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doc_第1页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doc_第2页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doc_第3页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doc_第4页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 我们读懂文言文就要首先掌握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其次就是了解古人行文的特殊词法和句法的应用。为大家提供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的更新!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文言文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文言文,顾名思义,由文和言两部分构成。文是文雅的辞采,言是特殊的古代语言用法。因此,我们读懂文言文就要首先掌握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其次就是了解古人行文的特殊词法和句法的应用。鉴于此,笔者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文言文中的词类用现象,以便莘莘学子阅读学习文言文。 现代文,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能读明白,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熟悉现代文的语法构成,或者说现代文的写作语言就是我们的生活常用语言。 文言文之所以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一个规范完整的现代汉语句子具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三种成分的位置是“定语定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例如:帅气的小明在球场上不经意地踢出了一脚漂亮的贝氏弧线球。而在文言文当中可能不会这么繁琐,也没区分的这么明白比如谓语必须是动词或形容词,状语必须是副词等等。但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牢记一点:词,在其位谋其政。意思就是不管这种词性能不能充当这种句子成分,它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具有这个功能,所以就有了词类活用这种现象。 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鸿门宴 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函”是匣子。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荆轲刺秦王 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在这个句子中,水是名词,能是能愿动词。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能愿动词后面要加动词。因此,在文言文中我们遇到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的情况,就要让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此例句中的水就要翻译成动词“游泳”。 类似的活用现象还有“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中的“芽”,和“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病”。 文言文中名词的使动用法也是两个名词或多个名词连用,和名词活用作动词看着类似,但不同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时,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在名词的使动用法中,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宾语,但是是主语使他发出的,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补充出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农民起义军”。“王”是名词,“之”是代词,代指“先破秦入咸阳者”。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应该把第一个活用作动词“称王”,但是“称王”不是主语“农民起义军”发出的,而是宾语“之”发出的,但却是“农民起义军”使“之”发生的,故“王”应翻译成“使称王”。 此外,“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也是这种活用现象。 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就是动作都是宾语发出的,所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什么”。 例句: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补出主语“达官贵人”。这里宾客和其父是两个名词,但这里的“宾客”是达官贵人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的意思,所以“宾客”就是意动用法,翻译成“把当做宾客”。 类似的现象还有一些,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翻译成“把当做老师”,“孟尝君客我”中的“客”翻译成“把当做客人”。 名词的为动用法和使动意动类似。名词带了宾语,并且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为动用法。 例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在这个句子中,“丧”是名词,翻译成“丧事”。“死”也是名词,翻译成“死人”。这里的“丧”就是为动用法,翻译成为“死人办丧事”。 类似的现象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中的“序”也是为动用法,翻译成“为作序”。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一般只做谓语而不做主语和宾语。有时有受“之”和“其”的修饰限定,有了名词的性质。此外在文言文中往往两个动词连用,如果第二个动词受第一个动词支配,第二个动词就要活用作名词作宾语;如果第一个动词是第二个动作的发出者,那个第一个动词就要活用作名词作主语。 例句:追亡逐北,流血漂橹。过秦论 此句中的“亡”和“北”都做动词,分别是“逃亡”和“败北”的意思,但是在这里这两个动词都分别受它们前面的动词“追”和“逐”的支配,因此就要活用作名词来做动作的承受者,翻译成“逃亡的军队”和“败北的军队”。 类似的句子还有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例句: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此句中“继”是动词,但“继”是有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故“继”就只能活用作名词作主语,翻译成“继承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但是有一点要说明,凡是有使动用法的动词,这个动作都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主语的动作是“使”。既然动词在这里不充当谓语,那就让动词使动,由“使”来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 例句: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此句中的“退”是秦师退的而不是烛之武退的,“退”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秦师而不是烛之武。而烛之武的动作是“使”,故“退”是使动用法,翻译成“使退兵”。 类似的句子还有鸿门宴中的“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和“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 概念的大意是“主语为了宾语怎么样做”,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主语发出。它和一般的谓语不一样,它表示主语动作的某种目的指向性。 例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咏荆轲 此句中的“死”,不能译成“杀死”,这样不符合文意。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故得翻译成“为而死”。 类似的句子还有病梅馆记中“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中的“泣”。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和动词活用作名词相似。形容词也不受动词的支配,一般不做主语或宾语。如果我们发现形容词受到动词的支配或者是动作行为的支配者,那么形容词就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活用作名词,翻译成具有这种性质特征的人或物。 例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此句中的“固”就不再是“坚固”的意思,而是作“据”的宾语,要翻译为“坚固的地势”。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此举中的“红”和“绿”就不再是形容词“红色的”和“绿色的”的意思,而只能作“肥”和“瘦”两个形容词的主语,翻译成“红色的花”和“绿色的花”。 形容词可以作谓语,但是不能够加宾语。如果我们发现了形容词后面有宾语,那么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句中的“私”就是形容词,但是后面有宾语“我”,故“私”只能活用作动词,翻译成“偏爱”,而不能译成“自私”。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它带了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果这个动作又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那么它就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翻译为“使宾语怎么样”。 例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此句中的“绿”本是形容词,可是在这里接了宾语,那么就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译成“变绿”,而这个动作又不是主语“春风”发出的,而是宾语“江南岸”发出的,所以只能译成“使江南岸变绿”。 类似的用法还有过秦论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愚”和“以弱天下之民”的“弱”。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那么形容词就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而如果这个动作不是主语发出而是宾语发出的,并且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发出的,那么就是意动用法,翻译成“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做什么”。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此句中的“小”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在这有了动词的性质是“变小”的意思,但是“变小”这个动作不是主语“孔子”发出的而是宾语“鲁国”发出的,但是鲁国并没有变下,只是孔子主观上认为的,所以翻译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