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色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色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色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色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观光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回归自然和乡土文化保护 双重需求,它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 族习俗为资源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 动,是现代农业与乡土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是经济、 社会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契入点。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 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同时也为城市景观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观光农业隶属于生态旅游大范畴,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具有所 有类型生态旅游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与其它类型的生态旅游相区别的个性特征。 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观光农业更加侧重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展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 一座成功的观光农业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设计规划等 等因素,其景观审美只能从各种矛盾和要素协作调和的状态中获得,如果这种 状态失衡,那么无论其中的单个要素有多么完美,其整体都不能给游客带来美 感。因此,建造观光农业园之初就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避免上述弊端,使 园区的建设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为以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一般的园林不同,观光农业园的选址不但要考虑能否因借自然之景,而 且还要将农业生态和乡土风情也纳入景观的范畴。换句话说,也就是并非所有 的农业用地都可开发为观光农业园,那种不顾现状、完全依靠人工堆砌的做法 更是不可取。 观光农业园是农业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生产用地或者 农业区域,也不是纯粹的乡土村庄,而是以农业为主题、以休闲娱乐、生态旅 游为主要功能的公园。观光农业园景观融知识性、娱乐性、生态性等为一体, 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景观审美特色不但要满足美学要求,还要以和谐 性为原则,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公园空间组织规则,融艺术性、科学性、生 态性为一体。整体规划先行的原则,将有利于保障各项设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借助各种景观设计艺术处理方法,协调彼此关系,使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 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生态旅游景观审美特色自然环境农村文化 a b s t r a c t t o u r i s ta g r i c u l t u r e ”s t a r t i n gc o m p l i e dw i t l l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c e r t a i nd e g r e et h e n a t u r er e t u r na n d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a lp m t e c t i o nd u a ld e m a n d ,i ti st a k et h ea g r a r i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l a n d s c a p e ,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lt h ef a r m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a c t i v i t ya sw e l la s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n a t i o n a lc u s t o ma st h er e s o u r c e sc a r r i e r , f r i e n d l yw a t c h e s ,t h ei n s p e c t i o n ,t h es t o d y , t h e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t h es h o p p i n g , t a k e sv a c a t i o ni nab o d yt r a v e l i n ga c t i v i t y , i se m e r g i n gi n d u s t r y w h i c ht h em o d e m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t h el o c a l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e ,t h en a t u r a le c o l o g yl a n d s c a p e m e r g e si n t oo n eo r g a n i cw h o l e , i st h ee c o n o m i c a l ,s o c i a l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i nc l o s ei n t e g r a t i o n w i t h a g r e e m e n t i n t o s p o t w e n ts i g h t s e e i n g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 t o d e v e l o p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n e ws p a c e ,o p e n e dt h e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n e wd o m a i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a l s o p r o p o s e dt h eb r a n d - n e wt o p i cf o rt h ec i t yl a n d s c a p e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t o u r i s ta g r i c u l t u r es u b o r d i n a t i o ne c o - t o u r i s mb i gc a t e g o r y , i st h ec o o - t o u r i s mo n ek i n do f u n i q u ef o r m ,i th a sa l lt y p e sc o o - t o u r i s mt h eg e n e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a tt h es a m et i m ea l s oh a s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h i c h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w i t ho t h e rt y p e se c o - t o u r i s m am o s tr e m a r k a b l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 , t h ee c o l o g yg o e ss i g h t s e e i n g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e v e nm o r et os t r e s si nd i s p l a y st h e h u m a na n dt h en a t u r eh a r m o n i o u sp a r a g e n e s i sr e l a t i o n s ,u n f o l d sa m e r i c aw h i c ht h em a n p o w e r a n dt h en a t u r eu n i f i e s s u c c e e d sg o e ss i g h t s e e i n g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g a r d e n ,n e e d st os y n t h e s i z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l o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a n ds o c i a lc u s t o m s ,d e s i g np l a na n ds oo nf a c t o r , i t sl a n d s c a p e e s t h e t i co n l yc a no b t a i n sf r o me a c hk i n do f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c o o p e r a t i o n w e l ld i s t r i b u t e dc o n d i t i o n ,i ft h i sk i n do fc o n d i t i o ni su n b a l a n c e d , t h e nr e g a r d l e s so fs i n g l e 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h a sh o wp e r f e c t l y , i t sw h o l ea l lc a n n o tb r i n gt h ee s t h e t i cs e n s et ot h et o u r i s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g o e ss i g h t s e e i n g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g a r d e nt ob e s u p p o s e dt os y n t h e s i z ec o n s i d e r e dt h e s ef a c t o r s ,a v o i dt h ea b o v em a l p r a c t i c e ,c a u s e st h eg a r d e n a r e a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i t hac l e a rg o a l ,h a sal e g a lb a s i s ,w i l ll a yt h eg o o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l a t e r u n c e a s i n gc o n s u m m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d p m e n t 1 sd i f f e r e n tw i t ht h eg e n e r a lb o t a n i c a l g a r d e n , w h e t h e rg o e ss i g h t s e e i n g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g a r d e ns e l e c t e d l o c a t i o nn o to n l yt oh a v et oc o n s i d e rb e c a u s eo fs c e n e r yo ft a k i n ga d v a n t a g eo f t h en a t u r e ,m o r e o v e ra l s om u s ta l s ob r i n g si n t ol i n ew i t h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a n dt h el o c a l c h a r a c t e ra n ds t y l et h el a n d s c a p et h ec a t e g o r y i no t h e rw o r d s a l s oi sa l la g r i c u l t u r eu s e sa 1 1 1 i p o t e n t i a l l yf o rt og os i g h t s e e i n gb yn om e a n s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g a r d e n ,t h a tk i n dd o e sn o tg i v ea t h o u g h tt ot h ep r o c e d u r ew h i c h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d e p e n d su p o nc o m p l e t e l ya r t i f i c i a l l yb u i l d s n o tt ob ep o s s i b l et ot a k e t o u r i s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g a r d e ni s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g a r d e no n ek i n do fs p e c i a lf o r m ,i ti sd i f f e r e n t i nt h eg e n e r a l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u s e so r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r e g i o n , a l s oi sn o tt h ep u r el o c a l v i l l a g e b u ti st a k e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 t h es u b j e c t , t a k et h el e i s u r e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 t h ee c o - t o u r i s ma s t h em a i nf u n c t i o np a r k g o e ss i g h t s e e i n g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g a r d e nl a n d s c a p et om e l tk n o w l e d g ea n d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t h ee c o l o g ya n ds oo ni sab o d y , i sas y s t e mb u tt h ec o m p l e xp r o j e c t ,i t sl a n d s c a p e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n o to n l ym u s ts a t i s f ye s t h e t i c sr e q u e s t , b u ta l s om u s tt a k et h ec o n c o r d a n c e a st h ep r i n c i p l e ,f o l l o w st h ec e r t a i nn a t u r a ll a wa n dt h ep a r ks p a c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m l e ,m e r st h e a r t i s t r y ,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n a t u r e ,t h ee c o l o g yi s8b o d y t h ew h o l ep l a na d v a n c ep r i n c i p l e ,w i l lb e a d v a n t a g e o u si ns a f e g u a r d se a c hd e s i g nt ow o r kh a st h ef o r e w o r dt oc a r r yo n , w i t ht h ea i do f e a c h l a n d s c a p ed e s i g na r tp r o c e s s i n gm e t h o d , w i l lc o o r d i n a t ee a c ho t h e rr e l a t i o n s , w i l lc a u s et h e e c o n o m y , t h ee c o l o g ya n dt h es o c i a lt h r e eb e n e f i t sr e a c h e sh i g h e ra u t h o r i t i e si nt h eh a r m o n i o u s f o u n d a t i o nt ot h em a x i m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o u r i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g a r d e n e c o - t o u r i s m l a n d s c a p e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c o u n t r y s i d ec u l t u r e 1 1 1 此页若属实请申请人及导师签名。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巾不 包含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 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i ! i i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 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签名 注:请将此 芝:垒: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我们首先是动物,是生活在草地,森林、海洋和平原中的生物,我们天生 喜欢吸人新鲜的空气脚躁干爽的路面,沐浴阳光的温暖。我们天生喜欢泥土 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内心深处,我们渴望这一切它时 而强烈时而沉寂,但从未消失。”1 约翰o 西蒙兹( 美国) 人对自然的依赖,源自于人类的本性。人是大自然孕育的生灵,水、空气、 阳光、泥土等自然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缺失了这些自然要素, 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之本。无论人类社会演进到何种程度,这种对自然的依赖 情感始终都不会消失,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优美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源 自土地的气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慰藉,让人回归到最朴实自然的情感 状态,进而放松并恢复身心。对于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而言,这种自然情感的 恢复对于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 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噪音喧嚣、交通 拥挤、视野狭窄、绿地减少等一系列坏境问题。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 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越来越显得遥不可及。人们渴望能 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渴望着一种能够更加贴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休闲方式,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就充分反映出这种休闲趋势,这是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休闲观念的重大转变。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 需要身心的彻底放松来进行调节,以便更有效地恢复精力。以往依靠城市人工 休闲设施或者单一旅游景点来放松身心,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的局限性已经 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尤其钟爱对自 然环境的寻访,希望通过不受约束的休闲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其中以获得独特 的休闲体验,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增长见识。“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2 ,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以增进健康为前提,以向大自然学习为方法,以亲身参 1 引自【美1 约翰0 西蒙兹著:最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0 年版,第5 页 2 3 1 自狄德罗荚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3 1 页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为途径,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的休闲方式正引领着当今休闲旅游的 潮流。包括观光农业园旅游在内的众多自然体验式休闲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亲睐,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之具备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国家为着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鼓励农业走自主创新之路。而自然体验式休闲旅游与农村风情、农耕文化等具 有天然的结合力,观光农业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农业新 的经济增长点。观光农业的建立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利用的农业,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条件。观光农业不论经济、社 会、环境效益都远超出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的数倍,其社会、 环境效益则无可比拟,社会影响深远。观光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又是优质高效农业的最理想选择。正因为如 此,观光农业景观审美理论的研 究具有非常重要价值,它与农业 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具有现实指 导意义。 我国拥有丰富的休闲农业发 展资源,它将为我国的农业与国 际接轨,扩大对外开放增加了吸 引力和活力。我国版图辽阔,地 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 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 图i - i 富多彩。从南到北有热带林区、 江南水乡( 图1 1 ) 、中原大地以及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藏高原、中部盆地、 东部海滩,样样俱各。其次,我国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十分丰富的具有 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与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 图1 2 ) 、水推磨( 图1 3 ) 、 石春米、家织布等,无论是对外国人,还是对本国城市居民,都颇具吸引力。 另外,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除汉族外,其它5 0 多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 情各有特点,都是体验、考察的好素材。此外,我国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各具特色的烹食风味、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等等,均可成为发展休闲农业 的良好题材,构成了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在优势。 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旅游的最大优势,在于 它可以充分发挥经济落后地区的 长处。如都市所没有的空气清新、 民风淳朴、环境宁静的农村生活 方式:同时避开了其短处,不以 提供现代高效、豪华高档的旅游 服务为特长等。它的主要优势就 在于能结合当地实际,实旌形式 图1 - 2 多样的旅游体闲方式。实际开发 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借助现有 的资源以实现了最佳的结合和综 合利用,也就是将乡土人文景观、 农业景观、自然景观等实行整体 规划、合理保护和利用,使之融 为一体,更具有观赏、休闲和知 识宣传的价值。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文化 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 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 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 图1 _ 3 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 动,是现代农业与乡土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是经济、 社会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契入点。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 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同时也为城市景观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观光农 业”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结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环境资源并 借助于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 农事体验等职能于一体,因而“观光农业”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 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产生“三赢”效益:一 是经济效益,主要指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 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等。二是社会效益,主要是指为都市 居民和学校教育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 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三是生态效益,主要是指营造优 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 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 等。 本文将扶观光农业园所能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产 品特色景观,以及农村民风民俗等方面,多角度地阐述观光农业的审美特征, 并结合美学原理,分析当代景观艺术设计潮流及主流理念,探讨塑造观光型农 业园特色景观的方法、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如何开发农业自然景观资源和农村 人文资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希望本文的完成能够为当今蓬勃兴起的农村和 农业旅游景观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园旅游 2 1 生态旅游简介 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开发的热 点,目前已经普及到全球众多国 家,欧美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 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平时 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天然动物栖 息地、极地冰雪世界、高山深壑等 充满刺激性、奇异性和神秘性的自 然景观,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享 受和惊奇体验。在这一时尚热潮的 图:2 - 1 影响下,我国的生态旅游也迅速发 展起来,从上世纪8 0 年代至今, 我国已经发展出四川九寨沟( 图 2 - 1 ) 、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内 蒙呼伦贝尔草原( 图2 2 ) 、吉林长 白山等一大批生态旅游精品旅游 区,全国各地各具地方特色和人文 特色的生态旅游点更是不胜枚举。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融游览、观赏、 休闲、度假、保健、求知、探险等 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热门产业。 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自然 图2 - 2 生态系统中,以其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和社会景观等为对象的郊野型旅游。人们可以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获 得了解自然、享受自然、回归纯朴的乐趣。生态旅游观光的对象是大自然景物, 以及由当地环境所孕育出来的部落传统文化,并且强调被观光旅游的景物不会 因为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受到损害。在旅游过程中,大自然始终是主体,是受尊 重受保护的对象。对于游客而吉,生态旅游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不仅可以领略各 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的原始风光,还可以体味当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规划涉及旅游者的旅 游活动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划,它必须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独特的群落环境融为一体。相比其他类型的旅游,生态 旅游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游客可以完全置身于未经人工修饰的大自然景观之中, 感受当地原生态环境。从被观赏景物的性质来讲,生态旅游更加偏重纯自然景 观,注重欣赏自然景物的原真性。生态旅游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 当地生态环境来讲,游人仅仅是一个外在因素,是一个宪完全全的过客,不能 也不应该对当地生态环境旌加影响。例如游客在卢旺达原始森林中观赏野生动 物时,不能象传统旅游那样可以进入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并随意地嬉戏野生动 物,当局开展生态旅游,采用对旅游资源( 野生动物) 影响最小的方式用 望远镜进行远距离观察,以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2 2 生态旅游目的地大致分类 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基本构成决定了旅游地的性质。在做生态旅游规划时, 首先必须弄清当地旅游资源的基本构成,考察它可能适合开展哪些旅游活动, 是否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自然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当地能否开展生态旅游 的重要标准。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地方,生态旅游的价值就大。我国的生态旅 游目的地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 相对未受破坏、未受污染、受人类干扰最少的自然区域或偏僻无人的地区。 这类地区生态环境带有原始性,景观资源价值高,生物多样性好。到这类地 区旅游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以保障大自然不受破坏,其出发点是基 于对大自然的尊重、敬畏与关爱,要求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关 注着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一种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新的旅 游方式。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此类逾区生态旅游的核心。 2 具有综合特点的、可与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如我国大部 分的森林公园、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以生态景观为主的地质公园、 珍稀生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这类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价值很高,可供游人了解,认识、欣赏和研究,是人们接受环境保 护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觉悟的户外课堂。 3 还有一类涉及范围更广泛,是生态旅游理念与当地特色景观相结合的产物, 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一些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林业、牧场、果园、海洋、草原以及都市,它 们凭借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场、生态果园、生 态海洋、生态草原、生态城镇等,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在对游人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吃、住、行、购、游、 娱等特色服务项目。 2 。3 观光农业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观光农业隶属生态旅游大范畴,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具有所有 类型生态旅游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与其它类型的生态旅游相区别的个性特征。 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生态观光农业更加侧重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 系,展现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美。我国1 9 8 6 年出版的辞海将农业定义为: 利用植物和动物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养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部门。现在完整 而公认的定义是: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 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 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筒而言之,就是人类为获取生存资源而改造自然 的一种活动。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与环境之 间必然产生密切的联系,农业既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又反过来影响自然 环境条件,二者是共生和谐的关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 游耕、游牧 等)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人类农业史孕育了人类文明,是 一部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交流、和谐共处的历史。人类则通过不断地向大 自然学习,世世代代摸索和探求,向土地寻求生存之本,在这一进程中,大自 然也深深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烙印,这部分被人类改造和利用过的自然被称为 “人工自然”。“文化与人、生态环境有一种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互动关系, 农业就是人工自然的一种形式,它是人类不断模仿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结果, 农业发展史凝聚了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和对土地的深切情感。因此,我们今天要 研究生态观光农业景观特征,其内容不仅要包含所有类型的生态旅游所关注的 原生态自然景观美,而且还要着重关注凝聚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农业景观美,以 及伴随农业而生的乡土人文美。 引自戴志中著:高校校前空间,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版,第2 4 页 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 章观光农业园选址要求及功能定位 3 1 我国观光农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观光农业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这种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 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向人们展现出农业景观的独特魅力。国外的观光农业旅滋 多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出现,这种以观赏乡村农业风光的旅游方式起源于1 8 8 5 年 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 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己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 化发展的轨道。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则是以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实践于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都市农业” 为起始,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 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图3 - l 、图 3 2 ) 、苏州农林双世界、无锡马山 观光农业园等,这些农业旅游项目 都取得了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 强大生命力。到2 0 0 4 年底,我国 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 示范区4 0 0 0 多个,各类观光休闲 农园更是不计其数,各地现有的各 图m 种观光果园、渔业垂钓园、观光农 园等,均根据其不同的地域特征, 形成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吸引着 数以万计的观光游客。 我国观光农业园蓬勃兴起,有 着坚实的社会基础:首先,我国拥 有丰富的山川地貌和多样的农业 资源,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 图3 - 2 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 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不断提升,旅游方式多样 化需求日益强烈,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另一方面,长期生活熙攘喧 嚣包围之中的都市人,都十分渴望能经常地到大自然中去缓解下烦躁的情绪 和紧张的神经,从这种休闲情趣的转交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将是一个重 要的发展趋向,双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更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 了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观光农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生态农业 旅游成功地将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旅游产 品开发形式趋向丰富与新颖,而且通过旅游开发为农业进一步开拓了发展空问, 给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新的经济增长机会,促进了郊区的城市化 进程,符合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基于上述各种有利因素,我国 农业观光旅游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当今国内观光型农业园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 各种主题的观光农业园在设计及开发建设过程中,也突显了众多问题和弊病, 这些问题和矛盾影晌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削弱其生命力和对游客的吸引 力。总的来说,问题和弊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园区农业氛围不够浓厚,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倾向严重。观光农业园应该始终 体现农业主题,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园最具特色的景观,应该与城市景观形 成鲜明对比,游客能够从中体味到农业文化的情趣。如果单纯为了投商家所 好,唯商业是举,那么此类观光农业园只能算是商业经济的衍生品。 2 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人工化现象严重。农业是一套复杂的生态系统,其 包含的任何单元都需要适宜的空间和环境做保障,如果为了观光的需要而添 加过多的人工设施,结果只能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害。 3 对中国乡土特色、民俗文化内涵不够重视。这是诸多观光农业园普遍存在的 一大缺陷,要么是景观流于形式,没有内涵;要么是嫁接别处的特色,没有 立足于本地的人文信息和民俗文化;要么对本地民俗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仅 仅体现表面的东西,有的地方甚至不管其适宜与否、雅致与否,统统拿出来 展示,没有进行细致的挑选和艺术化处理,弄得热闹有余,雅趣尽失。在今 后的观光农业园景观塑造中,对于乡土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体现应该扩大比 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加深力度。 4 设计雷同,缺乏个性和地方特色。“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 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1 。很多 景点的投资者单纯将环境资源作为“摇钱树”,将别处观光农业园赢利的观 光项目摹仿过来,急于获利,结果导致很多观光园设计雷同,游客游玩了其 中一处,便不想再探访其它。而在同一个农业观光园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 划设计,旅游景点多有重复性,缺乏主题和个性。这些弊端直接导致观光农 业园景观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最终只能是惨淡经营。 5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范的技术和理论指导。许多农 业观光项目缺乏周密的市场分析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 的盲目性,使一些地方农业旅游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 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 以进行深度开发。 6 大多数观光农业园景观开发未与特色休闲娱乐项目相结合,导致旺季时车水 马龙,淡季时门庭冷落,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由于农业观光项目季节性 强,应该结合农业景观季节性特色,设置其它经营项目与之相补充。例如有 些观光农业园在冬季花木温室内开设特色餐饮、温泉等休闲娱乐项目,使得 园区经营淡季不淡,收益颇丰。 7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 而来,败兴而归。旅游是复杂的精神消费活动,洁净的园区环境、完善的配 套服务能使游客充分感受身心的愉悦。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观光农业园亟待解 决的问题。 一座成功的观光农业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设计规划等 等因素,其景观审美只能从各种矛盾和要素协作调和的状态中获得,如果这种 状态失衡,那么无论其中的单个要素有多么完美,其整体都不能给游客带来美 感。因此,建造观光农业园之初就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避免上述弊端,使 1 引自w 本杰明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 第1 7 2 页 1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园区的建设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为以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观光农业园对于选址的要求 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一书中对“园林”有如下的界说:“在一定的 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 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 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观光农业园是以休闲观光为经营目的, 以农业为主题的园林,它具备一般园林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要求,以园林的准则 指导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和建设,方能将园林美完美地展现出来,使游人获得愉 悦的审美感受。 选址是兴建一座园林或者游园的第一步,也是至为关键的一个步骤。明代 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合宜”作为一条 重要的法则直接关系到园林的基本格局,关系到以后造园的成败,如果选址恰 当,则能事半功倍,以较少的人工获得远胜于一般人工山水园林的天然风景之 真趣。反之,则虽极尽人工而不得真趣。因此古代造园师对园林选址都十分重 视,强调自然山水原貌上进行艺术加工创作,使其园林作品渗透着山水真趣。 相比当今某些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那些不顾基地条件和状况,一切都采用人工 堆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与自然真趣背道而驰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累于人工, 其园林作品也毫无生趣可言。究其原因,对园林选址重要性的忽视是主要弊病, 其它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建设应该引以为戒。 与一般的园林不同,观光农业园的选址不但要考虑能否因借自然之景,而 且还要将农业生态和乡土风情也纳入景观的范畴。换句话说,也就是并非所有 的农业用地都可开发为观光农业园,那种不顾现状、完全依靠人工堆砌的做法 更是不可取。观光农业园的修建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 1 具有较大规模的自然生态景观可供观赏。 自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一2 版,请华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5 页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水、建筑、植物为园林四 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就占据了三 项,足可说明自然生态景观对于园 林的重要性。首先,大规模的自然 生态景观能够奠定观光农业园的 绿化基调,为人工景观铺设生动的 背景。农业观光园不同于一般的观 光园,最显著的差别在于观光农业 园要突出农业生态美。而农业生态 图3 - 3 美是以自然生态美为基础,通过农 业生态系统和各种群落景观来实 现的。这就要求构成其景观的自然 因素达到相当规模,而非只池片 地,以体现良好的农业生态循环和 总体景观构造。从这种意义上说, 大规模的自然生态景观是孕育农 业生态景观的良壤,它以优美的生 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观光农业 酉3 - 4 园奠定了绿化背景和基调( 图3 3 ) 。 并且,与农业观光项目相配套的各 类人工设施也需要大面积的自然生态景观来“软化”,以避免突显过多的人工痕 迹,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基地如果具备大规模的自然生态景观,那么实现以自 然为主,人工与自然软连接的生态设计目标就轻而易举了。 大规模的自然生态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为实现农 业景观园林化,塑造观光农业园景观个性特征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观光农业园 同时具备农业园和游园双重属性,当然应该遵循园林的基本构成原则。“依山傍 水”是园林主要布局形式,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研究学派里找到共识,它其实 是聚落环境空间形成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础,也是当今人类栖居形式的一个较 高层面。以古代村落以例,这些人类聚落绝大多数之所以依山傍水,逐水而居,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汲水的便利,这有利于生产和生活;二是中国早期的 “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人与自然同生共息,山川河流就是人类生存之重要物 1 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条件( 图3 4 ) 。所谓“自然为 上,山水相依;一池三山,巧于 因借”,大规模的自然生态景观正 好为塑造有园林气氛的观光农业 园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使农 业园更能满足游客观光休闲的需 求。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如果基 地具备大规模的自然生态景观可 供因借,接下来的园林建设就可 以因势利导、一气呵成。自然生 图3 - 5 态景观包括山、水、动植物等等, 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可以作为主导景观来确定整个园林的布局。有些游园以水 为主体,景观都是围绕着水面而展开。在中国园林的构建中,水作为园林之“血 脉”,在园林的选址相地阶段,其意义远远甚于叠山( 图3 5 ) 。园林既离不开山, 更离不开水,水是园林四大要素之中最富魅力的一种。王世贞在安氏西林记 中讲:“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也”,通过巧用自然生态之中的水,可以让游人 感受听泉、观瀑、赏景、濯足、流觞、泛舟等艺术享受。有些园林则是以山体 和石景为主体,以此来组织整个园林的景观布局。例如我国浙江绍兴的“吼山 生态观光旅游区”,该园区以吼山奇特石景为 依据( 图3 - 6 ) ,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为内涵, 周围水乡田园为衬托;以“登上吼山顶。尽 览水乡景”为创意,实现了园林艺术与石景 的密切结合,展现出一幅由小桥、流水、田 园组成的江南水乡田园画卷,被游客赞誉为 现代的“世外桃源”,被文汇报冠以“江 南武陵源”、“江南花果山”等称号。而有些 园林还可以因借自然生态树林、湿地,甚至 人工自然的壮观景象,例如万亩茶园、梯田 等,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这种占 据地利优势的园林,当然更加具有旺盛的生 图3 - 6 命力,充满无穷的吸引力。 1 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视是中 国园林的传统。古代造园家和文人 墨客对自然景观的偏爱已经达到 痴迷的程度,以至于千方百计将其 收入园林当中,要么利用天然山水 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要么 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囊括 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 花术栽植和建筑营造。最为精妙的 一种,是将自然山水通过“缩龙成 图3 7 寸”的艺术处理方式再现到园林当 中来,对自然进行折射或者浓缩,以寻求自然情趣。所谓“一峰则太华干寻, 一勺则江湖万顷”,即是文人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