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临潼新丰秦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2 0 0 7 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发掘了5 9 4 座小型秦 墓,这批秦墓是关中地区迄今为止一次性发掘的数量最多的秦墓,同时,又是关 中东部地区首次发掘的大规模秦墓群。因其地处临潼新丰,历史上曾是秦戏邑、 丽邑及汉新丰故城所在,这批墓葬的发现对确认秦戏邑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 索。 本文通过对出土遗物尤其是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将5 9 4 座墓葬分为战国中 期晚段、战国晚期、战国末期至秦代、秦末汉初四段,并根据分期及陶器组合, 对墓地结构与布局、随葬器物及分期反映的问题、墓主身份及文化因素等方面进 行了相关研究,显示出这批墓葬为战国中晚期至秦代秦之“戏邑内居民的墓葬 区,反映出秦文化、三晋文化及西北戎人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并较多的受到三 晋文化影响。 关键词:l 临潼,新丰,秦墓,戏邑 a b s t r a c t i n2 0 0 7 ,t h ea c h e a o l g i s t se x c a v a t e d5 9 4s m a l lt o m b sw h i c hb l o w st ot h 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t ot h ee n do fq i nd y n a s t y ,t h i st o m bi st h eb i g g i s t o n et h a th a v eb e e ne x c a v a t e di nt h em i d d l eo fs h a a n x ip r o v e n c e m e a n w h i l e ,i ti st h e l a r g i s to n ei ne a s to ft h em i d d l eo fs h a a n x ip r o v e n c e a st h et o m bl o c a t e di nt h e x i n f e n gs u b - d i s t r i c to f f i c e so fl i n t o n gc o u n t y ,i ti st h ex ib o r o u g h ,l ib o r o u g h o ft h e q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x i n f e n g b o r o u g hb e l o n g st ot h eh a nd y n a s t y ,s ot h a tt h et o m b h a v em a n ym e s s a g e sf o ru st oa f f i r mt h es i t eo f x ib o r o u g ho ft h eq i nd y n a s t y t h o u g ha n a l y z e dt h ep o r e r yb yt y p o l o g y ,t h i sp a p e rc l a s s i f i e d5 9 4t o m b si n t o4 p e r i o d ,t h a ti s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h em i d d l eo fw a r r i n gs t a t e s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 ,l a t e r p e d o d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 ,t h eq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e n do ft h e q i n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i sp e r i o da n dt h ew e a v eo ft h ep o t t e r y ,t h ea u t h o rm a k et h e c o n d u c to ft h e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t h a ti s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l a y o u to ft h ec e m e t e r y , r e f l e c tt h ei s s u eo ft h ef u n e r a r yo b j e c t sa n dt h ep h a s e s ,o w n e ri d e n t i t ya n dc u l t u r a l f a c t o r se t c i ts h o w st h a tt h i st o m b si sp e o p l eo ft h ex ib o r o u g ho ft h eq i nd y n a s t yi n t h em i d d l eo fw a r r i n gs t a t e s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t ot h ee n do ft h eq i nd y n a s t y t h e r e a r eav a r i e t yo f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i nt h i sc e m e t e r yi n c l u d eq i n ,s a n j i na n dr o n gp e o p l e i nn o r t h w e s to fc h i n a ,m o r eb yt h ec u l t u r a li m p a c to fs a n j i n k e yw o r d :l i n t o n g ,x i n f e n g ,q i nt o m b s ,r e s e a r c h 图表目录 图一临潼新丰秦墓位置示意图3 图二m 4 3 平、剖面图5 图三m 6 6 8 平、剖面图7 图四m 1 4 平、剖面图8 图五m 8 5 平、剖面图1 1 图六m 3 0 3 平、剖面图1 2 图七m 4 5 9 平、剖面图1 3 图八 6 7 3 平、剖面图1 4 图九i v 2 0 9 平、剖面图1 5 图一0m 5 6 平、剖面图1 6 图一一m 1 8 6 平、剖面图1 7 图一二m 6 2 5 平、剖面图1 8 图一三屈肢葬人骨2 2 图一四直肢葬人骨2 3 图一五陶鬲、陶鍪、陶困、陶觑2 4 图一六陶鼎2 6 图一七陶壶3 0 图一八细颈壶、茧形壶、蒜头壶3 1 图一九敝口罐、双耳罐3 3 图二0 小口罐3 4 图二一大口罐3 5 图二二陶缶3 7 图二三陶釜3 9 图二四陶盆4 2 图二五陶甑4 3 图二六陶盂4 5 图二七陶盒、陶钵、陶豆4 6 图- - a 图二九 图三o 图三一 图三二 图三三 图三四 图三五 图三六 图三七 图三八 图三九 图四0 图四一 图四二 图四三 图四四 图四五 图四六 图四七 图四八 图四九 图五0 图五一 图五二 图五三 图五四 图五五 图五六 铜鼎、铜壶4 7 陶文及铜钱4 8 m 7 2 1 陶器组合5 0 m 2 5 6 陶器组合5 0 m 6 陶器组合5 l m 1 4 0 陶器组合5 2 m 2 9 陶器组合5 3 m 2 3 0 陶器组合5 3 m 4 1 2 陶器组合5 4 m 1 5 3 陶器组合5 4 m 1 2 陶器组合i 5 5 m 7 0 4 陶器组合5 5 m 4 1 6 陶器组合5 6 m 3 6 3 陶器组合5 6 m 1 2 9 陶器组合5 7 m 3 1 3 陶器组合5 7 m 6 4 0 陶器组合5 7 m 5 6 6 陶器组合5 8 m 7 8 陶器组合5 8 m 6 6 3 陶器组合5 9 m 2 0 8 陶器组合5 9 m 3 9 3 陶器组合5 9 m 2 5 1 陶器组合6 0 m 3 3 3 陶器组合6 0 m 5 0 9 陶器组合6 0 m 4 7 6 陶器组合6 1 m 2 8 0 陶器组合6 1 其他地区出土典型陶罐7 1 其他地区出土典型陶罐7 3 v 图五七其他地区出土典型陶罐7 3 表1 棺椁情况统计表2 1 表2 新丰秦墓分期图表6 5 表3新丰秦墓典型陶器型式演变及共存关系表6 9 表4 关中地区秦墓铜、陶礼器情况统计表j 8 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幽雏蓟指导教师签名: 甲 年r 月) 昭 唧年j - , 9 珍e t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 , e r 恩。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酬、帚冈0 上甲年r 月工8 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引言 上一j 一 刖吾 墓葬研究作为有关秦人、秦族、秦文化研究的重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截止目前,在关中地区已发掘秦墓葬多处,并有陇县店予秦墓、咸阳任家嘴眨1 、 咸阳塔尔坡秦墓t 3 1 西安南郊秦墓 4 1 西安北郊秦墓t 5 1 西安尤家庄秦墓6 1 等 专门的秦墓葬报告出版,有关秦墓的发掘简报也有多篇刊发,在此基础上,学者 们分别从已发掘的单个战国秦人墓地、秦人墓葬葬式、文化因素分析、时代分期、 墓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论述,为秦文化研究向纵 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和论著。 2 0 0 7 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发掘了7 0 0 余座古墓 葬,其中秦墓5 9 4 座。这批秦墓是关中地区迄今为止一次性发掘的数量最多的秦 墓,同时,又是关中东部地区首次发掘的大规模秦墓群。因其地处临潼新丰,历 史上曾是秦戏邑、丽邑及汉新丰故城所在,这批墓葬的发现对确认秦戏邑的位置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批墓葬出土遗物尤其是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对所发掘墓 葬进行分期探讨,进而对墓葬所反映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足之处请方家 指正。 第二节区域历史地理背景 墓地所在的新丰街道办事处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约1 0 公里。关于临潼的地 名由来,清乾隆版临潼县志载,宋大中祥符八年( 公元1 0 1 5 年) ,“以临、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 9 9 8 年8 月第1 版。 z 1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任家咀秦墓,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第l 版。 盱1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尔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 9 9 8 年8 月第l 版。 4 1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秦墓,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1 1 月第l 版。 b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秦墓,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1 0 月第1 版。 哺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尤家庄秦墓,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8 年8 月第l 版。 前言 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1 。 西周时,据传骊戎国在骊山一带,水经注记:“戏水北迳丽戎城东”,有 人据此推测骊戎国在清临潼县城东2 4 里戏水之西1 2 3 。史记六国表载:“秦 厉共公十六年补庞戏城。 公元前3 8 3 年秦献公城栎阳,临潼遂为京残之地,处 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秦王政1 6 年( 公元前2 3 1 年) ,在戏 水之西设丽邑3 1 ,附近有鸿门遗址( 即历史上鸿门宴的遗址) 。西汉高祖十年( 公 元前1 9 7 年) ,在今临潼城东1 8 里设新丰县,属京兆尹;水经注载:“汉高帝 王关中,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名日新丰 1 4 1 。 东汉灵帝末年( 公元1 8 9 年) ,曾在新丰侨设阴盘县,至晋时始分新丰地实 设阴盘,属京兆郡;北周时,霸城、阴盘同时撤销5 1 :唐武则天垂拱二年( 公元 6 8 6 年) ,改新丰为庆山,天授二年( 公元6 9 1 年) ,又于零口设鸿门县,唐中宗 神龙元年( 公元7 0 5 年) ,复庆山为新丰:唐玄宗天宝三年( 公元7 4 7 年) ,于骊 山下华清宫北设会昌县,天宝七年( 公元7 4 8 年) ,改会昌为昭应县“1 ;北宋时,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公元1 0 1 5 年) ,改昭应为临潼盱1 :元世祖至元四年( 公元 1 2 6 7 年) ,将渭河北栎阳县撤销并入临潼,临潼遂有渭河南北两部,明清时均属 西安府啪。 第三节墓地概况 新丰秦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屈家村东南、渭河南岸的二级台 地、西安铁路枢纽工程新丰编组站扩能改造项目的取土场范围内,地理坐标为北 纬3 4 。2 6 5 9 7 ,东经1 0 9 。1 7 1 5 8 ,高程为3 8 0 米;南为陇海铁路线, 北侧为西潼高速公路;该处西南距新丰街道办事处3 6 、距秦始皇帝陵6 、西距 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t 临潼县志8 5 0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8 月第l 版。 旺1 陕西省l 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潼县志8 4 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8 月第l 版。 b 1 【汉】司马迁:史记:“始皇十六年,魏献地于秦,置丽邑。”中华书局,1 9 8 2 年1 1 月第2 版。【北魏】 郦道元,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戏水北迳丽戎城东,秦之丽邑矣。”2 0 0 7 年7 月第l 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陈桥驿校证,2 0 0 7 年7 月第l 版 b 1 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1 1 月第l 版。 1 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潼县志2 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8 月第l 版。“垂拱二年, 有山涌出,武后以为体应名庆山。因改县( 新丰) 为庆山县。”“天授二年,置鸿州于零口”“神龙元年,复 庆山为新丰。”“天宝元年,更骊山日会昌山。三载,以县去宫远,析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省新 丰入会昌县,更会昌县日昭应县,在华清宫北” 【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2 9 页:“大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应宫名,改县日临潼。” 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第l 版。 噶1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六1 1 7 页,本纪第六世祖三“至元四年,省安西路栎阳县入临潼”,中华书 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3 9 公里。( 图一) 在该台地南北长约2 0 0 、东西宽约1 5 0 0 米,总面积达3 0 万平方米区域内共 发掘古墓葬7 2 3 座,其中秦墓共计5 9 4 座。发掘资料显示,新丰秦墓墓葬形制可 分为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洞室墓两类;其中以洞室墓为绝大多数,其又分为 直线洞室墓和偏洞室墓两种;葬式绝大多数为蜷屈较甚的屈肢葬;部分竖穴土坑 墓为一棺一椁,其余墓葬皆为单棺,发掘过程中在墓室底部残留有长方形木棺痕 迹,部分洞室墓有封门遗迹;出土器物为铜鼎、铜壶等铜礼器,陶鼎、壶、和等 仿铜陶礼器,陶釜、罐、盆、甑等日用陶器,根据墓葬形制、葬具葬式及随葬品 组合判断为战国中晚期至秦末的秦人墓葬。 圈一临潼新车秦墓位置示意图 第一章墓葬形制 第一章墓葬形制 5 9 4 座墓葬形制上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竖穴土坑墓以二层台的分布 情况不同形成差别;洞室墓以洞室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偏洞室墓和直线洞室墓两 种。现将这些墓葬分为a 、b 、c 三型。 a 型,带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共5 2 座,其中3 座墓葬破坏严 重,仅余二层台以下的墓室部分,无法判断二层台上部情况。这类墓葬平面均为 长方形,其下带竖穴二层台。 根据二层台以上的墓圹形制不同可分为a 、b 两亚型。 a a 型,l 座。二层台以上的墓圹口、底尺寸相同,墓圹壁无收分。 m 4 3 ,为带二层台的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 7 0 度,二层台以上的 墓圹东西长3 、南北宽2 4 0 、深3 9 2 米,东面无生土二层台,其余三面宽度分别 为南侧0 7 、西侧o 7 0 、北侧o 5 0 米,二层台高度为o 9 0 米;竖穴墓室东西长 2 3 0 、南北宽1 2 0 、深0 9 0 米;墓室中部有一木棺,已朽;人骨头西足东,侧身 屈肢,下肢骨向上弯曲几近9 0 。;墓室南壁下有陶鼎、壶、罐、盆、甑、釜6 件随葬品( 图- - ) 。 a b 型,4 8 座,二层台以上的墓圹呈口大底小的敞口型,平面亦为长方形。 根据二层台底部墓室情况可分为i 、i i 两式。 i 式,1 座。二层台以上的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墓底四面带生土二层台,二 层台自口部以下墓壁渐次向外略有扩大,使墓室壁呈口小底大形状。 m 6 6 8 ,为东西向带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2 7 5 度。二层台以 上的墓圹为口大底小的敞口型,坑壁斜直,口部东西长5 5 0 、南北宽4 4 0 米, 底部长3 5 0 、宽2 8 5 米,深5 5 0 米;二层台面尺寸分别为东侧宽0 4 4 、南侧宽 0 4 6 、西侧宽0 4 4 、北侧宽o 4 8 米;二层台面以下的墓室上口东西长3 5 0 、南北 宽、深0 8 0 米;墓室中部有一长方形木棺,已朽,仅余棺痕;棺内人骨腐朽严 重,头西足东,侧身屈肢,下肢蜷曲特甚,双腿覆压于腹腔;在膝部发现铜带钩 1 件,墓室南侧偏西随葬铁釜1 件( 图三) 。 i i 式,4 7 座。二层台以上的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墓底带生土二层台,二层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台壁面为竖直。此类墓葬占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的绝大多数,该类墓葬大多数墓底 a a a 01 0 0 厘米 iiiiii 图二m 4 3 平、剖面图 1 a a 玎式陶盆2 i i 式细颈壶3 a a l i 式陶釜4 铜鼎5 a i 式大口罐6 c 型陶釜7 b a i f 式陶鼎8 i i 式盆形甑 i士jv,北 第一章墓葬形制 四面均带有生土二层台,仅有1 座墓葬( m 6 9 ) 带有2 个生土二层台。从现 有痕迹来看,这类墓葬有的在墓室有立柱、枕木、棚木,以此形成一椁的形制, 有的无法判定有无椁,仅发现有木棺痕迹。 m 1 4 ,为东西向带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2 7 0 。二层台 以上的墓圹为口大底小的敞口型,坑壁斜直,口部东西长6 4 跌南北长4 6 2 4 8 8 米,底部长4 6 8 、宽3 1 6 - 3 3 6 米,深7 5 0 米;台面尺寸分别为东端宽o 5 0 、 南端宽o 4 8 0 5 4 、西端宽0 5 0 、北端宽o 9 6 一1 0 0 米,二层台高约1 0 4 米;墓 室底部有南北向4 块枕木,四面墓壁有1 8 根立柱,其中南、北两壁各有7 根、 东、西两壁各有2 根立柱,二层台面上残留有4 根棚木槽,由这些枕木、立柱、 棚木共同组成椁室;枕木上为木棺,已朽,长2 3 0 、宽0 7 0 - 一0 8 0 米;人骨头西 足东,腐朽严重,仰身屈肢,下肢稍有蜷曲:墓室西端有铜鼎、铜壶、铜木器座、 陶壶、陶钵、陶罐带盖、陶釜带盖、陶盆、小陶壶随葬品共计9 件及兽骨等( 图 四) 。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01 0 0 厘米 l l l 一 圈三m 6 6 8 平、剖面图 l 铜带钩2 铁鼎 7 第一章 墓葬形制 a a 一 图四m 1 4 平、剖面图 l 、5 i i 式细颁壶2 、4 陶豆3 铜器座6 铜鼎 7 b i i 式大口罐8 b 型陶釜9 a 1 1 式陶盆l o 鲁骨 8 北_上l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6 9 ,为东西向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方向为2 7 5 。二层台以上的墓圹 为口大底小的敞口型,上口东西长7 6 0 、南北宽4 4 8 米,下口长5 4 0 、宽3 2 6 米,墓圹深7 1 5 米:墓圹下带有两个生土二层台,上部二层台向下斜内收,台 面尺寸为东端宽o 5 0 、南端宽o 3 0 一川4 0 、西端宽o 4 0 、北端宽o 4 卜o 5 0 米, 高约0 7 4 米;下部二层台壁面竖直,台面尺寸为东端宽0 3 0 、南端宽0 2 6 、西 端宽0 4 6 、北端宽0 2 0 米,高约o 8 0 米;在墓圹西北角有当初开挖墓葬时留下 的吊土刷痕,西南角西、南两壁各有4 个脚窝;墓室内有木棺痕迹,东西长2 2 2 、 北宽o 8 6 0 9 2 米;人骨为仰身屈肢,下肢稍有蜷曲;人骨左侧有一把铜剑,盆 骨附近有一件铜带钩,另在墓室西北角及西部有铜鼎、铜壶、陶盒、陶盆、陶罐、 陶甑等随葬品共计8 件。 b 型,偏洞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墓道底部长边一侧凿一长方形洞室,共 1 2 9 座。此类墓葬根据洞室方向与墓道方向的差异可分为i 、i i 两式。 i 式,1 0 8 座。洞室与墓道方向一致,使两者的中线呈平行线式。此类墓葬 尺寸皆较小,多随葬一件陶釜或铜带钩即或无任何物品随葬:绝大多数为一棺, 部分在发掘时未见任何棺木痕迹,只有少量墓葬墓室底部有枕木,墓壁有立柱, 从而形成椁室形制;部分墓葬在墓室顶端有一头龛,放置有少量随葬品;少量墓 葬发现有封门木板痕迹,并有顶挡封门木的木柱痕迹。 如m 8 4 、m 8 5 两者一南一北紧挨,形制相似,大小相近。 m 8 4 ,为东西向偏洞室墓,墓室开于墓道北壁,方向2 7 0 。墓道为口大底 小的敝口型,收分较大,壁面斜直,上口东西长6 5 8 、南北宽5 0 6 米,下口东 西长4 2 6 、南北宽2 8 6 米,深7 7 0 米;在墓道北部有一近长方形土坑,东西长 2 9 6 、南北宽1 7 2 、深约0 8 4 米,坑壁向下斜收,从而在墓道东、南、西三侧形 成生土二层台,高约0 6 8 米;在土坑部位墓道北壁向北开有东西向长方形洞室, 墓室长3 3 、宽1 5 8 、高约1 8 0 米;木棺,已朽,长约2 1 0 、宽约0 8 0 米;人骨 为仰身直肢。在墓室西北角及东端有两个圆形盗洞。 m 8 5 ,为东西向偏洞室墓,墓室开于墓道南壁,方向2 7 0 。墓道为口大底 小的敞口型,上口东西长6 8 5 、南北宽4 4 p - 4 6 2 米,底端东西长4 2 0 、南北宽 2 4 8 2 5 8 米,深7 0 0 米;墓室开于墓道南壁,长3 6 2 、宽1 8 卜1 9 0 、高约2 0 6 米:在墓室底部有东西向枕木3 根,南壁有3 根立柱,与底部的枕木相扣合,墓 9 第一章墓葬形制 室东、西两壁发现有朽木痕迹;在墓道底部偏北位置发现一个柱洞,内有朽木痕 迹,当为顶挡封门木的木材留下的痕迹;墓室内有棺木朽痕,长2 3 4 、宽o 9 4 - - - 0 9 6 米;人骨保存较差,仰身直肢,头西足东;在墓室西端有一圆形盗洞,仅 出土有铜器钮、残片及少量兽骨( 图五) 。 m 3 0 3 ,为东西向偏洞室墓,方向2 7 5 。墓道平面为长方形,呈口大底小 的敞口型,墓道上口东西长4 5 2 、南北宽3 3 0 米,底部长3 0 6 、宽1 9 2 米,深 4 3 0 米;墓室开于墓道北壁,长2 0 4 、宽1 1 4 、高1 2 0 米;墓室东端有一小龛, 墓室口部有封门木板槽;人骨为仰身屈肢,头西足东,蜷曲较甚;墓室内有l 件 陶盆随葬( 图六) 。 i i 式,2 l 座。洞室与墓道方向不一致,使两者的中线呈垂直式。此类墓葬 方向以东西向为主,有少量为南北向;部分墓葬有封门木板及棺木痕迹,有些墓 葬未见封门木及棺木:多无任何随葬品,有随葬品的也以一件日用陶器或带钩为 主,仅有5 座墓葬随葬器物为2 件以上。 m 4 5 9 ,为南北向偏洞室墓,方向为1 7 8 。墓道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呈 口大底小的敞口型,上口长3 6 0 _ _ 3 8 0 、宽3 2 8 米,底部长2 9 2 、宽2 2 0 、深 4 0 2 米;墓室长2 1 0 、宽1 1 0 、高1 1 2 米;棺木已朽,长1 6 0 、宽o 8 0 米;人 骨为侧身屈肢,头西足东,蜷曲较甚:出土有l 件铜带钩( 图七) 。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一a a 01 0 0 厘米 l j j _ j 图五m 8 5 平、剖面图 m 6 7 3 ,为东西向偏洞室墓,方向为2 7 5 。墓道为东西向长方形,呈口大 第一章墓葬形制 底小的敞口型,上口长6 8 8 、宽5 1 0 米,下口长4 7 0 、宽2 9 0 、深5 6 4 米;墓 a 01 0 0 厘米 l 上j l 上j 图六k 1 3 0 3 平、剖面图 1 a l i l 式陶盆 室开于墓道北壁,平面为梯形,长2 6 8 、宽1 0 卜1 3 2 、高1 3 0 米;在墓室西壁 有一小龛,墓室口有封门木痕迹;木棺已朽,长2 o o 、宽o 7 0 - _ 0 8 0 米:人骨已 朽不存;墓室及小龛内出土陶鼎、陶甑、陶壶、陶釜、陶罐、铜带钩共计8 件( 图 八) 。 c 型,4 1 3 座,直线洞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墓道下部短边一端开凿有长方 形洞室,使墓道与墓室的中线呈一条直线。这类墓葬占墓葬总数的绝大多数。根 据墓室与墓道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可分为c a 型、c b 型。 c a 型,墓室与墓道在同一条直线上,4 1 0 座。其中东西向3 5 7 座,南北向 5 3 座,东西向墓葬中墓室带小龛的8 1 座,南北向墓葬中带小龛的1 6 座,除m 6 8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01 0 0 厘米 l l 上_ _ i j j 图七- 1 4 5 9 平、剖面图 l 铜带钩 龛位于墓道内外,其余皆位于墓室内,另有m 6 7 7 墓道内有一南北向侧室;其中 有一座( m 3 9 ) 为双洞室墓,其余皆为单洞室;部分墓葬墓室口部有封门木痕迹, 有一座墓葬墓室底部堆垫有木炭。这类墓葬形制尺寸总体较大,墓道为口大底小 的长方形,有的收分较大,距地表较深;墓室均为长方形穹窿顶,墓室与墓道之 间用封门木或木棍封堵,发掘中有些封门木痕迹很明显,有些未见封门木迹象。 这类墓葬墓室多高于墓道,两者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除m 1 9 6 为双人合葬外, 其余皆为单人葬;随葬器物以日用陶器为主,部分随葬有青铜鼎、壶等礼器。 北尘i邗 重一 第一章墓葬形制 a l i _ - 上j _ _ _ j 图八 6 7 3 平、剖面图 1 b a m 式陶鼎2 式盆形甑3 a i i 式陶壶4 a m i 式陶 釜5 a i i 式小口罐6 a i i 式陶壶7 铜带钩8 兽骨 m 3 5 ,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为2 7 5 。墓道为口大底小的 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敞口型,上口长4 2 0 、宽3 3 2 米,下口长2 8 8 、宽2 2 4 - 心3 2 米,深3 2 0 米; 一一1 一一ii l i 一 一- j i 一一_ j 图九抛0 9 平、剖面图 1 b 1 式陶釜2 式盆形甑3 式陶盒4 c bi 式陶鼎 墓室长2 7 0 、宽o 9 2 1 0 4 、高米:木棺,已朽;人骨为侧身屈肢,头西足东, 蜷屈特甚;墓室内随葬有陶鼎、陶罐、陶釜、陶甑、铜带钩、铁削。 m 2 0 9 ,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为2 7 0 。墓道为口大底小 的敝口型,上口长4 o o 一_ 4 2 0 、宽2 5 8 2 8 0 米,底部长2 7 0 、宽1 8 0 米,深 4 8 8 米;墓室长2 5 8 、宽0 8 5 1 0 4 、高o 9 8 米;木棺,已朽,长1 3 8 、宽o 6 6 米;人骨为侧身屈肢,头西足东,蜷屈特甚;墓室内随葬有陶鼎、陶盒、陶釜、 陶甑( 图九) 。 北l斥t,i r 第一章墓葬形制 m 5 6 ,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为2 7 3 。墓道为口大底小的 图一0m 5 6 平、剖面图 1 铜盘2 铜鼎3 a i i 式陶釜4 铜镜 5 铜印6 铁器7 兽骨8 陶壶盖 敞口型,上口长5 3 7 、宽3 5 卜3 6 0 米,底部长3 4 0 、宽2 0 0 - - - 2 4 0 米,深5 8 4 米,墓道西南角西壁、南壁上下各有4 个脚窝:墓室长3 o o 、宽1 8 0 、高1 9 0 米,墓室口部有封门木板痕迹,北壁有一长方形龛,长0 6 6 、宽0 8 4 、高o 7 0 米;墓室内有4 根立柱痕迹,并有垫木和棚木痕迹,共同组成椁室,长2 6 0 、宽 1 4 0 、高1 7 0 米,椁上为长方形木棺,棺板现厚0 0 6 米,棺底有草木灰,长1 9 0 、 宽1 米:人骨为仰身屈肢,头西足东,下肢稍有蜷屈;墓室及龛内随葬有铜鼎带 盖、铜壶带盖、铜镜、铜印章、铁器及陶釜( 图一0 ) 。 1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1 8 6 ,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道洞室墓,方向为5 。墓道为口大底 0 1 0 0 厦米 l l l u j 图一一n 1 8 6 平,剖面图 l 铜带钩2 铜环3 铜壶带盏4 盯式陶盒5 a i i 式盂形甑6 a b l l i 式陶釜7 b at t 式陶鼎& a at i 式大几一 小的敞口型,上口长4 7 0 _ 4 9 0 、宽3 4 1 _ 3 5 0 米,底端长3 6 0 、宽2 4 0 米,深 5 7 0 米;墓道与墓室之间有一长方形甬道,长0 9 2 、宽1 6 4 米;墓室位于墓道 南端,长3 9 0 、宽1 4 卜1 6 8 、高1 1 0 米;墓室东、西两壁各有一龛,东龛长 o 7 0 、宽o 5 0 、高0 4 7 米,西龛长o 7 0 、宽o 4 8 、高o 4 5 米;人骨为仰身屈肢, 腐朽严重,头北足南,蜷屈特甚;龛内随葬有陶鼎、陶壶、陶盒、陶釜、陶甑、 陶罐、铜带钩、铜环( 图一一) 。 第一章墓葬形制 m 2 7 8 ,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为2 8 5 。,一棺一椁结构。 墓道为口大底小的敞口型,上口长6 7 4 、宽4 3 7 米,底端长5 2 6 、宽3 o o 米, 深6 o o 米;墓室长3 7 0 、宽1 7 0 、高1 6 0 米,墓室内有1 4 根垫木槽,长1 3 0 、 宽o 0 3 米,周围有立柱痕迹,组成椁室,椁室长3 3 0 、宽1 3 0 米,椁上为木棺, 尺寸不详;墓室口部有封门木痕迹,人骨腐朽不存;该墓被盗,仅出土有贝壳。 a 01 0 0 厘米 l j l 上j 图一二i d 6 2 5 平、剖面图 1 a i 式小口罐2 a b i i 式大口罐3 c a l i 式陶鼎4 i i 式细颈壶5 a b l l 式陶釜 6 b a i i i 式陶盆7 n 式盆形甑8 铜带钩9 铜镜l o 兽骨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b 型,3 座,m 1 0 4 、m 5 5 1 、m 6 2 5 ,墓室与墓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者 稍有偏差。 m 5 5 1 ,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为2 8 0 。墓道为口大底小 的敞口型,上口长3 8 8 、宽2 8 8 3 1 6 米,底端长2 4 6 、宽1 9 2 米,深4 3 2 米; 洞室进深2 3 0 、宽1 o o 1 3 0 、高米;木棺,已朽,棺底草木灰库o 0 3 米;人骨 为仰身屈肢,头西足东,蜷屈特甚;未见任何随葬品。 m 6 2 5 ,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为2 7 5 。墓道为口大底小 的敞口型,上口长5 2 8 5 3 8 、宽3 6 2 3 9 0 米,底端长3 9 0 、宽2 5 6 米,深5 5 0 米;洞室进深2 7 0 、宽1 2 4 , - 1 3 0 、高1 2 0 米;棺木已朽;人骨为侧身屈肢,蜷 屈特甚,头西足东;墓室内随葬有陶鼎、蒜头壶、陶罐、陶盆、陶甑、陶釜、铜 带钩共计8 件及兽骨( 图一二) 。 1 9 第二章葬具、葬式 第一节葬具 第二章葬具、葬式 5 9 4 座秦墓绝大多数为木质葬具,部分墓葬未发现葬具痕迹,无法辨别。 其中5 2 座a 型墓葬中,1 4 座墓葬为一棺椁结构,在墓室有垫木、立柱痕迹, 二层台上有棚木痕迹,由垫木、立柱、棚木组成墓葬椁室,椁上放置木棺:如 m 1 4 ,墓室底部有南北向4 块枕木,四面墓壁有1 8 根立柱,其中南、北两壁各 有7 根、东、西两壁各有2 根立柱,二层台面上残留有4 根棚木槽,由这些枕木、 立柱、棚木共同组成椁室;枕木上为木棺,已朽,长2 3 0 、宽0 7 沪- o 8 0 米:其 余均为单棺埋葬。从发掘情况来看,该型墓葬有椁木的均用长方形枋木组成。棺 木均为长方形,部分有头箱;仅有一座墓葬( m 5 7 2 ) 在墓室西端有一小龛。 b 型i 式绝大多数为一棺,部分在发掘时未见任何棺木痕迹,只有少量墓葬 墓室底部有枕木,墓壁有立柱,从而形成椁室形制;椁上为木棺。b 型i i 式均为 单棺,部分墓葬有封门木痕迹。 i 式墓葬仅发现1 座墓葬( m 8 5 ) 在墓室棺木底部有3 根枕木,墓壁有立柱 木痕迹,从而组成椁室,2 座( m 5 1 9 、m 6 1 6 ) 墓室底部有2 根垫木痕迹,均为 枋木,其余墓葬均为单棺;从发掘时观察,2 9 座墓葬有封门痕迹,其中一座墓 葬( m 5 0 3 ) 为竹篱笆封堵洞室,其余均为木板封门,封门系用圆形木柱顶挡, 在m 5 0 5 墓道南壁中部底端及其上方和东壁底部共发现3 个用以顶挡封门木的柱 窝;式墓葬有8 座墓葬发现有明显的封门木板痕迹,其余未发现有明确的封门 痕迹。i 型和i i 型墓葬棺木中均发现有草木灰痕迹,厚1 1 厘米。 c 型墓葬有6 座墓葬为一棺一椁结构,其余均为单棺;其中东西向墓葬中墓 室带小龛的8 1 座,南北向墓葬中带小龛的1 6 座;带椁室的墓葬系在墓室底部垫 以枋木,周围用立柱、顶部用棚木或盖板搭建而成,具体的扣合结构和方式不得 而知,仅在发掘时发现有枕木、立柱、棚木痕迹。如m 5 6 ,为一棺一椁结构, 椁室由枕木、立柱、棚木、盖板组成,在洞室南北两边壁各有4 个立柱,东壁有 3 根立柱,立柱为枋木,边长为o 2 0 米,墓室底部有南北向2 根枕木,枕木边长 为0 2 0 米,棚木及盖板尺寸不详,椁室长2 6 0 、宽1 4 0 、高1 7 0 米;椁内为木 2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棺,长1 9 0 、宽1 o o 米,棺板厚o 0 6 米,棺底草木灰厚o 0 4 珈0 5 米。 单棺墓葬为c 型墓葬的主流,均为木棺,棺板厚约o 0 6 米,除m 1 3 5 一座墓葬 墓型a bbc a a 棺椁 ii iii i c a c b 一棺一椁1 4l6 单棺 ll3 65 392 9 53 不明5 41 21 0 9 表1 棺椁情况统计表 在墓室棺底铺有一层木炭外,其余墓葬在棺底均铺有草木灰,厚0 0 2 o 0 6 米。 大部分墓葬在洞室口部发现有封门木痕迹,封门木结构为在洞室口的底部挖 一长条形凹槽,洞口两侧有的树以立柱,有的在洞壁上修出门框形状,洞顶修出 横梁槽,在槽内置枋木,洞口用木板封堵,模拟出木板门的形状;有的仅在洞口 用木板抵挡住洞口。 有2 座墓葬在墓室内有头箱,m 3 0 1 在椁室内放置有头箱,随葬器物置于头 箱内。 第二节葬式 5 9 4 座秦墓除m 3 9 为双洞式两人合葬、m 1 9 6 为单洞室双人合葬外,其他均 为单人葬,其中4 3 8 座墓葬发现有人骨,9 座仅能判断头向为西向,葬式不明, 1 5 6 座墓葬人骨不存。根据人骨下肢埋葬形态,可将其分为屈肢葬和直肢葬两类。 1 屈肢葬 即人骨胫骨与股骨明显弯曲,系埋葬时有意为之,共计3 9 7 座,其中2 座墓 葬人骨腐朽严重,仅能判断出为屈肢葬,另有3 9 5 座可辨别蜷屈情况。根据下肢 弯曲情况可将这3 9 5 座墓葬人骨分为i 、i i 、i i i 三式。 i 式,蜷屈特甚,胫骨与股骨重叠收于胸腔部位,上肢骨收于胸腔或腹部。 共计7 0 座,其中竖穴土坑墓有5 座墓葬、偏洞室墓有2 8 座墓葬、直线洞室墓有 3 7 座为此葬式( 图一三:1 3 ) 。 i i 式,蜷屈较甚,胫骨向后弯曲与股骨并拢向上折屈,与脊椎几近9 0 。 2 1 第二章葬具、葬式 共计9 2 座,其中竖穴土坑墓9 座、偏洞室墓1 6 座、直线洞室墓6 7 座墓葬为此 葬式( 图一三:忙6 ) 。 蠹谗 6 4 06 c a i j l j _ j 图一三屈肢葬人骨 1 - 3 i 式( m 3 3 7 6 6 8 ,3 0 ) 4 - 6 i i 式0 1 4 5 9 、5 2 2 ,3 0 3 ) 7 - 9 i i i 式( 9 、1 4 2 、5 0 5 ) i i i 式,蜷屈_ 般,胫骨与股骨向上略有蜷屈,共计2 3 3 座,其中竖穴土坑 墓1 9 座、偏洞室墓4 3 座、直线洞室墓1 7 1 座墓葬为此葬式( 图一三:卜9 ) 。 2 直肢葬 共计3 2 座。其为上体仰卧,下肢平伸。其中竖穴土坑墓3 座、偏洞室墓2 座、直线洞室墓2 7 座墓葬为此葬式( 图一四) 。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2 图一四直肢葬人骨 1 m 8 52 m 3 9 13 姗4 3 0 6 厘米 i i j 一 第三章随葬器物 第三章随葬器物 5 9 4 座秦墓有随葬品的墓葬为4 3 4 座,随葬器物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玉 石器、骨器等,现就具有分期特征的陶器、铜器等介绍如下。 一陶器 4 3 4 座有随葬品的墓葬中3 4 4 座出土有陶器,陶器分为陶鼎、壶、罐、釜、 盆、甑、缶、茧形壶、鬲等。 1 陶鬲 共计3 件。均为加砂红陶,根据形态可分为a 、b 、c 三型。 a 型,1 件。m 3 3 0 = 3 加砂红陶,斜方唇,鼓肩,深腹,腹壁略直,裆部较 宽并较低矮,三足为柱状并略向外撇;沿下饰交错绳纹,底部饰大麻点纹;外腹 壁有烟熏痕。通高1 7 6 、口径1 5 、腹深1 5 厘米( 图一五:4 ) 。 2 缓 f 一 5 06 厘米 l 、2 、4lii3 、5 、6 闰一五陶鬲、陶鍪、陶困、陶颇 1 b 墅陶鬲( m 3 3 3 :3 ) 2 c 型陶鬲( 1 1 4 7 6 :3 ) 3 陶鏊( m 7 t 8 :2 ) 4 a 砸陶鬲( 1 1 3 3 0 :3 ) 5 陶困0 1 3 3 0 :4 ) 6 陶舨( m 3 3 0 :6 ) b 型,l 件。m 3 3 3 :3 ,加砂红陶,方唇,敞口,束颈,溜肩,连裆,三足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铲脚袋状;颈下饰交错绳纹,外腹壁有烟熏痕。通高1 6 、口径1 5 3 、腹深1 2 3 厘米( 图一五:1 ) 。 c 型,1 件。m 4 7 6 :3 ,加沙红陶;方唇,侈口,溜肩,鼓腹,连裆,三锥 型袋装足;通体饰斜绳纹,外腹壁有烟熏痕。通高2 1 2 、口径1 6 4 、腹深1 8 厘 米( 图一五:2 ) 。 。 2 陶困 共计2 件。均为m 3 3 0 出土,为泥质灰陶,顶身连为一体,伞盖形顶,出沿, 沿下为柱状实心。m 3 3 0 :4 ,通高1 5 、檐径1 6 4 、腹径1 3 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包单位进场施工管理协议书4篇
- 合同审查及管理流程模板
- 安全教育题库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萧山幼儿合同制教师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回忆版本)
- 2025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副高级职称)试卷及答案
- 草原上的骑马经历草原风光写景15篇范文
- 法律合规风险评估与处理流程模板
- 新生儿窒息复苏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图像几何变换题库及答案
- 眼科用药护理试题及答案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美丽乡村建设课件
- 中频电疗法理疗(共60张PPT)精选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杭州医学院
- 黑底搭配大气企业宣传商业计划书商务通用PPT模板
- GB/T 17608-2006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 沪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 地下停车库设计统一规定
- 综合实践课《绳结》教学设计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电子课件-《市场营销》-A45-2298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
- (整理)ASME-B161.34规定的标准磅级阀门(常用材料)额定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