调 肇涮:五杂组卷p q 地部 自笔记小说火观第八编第六册 5 ( 明) 谢肇涮:五杂组卷一天部自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六册 8 阳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第2 章明代成都休闲文化的成f q 及j 炎叩 1 _ ,一i i h 盘于青云之端,有石龛百余,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又有雷动坪、飞来钟、玉 泉石、金刚台之境,峰峦倚天,彩错如画,与岷山相对,实吾封内之巨镇也。山 之上天霁则圆光大现山之下,云开则圣灯夜明,诚为佛之境界。1 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的结合,使得自然景观更增添了人文气息,人们在欣赏 自然风光同时不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还因为其浓郁的宗教气氛,有了精神寄托。 这也是人的休闲方式之一:到大自然中去,脱离人世的繁琐,这种休闲方式与旅 游活动相结合,其休闲的成分与旅游的成分如何,由其休闲主体决定,如果只是 为了欣赏美景,去险要的地方游览,只能一时被美景所陶醉;如果是在身心完全 放松的状态下,去欣赏景色,或会去自觉追究其美景的历史渊源,从而挖掘其深 层次的文化内涵,或完全欣赏景物,使身心达到忘我的享受,这就是高一层次的 享受和休闲活动。看待景物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享受和休闲也不同。 、青城山。青城山距成都1 6 公里,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 状若城廊,故名青城山。丹梯干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 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唐杜光庭汜, 岷山连峰接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山有七十二小洞,八大洞,道书以为第 五洞天神仙都会之处。”2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主要是道观等人文景观,后山 以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壮观。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掩映于繁茂苍 翠之中,道观亭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道家崇尚朴素自然 的风格。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开始, 公元 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 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 的天师正以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 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炼方法。道士住山,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 培更为重视。明代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才恢复原貌。官僚士大 夫常常来到青城山养身习静,使心灵远离繁华得到片刻的安宁。 c 、海云山。在宋代时,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游海云山,“三月二十一日游海 云山,春山缥翠一矮清,满路游人语笑声。自愧非才无异绩,止随风俗顺民情 3 由这首邀乐诗可以看出,当时游海云山很繁盛,游人很多,已经形成风俗了,说 明这一活动不是一段时期的现象,而是经历了文化的传承。喻汝砺游海云山诗, “渺渺天宇初,便复有此山。清晨及兹游,遐想百代前。来者几何人,当时各为 欢。淑质扬妙舞,哀丝递清弹。乐事坐如昨,芳岁已屡殚。向来所游人,落叶不 ( 明) 杨慎: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八下记峨眉山普光殿记明蜀怀王 2 ( 明) 何宇度:益部淡资自笔记小说大观六编第五册 3 ( 明) 杨慎:拿蜀芝= 文志卷十七诗成都邀乐诗( 宋) 田况 9 阳南人宁:硕十学伊论文 第2 章明代成都休闻文化的成故1 e 类掣 复还。迥然散远目,感之为长。竹迳非旧所,鹊巢岂h 民念。谁当久存而,不住所 绿破。涕聊一怡山,川却妻研未。知后世士谁,复当柬旋。”1 追忆了前代游海云 山的盛况,前代人游海云山不仅是欣赏春色,还将琴声和舞姿融入了美景中,这 就是古人休闲文化的一大特点:将自然美景融入琴棋书画当中,景中有诗,诗中 有景,使身心达到美的享受。 ( 2 ) 观赏人文景观 明代成都的人文景观众多,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古建筑也极 为众多,古人和今人一样,也爱好造访古迹,感受古人生活的气息。根据蜀中 广记的描述,将成都分为东门、西门、南f - 3 、= l f - j 四部分介绍,从空间上把握 明代成都的人文景观,也可窥探明代成都的休闲空间。“南门之胜,如石室、石犀、 严真观、江渎池、七星桥、昭烈、武侯祠其最著者。西门之胜,张仪楼、石苟街、 笮桥、琴台、浣花溪、青羊富、净众寺、少陵草堂其最著者。东门之胜,禹朝、 大慈寺、散花楼、合江亭、薛涛井、海云寺其最著者。北门之胜,武担山、子云 宅、金马祠、太玄城、玉局观、升仙桥、万岁池、学射山其最著者。”2 在许多地 理方面的书籍中就多次提到上述地方,这些地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 、学习场所。如石室、学射山,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还是学习 礼教,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过程,除了应付考试以外的学习,对常人来说似乎 就是休闲的过程,无目的地学习充实提高,所以古代的学校也成为学子休闲的主 要场所。 b 、名人遗迹故居。如昭烈、武侯祠、张仪楼、少陵草堂等地,对名人的瞻仰 能对心灵产生进化作用,忆古思今,特别是对名人故居的重访,更能拉近古今人 物的距离感,使人们能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体悟现实。 c 、人工打造的自然风光。如江渎池、浣花溪、合江亭等地,这些景物纯粹地 看相较于其他美景,不是很突出,但赋予了人文的气息就会给人留下迥然不同的 感觉,以合江亭为例,在两江汇合处建一亭子,后成为人们远行饯行之地,或在 节庆时观赏水中画舫的最佳地点,这样的地点平时是有其原始的功能,但当人们 需要它为生活服务时,而这种生活服务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然而能满足人们心 理需要的时候,它就适时出现,就体现了它的其他价值。 d 、桥梁。如七星桥、万里桥,桥梁作为沟通河道的工具而成为城市的基础设 施,人们常常将美丽的故事或传说赋予桥,使它成为城市的灵动、美的点缀,由 于桥的历史文化色彩,使得城市的角落都充满了文化,人们驻足观看桥的时候, 总是受到它的感染。 1 ( 明) 曹学侩:蜀中广记卷二川两道成都府二 2 ( 明) 曾学侩:蜀中广记卷二川西道成都府二 1 0 柏南人学硕十伊论文 第2 章明代成翻5 1 木 文化的成w 及其类俐 曼曼曼曼曼曼皇i i i i i i 一 i iii,i i 曼曼! 曼曼 e 、寺庙。如大慈寺、玉局观等地,人们浏恋寺庙不再仅是宗教信仰,寺庙的 功能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这点将在下面提到,在此不赘述。 2 、游览观赏。( 1 ) 观看戏剧。对城市广大居民来说,文艺生活是必不可少 的。其中权贵势要与富贵巨贾自不待言,广大城市中下层平民,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玻璃制品镀膜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电子产品订购合同书模板
- 煤制烯烃生产工技能巩固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上海民间车辆抵押贷款合同
- 固体饮料加工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常减压蒸馏装置操作工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栲胶浸提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植保无人机驾驶员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冶浸出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关爱弱势群体课件
- 药品执法课件
- 获得性长尖端扭转性室速朱俊讲课文档
- 驾照换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
- 急性高原反应救治课件
- 项目初步验收汇报
- 概算控制管理办法
- 黑龙江省公物仓管理办法
- 商用厨房设计汇报
- 战术搜索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