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幸福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受到哲学家们的大力追捧,每个哲学家都 提出了自己对幸福的独到见解。由于每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阶级、视角的不同, 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但这些理论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 的影响,指导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向。 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儒、道、禅三家对幸福作了阐述,指出了各自追求幸福生 活的道路。在西方历史上,主要有快乐论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他们的思想被不 断的继承和发扬,发展到今天的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不可否认,这些理论在各自 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又各有其历史局限性,都不能够作为一种合理的理论 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才作为一 种科学的、合理的幸福观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观点,在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幸福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民群众、集体主义、 艰苦奋斗、劳动创造等观念,完全融合在一起,建立了科学的幸福观,即无产阶级 的幸福观。他既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又强调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同时 又着重指出劳动创造、斗争及奉献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 幸福最终是要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全人类共同 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非常重视斗争在实现幸福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它认为只有通 过斗争,人民群众才能获得实现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社会制度 保障,以及实现自身心灵的和谐。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 幸福理论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人为本,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生态平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最终使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安定富裕、政治生活健康有 序、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高生活质量、更高精神追求的国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成为制度完善、社会稳定、充满活力的国家,成为在世界舞台展现更多风采,为人 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关键词关键词:幸福; 斗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bstract as a long-lasting topic, happiness has been in hot pursuit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ach philosopher has his own view on the happiness, since each philosophers age, class,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is also not the same. however, all these theories of happiness w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guide for people to live i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lif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re are confucianism, taoism, zen described three pairs of happiness. pointed out their different life path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in western history, the main theories about happiness are happiness basic on the happy and happiness basic on the perfect. their thinking wa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western research.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ese theories in their respective ag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ut they also has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own history,so they can not be used as a reasonable theory to be accepted by the masses. produced until after marxism, marxist theory of happiness only as a scientific, rational view of the well-being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masses. marxist view of the happiness basis on the critical error of the old philosopher in the well-being perspective, and basis on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ut the same material life, spiritual life, the people, collectivism, and hard work, labor, etc. to create the happiness life. established a scientific concept, that a happiness theory of the proletariat. he stressed the unity of material and spirit, and also stressed that individual well-being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the unity , highlighted the work at the same time, create, struggle and dedication in achiev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happiness. marxism believed that happiness of people i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in individual freedom, as well a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st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v society, to achieve the common well-being of all mankind. marxism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truggle as a great importance role on the road to achieve happiness, it believes that only through struggle, the people can be required to achieve a happy life of the material, spiritual informatio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spiritual harmony. in ou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oday, the marxist theory of happines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and continuously meet the peoples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balance, and adhere to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ocial harmony. ultimately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to become increasingly affluent, the quality of lif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inued good country, people become more fully enjoy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higher quality and the spirit of the pursuit of a civilized country, become a more complete all aspects of the system, society full of vitality and unity of the country, to become the external more open, more friendly, in order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untry. key words: happiness; struggle; freedo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 communist societ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幸福作为一个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话题,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 解去追求幸福,但是每个人都不敢肯定的说得到了真正持久的幸福。幸福伴随着人 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其内容和意义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 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幸福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幸福的认识也都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幸福产生了新的含义与问题。拜金 主义、利己主义、欲望主义的潮流横行,迷失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向,幸福的异化 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很难在当下获得心灵的宁静,感受到幸福。这些问题的存在就 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向,我们应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呢?作为科学、合理的 幸福理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提出并解决了幸福的出路问题。 那就是,通过人的不懈努力,在与自然界、社会、人自身的不断斗争中,实现个体 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努力劳动与创 造,勇于奉献社会,最终达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共同幸福的统一。因此,我们希望通 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更深刻的剖析问题的本质,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 也正是本文的选题目的之所在。 研究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的重要意义,不仅适用于马克思等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当时所处的时代,更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在理论意 义上,它借鉴并批判了以往的幸福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就为幸福理论的研 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其次,在现实意义上,该理论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容易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容易陷入无穷无尽的欲 望之中,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对社会的贡献。这与我们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是背 道而驰的。最后,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或多或少都忽略了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精神,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告诉我们,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来实现幸福。这正是 本文的意义所在。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对于幸福这个永恒的话题,始终受到哲学家们的大力追捧,每个时代的哲学家 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作为一种理论被不断的学习、吸收、批判,从 而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类历史上,由 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两者在幸福理论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是,所有的 这些理论都有着巨大的局限性,并不能作为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理论被广大人民群 众所接受。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才作为一种正确的、科 学的理论指导着广大的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道路。现将历史上的主要幸福理论做一 下梳理。 1.2.1 中国历史上的幸福理论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幸福理论研究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对幸福研究最深入,影响最久远的当属儒、道、禅三 家了。他们各自依照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对信仰着实现幸福道路的不同要求。 首先,儒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幸福观念出发,认为影响幸福的因素是内在 的而不是外在的,人们不能通过金钱、地位来获得幸福,因为这些是人们自身所不 能决定的。只有“攸好德” ( “所好者德也” ) ,可以通过人的不懈追求能够实现。因 此儒家的幸福标准在于要求人们时刻追求道德,并以此来体会到幸福。他们认为只 有“君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中国道家的核心是“无为” ,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源的状态,事物 的发展是不能够强求的,能够合乎“道”的发展那就是合理的,也就可得到最大的 幸福。 最后,中国的佛教禅宗认为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它要求信仰者的自省与觉悟, 讲求心中无欲,明心见性,即可成佛,也就可以获得最高的幸福。只是幸福虽然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好,人们却在今世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的,只有脱离苦海,一心向佛,等到了来世即 可享受幸福。 1.2.2 西方历史上的幸福理论研究西方历史上的幸福理论研究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比较著名的幸福理论。一种是快乐论幸福观;一种是 完善论幸福观。 快乐论幸福观的思想家们认为,所谓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目 标,没有快乐就没有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声称: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 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他认为幸福 来自于肉体与感官的快乐,因此,我们要放纵自己的身体与欲望,这是快乐论幸福 观早期的代表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发展到中世纪在欧洲禁欲主义思想的压制下受 到了极大打击。直到 17 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才重新将快乐论幸福观做了继承 和发展。他同样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 。 洛克的思想得到了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赞同并被后期的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和穆勒继 承和发展。比如穆勒认为: “幸福就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掉 快乐” 。 较为系统的提出完善论幸福观理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 快乐与幸福是不能简单的等同的,他认为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肉体欲望的满足,这显 然是一种没有理性的生活。他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此 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盛行使得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得以继续发展。古罗马哲学家塞 涅卡正是从其出发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幸福观。19 世纪后半期,德国哲 学家包尔生梳理了哲学史上不同的幸福观,并根据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完善了完善论 幸福观,提出了自我实现论。 1.2.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在考虑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往往局限于意识领域而脱离 现实社会,又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从自身的阶级属性 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问题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者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从来不是凭主观的猜测或假 设,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以往文明的精华,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高 度,在此基础上,把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站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批判分析了以往哲学家关于幸福的错误观点,提 出了科学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它把幸福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生态文明等观念,完全融合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既强调物质与精神 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又强调个体幸福与社会共同幸福的统一,同时又指出 劳动、斗争、奉献以及集体主义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幸 福最终是要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全人类共同的 幸福。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幸福理论。 1.2.4 学术界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学术界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 近些年,在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的 成果有江海全的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丁春荣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评述 、景 釰的略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等等。这些文章较为全面的阐释了马克思的幸福理 论。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点对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加以阐述:第一、通过马 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来论证实现幸福的首要前提是物质资料的满足。第二、论证了 马克思主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第三、论证了马克思主 义认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一致的观点,并且认为全人类的幸福才是马克思幸福 观的归宿。第四,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中奉献的重要意义。 但是,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思想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这种理论总是要 为时代问题服务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只是从一般的思路来理解马克思的幸福观, 而忽略了马克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忽视了马克思主义 幸福理论的重要一点:在斗争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斗争在马克思等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所处的时代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它为广大的无产阶级提供了一条 获得幸福的途径,这是不容抹杀的。并且这个理论在我们现时代的今天仍具有极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容易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容易陷入无穷无尽的欲望 之中,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对社会的贡献。这与我们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是背道 而驰的。其次,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或多或少都忽略了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 神,而陷入到享乐与欲望的漩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的重要性。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论文首先是历史文献法。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及论 文,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列宁全集等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历 史上的幸福观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和概述、批判和继承,阐述了斗争在马克思主义 幸福观中的重要意义。 其次,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理解,运 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找到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现实意义,使其与现阶段 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问题 幸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哲学家们无时无 刻不在思考着、追求着幸福。恩格斯在 1874 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信条草案中明 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 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 幸福。 ” 1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不一样的历史时代、不一样的阶级或阶层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伟大的哲 学家康德曾经沮丧地说: “幸福的概念是如此不确定,以致尽管每一个人都希望达到 幸福,但他从来都无法明确地、前后一贯地说出他真正希望和意愿的是什么。 ” 2辞 海这样界定幸福: “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状况和 体验。 ” 3伦理学认为: 所谓幸福是指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过程 中,个体由于感受或体会到目标以及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那么到底 什么才是“幸福”呢?对于“幸福”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 个方面: 2.1 幸福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幸福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幸福的概念如同其他重要的哲学概念一样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在人类 出现以后,对幸福的思考就从未停止过。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尽管伦理学意义上 的幸福范畴,它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立即出现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直到满足了必要的思想理论条件时才产生的。但是,人类从未放弃过对幸福的追求, 自从人类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 身,不断为幸福的实现创造着条件,这个过程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因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 373-374 页。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 ,商务印书馆,1957 年,第 33-34 页。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第 103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此,幸福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第一、幸福来源于个体需要的不断满足。个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种多方面 的需要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人类根据实现幸福生 活的要求,创造出实现自身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一方面,人通 过自己的劳动或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不仅是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的过 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提高的过程。这 种充实、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属性不断进化与完善的过程。人的本质与价 值的实现就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总会对客观对象的改造结果抱有一定的期待,因此,幸福也来自于这种自我期待与 目的的实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个体渐渐形 成了独自的感受与目的,感受与目的的实现过程正是个体精神获得满足的过程。这 种物质与精神的满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对它们的要 求与体验是不同的,直到个体实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充分 满足,才会实现真正的幸福。因此,不论是人类初期不自觉地意识到幸福,还是人 类后期人们自觉地谋求幸福,幸福范畴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第二、幸福来源于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1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个体具 有什么样的状态,既不能孤立的加以说明,也不能从他天生的属性中得到证实,只 有分析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加以界定。因此,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状态下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也是 不同的。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类无论从物质资料的满足上, 还是从理论发展的高度上,都不能真正领悟与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在阶级社会中个 体实现幸福的前提首先是要打破阶级统治的桎梏,获得自身的自由与发展。只有实 现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 幸福。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版,第 1 卷,第 6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2 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对于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主观主义幸福论和客观 主义幸福论。其中,主观主义幸福论者认为,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就是快乐,是一种 纯主观的心理体验,也就是幸福感。他们认为幸福与否需要自己来体验,只要个体 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他就是幸福的;一个人只要觉得自己是痛苦的,那他就是不 幸的,这种快乐与痛苦的体验是与他人及社会无关的。客观主义幸福论者认为,幸 福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愿望,人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追求, 突破欲望与享乐的束缚,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的追 求是一个过程,需要人们不断的努力。 由此可以看出,主观主义幸福论和客观主义幸福论分别代表着追求幸福的两个 极端:一极是只强调个体主观感受,这只能算作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感受,它不把 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来加以考虑,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忽视了客观环境与 现实条件对幸福的重要影响,因此容易陷入在头脑中空想幸福的危险;另一极是只 强调客观条件,这可以算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幸福感受,然而它过分强调客观现实 的满足与实现而忽视了幸福的主观体验,这将导致追求者过于关注现实条件而忽视 幸福的主观感受。 其实,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既是一种主观体验又离不开客观的现实基 础。 首先,幸福来自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来自于人类 对客观世界以及人自身的改造,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与自然界以及人自身发生关系而 受到诸多的限制,人类便是在突破这些限制的斗争中不断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因此,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好吃懒做、每天都饿肚子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此外,幸福 又是需要我们积极体验的。我们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在创造自身的价值,实现 自身的理想与目标,通过理想与目标的不断实现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进行继续的努力。我们同样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生活、不热爱 生活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其次,幸福需要来自社会的承认。我们不否认个体获得的幸福感,但是,幸福并 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同样需要获得社会的承认。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他 的行为受到社会条件与规范的制约,个体行为只有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才能促进社 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体的不断完善与满足创造条件,在这个不断创造与实 现的过程中,个体感受到幸福。另一方面,个体的幸福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由于 每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阶级阶层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是不同的,所以,感受到幸福的情形也是不尽相同的。个体的行为只有得到社 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获得的幸福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反之则是 不幸福的。比如,一个杀人狂在杀人之后可以感受到满足,但是他的行为是不受社 会认可的,我们并不认为他是幸福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的 统一。 2.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合理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合理的幸福观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历史上各自出现了不同的幸福理论,这些理 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指导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向。但是, 由于各个思想家的时代背景、知识结构、所代表的阶级不同,所以他们的思想都具 有本时代与本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幸福 理论。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快乐论幸福观;二是完善论幸福观, 它们分别对幸福的相关问题作了阐述。 第一、快乐论幸福观 快乐论幸福观的思想家们认为,所谓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目 标,没有快乐就没有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声称: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 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 1他认为幸福 来自于肉体与感官的快乐,因此,我们要放纵自己的身体与欲望,这是快乐论幸福 古希腊罗马哲学 ,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367-36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观早期的代表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发展到中世纪在欧洲禁欲主义思想的压制下受 到了极大打击。直到 17 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才重新将快乐论幸福观做了继承 和发展。他同样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 。 1洛克的思想得到了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赞同并被后期的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和穆勒继 承和发展。比如穆勒认为: “幸福就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掉 快乐” 。2 第二、完善论幸福观 完善论幸福观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人不断追求理性,不 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追求最高的“善” 。 中国哲学史上对幸福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三家:儒、道、禅,也基本隶属于完善 论幸福观。首先,儒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幸福观念出发,认为影响幸福的因素 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人们不能通过金钱、地位来获得幸福,因为这些是人们自 身所不能决定的。只有“攸好德” ( “所好者德也” ) ,可以通过人的不懈追求能够实 现。因此儒家的幸福标准在于要求人们时刻追求道德,并以此来体会到幸福。他们 认为只有“君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其次,中国道家的核心是“无为” ,道家 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源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不能够强求的,能够合乎“道”的 发展那就是合理的,也就可得到最大的幸福。最后,中国的佛教禅宗认为幸福来自 于人的内心,它要求信仰者的自省与觉悟,讲求心中无欲,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也就可以获得最高的幸福。只是幸福虽然美好,人们却在今世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的, 只有脱离苦海,一心向佛,等到了来世即可享受幸福。 在西方哲学史上,较为系统的提出完善论幸福观理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在他看来,快乐与幸福是不能简单的等同的,他认为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肉体 欲望的满足,这显然是一种没有理性的生活。他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 性的现实活动” 。 3此后, 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盛行使得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得以继续发展。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正是从其出发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幸福观。19 世纪 罗国杰、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91 页。 穆勒: 功用主义 ,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 7 页。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第 12-1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后半期,德国哲学家包尔生梳理了哲学史上不同的幸福观,并根据自己的见解进一 步完善了完善论幸福观,提出了自我实现论。 快乐论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两者都没能正确揭示幸福的真谛,都有着巨大的 历史局限性。如果我们仅仅把肉体与精神的享受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那么我们就 会丧失人的本质与价值,容易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并且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之中。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幸福看作是自身追求的不断完善,那么我们就会容易无原则的 要求自己而忽视体验身边存在的幸福的点点滴滴,忽视了生活在当下的意义,这样 的生活方式导致我们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最终还是无法把握住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在考虑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往往局限于意识领域而脱离 现实社会,又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从自身的阶级属性 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 1马克思主义者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从来不是凭主观的猜测或假 设,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以往文明的精华,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高 度,在此基础上,把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站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批判分析了以往哲学家关于幸福的错误观点,提 出了科学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它把幸福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生态文明等观念,完全融合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既强调物质与精神 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又强调个体幸福与社会共同幸福的统一,同时又指出 劳动、斗争、奉献以及集体主义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幸 福最终是要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全人类共同的 幸福。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幸福理论。 2.4 幸福的最高状态与终极归宿幸福的最高状态与终极归宿 我们在探讨幸福时,所考虑的最后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才是幸福的最高状态, 幸福的终极归宿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个体幸福的最高状态是实现人的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 2 版,第 3 卷,第 2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幸福的终极归宿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 要从幸福的基本特性谈起。 幸福具有过程性、差异性、个体性、社会性等基本特性。 幸福的过程性是指幸福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发展与完 善来满足个体实现幸福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上升过程。个体在 实现幸福的实践过程中,会因为需要的不断满足而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只有当个体 的需要获得全部的满足时才会实现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差异性是指个体幸福的获得是有差异的,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是不同 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个体 所获得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只有在出现一个共同拥有的一致的环境之后,才会出现 共同的幸福。 幸福的个体性是指当需要获得满足、理想与目标得到实现时,每个人的感受是 不同的,能否感受到幸福只有个体自身最能体会,这是一个排他的体验过程。因此, 正是因为幸福的个体性的存在,才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喜怒哀乐。 幸福的社会性是指个体幸福的获得并不是孤立的、独自完成的,他需要与社会 发生关系,在社会中获得实现,个体的幸福贯穿于整个社会。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 物,一方面,人从社会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人不断的为社会创造价 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中通过全体的合作与努力,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 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幸福。 从幸福的基本特性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幸福的实现是需要个体来感受的, 而个体又受到自然、社会、人自身的束缚和约束,这种不断地体验与突破是一个发 展的过程。只有当个体成为了一个“自由而全面的人”时才能突破内部心理与外部 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创造实现幸福所需要的一切条件。第 二,个体的最终幸福需要依托全社会的共同幸福来实现。只有实现了全社会的共同 幸福,幸福才会失去差异性,导致不幸的因素才会消失。第三,只有实现了个体的 幸福与全社会共同幸福的统一,人类才会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第三个阶 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 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1。在第三个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 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 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 态。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幸福的基础和条件就是体力和 精力的自由发展。只有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体力和精力 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此时,人类有极大的能力与充分的自由来发挥能动性创 造幸福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并随之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幸福。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是幸福的最高状态,而共产主义社会是幸福的终极归宿。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 1 版,第 46 卷上册,第 10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状 态与终极目标。在这种状态下,人类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个体获得了实现幸福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通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体获得了 实现幸福所需要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通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个体获得了实现 幸福所需要的制度保证,并且实现了全社会的共同幸福。但是由于自然与社会等诸 多条件的限制,这些需要的满足都要通过斗争的手段来实现,如在自然领域的生产 斗争、在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等等。马克思非常重视在获得幸福过程中斗争所起的 重要作用,当他还是 18 岁的时候,就在一首自叙诗的开头满怀斗争意志的激情,他 写道: “既然斗争的火焰燃烧在我的胸膛,我怎能在悠闲中徜徉?要迎着风暴走,顶 着战斗上,我怎能在半睡半醒中消磨时光”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一文中说: “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1马克思把自己 对幸福的理解,同“斗争”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方 式。 3.1 斗争斗争 在传统意义上,斗争是指打斗、对抗、奋斗、革命等等。马克思非常重视斗争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 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 2作为 哲学范畴的斗争,主要表现为斗争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斗争主要是指对自然 世界的改造以及对政治社会的破坏与重构。比如生产斗争、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等 等。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第 7 页。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 卷,人民出版社,第 10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3.1.1 斗争性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斗争性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这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 念。如自然界中的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政治生活中的暴力流血的阶级斗争、机械 运动中的分割与合成等等。 在矛盾的两个属性中,斗争性与统一性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 性,相反,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便是两者的结合,失去其中任何一种属 性都不能成为矛盾。恩格斯说“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 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 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任 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量变与质变的转化。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性 改变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使矛盾双方有平衡走向不平衡,从而使两者之间的斗争 展开;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性所起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当矛盾双方的斗争 达到一定的限度,一方有能力战胜另一方时,新的矛盾统一体就替代了旧的矛盾统 一体,从而实现了事物的新旧更替。 3.1.2 生产斗争生产斗争 生存斗争的概念是由进化论思想家达尔文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每个生物为了生 存必须跟外在自然环境作斗争、跟相同物种的生物作斗争、跟不同物种的生物作斗 争。其中以同一物种之间的斗争最为激烈;他还认为在自然界里,各种生物之间并 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存斗争首先体现为生产斗争。即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具体表现为个体在自然界中的劳动与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