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明成化、正德年间,自然灾害较以前更加频繁,在时空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 特点:低温、干旱不仅在北方出现,在南方也较为普遍。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 当时社会上所出现的土地兼并、宦官专权等经济、政治因素,这些都促使了灾荒 的发生。 成化、正德年间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由于明朝一贯所实行 的税额定制制度,使得明朝财政捉襟见肘,国家在救灾中出现了以“蠲免”和“赈 粜”为主的特点。蠲免和赈粜不需要政府花费大量的物质储备和钱财而能收到较 好的赈济效果。与明朝前期相比,赈粜在成化、正德年间尤为突出。除了正统时 期的几次外,从洪武到宣德没有一次赈粜记录。而到了明成化、正德年间有关赈 粜的记录大大增加,成化时期实行的赈粜最为引人注意。在地方救灾中,北方乡 村的氏族组织远没有南方发达,乡村社会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远远不如江南地 区。虽然也出现了不少义民捐钱捐米的现象,但这些都是在政府的引导、激励之 下所出现的,分散性比较大。相对于南方而言,北方地区在赈灾中对于中央政府 的依赖性更强。 关键词:成化;正德;灾荒;赈济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e r a so fc h e n g h u aa n dz h e n g d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 , 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w e r em o r ef r e q u e n tt h a nb e f o r e ,w h i c ht o o ko no b v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s :l o w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d r o u g h tw e r en o to n l yo c c u r r e di nn o r t h b u ta l s oh a p p e n e de v e r y w h e r ei ns o u t h s e v e r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a n dt h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s u c ha st h ea n n e x a t i o no fl a n d ,d i c t a t o r o fe u n u c ha n ds oo n w h i c hl e dt od i s a s t e r s o c i a le c o n o m yh a dd e v e l o p e dq u i c k l yb e t w e e nc h e n g h u aa n dz h e n g d ea g e ,b u t t h ef i n a c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w a sp o o rb e c a u s eo ft h es y s t e mo ft a x a t i o n ,s om i n g d y n a s t yt o o ks o m em e a s u r e st o r e s i s tt h ed i s a s t e r s b e i n gc a l l e d “j u a n m i a n a n d z h e n t i a o ”i nc h i n a w h i c hm e a n tg o v e r n m e n td i d n tc o s tal o to fm a t e r i a ls t o c ka n d m o n e yt og e tg o o de f f e c to i l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l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 z h e n t i a o ”w a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o b v i o u sb e t w e e nt h ee r ao fc h e n g h u aa n dz h e n g d e t h e r ew a s n ta n yr e c o r d sa b o u t “z h e n t i a o ”f r o mh o n g w ua g et ox u a n d ea g e b e s i d e s s o m ei nt h ee r ao fz h e n g t o n g h o w e v e r , t h er e c o r do n “z h e n t i a o w a si n c r e a s i n g d u r i n gt h ee r ao fz h e n g d e “z h e n t i a o i nt h ee r ao fc h e n g h u aw a s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 m o s t i nt h el o c a l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 , t h ec l a no r g n i z a t i o no ft h ec o u n t yi nt h en o r t h d e v e l o p e dm o r es l o w l yt h a nt h a ti nt h es o u t h c o u n t ys o c i e t yr e s i s tt h e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 w h i c hw a sa l s ow o r s et h a nm a ti nt h es o u t h c o m p a r e dt ot h es o u t h ,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w e r em a n yp e r s o n sc o n t r i b u t em o n e ya n dr i c ei nt h en o r t h ,t h e yw e r e u n d e rt h el e a d e ro fg o v e r n m e n ta n dw e r es t i m u l a t e d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w h i c hw a s s c a t t e r e da n dd e p e n d e do n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m o r ei nt h e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i nt h e n o r t h k e yw o r d s :c h e n g h u aa g e ;z h e n g d ea g e ;f a m i n e ;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己i言 l仁j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灾害作为一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近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 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灾害的发生和影响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普 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 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可以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 容。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人口分布、产业配 置、社会组织、文化艺术、民间信仰、价值观念等等方面,都有灾害影响的痕迹。 而历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灾荒及救灾防灾的记录,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灾荒及社 会应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业师方志远教授在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第五章第 三节“明清湘鄂赣商人的经营观念与利润投向中,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清代 江西抚州府六十九位商人的一百零九项投资,并把这些投资分为生活性投资、社 会性投资和产业性投资三大类,在三大类投资中,生活性投资占2 1 1 ;社会 性投资占7 7 1 ,而产业性投资仅占1 8 。在社会性投资中,“救灾赈荒是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在古代社会中,除了国家在赈灾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 责任外,社会上一些有能力的人也在或者积极或者被迫的承担着这些社会责任。 通过对国家和社会赈灾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社会机制的运行情况。 随着阅读原始材料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成化至正德时期在整个明朝社会 中占有重要作用。明代前期的“严肃冷酷 和后期的“自由奔放”,给我们留 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明前期、 后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特征中必然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过程。在这个转 折过程中所有的引起这些变化的诱导因素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正是通过这三 朝的酝酿,明代前期的“严肃冷酷”和后期的“自由奔放才不会显得那么的突 兀,那么的令人无法接受。本文试图以灾荒为切入点,来展现这一转型时期的整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4 1 7 页。 。方志远:( ( 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历史研究,2 0 0 7 年第1 期;傅衣凌教授从中国历 史的早熟性论明清时代一文认为:“在万历时代是自由奔放的,有较多的新气息。而 到了雍乾两朝则严肃冷酷,闻不到人们的笑声。”( 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9 页) 明前期之严肃冷酷,较之雍乾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1 江西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社会变化。 二、学术史回顾 对明代灾荒与赈济方面的研究,当时的人们已经十分重视,所以出现了连篇 累牍的关于灾荒与荒政的诏令与奏疏、书信与笔记。清修明史及各地编撰的 地方史志,也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对明代灾荒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研究, 则始于上个世纪2 0 年代,3 0 、4 0 年代逐渐兴盛,出现了以邓云特的中国救荒 史和竺可桢的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圆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新中国成 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史学界对于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开始出现了停滞,不仅 没有专著问世,连论文也难得一见。进入8 0 年代后,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日渐 好转,也随着自然条件的急剧变化及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更多关注,人们对历 史上的灾荒及减灾抗灾问题也同趋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有关灾荒与赈灾的研究成 果。 明代有关备荒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仓储是备荒的重要环节,众多学者 对此给予了关注。陈关龙论明代的备荒仓储制度( 求索,1 9 9 1 年第5 期) 对明代的仓储制度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明代仓储制度经历了一个由朝廷统筹 安排到社会多方面办理的演变过程,是集农业借贷、救济养恤、稳定社会为一体 的社会制度。同时指出:明初的仓储以预备仓为主,中后期常平仓、社仓和义仓 相继兴起,出现了多种仓储并存的局面。钟永宁明代预备仓述论( 学术研究, 1 9 9 3 年第1 期) 认为:明代预备仓创于洪武、衰于弘治、败于嘉靖。仓谷来源 在正统以前,以官钞收籴为主,之后为富民捐纳所代替,其用途分赈济和借贷两 种,近似于社仓和义仓。正德之前由乡村的绅衿大户管理,正德时改由州县正官 直接管理。顾颖明代预备仓积粮问题初探( 史学集刊,1 9 9 3 年第1 期) 认 为,明朝初期对积粮之数没有具体规定,到弘治三年始有定数,嘉靖和万历时又 有两次较大的变通。但由于吏治的腐败和官员的无视民瘼,使得预备仓往往形同 虚设。吴滔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 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3 期) 对苏 州、松江二府的济农仓、预备仓,社仓、常平仓等各种仓储名目的兴革做了勾画, 指出社仓与保甲乡约制度紧密结合是明中叶以后苏松地区仓储运营管理的一大 特色,并成为控制乡里社会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洪璞试论明代苏州地方仓廪的 社会调控功能( 中国农史,1 9 9 7 年第4 期) 指出地方仓廪系统在维护地方社 会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初步具备了社会调控的功能。段自成明中 后期社仓探析( 中国史研究,1 9 9 8 年第2 期) 指出:明中后期社仓在前期社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载东方杂志1 9 2 5 年卷3 。 2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 仓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社仓谷主要由民间自积,官府干预明显弱化,施行范 围遍及全国城市乡村,在荒年救饥和巩固明朝统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倪根金明代广东社仓义仓考( 中国史研究1 9 9 8 年第2 期) 从社仓、义仓 的建立、分布、选址、仓谷来源、管理等方面对明代广东社仓义仓做了全面论述。 唐文基明代粮食仓储制度研究( 明史研究论丛第6 辑,2 0 0 4 年) 则对粮 仓类型,储粮来源与用途、仓储管理制度及运行效果等进行了综合论述。 救荒措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灾赈和灾蠲问题上。叶依能明代荒政述论 ( 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4 期) 通过对明代荒政特点、救荒措施、荒政评价等方 面的考察对明代荒政进行了全面论述。陈关龙明代荒政简论( 中州学刊1 9 9 0 年第6 期) 一文把明代荒政概括为劝课农桑、民食调济和蠲赈养恤等几个方面。 洪书云明洪武年间的蠲免与赈恤( 郑州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3 期) 通过对 洪武时期蠲免与赈恤的考察,得出洪武时期对灾区贫民实行休养生息的重要经济 措施,与其他一系列经济措施相配合,共同促成太祖统治时期的社会稳定局面。 张兆裕明代万历时期灾荒中的蠲免(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9 年第3 期) 对 万历年间的蠲免作了研究,他认为,万历时期的蠲免政策在承袭了明初以来的成 例之外,还有所补充和发展,特别是无田之民也可享有蠲免待遇的规定,是明代 其他各时期都未曾明确过的。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和灾折( 中国农史 2 0 0 2 年第2 期) 认为明代的灾蠲包括报灾、覆踏和蠲免等基本程序,在明初时 灾蠲不轻易推行,但却常常将税粮全部免去,而弘治以后只免存留,不免起运。 明代对灾区实行的税粮改折主要在嘉靖和万历两朝发挥作用。改折的份额依据受 灾程度决定。而在明代的赈灾制度一一以凤阳一府为例( 安徽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中,周致元认为明代赈灾的钱粮来源于各种仓储和富民捐助以及出卖 盐引、各地钞关、罚赃赎罪、截留漕粮等收入。龚小峰论明代的赈粥( 东南 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考察了明代施赈的对象、赈粥的方法、赈粮的来源、 粥厂的管理等方面,认为粥厂制度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其实正折射出明代荒政 乃至经济、吏治的实际情形。赵克生义民旌表:明代荒政中的奖劝之法( 史 学月刊2 0 0 5 年第3 期) 指出明代发展了前朝劝分赈灾的措施,由汉代以来的 “入粟补官 演变为“义民旌表 ,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充实仓廪、灾荒赈济、稳 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明朝后期“保富论 的兴起也与此有着密 切的关系。商传在从蠲赈到减赋一明朝灾害政策转变的三个个案( 史学集 刊2 0 0 6 年第4 期) 中认为,明朝处理灾害政策,在明初曾有明显的转变过程, 即从以官方一次性蠲赈与减免租税,逐渐演变为普遍的减赋与减赋后的地方救 助。这主要是因为明朝中央政权能力的下降和基层社会空间的变化,以及明初伴 随着国家总体政策由重赋向减轻赋税的变化,从而引发应灾政策的变化。另外, 胡卫伟明f j 期民间赈济的初步考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6 期) 江西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和肖发生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治理( 北方论丛2 0 0 7 年第1 期) 都给了 我很多的启示。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不再单向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 是把自然灾害同乡村社会、民生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如卞利在明代中期淮 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 安徽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中指出自然 灾害固然是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统治阶级 的腐朽统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又无疑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程度。张建民在明清 时期的洪涝灾害与江汉平原农民生活( 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 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一文中,对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考察和分 析,叙述了江汉平原的农民在自然灾害打击下的生活。罗丽馨在明代灾荒时期 之民生( 史学集刊2 0 0 0 年第l 期) 一文中首次对明代长江下游地区灾荒时 期的物价、米谷流通、社会问题等进行了系统整理。赵玉田在明前期北方灾荒 与乡村建设( 东北师大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中指出在农业开发背景下,明 前期北方乡村社会保障与农业生产条件的缺失,造成北方地区有灾则荒与乡村社 会脆弱化的后果,灾荒一体化成为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的自然一社会现象。 综上所观,有关明代灾荒方面的成果是很显著的。然而由于学者们在研究时 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便出现了一些地方论述较多,而另外一些地方涉及较 少的现象。从上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有关明朝前期和后期的论述较多,对于 明朝中期的关注则比较少,系统的讨论这一时期的灾荒情况以及赈灾的措施,能 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明中期的整个社会面貌。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l 、文献研究法 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运用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历史上每次 重大灾害的发生一般都会在历史文献中留下记录,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爬梳、整理 和比较,能相对准确地把握灾害的基本情况。 2 、图表分析法 数字表格有助于量化和分类。如果没有大量的图表进行分析,就不可能清晰 地梳理历史时期的灾害,更谈不上进行研究了。只有将历史时期的灾害状况用图 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才能进一步去发现它们的特点,分析它们的特征。图表不但 有助于分析问题,同时,图表的直观表达能够使人一目了然。 3 、比较研究法 4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 不同地区、不同灾种的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看出灾害的轻重和频率,能够揭 示出历史灾害的区域分布、时空分布的规律。 总之,本文在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广泛地吸收学术界的相 关成果,同时充分借助灾害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力 争较全面的考查这一时期的灾荒与赈灾的基本状况。 四、资料来源 1 、史部文献。包括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 宗实录、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明史、 明经世文编等。 2 、政书类文献。主要包括荒政辑要、荒政丛言、荒政要览、等荒政 类的书籍。 3 、地方志。主要包括江南通志、江西通志、浙江通志、福建通志、 湖广通志、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陕西通志、( 1 e t 肃通志、 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 5 江西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成化、正德年间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时空分布 本文关于自然灾害的统计是根据明实录而来的。由于明实录所记载 的自然灾害有些过于笼统,在统计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一些处理。如:成化元年 八月,南北直隶及河南、山西、湖广、江西、浙江所属郡县一百四十余处各奏水 患。这在明实录中虽然仅以一次灾害记载,但在统计时应按南北直隶、河南、 山西、湖广、江西、浙江不同的地区分别加以统计。另外,对有多次赈济记录的 同一灾害仅作一次灾害处理。如:成化六年,有记载顺天府东安等县发生水灾, 在成化七年春正月,仍有对这一事件反应的记载,即“以水灾免顺天府东安等县 民徨役。对于这两条记载,我们按照一次来作统计。还有一种情况,如:“成 化六年三月甲申,免湖广各府卫及士官衙门去年秋粮二十八万石有奇,以夏大水 故也 。虽然在成化五年这一年的记录中并未出现有关湖广水灾的记载,但根 据成化六年这条记录,我们可以推断出成化五年夏湖广大水。基于上述原则,我 们将对这段时期的自然灾害作一下梳理。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 明成化、正德年间,全国各地备受自然灾害的侵扰。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一 时期的自然灾害可以划分为水灾、旱灾、冷害、瘟疫、蝗灾等几种类型。 1 、水灾和旱灾 据笔者根据明实录相关材料的初步统计,明成化、正德年间较大的水灾有1 5 7 次,涉及的州县数以百计,有些水灾是相当严重的。如:成化八年七月,“南直 隶浙江大风雨,海水暴溢,南京天地坛、孝陵、庙宇、中都皇陵垣墙多颓损,扬 州、苏州、松江、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诸府州县淹没阳禾,漂毁官民 庐舍、畜产无算,溺死死者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余人 。弘治十七年六月,“江西 庐山鸣如雷,次日大风雨,平地水丈余,溺死星子、德安二县人口,及漂流没民 居甚众” 。正德二年七月,“福建长泰县大风雨,连三日夜,平地水深二丈,文 庙堂庑门齐颓损,漂民居八百余家,伤禾稼五百余顷,溺死男妇五十余人,牲畜、 。明宪宗实录卷8 7 ,成化七年正月甲午。 。明宪宗实录卷7 7 ,成化六年三月甲申。 。明宪宗实录卷1 0 6 ,成化八年七月癸丑。 明孝宗实录卷2 1 3 ,弘治十七年六月甲申。 6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 财务甚众 。正德十年七月,“广东海阳、潮阳、揭阳、饶平县夜暴风雨,坏官 民庐舍、城楼、d jj l l 、社稷坛,人畜淹没死者无算 。我们通过表格来看一下 这一时期的水旱灾害情况,参见表卜1 : 表1 - 1 :成化、正德年间水早灾害统计表 卜方 致使 北 南 | 直直河 山 山 陕 浙 湖 江 福 石 四广广 a 口 灾害 隶隶南 东 西西 江 广西建南门i东西计 | 类型 水灾 4 11 42 31 8891 265465 51 1 5 7 旱灾 3 11 81 41 52 19 861 8736 l2 1 8 8 资料来源: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 从上表的统计可以看出,明成化、正德年间,水灾旱灾都较为严重,但是相 比之下,旱灾在这一时期发生的频率要比水灾高,在所统计的一百六十八次旱灾 中,受灾程度也是相当严重的。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直隶、南直隶、河南、 山东,水灾、旱灾发生的次数大致相当,两种自然灾害都比较严重。而陕西、山 西的旱灾则明显多于水灾。除了这些北方多旱地区发生的特大旱灾外,地跨热带 和亚热带,具有高温多雨特点的华南地区也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旱情。成化十二年 夏,福建泉州、漳州、邵武、兴化、延平诸府大旱。延平府顺昌县灾情最重,“自 四月不雨至十二月,原田拆裂,禾稼无收。 弘治十一年,夏季至秋季,“广西 大旱,南宁府的宣化,太平府的崇善,梧州府的苍梧、藤县,浔州府的桂平,平 乐府的平乐,柳州府的马平、来宾,桂林府的临桂、义宁、灵州、阳朔、灌阳、 全州相继出现持续旱灾。”次年,福建泉州府“自夏至冬大旱”,兴化府“夏秋 冬不雨,井塍溪塘皆涸,民至无水可食。 正德十三年,“广西南宁、田州、思恩 三府交界处的武缘、果化等州县,柳州府的马平、罗城,桂林府的义宁、兴安, 平乐府的平乐、荔浦等县大旱。” 2 、冷害和地震 明武宗实录卷2 8 ,正德二年七月戊辰。 西明武宗实录卷1 2 1 ,正德十年七月辛丑。 口道光福建通志卷2 1 1 ,明祥异。 锄明史卷3 0 五行志) ) 三,嘉靖广西通志) ) 卷4 0 祥异志。 。嘉靖( ( 广西通志卷4 0 ,雍正广西通志卷3 。 7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里所说的冷害包括冰雹、霜雪、严寒、低温等自然灾害。明成化、正德年 间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降临江南、华中、华南各地,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 水、淮河都曾经结冰,“夏寒夏霜雪”的天气纪录不绝如缕。下面是有关的一 些纪录:云南通志:宪宗成化十年,夏四月,云南顺宁霜。陕西通志:宪宗 成化十三年七月,陕西平凉霜。广东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冬,广东理州府万州 雨雪。广东理州府万州即今日之海南岛万宁县,位居热带地区,在明中叶冬季居 然雨雪,由此可见当时的气候是相当寒冷的。另外还有记载:广东通志:明武 宗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广东潮州即今同的潮安、潮阳等县j 位 居亚热带地区,当地降雪,也实属罕见。山西通志记载:孝宗弘治六年夏四 月,山西屯留陨霜杀桑。云南通志:孝宗弘治十一年夏六月,云南临安大风甚 寒,民多有冻死者,鸟雀亦多冻死。云南临安即今日云南省的建水、通海、河西、 嵋峨、蒙自、石屏等县,夏六月竟寒至“民有冻死者 。祁阳在今湖南衡阳的西 南方,有潇水( 湘江支流) 流经其境,余姚在浙东,有曹姚江和甬江流经其境, 江南通志中有关于这一地方冰封江面的记载,江南通志:孝宗弘治十二年,及 十五年冬天寒,祁阳江水冻河,余姚江水冻合。武进阳湖合志:武宗正德八年 冬十二月,太湖亦冰峰,迎春乡自古竹渡至蒲溪港十余里,冰成人物状,人行冰 上,七月始解。是年冬,江西通志亦言洞庭湖冰封,人骑可行。我们来看一 下明初至j 下德时期江淮流域的河流湖泊结冰情况: 表1 - 2 :我国明代洪武至正德时期江淮流域河湖结冰年代表 心河 太湖鄱阳湖洞庭湖 汉水淮河 世纪 景泰五年 永乐十四年 十五世纪正统十四年景泰五年 成化十二年 弘治人年 弘治十六年 正德五年 十六世纪正德八年正德十四年 止德八年正德八年 母资料米源:参考刘昭民所撰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改编 由上表统计可以看出,明洪武至正统一百二十一年间,江淮流域河湖结冰的 状况共发生了四次,而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十七年间,共发生了八次。明前 期至正德年间最寒冷的时候是明孝宗弘治六年,当时中国曾出现大雪暴寒潮,降 雪持久,汉水曾经结冰,苏北海水亦冻成坚冰。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1 9 8 1 年版,第 13 9 页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 表1 - 3 :我国明代洪武至正德时期南部热带平原地区降雪降霜年代表 世纪中国南部热带平原地区降雪降霜年代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 十五世纪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明武宗正德元年 十六世纪 明武宗正德四年 明武宗正德七年 奉资料来源:参考刘昭民所撰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改编 从以上的统计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明成化正德年间要比明朝前期气候寒 冷。刘昭民在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中曾经指出,明代中叶( 明英宗天顺三 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河期。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较强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 影响,根据明实录所作出的统计,明成化正德年间全国共发生地震五百余次,其 中较大的地震有二十次,成化时期八次,弘治时期五次,正德时期七次。这里所 统计出来的二十次较大的地震,都是对人员、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如:成化十 年九月,“云南鹤庆军民府自寅至申,地震十五次,有声如雷,坏廨舍民居伤人 畜 。成化十二年春正月,“京师地震。是r ,永平等府及宣府、大同、辽东地 皆震,有声如雷,宣府因而地裂,涌沙出水,寿山、密古北口,居庸关一带城垣、 墩台、驿堡倒裂者不可胜数,人有压死者 。弘治八年三月,宁夏一天之内地 震次数达到十二次之多,“有声如雷,石空寺堡城楼外门及永丰等墩台楼八座, 吴墙酉余丈,远堡大城十余丈,镇虏等营边墙四十余丈俱震倒,军房倒者亦五十 余间,压死十三人 。弘治十四年正月,“陕西延安、庆阳二府,潼关等卫,同 华等州,成阳、长安等县是日至次日皆震,有声如雷。而朝邑县尤甚,自是日以 至十七日频震不已,摇倒城垣、楼檐,损坏官民庐舍共五千四百余间,压死男妇 一百六十余人,头畜死者甚众,县东十七村所在地拆漏水泛滥,有流而成河者。 是日,河南陕州及永宁县、庐氏县,山西平阳府及安邑、荣河等县各地震有声。 蒲州自是日至初九日震二次或三次,城北地坼涌沙出水 。正德十五年三月,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1 9 8 1 年版,第 1 4 0 页。 岱明宪宗实录卷13 3 ,成化十年九月己巳。 。明宪宗实录卷2 4 8 ,成化十二年正月庚寅。 西明孝宗实录卷9 8 ,弘治八年三月巳亥。 。明孝宗实录卷1 7 0 ,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戊。 9 云南安宁、姚安、大理、宾州、蒙化、鹤庆等地都发生了地震。“蒙化震二日, 仆城垣、庐舍,民有压死者” 3 、饥荒和瘟疫 明成化、正德年问,由于旱灾和水灾频繁交替出现,致使粮食大幅度减产甚 至绝收,由此而引起的饥荒也是相当严重的。如成化二十年九月,巡抚左佥都御 史叶淇奏:“山西连年灾伤,平阳一府逃移者五万八千八百余户,内安邑、猗氏 两县饿死男妇六千七百余口,蒲、解等州,临晋等县饿莩盈涂,不可胜计,父弃 其子,夫卖苦命其妻,甚至有全家聚哭投河而死者,弃其子女于井而逃者,虽当 设法劝借,加意抚恤,奈何人多,粮不得周给,乞给太仓银数万两以备赈济” 。 在饥荒较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局面。如:成化二十一年夏四月, 陕西发生饥荒,“至人相食”。正德十五年夏四月,淮阳等府大饥,“人相食” 0 瘟疫同水旱等自然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较大的水旱、饥馑等自然灾害都可 能导致瘟疫。如表1 4 表1 - 4 :成化正德年间各地方大疫统计表 时间省份死亡人数 成化十二年春正月福建诸县不详 成化十八年三月山西 夕匕亡无数 弘治七年八月四川叙州府死者三千余人 弘治十六年五月 云南景东卫 夕匕者不可胜计 湖广平溪、清浪、镇远、偏桥 正德元年六月死者甚众 四卫 正德元年八月贵州程番等处民多死者 j “西桂林等府兴安、灌阳、洛 正德元年九月民多死亡 荣县 湖广靖州等处,福建建宁、邵 正德二年十二月死者四千余人,死者众 武二府 正德八年八月辽东定辽左等二十无卫死者八千一百余人 止德十二年冬十月福建泉州不详 明武宗实录卷1 8 4 ,正德十五年三月丙申。 。( ( 明宪宗实录卷2 5 6 ,成化二十年九月己酉。 。明宪宗实录卷2 6 4 ,成化二十一年四月。 西明武宗实录卷2 6 4 ,正德十五年四月。 1 0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 木资料来源: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 二、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 1 、时代特征 据明实录所提供的资料统计,我f i j n 作出了明洪武至正德年间自然灾害 统计表。 表1 - 5 - 明洪武至正德年间臼然灾害统计表 戈亭娄 水灾旱灾风灾 冰雹 蝗灾 瘟疫合计 年均 型掌r 洪武 5 02 31 51 11 41 1 33 6 4 永乐 6 8891 071 0 24 6 3 洪熙 7188 o o 宣德 3 23 0l41 17 87 8 0 正统4 74 4362 671 3 39 5 0 景泰2 42 0 324 45 78 1 4 天顺 2 01 52l13 94 8 8 成化 8 l6 72 01 4621 9 08 2 6 弘治 4 76 81 63 4621 7 39 6 1 止德 2 93 3 1 2 2 7461 l l6 9 4 宰资料来源: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明成化、j 下德年间共发生过4 7 4 次较大的自然灾害, 平均每年8 3 1 次。在这4 7 4 次自然灾害中,旱灾最多,共有1 6 8 次,平均每年 2 9 5 次,占这一时期全部自然灾害总数的3 5 4 4 。其次是水灾,共有1 5 7 次, 平均每年2 7 5 次,占这一时期全部自然灾害总数的3 3 1 2 。冰雹7 5 次,平均每 年1 3 2 次,占全部自然灾害的1 5 8 2 。风灾4 8 次,平均每年0 8 4 次,占全部 灾害的1 0 1 3 。蝗灾1 6 次,平均每年0 2 8 次,占全灾害的3 3 8 。瘟疫1 0 次, 平均每年0 1 8 次,占全部灾害的2 1 1 。 为了更加明了的看出成化、正德年间的自然灾害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我们把 表卜5 略作改动。把洪武至正德时期分为两段:洪武一天顺,成化一正德。 表1 - 6 :洪武至天顺、成化至正德白然灾害统计表 絮 水灾旱灾风灾冰雹蝗灾 瘟疫合计年均 年代 洪武一天顺 2 4 8 1 4 02 43 36 6 1 95 3 05 5 2 成化一正德 1 5 71 6 84 87 5 1 6 1 04 7 48 4 6 牢资料来源: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 明洪武至天顺年间,历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七朝, 共9 7 年时间,在这9 7 年中,共发生自然灾害5 3 0 次,其中水灾2 4 8 次,平均每 年2 5 8 次,0 3 9 年一遇,旱灾1 4 0 次j 平均每年1 4 6 次,0 6 9 年一遇,风灾2 4 次,平均每年o 2 5 次,4 年一遇,冰雹3 3 次,平均每年0 3 4 次,2 9 0 年一遇。 蝗灾6 6 次,平均每年0 6 9 次,1 4 5 年一遇。瘟疫1 9 次,平均每年0 2 0 次,5 0 5 年一遇。综合前面所论述的成化、正德年间各个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发生的次数, 我们可以列出如下表。 表1 - 7 :成化、正德年间各个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发生次数统计表 1 晤类犁 水灾旱灾风灾冰雹蝗灾瘟疫 年愆 洪武 2 5 81 4 6 o 2 5 0 3 4 0 6 90 2 0 一天顺 成化 2 7 52 9 5o 8 41 3 20 2 8o 1 8 一正德 :i c 资料米源: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 从上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成化、正德年间水灾平均每年发生的次数与洪 武天顺时期相比,略高出了一点,大体持平。成化、正德年间水灾虽然比前期要 严重一些,但表现的并不是太明显。而旱灾与洪武天顺时期相比,平均每年发生 的次数则有大的变化,从原来的1 4 6 增加到了2 9 5 ,从表2 - 6 中我们也可以看 出旱灾增加的趋势。洪武时期,水灾为5 0 次,旱灾为2 3 次。永乐时期水灾为 6 8 次,旱灾仅为8 次,远远低于水灾。宣德时期,水灾3 2 次,旱灾3 0 次。正 统时期,水灾4 7 次,旱灾4 4 次。景泰时期,水灾2 4 次,旱灾2 0 次。天顺时期, 水灾2 0 次,旱灾1 5 次。这四个时期都是水灾、旱灾大致持平时期。到了成化时 1 2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 期水灾为8 1 次,旱灾为6 7 次。这一时期旱灾虽然有所增加,但水灾也同样在增 加,两者增长的幅度大致相当,所以跟水灾相比,旱灾还不占首位。成化时期水 旱大致相当。但到了弘治时期,水灾仅为4 7 次,而旱灾则增加到了6 8 次,尤其 是到了弘治后期,旱灾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加。正德时期,水灾为2 9 次,旱灾为 3 3 次,旱灾同样多于水灾。从弘治、正德开始,旱灾发生的次数比水灾要多。 这一特征也是成化、正德年间自然灾害的一个显著特点:旱灾发生的次数开始明 显增加,逐渐多于水灾。 一 成化、正德年间,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冰雹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加。 由洪武天顺时期的平均每年0 3 4 次,增加到成化、正德年间的1 3 2 次,结合表 2 6 ,我们仍可以看出这一明显的变化趋势。洪武时期,出现冰雹1 1 次,永乐时 期为9 次,洪熙1 次,宣德时期4 次,正统时期6 次,景泰时期2 次,总共为 3 3 次。而弘治朝一朝的冰雹次数即为3 4 次,比七朝之和还要多。单看成化正德 这三朝,成化时期冰雹次数为1 4 次,平均每年o 6 1 次,而到了弘治正德时期, 则明显增加。弘治时期冰雹次数为3 4 次,平均每年1 8 8 次。正德时期与弘治时 期大致相当,共发生冰雹次数为2 7 次,平均每年1 6 9 次。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 以得出明成化、正德年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即气候较以前更加的寒冷。刘昭民 在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书中,就把明代的气候分成了四个时期。第一, 明代前叶( 明太祖洪武元年一明英宗元顺元年) 气候寒冷。第二,明代中叶( 明 英宗天顺二年一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河期。第三,明代 末叶的前半期(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一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夏寒冬暖。第四, 明代末叶的后半期(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一明思宗崇祯十六年) 中国历史上第五 个小冰河期。 总结上面的种种论述,可以把明成化、正德年间自然灾害的特征概括为明成 化、正德年间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小冰河期,不但气候更加寒冷,而且旱 灾频仍,各种自然灾害较之前朝都有增加的趋势,自然灾害更趋严重。 2 、区域特征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亚洲大陆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一太平 洋。因此,季风气候显著,加上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因而各个地区 的气候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灾害因地域及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呈现类型分布上的差 异性,也就是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明代相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 政使司,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格局,即北京、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 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五个一级政区。 在布政使司下设立府( 直隶州) 、县( 府属州)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全国 共有府一百四十个,州一百九十三个,县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在整理资料的过程 中,以各个布政使司为单位,把各个布政使司下辖的府州县所发生的自然灾害都 江西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归入各个布政使司。 表1 8 :明成化、正德年间各布政使司自然灾害一览表 装 水灾 早灾 风灾冰雹 蝗灾瘟疫 布政使 北直隶 4 13 11 51 15 南直隶 1 41 81 211 河南2 31 4l52 山东1 8 1 5 2l l 1 陕西92 8 6 1 33 山两 82 131 621 湖广 61 622 浙江 1 262 江西 5714 福建 431l2 云南 6121 四川i 5621l 广东 5132 广。西 12l2l 贵州 122 木资料米源: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 表1 - 9 :各种自然灾害在各布政使所占比率一览表 装 水灾旱灾风灾冰雹蝗灾瘟疫 布政使 北直隶 2 6 1 8 3 l 1 5 3 1 南直隶 9 1 1 2 5 1 6 河南 1 5 8 2 7 1 3 山东1 l 9 4 1 5 6 陕西 6 1 7 1 3 1 7 1 9 山两 5 1 3 6 2 1 1 3 1 0 湖广 4 1 0 3 2 0 浙江 8 4 3 江西3 4 2 5 1 4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 福建 3 2 2 1 2 0 云南4 2 3 1 0 四j i l 3 4 4 1 9 6 1 0 广东3 1 6 3 广西1 1 2 3 l o 贵州1 1 3 2 0 木资料来源: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 结合上面的三个表格,从总的情况看,明成化、正德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 直隶、湖广、浙江、江西) 打破了传统的“南涝北旱”的局面,出现了较为严重 的干旱。南直隶、湖广、江西、浙江四地区共发生旱灾4 7 次,其中南直隶1 8 次, 湖广1 6 次,浙江6 次,江西7 次,而发生水灾的次数为3 7 次,其中南直隶1 4 次,湖广6 次,浙江1 2 次,江西5 次,除了浙江外,南直隶、湖广、江西三地 区发生旱灾的次数都要多于水灾。所以干旱在明成化、正德年间不仅是北方的大 问题,它同时也成为困扰南方的一个重要问题。北方五省( 北直隶、河南、山东、 山西、陕西) 旱灾总数为1 0 9 次,占整个早灾总数的6 5 ,水灾总数为9 9 次, 占整个水灾的6 3 ,明成化、正德年间北方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还是相对要高的。 其中北直隶在明成化正德年间共发生水灾4 1 次,占发生水灾总数的2 6 ,旱灾 3 1 次,占这一时期旱灾总数的1 8 ,风灾1 5 次,占这一时期发生风灾总次数的 3 1 ,冰雹1 1 次,占1 5 ,蝗灾5 次,占明成化、正德年间发生蝗灾总数的3 1 。 无论水灾还是其他自然灾害,北直隶在各个省份当中,都是最多的,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此地灾害本身较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距离京师近,报灾、勘灾更 为便捷,对灾害记录也比较详细的缘故。 另外,发生旱灾次数较多的还有陕西、山西两省。虽然河南、山东两省旱灾 也比较严重,但这两省水灾发生的次数也比较多,河南共发生水灾2 3 次,旱灾 1 4 次,山东共发生水灾1 8 次,旱灾1 5 次。水旱灾害发生的比率在这两省是相 当的,因此干旱指数在这两个省并不是特别的高。而陕西、山西则不同,陕西在 明成化正德年间共发生水灾9 次,仅占发生水灾总数的6 ,而该省在此期间共 发生旱灾的次数为2 8 次,占发生旱灾总数的1 7 ,山西共发生水灾8 次,仅占 水灾总数的5 ,而旱灾则多达2 1 次,占旱灾总数的1 3 。 与前面所提到的这一时期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河期相吻合。发生冰雹 次数最多的为山西省,共发生1 6 次,占发生冰雹总次数的2 1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