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pdf_第1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pdf_第2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pdf_第3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pdf_第4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中 文 摘 要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破环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题,生态功能区划正是因此发展起来的。生态 功能区划就是在研究区域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内部综合生 态特征和服务功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对实现区域生态环 境的综合管理和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临汾市综合生态环境特点出发,在生态功能区划理论、原则 和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临汾市的具体实际,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且对 区划后的各小区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调控措施。 区划程序首先从土壤侵蚀、 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五个方面进行生态 环境现状评价;然后从土壤侵蚀和生境两个方面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 评价;再从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四个 方面进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最后在上述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 据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结果,结合临汾市实际情况,将全市分为 9 和生 态功能区和 24 个生态功能小区。根据各个小区生态功能特点的相似性, 将 24 个生态功能小区分为水源涵养、煤产业开发、水土保持、生物多样 性保护、水源地保护、城镇经济发展 6 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因地制宜 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调控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调控措施 abstrat ii abstra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 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how to achieve coordination growth in economic, social,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is therefore developed.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study abou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region, combining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se, we can divide the region into different ecological functional zones. thi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guide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general ec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infen c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bout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combined with specific conditions of linfen city, carried out on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and proposed ec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firstly, eco- environmental present situation was evaluated from soil erosion, water quality, air quality, biodiversit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econdly, eco-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was evaluated from soil erosion and habitat. then the import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was evaluated from water conservation, nutrient retenti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oil conservation. finally,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evalu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in linfen city, the whole city was divided into 9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and 24 minor areas. also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n areas, 24 minor areas were divided into 6 types, including water conservation,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water protectio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control and abstrat iii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ach type . key words: linfen city;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control measures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人类生活 所必须的空气、水、食物以及自然资源等,都在发生着重大而广泛的改变。在我国 的大部分地区,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经济活动的强度和规模在持续扩 大,对自然资源进行着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资源衰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 的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与削弱,人类福利和经济发展受到的阻碍和冲击也在 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一切资源和环境条件,它不 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食品、医药、木材及其它原料,还提供包括维持 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贮存营养物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环境与降解有 害有毒物质、减轻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的生态服务 【1】 。因此,区域的生态问题会直 接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维护和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进 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群落各不相同,人类活动对 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生态环境的地域分异性,导致生态环境具有 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结构与功能 【2】 。因此,要进行生态环境 的保护与规划建设,生态功能区划就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全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 受到人类的干扰,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生态环 境质量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最大程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环境适宜度的 需要,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人和生态环境间 的主次关系,区分不同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为区域经济 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生态区划、生态经济区划和生态功能 区划正是因此目的而生的 【3】 。 位于山西省西南地区的临汾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进程中,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区域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 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制约着临汾经济 的纵深发展,阻碍着临汾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生态功能区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2 划将临汾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各区域的生态 调控措施,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探索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 和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调控措施,为优化临汾市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制定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资源合理利用、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等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促使临汾经济逐渐向着有序状态转化,对于建设一个经济兴盛、政治开 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和环境优美的新临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概况 纵观大量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生态功能区划均是在生态区划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因此要了解生态功能区划的发展历史,也应首先从最具代表意义的生态区划 的发展概况开始研究。 在国外,生态区划起步于 19 世纪初的自然区划阶段。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德 (a.von.humboldt)首创了世界等温线图,并把植被的分布与气候有机结合起来。在此 基础上, 霍迈尔(h.ghommever)也发展了地表自然区划的观念以及在主要单元内部逐 级划分的概念,并设想出 4 级地理单元,从而开创了现代自然区划的研究 【4】 。然而 由于对自然调查不够充分及认识的局限性,早期的区划还缺乏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 和了解,主要停留在对自然界表面的认识上,区域划分的指标也只采用单一的因素, 如气候、地貌等。 1898 年,merriam 对美国的生命带和农作物带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可以说是生 态区划的雏形 【5】 。1899 年俄国地理学家道库恰也夫田(dokuchaev)由自然地带(或称 景观地带)的概念发展了生态区的概念 【6】 ,为进行生态区划奠定了概念基础。1905 年 英国生态学家 herbertson 在对全球各主要区域单元进行了区划和介绍后,提出进行 全球生态区划的必要性 【7】 ,在他倡导下,许多生态学家和地学家也开始日益关注生 态区划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生态区划的研究工作之中。1935 年英国生态学家坦 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 并指出生态系统是各个环境因 子综合作用形成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的结构系统 【8】 , 从此人们开始对生态系统的形成、 演变、结构和功能以及各个环境因子进行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植被为主体 的自然生态区划方面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并以气候(主要是水热因子)作为影响生态 系统(植被)分布的主导因子, 确立了一系列划分自然生态系统(植被)的气候指标体系。 第一章 引言 3 1976 年由美国生态学家贝利(bailey)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提出了美国生态区域的 等级系统,认为区划是按照其空间关系来组合自然单元的过程,并编制了美国生态 区域图,按地域、区、省和地段 4 个等级进行划分,这样可以在不同尺度上管理森 林、牧场和土地 【9】 ,他的研究引起了各国生态学家对生态区划的原则、依据、区划 指标、等级和方法等的研究和讨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区划的开始。 近年来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 注,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态区划的重要性,也开始认识到以前区划工作方面的缺 陷和不足。生态区划应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地向深度和 广度发展,在横向和纵向层次上都应该有所突破。人类活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生态区划工作者的重视,生态环境的服务性功能、经济 性功能越来越成为工作的重心,生态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在此基础上逐渐得到 发展。 1.2.2 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在自然区划和生态环境规划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现代自然区 划的开始是从 1931 竺可祯发表的“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始的 【10】 。20 世纪五六十年 代,我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自然地域特点的区划原则和区划指标,各省区也随即 进行了自己的自然区划。随后,区划的目的越来越趋于实用,主要是针对农、林、 牧、副、渔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全国农业区划方案。1956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自然区划工作。1959 年,由黄秉维主编完 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是在地貌、气候、水文、潜水、土壤、植被、动物 和昆虫 8 个部门自然区划的基础上编著的 【11】 ,这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 划专著,一直是农、林、牧、水、交通运输及国防等有关部门查询、应用和研究的 重要依据,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及地方自然区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巨大。1961 年 任美愕对区划指标应否统一、指标数量分析如何评价、区划等级单位如何拟定和各 级自然区域如何命名等问题上提出了与黄秉维方案不同的见解 【12】 。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自然工作者把生态系统的观点引进区划工作中,应用 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生态区划进行一般性的讨论,并把它们应用到区域农业的 经营管理中。赵松桥在 1983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指出,最低级区 划单位应与土地类型组合,并互相衔接 【13】 。1984 年席承藩等为满足当时规划和指导 农业生产的需,完成了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此书重点对自然区的自然特点、农业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4 现状、生产潜力和发展方向等作了讨论 【14】 。对自然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论述较为 详尽的是侯学煜在 1988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 【15】 ,他先 依据温度的差异将我国划分为 6 个温度带,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的差异把全国划分为 22 个生态区,再依据各生态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对生态系统的原理,提出了区域内 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由任美愕等 1992 年主编的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专著, 专门论述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与区划方案,并阐明了各个自然区资源利用与环境 整治问题 【16】 。 随着生态区划研究的继续深入,各单项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方案日益趋于完善, 但这些区划主要依据的是客观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按照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际间 的差异性进行的,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所采用的大多是经验方法。 2001 年傅伯杰针对这些问题,在研究众多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我国生态环境 综合区划方案 【17】 。此后又在总结其他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区划 方案,为各区域进一步建立生态功能区划构建了宏观的框架。同年国家环保局把甘 肃省作为试点开展了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在此基础上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 中心编制了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对一般省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方法、内 容、程序等做了一定了规范。这对于指导和规范各省的生态功能区划、合理安排区 域农、 林、 牧、 副、 渔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规划, 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8】 。 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生态 区划中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各种生态制图在方便研究和交流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 环保和生态部门的重视。 第二章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理论 5 第二章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理论 2.1 定义及内涵 生态功能,就是由生态结构决定或影响的自然生产力及维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 能力,亦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 效用 【19】 。从农业利用的角度看,人类对生态系统开发利用的目的就是获取尽可能多 的生物产品,所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生物生产功能;生态系统的人类生产生 活功能是指支撑整个区域各项职能运行的人类聚集场所,如城镇、居民点等;还有 一些地区,极易受环境影响,破坏后恢复难,容易造成生态危机,如水源地、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和保护功能。依据这三种相互关联 的生态功能的结合,可以对区域进行整体的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生态系统类型为基础,以生态特征、 空间结构、生产力、稳定性和人为活动对系统的生态关系及其整体功能的影响度为 指标进行的生态系统类型划分和空间定位 【20】 。通过归纳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 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可以将所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 的生态功能区。通过区划获得的评价和管理信息,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 合理安排利用生态资源,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力,具有重要的现 实和理论意义。 2.2 区划原则 【21,22】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目的是要明确一个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脆 弱敏感点,据此划分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从而为区域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建 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区域的生态环 境要素和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据此,生态功能区划需遵循的原则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是为了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指 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调整,因而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 的原则,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2)综合性及发生学原则 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特点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6 相对统一和协调的整体,它有自己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独特过程。因此,区划中必 须综合分析区域的各个系统成分及整体特征,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和区划依据, 才能揭示出生态系统功能的形成机制、区域差异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划单元在空间上应该是连续的,不应该存在断裂和彼此分离的部分。而且任 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空间上的重复性,是完整的自然单元。 (4)区域关联性原则 在评价与区划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考 虑与相邻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协调。在市域生态功能区划 中,还要注意周边市域、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功能机制对市域生态功能的影响。 (5)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的区划指标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就是据此 进行分区的。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环境,因此一个区域的生态特 点在空间上总体趋于一致。但由于具体生态因子的不同特点及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在区域内部,产生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异,形成不同的生态过程,为人类提 供不同的生态服务。 (6)完整性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必须保证区划单元的功能协调性,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 我调节能力。区划单元内部通过正常的物流、信息流的传输和交换,可以构成一个 独特、完整的网络结构。 (7)便于管理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和其它生态规划一样,最终是为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服务的。所 以在区划过程中,除了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外,还要照顾到当地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以便于政府的管理和决策,从而更加合 理、有效地保护升天环境。 2.3 区划指导思想 (1)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以此指导自 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规范空间开发顺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环境保 护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2)注重生态功能的保持。区域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第二章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理论 7 区域生态功能的保持和优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遵循自然法则的 同时,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争取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降低、不减少生态 环境中主要因素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保持和增进区域生态功能。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效益的关系,正 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和发展状况,进行适宜适度开发 【23】 。 (4)生态保护与建设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生态区划、生态保护的最终 目的和归宿还是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 更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宜的区划方案。 2.4 与生态区划的区别和联系 生态区划是指在对生态系统客观认识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原理和 方法,揭示自然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规律, 划分生态环境的区域单元,从而进行整合和分区 【24】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研究区域生 态因子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 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划分,为生态系统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 地理空间上的框架 【25】 。生态区划侧重的是对生态因子的研究,通过研究揭示生态系 统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将生态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在此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 生态因子的作用,对社会因子的影响则考虑得很少,主要划分的是环境单元。生态 功能区划是在生态区划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区划的一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综合 生态学的一些其它思想及其它区划的研究成果,根据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功能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划分的,它是生态区划和功能区划的统一。 2.5 区划理论基础 (1)地域分异理论 区划工作能够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推动条件之一就是地表自然界在空间分布上的 不均一性。地域分异规律就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 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自然地域分异研究强调综合观点,因为 任何一个地域都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都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要 素、现代因素和历史因素、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尤其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 形成了结构和特点上的地域差异 【26】 。同时,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程度各异, 在不同的自然区域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各自不同的影响,复合生态系统的这种不同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8 生态特征和差异功能,是进行区划的理论基础。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找出体现该区域根本 特点的生态功能,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从而制定符合 区域实际的开发对策及发展策略。 (2)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功能区划的实体是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它是由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人类 活动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复合生态系统中,区域生态环境、人的栖息 劳作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联系,构成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与人类主体的生存 和发展休戚相关。在生态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观念,运 用协同进化原理和综合支配原理,使区划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协调共生的原则, 使区划结果实施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强调空间格 局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学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研究分析,了 解由景观格局决定的资源和物理环境的分布形式和组合,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 方法和科学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对象是区域生态环境综合体,景观等级性和异质 性原理、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和空间格局等核心概念都是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理论之 一。通过景观生态结构分析可以为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提供基础 依据,尤其是对地形复杂、人类活动干扰大、景观生态结构复杂的区域,在生态功 能区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27】 。 (4)时间和空间尺度理论 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理念存在于任何的生态学过程中。生态系统在自身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其生态功能会随着人类开发活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生态功能区划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尺度内的规划内容,在另一个时段的时间尺度内则 可能发生改变。同一区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范围内的支撑因子和生态服务功能可 能会存在差异 【28】 。 因此, 生态功能区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才具有现实意义。 2.6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 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通过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 第二章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理论 9 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明确区域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生态敏感 地区和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重要性,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绘图功能和叠置功能得 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图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图,进一步生成生态功能区划 图, 根据区划结果提出相应的生态调控措施。 具体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如图 2-1 所示。 图 2-1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路线图 fig.2-1 technique route of the study 阅读文献,收集资料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概况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土壤侵蚀 水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 生物多样性 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土壤侵蚀 生境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水源涵养 营养物质保持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土壤保持 生态功能区划结果 各小区生态功能调控措施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10 第三章 临汾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南与运城市相连,东倚太行山与长治、 晋城两市相接,西北沿吕梁山与吕梁市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并且处在“太 西郑”金三角的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地理坐标位于北纬 352336 57、东经 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约 170 ,东西最大横距约 200 ,全市呈不规则的梯形,总面积 20275 2,共辖 1 区 2 市 14 县。 3.1 自然环境与资源背景 3.1.1 地形地貌 临汾市位于黄土高原,市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广布。东部有太岳山和中条 山,西边有吕梁山,两山之间是临汾盆地。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 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全市整个地形呈东西向排列更替的条带状,总体地势东北高, 西南低。最高点为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为 2346m,最低点是乡宁县黄河滩的师家 滩村,海拔 381.5m。全市形成东部山地丘陵区、中部盆地区、西部基岩山区和河东 黄土丘陵区四部分,包括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平川盆地面积为 3981 2,占全市总面积的 20.1%;丘陵面积为 10537 2,占总面积的 53.7%;山地面积为 5992 2,占总面积的 26.2%。总体而言,临汾市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3.1.2 气候资源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 热同期。全市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凉爽舒适,属于 全省内气温较高、雨量较多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 8.612.6之间,气温分布 自平川向两侧降低,自南向北降低。年平均降水量为 525 ,降水量的分布具有山 区多、盆地少的特征,1 月份降水量最少,一般为 3 6 ,七月份降水量最多, 为 120 160 。无霜期介于 156d227d 之间,平川长山区短。从降水量和无霜 期来看,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但由于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常常 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伏旱、冰雹、霜冻和干热 风,常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 3.1.3 水文资源 临汾市的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为山溪性河流。全境 200 余条河流分别属于东 山的沁河、 盆地的汾河和西山的黄河。 除黄河干流外, 汾河和沁河流域面积也在 1000 2 以上,其它较大的河流还有昕水河、鄂河、浍河和清水河等,流域面积大于 100 第三章 临汾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 11 2 的河流有 36 条。主要河流流向大体上与两侧山脉走向一致,河流主要特点为: 河流众多,多山溪性河流,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 雨季排洪,旱季断水。2006 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 7.17108m3,地下水资源量 9.17 108m3,全市水资源总量 10.74108m3。 3.1.4 土壤资源 临汾全市土地面积 20275 2,其中已利用面积 15473.94 2,占土地面积的 76.3%。全市土地中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 80.6%,平原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19.4%。按照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可以将全市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 水域等类型。根据全国和山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将临汾全市土壤划分为 13 个 土类,23 个亚类,54 个土属,155 个土种,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市普遍分布的地 带性土壤类型为褐土,此外还有草甸土、棕壤、沼泽土等几种类型。典型草甸土主 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土壤肥沃。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霍山、中条山、 吕梁山的个别山顶,土壤湿度大、有机质含量高。受水热条件影响,临汾市总体土 壤发育较为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层,养分含量比较丰富。 3.1.5 生物资源 临汾的植物资源比较丰富,除农作物和引种的植物外,已经调查到的种子植物 有 606 种,分属 97 科,386 属,占全省植物区系总种数的 62.1%、总科数的 81.7%、 总属数的 79.3%,且多为珍稀品种,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24.9%。森林资源 比较贫乏,现有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总面积 2447km2,人均林地为全国人均林的 1 2 左右。 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约 300 中, 其中鸟类 243 种、 两栖类 4 种、 爬行类 8 种, 动物种数占山西省总数的 74%,是山西省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市之一。全市 300 种 陆栖脊椎动物中,经济意义较大的有 80 种,其中鸟类 63 种、兽类 17 种,国家一、 二、三级保护动物共 11 种。 3.1.6 矿产资源 临汾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种多、分布广、开采历史悠久,能源工业发展潜 力巨大。目前已经探明的矿种有 41 种,其中燃料矿产两种、金属矿产 12 种、非金 属矿产 27 种。最丰富的是煤炭和铁矿资源,煤炭总储量达 960 亿吨,其中优质炼焦 煤占到 80%以上,并以低硫、低灰、发热量高而闻名全国;铁矿总储量为 4.2 亿吨, 富矿比例高,大部分开采条件比较好。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还有石膏、石灰岩、白 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和耐火粘土等,这些矿产在省内及全国均 占重要地位。临汾市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 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12 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1 社会发展现状 到 2010 年末,临汾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6596 ,实现了平川村村通油路、山 区乡村通公路、全市贯通循环路。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2006 年全市完成邮政电 信业务总量 40.72 亿元,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分别达到 22.12 部和 28.95 部。教育、科技、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到 2006 年末,全市共有高等学校 3 所, 中等专业学校 6 所,普通中学 404 所,小学 2948 所,全市 17 个县区全部达到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7 家,民营科技企业 50 家;医院数达 到 116 个,医院床位数 7824 张,职业医师 6973 人,国家级新型农村医疗合作试点 县增加到 6 个。2006 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 25.45 ,农村居 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8.25 。 3.2.2 经济发展现状 临汾市经济发展增长较快,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892.1 亿元。其中,第一 产业生产值为 66.5 亿元,比上年增长 9.9%;第二产业生产值为 521.3 亿元,比上年 增长 21%;第三产业生产值为 30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为 13831 元,比上年增长 12.9%;人均消费性支出 9466 元,比上年增长 12.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6601 元,比上年增长 9.8%。全年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 5287 元, 比上年增长 11.3%; 人均消费性支出 3381 元, 比上年增长 9.65%。 临汾市工业基础雄厚,是山西省南部的重化工基地,目前拥有冶金、机械、煤炭、 化工、纺织、食品、造纸、建材、医药、陶瓷等各种工业企业 245 家,产业工人 5.6 万人,主要产品 100 多种,工业体系门类较多。 第四章 临汾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3 第四章 临汾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4.1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土壤侵蚀强度与地表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和降雨等因素有关。临 汾市属于黄土高原地形区,地表黄土疏松,植被覆盖度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 此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尤其是西部山区。从临汾市水土流失图上可以看出,临汾市 土壤侵蚀强度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土壤侵蚀强度分布表 table 4-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il erode intensity 侵蚀区 分布地区 原因 轻度侵蚀区 霍州市、洪洞县、尧 都区、襄汾县、侯马 市、曲沃县、翼城县 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边缘与山地相接;有郭庄泉、广 胜寺泉和龙子祠泉等涌泉;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升高 时,山麓有洪积扇,土壤侵蚀轻微。 中度侵蚀区 安泽县 地形一般起伏不大,有连续成片的梁坡地,地表多为黄 土,呈阶梯状,地面不平整,植被覆盖度较大。 强度侵蚀区 古县、汾西县、浮山 县 地势陡、气温低、土层薄、荒山面积大;耕地中坡地较 多,存在跑水、跑土、跑肥的问题,水土流失较严重。 极度侵蚀区 吉县、乡宁县、大宁 县、蒲县、永和县、 隰县 塬面与沟壑底高差大、 侵蚀深; 沟壑深陡, 多切入红土, 沟坡的泄流与崩塌很严重。 4.2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在临汾市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主要是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选取了 2005 年汾河临汾段所设的石滩、甘亭、临汾和柴庄四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 价。 根据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临汾市采用类标准进行评价 【29】 。 对四个断面选择挥发酚、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 氧量这六项常规监测项目的数据进行评价。 2005 年汾河临汾段各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及超标情况如表 4-2 所示。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14 表 4-2 汾河临汾段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比和超标情况 table 4-2 load ratio and lever of major pollutions of fen river 由上表可知,在六种主要污染物中,挥发酚为首要污染物,污染负荷比达到 40.21%, ; 其次是石油, 污染分担率也达到 23.62%; 氨氮居第三位, 分担率为 20.57%。 三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总和达到 84.4%,可见汾河临汾段水质以有机物污染为主。 四个监测断面均为劣类水质,为重度污染。 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通过从环保局获得的 2005 年平川七县(市、区)和山区十县的空气中二氧化硫 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两种主要污染物分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来评价临汾市空气环境污 染现状。根据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临汾市平川七县(市、区)和 山区十县按二类区对待,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30】 。空气质量评价分级标准参见表 4-3。 表 4-3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分级标准 table 4-3 the classification of air quality 综合污染指数 0.6 0.61.01.01.91.92.82.85.0 5.0 污染程度分级 清洁 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 极重污染 4.3.1 平川七县(市、区)空气质量评价 2005 年平川七县(市、区)两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各自的污 染分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及污染严重程度如表 4-4 所示。 污染物类别 污染负荷比 (%) 标准限值 (l) 四断面年均值(l) 超标倍数 挥发酚 40.21 0.05 3.02 60.4 石油类 23.62 0.005 0.118 23.6 氨氮 20.57 1.0 18.85 18.85 生化需氧量 4.22 4 23.21 5.8 高锰酸盐指数 3.72 6 30.69 5.11 化学需氧量 2.75 20 99.33 4.97 第四章 临汾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5 表 4-4 2005 年平川七县(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情况 table 4-4 the air pollution lever of seven even counties in 2005 污染指数 尧都区 霍州市洪洞县 襄汾市侯马市曲沃县 翼城县 二氧化硫 2.97 5.73 4.11 3.31 2.13 0.85 1.56 可吸入颗粒物 1.84 2.91 2.72 1.76 1.12 0.93 1.49 综合污染指数 2.3 4.2 3.2 2.5 1.7 0.9 1.4 污染水平 重度 严重 严重 重度 中度 轻度 中度 由表 4-4 可以看出,除曲沃县之外,其它六个县(市、区)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浓 度都超过了规定限值,其中霍州市、洪洞县、襄汾县和尧都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尤为 严重。霍州市的综合污染指数达到 4.2,超标情况最为严重。而曲沃县的空气情况稍 好一些,各项污染物均为超标,属于轻度污染。另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霍州市空 气污染最严重,与洪洞县同为严重污染,尧都区与襄汾县为重度污染,侯马市与翼 城县为重度污染,曲沃县则为轻度污染。 4.3.2 山区十县空气质量评价 2005 年山区十县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分指数和综合 污染指数见表 4-5。 表 4-5 临汾市山区十县 2005 年空气污染情况 table 4-5 the air pollution lever of ten hilly counties in 2005 县 二氧化硫污染指数颗粒物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 污染等级 乡宁县 1.03 0.43 0.9 轻度污染 蒲县 0.68 0.94 0.9 轻度污染 古县 0.78 0.91 0.9 轻度污染 安泽县 0.47 0.70 0.6 轻度污染 浮山县 0.53 0.94 0.8 轻度污染 汾西县 0.50 0.63 0.6 轻度污染 大宁县 0.83 0.33 0.7 轻度污染 吉县 0.38 0.74 0.6 轻度污染 隰县 0.53 0.93 0.8 轻度污染 永和县 0.68 0.21 0.6 轻度污染 由表 4-5 可知, 2005 年山区十县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 1, 污染等级都为轻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 16 度污染。山区十县中,只有乡宁县的二氧化硫浓度超标,其余九县均未超标,二氧 化硫污染指数的平均值为 0.64,最重的乡宁县为 1.03,最轻的是吉县,污染指数只 有 0.38。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十个县都达到二级标准,其中蒲县和浮山县可吸入颗粒 物污染最为严重,污染指数为 0.94,永和县最轻,污染指数为 0.21。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2005 年临汾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 并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存在地域差异,平川县(市、区)的污染程度重于山区县, 北部城镇污染重于南部城镇,产焦、煤、电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重于非产区。 4.4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生物多样性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生态系统优劣的重要标志。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主要是针对一个地区野生生物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国家级保护物种的多少 来说明该地生物物种的丰富度。由于临汾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当地 野生动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区系组成比较复杂。 4.4.1 植物多样性 临汾市的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单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就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