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人性理解.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人性理解.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人性理解.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人性理解.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人性理解.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物流”在经济学上的内涵是经济主体为满足消费者需要或其它目标,而克服空间 与时间距离,使货物( 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及其相关信息) 从供应地起点 到需求地的终点,经过采购、运输、保管、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环节 或其中某些环节而有效流动,使各环节组合成的整体功能最优化而进行的一系列计划、 实施计划和控制管理的经济运作模式。 仅在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物流”,无法把握“物流”的真正本质以及对于人与社会 发展的根本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命本性以及人性生成的思想对于理解“物流”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试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市场经济的“物流” 实践进行人性意义上的理解。 对市场经济的叫勿流”实践进行人性意义的理解,首先就要超越对于“物流”的单 纯经济学理解。在入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上说,“物流”是入的生产实践的具体内容,“物 流”因此具有实践性,应当在实践的意义上理解“物流”。 在实践的意义上理解“4 匆流”,“物流”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流通过程,而是人的 对象化活动的具体方式,也即人的“物质变换”的具体方式。“物质变换”既是人满足 自身需要的方式,也是人性生成的方式。在市场经济阶段,“物流”以产业化的方式加 速“物质变换”的过程,其目的是以“物化”的方式实现“人化”,即为人的全面发展 创造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时代,“物流”产业在国际上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对 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 重视,其原因在于“物流”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作方式,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这是因为:一方面,“物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克服了 时、空界限,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断走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事实;另一方面,“物 流”这一新型企业经济运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一 定物质产品的流动。由“物流”这一企业经济运作模式所反映的人类当代生存的“物化” 与“社会化”状态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 术的进步,人类必将摆脱“物化”这一生存状态而达至人的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时代的“物流”实践呈现出科技化及强化人的“物化”倾向的趋势,这些 趋势是人的“物质变换”水平提高的表现,但同时也蕴含着破坏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危 险因素,需要加以警惕和控制。但是,在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只 有通过发展“物”的方式才能为人的自我依赖阶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性生 成的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的“物流”实践,才能为加快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提供坚 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物流”;实践;市场经济;人性 1 a b s t r a c t t h el o g i s t i c si sa l le c o n o m i cc o r p u st on e e df o rt h ec o n t e n t e dc o n s u m e ro ro t h e rt a r g e t , b u to v e r c o m et h es p a c ea n dt i m ed i s t a n c e ,m a k eg o o d s ( i n c l u d et h eo r i g i n a lm a t e r i a l ,i nt h e c e n t e rp r o d u c ta n de n dp r o d u c t sa n di t sr e l a t e di n f o r m a t i o n ) f r o map o i n to f d e p a r t u r eo f s u p p l yt ot h et e r m i n a lp o i n to ft h en e e dg r o u n d ,t h r o u g hp u r c h a s e ,c o n v e y a n c e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 w a r e h o u s e ,p a c kt ou n l o a d ,p a c k ,c i r c u l a t et op r o c e s sa n dg ot o g e t h e rw i t ht os e n de t c t h e l i n ko ra m o n gt h e ms o m el i n k sb u tv a l i df l u x i o n ,m a k et h ew h o l ef u n c t i o nt h a te a c hl i n k c o n s t i t u t es u p e r i o rt ot u r nb u tas e r i e sp l a nf o rc a r r yo n ,c a r r yo u tt h ep l a na n dc o n t r o lt h e e c o n o m i c o p e r a t i o nm o d eo f m a n a g e m e n t 。 t h e l o g i s t i c si n d u s t r y i s c o m p a r e t o a m o n gn a t i o n s ”a c c e l e r a t o r ”o fp r o m o t et h e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b r i n g sa b o u t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o u rc o u n t r ye c o n o m ya n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e t y t h er e a s o n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l o g i s t i c si n d u s t r yi s e x t e n s i v ea m o n gt h ep e o p l et ov a l u e ,i t sr e a s o nl a yi nt h e l o g i s t i c st on o to n l yc h a n g et h e e c o n o m i c o p e r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f s o c i e t y ,b u ta l s or e t u r nt h ev a r i e t yo f t h ee x i s t e n c em e t h o dt h a t r e f l e c t e dt h ep e r s o no na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t h i si sb e c a u s eo f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l o g i s t i c s r e f l e c t e dt h e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t oo v e r c o m et h eh o u r ,e m p t yb o u n d a r y ,a c c u l t u r a t i n g t h ed e g r e et or a i s ec o n t i n u o u s l y ,h e a d i n gf o rt h i sf a c to ft h ep e r s o n s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o n 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l o g i s t i c st h i sn e w b u s i n e s se n t e r p r i s ee c o n o m y o p e r a t i o n m o d ea l s or e f l e c t e dt h ep e r s o n se x i s t e n c et ob ed e p e n do ni nt h ef l u x i o no ft h ec e r t a i n m a t e r i a lp r o d u c tw i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r ea n dm o r eo na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t h em a n k i n d t h i n go f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x i s t e n c er e f l e c tb yt h eb u s i n e s se n t e r p r i s e ”l o g i s t i c s ”e c o n o m yo p e r a t i o n m o d et u r nw i t ht h e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t h ea p p e a r a n c ei sj u s tt h eo u t c o m et h a tm a n k i n d sh i s t o r y d e v e l o p st h ec e r t a i ns t a g e ,a l o n g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a l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o fs c i e n c e ,t h em a n k i n dw i l l g e ta w a yf r o mt h et h i n gt o t u mt h i st os a v e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b u t r e a c ht ot h ep e r s o n s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t e n tf r o mc r a d l et ot h eg r a v e n e c e s s a r i l y n i st e x tt r i e st or e s e a r c hf r o mt h ec o n c e p to f l o g i s t i c s ”a n di ti si no u rc u r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l o g i s t i c s ”i st h ep e r s o nw h o m at h ee c o n o m yt h a tk i n di sa l ln e w o p e r a t i o nm o d e r e f l e c tt oa c c u l t u r a t et h ee x a l t a t i o no f t h e d e g r e e ;m a k e u s eo f t h em a r kt h i n k st od e v e l o pt h et h r e e g r e a t e s ta p p e a r a n c e st h e o r i e sc o n c e r n i n gt h ep e m o n ,t ot h ee c o n o m i cc o n d i t i o no f m e r c h a n d i s e f i r s tt h e p e r s o n l s e x i s t e n c ea p p e a r a n c eo fa n a l y t i c a lw a l tt h r e ea s p e c t s ,m a d et h ef i r s t s t e p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ot h e ”l o g i s t i c s ”a n dt h ep e r s o n s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d e g r e e o n l y 、v i s ht h e s et r e a t i s e s a b i l i t yf o rm e r c h a n d i s eu n d e re c o n o m i cc o n d i t i o nt h em a n k i n d se x i s t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al i t t l eb i t e x h a u s t e d m e a g e r d i n to f t h o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o f p r o b l e m k e y w o r d s :“c a r g o e sc i r c u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h u m a n i t y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丝! 出日期:丝丝:篁:匿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鍪奎蔓一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趔篁:堕h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簿 弓口 虽然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中国却仅有十几年历史。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对市场经济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视其为资本主义的经 济形式,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与认识处在初级阶段水平。尽管近十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有 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但对市场经济的理 解仍存在很多问题,各门具体科学只是对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进行研究,但对市场经济 的本质、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既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又符合中国特色 的市场经济观。这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同时也需要通过马克思哲学去 深入研究市场经济问题,把握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性内在 联系。这是从哲学角度研究市场经济的背景与前提。 目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各门具体科学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某一具 体问题的研究,不容易形成根本性的市场经济观。 二是在市场经济中实际从事工作的人研究市场经济往往受其所从事的实际活动的 限制,很难对市场经济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虽然也有人从哲学角度研究市场经济,但 往往又由于不熟悉市场经济的实践,没有市场经济的实际经历而陷入纸上谈兵。 三是当人们从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时,由于对马克思的哲 学思想存在误解,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对市场经济的批判与否定,从而在马克思的哲学 思想中找不到理解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思想依据。 由此可见,从根本上理解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哲学的理解相结合,这是很难的 理论问题。针对这一难题,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理论相结合的意义上探索研 究市场经济的新思路、新办法,理解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形成既符合市场经济本质 又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观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对于市场经济的哲学思考需要深入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对市 场经济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中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来说,现代“物流”实践 是一种新生事物,还缺乏哲学层面的理论反思。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关于人的经济活动方 式与人性生成的关系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反思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人性内涵与价 值,从而为更好地进行市场经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实践的人性本质 ( 一) 超越“物流”的经济学理解 近年来,在我国商品经济逐步步入正轨的情势下兴起了一股“物流热”。在这股热 潮中,从各个角度探讨“物流”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是对于“物流”究竟包括哪些内 容,确切的“物流”概念是什么,“物流”具有哪些功能等“物流”的基本问题,并没 有统一的认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国际上权威的“物流”概念和理论体系 尚未形成,对“物流”的内涵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开展“物流”研 究的起步较晚,特别是有关企业把“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来看待的时间较 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物流”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 到目前为止,关于“物流”的定义有十余种,但众多的“物流”定义并没有使人更 容易理解“物流”的本质特征。在“物流”领域中比较权威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 “物流”定义为: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 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哈佛大学商学院 的专家给出的定义是:为了全面实现某一个战略、目标或任务,把运输、供应、仓储、 维护、采购、承包和自动化综合成一个单一的功能,以确保每个环节的最优化。与哈佛 大学商学院相接近的日本学者的定义是:连接供给主体和消费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问差 异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指运输、保管和装卸等“物流”流通活动和与此相关的信息 传递活动。还有一些更简单的定义,如把“物流”定义为对货物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活动 中的计划、指令和豁督或者为满足消费的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问原材料、库存、 产品的有效流动的控制管理过程等等。 上述几种“物流”定义虽然表述不同,却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 “物流”产 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为了全面实现某一个战略、目标或任务。2 “物 流”是一个空间上的物理性移动过程,存在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并且从起点到终点的 物理性移动过程包括几个基本的环节:装卸、运输、供应、仓储、采购。3 “物流”过 程中移动的主体是货物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这里,货物包括原材料、中间过程的库存、 最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必需的各种单证、消费者需要的各种信息 和“物流”活动管理者需要的各种信息。4 “物流”的管理者:上述定义中没有明确“物 流”的管理者或组织者,但对其行为进行了表述,即:计划、指令和监督或计划、实施 与控制。5 “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进行恰当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确保“物流” 过程中各个环节功能最优化,保证“物流”过程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物流”概念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而目前的定义存在以下几个缺陷:第 一,“物流”作为一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表现形式,是一个经济过程,但其组织者在 概念中没有明确。第二,“物流”作为若干环节的功能组合,追求全过程的最优化,而 不是每一个环节或某一个环节的最优化,这一点应该明确。第三,“物流”的起点和终 点仍难咀明确定义,企业内部“物流”与企业外部“物流”,在概念上会存在明显的差 别。第四,“物流”的各环节在不同的定义中,表述的方式不同,但所有的表述都存在 严密性不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但这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研讨的问题。第五,“物 流”是一个引进的概念,在中文表述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第六,上述“物流”定 义中,所定义的对象不是“物流”本身的概念,而是“物流”管理的概念,因为“物流” 本身并不是一个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的行为者,也不是一种主动的经济活动,“物流” 的主体是物和信息,这两种东西都不可能自己开展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物流” 组织者,所以确切地说,上述定义是“物流”管理的定义。为了进一步明确“物流”这 一概念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使之具体化、明了化。 首先,从叫勿流”与物资流通的比较来看:自“物流”这个术语从日本引进我国以 来,实际上就一直是当作物资流通的缩略语来用的。但这样一种处理实际上只引进了这 个术语的“形”而忽视了它的“质”。虽然术语本身不具有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色彩, 但不同的概念却反映了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实质上“物流”与物资流通是完全不同的 两个概念。这是因为: 第一,物资流通指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生产资料与产品的交换,而“物流”指的则 是在社会分工协作的大生产过程中,物品从供应商向制造商或客户的物理性运动,是创 造实践性和场所性价值的企业经营活动。前者是宏观的,后者是微观的;前者是抽象的, 后者是具体的。 第二,物资流通中的“物质”是工业品生产资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论它自身 的属性还是他的流动过程都不具有商品和商品交易的性质,只是被政府部门行政性调拨 和分配的产品,“物流”中的“物”则是在市场上交易完毕且所有权已经转移了的商品, 即已卖出而没有交付或已买入而没有运回的货品。 第三,物资流通描述的是一个独立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之外的生产资料( 不是商品) 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行政计划来设计,由行政部门来执行的。对这一过程的研究, 只是为了揭示物资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关系的研究。“物流” 描述的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自愿组织或缴获行为。对“物流”的研究是为了降低企 业的有机构成资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一种地地道道 的服务技术经济研究。 第四,从服务的对象看物资流通是以服务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为目的的,而“物流” 不仅仅是一种物的流通现象,而是企业为客户的服务。“物流”活动在本质上是服务性 的,是为生产制造活动服务的。“物流”服务战略的制定是以企业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即如何组织资源或如何供应产品。“物流”服务的价值取向是让客户满意,所以市场经 济条件下,要看中研究“物流”服务的客户服务水平问题而不是“物流”的量对宏观资 源调配的贡献。 最后,从运行的渠道来看,无沦是资源的组织还是产品的销售,均有一个渠道关系 问题,物资流通的渠道是在企业内部靠行政隶属关系所维持的。而“物流”的渠道关系 是在服务与被服务的经营活动中。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在普遍的供求关系中筛选而成的, 渠道关系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维持成本。所以,“物流”活动的成本分析、 “物流”过程的成本分割以及“物流”系统的成本控制必然成为“物流”经济研究的永 恒主题。渠道关系就是市场,而渠道关系的形成不是靠行政隶属关系所能维持的。所以, 那种“主渠道”的观念应当暂时淡化一些。事实上,在过渡时期的“物流”活动中,“主 渠道”几乎无例外地枯萎,这就是市场竞争法则。至于“物流”活动配置资源的功能 则是它的宏观效果,而并不一定是“物流”活动主体的本意。 总之,“物流”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为生产服务的。“物流”服务的客户服 务水平及服务成本,是“物流”企业维持渠道关系取得服务利润的最根本手段。 基于如上阐述,本文试图做如下的定义:“物流”是经济主体为满足消费者需要或 其它目标,克服空间与时间距离,使货物( 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及其相关 信息) 从供应地起点到需求地的终点,经过采购、运输、保管、仓储、装卸、包装、流 通加工和配送等环节或其中某些环节而有效流动,使各环节组合成的整体功能最优化而 进行的一系列计划、实施计划和控制管理的经济运作模式。 但是,只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研究“物流”,还难以真正理解“物流”方式的本质 与价值,我们应该寻求通过马克思哲学,在哲学的意境中理解“物流”的超经济性,体 现人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的特质。从实际的“物流”经济活动来看,“物流” 是一种经济生活中物的流动,但我们仅仅局限于用物的眼光、物的视角去观察“物流”、 对待“物流”,就不能真正把握“物流”这种方式,也不能发现“物流”对人与社会发 展的价值。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用物的观点、物的方式来对待“物流”的思维方式,确立 用人的观点、社会历史的逻辑来理解和思考“物流”实践及其理论,并且通过这种对“物 流”的理解去理解市场经济,发现市场经济的人性价值。 所谓用人的观点理解“物流”实践,并通过“物流”实践去发现市场经济的人性价 值,就是把市场经济中“物流”实践放在人的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当中去理解,这种理 解的侧重点是理解和思考入是在发展到什么程度时需要“物流”实践这种经济活动方式; 人以何种能力和条件创造了“物流”实践这种经济活动方式;“物流”实践给人生成自 己的本性、推进社会的进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怎样的经济活动基础和条件; 人在“物流”实践中相比过去的人多生成了哪些新的本质与特征。 ( 二) “物流”实践是人的“物质变换”的一种具体方式 人是通过实践的方式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也即通过实践形成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 的交换关系。入的这种实践方式与动物维持生命存活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动物仅仪是 卧本能的生命与自然界发生自发的“物质交换”,而人则是以自觉的生命与自然界进行 4 自由的“物质变换”。在这种物质交换中,人的本性与物的本性是以主动性与对象性的 方式发生超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作为人的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的融合。人以自己生命的 思想、精神和智慧及其现实行为的内在力量作为改变和变换生命活动的对象,l j r s j , i - 在力 量的基础和纽带,获得自身的生命力,并通过这种力量,去构造自己生活世界与生活关 系。 通常,人们往往把这种生命力归结为来源于神圣的力量或者理性的力量。其实,人 的这种力量是人的全部精神和全部行动的实践力,是“物质变换”过程中生成和凝聚起 来的社会力。这两种力量归结起来,从根本上体现为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力。从这个 意义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以怎样的实践力、社会力即生产力进行物质变换,就有 怎样的生命力,人的生命就有怎样的极限,人的存在就有怎样的界限。 由此说来,以上论述蕴含着这样的涵义,人在进行“物质变换”时,内在力量与外 在力量即人与对象的关系是不断改变的,人的生命力一方面生成于“物质变换”的源泉, 同时也总是以新的力量丰富着生命的源泉。这也是一种转换,生命的转换。这个转换过 程实际e 就是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能力和水平的转变。以往我们习惯于用人的群体 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增强来诠释这种演变。其实,这个诠释过于笼统和简单,还不能具体 地揭示出人的力量以及人的本性的发展规律。从真实的情况看,人的“物质变换”能力 即生命力的发展始终是历史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并不是有多少个人力量机械地相加 为与原来不同的群体,也不在于把个人的力量归结为社会的力量。事实上,人作为历史 的存在拥有历史性的力量去进行“物质变换”,是今天人的能力不仅包括今天时空的生 命力,而且把古人或前一时代人的力量全部吸收过来。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人的力量 是人类整体的力量,单个人的能力是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整体能力。 此外,“物质变换”的历史性能力或力量还有更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在具体的经济 活动和经济形式中,人类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由此产生了人作为 “个人”及其“个性”的不同,从而使人拥有不同的生活关系。这是从另一方面理解市 场经济与人的自由个性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人与自然界关系中的“物质变换”,主要是通过生产性经济活动来发生和实现。因此, “物质变换”的内容、方式和水平取决于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活动的方式。人们总是凭 借一定的生产能力,在特定的经济形式中进行“物质变换”。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物质变换”的特征,体现着人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也体现着某种经 济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物流”实践就是反映“物质变换”的一种具体的经济形式。“物流”在表面上看来, 是“物”的流动,但其实质是人进行“物质变换”的一种具体方式。其中蕴含着人的一 切超自然的生命本性,以及由人的生命本性所形成的各种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 “物流”不仅仅是叫勿”的问题,其实质是人的问题。只有在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上才 能理解“物流”对于人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只有在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上才能理解“物 流”在人的生成过程中的历史变化以及对于人性生成的意义。 人的经济活动与生产能力的发展,经历着从自然性到超自然性再到新的自然性的历 e 史过程。这三个环节的区分,是按照两个尺度划分的。第一个尺度是人来自肉体的体力 与来自头脑的智慧所达到的程度以及这二者以谁为主、以何种方式结合并产生什么样的 生产能力:第二个尺度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人把自己作为何种存在,放在何辩地 位,获得何种成果。这两个尺度是有内在关系的。第一个尺度是第二个尺度的前提和基 础,第二个尺度是第一一个尺度的体现和结果。在整体上运用这两个尺度分析和概括人的 经济活动与生产能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形成如下看法: 在自然性阶段,人来自肉体的体力和来自头脑的智慧不很发达,在生产中体力居于 主导性地位,智力属于从属性因素,二者以经验性、群体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人们凭 借体力性与体验型的群体能力进行“物质变换”。在这个阶段,人依据自己群体的自然 性( 体力性) 的生产水平,依赖着自然界与自然力。在当时的入看来人无论是l 乍为个人 还是群体的力量在自然界的面前都是渺小的。只有依靠和崇拜自然,人才能从自然界那 旱获得维持生存的生活条件。这种状况,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期一直存在着。 在超自然性阶段,人的体力和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具根本性的变化是智力逐渐 取代了体力的主导地位,而体力则退居为从属性的力量。伴随着这种交化,智力与体力 超越经验性群体性的结合方式,以人的个性为基础,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形式结合起来。 这时,人们开始凭借智慧性、知识性的科学技术以及个体能力进行“物质变换”。在这 个历史时期,人依据增强了的个体知识能力和科技性生产水平,试图独立于自然界。在 这时的人看来,掌握了科学技术的知识性的人是顶天立地的,在人面前,自然界是可以 战胜的,而人则是伟大的。只要相信人,依赖人的力量,就不仅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 然,而且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种状况,从十八世纪市场经济确立与人的独 立性形成直至二十世纪,始终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与行动中。 新的自然阶段,是指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历史时代。在新的时代里,人在继续提高自 身体力与智力的基础上,追求智力与体力更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以人类性为基础、通 过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高度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界、也就是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 谐统一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这时,人即不是盲目的依赖和敬畏自然,也不是自大地凌驾 于自然界之上,而是以生命性的自然伦理观对待自己和自然界,以自我发展与自我节制 相结合的理念和行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并且以这种生存理念、生存文化和生存方式 进行“物质变换”。这种境界是当代人在新世纪的生命理想。 人性生成的过程是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以具体而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着。但 是,丰富多彩的方式只是历史的表象,要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又需要在人性生成的慈义上 进行。 6 二、在人性生成的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的“物流”实践 ( 一) “物流”形式的历史演变与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特征 我国“物流”活动是在上世纪8 0 年代未9 0 年代初,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逐步 发展起来的。根据“物流”活动的范围以及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把“物流”区 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 1 ) 传统“物流”。传统“物流”主要是在单个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这 种整合过程是分散地、独立地进行。企业与企业彼此之间较少发生业务上的联系。专家 认为,“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过程。从纵向 上看,“物流”活动涉及生产之前对原材料、能源等信息收集、分析、选址、采购及至 生产,到最后销售以及废品回收与处置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流”资源的有效 整合能够加快物资调转速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 率。所以它对单个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企业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的存在, 任何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都要受到其他企业的影响,所以这种内部资源整合的“物流” 活动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它受到很大的外部因素制约,所能挤占的利润空间也是十分 有限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内部整合过程由于涉及到部门及私人利益的再分配, 容易遭到攻击和反对,所以其结果也往往流于形式。 ( 2 ) 过渡“物流”。过渡“物流”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折的过程, 它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同时具有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某些特征,但又 不完全是两者。就“物流”管理而言,这个阶段的“物流”资源整合已经超越出一个企 业的范围,而是发生在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联盟物流”的形式。由于 “物流”整合的范围更广,而且资源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可以减少整合的难度。所以这 个阶段的“物流”管理活动能够较大幅度地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进而降低总成本,提 高利润空间。 ( 3 ) 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对过渡“物流”的发展和完善。当行业内部的 资源整合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行业内部的“物流”企业必然要突破仅仅为行业内部企 业服务的单一范围,全面地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于是就出现了现代“物 流”。现代“物流”实质是一种第三方“物流”,即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 即供给方和 要求方) 企业之外,专门为第一方和第二方企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物流”活 动。因此,现代“物流”的特征在于专业性和社会性。而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特征,所 以能够更好地起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作用。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是传统“物流”、 过渡“物流”和现代“物流”三种形式同时并存。其中,传统“物流”仍然占据重要地 位,过渡“物流”和现代“物流”成为发展的主流。 市场经济的“物流”实践是“物流”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握这一阶段的特征应当首 先理解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理解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可以有这样几 个视角:一是把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放在和自然经济“物质变换”的比较中去把握 其特征,并把市场经济放在十八世纪至今再到未来的完整历史过程中,整体性看它的“物 质变换”特征。二是把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放在人的体力、智力发展水平及其结合 方式的基础上去把握其特征。三是把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放在人与自然界彼此之间 从“物化”到“人化”的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其特征。按照这样的逻辑线索,有可能较为 准确、客观地发现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并做出合理的概括。 ( 1 )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应该首先分析自然经济“物 质变换”的特征,在自然经济时期,人们以依赖性的群体为单位,在彼此分散、封闭的 状态下通过简单的生产手段进行生产活动,用原始的农业、牧业、渔业等手段与自然界 接触并进行“物质变换”。这种“变换”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这 种状态的“物质变换”是以直接性、实体性和简单性为主要特征的,主要是以满足自己 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因此,这种“物质变换”的对象、手段和结果都带有浓厚的、“自 给自足”色彩和局限性,是自然性为主或依从自然的“物质变换”。“靠山吃山、靠水吃 水”的生产行为和生产观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状况,由于自然的稳定性及其在“物质变换” 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自然经济的“物质变换”往往是以稳定的非竞争的形式重复性地 进行,生活在某一自然环境中的人总是世代相继地、重复着特定的生产活动,以确定不 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着“物质变换”。 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则有了新的特征。市场经济的机制与条件打破了人的群体 依赖性,以个人独立性为基础在互相平等交往、等价交换的社会化状态下,通过知识性 科技手段进行生产活动,用现代化的立体性、多元性产业系统性地作用于自然对象并进 行复杂的“物质变换”。这种复杂性首先表现为“物质变换”往往是在跨越时间和空间 的广阔领域里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变换”突出地表现出间接性、资讯性和知识 性的智慧化特征。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而获得利润。因 此,这种“物质变换”的方式是市场性的,即按照市场交换的要求去选择“物质变换” 的对象、手段和结果,从而带有极大的主动性。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物质变换” 的灵活与竞争就成为极其重要的方法。 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和明显。特别是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物质变换”的范围向世界性的全球一体化发展;网路资 讯经济、知识经济成为“物质变换”的基本方式;从农业、工业生产发展到能源、交通、 建筑以及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是“物质变换”的主要领域。随着这些发展,人以更科 学、更普遍、更深入的方式变换着自然之物,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 2 ) 从人的视角上看,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在实质上是以个人独立为基础, 以人的科技知识为智慧性力量的,是这样的人对自然之物的创造。随着“物质变换”的 深入和发展,人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概括起来讲,人的素质在管理、科技、生产、 r 经营等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创造性、竞争性和开拓性能力有更大的提高。这 些变化使得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体现出显著的“人化自然”特征。商品中物的因素 贯注着越来越多的人的文化、知识、科技等智慧性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决定商品价值 的主要因素。这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物质变换”以人为本的特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以这种特征为基础的真实之理。 ( 3 )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经历了从对自然界索取、 改造、征服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的转变。这种转变在“物质变换”中是以单纯追求 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人与自然界和谐为特征的。当然,人们对自然界过分的索取所造成 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至今仍很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观念与行为仍然存在 于今天的生产与消费中。但是这些问题已经促使人类充分的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意识 到它的严重后果。因此,这些年来改造和转变“物质变换”的观念与方式已成为一种新 的文明浪潮。这种理性觉醒的生命潮流,将会使人与自然界更好地融合,使人以更为和 谐的方式进行“物质变换”。 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市场经济“物流”实践的理论基础。 现代“物流”产业在国际上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将对我国经济与社会 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原因 在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物流”产业发展在促进制造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调整了传 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形式,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其次, “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新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和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与传统运输企 业的发展。再次,“物流”产业发展还会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物流” 设备制造行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最后,“物流”在我国作为 一种新生的企业经济运作模式将引发社会结构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巨大变革。 ( 二) 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体现着人性生成的历史阶段 社会和人是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表现为 人们之间的自然性关系和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倾向和习性的不断社会化、个性化。这是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社会结构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 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在前市场经济阶段,人的需要结构比较简单,人的社会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 结构也较为简单。人直接依赖于生产的自然条件,依赖于自然血缘关系的共同体。人的 身上还带有它所脱胎的自然痕迹。前市场经济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前市场经济阶段,社会生产带有淳朴的性质,是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为直接 目的。人的物质欲望具有自然限制,这是在人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关系和人对人的直接依 赖关系的社会状态下,社会生产必然的自然界限。在前市场经济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分 工和商品交换,生产活动是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为界限。生产活动所关注的是物的使用 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人们追求的是具体的、实物性的财富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财 富即货币。从社会生产力状况看,在社会物质生产有了一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生产者 生产的产品既包括供自己消费的部分,又包括用来作为商品进行教化的部分。但是,在 前市场经济阶段,这两部分在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却是十分悬殊的,人们生产的绝大 部分产品适用于满足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只有少量的剩余产品用于交换。前市场 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产品是被看成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使用自 己的劳动为自己创造产品还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他人的产品。前者是生产者把自己的产 品当作直接的生存源泉,当作直接的使用价值,使生产和消费形成统一关系:后者是产 品经过一定的社会过程,经过与他人产品的社会交换的间接方式才成为他本人有用的产 品,是生产和消费的间接统一关系。从社会分:【状况看,在前市场经济阶段,社会分工 并不发达。首先,人们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客观生产条件主要不是由一定生产部门以加工 过的产品提供的,而是自然界现成地提供给人;其次,人们进行消费所需的生活资料也 不是由其他社会生产部门提供的而是由生产者自己生产。 人的需要的自然界限表明,在前市场经济阶段,社会生产是以人为目的的。所谓生 产以直接的使用价值为目的就是把产品供人使用的属性作为生产的目的,而不是以交换 价值即以追求货币这种一般社会财富为目的。可见,前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具有需要的 自然界限,生活在这一社会结构中的人也就是受人的需要的自然界限所局限的人,这时 人的发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简单使用价值的生产主要是人与自然的交换活动而不是人与人的社会交换活 动。在这一活动中,人所建立的是人对个别有用物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社 会关系。 其次,简单使用价值的生产具有相似性,乃至同质性。因此,在一定的共同体内部, 不可能发展起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社会分工,是不同劳动者生产不同的产品, 劳动产品的物质差别是交换的前提和动因。在狭隘的人群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缺乏社会 分工,人们只是根据个人直接需要生产必需的产品,以供自己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