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秦皇岛市高职生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秦皇岛市高职生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秦皇岛市高职生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秦皇岛市高职生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4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秦皇岛市高职生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把高职生作为独立群体,研究其幸福感, 对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试图通 过对高职生幸福感状况的调查,了解高职生的幸福感水平以及人口学变量、社 会支持以及就业压力对高职生幸福感的影响。从而,对提升高职生幸福感提出 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 ) 高职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 ) 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独生子女与否、是否学生干部、家庭经济状况 在高职生幸福感各维度及自述幸福感上的得分有不同的差异。幸福感九个维度 以及自述幸福感上的得分不存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3 ) 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 支持总分与幸福感各维度及自述幸福感都有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和对支 持的利用度是正性情感和利他行为的有效预测因子。而在其他维度及自述幸福 感上( 除了负性情感) ,社会支持总分是有效预测因子。( 4 ) 就业压力程度与高 职生幸福感各维度及自述幸福感负相关。不同就业压力程度的高职生在负性情 感、生命活力两个维度及自述幸福感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就业压力程度很小的 高职生的得分要远远大于其他程度高职生的得分。( 5 ) 社会支持总分、学习成 绩、性别、就业压力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支持的利用度、专业能有效预测 高职生幸福感。高职院校是高职生主要的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所以,学校教育 应该关注高职生幸福感的提升。本研究从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有 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为提升高职生幸福感提出了 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m le d u c a t i o n s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m , v o c a t i o m lc 0 1 1 e g es t u d e n t sa sa ni n d e p e n d e n tg r o u p ,s t u d y i l l g t h ew e l l - b e m g ,1 t 。so t g r e a ts i g n i 丘c a n t t oe i 曲n c et h ew e l l b e m g o fv o c a t i o n a lc o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a r l d p r o 1 0 t et h e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 h e a h ho f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l j d e n t s t h i ss t u d ya t t e m p t s t ok n o wt h el e v e lo fw e l l - b e i n go fv o c a t i o n a lc 0 1 1 e g es t u d e n t sa n d t h em 士l u e n c eo t d e m o 酽a p h i cv a u r i a b l e s ,s o c i a ls u p p o r r t ,a n de m p l o y m e n tp r e s s u r e 0 nt h ew e l l b e m g o ft h e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b y t h es u r v e yo f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lh u s , m a k m g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t oe i l l l a n c et h ew e l l - b e i n go f v o c a t i o m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t h er e s u h ss h o wt h a t :( 1 ) g e n e r a lw e l l - b e i n gs e n s e o fv o c a t i o m ls t u d e n t s1 sm l e m i dt ou p p e r1 e v e l ( 2 ) t h e r ea r es i g n i 矗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o nd i i l l e n s l o n s o v 0 c a t l o n a l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w e l l - b e i n go fg e n d e r s ,g r a d e s ,m a j o r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o 。l e 。c h l o r n o t w h e t h e rm es t u d e n t s1 e a d e r ,f a m i l y e c o n o m i cs t a t u s i h e s c o r e so tn 1 e d i i n e n s i o n so fw e l l b e 血ga n ds e l f r e p o r tw e l l _ b e i n gh a v en os i g n i f i c a md l f t e r e n c e s a m o n gs t u d e m s 盘o md i f - f e r e n tp l a c e s ( 3 ) t h ev a r i o u s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a n dm t e g r a l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h a v es i g n i 矗c a n t l yp o s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v a r i o u sd l m e n s l o n s0 1 w e l l b e i n ga n ds e l f - r e p o r tw e l l 一b e i n g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s u p p o r ta 。e e 虢c t i v ep r e d i c t o r so fp o s i t i v e e m o t i o n sa n da l t m i s t i c b e h a v i o r o nt h eo t h e r d i i n e n s i o n sa n ds e l f r e p o r tw e l l - b e i n g ( i na d d i t i o nt o n e g a t i v ee m o t l o n s ) ,s o c l a l 吼1 p p o r ti se f 梵c t i v e l yp r e d i c t e d k t o r ( 4 ) t h ed e g r e eo f p r e s s u r eo ne l n p l o y m e n t0 1 v o c a t i o m l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o na l ld m n s i o n s o fw e l l - b e i n ga n ds e l m p o r t w e l l b e i n ga r e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 t h es c o r e so f s t u d e n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d e g r e eo t p r e s s u r eo ne m p l o y m e n th a v es i g n i n c a n t d i f 衔e n c e so nd i m e n s i o n so tv i t a l i t y , 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a n ds e l f - r e p o r tw e l l b e i n g t h es c o r e s o f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w l t h l o w e rd e g r e eo fp r e s s u r eo ne m p l o y m e n ti sm u c h h i g h e rt h a nt h eo t h e rl e v e l s s c o r e f 5 、i n t e g r a l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a c a d e m i cp e r f o r m a n c e ,g e n d e r ,e h l p l o y m e n t ,s t r e s s l e v e l s , f a m i l ve c o n o i l l i cs i t u a t i o n ,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s u p p o r t ,t h ep r o 兜s s i o n a lc a ne t t e c t l v e l y i i p r e d i c tt h e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w e l l - b e i l l g v o c a t i o m lc o l l e g e sa r et h em a i n l e a r n i i l g 龇l dl i v i i 玛s p a c e so fv o c a t i o l l a lc 0 1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 c o n c e mw i t ht h ee n h a n c e m e mo ft h ew e l l _ b e i l l go ft h ev o c a t i o m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t oi r n p r o v et h e w e l l - b e i l l g o f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 t h e s t u d yg i v e r e c o i m e n d a t i o l l s 仔o m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s u c ha si h l p r o v et h et e a c h i l l gp r o c e s s ,h e l p s t u d e n t st oe s t a b l i s ha ne 髓c t i 、,es o c i a ls u p p o r ts y s t e 弛a n di l l l p r o v et h ev o c a t i o n a l c 0 1 1 e g es t u d e n t se m p l o y m e n ta n dc o i n p e t i t i v e r l e s se t c k 叻rw o r d s :v o c a t i o m lc 0 1 1 e g es t u d e n t s ;w e l l - b e 证g ;m n u e n c i l l gf 如t o r s ;m e n t a l h e a h he d u c a t i o n i i i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幸福和快乐的。 而幸福是什么? 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对它的感受不一样,有的人 认为幸福是享受物质生活,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实现自己的追求等等。人们乐于 讨论幸福,但是通常毫无结果,但这并不阻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感作为 社会进步的深层尺度,它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也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推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高技能人才培养越 来越受到关注。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社会发展和建设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高职教育在近些年成绩突 出,但是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一方面,社会对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 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心理素质方面。用人单位希望高职毕业生在拥有良好的专 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综合素质和行政事务处理能力,能够 在最短的时间里认同供职企业的文化,能自觉地融入企业团队,具有较强的沟 通能力和亲和力【lj 。另一方面,在校高职生的数量剧增,相应地,高职生的心 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 决定【2 j 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发挥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可见国 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高职生虽然是大学生的 一部分,但在学习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对于普通高等院 校大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研究起步比较晚,还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的需要,尤其是有关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些心理问题还缺乏针对性的 研究。因此,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把高职生作为独立群体,研究其 幸福感,对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2 1 幸福与幸福感 第二章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的内涵,古今中外已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由于这些思考会受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关于 幸福的理解。 2 1 1 古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 人们对“幸福”主题的思考由来已久,但对于幸福是什么,却很难定义( 吴 丽,2 0 0 9 【3 】) 。苗元江( 2 0 0 3 ) 、张登浩( 2 0 0 8 ) 、曹大宇( 2 0 0 9 ) 、张营( 2 0 1 0 ) 等学者对幸福的内涵追根溯源,使我们从根源上对幸福有了解。 ( 1 ) 古时国内对幸福的理解 张登浩( 2 0 0 8 ) 【4 】认为我国古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 相连的。他认为幸福的概念有“大小传统”之分。“大传统”下对幸福的解读是 以儒、释、道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而“小传统 下对幸福的 认识是以人们传统心目中“五福”( 福、禄、寿、喜、财) 的人生理想和生活信 念为背景的。两种观念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关于幸福的思 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的解读主要围绕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展开。一种观点 认为道德等于幸福,行为有德就是得到了幸福,而行为无德则无幸福可言;另 一种观点认为道德高于幸福。人生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而幸福不过是通向道德 的手段( 赵军政,2 0 0 3 【5 j ) 。 ( 2 ) 古西方对幸福的理解 西方思想家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总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可以根据西方伦理学 的历史发展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张登浩,2 0 0 8 )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代的幸福论。这时关于幸福的认知,形成 了两种不同的倾向:理性主义幸福观与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也 被称为实现论幸福观( 苗元江,2 0 0 3 1 6 】) 或者完善论幸福观( 张营,2 0 1 0 【7 j ) , 它在于强调精神上的快乐以及理性与道德对幸福的指导作用。感性主义幸福观, 也被称为享乐主义幸福观( 张营,2 0 1 0 ) 或者是快乐论幸福观( 苗元江,2 0 0 3 ) 。 它认为,人具有追求使自己感官满足的自然权利,幸福的主要源泉在感性,人 的幸福就在于人的感性生活,而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本身就是道德的,求乐 避苦是人的本性( 熊晓正,夏思永,2 0 0 6 【8 】) 。 第二个阶段是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的幸福论。以托马斯为代表的经院哲学 大力宣扬“幸福在于爱上帝”和“幸福在于来世”的思想,要求人们放弃感官 的快乐,求得来世和天堂的幸福( 陈永,1 9 9 5 例) 。 第三个阶段是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幸福论( 冯俊科,1 9 9 2 1 0 】) 。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爆发宣告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们冲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禁锢, 坦诚地承认了人的自然欲望就是人的本性,利益的满足和享乐的实现就是幸福 ( 陈永,1 9 9 5 ) 。 2 1 2 不同学科视角下对幸福感的解读 吴丽( 2 0 0 9 ) 在对失地农民幸福感进行研究时提到了不同学科学者对幸福 感的解读。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等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人性本就趋乐避苦, 一切取舍从快乐出发。 以边沁和洛克为代表的英国伦理学家从“功利”主义( u t i l i t y ) 出发,认为“功 利”是当事者求福避祸的特性,如果当事者泛指社会,那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 若具体指某个人,那幸福就是具体个体的幸福。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种观点:主观幸福感( s u b i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i l g ) 和心理幸福感(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 e 1 1 _ b e i n g ) 。主观幸福感强调人们良好的存在状态, 较多的正向情感,较少的负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强调人们潜能的实现和发展 以及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杰文斯将“幸福”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并将幸福的研究转化为“效用” 和“偏好”,对人类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选择行为进行了解释,重点研究微观 第二章文献综述 行为主体利益或偏好的满足。 社会学家认为幸福即是人们对社会状况的“认可”。因此,幸福更多地被理 解为人们对现实状况的“满意程度”,如生活满意度、社会满意度等。 2 1 3 现代心理学对幸福感内涵的界定 目前,心理学家的研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因此,心理学家对幸福的定义 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幸福感的内涵进行界定的时候,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即一是认为幸福感就是主观幸福感;二是认为幸福感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 福感;三是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整合的角度来界定幸福感。 ( 1 ) 主观幸福感 现代多数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把幸福定义为主观幸福感( 简称s w b ) ,有时 也简称为“幸福感”。从上世纪5 0 年代开始,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就主观幸 福感的概念,心理学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陈雪芳( 2 0 0 7 ) 【l l 】认为从他们各自 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对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标准: 以外界标准界定,即以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来衡量幸福,而不是行 动者自己的主观判断。 以情感体验来界定,即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积极情 感和消极情感来判断,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就是幸福。 以负面指标来反映,即认为心理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如利用s c 】二9 0 、抑 郁量表等工具来测量,得分低者被认为是幸福的,亦即负性情绪少者被认为是 幸福的。 自我评价界定,即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 量的整体评价 ( d i e n e r ,1 9 8 4 吲) 。它包含三个特点: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 主观性指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来判断主观幸福感;稳定性指主观幸福感测量的 是长期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反应。虽然测量会受到短期情绪和环境的影响,但 是,从长期来看,主观幸福感是个相对稳定的量值;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包含 了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其中,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即正性情感 ( 愉快、高兴等) 和负性情感( 忧虑、悲伤等) 。因此,主观幸福感的操作性指 标包括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三个维度。 第二章文献综述 在国内大量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同迪纳( d i e n e r ) 的观点,也就是侧重于 人们对生活质量整体性评价的研究。 ( 2 )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现于2 0 世纪8 0 年代,以w - a t e r m a n 、i 每f f 、r y a n 及d e c i 为 代表,认为幸福不是纯粹的主观体验,它强调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发展,从人的 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幸福感 1 3 】。具体来说,就是重视积极的自尊、社会服 务、生活目的、友好关系的普遍意义,这些是构成幸福感的核心要素,这与主 观幸福感的快乐体验模型是不同的。 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 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能代表心理幸福感的结构。主要有 w a t e r n l a n 的“个人展现理论、r y f f 的六因素结构、r y a n 和d e c i 的自我决定 理论。 w r a t e r i m n ( 1 9 9 3 ) 认为幸福感涉及到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认为幸 福发生在人们从事与自身深层价值最匹配并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个人依据“真 实自我”努力生活,实现自身的种种潜能( 自我实现) 。w | a t e r n l a n 将幸福分成两 种:一种是人格显现的幸福;另一种是尽情享乐的幸福。 r y f f 和s i n g e r s ( 1 9 9 8 ) n5 】认为幸福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潜力,并通过总结 各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模型( r y e l 9 8 9 1 6 1 ;r y 或1 9 9 5 【1 7 1 ) 。即 自主性、个人成长、自我接纳、生活目的、掌控环境和良好关系,从而在理论 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国内大多数关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也是基于r y f f 的六因素结构。 r y a n 和d e c i ( 2 0 0 0 ) 【1 8 的自我决定理论是又一个以实现论作为幸福感中心概 念的理论模型,其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 义及途径。他们认为个人幸福必须满足三种基本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 自主需要。 ( 3 ) 综合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s w b ) 与心理幸福感( p 、b ) 分别基于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哲学 观点而形成,并从各自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定义,并发展各自的测评指标与操 作工具,反映出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但是随 第二章文献综述 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整合与统一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幸福感是统 一的有机整体。越来越多现代幸福感研究显示,最佳的幸福感的理论框架与概 念体系应该是两者的结合;其次,在实际研究中,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 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趋向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相互补充;第三,应用 实践的需要刺激幸福感理论与技术的整合。因此,整合s w b 与p w b 的概念模 型与测量技术,从而更加全面揭示幸福感的本质,科学评估幸福感的不同侧面 和要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朱丽萍( 2 0 1 0 ) 【1 9 】把幸福感的概念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整合的角度 作了如下说明,认为幸福是一种个人的积极的主观感受,是人在进行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在特定条件下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的满足感,这种满足 既存在于物质层面,也存在于精神层面,是人的个体性和人的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也是人的生存目的所在和对生命意义的价值追求。 虽然目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占主流,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人格和身心成 长尚不成熟的学生以及担负一定社会使命的教育领域时,以强调个体的成长和 发展、有意义的目标追求等为特征的心理幸福感显得更为重要【2 。 本研究对高职生幸福感进行研究时,采用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相整合 的新型幸福感概念,即苗元江( 2 0 0 3 ) 的观点,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 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 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 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 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 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综合幸福感包含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个模块。从认知、情感、生存、 发展、社会五个层面,将幸福感分为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 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九个维度。主观幸 福感包含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三个维度。生活满意( 1 i f e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维度评价个体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 p o s i t i v ea 能c t ) 涉及爱、愉快等积极 情绪。负性情绪( n e g a t i v ea 航c t ) 涉及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心理幸福感包含健 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六个维度。健 康关注( h e a l t hc o n e r n ) 维度主要评价个体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对健康行为的重视 以及对生命的珍爱。生命活力( s u b j e c t i v ev i t a l i t y ) 维度测量生命能量、精力与 生活热情。自我价值( s e l w o r t h ) 维度评价自我价值或自尊。人格成长( p e r s o n g r o 叭h ) 维度评价与人格成长有关的内容,包括积极接纳自我的态度,不断发展 第二章文献综述 的感觉,能够开放新的经验,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有自知之明,并能够自主 决定自己的行为。友好关系( p o s i t i v er e l a t i o n ) 维度用于评价个人亲密关系,涉及 温暖的、安全的、真诚的关系。利他行为( a n r u i s mc o m i l 】i t m e n t ) 维度评价个人的 利他行为,涉及通过个人行为,促进社会、社区与他人的发展,试图使世界变 得更加美好。 2 2 国内外幸福感研究现状 幸福感在英语中有多种表达:h a p p i n e s s ,w e l l _ b e m g ,s u b j e c t i v e w e l l _ b e i l l g ( s w b ) ,p s y c h o l o g yw e l l - b e i l l g ( p w b ) 等。国外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主观 幸福感研究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1 9 6 7 年,w a 衄e rw i l s o n 发表论文自称幸 福的相关因素,由此开启了心理学对幸福的科学研究。d i e n e r ( 1 9 9 7 ) 【2 1j 在其 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观研究划分为描述比较、理论 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外不 同学科的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丰富的实证探索和理论建构。 2 2 1 国外幸福感研究现状 按照研究领域划分,可以分为生活质量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和心理发展意 义领域的三种不同的研究。生活质量领域探讨的是诸如人口学变量是如何影响 幸福感的。心理健康领域试图拓展心理健康的传统观念,指出心理健康不仅仅 是没有心理压抑和疾病,而且包括了快乐和生活满意度。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 福感研究则将人们对自身是否得到充分发展、自我实现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评 价,作为判断人们是否幸福的依据( 张兴贵,2 0 0 5 2 2 】;王曲元,2 0 0 9 2 3 1 ) 。 按照影响因素划分,国外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分化成了两种研 究取向,一是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以人口统计学变量、情境及 生活事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另一个取向是研究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主 要是人格特征等因素( 陈雪芳,2 0 0 7 ) 。 关于国外的研究现状,很多学者倾向于对其进行分阶段来进行总结研究。 张兴贵( 2 0 0 3 ) 、徐维东( 2 0 0 6 ) 、王顺梅( 2 0 0 8 ) 、蔡国庆( 2 0 0 9 ) 、张营( 2 0 1 0 ) 等学者把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分成了三个阶段,但是对具体阶段的指称却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不尽相同。 第一阶段( 2 0 世纪5 0 年代中期8 0 年代初期) ,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 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 究以描述性为主,主要采用单项目测验,分析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 异,结果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幸福感的解释是有限的( 蔡国庆,2 0 0 9 【2 4 】) 。还 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第二阶段 ( 2 0 世纪8 0 年代9 0 年代) ,开始探索并构建幸福感理论框架,如社会比较理 论、目标理论、人格理论等,试图解释与理解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苗元江, 2 0 0 3 ) o 第三阶段( 2 0 世纪9 0 年代至今) ,在对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取得了相当 多的进展,发展了对幸福感的多项目测验,有了更多的更科学合理的实证与理 论研究( 张营,2 0 1 0 ) 。 2 2 2 国内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概述及学生幸福感研究的意义 国内的幸福感研究与生活质量研究的起始点差不多同步。2 0 1 0 年1 2 月在 中国知网上输入“幸福感”检索词,共搜索出3 0 1 5 篇论文( 1 9 9 7 年一2 0 1 0 年) 。 其中1 9 9 1 年2 篇,1 9 9 3 年4 篇,1 9 9 5 年1 篇,1 9 9 6 年3 篇,1 9 9 7 年4 篇,1 9 9 8 年5 篇,1 9 9 9 年5 篇,2 0 0 0 年9 篇,2 0 0 1 年6 篇,2 0 0 2 年2 5 篇,2 0 0 3 年5 6 篇,2 0 0 4 年6 8 篇,2 0 0 5 年1 4 9 篇,2 0 0 6 年2 5 9 篇,2 0 0 7 年5 5 9 篇,2 0 0 8 年 5 3 2 篇,2 0 0 9 年7 1 5 篇,2 0 1 0 年6 1 4 篇。篇数明显地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国内 学者对幸福感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在研究初期,幸福感的研究者常常用生 活质量来概述幸福感( 蔡国庆,2 0 0 9 ) 。我国从心理学视角,采用科学研究方法 对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幸福感的 问题,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幸福感理论和量表。研究成果散而少。9 0 年代中期, 国内学者开始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研究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大学生 和教师( 张庆豪,1 9 9 7 【2 5 】;张河川、李润仙,1 9 9 8 【2 6 】;胡洁等,2 0 0 1 【2 7 1 ) 。同 时还有学者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 吴明霞,2 0 0 0 【2 副) 。本世纪初期至今, 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 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一些特定的群体如贫困生、城镇居民 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 张登浩,2 0 0 8 ;王曲元,2 0 0 9 ) 。一些学者还开始了幸福 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用于我国文化特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如邢占军 第二章文献综述 ( 2 0 0 5 ) 【2 9 】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苗元江( 2 0 0 3 ) 编制了综 合幸福感问卷等。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跨文化 研究幸福感初见端倪。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无疑人们都在关注如何认识和改善生活质量。因此, 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幸福感的研究中,一些重要群体 如学生群体的幸福感问题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 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对 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国家关于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 程的通知【3o 】中提到“教育、扶贫开发协会、科协、计生协等部门和社会团体 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刊和门户网站 等媒体,加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和健康人格教育。”,目的是“建设青少年的 精神家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从容应 对自身生理和心理变化,适应激烈社会竞争,更快乐、更有效率地学习,更健 康地成长。”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 建设标准( 试行) 【3 l j 的通知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建设、 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做了很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健康 成长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命运,而幸福,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最终目标。对学生幸 福感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正发展的幸福感理论,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积 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 2 3 高职生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2 0 1 0 年1 2 月在 中国知网上检索出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有5 0 5 篇。1 9 9 6 年1 篇,1 9 9 7 年1 篇,2 0 0 0 年2 篇,2 0 0 1 年1 篇,2 0 0 2 年3 篇,2 0 0 3 年1 0 篇,2 0 0 4 年9 篇, 2 0 0 5 年2 7 篇,2 0 0 6 年3 4 篇,2 0 0 7 年10 3 篇,2 0 0 8 年9 l 篇,2 0 0 9 年1 2 5 篇, 2 0 1 0 年9 8 篇。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上世纪9 0 年代,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 研究很少,其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引用国外现成的量表对大学生施测,研究方 法简单,内容单一,结果处理简单,主要是基于人口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 第二章文献综述 响分析,比如性别、专业、年级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段建华,1 9 9 6 【3 2 】; 景淑华、张积家,1 9 9 7 【3 3 】) 。2 0 0 0 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渐深入, 内容上不断扩展、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跨文化研究不断增多( 张营,2 ( ) 1 0 ) 。相 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体验、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对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 郑 雪等,2 0 0 4 【3 4 】;张雯、郑日昌,2 0 0 4 【3 5 1 ) 。 当前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对一些新型的大学 生群体比如高职生的幸福感研究却甚少。所以,这一类群体的幸福感研究还有 待进一步深入。 2 3 1 高职生幸福感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结论不一致 国内关于高职生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 0 0 4 年。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不同的检索 词共查到3 9 篇研究高职生幸福感的文章。在这些研究中,有对高职生总体幸福 感的研究,也有对特定群体如高职贫困生、毕业生、护生的研究( 张彬、陈艳, 2 0 0 7 3 6 】;吕怀娟等,2 0 l o 【3 7 1 等) ,还有对特定因素如自我评价、人格等与幸福 感的关系研究等等( 陈琴、姜琳,2 0 0 9 【3 8 j ;廖娓,2 0 1 0 【3 9 j 等) 。 总的来说,理论性的研究有6 篇,如陈桂兰,2 0 0 9 4 0 】;胡晓明,2 0 l o 4 1 】等。 实证性研究有3 3 篇,如王星飞,2 0 0 7 【4 2 j ;王增文,2 0 1 0 【4 3 j 等。理论性研究的 学者大多是从高职生幸福感的缺失原因、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提升幸福感的对 策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的。实证性研究的学者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职学 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进行分析。相关研究发现,当前高职生的幸福感面临缺失。 主要表现在他们社会认同差,自卑心理强,有着较少的经济来源和较大的生活 压力,同时他们自我定位不准确,心理负担重【4 4 l 。但实证性研究表明:高职生 主观幸福感状况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体验到很高或很 低的幸福感的学生较少。但是与本科生比较发现,高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明显 偏低 4 5 1 。 2 3 2 高职生幸福感测评研究 在测评方式上,我国学者多采用的是国外成熟的,并在国内修订过的量表。 比如在测量总体幸福感水平时,多数学者采用了美国国立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 感量表( g w b ) ( 杨巍峰,2 0 0 6 【4 6 】;郅利聪,2 0 0 7 【4 7 1 等) ,迪那( d i e n e r ) 等制 第二章文献综述 定的经我国学者修订的国际大学量表( 梅韫芳,2 0 0 9 【4 8 j ;张长英等,2 0 1 0 】等) 。 还有一部分学者采用了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张兴贵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王 德强、牛玉兰,2 0 0 8 【5 0 】;董艳萍,2 0 0 8 【5 1 】等) 。考虑到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因素 对幸福感的影响,多数学者通过自制的问卷辅助研究,从而对影响幸福感的因 素做进一步的分析( 杨晓明,2 0 0 7 【5 2 】;李丹丹,2 0 0 9 【5 3 】等) 。由于研究角度不 同,许多学者在进行总体幸福感测评时,会同时采用其他的研究量表如艾森克 人格问卷( e p q ) 、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量表来进行研究( 王 顺梅,2 0 0 8 【5 4 】;易淑明等,2 0 0 9 【5 5 】;何亚芸,王艳,2 0 0 5 5 6 】;陆晓莉,2 0 1 0 【5 7 】 等) 。还有的学者如陈雪芳( 2 0 0 7 ) 通过自制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高 职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测量学指标。 2 3 3 高职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s w b 的早期理论主要是由下至上的情境影响论,其焦点在于确定影 响s w b 的由下至上的因素:即外部事件、情境和人口统计项目等客观因素是 如何影响s w b 的。许多相关研究都支持了由下至上的客观因素对s w b 的影响。 其中被认为与s w b 关系较密切、受到研究者较多关注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 关系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其它一些人口统计项 目。而当前研究的重点己转移到人格倾向、目标、适应和应付方式等领域。由 于高职生幸福感研究起步较晚,很多学者的研究也基于以上理论与研究发展趋 势从不同方面对高职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 1 ) 人口统计学变量 在探讨性别、专业、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职生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时, 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工具、对象、样本量的不同有关。 例如,在性别变量上得出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近三分之一的学者研究发 现高职生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 李丹等,2 0 0 6 【5 8 ;郑亚楠,常春英,2 0 1 0 【5 9 等) 。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表明高职生幸福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李丹丹, 2 0 0 9 ;廖娓,2 0 1 0 等) 。高职生幸福感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的结论也有很 大的分歧。大部分研究发现,高职生幸福感在生源地、专业或文理专业上差异 不显著( 张营,2 0 1 0 ;王增文,2 0 1 0 等)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对高 第二章文献综述 职生幸福感影响显著( 王兆轩,2 0 0 7 ) 。 ( 2 ) 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 不少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长受教育程 度、是否单亲家庭等因素对高职生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如王顺梅( 2 0 1 0 ) 在对 高职生家庭经济状况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中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在高职 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负性情感上无 显著差异。张长英等( 2 0 1 0 ) 发现生活在积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比生活在消 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倾向于对其生活质量做出更高的评价。可见家庭因素对 高职生幸福感的影响较大。 社会支持 学术界已经对社会关系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七十年代初, 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 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广义的社会支持具有社会交换的性 质而非单向的关怀和帮助,即包括提供支持和接受支持两个方面。从来源上看, 可以是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以及其他支持;从内容上看,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 情感性和社会性支持;从类型上看,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 利用度三个方面( 王兆轩,2 0 0 7 ) 。 许多学者在对社会支持与高职生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社会支持 与高职生幸福感有显著的相关。但是各种支持对高职生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却不 同。梅韫芳( 2 0 0 9 ) 、张长英等( 2 0 1 0 ) 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主 观幸福感各指标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家庭支持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其他支持。 王顺梅( 2 0 0 8 ) 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显著影响高 职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 生活事件 相关研究表明,高职生的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负性生活事 件会降低个体幸福( 李丹等,2 0 0 6 ) 。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影响高职生主观幸福 感,特别是人际关系对高职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 性情感都产生较大影响。人际困扰具有独立显著预测作用,会降低高职生主观 幸福感。生活事件影响高职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学习压力影响高 第二章文献综述 职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受惩罚影响高职生正性情感( 王顺梅,2 0 0 8 ;廖娓,2 0 1 0 ) 。 ( 3 )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人格、应对方式、自尊、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感、价值取向、 自信等因素。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与高职生幸福感均有相关。 外向性人格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提升作用,神经质与精神质会不同 程度的降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 廖娓,2 0 1 0 ) 。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各因子与高 职生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解决问题、合理化、积极事件内归因、稳 定性显著预测高职生主观幸福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高职生具有较高水平的 主观幸福感( 王增文,2 0 1 0 ) 。自尊与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高自尊的 高职生体验到更高的积极的主观幸福感( 何亚芸,王艳,2 0 0 5 ) 。自我价值感各 指标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及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