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doc_第1页
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doc_第2页
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doc_第3页
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doc_第4页
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辩论文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姓 名:刘晓英 工作单位:靖边县水土保持监督站 时 间:2009年10月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刘晓英摘 要:黄土高原由于立地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就必须先研究造成流失的原因、特点,治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题词:水土流失; 原因; 特点; 危害; 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很多朝代在此建都,至今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它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省(区)的50个地(盟、州、市)、317个县(旗、市、区),总面积64万km2,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精粹所在地,也是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根据地。但她却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一、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二、水土流失的特点1、侵蚀强度大。该区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以上的水蚀面积达3.67万km2,占全国同类侵蚀强度面积的89%,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3万-5万t/km2。2、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3%,年产沙量却达11.82亿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3.19亿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72.5%。3、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沟谷面积虽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恶化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黄土高原地区贫困县有126个,贫困人口2300万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近1000万,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2、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该区年均入黄泥沙16亿t,约有4亿t沉积在下游河床,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平均高出地面4-6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但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同时,每年需要150亿m3左右的水资源量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拦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