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网络信息构筑中的易用性问题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网络信息构筑中的易用性问题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网络信息构筑中的易用性问题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网络信息构筑中的易用性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网络信息构筑中的易用性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2 0 世纪末以来,信息社会已经初见端倪。在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存在与传递 有两个基本趋势,一是信息传递的网络化: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标志性载体, 将众多技术和内容形式集成在唯一的一个界面上;网络除了将各种媒体、各种 形式、各种粒度的信息集合聚集在一起以外,它还对这些集合进行平面组合、 交叉组合和立体组合,对多种专题信息进行叠加,形成一个由信息集合、界面 和用户构成的复杂的信息空间。二是信息传递是以用户为中心展开的,强化信 息传递的易用性才是解决信息传递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海量信息的生存环 境中,基于易用性的信息构筑理论和实践由于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内容的表达、 展示、理解和利用的问题,能帮助网络设计者们建立信息能够有效传递的界面。 因此,网络信息构筑的易用性问题也就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给 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框架。然后,介绍网络信息构筑与易用性的基础知识, 包括网络信息构筑的概念、核心内容、特点和易用性相关概念从而为理解 基于易用性的网络信息构筑奠定基础。在论文第三章至第六章,本文展开详述 了网络信息构筑的四个基本系统,即组织系统、导航系统、检索系统、标识系 统,并对他们在易用性原则指导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最后,总结了 本文的主要工作。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下三点:一是提出基于易用性的网络信息构筑, 为解决网络信息构筑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二是借鉴相关领域知识,提 出研究网络信息构筑的易用性问题的基本框架与模型;三是阐述基于网络信息 构筑易用性问题的解决原则与方法。本文对网络信息构筑易用性问题的研究将 会丰富信息构筑的理论内容,并为网站信息构筑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网络信息构筑;易用性;界面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w eh a v ee n t e r e dt h ee n do f2 0 t hc e n t u r y ,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b e g i n st o s h o wi t s e l ft ot h ew o r l d t h e r ea r et w ob a s i ct e n d e n c i e so f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dt h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i n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 f i r s to n ei s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n e t w o r k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c a r r i e ro f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 , t h en e t w o r kt a k e sm u l t i t u d i n o u s t e c h n i q u ea n dc o n t e n to n as i n g l ec o n t a c ts u r f a c e t h en e t w o r kn o to n l yg a t h e r se v e r y k i n do fm e d i a , f o r ma n dg r a n u l a r i t yt o g e t h e r , b u ta l s oc a r r i e so nt h ep l a n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 t h eo v e r l a p p i n gc o m b i n a t i o na n dt h e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t o t h e s es e t s i tc a r r i e so nt h es u p e r i m p o s i t i o nt om a n yk i n d so fs p e c i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 a n d f o r m sac o m p l e xi n f o r m a t i o ns p a c et h a ti sf o r m e db y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e n s e m b l e , t h ec o n t a c ts u r f a c ea n dt h eu s e rc o n s t i t u t e s s e c o n do n ei st h a t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t a k e su s e r 勰t h ec e n t e r 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u s a b i l i t yo f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i st h ek e yt os o l v et h ev a l i d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n t h em a g n a n i m o u si n f o r m a t i o t ls u r v i v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t h e o r yt h a tb a s e so nu s a b i l i t yi sa b l et oe f f e c t i v e l y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e x p r e s s i o n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u s a g e i tc a nh e l pt h e n e t w o r kd e s i g n e r s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c o n t a c ts u r f a c et h a t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c a ne f f e c t i v e l y t r a n s m i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u s a b i l i t yo f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m e ti s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e to f t h i sp a p e r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m e a n i n go ft o p i cs e l e c t i n g , t h e n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 , a n dp r o d u c e st h er e s e a r c h c o n t e n ta n ds t r u c t u r e t h e n ,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e l e m e n t a r yk n o w l e d g e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m e ta n du s a b i l i t y , i n c l u d i n gi t sd e f i n i t i o n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c o r e c o n t e n t ,a n db u i l da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r n e tw h i c h b a s e so nt h eu s a b i l i t y f r o mt h et l l i r dt os i x t hc h a p t e r , i tg i v et h ed e t a i l so ff o u rb a s i c s y s t e mo fa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r a c t ,w h i c ha r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 , l a b e l i n gs y s t e m ,n a v i g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s e a r c h i n gs y s t e m ,a n da n a l y z ea n di n d u c e t h e i ru s a g eu n d e r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o f n s a b i l i t yp r i n c i p l e f i n a l l y , i tg i v e s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r ea r et h r e ei n n o v a t i o n p o i n t so ft h ee s s a y :t h e f i r s to n ei st h a tt h e i i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r a c t , w h i c hb a s e so i lt h eu s a b i l i t y , p r o v i d e ss o m e n e wi d e a sf o rp r o b l e m so c c u r r e d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 i n t e r n c t t h es e c o n do n ei sm a ti tu s e st h er e l a t e dk n o w l e d g ef o rr e f e r e n c et op r o p o s e t h eb a r eb o n ea n dm o d e lo f t h eu s a b i l i t y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r n e t n l e t l l i r do n ei st h a ti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s o l u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a n dt h em e t h o do ft h eu s a b i l i t y t h a tb a s e so n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c m e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u s a b i l i t y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r n e t i nt i f f s p a p e rw i l le n r i c h t h et h e o r y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w i l l p r o v i d e i n s t r u c t i o nf o r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f t h ew e b s i t e s k e yw o r d s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ni n t e r n e t ,u s a b i l i t y , i n t e r f a c ed e s i g n 1 1 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丝勇 日期: 兰! ! :! 堑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日期: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1 1 选题的背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开始认识世界并改造自身生存环 境的那一刻起,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与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即随之 产生了。在原始社会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一切生产造物活动的 目的仅仅是寻求与解决生存问题。人们依靠个人劳动和感官的体验来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积累感知经验,由此产生了最为直接、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获取形式, 这种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界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传媒介阶段。为了 使信息易于交流,人类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通过语言、手势、表情,乃至更多肢 体语言的表达,来确保信息交流达到顺畅,也就是人类对信息交流获取最初的 易用性方面考虑。但同时这种界面交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时效性大大 降低。例如,相隔两个部落的人们想要实现有效的在场信息交流是无法做到的。 随着文字系统的完善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了印刷媒介阶段。信 息存贮于期刊、报纸、杂志等等的印刷物当中,使得不在场交流成为可能,也 随之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机界面。这个时期信息的易用性表现在人类可以 将信息迸行高效率的复制,信息的获取也不再依赖于地域的限制。同时,入与 人交流的手段也从某种意义上受到限制,信息在变得易获取的同时也变的难以 理解了。 到了机械电子阶段。到处充满着技术、机械、产品,人类如何与机器实现 有限的交流,如何控制与使用机器为自身的生活、生产所服务,成为易用性设 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人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在指导、等待机器上。这使我们认 识到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必须与人的使用操作行为互动适应,才能达到信息易 于获取、易使用的目的。 而进入信息社会阶段,人类生活的数字化、网络化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 度发展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所构建出来的网络信息世界,把人类文明带向 个新的里程网络信息时代。作为一种使信息有序化、优化的新学科,信 息构筑( i n f o r m a t i o nk r c h i t e c t u r e ) 正逐渐被西方国家所重视,信息构筑理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很快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如何解决信息内容的有效表达、展示、理解 以及利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工作过程。基于信息构筑中的易用 性问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提出的。 与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机械电子文化阶段不同,网络信息时代 使我们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标志性载体,将众多技术和内容形式集成在唯一的一 个界面上;网络除了将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各种粒度的信息集合聚集在一起 以外,它还对这些集合进行平面组合、交叉组合和立体组合,对多种专题信息 进行叠加,形成一个由信息集合、界面和用户构成的复杂的信息空间。全球化、 技术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数据全天侯不问断的通过各个渠道流动,网络信 息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他们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共享资源、并获取信息, 电子信箱、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书店等等网络信息获取手段已经成为现 实。网络对我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改变着我们的生 活习惯、极大的方便我们对信息的需求的同时,却也同时带来了信息的过量和 信息的混乱。今天,我们谈论更多的是信息超载、数据烟雾和信息焦虑,信息 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障碍。因此基于信息构筑中的易用 性问题研究对于上述信息问题的解决,以及信息如何有效、快捷传递有着重大 意义。 。 1 2 1 国内研究现状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信息获取所出现的一些相关问 题逐步浮现,目前在国内艺术设计领域及计算机领域中关于网络信息构筑中易 用性问题的研究开始引起注意,但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关于易用性的研究或 是基于艺术设计领域传统机械形态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或在基于计算机科学的 主要从运筹学决策论的角度来谈易用性的数学量化评估模式。因彼此研究的相 对封闭,都未能形成较好的切入点。因此,国内关于网络信息构筑中易用性问 题的研究尚未建立成熟的体系,而仅能于不同学科领域中散见对于国外研究成 果的介绍。 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网络信息构筑中易用性问题的研究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的结合 探讨。其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l 、对易用性问题的研究包含在对信息构筑( i a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的研究中。 ( 1 ) 自1 9 7 6 年美国建筑学家杰克布尼尔森c j a k o bn i e l s o n 将“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 信息构筑) ”作为美国建筑师协会年会的主题,阐述 了信息构筑师(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 的定义,并明确界定了信息构筑师的工作任 务,如:组织数据中的固有模式,化复杂为明晰:创建信息结构或地图,令他 人找到其通向知识的个人路径等;信息构筑师被认为是即将到来的2 1 世纪的专 业化职业,代表着该时代对清晰、人类理解、信息组织科学的集中需求。o 1 9 8 4 年由他创办的t t e d 会议( t e c h n o l o g y ,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a n d d e s i g n ) 反映出 他把握科学、理解和信息之问关联的一种独特的思路。o ( 2 ) 以“信息饥渴”(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x i e t y ) 和“信息构筑师”(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s ) 两部著作对认理论探讨形成巨大影响的沃尔曼先生,在他的理解 美国一书中,组织了“能找到的全美国最好的信息构筑师”编写。使用了约 3 5 0 页的地图、图表、图解和其他工具,使复杂的信息变得清晰明朗,体现出明 确的对信息构筑的易用性的思考与表达。o ( 3 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的六次n 峰会也表达出对相关易用性闯题 的思考。 , 这六次n 峰会的主题分别为:对信息构筑( d e f i n i n g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的定义;实践信息构筑( p r a c t i c i n gi n f o r a m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改善我们的技艺 ( r e f i n i n go u rc r a f t ) ;建立联系( m a k i n gc o n n e c t i o n s ) ;开辟新领域( b r e a k i n gn e w g r o u n d ) 和跨越学科边境。其涉及来自于因特网商务、知识管理、信息科学和数 据库管理等不同领域和学科专业,使来自商业和学术领域在信息构筑、人机界 面、人机交互、图形界面设计、经验设计和可用性测试方面具有不同视角和观 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着重于讨论信息构筑的基础理论、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 问题。其中,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碰撞也涉及到相关易用性问题的讨论。 h t t p :w w w o n e p i n ed e m o nc o u k p w u r m a n h t m 周晓英,信息构建【i a ) 一情报学研究的新熟点情报资料工作,2 0 0 2 年第5 期,第6 - 8 页 w w w f r o n t w h e e l d r i v e c o r n r i c h a r ds a u l _ w u r m a n ,h t m l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计算机界面设计和计算机中人的因素研究领域的公认权威加瑞德j 斯 普尔( j a r e dm s p 0 0 1 ) 作的关于“一切围绕着内容”的报告;斯坦福大学劝诱技 术( p e r s u a s i v et e c h n o l o g yl a b ) 实验室的b j 福格( b j f o g g ) 和得克萨斯大学 信患学院的安德鲁狄龙分别做了“劝诱技术:使用计算机改变我们的思想和 行为”以及“设计可用的电子文本”的报告等,都为信息构筑的易用性问题提 供了思路。9 2 、关于一般产品的易用性研究。 ( 1 ) 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 h u t ) 和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 u i a h ) 合作研究了关于“信息社会中精美产品的易用性”课题。在这个计算机科学工 程与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相结合的研究课题中,信息社会中与人类工程学有关的 评价标准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关于信息产品的被认知性、界面设计、易用性 评价方法、易用产品的开发过程等的研究为网络信息构筑中易用性的研究提供 了理论参照与实践支撑。 ( 2 )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 u i a h ) 的媒体实验室在2 0 0 0 年1 月由 m i n n a t a r k k a s 和h e i d it i k k a 主持了“关于文化易用性”课题的研究。通过在文 化研究、技术社会学、设计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建立交互研究平台,从社会文 化这一复杂范围里解析了易用性问题。 3 、关于网络信息构筑中易用性问题的研究。 美国易用性专家杰克布尼尔森( j a k o bn i e l s o n ) 和尼德森罗曼( n i d o s e n n o r m a n ) 联合开办的关于讨论网络易用性话题的专栏。对企业内部互联网易用 性、不同用户群的易用性、地位级图易用性、易用性规则、残障人易用性等问 题予以了专题讨论。对易用性服务对象,易用性的具体内容,不同产品的易用 性特征,易用性设计规律,实现易用性过程中的困难等都傲了初步探讨。 从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看到,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信 息构筑概念的引入与分析中所偶尔涉及到的易用性问题的零散介绍,并没有进 入到对其的探讨阶段。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是以信息构筑理论为基础,融合 多学科途径所进行的探讨,但关于网络信息构筑中易用性问题的研究已建立起 初步概念 周晓荚,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构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5 页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论题的研究是基于信息构筑这一总体理论框架。信息构筑是研究信息的 有效组织以及对信息结构有效的描述,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的组织、结构的架 构,将信息以清晰化、直观化的方式来帮助用户发现和理解信息,并最终满足 用户的信息需求。而网络信息构筑作为信息构筑理论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及子 研究课题在对上述理论的实践与运用中逐步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关于易用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在于解决不同环境里,人与产品界面交互过程 中,如何进行高效沟通的问题,使用户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更快地接受产品,正 确、有效地实现产品的功能,既产品的高效使用过程,其主要包括操作过程、 认知学习过程、记忆过程而网络信息构筑的易用性问题研究则将这一易用性 问题限定在基于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信息产品范围内。 以上我们对本论题产生的基本脉络,及研究范围与对象进行了定位。综上 所述,本论文试图达到的目标是: 1 、思考基于易用性的网络信息构筑,为解决网络信息构筑发展中的问题提 供新的思路; 2 、尝试借鉴相关领域知识,提出研究网络信息构筑的易用性问题的基本框 架与模型; 3 、阐述基于网络信息构筑易用性问题的解决原则与方法。 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特征的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促使网上的信息内容越 来越多,各类w e b 站点、网页备份和镜像、电子邮件等的数量惊人。据统计, 在国际互联网上运行的信息,每月要增加1 0 以上。一年时间其增长率可达2 0 0 以上如此混乱的信息环境,给获取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 何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价值;如何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 的转变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信息的优化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本论文 的写作动机。因此,本论文的写作意义在于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所发生的海量信 息及建立信息的高效使用过程的思考。具体而言,其意义包括以下两点: 1 、本文尝试为网络信息构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易用性的视角; 2 、本文通过对网络信息构筑易用性问题的研究丰富信息构筑的理论内容; 3 、本文试图为网络信息构筑的设计实践提供易用性方面的指导。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网络信息构筑与易用性的相关理论概述 2 1 网络信息构筑概述 信息构筑(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简称ia ,从其概念的最早提出至今仅 三十余年,而真正对i a 的广泛关注则源自上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故其主要的 应用研究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下面我们尝试从信息构筑的源起入手来逐步阐 析网络信息构筑的相关内容。 2 。1 。1 信息构筑的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网络化、数字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 发展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因特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的主要来源。然而,网络信息的无序增长造成信息空间的混乱,给人们带来了 信息查找的难度。人们时常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向,找不到有用信息,信息总量 的增加反而导致了信息的饥渴,其又进一步衍生出信息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 由此,对因特网信息构筑的关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逐步形成一个重要的研 究领域。 i a 的全称为“i n f o r m a t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是美国建筑师理查德索尔沃 尔曼( r i c h a r ds a u lw u r m a n ) 在上世纪7 0 年代中期创造出的一个新词汇。我 国学术界对“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的中文译法尚无定论,分别译作诸 如“信息构建”、“信息空间构建”、“信息构筑”、“信息设计”、“信息建筑学”、 “信息体系结构”“信息架构”等。为方便讨论,本文将其统一为“信息构筑” 这一称谓。 作为建筑师的沃尔曼认为“a r c h i t e c t u r e ”是一种指导空间组织的科学和 艺术,并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抽象概括能力关注信息的收集、组织、 表示问题,通过将信息的收集、组织、表示等问题与建筑学所研究的相关问题 进行比较后,发现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由此而衍生出“i n f o r m a t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这一概念。 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2 信息构筑的相关概念 关于i a 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在其发展应用过程中,国内外相 关组织与学者对i a 有着不同的理解。下面我们列举五种最具代表性的概念; i 、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协会在2 0 0 0 年i a 峰会时将i a 定义为“信息构筑是 组织信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实现其信息需求的艺术与科学”。o 认为i a 不仅包括 调查、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应用领域,而且涉及信息系统的组织、浏览、标识 与检索,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成功的找到和管理信息。同时,美国北卡莱罗纳 州立大学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院的几位博士研究生据此创建了i a 模型。 如图 2 一l 所示。 信鼻柏坑斌型 图2 - 1i a (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信息构筑) 模型 2 、斯蒂文理奇( s t e v e nr i t c h e y ) 将i a 定义为“生成计划的实践,以 便为内容系统和界面描述潜在的组织结构。”。 3 、路易丝罗森菲尔德( l o u i sr o s e n f e l d ) 和彼德莫威尔( p e t e rm o r v i l l e ) 在(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f o rt h ew o r l dw i d ew e b 一书中从以下四个 方面对i a 进行了定义:信息系统内组织、标引、检索和导航系统的总和; h n p :w w w a s i s o r g c o n f e r c n 荣毅虹。粱战平,论信息构建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 0 0 4 年,第6 期,第5 - 8 页 s a p i e n l i n f o n n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p r a c t i c e :a ni n t e r v i e ww i t hs t c v e nr i t c h e y , b u l l e t i no f t h ea m e r i c a as o c i e t y f o ri n f o r m a t i o ns c i e a c e , 2 0 0 0 , 2 6 ( 6 ) ,p 1 6 - 1 8 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帮助用户访问信息内容并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空间结构设计;为帮 助人们查找、管理信息而对网站进行构造和分类的艺术与科学;将建筑设计 原理引入数字领域的新兴学科和行业。 4 、杰西j 格兰特( j e s s ej a m e sg a r r e t t ) 认为i a 是对信息空间的结 构化设计,为内容访问提供直观的途径。o 5 、周晓英教授在参照和归纳美国信息技术协会2 0 0 0 年i a 峰会的定义、查 德首尔沃尔曼( r i c h a r ds a u lw u r m a n ) 和其他学者的看法的基础上,将i a 定义为“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 的信息需求,实现他们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o 它包括调查、分析、设计和 执行过程,它涉及到组织、标识、导航和检索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成 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 上述定义角度虽各不相同,但可以发现在信息构筑的定义中,强调的是为 信息集合建立信息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信息的组织、结构的架构、信息的 展示等。信息构筑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完备的信息体系结构,并生成结构合理、 功能明确、表达清晰、便于理解的界面,目的是帮助用户找到和理解信息,满 足用户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信息构筑是研究信息的有效组织以及对信息结构 有效的描述,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的组织、结构的架构,将信息以清晰化、直 观化的方式来帮助用户发现和理解信息,并最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面网络 信息构筑作为信息构筑理论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及子研究课题在对上述理论的 实践与运用中逐步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2 1 3 网络信息构筑的核心内容 关于信息构筑理论成功运用于实践的典型例子就是网站设计。万维网的信 息构筑一书首次确立了网络信息构筑的核心构成要素;组织系统、标识系统、 导航系统和检索系统。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类信息的环绕当中,当我们在使 用网络信息系统时,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一些单个的元素,如文本、图标、嵌入 j e j a m e s g a r r e t t , t h e e l e m c n t s o f u s e r e x p c r i e n c e h t t p j j g n e d e l e m e n t s p d f e l e m e n t s 1 x l f a c c e s s e d m a l 2 0 0 5 周晓英,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构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l 页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链接、各种界面等。它们实际上都隶属于网络信息构筑的主体部件,即:组 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这些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且受到底层结构部件( 包括原数据、控制词表和词库) 的支撑。上述关系在图2 2 得以了系统、简明的表述。o t 图2 - 2 网络信息构筑的核心内容及其底层支撑结构 下面,我们参照图表就上述关系予以细化说明。 首先,从网络信息构筑的底层支撑结构:元数据、控制词表和词库三个方面 来说。 l 、元数据标签是用来描述文档、页面、图像、软件及音视频文件等的特征 和属性,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2 、控制词表是自然语言的集合,一般列出某一特定领域内的标准术语以及 术语问的等级关系,建立概念间的关联; 3 、词库以控制词表为基础,包含了等价、分级和关联等语义关系,将词汇 同其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以及上位类、下位类和同位类术语等连接起来, 减少因语言的模糊性而给人们的信息搜索带来的障碍。o 其次,从网络信息构筑的主体部件: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 索系统四个方面来说。 1 、组织系统。组织系统是网络信息构筑的最核心内容,也是建立导航系统 周晓英,论信息构建对情报学的影响,情报理论与实践,2 0 0 3 年,第6 期,第4 8 页 马赞成:姜婷婷,信息构建对当代情报学发展的影响,图书馆论坛,2 0 0 3 年,第6 期,第2 l 页 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标识系统的基础。组织系统将无序的信息元素以逻辑方式组织起来并建立起 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使其有序化、结构化,以便于用 户能快速查找信息: 2 、标识系统。标识系统负责信息内容的表述,为内容确定名称、标签或描 述,并创建一致的标识方案。标识系统是向用户展示组织和导航系统的手段; 3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决定使用者如何测览和检索分组内容。为用户提供 导航工具和帮助,让信息内容可访闯,使用户明确自己的位置,知道如何达到 要去的地方,明确前行的方向和路线,准确的达到目的地; 4 、检索系统。检索系统和导航系统互为补充,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 求导航系统是帮助用户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浏览式查询,随机性大,可使用 户块速了解网络系统概况。检索系统是帮助用户检索信息的,其且的性强,查 准率高由于检索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同,使用的检索方由于检索用户的信息需 求不同,使用的检索方式不同,希望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所以检索系统的设计 和功能较复杂,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2 1 4 网络信息构筑的特点 l 、网络信息构筑集合了相关的多个学科领域。 网络信息构筑是综合了认知科学、情报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图形 设计、交互设计、数据建模等多学科或学科领域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对上述学 科或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借鉴使得信息构筑与它们产生一种相互支撑与体认的 密切关系。 一方面,这些相关学科为网络信息构筑提供了有益的工具、技术、专家意 见和经验。比如网络信息构筑的研究分析包括了对人机交互行为模式的研究, 而我们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已有的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理论和模型正好成为网络 信息构筑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构筑中人机交互的实践经验将会验 证、补充和深化上述理论,形成良性循环。回 2 、网络信息构筑注重对信息生态的研究。 一般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个体或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信息生态 学则强调人类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生态学角度考察人与信息 a n d r e wd i l l o n w h ys t u d y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h l l p j w w w a s i s o r g c o n f e r e n c e s s u m m i t 2 0 0 0 d i l l o n s l d 0 0 4h t m ,2 0 0 4 - 9 - 1 6 1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学对信息构筑的重大贡献之一,而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生 态是指构成一个信息空间的关系网。罗森菲尔德( l o u i sr o s e n f e l d ) 画了一个 由三个交叉的圆组成的图形来表述关于网络环境中信息生态的几重关系,每个 圆形分别代表用户、内容和环境,信息构筑则是三者的交集。回如图2 - 3 所示。 其中,用户部分包括用户信息需求、用户类型、技能、任务和信息搜索行 为等;内容是指在信息构建时使用的所有资源和技术细节,包括文档类型、内 容对象、现有结构、属性和元数据;环境主要指信息组织所处的环境和背景, 包括文化、技术和人力资源等。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构造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空间,既要利用信 息生态也不能破坏信息生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维护信息生态平衡,与 信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图2 - 3 网络环境中信息生态关系图 3 、网络信息构筑强调以用户为中心。 长期以来,人们在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面,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试 图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解决所有问题,忽略了人的因素。实际上,网 络信息技术是否能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获取、使用或共享信息 的外在行为和内在认知。网络信息构筑强调“使信息可访问”和“使信息可理 解”,关注用户与信息内容的交互,体现出对“以用户为中心”思想的强调。 【美】l o u i sr o s c n f e l d p e t e r m o r v i l l e w w w 信息体系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3 页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易用性概述 信息社会背景下,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逐 步成为商品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世界,且层出不穷,信息产品的迅猛发展颠 覆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特征的国际互联网 和多媒体技术正以其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的潜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时代 的进步。 易用性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隐性地存在于各个时期之中。但 直到上世纪7 0 年代,为解决用户与软件产品之间的关系问题,易用性( u s a b i l i t y ) 概念才得以正式提出。易用性概念的提出,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交互过程 的认识,而且使得易用性开始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机交互领域的一项重要研 究课题。 2 2 1 易用性的源起及相关概念 关于易用性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陈述。以下总结归纳了具有 代表性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及组织对其的定义与解释来帮助我们进行理解。 1 、苹果公司认为易用性和可理解性是产品设计中并列考虑的因素,在考虑 这两个因素的同时还要符合两个条件: ( 1 ) 对于用户做可预期行为的思考,使用户可顶测行为的结果,减少用户 错误操作; ( 2 ) 提高每项操作的直观性,每一个操作对应一个变化,并使用户 :导知该 操作是否有效。回 2 、易用性专家杰克布尼尔森( j a k o bn i e l s o n ) 在其所著的“u s a b i l i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一书中,将“u s a b i l i t y ”解释为“可用性”与“便于使用”两 层含义。同时,他以网站为例认为易用性是由五个因素所决定的。这五个方面 包括:o ( i ) 易学习性。产品应容易学习,使用户快速地了解如何使用产品; ( 2 ) 易记忆性。将产品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时,不需学习就能操作; ( 3 ) 高效性。用户使用产品用以完成预期目标的效率; d o n a l d a n o r m a n ,t h e d e s i g n o f e v e r y d a y t h i n g s ,( a m e r i c a n :t h e m l t p r e s s , 1 9 9 9 ) 。p l l 1 7 j a k o b n i e l s e n ,u s a b i l i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o s t o n ,m a :a c a d e m i cp ”s s ,1 9 9 3 ) ,p 2 3 - 3 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少错性。产品少出错,即使出错亦能迅速纠正; ( 5 ) 满意度。对产品满意并再次使用。 3 、中国欧盟易用性中心认为易用性( u s a b i l i t y ) 是交互式i t 产品的重要 质量指标,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