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曾侯乙乐宫的复原研究与虚拟重建.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曾侯乙乐宫的复原研究与虚拟重建.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曾侯乙乐宫的复原研究与虚拟重建.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曾侯乙乐宫的复原研究与虚拟重建.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曾侯乙乐宫的复原研究与虚拟重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曾侯乙乐宫的复原研究与虚拟重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以历史学、考古学、人体解剖学等学科为基础, 利用虚拟现实,计算机动画,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来实现对文化遗址的重建,以 及典型历史文化活动的复原,从而动态地展示已经消失的古代历史场景,将它 真实地再现到观众面前,由此来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 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克服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结合现有的数字化重建技术,构建数字化重建体系,对已经消失的曾侯乙乐宫 进行虚拟的重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曾侯乙乐宫的历史研究,曾侯乙乐宫的数 字化复原流程研究,曾侯乙乐宫的三维动画重建三个方面。 相对于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方式和重建流程,本文利用三维动画技 术将已经消失的文化遗址又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文化保护的力 度与强度。本文的方法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相比,采用动态视频的方式 进行展示,比起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单调的解说具有更好的接收性,有利于增 强受众的体验感和关注度,加大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本文利用文化遗址复 原自身特点的提出了一个新的流程,利用该流程可以加快重建工作速度,提高 重建工作质量。 最后。本文根据新的重建流程对曾侯乙乐宫进行重建,验证了该流程设计 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制作了一段对曾侯乙乐宫进行展示的动画短片。 关键词:曾侯乙乐富文化遗产保护三维重建流程动画技术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i a c t b yt e c 王l n o l o g yo ft h r e e d i m e s i o n a l 粕i m a t i o n ,t h es i t e o fa c i e n tc i l l t u r ci s r e c o n s t n l c t e d ,a dt y p i 阻lh i s t o f i c a lc i i l t u m la c t i v j t yi sr c c 0 v c r e d a l l t h e s ej o b sa r e s t r i d l yb a s e do nd i s d l ) l i i i c s s u c ha sh i s t o 嘞a r c h a c o i o g y ,h u m 柚a n a t o m y e t c t h r o u 曲t h i sf c c o n s t l l i c t i o n ,a n c i c n th i s t o f i c a ls c c n c sc a i lb ed i s p l a y e dd y n a m i c a l l y i nf 如n to fa u d i e n c e s i tw i l lp u s ht h e u r s eo fc u l t m lh e 打t a g cp m t e c t i o na n d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 d e v e l 叩t h cr i c ha n dc o l o r f u lc u l t u r a lh c r i t a g e i nt h i sp a p c r t h em a i n w o r ki st or c b u i l dv i n u a lm u s i c a lp a l a c eo fm a r q u i sy i , w h oi st h ck i n go fz e n g d u r i n gt h ec o u r s e ,w et r yt oo v e r c o m ed e 舰t sa i i d d e f i c i e n c i c st l l a te x i s t si n 扛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cp r o t e c t i o na i l dm 锄a g et o e s t a b l i s hd i g i t a lr e n s t m c t i o ns y s t e mc o m b i n i n gd i 舀t a lt c c h l l i q u e sw h i c hh a v e e x i s t c dn o w f i r s t ,t h et h e o r yo ft h t e e d 证n e n s i o n a la n i m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i s i m r o d u c e di nt h i sp a p c f 1 h e nd i g i t a lr c b u i l d i n gf l o wi sp r e s e n t c d a t l a s t ,il e a dy o u t oe x p l o r em u s i c a lp a l a c e0 fm a r q u i sy io fz e n g t l l i sw o r ki sa b s o l u t e l yn e c c s s a r y t ot h ef e c o n s t n l c t i o n o 瑚p a r e d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w a yo fp r o t e c t i n ga j l d 订a n s m i t t i i l gc u l t u r eh e r j t a g e , a sw e ua st l l e e x i s t i n gr e c o n s t m c t i o nn o w ,t h em e t l l o dp r e s e n t e di l lt l i j sp a p e ri s m o r ee f f e c t i v e b yu s i n gt h r e e d i m e s i o n a la n i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a n c i e th i s t o r i c a l s c c n e sw h i c hh a dd j s a p p e a r e da l r e a d yc a nb es h o w e dt o 卸d i e c c sb ym e a n so f v i v i dd y n a m i cm e d i u m ,w h i c he l l l l 觚c c st h ee f b r ta n di n t e 璐i t yo fc u l t u r cp r o t e c t i o n d y n 栅i cv i d c oi sa d o p t e d 矗wt h cf i n a ls h o w ,l yt h ed l l l lw o r d s 柚dp j c t u r 髂 s ot h em e t h o dt o p f o t c c ta d 咖s l n i tc u l t l l r ch c r i t a g ci sm o r ca c c e p t a b l ea i l d e n j o y a b l et h a nt r a d i t i o n a lo n e ,a n di ti sb e 她t oa t t f a c t 舢l d i c c e s a t t e n t i o n ,m a k e a u d i e n c e st oo b t a i ne x p e r i e n c e ,i n c r e a t h ee x t e n t 觚dd 印t ho fc i i l t u r et f 锄s m i t t e d i nt h i sp a p e r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h 缸a d e r i s t i co fc u l t i l r er e l i cr c c o n s t n l c t i o n ,an o w w h i c hi sm o r ec o n s i s t c n tw i t hj ti ss u g g e s t e d ni se f 艳c t i v et 0a c c e l e r a t et t l e r e b u n d i n gw o r ka i i ds t r e l l g i _ h e nt h cr e s u l tr c c e i v e d b yt h ef l o wp u tf o 聊a r di nt h i sp a p e r ir c b u i nt h em i l s i c a lp a i a c eo fm a r q u i sy i o fz e n ga l l d9 0 tav i d e of i l e 矗d rd i s p l a y w 血i c he v c n t i l a l l yp m v e dt h ef l o w k e y w o r d s : m u s i c a l p a l a c e o fm a f q l l i sy i o f z e n g ;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 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r c c o n s t m c t i o nf i o w ;a n i m a t i o nt e c l l i l i q u e s n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1 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 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 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定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 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 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 街区、村镇) 。依据此定义,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物就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 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 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 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 】。依此定义,本文复原的乐宫场景以及 相关的宴乐场面即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 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 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f 1 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效能的发 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影响着国民精神的塑造,影响着综 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标 志。文化遗产服务及其带动的产业活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 文化遗产保护现今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一般分为搜集、保存、修复、展示。传统意义上 一l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文化的展示是以文字、图形、实物为基础,通过陈列而向公众传播历史和文 明的。物质的文物实体既不可再生,又无法永生。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将是中 华文化宝库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损失。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本质变化, 就是能够实现信息与其实物载体的分离。这是以往的纸质媒体、胶片媒体所从 来没有达到过的功能。从而信息可以脱离实物载体进行存储与传输。而且,数 字化信息的存储可以不断重复、再生,从而得到根本性的延续。数字化信息可 以反复使用而不受损失。数字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 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好手段【2 】。 文化遗产保护现有的保护方式大多是针对于有形的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存 档,较少关注民俗、民风、舞蹈、技艺等无形遗产。在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 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已经消失的文化遗址主要是通过图片、文字二维形式 进行展示的,在展示的方式上尚存在不足。利用成熟的三维数字化技术对已经 消失的文化遗址进行复原或者虚拟的重建,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是一种非常 有用的方式。 针对古代已经消失的文化遗址,利用目前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来进行虚拟 重建的话,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重建的效率、以及重建的真实度如何保证等 1 3 数宇化方式的虚拟复原 目前,在国内,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历史场景被虚拟复原了出来。国内著名 的动画公司水晶石,就曾对清北京、元大都、秦陵封土台等历史场景进行 了虚拟复原。除此之外,数字故宫以及虚拟故宫历史博物馆都是以数字化的形 式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 图卜l 水晶石数字化的重建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中不少无法复原的历史场景都 是“以假乱真”的三维数字制作而成。其中有用数字技术模拟朝阳门建设的镜 头,非常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古建筑的建造过程,使普通人不再面对着晦涩和 难懂的专业书籍望而却步了。 一2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卜2 数字技术模拟朝阳门建设 国外也有诸多历史场景被成功的虚拟重建。如以色列戴维森展览中心虚拟 重建了希律王圣殿山,如图1 3 ,让观众领略到圣殿山两千年前的盛况。虚拟 场景的制作,是在啪l i a mj e p s o n 博士领导下,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城市仿真小组完成的。该项目采用了s g io n v x 26 4 位双处理器系统,创建出 以s g io n y x 2 技术为核心支持的虚拟模型,使得游客们能够在2 0 0 0 年前的古 耶路撒冷中信步漫游【3 4 】。浏览早稻田大学建筑学系网页,可看到该系近年编 纂的从1 9 9 6 年到2 0 0 2 年对埃及p y m 】嘶d so fd a l l s h l l r 的8 次考古发掘报 告,其中就包括用v r m l 技术制作的虚拟现实墓室结构以及用全景摄影技术制 作的金字塔外部环境。 图卜3 希律王圣殿山虚拟重建 1 4 曾侯乙乐宫重建的意义与作用 本文正是通过对曾侯乙所处年代的环境、风俗、器物、服饰、舞蹈等多方 考证的基础上,对曾侯乙乐宫进行虚拟复原,并试探性地总结了对类似的文化 遗产进行复原的一般流程。利用成熟的三维动画技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 一3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乐宫进行数字化的复原,复原的内容主要包括整个曾国宫殿区的复原、乐宫 宫殿场景的复原、乐宫中文物的复原、人物动作的复原等等,而且这个复原是 基于一个新的复原流程模式,这个流程模式将更进一步加快复原类似文化遗址 的速度,并且确保复原的可信度。 1 5 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克服传统数字化复原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结 合现有的数字化重建技术,构建数字化重建体系,并且利用这个流程来对已经 消失的曾侯乙乐宫进行虚拟的重建。本文内容包括三维动画重建技术、数字化 复原流程的研究、三维重建的前期工作对曾侯乙乐富的全面研究三个方面。 相对于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方式,以及现有的重建流程,本文提出 的具有如下优点: 1 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将已经消失的文化遗址又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面 前,增强了文化保护的力度与强度,本文的方法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相 比,它采用动态视频的方式进行最终的展示,而不是仅仅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 单调的说教。所以它有更好的接收性,有利于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和关注度,加 大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2 将会采用更加符合文化遗址复原自身特点的一个流程来进行新的重建工 作。这很重要,这样可以加快重建工作的速度,加强重建工作的效果。 1 6 论文内容组织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文化保护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在文化遗产 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总结了当前数字化重建的研究和发展。最后, 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基于三维动画技术重建流程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并行性的重建流 程。这个流程在某种意义上主要针对文化遗址的复原。 第三章为基于这个重建的流程模式开始对曾侯乙乐宫进行复原,对春秋战 国时期的一些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也是这个复原流程的 一个重要的部分。 第四章针对性地全面研究了曾侯乙乐宫,包括对乐宫的一些文物、人物、 一4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作、场景等等具体的考察和研究。 第五章是曾侯乙乐宫三维重建的实现过程,这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在这 一章将全面展现复原曾侯乙乐宫的过程,以及复原的最终结果。 第六章是对本文工作的总结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一5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重建流程 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重建跟一般的动画片制作流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 它的目的并不是纯粹商业性的,而是以文化保护为目标和宗旨的;所以在制作 的流程上有其独特的地方,必须采用一个适用的新模式来进行制作。目前商业上 的动画制作流程,无论是游戏动画还是影片动画、短片等等,都有一个大致固 定的流程模式。 2 1 目前三维动画技术采用的一些制作流程 三维动画制作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前制作”,主要是创意设计; “制作”,则是真正动手实际执行;“后制作”,则是整理、合成、修订所有的要 素及善后的工作;如图2 1 前铋作 制作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盾制作 图2 1 三维动画制作大致的流程 1 、点子 动画的制作由构想点子开始。员工提出故事,其他成员认可其可信性与可 行性。 2 、故事大纲 有了构想点子后,写出故事的概要。有时同一个故事会写出好几份概要以 用来在切合主题和开放性之间选择平衡点。之后开发部门和故事板画家会来充 实这个概要。 3 、剧本 接下来的就是拟定“剧本”( s 商p t ) 。也就是将整个剧情的发展以文字的方 式描述出来。 4 、故事板 一6 一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画故事板,就像连环画一样将整个动画一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5 、角色以及场景的设置与制作 为动画片中虚拟的角色设置其造型、服装、周围的场景环境。 6 、给模型加上外观 模型的外观主要就是给模型赋上材质和贴图。 7 、l a v o u t ,对每个镜头做排演 这个阶段将为每一个镜头做一次排演,通过排演来找出镜头设置的一些问 题。 8 、动画的设置 动画的设置,主要包括人物角色的动作设置、材质等等的一些动画 9 、灯光 在三维动萄世界里面,灯光是烘托场景气氛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灯光设 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最终影片的效果和质量; 1 0 、渲染 对三维场景完成制作之后,就可以将场景全部整合在一起了,进行后期的 渲染输出,这样就可以得到动态的视频文件; 1 1 、后期音效、特效与合成输出 音乐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没有音乐的动画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后期的音 效和特效也是动画制作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完成最后的特效就可以合成输出 了; 以上就是商业上一部动画的制作流程,这个流程主要是针对角色动画的, 但是对我们文化遗产数字化重建其实并不适用,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 明显的差异。因此,盲目直接套用现有的这个流程,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 必须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维重建单独提出一种全新的流程模式,而这种模式也 是基于三维动画技术而提出的。 现今三维动画制作流程来进行虚拟重建的一些缺陷主要集中在重建的真实 性如何保证,因为重建的结果必须非常真实客观的再现已经消失的文化遗址和 无法记录的文化遗产,因此,单靠我们简单的资料搜集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 个方面;第二个,采用一般动画制作流程的重建方式,特别是对于小型团队柬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说,其效率如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这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 2 针对文化遗产的重建流程的提出 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出发点,来进行文化遗址的三维重建。我们试探性的 提出了一个初步的重建模式。这个流程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前期的企划 前期的企划非常重要,包括整个任务的分配,前期的设定等工作,它是整 个重建工作的指南针,确定了最终重建结果的大致方向和预期的效果。 ( 2 ) 建立三维重建的“资源库”模块 这个部分是这个重建流程部分中非常重要的模块,基本上后续的制作就是 基于这个资源平台来进行的。如果缺乏这个平台的支撑,重建者就不知道重建 的文物表面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纹样、建筑的样式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们可以得 到一些参考资料,但是我们在重建过程中还是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必须 有专门的一个资源平台来支撑我们的重建工作。因为三维重建的工作不可能由 重建者任意发挥,任意的创作。虽然我们提倡创新和灵感的发挥,但是我们现 在所做的工作并不是纯粹的个人艺术表现,而是真实的再现典型的历史文化活 动。 孽食囊j 谚毒 蒸垂嚣蠢? l ! 萝蹬t 滚凌 鞲 图2 2 流程图例 ( 3 ) 并行方式的重建实现 有了这样一个资源平台的支撑后,我们的三维重建工作就可以进入实质性 一8 一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阶段了。在我的重建流程中,将把整个重建实现模块分为6 个g r o u p ,这6 个 g r o u p 分别是模型组、l a y o u t 、绑定动画、材质灯光、特效、渲染,我觉得这6 个g r 0 1 l p 应该就像6 架并行的飞机,其中任何一架都不能慢下来,如果其中有 一架慢下来了,整体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 ( 4 ) 后期的处理 最后就到了后期的合成与输出了,这个阶段主要进行最后的测试与合成, 增加音效。 以上所述就是针对小型团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址复原一个大致流程框架, 它让我们一个小型团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址的重建成为可能,本文第五章将采 用这个流程模式来进行对曾侯乙乐宫的虚拟重建,同时也将验证一下这个流程 的可行性。 9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曾侯乙时期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 根据上一章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建流程,我们将利用这个新的流程模式来对 曾侯乙乐宫进行虚拟的重建,通过这个重建得到一个动态视频结果,达到展示 和传播的目的。 曾侯乙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有着自身的风俗习惯和他们自己独有的生活环 境,为了保证重建最后得到的结果真实可信,甚至让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必须对曾侯乙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风俗习惯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这是 重建流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国 经考证,曾侯乙下葬的年代为公元前4 4 3 年或更晚,下葬时年龄为4 2 4 5 岁。依据历史朝代表,公元前4 7 5 年到公元前2 2 1 年为战国。因此,我们基本 上把需复原的曾侯乙乐宫的历史年代定义为战国早期。而早在春秋中期时,曾 国已经被楚国所征服,成为楚的附属国。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中,有一件大 镩钟,上有3 1 字铭文表明楚惠王特铸此祭器为曾侯乙铸“宗彝”,而曾国王室 将此钟悬挂在钟架最显著的位置,并挤掉了原有位置的大甬钟没有下葬,足见 曾国对楚王所送礼品的高度重视。此墓出土的竹简,记载参加葬礼的车马兵甲 及其馈赠者的名单中就有楚国的王、太子、令尹( 宰相) 等。从竹简文字记载 为曾侯乙送葬的御者的官衔来看,与楚国的官名完全相同。由此可见,曾、楚 关系非同寻常。 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方面,虽然有些是受东周时期的中原文化影响或具 有曾国自身的特点,但更多的是与楚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相同或相似,表 明它受楚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已经属于楚文化的系统了【3 1 。 所以本文曾侯乙乐宫重建前的考察与研究除了对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研究 外,还包括对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曾国文化及楚文化的研究,主要是战国早期。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风俗习惯、人物服饰及装扮、音乐及舞蹈。 一1 0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3 2 1 建筑结构与部件 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 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 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 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 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 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 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 材也有其必然性。 楚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 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 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文 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 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 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 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 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 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 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早在伍子胥设 计建造吴都阖闯城( 今苏州市城厢区) 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予胥乃 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 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立闽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 “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 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 一1 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 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 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 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 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 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 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 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的美的表达和体验【4 】。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主要流行采用木结构来搭建房屋。木构件主要指柱、 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迄今所发现的楚 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 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 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楚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在 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 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南国风格。 3 2 2 建筑装饰与色彩 建筑的装饰上,楚国的艺术家们既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表达个性的 自由,可是又积极入世,回归到人本的理性现实。以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器 为例,鹿角立鹤比细高腿还长一倍的长脖子鸟的脑袋上忽然长出了枝权繁 生、尖端锐利的成对鹿角来,其翅微张,颈上扬,昂首伸喙,姿态悠然;双手 擎万钧的编钟乐架武士,是力的表现;飞风、鸣鸾、缠蛇、奔鹿是人间善与恶 的搏斗这些作品,对于地下的死者,是欢送他们祝愿他们飞升上天上仙境, 对于地上活着的人们,是鼓励他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多数的雕塑作品是实 用器物,把器形制作成许多种动物的形象,施以彩绘,以至浅高浮雕、镂刻等 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充满着浪漫情调,以供装饰陈设, 赏心悦目。 ( 1 ) 屋身 建筑屋身主要有墙和门窗构成,还有露出的木构件。室内外屋身的装饰手 段主要是涂饰、彩饰、雕刻和壁画。涂饰和彩饰的使用,源于对材料的防护和 一1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筑审美的双重需要。前者用于墙面;后者用于木材表面,以颜色涂刷彩色, 作保护木材和掩盖木材疤痕之用。木结构上的彩饰用色,据考工记知周尚 红。礼记记春秋战国“楹( 柱) ,天子丹,诸侯黝( 黑) ,大夫苍”,可见依 建筑的等级,用色也有不同【5 】。 总的来说,楚国建筑装饰以红黑两色的强烈对比为基调,这是由于当时楚 人的审美观决定的。 ( 2 ) 壁画 壁画也是屋身的一大装饰。战国楚先王庙堂及公卿祠堂就有壁画,屈原至 此地,“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写出了天问。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图 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在庙堂主室的天棚上,绘天象及诸天 神怪,如九重天、同中之鸟、月中蟾蜍、群星、嫦娥奔月、王子乔、雨师屏翳 和风神飞廉等【7 】。而在楚墓中也发现过小型壁画,如湖北江陵天星观1 号墓 椁室横隔板上,绘有十一幅彩色壁画,画面作“田”字构图,用五钟彩色画着 菱形纹、卷云纹和三角形花瓣状云纹【8 】。 ( 3 ) 屋顶 楚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 的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 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 有利于排水。 ( 4 ) 木构架 战国时期铜器上刻画的建筑图形,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形象资料图形虽有 残缺,但至少是两层建筑,建筑结构相同。下层两侧刻画一面坡屋面。上层似为 四阿屋顶。但两侧屋面檐口低,中间檐口高,两侧柱子细矮,中部柱子高、粗 柱头上有栌头形物。中部柱头上承纵向大粱。梁上刻画出枋或粱的断面。上、下 柱子不在一条中线上,可能是上层较下层退后的表示。从纵向大粱上刻画的粱枋 判断,其结构是在纵向构架上再加排列较密的横向构架。长治、六合铜匝上的刻 画表现得极为准确。似可说明纵向构架的使用是这一时期结构形式的一个特点。 先秦主要宫殿仍因袭商周旧制采用四阿顶。这从战国时期铜器上的建筑 图形可以证实。 一1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 一l 战国铜器上刻画的建筑图形 图3 2 考古复原的楚都纪南城3 0 号宫殿 ( 5 ) 门窗 楚国建筑的门在战国时期的楚墓中有比较完整的反映,如江陵雨台山、江陵 李家台、江陵太晖观等,尤其以江陵李家台头箱与椁室的门最为精致。门由一块 整木制成,门证面以平手法雕作两扇门形,门正中安有对称的铜首门环,门左的 上、下角有转轴,椁底板上与隔梁下凿有门臼,以便开关。战国时期门窗有两种 形式:一种是板门,另一种是花格亮门窗,门窗花纹有“阳字纹”、“复斗纹” 【9 】。 一1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3 家具与陈设 建筑艺术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虽以房屋为主体,但关注的对象还包 括更多的方面,如室内外环境。家具是一种生活器具,大致包括坐具、卧具、 庋具、承具、架具、凭具和屏具等七大类,主要陈放在室内,有时也在室外。 家具既为生活所必需,也以其形象、尺度、质地、色彩、装饰以及陈放的位置 和呈现的总体风格与建筑密切配合,共同参与艺术氛围的创造。所以,家具也 是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古建筑复原,应务必使家具的风格与建 筑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因为本文主要复原的是曾侯乙乐宫,涉及到室内环境的 只有乐宫,故在此只谈论坐具和承具。 中国家具( 这里指的主要是室内家具) 以木材为主,也使用竹材和其他材 料,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漆更成为家其最好的保护和装饰手段。中国入对木 结构情有独钟,建筑以木结构为本位,其独特的无钉榫卯体系也为家具所共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坐具是席,也就是将小竹席铺于地上而坐。竹编织技术多 种多样,人字纹编织法、多角形空花编织法、方格十字形纹编织法等。 图3 - 3 人字纹编织法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小竹席制作方法,从考古发现的实物,它千篇一 律地采用人字纹编织法。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制作简单,速度快,从而使生产 率大大地提高,才能满足当时社会生活的大量需要,而且人字纹编织法生产的 竹席,既坚固实用( 有些在地下埋藏二千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又美观大方, 这样就容易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欢迎。因此在本文复原的曾侯乙乐宫中,坐具 一1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史 也采用人字纹编织的竹席。 承具就是可陈放用具的家具。夏商周的承具以案为主,其形制特点是案面 自两腿伸出,称为“吊头”。据考工记记载,案有书写简牍之用的书案和供 宴饮用的食案两种。在本文中只涉及食案。战国食案出土较多,有大小之分, 方圆之别,还有单层双层的不同。例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过一件金银 彩绘大食案,长1 5 0 0 毫米、宽7 2 0 毫米、高1 2 4 毫米,案面四周有栏水线,中 间低且薄,四角略厚而且上翘,并各镶铜包角,呈燕尾状。在长边距端头六分 之一处设铺首铜环,每边两个。大约在相同位置,案下分立四个蹄形铜足,中 空,足上以铜托与案面相连。此案彩绘金、黄、红、绿四色交织的云气纹,案 面朱地上绘四排涡形纹,每排九个,用绿、金、黑三色组成。在曾侯乙墓中没 有食案出土,因此本文将参考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这件大食案进行复 原。 图3 4 大食粟 3 3 仿周礼制的风俗习惯 礼制是当时人们思想和行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是统序一切的法则,故礼 记礼器有“礼者也,合乎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乎于鬼神,合于人心,理 万物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也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意也,民之 行也。”正名分、别尊卑是周礼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各种事务的各个方面。 楚也有自己的礼制,不过楚的礼制,大都是仿制周礼,在有些方面还是超 过了周人。 楚人好习舞乐,并精于此道,后世著名的伯牙与子期共赏“高山流水”的 故事就出于此地。战国楚灵王时期,楚国风韵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追求精巧, 华丽、秀美。“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指的就是楚灵王。 楚地的巫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地位。楚地巫术盛行,楚地很多巫觋都是歌舞 一1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手,这和巫觋的降神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巫觋在降神时有一种仪式,即歌舞 迎神,这是为了吸引神灵,所以要载歌载舞。屈原九歌据说就是在楚地巫 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其中很多篇目涉及到降神时的歌舞场面。每当进行祭 祀降神活动时侯。楚地百姓如同过节一样乐在其中。因为歌舞在娱神的时侯, 同样也是娱人【1 0 】。 楚音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自己以悲为美的音乐特性,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 展、完善,到屈原、宋玉之时,以楚辞的出现为代表,成为以哀伤之音为主调, 庄重肃穆,运用于祭祀、丧悼等抒发哀伤之情的场合,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结 构形式的楚声。楚声即楚音,是当时高度成熟的音乐作品,不仅代表了南楚最 高的音乐成就,而且充分反映出楚民族好勇轻死、不屈不挠、悲凉慷慨的民族 精神,是楚民族精神最典型的表达形式。楚音以悲为美更多地是体味悲音中的 美感,故又有楚音以悲为乐之说【1 l 】。 3 4 人物的服饰与装扮 春秋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织绣工艺 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服 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商周时期的装饰纹 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 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 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象征 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 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 统的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 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但商周时期的矩形、三角形几何 骨骼和对称手法,春秋战国时期仍继续运用,不过不受几何骨骼的拘束,往往 把这些几何骨骼作为统一布局的依据,但并不作为“作用性骨骼”。即图案纹样 可以根据创作意图超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 以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和长沙烈士公园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刺绣纹样为例, 题材除龙风、动物、几何纹等传统题材外,写实与变形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 一1 7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蔓纹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材。穿枝花草、藤蔓和活泼而富于浪漫色彩的鸟兽 动物纹穿插结合,穿枝花草、藤蔓就顺着图案骨骼、矩形骨骼、菱形骨骼、对 角线骨骼铺开生长,起着“非作用性骨骼”( 即不是死板显露的几何骨骼) 的作 用。它们穿插自由,有的顺着骨骼线反复连续,有的将图案中转隔断,有的作 左右对称连续,有的作上下对称连续,有的按上下、左右错开l 2 的位置作移 位对称连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装饰作用,又起骨骼作用。在枝蔓交错的大 小空位,则以鸟兽动物纹填补装饰。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部经过简化, 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一体,有的彼此缠叠,有的写实形与变形体共存,有的数 种或数个动物合成一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以丰富优美和多样的形式, 把动植物变体与几何骨骼结合,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设计思想的高度 活跃和成熟。由于按几何骨骼对位布局,灵活运用同位对称与移位对称结合等 方法,又打破几何骨骼的框架界限,因而纹样既有严整的数序条例,又有灵巧 的穿插变化,虽然结构十分繁复,层层穿插重叠,仍然繁而不乱。此外,几何 纹也很流行。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风既 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 鸱鸺( 猫头鹰) 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 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 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 金佩玉,农裘冠履,均求贵重。商代以来,雕玉工艺不断进展,不断有精美线 雕、透雕、高浮雕和圆雕艺术品。至强周由于“礼制玉”确定,读书人又渲染 玉有七德或十德,兴起小件佩玉。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君 子无故玉不去身”。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 丽雕玉【1 2 】。在曾侯乙墓中有出土多件玉饰,如虎形玉佩,古纹卷龙玉佩等为 古代王公贵族佩戴的饰品,在此墓中还出现了多件由多块玉料多层套雕编缀在 一起的组合活动玉器,如十六节龙风玉挂饰、四节龙风佩,均能活动折卷,造 型新颖,构思奇特。经考古学家考证,此玉佩当为帽缨,即帽带。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 一1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宝剑。但一般战士用剑,除漆鞘外再无其他装饰。从一般图像反映,多直插于 腰带问。如曾侯乙墓中编钟座承铜人所示,形象虽简单,但具体。腰间革带还 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以至“宾客满堂视钩各异”。在曾侯乙墓中即出土金 带钩4 件,皆黄金铸成,长4 4 厘米,宽1 4 1 6 厘米,以仿生写实手法塑成鹅 首形,曲颈扁喙,虽素面无纹,但制作精美,器表光亮,灯光下闪闪发光,如图 3 5 。另有玉带钩6 件,青玉琢成,均作鹅首形。 图3 _ 5 衣服上使用的金钩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裁制方法颇具机巧;材料上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 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屈原形容这种高冠“切云之 崔嵬”。墨子称:“昔日楚庄王鲜冠组缨,锦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 根据这些记载,楚人头上戴的冠子,在古代必有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征,如 制作色泽特别华美,有的还高高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南方多雨,还有通体涂漆, 再用锦饰面,底部有防滑齿结的漆履。 女人发式装扮的花样更多,楚国流行束辫发,中部打两个环,馀发下垂或 者梳发垂于肩下,更拢成一坨如球髻状。而小女孩则梳双小辫。成年妇女已戴 金戒指,脸颊上还有的点一簇三角形胭脂。 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有一帛画龙风人物图,画有战国一云纹绣衣、 梳髻贵族妇女。画中女子虽然只是一侧面,但我们仍可看出当时的服饰文化。 首先我们从女子头部发式说起。楚国的妇女一般不戴冠帽,但也有很多种头上 的饰物。社制规定:“十五而井”,是说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要把头发盘到头 顶上,用一决黑色的巾帛包裹住头发,再插上簪加以固定。这种仪式表示女子 一1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此成人,可以出嫁成家了。在龙中,侧面女子已梳成盘头,可见她是已 婚女子。贵族已婚妇女的头饰较多,除去各式笄、簪外,还有用假发制成的“副”、 “编”、“次”等发型装饰品。 图3 6 楚国女子的发式图3 - 7 龙凤人物图 画中妇女虽是贵族女子头饰却不多,但从发式上看是一个缀假发梳成的盘 髻,在小小的女子头饰上,也显示出了严格的宗法礼仪制度限制。龙画中女 子穿着一件当时极为盛行的深衣。该深衣绣着美丽的卷云纹。而且它的式样很 特别,这主要体现在袖子上,衣袖大而下垂,在衣袖口处突然收紧,衣裾长可 拂地。根据这种衣袖的外形像牛脖颈下的皮肉“垂胡”的形状。称它为“垂 胡形衣袖”。这种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钱都可以放在罩面。 是当时贵族妇女穿用的常服。当时还有一种深衣,深衣最具特色的就是它下裳 的曲据。男女深衣有所不同。男深衣曲据较短,只向身后斜掩一层。而女子摆 裾却更长,一般的都是衣襟的左下部横向接出一条三角形曲裾,曲裾向右缠绕 在身体上。尖端掩在背后或者掖入腰带下,甩腰带柬住;龙图中的女子下裾 很长,这样一是为增加美感,二是为了保征下体不外露。当时中原各国的衣着 中,对裤子均不大重视,大都是在腰股间另缠一块布帛,叫做挥。裤子多为两 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