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文化是人的文化、生活的文化,而建筑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要研究民居建 筑文化就需要从研究传统民居着手。民屠是量大面广的建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 息相关,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适应区域气候、不同的生活习 俗以及各地适宜的建筑技术,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制与建筑模式。平面空间的布 局、立面造型的构成、室内外装饰的设置,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多样的文化 内涵。 本文以安阳的较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为例来探讨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建筑文 化。安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安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了 异常丰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 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 安阳传统民居受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 约,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立面构成,无论是外檐装修还是室内布置,每一个构成要素 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民居的装饰与民俗亦是民居文化的构成部分,安阳 民居的室内外装饰融入纯朴的民风、民俗,使得其风格更具地方特色。因此,对 待传统民居不但要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这种传 承,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流传。 关键词:儒家文化民居装饰民风民俗传承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a b s t r a c t c u l t u r ei st h ep e o p l e sc u l t u r e ,c u l t u r eo fl i f e ,a n dt h e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st h ec a r r i e ro f c u l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s t u d y i n g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h o u s e sa r en e c e s s a r yf r o ms t u d y i n g r e s i d e n t i a lc u l t u r et op r o c e e d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h o u s e sa r et h em a s s i v eb u i l d i n g si n c h i n a , a n dh a v es o m ec o n n e c t i o n 、析t 1 1t h ep e o p l e sd a i l yl i v e s i t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a n d 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a d a p tr e g i o n a lc l i m a t e ,d i f f e r e n tl i f e s t y l e ,a s w e l la sp a r t so fa p p r o p r i a t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ad i f f e r e n ts h a p e 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m o d e l s f l a ts p a c el a y o u t ,e l e v a t i o nm o d e l i n g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i n d o o ra n do u t d o o rd e c o r a t i o ns e t ,r e f l e c t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a v a r i e t yo f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 i nt h i sp a p e r , am o r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sa l le x a m p l et oe x p l o r et h en o r t hh e n a n a n y a n gr e s i d e n t i a lh o u s e si n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u l t u r eo ft h ei m p l i c a t e d a n y a n gi so n e o ft h eb i r t h p l a c e s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i na n y a n g ,t h i sp i e c eo fa n c i e n tl a n d , a c c u m u l a t e da l lu n u s u a l l yr i c hf o l k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f o r m i n gas t r o n gl o c a lf l a v o r i ti s i ns u c ha b i ge n v i r o n m e n t ,n u r t u r e di nt h i s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f o r ma r i c hb u tu n d e r t h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u l t u r e a n y a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d w e l l i n g s a lea f f e c t e db y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 ,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c u s t o m s ,r e l i g i o u s b e l i e f s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 ,w h i c hs h o w e do b v i o u sr e g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ti sa d a p t e dt ol o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 ,l o c a lm a t e r i a l s ,h a r m o n yw i t hn a t u r e ; b o t ht h el a y o u to rf a c a d ec o m p o s i t i o n , w h e t h e ri ti se x t e r n a ld e c o r a t i o no ri n t e r i o r d e c o r a t i o n , e a c ho n ec o n t a i n se l e m e n t sb o t hr i c h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 ;h o u s e sa r ea l s o d e c o r a t e dw i t l lf o l ki s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c u l t u r e ,a n y a n gr e s i d e n t i a l i n d o o ra n do u t d o o rd e c o r a t i o ni n t ot h es i m p l i c i t yo ff o l kc u s t o m s ,f o l k ,a n dh i ss t y l ei s m o r el o c a lf l a v o r t h e r e f o r e ,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h o u s e s s h o u l dn o to n l yb e p r o t e c t e d ,b u t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l yi s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h i st r a d i t i o n 1 e tu se x c e l l e n t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s p r e a df r o m 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n 河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k e y w o r d s : c o n f u c i a nr e s i d e n t i a ld e c o r a t i v ef o l kc u s t o m s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酌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 了明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馕论支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度检索、查阅誊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能职:可蹦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172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翟i 苤: 、 2 0 口年艿月i7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河南大学硕h :学位论文 0 1 课题研究的现状 绪论 从文化角度来研究建筑,或者说从建筑的角度来论文化的问题,是近二十年 来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一大进展。1 9 8 9 年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了第一次“建 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1 9 9 1 年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了第二次会议,1 9 9 4 年在福 建泉州市召开了第三次会议,1 9 9 6 年又在它的发源地长沙召开( 此次会议是第一次 “建筑与文化”的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 。1 9 8 9 年9 月,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 出版了广义建筑学一书,书中不但详细阐述了建筑的地区论、文化论、艺术 论,而且还涉及到了建筑的人本时空观、地理时空观、文化时空观等。在1 9 9 6 年 在长沙召开的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吴良镛教授作了题为“建 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的主题报告,指出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地方建筑的文化特色 和它们的特殊规律。之后在华中建筑主编高介华先生的努力下,组织“中国 建筑文化研究文库 的编纂,现已陆续出版。1 9 9 7 年1 月,温州市规划设计院的工 程师丁俊清著的中国居住文化一书问世,该书从文化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居住 文化的精神及与之相关的因素。1 9 9 9 年6 月2 3 日,国际建协第2 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宪章展望了2 1 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 向。在“面临挑战 一节当中指出了建筑魂的失落,提出了“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 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 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 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 、“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 特色危机 等观点。同时还提出了“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 建筑师如何应对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各层次的变化? 建筑创作受地方传统和外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来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等发人深省的问题。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陆元 鼎教授主编、5 9 位专家历时8 年艰苦精心编写而成的中国民居建筑,于2 0 0 3 年 1 1 月出版,被认为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之作。全书共分三卷,其中上 卷包含“中国民居与文化”的章节。 在国际范围内,不少外国学者也对中国传统民居及建筑文化的研究极为感兴 趣,不仅多次参加国际性的民居学术交流会议,而且还出版了大量关于中国民居 与文化的专著。1 9 9 1 年由东京建筑资料研究社出版了日本学者茂木计- - n 的光、 土、水,中国民居研究一书;2 0 0 7 年美国的阿摩斯拉普卜特出版了国外建 筑理论译丛宅形与文化一书,它以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人类社 会不同种族现存的居住形态和聚居模式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对文化作为 住宅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论证。另外,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会也多次举办由国 际和境外人士参加的中国传统民居讨论会,会上不少外国学者也都踊跃发言,宣 读论文。例如长期从事日本和中国传统民居比较研究的日本鹿儿岛大学土田充义 教授,他费尽心思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考察研究,这使得他对于居住文化的理 解相当深刻。他着重强调了中、日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传统住宅在建筑形式上 的差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冯晋先生,提出了应“向中国诗传统中寻求中国建 筑文化的神韵”。2 0 0 9 年7 月2 4 至3 1 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 的主要活动之一“世界本土文化展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展 在云南大学南学楼 成功举办。这些学术成就的产生加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宣传和影响 力。 目前,对安阳地域传统民居及文化直接的研究有: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 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 郑东军著) 一文中,在河南地域建筑的特征 文化建构一节中曾提到过安阳传统民居;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传统 民居建筑初步研究( 作者:杜坤) 也有关于安阳传统民居特点的简单介绍;我 院教授左满常、白宪臣所著的河南民居一书在河南民居典型实例章节中有专 门的安阳地区民居实例,其中包括安阳的马丕瑶府第、张翰林宅及石老九宅院, 2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由于篇幅所限,也很少涉及到建筑文化方面的内容。以上这些研究多数是从形 式上对安阳民居的探索。目前,研究安阳地区传统民居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但 系统全面的总结文章发表很少。因此,本次的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对安阳地区的民 居及其中所蕴含的建筑文化的全面分析,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o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吴良镛教授在论及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时谈到,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其二,城市 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其三,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撞击 。 由此可见,新时期要研究建筑文化,首先应着眼于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民居是量大面广的建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 厚的文化积淀,所代表的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地方特色、与人的生活关系最为 紧密的居住建筑形式。虽然,它们在不同地区以四合院、干栏、窑洞、井干、一 颗印、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筒子房、碉楼、阿以旺、蒙古包、城堡、山寨 等形式出现( 图0 - 1 ) ,但是其中反映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千百年来 在中国建筑发展中,还是值得今天创作和借鉴的。然而,随着城市住宅建设的快 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民居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极 大的阻碍,民居的数量也正在日益减少,而且还在遭遇不停地被拆除的境遇,民 居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正在淡化甚至逐渐消失。因此,对地域民居的建筑文化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积极保护、抢救传统民居,正不断的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相关的研究。 李百浩,万艳华中国村镇建筑文化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8 :p 1 ( 总序一)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图0 1 :中国各地民居的类型与分布 ( 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创作概论)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 代耕耘经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民居也总透露出不同的民俗、 文化与人的精神内涵。比如:南方的水比较多,气候湿润,故养成人的皮肤细腻, 性格婉约:而北方比较冷,人就显得粗糙,性格也相对豪爽。表现在民居上,南 方的民居建筑在装饰上显得比较精细,而北方的民居在装饰上则简单大气。本文 之所以选择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做为研究对象,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安 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 的主要发样地,属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更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它不但有 河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着灿烂的殷商文明,而且又是易经的发源地、易文化的故乡。其次,安阳传 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笔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和不可 再生的人文景观。笔者在对安阳地区的民居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相关文献的查阅 之后发现,安阳地区有着众多历史悠久、风情浓郁、建筑空间环境独特的传统民 居及传统民居集落,像林州市的石板岩村落民居、安阳市的马丕瑶府第、袁氏小 宅( 建于民国初期) 、龙安区马投涧乡上毛仪涧村的孙氏故居,安阳县渔洋村的龙 家大院、水冶镇古街巷以及安阳老城内现存的古民居等等。其三,对于民居和当 地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是当前安阳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而 目前对安阳民居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与其丰富的建筑历史和文化内涵极不相称。 因此,对安阳地区具有历史、艺术、文化、科学、实用价值的传统民居进行 建筑文化研究,既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 值,之后提出保护方案,又对我们当代的设计师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克服现代建筑 思潮下千城一面的弊端,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建筑,弘扬民族文化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o 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o 3 1 文献查阅法: 查阅与民居建筑文化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学者们的 研究思路、方法,从而提出自己的课题目标。 o 3 2 实地调研测绘法 采用实地调研、走访、测绘的方法,必要时绘制出参考图纸。在对安阳地区 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实例进行详细的实地调研后,归纳出其形态特征、构成特征、 结构特征、艺术特征、地域特点及文化特色等。 o 3 3 分析总结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史志等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 5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高度,从而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0 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本文尝试从建筑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民居,打破过去静止、孤立研究的局 限性,系统地对安阳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进行挖掘和探讨。通过对该地区民 居建筑形态与构成的研究、挖掘和继承民居建筑文化,来提升安阳地区民居的文 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学术研究价值。 2 、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民居建筑“表面 、归纳一些当地民居建筑“特点 ,而 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层面出发,去揭 示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 3 、将安阳传统民居的文化研究与历史价值、保护开发研究结合起来来,对研 究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对当代设计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点的现代住居具有 借鉴意义。 0 5 论文的组织结构 o 5 1 绪论。主要包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所采用的方 法、论文的创新之处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等内容。 0 5 2 安阳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一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具有一定 的地域文化特点,其居住形式通常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 0 5 3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构成。主要对安阳民居的基本类型、 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以及功能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建筑立面构造特征以及结 构特征进行阐述。 o 5 4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中的文化内涵。从儒家文化、装饰装修、民风民俗三 个大的方面来探讨挖掘安阳民居中建筑文化内涵。 0 5 5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分析了安阳传统民居目前存 6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的现状和传统民居存在的价值,并针对安阳市不同类别的传统民居分别提出了 保护和开发措施,最后对中国当代民居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简单思考。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第一章安阳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 建筑离不开环境,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个区域的建筑文化 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其居住建筑形态首先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人 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适合于特定自然环境的居住建筑形态。不同 民族、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类型及其特征除了受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地貌特 征、地方资源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到安阳 地区,其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是当地民居形式和文化的主要影 响因素。因此,我们在研究该区域的民居及其文化时要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 特征、地貌特征、地方资源、历史背景及社会经济状况入手。 1 1 自然环境特征 1 1 1 地理环境 安阳位于河南省晟北部,地处山西、河北、山东三省交会处,西与山西省相 临,东与山东省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相望,南距河南省省会郑州1 7 0 公里。 图卜1 :安阳的地理位置图卜2 :安阳区域图 ( 图片来源:h t t p :w 啊a y n e w sn e tc n j r a y a y s q 9 6 8 52h t m l ) 8 河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介于北纬3 5 。1 27 3 6 。2 1 ,东经1 1 3 。3 87 11 4 。5 9 之间。辖4 个市辖区 ( 北关区、文峰区、龙安区、殷都区) 和1 个高新技术开发区,4 个县( 安阳县、 汤阴县、滑县、内黄县) ,1 个县级市( 林州) 。辖境南北长1 2 8 公里,东西宽1 2 2 公里,总面积7 4 1 3 平方公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纵贯南北,安李、汤鹤、汤濮 三条铁路支线横陈东西,l l 条省级公路从市区辐射而出,通往全国1 0 多个省市, 素有豫北要冲、四省通衢之称。 1 1 2 气候特征 安阳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 年平均气温1 3 6 ,寒暑差异不太明显。平均年无霜期2 0 1 天,日照百分率为 5 3 。年平均降水量6 0 6 1 毫米,降雨多集中在夏季,6 、7 、8 三个月的降水量占 全年降水量的7 0 左右,冬季盛行干冷气流,降水量偏少。春秋两季较短,冬春 多北风,夏秋多南风。 1 1 3 地形地貌 安阳全境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开。西部为山地,中东部为丘陵和平原。 最高点位于林州市四方垴,海拔1 6 3 2 米,最低点位于滑县金堤河沿岸,海拔仅 5 0 米。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构成复杂的地表形态。平原、山地、 丘陵、泊洼分别占总面积的5 3 8 、2 9 7 、1 0 8 、5 7 。市境南有卫河、北有 漳河、中有洹河,除此之外还有淇河、汤河、菱河、洪水河、金线河、金堤河等 河流。 1 1 4 地方资源 安阳境内物产资源丰富。西部太行山地盛产木材、石材。木材品种主要有: 榆树、槐树、柏树、楝树、杨树、桐树等,这些树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建 筑及装饰装修材料。安阳地区传统民居中多选用榆木做梁和檩条,槐木和楝木由 于生长缓慢,常用作檩材。尤其是楝木,因性涩苦而不招虫蛀,更为优良。杨木、 桐木易于加工常用于小木作。安阳石材储量丰富,种类较多,其中以青石、白云 9 安m 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石、石膏为主。青石因其色泽深灰、灰黑与传统砖瓦颜色基本一致,加之易于开 采、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和耐久性,因而广泛用于房屋,从基础、台基、阶石以 及路面、屋身到屋顶,从细部( 比如门头装饰、石雕等) 到全局均可使用。此外, 它还是生产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青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 a c o 。,经过高温煅烧 后,生成生石灰,生石灰加水熟化后就变成了熟石灰。石灰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 直是主要的粘结材料和防潮材料。过去,建筑中常用石灰砂浆、麻刀灰做墙体 砌筑和墙体粉刷的主要材料,用石灰膏稀释成的石灰乳作内墙和顶棚的粉刷材料。 1 2 历史文化背景 1 2 1 文化背景 安阳古代居“天下之中 ,依山傍水,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地势优良。早在 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2 5 0 0 0 年前在安阳西南的小南海附近的洞穴中就有 先民生活,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小南海文化;在安阳市区高楼庄 北后冈发掘有晚于小南海文化的3 层文化,下层是距今6 0 0 0 年前的彩陶文化即仰 韶文化、中层为距今4 0 0 0 年前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上层为距今3 0 0 0 多年的白 陶文化即小屯文化,这种地层堆积先后叠压关系解决了仰韶在先、龙山居中、小 屯在后的历史顺序问题;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甲骨文和埃及的纸草文字、巴比 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同属世界最早的文字,因此安阳也被称为中华民 族文字的故乡;安阳又是易经的发源地,商末纣王囚禁西伯姬昌于菱里,在 此期间他苦心钻研伏羲氏八卦,把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以此来阐述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变化的道理。除此之外还有女将军妇好请缨、武王伐纣灭殷商、西门豹投 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 起义军雄踞瓦岗寨、欧阳修作赋秋声楼、三朝宰相韩琦三治相州、民族英雄岳飞 精忠报国等名人逸事源于安阳这方热土。 古老的安阳多文物古迹,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 7 4 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l 处,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2 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l o 河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为安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 2 2 历史沿革 公元前1 4 世纪,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此,当时称作“北蒙”,后称殷( 现在 的安阳市小屯村一带) ,殷商王朝在此经8 代1 2 王,历时2 5 4 年。公元前1 1 世纪, 在今淇县西南地区,周武王率师大战商纣王,史称牧野之战,纣王兵败,殷灭亡。 西周时期的安阳为卫国之地,春秋战国时称邺,也称宁新中。后秦攻克宁新中才 更名为安阳,安阳之名从此见于史册。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阳 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东汉末年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 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 个王朝的都城,当时是中原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就了安阳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北周安阳称相州, 也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 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民国以后,在豫北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 治所安阳,下辖安阳、汤阴、临漳、内黄等“个县。1 9 4 9 年置平原省,安阳为 平原省辖市。1 9 5 2 年平原省撤消,安阳遂为河南省辖市。1 9 5 6 年9 月郭沫若先生 曾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作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1 9 8 6 年安阳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 3 社会经济状况 安阳一带商业的发展始于殷商时期制陶、制骨手工业及青铜冶炼业的兴起。 那个时期的殷都安阳就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场所“市 ( 肆) ,此后发展成为豫北、 冀南的重要商埠。手工业在商代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铸铜、烧陶、制骨为商代 的三大手工业。汉代时始在水冶西部冶铁,东汉末年已有煤矿的开采。近代工业 始于清末,广益纱厂和六河沟煤矿等一批厂矿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安阳工业 在河南省占有重要地位。 安阳在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在河南省占有一定的位置。棉花是 安阳主要的经济作物,小麦是历史上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安阳的林业发展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迅速,山区造林“阳坡侧柏北阴松,山腰杂木刺槐林,沟沟凹凹桐杨树,梯田丘 陵果树林”、平原地区林网建设“协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横看成林、侧看成 方 。1 3 f 1 1 河南省安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市志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0 :p i o 1 2 河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安阳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构成 2 1 安阳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 2 1 1 基本类型 ( ) 从建筑平面布局上来讲,安阳民居建筑平面布局有三合院式、四合院 式,还有单独一座或几座建筑形成的一字形布置形式。三合院是由三面房屋一面 墙体围合而成,四合院则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的。三合院与四合院相比仅仅是 少了一面房屋即通常所说的倒座。 图2 1 安阳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形式( a :四合院式b :三合院式c :一字形布置) (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 二) 按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瓦房、土坯房、石板房。根据经济状况 的不同,城镇民居多为砖瓦房,还有一些农村的大户人家所建造的房屋也多为砖 瓦房,安阳市老城区现存传统民居绝大部分都是以砖瓦为建筑材料的;土坯房仅 存在于交通条件落后的山区、农村,且仅以墙体上部为土坯:石板房在西部太行 1 3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山区较常见,建造房屋所用的大部分材料均为石材,从墙基到墙体到屋顶无一例 外均为石材。 ( 三) 按承重结构体系来分有木构架承重、木架与墙体结合承重及墙体承重 三种结构类型。木构架承重体系有着广泛的优点,墙倒屋不塌是其中之一,由于 盖房的时候先搭架后围护或分割,使得墙体仅承受自身重力而不承担屋顶荷载。 但由于后来人口剧增,木材短缺,完全的木构架承重体系在传统民居中逐渐减少, 只有那些豪门大户或官吏人家的房屋才使用木构架承重体系;木架与墙体结合承 重体系是由柱和墙体共同承担屋顶荷载;以墙体承重的房屋在我国近代社会时期 发展较为迅速,关于以墙体承重的房屋,左满常教授在河南民居一书中是这 样阐述的,“房屋无檐廊,前后檐墙直接承托屋架大柁,山墙直接承托檩条,四面 墙壁都承重”。n 1 2 1 2 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 安阳民居的建筑平面布局主要有三 合院式及四合院式,这种合院式的传统民 居由倒座( 三合院没有) 、院落、大门、 二门、照壁、厢房、正房及围墙等围合而 成( 如图2 - 2 ) 。 ( 一) 平面布局 安阳民居建筑总体布局一般比较规 整,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宅基地的情况,院 落大多为一进到四进,也有多进的,但较 不常见,大宅除纵向院落外,横向还增加 平行的跨院,形成多路院落。正房坐北朝 南,南房为倒座形式,大门一般位于东南 图2 2 :安阳民居合院的平面布局及组成 (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7 :p 1 8 5 1 4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角,按风水讲是“巽”的位置,但也有例外,大门居中者多是讲究礼仪有文化之 家或是大户人家。山区民居,一般依山势而建,但大都位于山的南侧,形成台阶 式院落。 在旧中国,有建造三合院与四合院经济实力的通常是地主富农之类的家庭。 合院这种布局形式既适应宗法制度下大家庭的居住,也满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 需要,具有良好的居住功能:其次, 其适应性也较强,院落可以是单一 的,即独立的小型建筑群体,也可 以将单一的院落作为一个单元,进 一步组合成为中型或大型的复合 型院落:另外其空间布局有较大的 可变性,每个庭院均可安排较多的 使用房间,这些房间可根据使用要 求来进行分工,除居住外还可以用 作书房或接待、议事之处。 ( 二) 功能分析 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主要房间 坐北朝南,一般称作正房,通常供 长辈居住;左右为厢房,按左上右 下顺序,分别归长子、次子居住; 大门右侧房屋为倒座,一般作男佣 居室或作贮藏用。 图2 - 3 :常见的屋宇式盒柱大门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大门是全宅的出入口,一般位于院落的东南角,起界分内外、引导秩序的作用, 是主人身份地位的体现。它是空间序列的开端,其规模与形式预示着主人的级别 和身份及院内建筑的规模等级,通过宅门的暗示给外来者以心理准备。安阳传统 民居的大门形制多为屋宇式金柱大门和墙垣式门。屋宇式金柱大门一般与倒座房 安阳地丛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图2 - 4 :变异的屋宇式金柱大门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2 - 5 :墙垣式门中的小门楼形式( 内门)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屋相连,但结构完全独立,门前空间可 供躲风避雨,门后空间可供仆役值班。 为显示气魄,山墙墀头通常外伸出倒座 后檐墙,屋顶也要高出倒座,十分醒目。 图2 3 所示的金柱大f 1 实例,在安阳民 居的大门中较为典型,面阔一间,五檩 进深,两山墙承重。在安阳民居中,还 有一种变异的屋宇式金柱大门形式,如 图2 4 所示,这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充分 反映了民居建筑的地方性和多样性。除 上述屋宇式金柱大门外,在民宅中,采 用墙垣式门者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 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一 般都比较简单朴素,相应的建筑质量也 较低,因此保留下来的门楼式民居的大 门很少。但在安阳一带,一些豪门大宅 院的内门却有很多门楼形制( 如图 2 5 ) 。 进入大门。正对着的就是影壁。无 论有钱人家还是没钱人家,都少不了影 壁。影壁可单独设置,也可附着在厢房 的山墙上。据安阳地区的老人讲,影壁 是用来阻挡孤魂野鬼溜进院子的,由于 野鬼是直向前进的,所以就在正对着大 门的地方设置影壁将鬼魂挡回去。除了 上述作用以外,影壁在平常也起到遮挡 河南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住外人视线的作用,即使大门开着,外人也不能一眼看不到宅内。另外,影壁还 图2 - 6 :山墙影壁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圈2 - 7 :马丕瑶府第南区二门背立面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有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的作用。图2 - 6 为安阳老城区某老宅山墙影壁,现已用作 商业宣传栏和指示牌了。 二f 是合院内部的门,用来联结主庭 院。在安阳民居中,多数人家由于身份和地 位卑微,大门不能开在轴线位鼍,只能开在 临街东南方向或西北方向,所以二门只能与 倒座房的正门相对。这样,就把宅院自然分 成了两部分,即“一宅分二院”。二门外为 狭窄的院落,二门内形成一种宁静清幽的环 境( 如图27 ) 。 院落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休息 聊天、接客待友、婚丧嫁娶的地方。它又 是室内外空间的中介,既不同于完全封闭 的室内空间也不同于无限制的院外空问, 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在物理作用上满足了 各房间的采光与通风的要求。它同时与天 地结合,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2 2 安阳民居建筑立面构成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把中国传统建筑的 单体划分为三部分,即“儿屋有三分,自 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这是对整栋房屋的水平层划分。这个三 喻皓所著木经原书已佚,这段引文引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 立刚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分法,反映在立面上可以说“上分”就是屋顶;“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 外檐装修;“下分”就是台基:它们构成了单体建筑立面的三大组成部分。显然, 这种三分式的立面构成,是以土木为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构筑 方式所决定的。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其立面构成亦不例外( 图2 - 8 ) 。 图2 _ 8 :屋有“三分”不恿幽 (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2 2 1 台基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台基是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首先具有防水防潮的作 用,夯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阻止地下水的毛细蒸发,同时阶的抬升排除了地面雨 水对墙基的浸蚀,室内外的高差也阻止了地面水进入室内,从而保证室内有一个 比较干爽的环境。其次,台基是全部建筑物的基础,具有稳固屋基的功能,它可 以更好地承受上部传递下来的荷载防止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另外,台基还起到 调适构图的作用,“基于技术性功能的需要所形成的台基,很自然地充当了建筑艺 河南夫学硕l 。学位论文 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台基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州”通过扩大台基的体量, 调节台基的高度,避免屋顶过大带来的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构图 安阳民居建筑中的台基以矩形平台式普通台基为主。主要由“台明”和“台 蚓2 一1 1 :朽砌台基 ( 圈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2 ,1 2 :垂带踏跺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侯幼摧中国建筑美学 帕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 0 0 9 :p 2 6 1 9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图2 1 3 :如意踏跺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2 1 4 图片来源 礓碴 作者拍摄) 阶”两部分构成。这种平台式的台明根据台帮包砌材料的不同又分为两种:一种 是砖砌台明,即台明全部用砖砌( 图2 - 9 ) 或者仅台明的镶边抱角处用石砌( 图 21 0 ) ,砖砌台明为一般房屋所通用,最为普及,属于低等次台基;另一种是整个 台明和台帮全用石砌( 图2 1 1 ) ,通常取石方便的地方多采用后一种形式。安阳 民居中常见的台阶有三种形式: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和礓碴( 图21 2 、21 3 、2 1 4 ) , 其中前两种形式较常见,礓碴在安阳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已经很少见了。 2 2 2 屋身 民居建筑的台基在立面构图中的作用比较简单,屋身和屋顶则是构成建筑立 面美的重要部分。屋身立面包括前檐立面、后檐立面和两山立面。在安阳民居中, 一般来说,前檐立面为正立面,无论房屋处于轴线的正位或侧位,都是该房屋的 主要立面。有的j 下立面比较简单,在木结构简化的情况下,用砖或砖和土坯结合 砌墙,正立面形成条块,门窗洞口镶嵌其中,构图虽简,但搭配适宜;有的立面 较复杂,门宙洞口之上有装饰物,再配以隔扇门与槛窗,这样的房屋立面就显得 典雅华丽。后檐立面是背立面,当房屋处于轴线正位时,后檐档次低于前檐,高 于两山立面,属次要立面。圈2 一1 5 为安阳市老城区甜水井街8 号民居正房正立面 图。该建筑面阔5 日j ,正中3 问为四扇术棂门,明柱隔断,额仿木雕精细锦棂 河南大学碰士学位论文 格窗。砖石木雕应用不多,但外形比例匀称,正统大气中不失精巧。 图2 1 5 :安阳市老城区甜水井街8 号古民居正房正立面图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 2 3 屋顶 民居建筑的屋顶因受封建制度的制约,以硬山式为主,但也有少量的悬山顶 和较为活泼的卷棚顶。与官式建筑相比,虽然屋顶的形式种类并不多,但由于民 间构造做法多样,装饰题材丰富,局部造型不拘一格,同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安阳民居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不但有双坡硬山屋顶、悬山屋顶及卷棚顶, 也有单坡顶和平屋顶等。( 如图2 一1 6 、2 一1 7 、2 1 8 、2 1 9 ) ,但民间建筑较多采用 的是硬山顶,屋面坡度不大,一般为3 0 4 5 度,与双坡顶相比,单坡顶坡度更小, 稍有倾斜,与平面交角在l o 度左右。在安阳老城区及周边农村,平屋顶较常见。 由于安阳常年雨水量并不充足,较豫南及南方地区少雨,所以屋顶坡度一般较小。 盛m 地匡传统民居建筑立化研究 特别是在农村,平屋顶更为常见,原因是平屋顶不仅能满足屋顶排水需要,而且 方便农民晾晒农作物。这种平顶又不是绝对的平顶,从两侧立面看屋顶微呈弧形。 平顶的具体做法是墙体砌成后,在砖墙上架粱粱上搁置檩条,檩条上钉较密的 椽子,然后在椽上铺厚厚的高梁杆或麻秆织的笆箔,再在笆箔上铺一层黄土与麦 秸掺和的黄麦秸泥,厚约j c m ,主要起隔热作用,最后再在黄麦秸泥上铺一层3 c m 图2 一】8 :安阳k 居中的卷棚项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2 - 1 9 :安r j 吣居中的平屋顶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鞫一簟 河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厚由麦秸和生石灰按比例混合而成的白麦秸泥,这种白麦秸泥类似于今天的混凝 土,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满足强度要求。白麦秸泥在铺好后3 0 天左右达到一定的 强度,生成一种较结实、防水的麦秸泥。 安阳民居的硬山顶屋面多为瓦屋面所用瓦有筒瓦和板瓦之分,可构成筒扳 瓦屋面、合瓦屋面、冷摊瓦屋面和仰瓦屋面等,安阳传统民居中的屋面类型以仰 瓦屋面和筒板瓦屋面为主。 璺| 2 2 0 :仰瓦屋面| 璺|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 3 安阳传统民居的结构特征 图2 2 l :筒板瓦屋面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 _ 3 1 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原材料取自于自然,金木土石皮“五材并举,百堵皆兴”“1 , 一直延续到近代。古代金属产量有限,在建筑中很少应用。土、木在长期的营建 活动中,一直是主要原材料,是建筑的根本。安阳民居中除土木之外,还用到石、 砂、芦苇、草、柳条等。 李诫营造法式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1 册) 1 9 3 4 :p 1 5 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黄土资源极其丰富。“夯土技术早在仰绍文化时期就达 到了成熟阶段”。“1 夯土技术的出现为后来用黄土来做房屋的台基和屋身奠定了基 础,再后来发展为在泥墙中加入草筋或麦秸的构造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泥墙在 干结后开裂,增加了墙体的抗拉强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演化为用麦秸泥来粉 刷墙壁的做法,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水泥砂浆。图2 2 2 为安阳两北伦掌民居用麦 图2 - 2 2 :麦秸泥粉面墙 (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秸泥粉墙的实例。另外,土还是制作 土坯及烧制砖瓦的原材料。木材也是 古代建筑中重要的原材料,木材竖置 有很好的耐压性能,横向有优良的抗 挠曲性能,适于房屋结构。安阳西北 的太行山地,森林茂密,盛产木材, 主要有榆树、槐树、柏树、杨树、楝 树等树种,这些都是民居建筑中常用 的优良木材。石料在安阳民居中应用 也比较广泛,由于石头抗压性能和耐 久性都很好,故多用于房屋的基础、 墙身、台基、阶石、路面等部位。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