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pdf_第1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pdf_第2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pdf_第3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pdf_第4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合理进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非 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深入,农村居民点布局散 乱,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己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 要瓶颈。深入研究探讨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非农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问 题,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进行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土地利用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壮大农村经济和发展现代乡村 社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河北全省为研究区域,以集约化发展为指导思路,旨在 提出省内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合理、优化、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 从而为河北省农村土地合理化利用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所论述的土地利用模式是指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它包括土地资源 利用形态、功能、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置。注重对不同功能分区土地的优化组合 以及合理的空间分配关系研究。 本研究首先对河北省的土地利用状况做了充分调查与研究,针对河北省农村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布局、利用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省内土地利用的 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依据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与指标,探究省内 土地发展的内在潜力空间,分别从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类型与确j 局、用地结 构、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对新农村土地利用提出合理目标和要求。再次,在对国 内外土地利用模式调整工作中成功案例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土 地利用模式进行分类研究,从生产组织形式、居民点整理、形念类型、土地运作 类型等角度区分土地利用模式,为河北省农村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的中心部分为文章第五、第六、第七部分,即在对河北省各区域自然、社会、 经济以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概括,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将 全省划分为四大区域,提出了适于不同地区发展生产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而得出 省内土地利用模式分区图。最终,在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微观化, 通过分析各区域农村发展条件、村庄建设用地现状及特点,研究提出了各地区土 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其具体问题设计出了适合本区域的农村土地l 丌发利 t t t 用的几种模式。 文章最后,探讨了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的实施措施,提出了深入贯彻城乡挂钩、 制定集体土地及房屋流转、注入农村拆迁改造的市场机制、合理制定近中长期建 设规划等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关键词:河北省新农村土地利用模式 i v a b s t r a c t l a n di st h ee x i s t e n tf o t m t a i no fh u m a n i t y , a n dr a t i o n a la l l o c a t i o no fm r a l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n e wc o u n t r yo c c u p y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 e s p e c i a l l yi nr e c e n ty e a r s 、衍血t h ee x t e n s i v e l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n e wc o u n t r y , c o u n t r y s e t t l e m e n t ss c a t t e r e dl a y o u t , 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s u c ha sl o w e rl a n du s eh a sb e c o m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p r o m i n e n t ,a n dh a sb c c o m eam a j o rb o t t l e n e c k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r u r a la r e a s i n - d e p t hs t u d yo nt h es c h e m eo fc h i n e s en e wr u r a ln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l a n d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o p t i m i z i n gt h ea l l o c a t i o no f l a n di sa p r e s s i n gi s s u e w h e nt h es o c i e t ya n d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t oac e r t a i ns t a g e ,o p t i m i z i n ga l l o c a t i o n o fr u r a ll a n di nt h er u r a la r e a sb e c o m e so b j e c t i v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c o n v e r s i o nf r o m e x t e n s i v el a n du s et oi n t e n s i v el a n du s ea l s ot h ei n e v i t a b l ec h o i c eo ft h er u r a l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m p r o v et h er u r a le c o n o m ya n dt h em o d e mr u r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 u n d e rt h ed i f f e r e n t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b a c k g r o u n d ,t h i sp a p e r t a k e st h eh e b e ip r o v i n c ea ss t u d ya r e a ,w i t hi n t e n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g u i d ew a yo f t h i n k i n g ,t h ea i mi sp u t t i n gf o r w a r dr e a s o n a b l e ,e x c e l l e n ta n di n t e n s i v el a n d u s e p a t t e r n si n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r 培,s oa st or a t i o n a l i z et h eu s eo fl a n di nr u r a la r e a si nh e b e i p r o v i n c ea n dp u tf o r w a r dp o l i c ya n d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t h ep a t t e r n so f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i nt h i sp a p e rm e a l l ss p a t i a lc o m p o u n d i n go ft h e l a n df e s o u r c e s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em o d a l i t yo f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u t i l i z a t i o n , f u n c t i o n s ,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o t h e ra s p e c t so fo p t i m i z i n gt h ea l l o c a t i o no fl a n d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 ,c o m p o u n d i n go fl a n dr e s o u r c e si nd i f f e r e n tf u n c t i o n a la r e a f i r s t l y ,t h er e s e a r c hd o n eag e n e r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l a n d u s es t a t u si nh e b e i , d e s c r i b e dt h ea c t u a l i t ya n d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l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 t o 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n dt a r g e t so fg o v e r n m e n td e p a r t m e n t so n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 i te x p l o r e st h e p o t e n t i a l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s p a c eo fl a n di nt h ep r o v i n c e ,a n dp u tf o r w a r dr e a s o n a b l e o b j e c t i v e sa n dr e q u i r e m e n t sf o r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n e wc o u n t r yi n t h el a n d u s es c a l e ,t y p e sa n dl a y o u t ,l a n d u s es t r u c t u r e ,m a n a g e m e n t ,e t e s e c o n d l y , b a s e do nt h el a n d u s ep a t t e r n si nt h es u c c e s s f u la d ju s t m e n to fc a s e sa th o m ea n d v a b r o a d ,i tr e s e a r c h e dt h e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m o d e l so fc h i n e s en e wc o u n t r yb yd i f f e r e n t s o r tt op r o v i d ea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d e s i g no ft h er u r a ll a n d - u s ep a t t e r n si nh e b e i p r o v i n c e ,i n c l u d i n gt h ef o r m so fp r o d u c t i o n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c o o r d i n a t i n gt h e s e t t l e m e n t s ,m o d a l i t y , a n dt h et y p e so fl a n do p e r a t i o n ,e t c t h i r d l y , i ta n a l y z e dh e b e i r u r a ll a n d u s et y p e s ,s t r u c t u r e ,l a y o u t ,a n dp o t e n t i a la n dr e v e a l e dt h em a j o rp r o b l e m s o f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i n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t h es e c t i o no f5t o7a l e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i s a r t i c l e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a l lr e g i o n so fn a t u r a l ,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 l a n d u s ec o n d i t i o n ,h e b e ip r o v i n c ew i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r e g i o n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d i v e r s i t yo ft h ep r o v i n c e ,t h e ne d u c et h ed i v i s i o n a lp l a no fl a n d - u s e p a t t e r n s u l t i m a t e l y ,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i nr u r a l 嗣t r e a s ,t h es t a t u sq u o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v i l l a g e s ,t h ea r t i c l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m a i n p r o b l e mo f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i ne a c ha r e a sa n dd e s i g n e ds e v e r a lm o d e l sf o rt h ee a c h a r e 硼 i nt h ee n d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t h ee m i n e n t l yo p e r a t i n gm e a s u r eo f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 f o re x a m p l er e l a t 血gt h el a n du s ei nt h eu r b a ns i d ea n dt h er u r a la r e a ,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 c u r r e n tp o l i c yo fl a n da n dc o l l e c t i v eh o u s i n g ,f e t c h i n gi nm a r k e tm e c h a n i s mo f r e b u i l d i n gc o t m t r y s i d e ,e s t a b l i s h i n gr e a s o n a b l y as h o r t - t e r m ,m e d i u m t e r ma n d l o n g - t e r mp o l i c yo fp r o g r a m m i n g s oa st oa c h i e v er a t i o n a la l l o c a t i o no fn l r a ll a n d r e s n l l r c e 墨 k e yw o r d s :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n e wc o u n t r y ;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p a _ c t e r r t v 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是在导师 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莉即 加分年6 月9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容铆 硼矿年6 月c 7 日 f 指导教师。签名,:蟛 伽萨6 月9 曰 | 厶弓 乡 ),】釉旧 捌9 确f删僻 教缈獭渺 1绪论 1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己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已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条件,同时,还存在着农村发展经济基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增长 缓慢,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描述,即“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党中央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任务。 土地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载体,新农村建设必然牵涉到农村土地利用与土地利 用规划问题。为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农村建设 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政策,各部门也都提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 相应措施。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不同, 不能用一种政策来应对村庄建设方面存在的多方面问题。本文就是基于优化新农 村土地利用的目的,开展了探索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1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出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壮大农村经济和发展现代乡村 社区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当地集体经济组织等不同 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为例,研究并总结河 北省不同区域下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于河北省国土资源部门从政策、措施、手段 等不同层面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其它地区开展同 类研究的借鉴。 1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以全省为研究区域。分析河北省不同经济区域农村土地利用状况,提出河北 省不同类型区的新农村建设用地优化模式,特别是针对城乡用地挂钩政策的实施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t 通过新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及政策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 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 4 概念界定 1 4 1 新农村内涵 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 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被赋予特定的时代内 涵,呈现出一个渐进发展过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刘少奇曾指出:“合 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为建设社 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着眼于 所有制关系。 六十年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中央以文件形式号召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立志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投身农村锻炼,促进农业生产。这时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概念,基本上属于一种政治口号,欠缺实质性的内涵。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中,农村彻底废除1 9 5 8 年起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 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计划经济时期“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 式,提出要“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 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要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 明的新农村,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 上的转变。 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日渐丰富与明晰。1 9 9 8 年l o 月,中共十五 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了“从现在起到2 0 1 0 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在经济、 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形式到内 容、从外延到内涵都趋于丰富、成熟。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铺垫,在中共十六 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现在提出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针,强 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这一目标 的提出,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1 4 2 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对现实世界事物的有序整合,它以逻辑的和简洁的方法去解释复 杂的系统现象,一般是指某种事物的标淮形式,或者是可供人们参考、借鉴的标 准样式。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土地的特点与其经济区 位而对土地进行利用、开发与改造的社会经济行为乜1 。故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定义 为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它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的形态、功能、管理等方面的 综合配置,是集村庄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地的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问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 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元,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 土地的利用形式和功能,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与 用地监察、执法检查等实践应用工作的基础;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充分合 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动态监测和有效控制的重要依据。 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适应新农村建设 目标和区域资源与社会经济特征的农村土地利用组织、管理、运作形式。 2 河北省农村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 1 河北省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2 1 1数量规模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 0 0 5 年底,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1 4 8 5 6 4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 3 。其中石家庄市1 4 1 2 8 万亩,唐山市1 4 6 5 5 万亩, 秦皇岛市5 9 8 3 万亩,邯郸市1 3 5 4 0 万亩,邢台市1 3 7 3 6 万亩,保定市2 5 1 8 4 万亩,张家口市1 0 2 0 7 万亩,承德市8 6 1 3 万亩,沧州市1 8 1 3 1 万亩,廊坊市 9 7 8 2 万亩,衡水市1 4 6 0 5 万亩。河北省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见表1 。 表1河北省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 2 1 2 区域分布 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区村庄占地面积大,东部沿海、坝上高原以及丘陵山区村 庄占地面积较少。 其中,中南部平原区包括廊坊、衡水以及保定、石家庄、沧州、邢台、邯郸 5 地区的大部分,共涉及1 1 0 个县( 区) 。该区是河北省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的区 4 域,村庄用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 4 6 ,村庄用地占全省村庄用地总面积的6 5 ; 山地丘陵区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 2 ,村庄用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 5 8 , 村庄用地占全省村庄用地总面积的2 6 ;坝上高原区西起张家口市的张北、尚义 县,中挟沽源县、丰宁县,东至承德市围场县,该区村庄用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 的1 8 5 ,村庄用地占全省村庄用地总面积的3 ;沿海平原区包括唐山、秦皇岛、 沧州市的1 6 个县级( 市) 区,该区村庄用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6 1 ,村庄用 地占全省村庄用地总面积的6 。各区域村庄用地占全省村庄用地百分比见图1 。 口中南部、卜原【x 东部沿海区 口坝j :高原区 口山地t 陵区 , , j j r 省备区域村序用地占令省村庄用地总面积订分比 图l河北省各区域村庄用地占全省村庄用地总面积百分比图 2 1 3 发展现状 农村居民点面积包括宅基地面积( 农宅建房面积和庭院面积) 、居民点内部 道路面积、房屋和庭院周围自留地面积等。1 9 9 6 2 0 0 5 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点面 积不断增加,仅2 0 0 3 、2 0 0 4 年有微量减少。据统计,1 9 9 6 - 2 0 0 5 年间,河北省农 村居民点总面积共增加3 6 3 5 5 5 0 公顷,年均增长4 0 3 9 5 0 公顷。( 见表2 、图2 ) 表21 9 9 6 - 2 0 0 5 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一览表 表21 9 9 6 2 0 0 5 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一览表( 续) 图2 河北省1 9 9 6 - 2 0 0 5 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曲线图 从表2 中可以看出,河北省人均居民点面积从1 9 9 6 2 0 0 3 年,总体呈现不断 增加的趋势,1 9 9 6 年为人均1 7 8 9 2 平方米,1 9 9 9 年超越人均1 8 0 平方米,达到 1 8 0 4 0 平方米,2 0 0 3 年增加更为明显,与2 0 0 2 年相比,人均增加了1 2 4 1 平方 米,增幅达到6 7 3 。到2 0 0 4 年、2 0 0 5 年,随着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的加大 以及全省农村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明显下降。( 见图3 ) 图37 , - - h l 省1 9 9 6 2 0 0 5 年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曲线图 2 1 4 形态特征 河北省传统乡村结构与居住形态大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基础 之上的,所以传统农耕方式的分散性特点,决定了整个乡村结构和聚落分布的分 散性。多数自然村庄依路、临河、靠田布点,比较零乱、分散。而且,由于过去 缺少统一规划,村民随意选址建房,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与住房交叉布局,结构 混乱,见缝插针式的建筑物非常普遍。当前大多数村庄的房屋、农舍等建筑均存 在以下问题:一是朝向各异,前后错落不齐,村庄道路狭窄,路面质量差;二是 建筑层次差别大、式样种类多、用材与装潢档次不一;三是农村居民点以低层建 筑为主,建筑容积率低,农村住宅仍然沿袭着“有天有地,单门独户 的模式, 传统的住房观念起着重要支配作用,大多数农民对高层建筑、联建还不能立即接 受,高层建筑比例小。由于农村居民点建筑容积率低,给农村居民点内部交通设 置、基础设施用地的配置增加了很多困难,阻碍了居民点内部结构的优化。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还包括新建住宅大多集中在村庄外和交通、环境比较 好的地带,其中包括部分耕地甚至良田,相对应的是村庄内大量宅基地和土地的 闲置。很多村庄还不同程度出现了四周新、中间破、危房荒地处处有的“空心 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 2 河北省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霸州市、鹿泉县、滦南县等地的2 3 个乡镇咀村为单位进行调 查统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经济状况、用地类别、用地结构、用地布局、 房屋类型、一户多宅和闲置宅基地、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情况。取样规模理 想,样本容量大,可靠性和置信度高,可以真实反映全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 2 2 1 农村土地类型构成 河北省农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 绿化用地及生产用地。 2 2 2 农村土地结构分析 在对2 3 个乡镇调查分析基础上,抽查1 8 8 个村庄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居民点 用地构成情况见表3 。 表3 农村居民点用地构成统计表 根掘河北省农村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对比国家规定的新农村建设用地构成比 例要求,可以看出河北省道路交通用地、公共绿地在要求的范围之内,居住建筑 用地比例过高,公共建筑用地、生产用地比例偏低,主要表现为: ( 1 ) 河北省农村建设用地仍以农村居住建筑占地为主 河北省农村居住建筑用地占农村建设用地的7 8 蛳,用地比例过高。调查中, 居民点用地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闲置宅基地和未用土地,是造成农村居民点人均用 地过大的原因之一,村庄整理和改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2 ) 公共建筑用地比例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庄基本上只有居住功能及小规模的商业零售点,谈 不上文化娱乐、生产服务设施配套,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因此,要 重视村庄内的公共设施如村民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教 育设施、商业服务等用地布局,同时配备电力、通信、给排水、防灾系统最基本 的基础设施,使这些公共建筑的质量和外观形成新农村现代化的风貌。 ( 3 ) 生产用地比例偏低,二、三产业不发达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做强做大一产的同时,着重考 虑发展二、三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壮大农村经济。目前,河北省农t - - j 二、三 产业不发达,工业生产用地比例偏低。因此,通过第二产业的膨胀带动农村社区 组织的变化,通过人口的逐步集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化分工和 安置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农村地区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2 2 3 农村土地布局分析 大多数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新编制的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没有明 确划定村庄建设用地区。许多村庄没有对水、电、路、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 配套建设。山区村民建房有些位于陡坡之处,有的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有的 建在低洼地、河岸,潜伏许多隐患。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居民点+ 责任田”的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 居住分散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户长期习惯以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 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农户居住从以本组为单位,或 沿河、或沿路“一”字型、“非 字型分布,一个行政村一般有七、八个组,有 十几个自然村,民房随意选址,布局交错混乱,宅基地、空闲地、生活生产辅助 用地同其他农地混杂,耕作半径普遍较小1 。 2 2 4 农村土地利用潜力 “潜力 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某种既定用 途下某一指标可能提高或节约的能力。农村居民点用地开发整理潜力就是指在一 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某地区通过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调整和迁村并点等改造、整 治所“富余 的土地资源量,是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改造、整理节约弹性的重要 表征,是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2 0 0 5 年底,河北省农村人口5 4 2 2 万人,农村居民点用地9 9 0 4 2 8 公顷,人均 用地高达1 8 2 6 6 平方米。依据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上限1 5 0 m 2 的标准,在 理论上,经过整理后可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可节约农村居民点面积= 农业入口术( 现有农村人均用地面积 一国家规定的农村人均用地面积) ( 1 ) 计算结果约为1 7 7 0 8 3 h m 2 。若农民能进一步提高珍惜土地的自觉性,充分利 用宅前屋后的每寸土地,按照国家规定的村镇建设用地标准l o o m 2 入计算,河北 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潜力巨大,其理论潜力面积为4 4 8 1 8 3 h m 2 。 这种方法是我国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时常用的测算方法,其缺点是在 整个测算区域内使用同一整理标准( 人均用地标准) 进行测算,不能表达出研究区 域内部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和由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能性与 可行性,与现实潜力存在一定差距h 1 。但,理论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潜 力的大小,对我们进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饰1 。 事实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大量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居 9 民点用地的可整理潜力较之上述分析计算结果还要巨大,而这些新整理的土地资 源,相当部分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区位也相对优越的区域,具有很高的再开发 利用价值。 2 3 河北省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2 3 1 土地利用粗放,集约程度低 我国法律规定了宅基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农民无偿使用,不得转让。这种 对宅基地无偿使用的制度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 农村宅基地的无偿使用,导致农村大量闲置宅基地产生。且其闲置类型多种多样, 建新房不拆旧闲置型、老宅基地过剩型、继承宅基地闲置型、迁出宅基地闲置型、 储备( 待价而沽) 宅基地闲置型等多种类型。 按照各地区乡村人口计算,2 0 0 5 年底,全省村庄建设用地亩均人口承载量为 4 人亩,户均占地6 8 4 平方米,人均占地1 9 1 平方米。河北省各地市农村人均占 地、户均占地见表4 。 表4 河北省各地市农村人均占地、户均占地情况一览表 1 0 梧 趟 谦 瓣 酒盥 ij 曩一? - | ,i | 糍疆 0i 漕:宙 一旗 。蕊峨 工! 囱:l 囡。,星 禧i 器罄梧 强絮惩鬻 鬃卷,。撩爆 盥 聘罄i j 忙ij 善臻? 长j 袈o 龌一姆,; j 城市 图4 河北省各地市农村人均面积图 从图4 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地市农村建设用地人均占有量非常大,比1 5 0 平 方米人的国家标准高出很多。其村庄建设用地占地面积大、用地粗放不合理, 从而加大了农村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2 3 2 居民点用地统筹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均不到位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规划一直未引 起足够的重视,农村居民点基本上处于自然形成、自我发展的无序状态,导致了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如平原地区普遍存在的大量条状居民点,山区 和丘陵地区存在的大量点状居民点,给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 已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镇规划通常只考虑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用地,而对 村镇规划很少提及,即使已编制了村镇规划的村庄,其落实规划的措施力度也不 够,致使村庄、民房选址随意性大,且大都在村外沿道路而建。村中旧宅基地只 是用来储存杂物或饲养家禽或闲置不用。农村居民点这种外延式扩展,忽视了对 原有居民点内部用地潜力的挖掘,导致“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阳3 。目前,河北 省平均每平方公里0 2 6 个行政村。廊坊、衡水、沧州、邢台等平原区村庄较为 密集,沿海及坝上地区村庄比较稀疏。 2 3 3 功能不全,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目前有8 7 2 的村庄通了自来水( 包括自备水井供 水) ,9 8 5 的村庄通汽车,9 8 1 的村庄接通了电话,9 9 9 通电,3 8 4 通有 1 1 0 0 0 o 0 0 0 0 5 0 5 0 5 3 2 c 、】 1 l 线电视。但村庄内部功能不完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村庄内部有商业设 施的村庄仅占3 0 左右,有银行、诊所等公用设施的村庄不到2 0 ,有公园、广 场等文体设施用地的不足1 。同时,农村内部还存在功能分区混乱,人畜混居, 垃圾、污水随意排放,村庄内部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环境急需改善。 2 3 4 城镇化进程中的双重用地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用地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但 是,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与农村居 民点用地面积增加这一矛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民“离土不离乡 。农村居民 进入城镇后,其农村旧房难以拆除,宅基地不能“退宅还耕”,即进城后的农村 居民一边居住在城镇,一边保留着农村的空闲宅基地,农村人均占地水平严重超 标。这种普遍的“双重占地甚至“多重占地 现象,造成土地闲置浪费严重, 降低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另外,农村宅基地的近乎无偿使用,更加剧了这一 矛盾。 3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3 1 对土地规模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需要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 面又要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注重对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具体做法:首先要在土 地利用规划中科学地预测建设用地的规模,根据农村实际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来提 供新增的建设用地量;然后,要加强土地的用途管制,加强对新增建设舟地的审 批,在法律上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使得农村土地的使用更具有合理性和 集约性州。在对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内部挖 潜,农村居民点整理不仅可以改善目前无序、低效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营造 和谐的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规划将散居的居民向城镇和中心村转移,在实 现集约用地的同时,农业也实现了规模经营。 自t 9 8 6 年河北省入口进入了第3 次生育高蜂,到1 9 9 0 年为止,每年的人口 自然增长率都在1 3 o 以上。此后,人臼自然增长率缓慢下降,由1 9 9 1 年的9 9 0 下降到2 0 0 2 年的5 2 8 ,2 0 0 5 年为6 0 9 。根据河北省人口现状和国家现行计 划生育政策,参照近几年河北省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做出如下预测:以2 0 0 5 年人口数作基数,按平均每年递增5 4 的速度计算,2 0 2 0 年总人口为7 6 6 1 2 万人。以2 0 2 0 年人口数作基数,按平均每年递增3 8 o 的速度 计算,2 0 3 0 年将达到8 0 3 7 万人,为河北省入口高峰年。以上预测结果与人口部门 的预测基本一致。 入口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人口的自然增长、迁移、类型转化 等人口学因子共同决定的。通过对河北省1 9 9 5 - 2 0 0 5 年的城市化水平、城乡自然 增长率差异、农村人口转化率对城市化过程的影响进行解析,建立区域人口城市 化水平动态模拟的多因子确定性模型,经预测2 0 2 0 年城镇化率为3 7 6 ,2 0 3 0 年城镇化率为4 2 9 5 汨1 。 根据以上分析,运用公式( 2 ) 即可得出2 0 2 0 年、2 0 3 0 年河北省农村人口数: 农村人口= 总人口,i = ( 卜城镇化率) ( 2 ) 经计算,2 0 2 0 年农村人口为4 7 8 1 力j 人,2 0 3 0 年农村人口为4 5 8 5 力j 人。目 1 3 前,河北省除部分城市规划范围内村庄外,大部分村庄占地超标,并且旧村改造 应以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为基础,在规定的幅度内进行调整。由于各地自然基 础条件不同,不能强求一致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新村建设的人均指标一般可按 8 0 1 0 0 平方米人进行控制。运用公式( 3 ) 即可得出2 0 2 0 年、2 0 3 0 年河北省农 村建设用地总量: 农村建设用地总量= 农村人口数术人均占地面积( 3 ) 经计算,2 0 2 0 年农村建设用地总量约为5 7 4 7 1 7 万亩,2 0 3 0 年农村建设用 地总量约为5 5 0 6 8 8 万亩。 用地偏紧的地区,可按照6 0 - 8 0 平方米人控制,则2 0 2 0 年农村建设用地总 量约为4 3 0 5 7 4 万亩,2 0 3 0 年农村建设用地总量约为4 1 3 5 5 0 万亩。 3 2 对土地类型及布局的要求 3 2 1 对土地类型的要求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工业生产排放物 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生态的平衡健康发展,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过度施用造 成益虫的减少,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导致畜禽粪便随地可见,随意屠宰畜禽的废物 自由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秸秆焚烧、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绿地的减少比较普遍。 这些造成农村生态的严重破坏,使农村的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的破坏过渡到 功能性紊乱的演变。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建设农村生态用地建设, 这对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提高农村绿地覆盖率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1 ) 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建设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总体环境质量差。农村 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基本设 施及配套设施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现代化、电信 化和系统化程度较低,抵御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 导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建设主要包括路、水、电、文化、 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商业等基础设施用地建设。 一是路的建设。道路建设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屣的水平。日前河北省大部分村 庄的对外交通状况普遍良好,一般靠近省道公路或县乡公路。但村庄内部道路状 况参差不齐,大部分村庄道路基本上没人管,路况非常恶劣,有的道路虽然通到 1 4 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到地头;农村的道路质量非常差,下雨天出 现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机动车滑轮动弹不得;晴天时灰沙满天飞,严重影响农 民的呼吸和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道路的建设,尽快实现乡到村、村到村、 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建设和路面的硬化,为农民的出行、生产劳动实现机械 化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二是水利设施用地的建设。当前,一些地方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忽视水系 的作用,忽视水系的通畅完整,出现任意填埋、侵占和污染水系的现象,造成水 面覆盖率减少,原来流动互通的水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污水沟或污水池。水利是 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当 地的水系进行规划布置,提出建设方案和整治措施。要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因地制宜地新建_ _ 批小型蓄水、引水等水利工程,充分保证水利设施用地供应, 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做到科学发展驯。 三是电力设施用地的建设。目前农村用电不能乐观,农村电网很简陋,供电 不正常,经常出现停电现象,电压很不稳定,照明时亮时暗,甚至有的山区农村 还没有通电,仍然使用传统的煤油灯照明,而有些农户则用不起电,电灯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