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来研究“v 起”结构。 共时方面我们主要讨论了“v 起”的句法、语义特点。 句法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从音节方面来说,“v ”主要是单音节动词;“v 起” 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不过主要是作谓语;“v 起”结构可以和“了”、 “着”、“过”共现,但“了”、“着 、“过 只能出现在“v 起”结构的后 面,这主要是“v ”和“起 结合比较紧密引起的。 语义方面得出的结论是:“v 起”结构中的“起有三个语法意义:趋向义、 结果义、始续义。另外“v 起”还可以作话题标记。接着我们讨论了“v 起”中表 达不同意义的“起 的性质,我们把“起”的性质分为趋向动词和准表体助词。 为了更好的掌握“v 起 结构,我们对动词“v 进行了语义特征分析,得出:“起” 表趋向义,v 的语义特征为 + 向上位移 ;“起”表结果义,v 的语义特征为 + 聚 拢+ 隐存+ 凸起 ;“起”表始续义,v 的语义特征为 + 动态持续 。“v 起话 题标记中的“v ”和“起”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只能从整个“v 起”结构来判断 “v 起”的意义。 在对现代汉语“v 起”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共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从历时 角度分析了“起”的语法化过程,并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起”的语法化机制, 得出“v 起”结构是由“起”的“基本义”通过“重新分析”演化到“起”的“趋 向义”,接着,“起”的“趋向义”通过“引申演化为“起”的“结果义和 “始续义”,“起的“始续义”又进一步“主观化 ,形成了“v 起 话题标 记。 本文希望通过对“v 起”结构的研究,使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和使用“v 起” 结构,并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引和帮助。 关键词:“v 起”句法;语义;话题标记;语法化 a b s t r a c t i n “sp a p e r ,m e ”v 起”s t m c n l r e 、v a ss t u d i e d 舶ms ) ,1 1 c h d 血ca 1 1 dd i a c h r o i l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i l lt 1 1 ep o i n to fs ) ,n c h r o n i c ,w em a i l d yd i s c u s s e ds ) ,i l t a xa 1 1 ds e m a n t i c sa b o u t ”v 起”蛐呲t u r e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s y n t a c t i ca s p e c t si st h a ti i lt e n n so fs y l la _ b l e ,”v ”i sm a i n l y m o n o s y l l a b i cv e r b ;t h e 铲a i r u i l a t i c a lf h i l “o no f t v 起”i su s e d a sp r e d i c a t ea n d 撇i b u t i v e ,b u ti sm a i l l l yu s e d 嬲ap r e d i c a t e ;”v 起”c a n 印p e a r 、) l ,i m ”着”、”了”、” 过”b u t ”着”、了”、”过”c a l lo i l l ya p p e a ri n 恤t h eb a c ko f t tv 起”咖c 眦,i ti s m a i l l l yc a u s e db y ”v ”a i l d t 起”m o r ec l o s e l yi n t e g r a t e d s e m a i l t i ca s p e c t si sc o n c l u d e d ,”v 起”s 舡u c 眦”起”h a s 缸e eg r a i 姗a t i c a l m e a i l i n g s :t o w 矾s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j u s t i c er e s u l t s ,b e f o r er e n e 、a lo fm e a 血n g a l s o ”起” c a i lb es a w 嬲t o p i cm a r k e d t l l e n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 ”起”n 舳l r eo f i t v 起”,w ed i v i d e d t l l en a t u r eo f “起”i n t od i r e c t i o n a lv e r ba r l dt h ea u x i l i a d ,b o d i e s i no r d e rt ob e t t e r 乒唧t l l e ”v 起 咖t u r e ,w eh a v et h ev e r b ”v ”f o r 恤s e m 趾t i cf e 姗a 1 1 a l y s i s , c o m et 0 :”起”i st a b l et o w a r d sm e a i l i n g ,vi st h es e m 锄t i cf e a n j r e s 【+ u p w a r ds h i r 】;” 起”m e a l l st h er e s u h st a b l e ,vi sn l e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 g a t h e r + k d d e n + r a i s e d ; ”起ti s 仞b l eb e g i 疵n ga d d e dm e a l l i l l g ,vi sm es e m 肌t i cf e 栅e s 【+ d y n 锄i c c o n t i l l u e d 】t l l e ”v ”锄d i i 起t o f v 起”s u b j e c tt a gh a v el o s tt l l e i ro r i g 妇lm e 耐n g , o m y 筋mt h e ”v 起”s 讹c n 鹏t od e t e m i n en l e ”v 起n l e f ts i 嘶f i c a i l c e o nt t l eb a s i so fm o d e mc l l i n e s e ”v 起”s n c t u r eo fn l es y n t a ) 【锄ds e m a n t i c s , w ea i l a l y z e dt h ep r o c e s so f 伊a l i n a t i c 甜i z a t i o n 丘o md i a c l l 】o i l i c 印p r o a c h ,a i l d d i s c u s s e d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m e c h a m s m 丘0 mt h ep o 缸o fc o g l l i z eo f “起”t h e v e r d i c ti st h a t :i nm es t m c t i _ 1 1 - eo f v 起”,t 1 1 eb 嬲i cm e a i l i n go f 起”e v 0 l u t e d 讹n d m e a l l i n gb yr e a i l a l y z i n g ,锄dn l e l l ,仃e n dm e a i l i n go f 起”e v o l u t e dj u s t i c er e s u l t sa n d u b e f o r er e n e w a l lo fm e a l l i n gb ye x t e n di nm e a i l i l l g ,t l l eb e f o r er e n e w a lo f m e a m n g o f “起”f o n n e d “v 起”t o p i cm a r k e db ys u b j e c t i f i c a t i o n t l l i sa r t i c l eh o p e st h a tf r o mt h er e s e a r c ho f ”vj 起”鼬n l c t u r e ,s ow e c a n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i l da n du s et l l e f i v 起”s t r u c t u r e ,a l l dp r o v i d es o m e g u i d a i l c ea 1 1 d h e l pf o r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 k e yw o r d s :vq i ”:s y m a x :s e m 删i c s : t o p i cm a r k e r :g r a m l l l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h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宄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 2 0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乖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2 0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厶墓丝 洳年多a 枷 引言 “起”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其表现形式、 用法和意义也非常复杂,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起”的基本作用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是趋向动词。但现代汉语中“起” 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既沿袭了它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基本用法,在此基础 上又产生出了表示“始续意义的功能,而在一些句子中“起”还具有了标记话 题的作用,这种用法已经与“起”的趋向义相去甚远。这种虚化是如何产生的, “起”的各个语法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一) 研究状况 1 对趋向补语的研究 趋向补语早已成为学界注意的对象,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的 研究与探讨,涉及到了趋向补语的各个方面。其中趋向动词性质界定的研究,如: 范晓( 1 9 9 1 ) 、陈昌来( 1 9 9 4 ) 、刘广和( 1 9 9 9 ) 、张谊生( 2 0 0 0 ) 、卢英顺( 2 0 0 1 ) 等;趋向补语意义的研究,如:如孟琮( 1 9 9 9 ) 、房玉清( 1 9 9 2 ) 、史锡尧( 1 9 9 8 ) 、 邱广君( 1 9 9 5 ) 、刘月华( 1 9 9 8 ) 、刘广和( 1 9 9 9 ) 、陈昌来( 1 9 9 4 ) 、邢福义 ( 1 9 9 4 ) 、张国宪( 1 9 9 5 ) 、卢英顺( 2 0 0 1 ) 、高顺全( 2 0 0 1 ) 等;带有动趋式 的句子结构的分析,如:范晓( 1 9 9 1 ) 、陈昌来( 1 9 9 4 ) 、刘月华( 1 9 9 8 ) 、张 伯江( 1 9 9 6 ) 、陆剑明( 2 0 0 2 ) 等;还有动趋式偏误的分析、动趋式补语习得顺 序的研究、动趋式配价的研究、与趋向动词结合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研究等。另外 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如:三个平面理论、配价理论、认知理论都 应用到趋向补语的研究上来。 2 对“v 起”的个案研究 ( 1 ) 。v 起刀中“起 的词类归属 由于理论背景、研究角度的差异,长期以来,关于“起 的性质语法学界存 在着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 法。 关于“起”的性质,语法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起”是表示 动作的趋向、方向等实在词汇意义的词;二是认为“起”表示某种附加的意义, 即语法意义的词;三是认为“起”在句中能表示多种意义的词,“起”不是单纯 性质的类。 认为“起表示一定实在词汇意义的学者把它归入助动词、副词或一般动词 等类中去,或是单独列为动词的一个附类趋向动词。黎锦熙在汉语语法教 材中把“起”看作助动词的一种后附的助动词;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 汇也认为“起 是表示“变化方向”的后附副词;在认为“起 是具有一定词 汇意义的词的看法中,影响最大的当是“趋向动词说”。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称“起”是表示趋向的动词,作趋向补语。 把“起”归入助动词或副词中去,是从“起能起限制作用或能帮助动词这 类宽泛的意义出发的,实际上,“起”与典型的助动词( 能愿动词) 、副词在形 式( 分布特征) 和意义上都对立,它们缺乏归为一类的条件。不过,无论助动词 说、副词说还是趋向动词说,上述各种说法都着眼于“起的一个特点:能表示 动作、变化的趋向或方向、趋势。“起 用在动词后的确能表达这一意义,但这 不是“起”的全部意义,“起”在有些场合还有其它意义,如:“唱起了歌”结 构体中的“起”都没有趋向意义,表示动作的开始,算不得助动词、副词或趋向 动词,有的不好看作补语,更算不得向心结构的中心。可见“起”在句中不仅仅 表示一种单纯的意义。 2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起“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只表示某种附加的意义,把“起” 归入形态词或助词等归类中去。刘叔新论现代汉语助词划分中认为“起”具 有构形法的作用,是一种外部形态,附着于实词的后面都轻声,从词的角度可以 看作一种形态词;徐静茜的“趋向动词”应属何种词类? 里认为“起 有轻 声和粘附性两个助词的基本特征,表示动作的进程和状态特征,因而应看作动态 助词;陆志韦在汉语构词法中又把“v 起看作一种构词格,也是认为“起” 缺乏独立的词汇意义。 这一大类的共同点是看到“起 有不表示动作趋向的一面,认为“起”能表 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有轻声或附着性特征。但问题是没有顾及“起”还有表示明 显趋向意义的一面,如:“大伙儿站起身 有“由地处向高处”位移的明显的趋 向意义。可见“起 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表示语法意义,与所谓形态词、助词 有某种共同性只是“起 的一面特点,何况“起 不都是轻音或永远轻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过去的研究或是把“起”归入别的类中去,或是把“起” 单独定为一个小类。但无论归类或定类按照陈昌来( 1 9 9 4 ) 的说法都要遵循语言 的同一性原则,即:判断语言单位的性质、弄清所属的类,应当遵循两方面的同 一性,一是把某些语言单位归入某类别中去,要看它们与该类其它成员在意义、 形式、功能等方面有无同一性,即对外有无同一性,若缺乏一定的同一性,归类 就不合理,如把“起”归入助动词、副词等类中去就缺乏这种同一性。二是确定 某些语言单位为单独的类,则要看类中成员之间有无同一性,是否都具有同一性 质,或者看类中各成员本身是否是单一性质,即对内有无同一性,否则定类就缺 乏周延性,不能解释类中所有现象,如“起”在句中可分解出几种不同的意义, 表现为不同的性质,总称为表趋向的动词作补语,就缺乏第二种同一性。 然而现代汉语中“起具有多功能性,我们认为第三种方法更为合理,即将 “起”归入多类中去,因为这样的处理方法与该词的语法表现比较接近,我们比 较赞同这种方法,但“起”究竟归入哪几类,我们将在正文中讨论。 ( 2 ) “v 起一中“起刀的语法意义 一是认为“起 只表示单纯的词汇意义。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和朱 德熙的语法讲义认为“起来 是表示趋向的动词,作趋向补语。 二是认为“起表示的只是语法意义。刘叔新认为“起”表达的是形态意义。 徐静茜认为“起表示的是动作进程和状态特征。 三是认为“起表示多重意义。吕叔湘( 2 0 0 4 ) 把“起”的意义分为五类: 表示人或物体随动作由下而上、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表示动作开始、表示动作 关涉到某事物、表示动作完成。孟综( 2 0 0 3 ) 把“起”的意义分为四类:向上、 合拢、进入状态、有无经济能力进行或敢不敢进行。刘月华( 1 9 9 8 ) 把“起”意 义分为三类: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v 起对动词“v 有什么样 的选择限制? “起”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都是值 得深入探索的。 ( 3 ) “起”的语法化 随着共时平面上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发现“起”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法 意义,这其中的一部分已经与“起的原始意义想去甚远。这些不同意义的“起” 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共时平面的顺序是历时平面的投射,从共时平 面来推测出的“起”各种意义之间的关联,它在句法功能上的虚化,这些都需要 放到历时平面上,利用历时的语料来证实。沈家煊( 2 0 0 4 ) 认为,“不少人相信, 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化是语言历时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实词虚化的过程 因此能为共时语法现象提供一种重要的解释。”趋向动词语义的不同,语法学者们 早就注意到了,并且注意到从表趋向义到表时体义是由实到虚不断虚化的过程, 但是,虚化的现象虽然被注意到了,至今还没有专门的语法论文或专著对“起” 的虚化机制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此,需要用语法化的理论研究讨论趋向动 词的内在的虚化机制。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起”进行语法化的研究依然有意 义。 4 ( 二) 研究内容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v 起 的句法分析 本节将对“v 起”的句法特点进行分析。 二“v 起”的语义分析 本节将从共时的角度对“v 起”中的“起”进行语法意义分析,逐个分析影 响“起”功能使用的制约因素,并找出其形式特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 了“起”的性质。 三“起”的语法化分析 从“起”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起”有个从实词到虚词 的演变过程。本节将分析“起”的语法化历程,同时,还对造成这种语法化的动 因进行解释。 语料来源 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 现当代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共六百万字 “v 起的句法分析 “起”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其表现形式、 用法和意义也非常复杂,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起的基本作用是表示 动作行为的趋向,它一般用在动词后形成“v 起”动趋结构。本章将从句法方面 对“v 起进行考察。 ( 一) “v 起”动趋结构中“v ”的音节考察 我们对趋向补语通释中列举的能进入“v 起”结构的动词进行考察得出: 能进入“v 起”结构的“v 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其中单音节动词居 多,占所列举的词表的8 7 ,双音节动词占1 3 ,由此得出单音节动词更容易进 入“v 起”动趋结构,例如: ( 1 ) 大伙儿站起身,回头朝西边低头奔去。( 趋向补语通释) ( 2 ) 老通宝说着又抓起身边那竹竿,扑扑地打着稻场上的泥地。( 茅盾秋收) ( 3 ) 大姑关于泰山老奶奶管天道的理论增强了爬山运动员的朝山决心,号召起更 多的进香者。( 趋向补语通释) ( 4 ) 他做了不到一年的上海总办,就能建立起一个大上海市的政治,财政,公共 卫生的现代式基础。( 胡适丁在君这个人) 例( 1 ) 中的“站”、例( 2 ) 中的“抓”都是单音节动词,例( 3 ) 中的“号 召”、例( 4 ) 中的“建立 都是双音节动词。范晓先生( 1 9 8 5 ) 也曾指出:在“v r ”动补结构( 包括动趋结构) 中,并不是任何动词都可以作“v ”,作“v 的 主要是动作动词,尤其是单音节动词。汉语的词汇产生最初是单音节的,但在甲 骨文时代双音化倾向就已经初见端倪,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双音词有了长足的发 展,而且突破了名词的藩篱向动词发展。据张国宪( 1 9 8 9 、1 9 9 4 ) 的观察,词在 6 由单音向双音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音节长度发生了变化,功能也会或多或少的得 以增殖或变异,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名性的增强,动性的减弱。因此得出,在音 节特征上,动性的等级序列是:单音节 双音节。由此得知,进入“v 起”结构 的“v 动性比较强。 ( 二) v 起的句法功能 “v 起”的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定语。例如: ( 5 ) 我能一口吞下去一顿饭,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 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的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 ( 老舍我这一辈子) ( 6 ) 妈妈看见爸爸的手又有举起的意思,推着白力:“说呀,说以后不爬树了。” ( 曾卓小鲁宾逊的一天) 例( 5 ) 中的“端起”作句子的谓语,例( 6 ) 中的“举起”作句子的定语。 作谓语是“v 起”动趋结构主要的句法功能,因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v 起” 作谓语的情况。我们对搜索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v 起”可以进入如下句式中: ( “s ”代表主语、“v ”代表动词“0 ”代表宾语) s + v 起 s + v 起+ o s + 把( 将) + o + v 起 s + 被+ 0 + v 起 s + 使( 叫) + 0 1 + v 起+ 0 2 举例如下: ( 5 ) 他猛然站起,一步跨到日本老太太和大家中间。( 老舍四世同堂) ( 6 ) 家庆膏子这才满手满脚,挑起担子,懒洋洋地走了。( 吴组缃黄昏) ( 7 ) 他把妞子那瘦得皮包骨的小尸首高高举起,让那日本老太婆看。( 老舍四 世同堂) 7 ( 8 ) 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荡在身后。( 施蛰存梅雨之夕) ( 9 ) 两只灰鹤被爆竹惊起,向天上飞去。( 老舍四世同堂) ( 1 0 ) 我不是画家,却也被这幅辛勤、生动的景色所感动,使我联想起米兰的油 画秋收。( 陈学昭过同蒲路) ( 1 1 ) 今天这青长衫的女人,单单叫他心底涌起琼的影子。( 林徽因九十九度 中) 例( 5 ) 中的“起 语义指向动词“站”和主语“他;例( 6 ) 中的“起” 语义指向宾语“担子 和主语“起 ;例( 7 ) 、( 8 ) 是分别用“把”和“将 把宾语“0 ”提前的把字句,其中( 7 ) 中的“起”语义指向动词“举”和介词宾 语“小尸首,( 8 ) 中的“起”语义指向动词“吹”和介词宾语“她的衣缘”; 例( 9 ) ( 1 0 ) 是由“使”“叫”形成的使动句,例( 9 ) 中的“起”语义指向动 词“联想”和“0 2 “秋收 ,例( 1 0 ) 中的“起 语义指向动词“涌”和 “0 2 “琼的影子 。 ( 三) “v 起 与“了 、“着”、“过 的共现 经过我们对所搜寻语料的考察得出:“v 起 和“着 、“了 、“过”只 能形成“v 起+ 了( 着、过) ”结构,而不能形成“v + 了( 着、过) + 起”结构。这 说明“v 和“起 动趋结构结合得更紧密。关于这一点,赵元任先生( 1 9 7 9 ) 认 为“动一趋 结构“多数有惯用意义”,所以他把“动一趋”看作复合词,而不 把他们看作短语。既然是复合词,就说明有些“动+ 趋”之间是不能插入“了( 着、 过) ,因此就不可能形成“动+ 了+ 趋格式。杨德峰( 2 0 0 1 ) 则从扩展的角度 看待“动+ 了+ 趋”格式,他认为:汉语的“动+ 趋”格式中动词“v ”为单音节时, “动+ 趋”常常结合的很紧密,中间不能插入“了而扩展为“动+ 了+ 趋”格式。 这正好与我们对“v 起与“了( 着、过) 的共现规律所做的考查是一致的( “v 是单音节的) 。另外,“v ”是双音节时,“v 起与“了( 着、过) 的共现情 况,我们考察的结果依然是只能形成“v 起+ 了( 着、过) ”格式,举例如下: r ( 1 2 ) 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着小嘴唇。( 茅盾林家铺子) ( 1 3 )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走着,现在有很多自行车在响着铃声,现在 有很多汽车在掀起着很多灰尘。( 余华一九八六年) ( 1 4 ) 还记得有着那样的一个晚上,为了一时的高兴,和同住的k 君点起了五支 或六支洋烛。( 靳以灯) ( 1 5 ) 但一年过去了,我那股热狂消失了,宇宙间最深刻的美,潜入了我的心里, 最深刻的悲哀与喜乐也来到我的心里,我收拾起了画架,窗前换了一个低头沉思 的人。( 张秀亚真与美) ( 1 6 )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 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 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吴伯箫灯笼) ( 1 7 ) 西北高原上从蒙古大沙漠吹来的风是狂暴的,当年它掀动着海水生波,那 么以它卷着漫天风沙的力量也荡起过层层的群山吧。( 吴伯箫向海洋) 例( 1 2 ) ( 1 7 ) 句子中出现的都是“v 起+ 了( 着、过) ”的结构,如果 我们把句子中的“v 起+ 了( 着、过) 结构都变成“v + 了( 着、过) + 起”的结 构,句子将不成立。“了( 着、过) 只能出现在“v 起”后面。那么“了( 着、 过) 出现在“v 起”后面形成的“v 起+ 了( 着、过) ”结构有什么意义呢?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v 起”结构中的“v ”和“起”结合的很紧密。我们就 把这个“v 起 看成一个整体的动作,“了、着、过对这个整体进行限制。吕 叔湘现代汉语八白词认为“了”表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 持续,“过”表示曾经发生某一动作、存在某一状态。“v 起”的基本义表达的 是人或物通过“v 这一动作由地处向高处位移,所以我们暂且用“位移”来表示 “v 起”这一过程。“v 起+ 了表示的“v 起 这个位移动作的完成,“v 起+ 着” 表示的是“v 起”这一位移动作的持续。“v 起+ 过”表示的是“v 起”这个动作 曾经发生过。例如: 9 ( 1 8 ) 我父亲站起了身体,让泥水往下滴落,微躬着背苦恼地看着走去的妻子。 ( 余华祖先) ( 1 9 )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走着,现在有很多自行车在响着铃声,现在 有很多汽车在掀起着很多灰尘。( 余华一九八六年) ( 2 0 ) 我感到一阵心跳,生活中的一滩死水被搅动了,在那粼粼的细浪中,我似 又看到我钓起过,又跳入水中的闪光的小银鱼。( 张秀亚老屋与猫) 例( 1 8 ) 中的“站起了表示的是身体下而上的位移的完成;例( 1 9 ) 中的 “掀起着表示的是灰尘从地面到空中的位移动作重复的出现,一直持续下去; 例( 2 0 ) 表达的是小鱼自水里到水面的位移曾经发生过。 总结:从音节方面来说,“v ”主要是单音节动词,体现出“v 起”结构中“v ” 的动性比较强;“v 起”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不过主要是作谓语; “v 起”结构可以和“了 、“着 、“过”共现,但“了”、“着 、“过”只能 出现在“v 起”结构的后面,这主要是“v ”和“起”结合比较紧密引起的。 1 0 二、“v 起 的语义分析 吴建民( 2 0 0 6 )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起”的语用对“起”词汇意义进 行了梳理归纳,并分析了“起”语义的发展演化。关于“v 起”中“起”的语法 意义的分类,孟琮( 1 9 9 9 ) 、吕叔湘( 2 0 0 4 ) 、刘月华( 1 9 9 8 ) 都有阐述。在此 基础上我们把“v 起”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种:趋向义、结果义和始续义。本章将 从共时的角度对“v 起”中“起”的语法意义进行描述,找出区分各个语法意义 的形式标志,在此基础上对“起”的词性进行讨论。最后,本节根据“起”的语 法意义考察了“v 起”中“起”的语法特征。 ( 一) “v 起”中“起 的语法意义 1 趋向义 趋向义指的是:“起”用在某些动作行为动词后,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在 空间的移动方向。 ( 2 1 )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 烫着行人的脸。( 老舍骆驼祥子) ( 2 2 ) 我轻轻地抬起头,朝破壁缝中望去,外面一片清朗的月色,已把山峰的姿 影,崖石的面部,和林木的参差,或浓或淡地画了出来,更显得峡壁的阴森和凄 郁,比黄昏时候看起来还要怕人些。( 艾芜山峡中) ( 2 3 ) 白巡长拿起皮绳,低声的说:“松拢上一点,省得他们又动打! ( 老舍 四世同堂) 例( 2 1 ) 的“飞起”所在的句子表达的是尘土由地面到空中的位移,动词“飞” 和“起”语义指向施事“尘土”,“起”表达的是施事“尘土”位移的方向是由 下而上。例( 2 2 ) 中的“抬起”所在句子表达的是头由下而上的位移过程,动词 1 1 “抬”和“起 语义指向受事“头”,施事“我 和受事“头”是领属关系。“起” 体现的是受事“头 位移的方向。例( 2 3 ) 中的“拿起 所在句子表达的是“皮 绳”由下而上的位移过程,“起语义指向受事“皮绳”,“起 表达的是受事 “皮绳”的位移方向。 我们知道任何语法范畴,都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统一体。一般说来,语 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表里关系,语法意义要通过语法形式显示,语法形式也总是 表示着语法意义,没有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也不存在无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因此,研究语法时,应该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 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我们划分出“起的位移义 就需要形式方面的证明,同时可以作为位移义与其它意义区分的形式标志。我们 鉴定位移义的形式标志是: a 句中可以出现或可以加上表示位移起、终点的处所状语。例如: ( 2 4 ) 这天晚上,月亮的影子刚从海边升起,星星还不曾争斗过落日的余辉而显 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便到海滨去。( 关露仲夏夜之梦) ( 2 5 ) 玄想之翅遂向空腾起,沐着阳光,向不见边际的蓝色飞远了。( 柯灵窗 下) 句( 2 4 ) 中状语从海边表示的是“升起”的起点,句( 2 4 ) 中状语“向空”表示 的是“腾起”的终点。 b “起 可以结合的动词“v 有限。包括以下几类: a 表示物体自身运动的动词,如“坐、飞、飘、立”。 ( 2 6 ) 二位先生立刻觉出服从是必要的,一齐微笑,一齐立起,一齐鞠躬,一齐 出去。( 老舍同盟) b 表示肢体动作的动词,如“抬( 头) 、举( 手) 、扬( 头) 、直( 腰) ”。 ( 2 7 ) 他没有回答,但是他抬起头,用发光的眼睛望了我,表示听见了我的问话。 ( 关露秋夜) c 可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作行为动词,如:“抢、抬、捧 1 2 ( 2 8 ) 七号马急速躲开,高昂起头,象一个玩皮的孩子玩丢手帕的游戏样,在马 群中转来转去,溅起闪着银光的水花。( 张贤亮灵与肉) 2 结果义 “起”用在动词“v 后表示动作完成以后的结果状态,表示结果义。结果义 又可以分为两类:具体结果义和抽象结果义。 a 具体结果义表达的我们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具体的动作的完成结果,施事和受事 一般都始具体的人或物。如: ( 2 9 ) 几个人从茶店中出来,立刻拉起衣领,虽然只是十点钟,已经是路静人稀了。 ( 靳以冬晚) 例( 2 9 ) 中的“拉起”表达的是几个人通过拉这个具体的动作使衣领由敞开 着到缝合起来的具体动作的完成结果状态。 b 抽象结果意义表达的是抽象动作的完成状态,受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 象的。如: ( 3 0 ) 每当大地春回的时候,我常想起哈姆雷恃里面那位姑娘戴着鲜花圈子, 唱着歌儿,沉到水里去了。( 梁遇春又是一年春草绿) ( 3 1 ) 他和金秀一起,也当真摆起大哥大姐的架势,高高兴兴地给小妹当参谋, 仔细地研究着她和林大立的婚礼。( 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 3 2 ) 拿哈佛说,男女的交际,单讲吃冰激凌的钱,中国人也花不起!( 老舍牺 牲) 例( 3 0 ) “想”是抽象动作,“想起”表达的是抽象动作的完成结果状态。 “想类动词构成的“v 起”结构中间还可以插入“得”或“不”,如“想得起 “想不起”,后可以接具体或抽象的宾语。例( 3 1 ) “摆”虽然是具体的动作, 但在这个句子中已经抽象化了,表达的是“显示”或“显摆”的抽象义。这类动 词构成的“v 起”结构中间可以插入“不”但不能插入“得”,后边必须接表达 抽象意义的宾语。例( 3 2 ) 的“花不起 表达的是主观上是否能承受,只能用于 可能式。 鉴定“v 起 结果义的形式标志有: a 动词“v 前可以有处所词。这一点与表示始续意义的“v 起不同。例如: ( 3 3 ) 军官的脸上皱起许多的纹,象忽然老了好几岁的样子。( 老舍蜕) b 可以用于可能式,表示始续义“v 起”则不能。如: ( 3 4 ) 张太太说,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 钱钟书围 城) 3 始续义 “起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开始,并将持续下去。例如: ( 3 5 ) 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 巴金爱 尔克的灯光) ( 3 6 ) 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 施蛰存山城) 例( 3 5 ) ( 3 6 ) 里动词加上“起”,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而“起”不再 具有表示趋向的词汇意义,而是表现一种动态,即动作开始实施,并且将延续发 展下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结束的,常常与时间词“就 “又 搭配。如果将“起” 删除,或者表意不明确,或者丢失始续义。或者使上下文不连贯。从形式上看, 这类“起与动词之间不能插入“得或“不 。如: ( 3 5 ) 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 巴金爱 尔克的灯光) 幸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得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 ( 3 6 ) 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 施蛰存山城) 幸驻屯营里吹得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 句( 3 5 ) ( 3 6 ) 这两种转换形式都是不成立的。 1 4 ( 二) “v 起 中“起”的语法意义的认知解释 “起”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这些意义之间有没有什么内 在的联系? 如果有的话,又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起”的位移义所反映的就是它的认知图景,即位于较低处某一点( s ) 的某客 体( o ,不限于人) 向位于较高处的某一参照目标( t ) 作位移,到达这一目标,位 移行为就结束,这一认知图景可图示如下: t so o ( 匿一) o t s o 溷二) o t s 0 图三) 上图( 一) 表示客体o 处于初始状态,图( 二) 表示客体0 离开起始点s 向 目标t 位移的途中,图( 三) 表示客体o 已经到达目标地t ,图( 二) 、图( 三) 中的空心圆圈表示客体0 的初始位置,实心圆圈表示客体0 的当前位置。 当客体离开起始点向目标处作位移,当我们着眼于位移的起始点的时候,“起 表现为始续义;当我们着眼于位移过程的时候,“起表现为趋向义;当我们着 眼于位移的结果的时候,位移完成,达到目标,表现为结果义。换句话说,“起” 不同意义的获得与认知图景中不同方面的凸显有关。“起”的趋向义凸显的是认 知图景中客体的位移过程,“起”的结果义凸显的是客体位移的目标处,“起”的 始续义凸显的是客体位移的起始处。由此可见,“起”的各种语法意义的获得是 以它的认知图景为基础的,这些意义是通过这一认知图景而相互联系起来的。 ( 三) “v 起中“起的性质 关于“起”的性质,语法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起”是表示 动作的趋向、方向等实在词汇意义的词;二是认为“起”表示某种附加的意义, 即语法意义的词;三是认为“起在句中能表示多种意义的词,“起”不是单纯 性质的类。根据陈昌来( 1 9 9 4 ) 的同一性原则,前两种观点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的“起”具有多功能性,可以表达具体的趋向义,也可以表 达体的意义,所以我们将用第三种方法对“起”的性质进行讨论。 当“起表示趋向义的时候,表示施事或受事由下而上的位移,体现具体的 动作趋向,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我们把它归为趋向动词。 当“v 起”表达结果义和始续义的时候,“起 不表达具体的动作趋向,也 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它只表示动作行为在进程中所处的状态,“v 起”中“起” 的结果义表达的是动作的完成结果态,始续义表达的是动作的开始态,并且将持 续下去。 我们知道“体 是动词所体现的另一种重要范畴,它通常是指,在语流中, 动词所显示的动作行为在进程中所处不同阶段的状态。在描写汉语语法的著作中, 在说明动词的这种进程状态时,有的称之为“动态,有的称之为“动相”,后 来“体 逐渐被更多的语言学家认可。在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里,“体”形式通 常体现在词的构造和变化上。汉语的“体”形式则主要体现在助词的使用上。汉 语有多种表体助词,它们的主要功能便是附加于动词,表达一定的体意义。 “v 起 结构中的“起表达结果义和始续义的时候与表体助词的性质很相 像,但是不是完全的相同呢? 汉语的表体助词一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其中有的虚化得彻底些,有的 虚化的不彻底些,其中“了 和“着”是虚化的最彻底的表体助词,我们将把“了”、 “着”和“起”进行比较,来看“起 的性质。 1 6 1 从表义上来看,表体助词表示单纯的“体”的意义,比如“了”只表示完成, “着”只表示“持续”;而“起除了表示完成和持续的“体”的意义外,还兼 表趋向的意义。 2 表体助词和动词结合广泛,限制很小;而“起”和动词结合,相对来说,一般 则要窄些。 3 表体助词和动词结合紧密,其间不能加入其他表体助词或表可能的“得、不”, 紧后边一般也不能再附加其他表体助词;而“起”和动词的结合则不是那么紧密, 它们之间可以加入表可能的“得、不 ,紧后边也可以加了。例如: ( 3 7 ) 我说:“一只几斤重的甲鱼,中国作家诚心请客还是完全买得起的。”( 梁 哓声感觉日本) ( 3 8 ) 胃里呕清了,恶心不止,旁茶几坐下,抬不起头,衣服上都溅满脏沫。( 钱 钟书围城) ( 3 9 ) 突然,电铃响了,与此同时,月台上的扩音器响起了嘹亮的毛主席语录歌。 ( 老鬼血色黄昏) 4 ) 表体助词一定轻读,“起则不一定轻读。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起”是虚化的不彻底的表体助词,李临定( 1 9 9 0 ) 将表体助词分为两类,一类是虚化得比较彻底的,可以直接称为表体助词,另一 类是虚化得不彻底的,我们称为准表体助词或半表体助词。那么“起”在表示结 果义和始续义的时候应划入准表体助词。 总之,我们根据“起 的多功能性把“v 起”中的性质分为两类:当“起” 表示趋向义的时候,把“起 划入趋向动词;当“起表示结果意义和始续义的 时候,把“起”划入准表体助词。 ( 四) 话题标记“v 起 沈家煊( 1 9 9 9 ) 把话题特点概括为:居于句首位置;后加停顿和语气词;总 是有定的,即表示已知的信息;是话语概念,具有延续性,经常把它的语义辖域 1 7 延伸到后面的几个句子中。由此可见,话题最鲜明的特点是它在句子中的作用主 要体现在语用层面上,所以我们认为从语用层面上定义话题的概念比较合适。话 题,是从信息交流角度提出的话语所含有或所表达的信息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 叙述的起点,是描述的对象,是交际中起注意力定向作用的句子成分,它限定了 叙述的辖域,确立容纳说明表述的框架,话语必须围绕话题来组织,以话题驱动 整个话语。 话题作为一种语法成分,通常具有语言形式方面的某种表现,尤其是话题优 先的语言中。用来体现话题功能的语言形式手段就可以成为话题标记。广义的话 题标记可以包括各种音段成分、超音段成分( 或叫韵律成分) ,以及成分的排列 顺序即语序。狭义的话题标记就是指用来表示语言单位的话题功能的某种音段成 分,在语法上属于形态或附属性的虚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中有的“v 起 已经不再表示一个动作 或动作的状态,只是引出话题的一个标记,即话题标记。能进入话题标记“v 起” 的“v 都是言说类动词,如“论、说、谈、提”等动词。例如: ( 4 0 ) 论起领兵打仗,比他少颗星花的杜聿明,比他强多了。( 张正隆雪白血 红) ( 4 1 ) 说起飞萤,我记起大前年的夏天,因一时的豪兴,不管季候是否相宜,我 同一位朋友,还有玮德也在一道,去游无锡,夜半走过太湖山中,看见满谷的萤 火,飞翔上下,停立不走。( 方令孺去看日本的红叶) ( 4 2 ) 谈起艺术,我虽然是门外汉,不过对于迟起这门艺术倒可说是一位行家, 因为我既具有明察秋毫的批评能力,又带了甘苦备尝的实践精神。( 梁遇春“春 朝”一刻值千金) ( 4 3 ) 提起避雨,聪明的读者不难即刻想到当年多少赴京赶考的举子,由于滂沱 大雨的机缘,在古寺的颓垣败壁间,或幽静的月亮门里,与妩媚多情的女妖或大 家闺秀之间的艳遇。( 萧乾雨夕) 1 8 ( 4 0 ) 一( 4 3 ) 例句中的“v 起”后面的话题“领兵打仗”“飞萤”“艺术” “避雨”表示的都是己然事件,即大家都众所共知的,是已知信息。“v 起 后 不能加入“着”、“了”、“过 ,它也不再表示一个动作或动作的状态,已经 虚化。陈昌来( 2 0 0 2 ) 也认为“说、谈、论等言说类词主要功能是动词,由于 经常用于对某事、某人的评说,就开始向介引话题的介词虚化。其中“论”介词 虚化过程基本完成,有了介词性质,已经是动介兼类词了,而“说、谈”也有了 一定的介词性,可以介引话题,只是虚化程度还不够,不能直接介引话题,需要 形成“v 起”结构才可以。所以陈昌来把“说、谈”称为“准介词”。陈昌来的 观点说明“v 起 在上述例子中已经失去了动词性,并逐渐虚化为一个话题标记。 话题标记“v 起”的功能 a 标记、强调话题的作用 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中心卫生院招聘临时辅助用工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贵州省卫生中心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汾西矿业井下操作技能人员招聘300人(山西)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北京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第一批次招聘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北雄安新区新建片区学校选聘校长及骨干教师13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供货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策略分析报告
- 事故的协议书
- 物资技协议书
-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
- 2025年B2B企业生成式引擎优化(GEO)实战指南
- 2025年宁波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考研护理综合全程真题及答案
- 电力市场风险管理办法
-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烟酒有危害》教学课件
- 2025四川能投合江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测漏培训课件
- 2025年军事理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高职AIGC应用基础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环评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