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江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 盏鎏塞:日期:如妒年f 月幻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江南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垒l 导师躲汝r 日期:知啦年r 月乃日 摘要 摘要 本文提出了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的设计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这设计方法产 生的原由及概念,论述了江南中小城市现代滨水景观设计采用这种方法的必要性。文章 研究了江南中小城市水边聚落主要的模式语言,并从中挖掘水边聚落在形态、特征、组 织、格局等多个方面的地域特色,归纳出现代滨水景观在概念、功能、尺度及审美取向 等多个方面发生的变异。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中小城市现代滨水景观具体形态设计 的五大要素,赋予要素以新的形态特征,并表达出模式语言下原有的精神意义,以达到 延续设计的目的。最后从水体分析、基本原则、美学关系及组织模式等方面对五种要素 精心组合,统一规划,完成滨水景观整体设计的全过程。 关键词:滨水景观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i m st oi n t r o d u c ea m e t h o d o l o g yi nt e r m so fe x t e n d i b l e d e s i g n i n gb a s e d o nt h ef o r m u l a r i z e d b u i l d i n gl a n g u a g eo fw a t e r s i d e r e s i d e n t i a la r e a s i td e l i v e r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i sm e t h o da sw e l la si t s o r i g i na n dt r i e st ob r i n gi n t om i n dt h en e c e s s i t yt oa p p l yt h i sm e t h o da m o n g m i d d l eo rs m a l l s i z e dc i t i e st o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z ir i v e r i ts t u d i e st h em o d e s a n db u i i d i n gl a n g u a g e so ft h ew a t e r s i d e t o w n si nt h i sr e g i o n ,t r y i n gt oi d e n t i f y t h e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s h a p e s ,f u n c t i o n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a n d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a n a l y z e sa n da n t i c i p a t e st h et r e n d sa n dv a r i a t i o n si nm o d e r n l a n d s c a p ed e s i g n i n g s i te m p h a s i z e sf i v ei m p o r t a n te l e m e n t si nd e s i g n i n g , g i v e st h e mn e wd e f i n i t i o n sa n di n n e rq u a l i t i e s ,a n de x t e n d st h em e a n i n g st o g e t h e r w i t hs p i r i t so ft h em o d e sa n db u i l d i n gl a n g u a g e s t a r g e t i n ga tt h ec o n t i n u o u s d e s i g n i n g f i n a l l y i tg o e sd e e pi n t ot h ev a r i o u sc o m b i n a t i o n so ft h e s ef i v e e l e m e n t s ,m a k i n ga n do r g a n i z i n gt h e mt ow o r kt o g e t h e r ,a n d f i n a l i z et h e w a t e r s i d el a n d s c a p ed e s i g n i n gi nt h ev i e wo ft h ew h o l e , k e yw o r d : w a t e r s i d el a n d s c a p ew a t e r s i d e t o w n sf o r m u l a r i z e dl a n g u a g e c o n t i n u o u sd e s i g n i n g 绪论 绪论 近年来,由于建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改造的迫切需要,滨水景观设计日显 其重要性。许多城市的码头、港口随着城市的重新规划改造,在废弃或闲置中,等待着 被改造成为具有城市历史记忆的滨水景区;一些流经城市、被赋予母亲河声誉的河流, 其两岸的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黄金地段,将成为商业和市民休闲的聚集地,带动整个城市 的发展与腾飞;随着人性化设计呼声的日益强烈,要求城市的设计应加入满足人们亲水、 回归自然需要的滨水景观元素。 随着各地滨水区的迅猛发展,在一些滨水城市建设中已涌现出许多成功的作品,独 具匠心的设计使滨水区焕发生机,成为整个城市的点睛之笔。然而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 浮出水面,有些现象值得引起警觉。 1 求大现象由于攀比心理的作祟, 许多城市好大喜功地将滨水区盲目地做大, 追求尺度与体量上的标志性,产生一系列超 大尺度的沿河道路、滨水广场、绿地草坪、 沿河高层建筑等仞厨蹭。 2 崇洋现象随着欧陆风在全国的 兴起,许多滨水区也充斥了洋作品的身影。 但这些洋作品全然不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图绪1 问题,与整个城市的风格格格不入。对西方 设计的照搬套用,使原有城市的记忆渐渐丧 失( 冕图绪一2 ) , 3 复古现象当许多水乡古镇的历 史传统遗产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被拆毁时,有 些城市又以旅游、开发为目的,新建许多仿 古的滨水景观作品。这些“假古董”j t 是- - 图绪- 2 些视觉形象的表面模仿,没有承载应有的文 化、历史信息,甚至有违功能、精神的需要,变成一种“反文化”现象。 4 抄袭现象 不少滨水景观设计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追求形式,对成功作品盲 目模仿、搬用,使城市与城市、作品与作品间似曾相识,缺乏个性,缺乏地域特色,失 去应有的人文特征和识别性,忽视了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 一研究背景 随着滨水区建设的兴起及设计误区的出现,许多滨水景观的著作也相继面世,指g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着中国现代滨水景观的设计。各种论著大致以三类理论介绍为主:一类是介绍西方先进 的滨水景观理论、规划开发策略以及成功作品,如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第二类 是介绍传统古镇水乡格局、建筑、装饰艺术等,如城镇空间解析;第三类是从工程、 生态等角度介绍滨水区的建设工艺与生态保护,如滨水景观设计。 随着中国第一个景观网站土人景观网的开通,俞孔坚这个名字也为更多的人所 熟知。俞孔坚教授提出的“景观二重含义理论”0 1 ,以及城市景观之路等著作,让 现代设计师了解了当代景观设计的先进理论,对景观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中国本土 文化的挖掘有推动作用。 正如世界建筑设计大师黑川纪章所说,二十一世纪是“生命原理时代,不是基于均 质性和普遍性,而是以多样性和共生为基础,是重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同时,重视艺术 文化的时代,或者说是理性和感性共生的时代”0 1 ,因此共生的设计思想应融入现代 滨水景观的设计之中。 二课题创新论述 针对滨水区的研究,笔者考虑到现代化大型城市功能、交通、格局的多样性与复杂 性,以及由于南北地理条件造成的人文风俗上的差异等等因素,将课题研究的范围圈定 在对江南中小城市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上。这里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中小城市是指城市 的功能、规模、人口数量、现代化程度都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滨水景观主要指 小型水景、滨河、滨湖、滨江的景观研究,不含滨海的部分。 诚然,二十一世纪是个共生的时代,笔者希望在对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 究中也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与特征,在汲取中国传统空间的优良品质,挖掘前人理论的 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达到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共生。中国传统空间的优秀品质与西方 现代的设计方法的结合,既不是传统造型与符号的照搬模仿,也不是西方现代手法的照 单全收,而是运用西方构图原理以及现代形式美法则,来表现城市传统空间中的精神本 质,从而提高现代城市的可识别性、地域性。这一设计思想从景观的二重含义( 即表层 的视觉美含义和深层的场所认同感) 来看,也是合理的,因为空间精神的表现与营造才 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同时,这将有利于解决现实作品中出现的上述四种有悖人性化 的弊病,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1 。” 出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滨水景观设计的主要论点,演绎出本课题所论述的江南中 小城市现代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延续设计。笔者从传统与现代 的共生思想中得到启示,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应从考察了解它的历史与文化开 始。而传统的水边聚落正是滨水景观产生的原型,它承载着整个城市水边生活的全部历 史信息。故而对水边聚落的生活模式、组织格局、形态特征等历史信息的直接读取,是 现代滨水景观共生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继而再以现代手法与技术营造出具有传统空间的 场所感、并融入新的时代特征与功能要求的滨水景观,这样的延续设计才最终完成共生 设计的全过程。这种延续设计方法是运用“山水城市”理论,大胆地将中国传统的与现 2 绪论 代的设计思想进行融合的一种新的尝试,是跳出景观表层视觉设计的框框,从景观的深 层意义场所性入手,通过对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提炼、重组与变形,以现代设计的 语汇,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与整合,重塑人们记忆中的城市水岸,达到新的神形合一, 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滨水景观。 三论文框架 第章首先逐节介绍风水说中水的理论、山水城市理论与景观的场所性理论,以此 作为论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以第四节一节的篇幅详细阐述本 文创新点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延续设计的设计方法产生的原由及概念,并论述江南 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采用这种方法的必要性。 第二章第一部分介绍江南中小城市水边聚落主要的模式语言,所归纳总结出的模式 语言涵盖形态、特征、组织、格局等多个方面。本章的第二部分归纳了现代滨水景观在 概念、功能、尺度及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发生的变异,以稳妥把握延续设计的方向。 第三章从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具体形态设计的五火要素入手,以延续设计的方 法,赋予要素以新的形态特征,表达出模式语言下原有的精神意义。 第四章以整体设计的方法将五种要素精心组合,统一规划,完成从水体分析,到设 计定位、美学关系、组织模式及尺度分析的设计全过程,避免由于各要素的罗列堆砌造 成的风格杂乱问题。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著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 0 0 2 ,( 1 ) :p 1 4 【2 】黑川纪章未来城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1 p 5 1 6 1 【3 】黑川纪章未来城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1 p 5 】一6 】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风水说中有关水的论述 风水说,是中国古代祖先对满意栖息地景观的归纳与总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具 有科学性与生态经验价值的。而其中对水与聚落关系的论述,从更深层次上解析了中国 传统居住模式中水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及其在理想景观模式形成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 这有助于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根据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偏好进行设计,提高设计中 人性化的含量,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 一“择水而居”的理论 众多考古资料表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 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而这种认知中 对水的作用就有很明确的阐述。仰韶文化时期对聚落的选址带有很明显的“亲水”倾 向,其对水的思考主要表现为:( 1 ) 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 产的发展。( 2 ) 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 3 ) 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 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这样的例子还有半坡遗址,它就是典型的依山傍水、两水 交汇环抱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义的是,这些上古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 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段范围内,在1 5 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 1 处新石器时代的村 落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思考作为古老的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延 续,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 中。 二“曲则贵吉”的理论 “曲则贵吉”是“择水而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先民对聚落中水的形态的 圃定偏好,即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该理念要求河水弯环绕抱,选 择以河水弯曲之处为居住地,即所谓龙气的聚集之地。水龙经中也论述,凡“反飞 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类的地形均为凶地,不利于生养居住。 例如,殷商王朝的首府( 现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 ,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 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可见,所谓“欲水之有情,喜 其回环朝穴。水乃龙之接脉,忌乎冲射反弓。”是古代先民在对河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 城乡建筑的关系作了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后得出的结论。 三山与水的构成关系 水龙经中日:“穴虽在山,祸福在水。”,这突出了水乃生气之源的设计理念。 若以石为山之骨,那水就是山之血脉,山因得水而活,这一思想诠释了山与水之间微妙 的依存关系,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底蕴。 第一章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的相关理论 四风水说中的理想居住模式 古人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来选择人类聚落的方位。阳宅十书日: “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自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 谓之玄武,为最贵地。”除此之外,风水宝地的构成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 立向等。可见,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居住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 峻岭,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峦山相拥,重重护卫,中向部分堂局分 明,地域宽敞,前后有屈曲流水,弯绕环抱。“1 掌握这些风水思想,有助于了解古代先人对水和聚落关系研究的经验,而这些前人 的优秀成果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也是十分科学的。就拿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 城市、村落的格局来看,实质上就是一种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性在于: 背后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既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 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 之灾;周围植被郁郁,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 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 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正是古代建筑风水说中追求的风水宝地。 第二节山水城市理论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受到风水的影响确实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追求一个 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寻觅选择一个对人的生存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清水秀, 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匹配,相得益彰。所以,几乎 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给人一种幽雅舒 适、心旷神怡的感觉,恰恰符合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讲,“人 杰地灵”确实是很有道理的,难怪人们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 建造山水组合的人居环境理念,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发展。1 9 9 0 年,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山水城市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 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山水城市的特色在于将城市的自然 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追求自然与城市相契合的 山环水绕的形意境界。钱学森先生曾说,要“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建筑和中国 的山水画合在一起,创建山水城市的概念。”。1 但对山水城市概念的认识与应用尚未完 善,钱学森先生本人也曾表示,“山水城市”是基于哲学层次的一个概念,建设中还需 要摸索一套技术性很强的操作方案。1 此后,学术界围绕“山水城市”的概念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规划学家吴良 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 工环境( 以城市为代表)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他还指出:“中 国城市把【i i 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 说等理论有关。”“1 吴先生充分诠释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 要作用与突出贡献,使风水说中关于山水空间与聚落有效组合的理论重新得到重视。 经过讨论,山水城市的概念被概括为三层涵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人 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城市人文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这表明山水城市 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这一点从钱老对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的论述中可以得到论证, 他认为,“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主要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科学技术, 面向未来发展,对于这一点一定要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并非仅是搞一些具体的挖土推 山。5 1 山水城市的概念还原和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它倡导现代文明条件 下的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结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态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回 归,体现了“返璞归真、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从另一层面上来看,可以说它是当今 世界“生态城市”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印证,是山、水、城、林的科学结合,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城市形象的高度优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因此,山水城市的 建设实旌应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形成人与环 境共栖共生、和谐完善的生态系统。同时,山水城市建设中还必须注意保护城市的传统 和文脉,要在研究地方人文历史的基础上,以人类介入环境、运用环境、改造环境的方 式,从研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转化和相互渗透等方面入手,塑造城市地方特色,使 城市建设视山水而构图,留出开敞空间,沟通城市和山水的亲和关系,使城市成为自然 生态、现代科技、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综合体。 第三节景观设计中有关场所性的论述 景观作为最初的人类栖息地,是人类为了生存,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任何 一处景观都留有人类作用的痕迹,不同的景观反映出人们不同的生活体验,表现为不同 氛围的场所。因此,可以说景观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的联系体。景观的表层含义是 视觉美,而场所性则是景观的深层含义。场所感的丧失正是人们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感到 无所适从、茫然无趣的症结所在。因此,设计师的任务不是重在将所有部分都设计得清 清楚楚,而是重在适时地设计出动人的场所,在合适的地方赋予意义,创建被社会化了 的新自然景色。 场所基本的物理属性由两部分组成:基本的空间和附加其上的地域特色。空间的根 本意义在于“容器”;地域特色是由具体的空间元素,即成分、质地、色彩、形式决定 的,表现景观的地方个性,形成特色的场所氛围。“ 场所存在的根本是人的体验。正是人的活动与体验定义了场所的含义,只有人类活 动的发生,才能促成场所的形成。因此,景观作为人们的生活场所,不仅仅是人们观赏 6 第一章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的相关理论 的对象,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是再现人和自然相处方式,体验外部世界的中心。 人是这一场所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反过来,景观作为生活的场所亦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 部分。 根据人的认知习惯,体验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即定位阶段和认同阶段。前者是人们 对所处环境、场所的物质性的判断;后者则是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在精神产生的共鸣。两 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场所。 定位是对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体现空间本来的结构特征。而认同则主要 取决于人的心理,是场所对人起作用的过程,它与地域特色相对应,是人们的“情景图 式”相互叠加的过程,从中唤起个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同的定位表现出自然条件的 差异,提供给人们不同的地形地貌的认识:不同的认同感则体现出人与自然适应方式的 差异,在人的不同体验过程中创造出不同氛围的场所。因此,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面 对同一景观,很可能得到的“情景图式”却将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正是地域文化差异的 再现,是景观地域性、多样性存在的根本原因。 由于自然变换中蕴含着时间的因素,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也打上了时间的烙 印。人的变换、社会的变迁代替时间作用于场所,使它在不断变化中延续发展,呈现在 人们面前的只是其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片断。每个片段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可能会 有残缺,却是一种变化中的继承。它使场所的美始终处于扬弃状态,而不是恒定不变的。 通过对场所性的了解,景观的场所塑造应被置于设计的首要地位。场所的定位与认 同过程,要求设计应建立在对当地自然状况与生活方式的考察基础之上,创造产生共鸣 的场所。而时间的融八,使这种考察不是一味的记录、模仿,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扬弃 与继承的过程,使场所打上时代的烙印。 第四节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方法的提出 从风水说中的“择水而居”、“曲则贵吉”,到“山水格局”及“理想模式”,都体现 出在早期的人类生活中,水在用地的选址、建筑的布局、甚至城市的格局等方面发挥的 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古时所谓“凿井而饮,挖穴而居”的生活是具有科学性、生态 性的。贴近水、依偎水、呵护水是现代工业城市所缺少的、现代人们所渴望与希冀的桃 源意境,现代设计师应加强对先民用水哲学的挖掘与运用。 山水城市理论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计师们对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新格局的展 望,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本土精神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的一种探索。这一思潮为新世纪下 的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指明了大方向,为中国城市设计中新潮与传统的融合问题提供了可 行的方案,将设计师的设计主旨重新回归至主体人的切身感受上,也将城市的建设模式 从一味追求奢华的大工业模式拉回到生态、人性化的绿色城市建设模式上。 西方的先进理论景观的场所性理论,对景观两层含义的描述,揭示了现代设计 的症结所在,即对场所营造的忽视;对场所构成方式的介绍,揭开场所性的神秘面纱, 江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阐述了地域特色的形成要素;对场所存在的根本体验的解读,突出了人与场所密不 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体验的两个必经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场所营造的两大设计步 骤,即景观的定位设计与认同设计:对时间于场所作用的叙述,展现出场所设计的可持 续性,即现代滨水景观延续设计的必要性。 从对上述理论的理解中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水是现代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围绕 水的一系列设计应是现代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笔墨所在;二是,人是设计服务的主体对 象,围绕人的知觉、感受、心理、体验的一系列设计应是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 主要问题;三是,场所的设计是设计的最终目标,围绕场所的营造产生出的一系列表层 视觉设计都是为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 鉴于上述启示,笔者发现无论是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还是中国改革初期城市建设 的探索思潮,或是成熟的西方先进景观设计理论,都将“塑造人性化的水的场所”作为 滨水景观设计的主旨。由此,演绎出本课题所提出的现代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一水边 聚落模式语言的延续设计。意在通过对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研究,挖掘滨水文化的深层 内涵,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塑人们记忆中的场所,以满足现代城市与人们的新需求,达 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这一设计方法的思考与提出,是因为任何“人性化的水的场所的塑造”,归根结蒂 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本性中亲近水源的需要。这种与水相亲的原始意识,不仅仅要求景观 给人们带来表层的视觉享受,更要求形成与人的深层精神内涵产生共鸣的景观场所。而 这种亲水的原始意识产生的渊源,实际上就是曾在水边聚落中生活过的人们对过去生活 模式的追忆。它作为人们的潜意识,虽然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褪色,但记忆又使得此 情此景被重新着色、唤起。人们与场所间产生的这种精神共鸣正是这种情景图式的反复 褪色与着色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江南中小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应先从对滨水景 观的原型水边聚落的研究开始。研究江南中小城市人们传统的水边生活方式,分析、 提炼水边聚落的成因、形态、组织等方面的模式语言,总结出水边生活的场所感形成的 要素及营造的手法,再加入时间因素的考虑,针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功能、需求的变异, 对原有的场所设计手法加以调整、变通,使新设计不仅仅停留于对历史的模仿、重现, 而是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形成经过改良优化后的,符合时代感的,蕴含原有场所精神的 延续设计。这种设计不是对历史的“表层记录”,而是融入时代个性、设计者个性的对 历史的“新解释”,它在延续历史的系列性、艺术性的同时,呈现出新事物自我的变异 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 小结 介绍风水说中水的相关理论、山水城市理论、景观的场所性理论,由此思考并产生 出本课题的创新论点:江南中小城市现代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 延续设计。 第一章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8 p 6 7 【2 】鲍世行,顾孟潮主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 9 9 4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俞孔坚著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 0 0 2 ,( 1 ) :p 1 4 9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水边聚落的模式语言及其变迁 第一节水边聚落的模式语言 一模式语言叫k 边聚落与自然的关系 1 水 水是水边聚落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左右着聚落形态的发展,以及聚落风格 的形成。许多江南中小城市都是因水成路、因 水成市。有的是以水边的一个点为基础,形 成簇状向心区域,继而发展出另一些点,最终 形成多个中心串连的网状聚落空间。水路正是 这些点连接的主要手段,也是这些点保持相互 独立性的天然屏障。有的则是以水作为中轴线 呈树形发散式分布,形成以水为中心的内向线 性空间0 曰留纠) 。由沿河主要中心区到地 块的内部,再到地块的边界区,各层空间与水 的关系沿远离水系的方向逐渐减弱,水成为整 圈2 - i 个聚落的脊梁骨架,成为生活、社交的重点区域。还有的则恰恰相反,聚落随着水岸线 的后退逐渐向前加建,聚落的走向与水岸线相契合、平行,加建的部分与原有部分留有 一定尺度的街道空间,形成以水面为中心的、类似同心圆一样的多层均质空间。由于人 们生活上与心理上对水的需要,在聚落设计中,努力创造一切与水亲近的机会,聚落的 功能、形态、位置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设计理念的影响。因此,在许多聚落中, 水的方位决定了临水建筑的朝向、门窗的位置及大小,以方便生活用水以及取得良好的 视野与采光。同时在临水建筑布局上,为后方聚落中的居民预留出用水的公共空间、水 路交通空间及观景休闲空间,为他们与水的交流提供方便。 2 光 光是聚落中一切活动存在、进行的先决条件,更是空间处理、场所塑造不 可或缺的因素。聚落对光的处理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为设计宗旨的,通过巧妙设计聚落 各部分的钵量、位置与关系,满足人们生话上对光的需要。光的巧妙运用能使聚落的实 体随着时间发生光与影的微妙变化,形成聚落丰富的表现形式;光在照亮聚落建筑形体 与空间的同时,也将变化的天空色彩、云彩、季节、气候等特传送到建筑的形体与空间 上,让人们真切地感知、体验到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幻。聚落中光的不同采集方式以 及在聚落的不同部分的运用,使光影的变化与聚落建筑的功能配合得丝丝入扣,这种叠 加使聚落的实体空间焕发了生命力,光的精神意义被融入其中,光也因此真正成为聚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精神意义的体现使空间、场所得到净化与浓缩,在光与影强烈 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空间形式与性格。如水乡的里弄、街巷在光的洗礼下,黑白灰的 冷色系建筑和街道散发出沉静与安宁的场所气息,而空间夸大的高宽比,不仅加强了这 第二章水边聚落的语言模式及其变迁 种光影对比的视觉效果,而且强化了人们试图与自然 接近的意愿傀留2 别。 这种光影效果是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的,它含蓄 而隐晦,强调的是人们在黑暗的深度与光的微妙中的 精神体验,这种由黑暗反衬光的手法以及光影的时间 性位移的动态景象,生动地诠释了人与光亲密的共生 关系,召唤出这种独特的“光的场所”的自然的在力。 nj 3 风风是聚落建设中截取的另一自然片断, 其主要目的是保持聚落良好的自然通风。聚落在建筑 之间预留下风的通道,高耸的街巷空间的拔风效应, 建筑内部天井的换气功能,建筑沿远离水系的方向逐 渐升起,临水建筑在迎风处大面积开窗,都是在不经 意间留下的生花妙笔。还有众多的临水广场作为聚落 的“肺”,成为整个聚落空间得以呼吸的公共空间。 图2 - 2 风在建筑、街巷间穿行后,交汇至广场处停留。以上 这些都是先人们对风这一自然元素的抽象与思索,反应了一种原始的生态意识,是风在 聚落中留下的痕迹。从更高层次上来看,对风的把握实际上也是一种场所的创造。先人 有聆听风声的雅兴,通过风吹动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感受风这种自然力的无形的魅力, 足见风除了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求外,也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二模式语言二爨落的秩序 秩序作为一种视觉手段,有效地调节了聚落内部各种形式、空间的组合关系,使聚 落共存于有序、统一的整体之中,既避免了由 于无变化造成的单调和乏味,叉避免了由于无 序造成的杂乱无章。因此,聚落的内部秩序是 聚落各要素和谐统一的根本原因。 1 线式组合 聚落生活与水的密切关 系决定了聚落空间必将是以水为轴线的线性 空间系列,聚落的主要组合方式也将是线式组 合方式。而水边聚落由水作为轴线所形成的线 式组合,则主要表现为河一宅一街一宅和河一 图2 - 3图2 4 街一宅一街一宅两种空间构成模式傀厨争矗厨2 叫) 。前者是将聚落各种空间逐个直 接串连,直接形成与轴线平行的另一序列,后者则是通过另一独特的线性空间街道 将所有空问串连成线性序列,再通过此媒介与水体发生关联。而聚落为满足相似或重复 的功能需求,使整个线性序列呈现由多个功能性相似、视觉特征相近的组团串连而成的 状态,具有自我相似性。这些尺度、形式、功能、色彩相似的空间规律性地重复、和谐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再现,构成了聚落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感。 线式组合还富含变化,当某些空间的功能或象征意义具有特殊性或重要性时,序列 就会随之产生空间的等级变化,人在空间的体 验也相应地发生叙事般的起伏、转折。而这些 特殊意义的点可以出现在序列的任何地方,通 过其空间形态、尺度、位置的不同,强调出它 们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它们或是在形态上显 得与众不同;或是具有特别的尺度感;或是偏 离、高于、低于、前于整个构图。研究表明, 水边聚落序列中这些点常出现在序列的端头、 折线序列的转折点、曲线的谷点与峰点、偏离 一 线性空间等关键位置上,这种布局方式还巧妙 地使线式组合“长”的特性得到合理的限制, 成功地将其分级分段,避免了整个序列空间的 沉闷与单一。组合的另一可变性则投射在线式 组合与场地间良好的适应关系上。线性的排布 可以根据地形地貌的变化加以调整,或呈直线 型、折线型、弧线型,或环绕一片水面,或改 变空间的朝向、方位,以适应地理、气候的需 要。而这些变化形式也给聚落带来别样的风 图2 - 6 情,形成独特的空间效果。例如曲线、折线的组合方式,在凹入的一侧会形成向心的室 外公共空间,方便聚落的内部交流;而凸起的一侧则形成天然的屏障,将内外世界隔绝。 2 轴线 聚落空间线式组合的方式,使得轴线成为聚落空间鲜明的特色,及组织 聚落空间秩序的主要手段与基准。在水边聚落中,最主要的轴线就是水系形成的线状空 间。虽然这条主轴线并非真实可见,但从聚落的总体布局的视觉效果来看,可以明确地 感受到它给聚落布局带来的对称或平衡的暗示。轴线具有线型的基本特征,这使水系空 间具有了方向性、运动感、延展性等特点,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水岸行走、观赏。因此, 水系通过它的规则性、连续性、稳定性,将其它诸要素组织在一起,成为整个聚落空间 布局与生活的中心,而河岸与临水建筑面作为水系的垂直面,则成为限定水系轴线的边 缘,强化了中心轴线的意向性( 刃图争剀。水边聚落的次轴线则是与水系方向平行的众 街道,它们依然具有轴线的特点,将人们生活、商贸、交流、休闲等各种空间组织在一 起。 由于任何轴线均是由空间中的两点连接而成,使得轴线必然存在终止要素,这些点 状空间正是视线上延伸的起点和终点。在主轴线水体上,这些点状空间有的表现为 伫立于水中央的垂直的、线状的要素,成为河岸纵深景色的焦点,如西湖三潭映月的美 景;有的则扩展为垂直面,如水路三叉路口处的临水建筑立面,成为视廊的对景傀留 争甜;还有的被着力刻画为横跨于水系上、视野通透的“门”,如水乡里处处可见的桥。 第二章水边聚落的语言模式及其变迁 这些点状空间的设置使轴线空间避免了由于对称、均衡带来的单调、呆板感,活跃了河 道空间。同样,在次轴线街道上也分布着这种活跃空问的点,如街道尽头成为远景 的塔,或是尽端处的聚落广场,或是横跨街道上空, 连接两边建筑的过街楼等等,它们有效地协调了人们 居住空间的节奏傀留2 一刀。 3 等级由于空间使用者的愿望、需求不同,聚 落各部分的功能、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同,使得聚落 内部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方位上存在等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揭示了人的主观意识对聚落形态形成 的主导作用,以及地域、文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这 种差异性直接在聚落的视觉形象上得到印证,在空间 尺度、建筑装饰、材质等多个方面得到体现。如在空 间尺度方面,河道、沿河街道、普通街道、巷弄的空 间尺度是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的。据统计,水乡的主河 道空间的宽高比远大于l :沿河街道和普通街道的宽高 比一般都小于l ,大于1 :3 ;巷弄的宽高比相比之下就 图2 7 小得多,有的甚至不足1 :1 0 。1 这些空间的性格特征 亦是如此,随着等级划分从开放走向封闭,功能由复合型走向单一化。河道、街巷的功 能较丰富多样,集交通、运输、商贸、社交、休闲、生活等功能于一体,是完全外向的 公共空间;普通街巷一般只有交通、运输、生活等功能,空间走向半公共性;巷弄除了 交通、生活功能外,完全成为单一的内向性半私密空间。同样,沿河建筑的立面丰富、 开敞,虚大于实,装饰丰富,空间轻巧通透。随着建筑远离水系,立面处理则趋于封闭、 单一,较少开门开窗,没有装饰,平淡无奇,不引人注意。此外,从道路的铺装上也能 感受到这种递减趋势,从河道上的青石板到普通街市的青砖、方石板,再到巷弄的弹石 路、泥路,都显示出这种空间的等级划分。相应地,在这种分级制的意识主导下,重要 空间的变更必将带给整个聚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而巷、弄这种次要空间的改变则不会 给聚落带来太大的影响。例如,在主次河道的交汇处,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河道空间的等 级制对沿河建筑朝向的决定性影响,即建筑的朝向一定是垂直于主河道的,以主河道为 基准。由此可见,这种等级差异一方面造就了空间序列的产生,形成了聚落的形态与结 构;另一方面,也从空间体验上与人们精神、文化上的等级观念形成呼应与共鸣。 4 空间的链接 聚落空间的链接有多种方式,其中以穿插、邻接、以公共空间连 接三种方式为主要方式。 穿插式链接主要表现在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的衔接上,扮演这一角色的空间要素就 是水埠头。它的存在使河道与街巷不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水平面,而是一个在平面上参 差咬合,在空间上上下链接的空间统一体。水埠既保持了水、陆两大空间的贯通,又在 总体上保存了两大空间的界限及完整性f = 刃图z - 8 ) 。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邻接式链接主要出现于地块的连接上,邻接的部分 就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街道、巷弄。它限制了两相邻 地块问的实体和视觉上的连续,增强了两部分的独立 性,突出地块间各自相异的特色。这种空间的不连续 性,随着街道处理手法的不同,可以发生程度上改变, 以此来避免邻接方式带来的生硬与封闭感。如过街楼 的处理会使链接处有“桥”的效果,暗示两边空间的 内部联通f = 理留e - 9 ) :街道两侧地势的高低差别,则可 以成为两边空间天然的屏障,这种软分割既暗示出各 自的独立性,又保持了视线的自然贯通,具有良好的 空间渗透性。 而聚落内部功能性组团间的链接及聚落与聚落间 的链接,则是通过公共空间链接的方式完成的。这些 倒2 - 8 公共空间是聚落生活必不可少的,它的存在使人们最 早的社交活动成为可能,加强了聚落内部的交流,方 便了聚落与外部环境及周围聚落的交往。过渡空间不 同的形态特征,可以与两侧的空间形成三种序列关系。 它既可以采用与所连接的空间同样的形式与尺度,从 而形成线性的空间序列;又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只起到链接的功能,不具有任何相邻空间的性格特征, 形成序列的中断;或反客为主,成为主导空间,展现 自己独特的空间特色,对周边环境与空间进行再组织, 使被衔接空间呈现出新的向心性。广场和桥就是典型 的聚落公共空间,广场主要起到链接组团的作用,桥 则加强了聚落与外部的沟通与联系。 图2 - 9 三模式语言三聚落的符号场 从不同地区聚落风景具有的相似性,可以判断聚落风景中的某些部分是具有符号效 应的。这些景观符号就如同语言一样,包含着组成语言的单词和语法。聚落是这些符号 的集合体,这些符号及符号间的排列组成了聚落基本的符号语言。同时,这些符号中也 存在“语言中的方言”现象,变异后产生的新符号赋予不同聚落符号风景的差异性,由 此形成聚落多样化的地域特征。 这些符号在聚落中反复出现,通过形态、功能、结构、材料的变化表述历史的变迁, 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心理认知,唤起不同的情景图式及“记忆”片断,形 成众多符号化的场所。因此,从更高层次上看,聚落是由这些“符号场”串连起来的叙 事过程,讲述历史、社会与人的关系。人们对聚落的风景的认知,是这些“符号场”生 成的情景图式的拼凑与重组过程,可以说,人们眼中的聚落是作为历史性、故事性的风 第二章水边聚落的语言模式及其变迁 景而存在的。 众所周知,地形与气候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任何活动、变化都受它左右,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这些地理条件可以看作是“场”形成的基础要素。水边聚落有别于其他聚落 的特色就在于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及聚落与水的密切关系,因而其特有的符号化空问也 与此相关联。这些具有水边特色的符号,作为水边聚落的一种标志性“记号”,它们的 集合形成了聚落特有的“记号场”,人们透过这些标记,感受水边聚落强烈的空间性格, 反映出不同的场所认知。 因此,对水边聚落符号场的把握,应首先从对符号种类的识别开始。桥空间、水埠 空间、亲水广场空间、水体空间是水边聚落主要的特色符号。下面,对它们的符号特性 进行逐一介绍。 1 桥桥既是连通河道两边聚落的媒介,也是进出两边聚落的象征性边界,具有 控制内外秩序的“门”的符号意义。因此,在许多水 边聚落中,桥都处于聚落边界的位置,起到防御作用。 古代延续的“桥楼制”,实际上就是从高度、体量上 强调了桥这种“门”的符号特性;栅桥的设置则更体 现了桥作为“门”的原始功能。同时,桥架设于平坦 开阔的水平面上,作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垂直面,成为 水体轴线上的对景和终止要素,桥身的拱起保持了视 线的贯穿,形成视野开阔的“门道”( = 刃留争,纠。 2 水埠水埠实际上起到打破封闭空间的 “孔洞”、“窗口”效应,赋予沉闷的河岸空间以生气, 使两个相互隔绝的线性空间发生关系,加强了空间整 体的开放性。水埠直接控制着水、陆交通的出入交流, 维持不同空间层次的秩序。它还加强了聚落内部与外图2 一l o 部环境、聚落之间的交流、传输,达到河道内外的视 线的贯通,使水系空间的向心性更为突出。它的存在 为来往进出的人们打开了河道“豁i = 1 ”,这正是它特 有的符号意义( = 理厨2 - 1 。 3 亲水广场东方的广场作为与外部交流的 空地,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性广场或商业性广场。广场 符号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交流机会的“中心”,是 聚落中的“中庭”。为满足人们对交流的需要,在聚 落中不止一处地设置这种空间。往往是以多个中心的 形式出现,彼此之间又存在等级差异,以区分各自的 重要性与象征意义。在水边聚落中,亲水广场与水的 密切关系,无疑注定了它是整个聚落内部生活与外部 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它的风格直接折射出整个聚落 图2 1 l 江南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形态、意识及聚落生活的基本特征。因而,功能的多样化与聚落精神的共鸣是这一场 所营造的重点。水这一与众不同的特质,更应该在广场中发挥突出作用,成为广场 的“中心”,这样才符合人们亲近水源的冀望。 4 水体空问水体空间作为聚落的起源,是聚落形成的定位轴线,直接决定了聚 落的布局与排列。水体空间还提供了聚落早期与外部交流的交通、运输途径,造就了早 期聚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因此,水体空间除了是功能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它激起人 们对自然力水的联想,保留着人们原始意识中对水的认知,唤起水边生活模式的记 忆,并最终沉淀为对这些图式的一种认知符号。 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