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活作文的一种尝试——以初中作文课程“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为例.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活作文的一种尝试——以初中作文课程“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为例.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活作文的一种尝试——以初中作文课程“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为例.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活作文的一种尝试——以初中作文课程“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为例.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活作文的一种尝试——以初中作文课程“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作文的一种尝试 以初中作文课程“汪曾棋作品模块”设计为例 y8 6 9 3 5 8 内容提要 本文以反思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为背景,探索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 路生活作文的新体系,并以汪曾祺作品模块为例,对生活作文的课程设计进 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全文麸分三部分: 第一章,反思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端,探讨解决的新路径。从作文教学的 现状分析,说明并指出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教材上的形式训练体系;教学上读写 分开;作文教学理念上与生活相脱离等问题。认为以形式与内容相融合的教材、 读写相对整体地仿写训练、理念上作文生活化的思路则是其解决之路。 第二章,以汪曾祺为例阐述了当代作家作为生活作文体系组成部分的理由和 可行性。着眼于汪曾祺部分作品与初中学生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 特点特有的高度关联:特有的儿童视角的生活内容、特有的适合儿童少年接受的 理解生活、感受生活的角度、以及特有的可摹仿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几方面。 第三章,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具体阐释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思路。 关键词:生活作文理念;初中作文;汪曾祺作品;模块设计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d i s c o v e ran e wi d e ao nc o m p o s i t i o nt e a c h i n gr e f o r m a t i o n t h r o u g hr e v i e w i n g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a n ds h o r tc o m i n g sw i t h i nc o m p o s i t i o n t e a c h i n g b e s i d e s ,i t t r i e st of i n do u ts o m ef r e s hm e t h o d so nd e s i g n i n gl i f e c o m p o s i t i o nc o u r s e sb a s e d0 1 1e x a m p l e so f w a n g sm o d u l e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i nc h a p t e ro n e ,t h ea u t h o rr e v i e w st h es h o r t c o m i n g sa n dp r o b l e m se x i s t e di n p r e s e n tj u n i o rs c h o o ll e v e lc o m p o s i t i o nt e a c h i n ga n dd o i n gs o m er e a c ho nt h en e w w a y so u t s t a r tb ya n a l y z i n gp r e s e n tc o m p o s i t i o nt e a c h i n gc o n d i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p o i n t s o u tt h a tt h e r ei ss u p e r f i c i a lp r a c t i c es y s t e mi nt e x t b o o k sa n dt h a tt h e r ei sb i gg a p b e t w e e nr e a d i n ga n dw r i t i n gi nt e a c h i n g ;a l s ot h a tc o m p o s i t i o nt e a c h i n gt h e o r ys t e p s f a ra g a i n s tl i f ei ni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u t h o rs u g g e s t su s i n gc o n t e n t l a y o u tc o m b i n e d t e x t b o o k sa n dp r a c t i c i n gs e p a r a t e l yo nr e a d i n ga n dw r i t i n g ;a l s ot r y i n gt om a k et h e o r y c o m p o s r i o nm o r ea d a p t t ol i f e i nc h a p t e rt w o ,t h ea u t h o rd e s c r i b e dt h er e a s o n sw h y p r e s e n tw r i t e r sa l et a k e na s p a r to fl i f ec o m p o s i t i o ns y s t e ma n dh o wb yi n s t a n c eo fz e n g q iw a n g t h ea u t h o r f o c u s e s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p a r t so f w a n g sw o r k sa n d j u n i o rs t u d e n t s v i r t u e sa so b s e r v i n gl i f e ,i d e n t i f y i n gl i f ea sw e l l 韶s h o w i n gl i f e a l s oi td i s c u s s e s f r o mt h el i f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h i l d r e nv i e w p o i n t ,w h i c hi ss p e c i a l l yf i tf o rc h i l d r e no r y o u t h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f e e l i n gl i f e w h a t sm o r e ,t h ea u t h o rm e n t i o n sw a y sa n d t e c h n i q u e sw h i c h a l ee a s i l yc o p i e db yo t h e r s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a i n si nd e t a i lt h ed e s i g nl o g i co f w a n g sw o r k s k e y w o r d s :l i f ec o m p o s i t i o nt h e o r y ; j u n i o rl e v e lc o m p o s i t i o n ; z e n g q iw a n g sw o r k s ; m o d u l ed e s i g n 引言 作文教学存在问题,这似乎人人皆知,但究竟是什么问题? 问题的要害是什 么? 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现象看,从小学中、高年级至初中、高中,几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在的 作文教学都被应试所误导了。每年的高考,中考以及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的作文 考题,一直是社会上的一个季节性的热门话题。这些考题不断地影响着每个相应 学段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在一个酷夏的某个日子,坐在考 桌前的考生,面对作文考题,能镇定自若,将其多年接受写作训练而形成的表达 能力在这一刻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理想的考分。为了这一目的,教师们不断地 训练学生解题、谋篇,出版商们不断地推出各种“作文大全”、“作文训练”,家 长们也为了子女寻觅各种“范文”,拜请家教名师。为了这一目的,有关各方在 “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但是,在这种“通力合作”的作用下,我们并没有见 到学生作文的长足的进步。在一系列的以应试为目的的命题作文的训练中,学生 的作文远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丢失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丧失了自我 的想象、创造。学生的作文变得套话多、举例陈旧、随俗,成了一种“八股”式 的文章更有甚者,为了对付各种作文考题,老师猜题、押题,家长寻找准备材 料,学生则套模式、背范文。这种由应试的指挥棒支配下的作文教学,造就了一 个令人难堪的结果灰色作文。而长此以往,将造成众多无思想、无想象力、 无创造力,自主表达能力低下,情感水平低下的学生,这是作文教学的危机。 但是,危机的根源并不完全在应试,作文课程本身的发育不良可能是一个更 为内在的原因。作文教学从理念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材) ,都存在着严重 的问题。就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基本上是两种状态:第一,脱离生活的、 死板的形式主义训练。由于应试教育的外部作用,教学目标、教材到教学方法、 评价方法是语言主义的、形式训练的观念和方法占据主导;第二,随意性极大的 泛目标、泛训练教学。“读写分离”观念将作文教学从语文教学混合体中分解了 出来之后,作文教学进一步与生活相脱离,由于没有相应的、成熟的作文教材, 作文课变成教师自行处置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变成了一种无课程状态,即 无教材、无生活、甚至连训练也没有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表明,作文教学的改革 必须寻找新的道路,必须找到一种能把形式训练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办 法。那么,我们将如何才能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呢? 作文 教学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我们将怎样进行作文教学? 令人鼓舞的是,这一探索有 了重要的进展,这就是生活作文。 本文注意到,生活作文作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关键的构成要素应是 课程的设计。怎样才能提供形式训练与认识生活相统一的课程昵? 本文提出一种 尝试:用当代某些著名作家的系列作品为素材以适合各学段学生的生活认识特点 与需求为线索,构成既能启发认识,又能启发表达的课程。本文以汪曾祺系列作 品模块为例,探讨这种课程的可能性与初步设计。 第一章现行作文教学体系反思及生活作文体系的提出 青少年的语言发展与其生活经验的发展本是同步的、密切相关的,这一朴素 的道理应该是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正是在这一点上,现 代语文教育发生了不应有的失误。 近代学校教育以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的方式展开教育,其基本特征是学生 人数众多的班级授课方式和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疏离人的基本生活活 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其普遍的取向。在 这种学校教育中,儿童往往缺乏主体性、学习被动。 近代学校教育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在战后经济发展的 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变为一个涉及生活整体,关乎现代化发展根本 方式的全面、深刻的问题。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 “书本世界”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 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从教育的视点来看,现代儿童生活的问题已不仅是教育 与现实存在的生活的分离,而是人的生存、发展的现实生活所具有的教育力量开 始全面丧失的问题。1 在生活的教育力量丧失的现代条件下,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面临着真 正的困境,而欲恢复生活的教育力量,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又首当其冲,因 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较之其他学科更为紧密,更为赢接,因为,语文能力和语 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决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孤立运动,而必然是与人的自我的发 展同步前进的。人不可能在单纯接受现存的文化、知识,以及在虚构的逻辑世界、 想象世界中完成自我的发展。人必须在切实地关乎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生活中 才能完成自我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为了克服现代生活存在的危机,必须恢 复生活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力量。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开 发生活作文教育的精神和力量以恢复生活的教育力量的前沿。正如潘新和先生在 其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所言:“对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思考,也就是对人、 生命、人生、世界的思考。”2 这是本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1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6 页。 2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页。 5 第一节当前初中作文教材及其反思 教材是课程的现实形态,作文课程的问题首先突显在作文教材上。 一、读写合一的作文教材 对读写关系的认识决定了作文教材是采用与阅读课文合编,还是单独编写的 形式,也决定了作文教材在整个语文教科书中的位置。 读写结合曾是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理论:学生可以从读中学 写,并反过来以写促读。上个世纪8 0 年代至9 0 年代初甚至当前一部分作文教材 仍受其影响大多数作文教材都受此理论的影响。读写结合的教材又分为两种: 其一是以读促写。这种体系占主导地位,包括所有合编型教材,特点是把作 文教学融合在阅读模块里。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模块,课文有春、济 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古代诗歌五首,基本上以写景抒情为主。 这个模块的综合性学习就是“感受自然”:我有一个“朋友”走过四季心中的 美景( 自拟题目作文) 。 其二是以写促读。福建师大中文系潘新和教授主张“以写促读”。他认为, 写作的功用大于阅读功用,写作活动兼容了阅读活动,写作能力要求高于阅读能 力的要求。因此,阅读虽然有益于写作,但写作更能促进阅读。3 在这种思路支 配下,读写合编的教材则突出了作文训练的内容。早在在八十年代,北京景山学 校就做过这样的尝试,他们“以作文为中心”组织整个语文教学的实验,抓住作 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侧重训练内容的序列化。近年来,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建立 了“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综合训练型教学体系。4 丁老 师编的读写结合实验课本,侧重各部分知识序列的细化清晰化,该课本从语汇结 构和叙述表达两方面,归纳了记叙文读写规律的“五十法”( 分为句子、句群、 构段开头、结尾、谋篇、记事、写景状物、写人九类) 。 二、读写分开的作文教材 与读写结合作文教改思路截然相反, “读写分离”观念导致了另一种作文 教材编写思路。这类教材将作文教学从语文教学混合体中分解了出来,使写作不 再受阅读的制约,开始以“能力”为主线,自成系列。这为建立更加有效更加专 3 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2 4 页。 4 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 0 0 3 年版,第7 9 页。 6 门化的作文教学体系创造了必要条件。其理由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无法较好 地统一起来,传统语文教学以选定的范文为基础,设计包括作文训练在内的各种 训练,这使训练受到范文的制约,不能很好地展开;而要使一篇篇范文为教师和 学生提供适应昕、说、读、写四项能力的高效率序列化训练,必然会顾此失彼。 读写分编的教材也分为两种: 其一是文体与表达结合。8 0 年代早期,欧阳代娜老师把听读训练与说写训 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 7 个训练点( 写2 9 个,说1 8 个) ,并把它 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西个训练序列。5 其二是写作形式训练。1 9 7 7 年,高原、刘眦眦开始在北京月坛中学进行教 改实验,探索将作文教学从语文教学混合体中分离出来的可能性。他们合编了一 套作文“观察一分析一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连贯地、系统地组合 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它把写作训练分解成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重点抓一次能力训练,掌握一种作文形式:第一阶段的培养观察能力为 主,练习写观察l = t 记:第二阶段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练习写分析笔记;第三阶 段主要培养表达能力,写随笔。通过这三个阶段,培养学生随时观察生活,积累 作文素材,分析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由此提高写作水平。8 三、对上述两种教材的反思 二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总的来说,二十年来,无论是读写合编的教 材,还是读写分编的教材,在指导思想、具体内容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变,总的 倾向是更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这种变 化体现了写作理念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 题。 读写合编的教材大都重读写、轻听说,沿袭着“以读带写”的教学观念,写 作教学内容基本上采用“照猫画虎”的路子。这种格局造成我国语文教材中以阅 读“课文”为核心的教材编排体例,同时也造成教科书中“主题、文体类聚式” 的模块构成方式,从而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共用一个范文,读什么就写什么, 作文教学的内容与阅读的课文形成捆绑关系。这种捆绑在一起的教材,其效果是 5 欧阳代娜:阅读、写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 9 9 1 年版。第1 0 3 页。 6 高原、刘月 l ;且 l j :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9 8 6 年第6 期,第3 7 页。 7 两败俱伤,阅读教学时时照应着写作,而写作教学又必须考虑阅读的多重教学目 的。同时,写作按照阅读的课程走,对于写作而言,简直就是让牛车与汽车同行, 根本就不可能同步。于是后来只好解除捆绑,作文不再亦步亦趋地傍着阅读走, 可是,这时的读写合编的教材就更勉为其难了,它只能把作文训练点松散地安排 在某些范文之后,或者是在某个模块之后,作文教学的内容就失去了系统性,成 了一种松散的甚至是无序的东西。这恐怕是诸多合编型教材的通病。这种行为条 件和表现程度的缺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模糊,既难以操作,又难以评价,其结果 是作文教学随意性和教学效率的低下。 基于读写分开的写作能力训练是立足于写作本体形成的教学思路,而根据这 一思路编制的写作教材当然就是一个按写作学所认定的形式训练项目系统。写作 既然是一种技能,那么作文课也即是技能传授课一是有关技能的训练,是有关行 为的发生、认识理论的教学,它包括从“前写作”到“后写作”再到文章构成的 全部,教学目的也从不同文体的写作转移到重视培养学生的以构思能力和表现素 材的能力为主的表述能力训练上。这种训练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核心, 正确处理思想、生活和技巧的关系,熏视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全程训练,强调作文 教学综合化和素质化,其进步性是十分明显。不足是有些过于重视形式训练,没 有充分挖掘并利用相关阅读教材的示范性。它把作文能力分成若干个点,环环相 扣,希望通过爬楼梯似的系统训练,帮助学生从第一级爬起,达到顶层。这看起 来操作性强,其实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又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 且,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没有达到理想化状态,都有可能导致作文的失败。 第二节现行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读写合与读写分开的作文教学内容,在现存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却用着大体 一致的教学样式,也即教学模式,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一、命题作为中心的整体训练 为了落实命题作文训练的要求形成了程序化的作文指导。在这种程序化的作 文指导中,有关“题”的技术处干重要的位置。就出题的技术而言,形式上有全 命题、半命题、看图作文、扩写、续写等。不管何种形式,“题”的目的都是要 将表达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在作文指导中,依据教材规定的“题”,演绎出各种 同样性质的“题”。 “题”有着限定表达范围、决定表达的中心的作用,因此围绕“题”的作文 指导是教学中首要的。在作文之前,“审题”是作文指导的起点。在当前学校中 使用的教材中,有着以下的“审题”作文指导:初一年级上的一个作文题“我的 星期天”,其“指导”是:先看清楚题意,明确这是一篇记事的作文,题目规定只 能写发生在“星期天”的事,所记的事情应该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而在接下 来的“同学之间”为胚的作文中,要求学生比较“我的同学”“我和同学”“同学 之间”等几个题目的区别,以追求学生对题目用意的彻底的理解。审题的过程实 际上是通过题目的文字来理解出题人的用意的过程。审题中存在着对题目的“关 键词”( 题眼) 的含义的把握,通过语词的比较、分析,确定其确切含义等技术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得不压抑内部自由表达的欲望,去迎合“题”的要求,这实 质上是命题作文训练方法的问题所在。 在作文过程中,“扣题”同样是重要技术。例如目前使用的作文教材中,在 “我真”的半命题作文指导下,罗列了“我真气债”、“我真生气”、“我真讨 厌”、“我真后悔”等四个题目,同时罗列了四种材料,要求学生将材料扣题且配 对,这是一种指导扣题的技术。在“我爱”的半命题作文教材中,有着这样的指 导:“描写物品的特点,要紧扣爱字来写,所选的材料要围绕文章的中心, 表达出自己喜爱的感情。”这里“扣题”技术,就是所谓“扣关键词”的技术。 作文指导有其难点,以往语文教材中笼统的作文指导往往只提示了注意的要 点,并未涉及具体步骤。具体的指导往往待文章写出来之后才开始进行,此时有 为时过晚之遗憾。现行的教材中的作文指导使指导内容具体化,并可以在事先为 学生提供一个模式,提供有条理地展开作文的依据,提供思考的线索。 但是上述的指导是在命题作文训练的系列中形成的。由于命题作文已规定了 作文的范围、内容,再加上程序化的指导,作文就更深地陷于套固定模式的文字 操作中。指导方法具体化的进步反而加重了作文的形式主义偏向,这可以说是作 文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 在形式训练作文教材的框架下,产生了不少课堂作文教学方法的探索。这些 作文教学方法当然包含着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和将这些经验系统化的努力。由 于电视等传媒的作用,有些教学法不仅对学校教学、教师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给 社会上同教学有关的人群很大影响。为了适应形式训练的作文要求,教学实践中 的作文教学方法也进一步向技术化方向努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社会对能 力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追求,作文教学方法在技术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作 9 文背离生活的现象,加重t ) b 童作文中诸如虚假、套模式等问题。 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方法在命题作文训练系列的框架内,运用分类训练的方 法促使学生积累表达模块和材料;运用写作程序的练习促使学生把握构架作文的 方法,这其中允许了虚构的方法;必要时运用模拟生活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际体 验,其目的都是为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这一教学法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背离 生活的问题、虚假作文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这种教学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丢失了 作文教学促进儿童人格形成的教育性价值,不能否认构建和倡导这样的教学法的 教师是有经验的,是有方法的,但由于其站立的基点和对教育价值的本质的理解 上的问题这种教学法的局限性和缺陷已经很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二、句、段、篇作为单项训练 现行的初中作文教材是以语言主义的分析方法来构筑其训练系列的。 作文是在具备一定的口头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积累一定量的词汇等语言基 础能力上才能展开的较高层次的语言活动。作文是应用各种语言要素而进行的复 杂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这一角度分析,要达到获得一定的表达能力( 作文能力) 的教学h 标、就应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如记忆、掌握一定数量的 字、词,具有遣词造句的能力等) ,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在作文的各个层面上进行 训练以这种方法构筑的初中作文教材系列就是写旬、写段、写短文。 以由简单至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语言分析方法来考虑作文,确实存在着这样的 系列,实际教学中也应包含这一系列的练习。但是,把句、段、篇的序列当作儿 童表达能力发展的序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但是也 存在着不足。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确实需要记忆、练习,掌握语言的素材, 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不是机械的累加,而是融合于真实生活,融合于儿童 人格发展的有机的、生动的学习过程。事实上,儿童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除了同 语言素材、语言结构的掌握过程有关、还同儿童的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过 程、同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同自我认识、人格形成的发展过程、同感觉、情感 的发展过程有关,需要克服语言主义的简单的方法,综合的考虑儿童的发展特点, 重构作文教学的系统。 三、文体作为板块训练 命题作文以文体作为板块的训练系列虽然构架了作文教学,但其基本性质却 是与真正的表达能力形成的特点相悖的。命题作文训练系列的一个特征就是作文 的内容范围、表达的动机、思想中心是外加的。这种外加的要求一是出于教师的 教学要求,一是出于评价的需要。这种外加的形式同表达( 包括作文) 本质上是入 的个体的内在的、主动的需要是相对立的。由于教学中这种形式占据着主导地位, 使学生的作文表达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期的这种训练抹杀了儿童主动表达的 愿望、动机和行动。 命题作文训练系列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圈定了教学的范围,圈定了学生表达的 范围,束缚了表达的自由。加之题目之下的对作文的机械的技术指导,使得作文 成为将生活、感受、思想套入某种既定的框框内的文字操作。表达的力量来自于 个体的自由,思想、认识的力量产生于个体对事物的真实的感受。当前学生作文 言之无物,思想认识、语言苍白、无力的现象同这种束缚人的训练方式有着紧密 的联系。 事实上,在现实的教学中,命题作文训练系列中“题”的决定性作用和围绕 题的种种技术指导导致了学生作文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为了“扣题”,学生身不 由己地歪曲事实,将实际的思想感情“膨化”,产生许多虚假的成分。在题目规 定下的作文内容( 状物、写人、叙事、甚至于抒情) 都可以有某种模式,作文变成 了套用某种模式的形式主义的表达活动。 需要回到作文教育的原点上来反恩形式训练的作文教材。作文教育的目的是 在发展认识和实际生活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与生活结合的表达活 动,促进学生主体的、健康的人格的形成。儿童不是计算机,只要正确地输入就 会记忆;儿童不是机器入,只需要按程序训练便会获得能力。没有确立儿童的主 动的表达动机和表达中的主体性就不会有真正的表达能力的形成。记叙不是依样 画葫芦,不仅是“写生”、“素描”,记叙是儿童通过书面表达的认识过程,记叙 应当以儿童的认识需要、交往需要为出发点应当打开思路,把握儿童的表达生 活的多个侧面,例如观察、认识生活中的表达,交往中的表达,结合生活,认识 自我的表达,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及其表达等,在正确认识儿童的表达生活和表 达需求的基础上,构架促进儿童表达能力发展的作文教材和教学体系。 第三节 现行初中作文教学的理念及其反思 一、对现行初中作文教学理念的初步反思 1 、把作文教学视为形式技能训练的理念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实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理念,主要还是形式技能训练。 初中阶段作文指导更是在命题作文训练的系列中形成的。由于命题作文已规定了 作文的范围、内容,再加上程序化的指导,作文就更深地陷于套固定模式的文字 操作中。指导方法具体化的进步反而加重了作文的形式主义偏向,这可以说是作 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老问题。 2 、把写作视为效仿社会话语工具的理念 除了形式训练的理念,作文教学中另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理念是仿效社会话 语理念。中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进入并形成社会性语言的重要阶段,进入的途径之 一是仿效,但不能止于仿效,如果一味仿效,学生的社会化语言就只能变成一种 机械的套话水平。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对这一矛盾的处理是不成功的,结果,仿效 成了唯一的途径。造成作文教学中一味依赖传统,偏重对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 技巧的讲解,局限于社会权威性话语的摹仿,对时文、政治、流行套话的摹仿大 行其道,以期达到“速成”的效果,而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生活的积 累重视不够。这种急功近利的狭隘思想,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作文问题。 语文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但由于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 是纯工具论把语文视为与其他非人文学科并列的应用性学科,忽视了语文作为人 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非生命载体。而潘新和在其著作语 文:表现与存在中认为言语生命意识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学生言语活动的基 本动力定型。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作用便集中体现在提升言语生命意识 上。他指出,语文教育应对言语生命欲求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在言语 生命意识的驱动下,产生健康、积极的言语生命欲求,指向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生。而在充满人文情怀的诗意烛照下,才能养成言语健全人格,才会有自我实现 的言语人生。诗意的言语人生教育,是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3 、把写作视为应试工具的理念 以应试为本的作文教学理念可以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许多教师在作文 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认真研究大纲,不深入钻研作文教学的规律, 以作文考题的取向来进行作文训练,使作文变成一种定向操练,教学进程缺乏连 贯性系统性。这种超强的目的性使作文教学推动了自己的应有的目标,大大弱化 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或者让学生自悟体验,使作文处于一种放任状态,或者一味 强调“多读多写”,对学生进行持久乏味的作文训练。片面地将作文教学的自由 性,演绎成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弱化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众所周知, 相当数量的中学生烦写作文,怕写作文,甚至痛恨写作文。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落实现代的教学理念,没有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授 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复合,没有让学生成为作文训练的主体,一直站在权威的讲台 上消极灌输,学生在整个作文训练中处于被动地位。长期做“奉命文章”,使得 学生在主体地位失落的同时,厌“作”情绪严重泛滥。厌“作”情绪的泛滥,意 味着学生作文积极性的丢失,这样一来,作文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结果 自然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日益下降。“从根本上说,言语人才不是训练得出来 的”,为“重功利轻人文,重实用轻文学,重训练轻积累,重占有轻体验,重技 能轻素养,重知识应用轻生命感悟,重语言轻言语,重机械记忆轻运用能力,重 读轻写,重解释轻创造,重吸收轻表现”的语文教育现状“让一代一代孩子 的心灵丧失温存和柔软”、“人异化为非入”7 的状况,绝非危言耸昕。 实质上,教材和教学模式上的问题根源于作文教学理念,形式训练把作文与 生活分离开来;社会话语工具的理念使学生与自我分离开来;应试工具理念把作 文与语文素养分离开来;这是以往作文教学体系的主要弊端。教师应该牢固地树 立起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人作文,将作文教学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培养学生 实际写作能力之上,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 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 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二、作文教学理念的再定位:面向生活真实的写作 面对现行的初中作文教学理念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初中生 需要什么样的作文教育? 需要什么样的作文理念进行指导? 初中教育的教育对 象主要是少年儿童,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语言学习和语言表达在他们在人性发展中 的地位和意义昵? 本文认识到,必须牢固地树立起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人 作文”的新理念,将作文教学的聚集点集中到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 达对生活的认识上来,把“教会做人”与“教作文统”一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观 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恩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 感受生活、再现生活,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绪论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一 文中精心选用的“牧养”一词,凸显出他对言语生命的关怀。在他看来,每一个 学生都是语文天才,教师要善于发现、顺应、养护学生的言语天性与个性、潜能 与才情,让言语生命得到最大发展。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发现、顺应、养护学生的 言语天性与个性、潜能与才情呢? 潘先生认为的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 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做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而这种言语生 命动机只能展开、实现在学生的生活活动之中,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 取决于生活;使人成为人,在言语表达中形成存在的言说,实现人的确证,取决 于生活。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言语与人的生命的血肉相连。人的言语需 求的发展与实现,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外在的客观世界与主观的自我 追求所共同展现的空间就是生活。因此在作文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珍视学生言 语生命发展的美好天性,首要的任务就是使他们面向生活,真实的写作。 面向生活,真实的写作的作文教学的理念,区别于现存的形式训练理念、仿 效社会话语理念和应试工具理念,在于它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而不是立 足于作文教学的实用功能和操作层面。本文认为这一立足点的转变具有根本性的 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作文教学从操作层面着手是毫无疑问的,与实用功能 的关联也是必要的,但首先应该摆正本与末的关系。不能因为在其具体展开形态 中必然涉及操作而把操作视为立足点。 真实的写作,把呵护和开发学生天性潜质作为教学基础,追求培育完整的、 真正的人这个根本目的,这就从作文的目的和动机上端正了人与文的关系。在作 文教学活动中,通过生活故事的引导、生活情境的激活和生活实践的体验,使学 生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到作文乃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需,让他们产生表达和交流的 冲动,形成主动的写作动机与热情,这也是作文成功的起点。作文的内容由生活 材料和思想感情两者构成。那种为作文而作文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往往是由于材 料难觅,无物可写,由此也就难于有思想感情要表达,即使遵从教师之命硬要表 达,也无所依托。无论写作材料还是思想感情,都源于生活。真实的写作就是要 求以生活故事、情境设置和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入做人的体验中,在具体生动的生 活情境中激活学生的童心,使他们的感官、想象、理解和情感纵情解放。由此形 成的丰富多样的生命信息资源,给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提供了充分的基础。经过教 师引导下的选择、梳理与提炼,学生不仅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并且会形成更强 烈的写作冲动,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要交流,要写作。如果学生感受到了作文中 自我表现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乐趣,他就会乐于学习作文,再进一步,要是学生 1 4 还体会到学好作文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作文就成了学生内在主动的生命需要, 那他就会努力去学好作文了。倘能如此 许多心理障碍就不难克服了。 第四节生活的发现及生活作文教学 一、生活作文的现实意义 现在中国的城市地区也开始产生现代生活的问题,表现之一便是少年儿童的 教育生态问题。在今天,我们得承认,儿童们同成人社会隔绝了,儿童们在社会 生活中“失业”了,他们的身上失去对生活的切实感受,他们的心灵上缺乏生活 的充实感。简而言之,儿章的生活中没有“生活”。 在这样一种“生活”所具有的教育力量全面丧失的现代生活面前,生活作文 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需要恢复“生活”、需要重新恢复生活的本来 意义:创造。 生活是什么? 现代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已经与他们的前辈的理解和感受 有着隔世之别,现代生活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日渐演变成一个与人的主 观选择越来越失去关联的机械系统,生活似乎已经不再是我们主体性的刨造物, 而是一个复杂的、外在的一系列规则、程序、设施。生活的客观性空前地膨胀, 日渐剥夺着现代人特别是现代的少年儿童生活的空间。学生们的生活在哪里? 生 活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除了从早到晚地上课、补习、应考还剩下什么? 除了考 中学、中考、高考、考研这样一条路还有什么? 在这种机械的世界里,生活意味 着什么? 人生意味着什么? 似乎都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状况 啊l 这种异化的生活既是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地 教育失误的一种后果。我们的语文教育对未成年人的生活漠视得太久了,我们的 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了。如果说为了恢复生活的教育力量需要恢 复“生活”,那么对于语文教育和作文教学来说,首先需要重新发现“生活”。发 现“生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正确的认识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并养 成正确的生活态度的过程,是一个积累正确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的过程。总之,是 一个寻找并建立生活意义的过程。 生活作文理念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由于生活的缺乏,学生作文虚假 空洞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文”现象还十分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 的水平与能力还很弱。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 处、学会做人) ,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 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生活是多样 化的,每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现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 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 引导胡编乱造,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作文的弄虚作 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二、生活作文的定义 如此说来,如果给生活作文下一个定义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所谓“生活 作文”就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文章表达活动) ,在培养语言能力 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从上述定 义上看,“生活作文”的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为语言活动的主体的同时,培养学 生的人格主体。 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基础,教师应了解这一基 础,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阅读的背景。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的不同,生活感受的不同,他 们对生活的视角也会不同,导致对教材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如鸬鹚一课 中关于渔人和鸬鹚的关系的理解,学生就有多种看法:渔人在利用鸬鹚;渔人和 鸬鹚是合作关系;渔人和鸬鹚相依为命;渔人剥夺了鸬鹚作为自然界一员的基本 权利 学生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初中作文教学和教改,要明确抓住加强写作与生 活的联系这一主线,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提倡多写观察日记,有选择、 创造性地进行作文教学。 生活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教材。“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都 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和启迪。而这种知识经验的形成往往比任何教学中的形成 要深刻得多,影响也更为深远。学生作文若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他们观察到的生 活或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种种微妙的变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开始发展了。我国最 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陶行知也强调“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他告诉我们,作文活动本身是 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 1 6 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三、生活作文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设计一种能体现生活作文理念和特点的教 材 生活作文,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因而具有现实意义。 它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独立地去观察分析生活,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 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要改变初中作文教学的 现状,要在作文教学理念上率先突破,确立生活作文的理念,同时关键要建设一 种与生活作文理念相配套的作文课程,建设一种适用于这种课程的教材。 最近,人教版新教科书带给我们一个急需思考的重大课题:读、写、生活三 者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应试则伪,应需则诚”,写作本来就是人的生 命活动、精神活动,就是人的生活形式。学生在生活中,在语文课堂外,常常有 写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上,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写作自然 而然地变为学生语文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把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际生命活动、 心灵活动手段的写作,与作为教学内容的写作融合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写 作活动中既学到技能,又实现自我。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与能力。 在生活中,写作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背景之中, 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因此,情景或者说语言环境是写作活动赖以发生 与进行的前提条件。把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等于把写作置于广阔的生 活海洋之中,有利于写作的生活化、情景化。这样,写作既是生活的模拟,又是 语言运用的实际操练。新教科书均不多讲写作知识,意在让学生有独立的思维过 程,保证学生个性的张扬,写他们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先练后导,正顺应了新 教材的编写思路,既可以让学生在写中悟“法”,又能让教师更加熟悉和了解学 生的情况,从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和归纳,加强了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形成信息的反馈,使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心中有数, 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尊重学生写作的个体性和实践性,对“导”的内容和形式有 了更加具体的理解,使指导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因此,我认为,要想优化作文教材的设计,应该在阅读和写作这已有的两个 维度上增加一个维度生活,形成以生活为中心的三维“生活作文”训练体系。 用图示表示,就是由: 变成 阅读_ 写作 一 生活 阅读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将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 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也就是说,把读、 写两部分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 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总之,生活作文就是围绕生活贴紧生活,把发生在生活中的对自己产生影响 和留下印象的人、事、物、景及感受形成书面文字的一种写作方式。生活作文作 为一种课程,它的目标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给学生从生 活的细微处着手,挖掘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写作空间的能力,更要培养和完善培 养学生的人格主体。生活发现与生活表达的内在一致性是生活作文课程的特点。 第二章当代作家系列作品作为生活作文部分教材 的理由和可行性 初中阶段生活作文教学体系是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开拓学生感受力,思维 力、表达力和培养学生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能力为主要教学形式,以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新为主要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能适 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一种教学结构。其特点是教与学的活动性,其优点是符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 生活的需要。在初中生活作文体系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探讨,共同促进学 生个体知识内化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组织中活动性贯彻始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有许多关于联系 生活的规定。在设计思路中指出: “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在总目标一节中指出: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各“阶段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更有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