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学校各方 面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从“微机原理”课程特点出发,深入探讨了微 机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优势,系统论述了微机原理教学 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并对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 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 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 关注的问题。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课程 与教学理论,而研究微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并进行分析 和反思,对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对策的探讨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地不 断发展。 第二部分:微机原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优势分析。首 先通过创新能力的语义分析,阐述了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衡量创新 能力的标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在此 基础上,从知识系统性强、实践创新性强、工程设计性强三个方面阐 述了微机原理课程的基本特征;然后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说明了微机 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优势。 第三部分: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主要 从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四部分: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别从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微机原理教 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微机原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i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i sas y n t h e t i cs y s t e m 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dn e e dt h ej o i n te f f o r to fs o c i e t ya n dt h es c h o o l e v e r y o n e sn o o d l e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s e t so u tf r o mt h ec o u r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 a n dw e n td e e pi n t oi n q u i r yi n t ot 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t h ec o u r s ei s t r a i n s t u d e n tt h ea d v a n t a g eo f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 ,t h es y s t e md i s c u s s e d t 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t h et e a c h i n gc r e a t i v ea b i li t yo fh i g h s c h 0 0 1s t u d e n tf o s t e ro f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 a n dt ot i n ym a c h i n e p r i n c i p l et e a c h i n gc r e a ti v ea b i li t yo fh i g hs c h 0 0 1s t u d e n t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u tf o r w a r ds t r a t e g y t h ef u l1t e x ti st o t a l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 p a r t :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m e a n i n go ft h i s r e s e a r c h t h e21t hc e n t u r yisak n o w le d g e b a s e de c o n o m ya g e s ,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k n o w l e d g e b a s e d e c o n o m y t h ec r e a t i v ea b il i t yw h i c ht r a i n sas t u d e n th a sb e c o m e 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w i d e s p r e a dc o n c e r no f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m u n i t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i c hs t u d i e sa s t u d e n tc r e a t i v e a bilit yb ea d v a n t a g e o u st oa b u n d a n tw it hp e r f e c to u rc o u n t r y o fc o u r s ea n dt e a c h i n gt h e o r i e s , b u t s t u d y t h e 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t h a tt i n ym a c h i n et e a c h i n gt h e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o f h i g hs c h 0 0 1s t u d e n tf o s t e ra n dc a r r yo na n a l y sisa n di n t r o s p e c t , f o s t e rt h es t u d yo fp a t ha n dc o u n t e rp l a nt ob ea d v a n t a g e o u s t op u s ht ot h e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t h er e f o r mi ne d u c a t i o ng r o u n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d e v e l o p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t h ec o u r s ei st r a i n as t u d e n tt h ea d v a n t a g ea n a l y s i so f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 p a s st h e 1 a n g u a g e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o f c r e a t i v ea b il i t yf i r s ta n a l y s i s , e l a b o r a t e dt h es t r u c t u r es y s t e mo fc r e a ti v ea b i1 i t ya n dm e a s u r e t h ef a c t o rt h a tt h et h e o r i e sb a s i s , 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t h a tt h e s t a n d a r d ,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o f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d e v e l o p :0 nt h i s f o u n d a t i o n , s t r o n g f r o mt h e 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 ,p r a c t i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s t r o n g , t h ec o u r s e d e s i g nt h r e es t r o n g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h i c he l a b o r a t e d t 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a c o u r s e :t h e ne x p l a i n e dt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o nt h ef o u n d a ti o n o f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ec o u r s ei st r a i nas t u d e n tt h e a d v a n t a g eo fc r e a t i v ea b i1i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 : 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t h a tt i n ym a c h i n e p r i n c i p l et h et e a c h i n g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o fh i g hs c h 0 0 1s t u d e n t d e v e l o p t h em a i ni n s p i r a t i o nf r o mt h ep r i n c i p l e ,t h ep r i n c i p l e o fd i r e c t , s y s t e m a t i cp r i n c i p l e ,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a b i l i t i e s ,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 o r yw i t hp r a c t i c ei nf i v ea r e a s d is c u s s e d f o u r p a r tc e n t :t h es t r a t e g yt h a tt 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 t h et e a c h i n g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o fh i g hs c h 0 0 1s t u d e n td e v e l o p e v a l u a t ef o u r s t r a t e g i e sw h i c hd i s c u s s e dt i n ym a c h i n e p r i n c i p l et h et e a c h i n g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o fh i g hs c h 0 0 1s t u d e n t t od e v e l o pf r o mt h et e a c h i n gt a r g e t ,c o n t e n to fc o u r s e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 t e a c h i n gr e s p e c t i v e l y k e yw o r d s :t i n ym a c h i n ep r i n c i p l e , t e a c h i n g , t h ec r e a t i v e a b i1i t yd e v e l o p i i 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渺画 渺年。月p 日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囱。 厂(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牙 作者签名:x 谚唾日期:矿5 年。月芗。日 导师签名: 备泡j 拥 日期:坼,月; 日“ 1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引言 1 1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背景 2 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知识经 济的兴起,使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 一国家而言,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资源,就具备了 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从而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否则,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 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 关注的问题。近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 1 世纪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 是:以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 任感、精神价值等全面发展与和谐结合,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其核 心的内容就是强调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华民族有5 0 0 0 年的文明发展史,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文 明,但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他一些国 家。诺贝尔奖不仅仅是对科学家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种奖 励,同时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 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能力的标志。美国从1 9 0 1 年以来, 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一直位居世界榜首,从总体上美国占到了迄今为止 全部诺贝尔奖的4 1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在国外, 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 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 国王渝生:从诺贝尔奖看美国基础教育科学和创新体系,嘹望1 9 9 8 年第3 2 期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做。一位留德学者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 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讲出二十种答案,尽 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 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那么在我国, 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的学科教学中采取哪些策略才有利于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这几年的微机原理教学中,对于这些问题有 许多思考和实践。现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此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 题并希望通过具体的思考和分析回答并解决上述问题。 1 2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意义 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提倡了很多 年,这不管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是教学中的新领 域,难免会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发现和解决该门课程实施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老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并促进新课改的成功 实施都是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1 2 1 理论意义 我国对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关注起步较晚,理论方面的研究 成果欠缺。即使实践者注意到了其中的问题,也会因为缺乏科学的理 论指导而使实践与理论脱节。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提高对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其实施过程 的难度和复杂性为理论工作者研究该门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因 参见韦铁: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 0 0 0 年第4 期。 同上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课程与教学理 论。 1 2 2 实践意义 微机原理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已整整历时5 0 年,它基本形成了 独特科学的知识体系,继承这一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但是 如果教师仍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不讲究创新,科学技术就不会发展, 我们培养的人才就难以超越前人。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就要求教 师在消化、吸收、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联系微机原理课程特点,发现总结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阻碍学 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种种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途径,有效指导课程实 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态,其目标、内容、 活动方式等与传统教学均有很大的不同,加上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 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和困难。发现实施中的问 题和不足,能为教学改革的不断改进和有效实施提供反馈,为教育行 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研究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和 反思,对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对策的探讨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地不断 发展。 1 3 文献综述 1 3 1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焦 点,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创新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并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开发的创新潜力。吉尔福特说:“创新性再 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 早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曾指 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 心理学家阿瑞提将创造力划分为普通的创造力和伟大的创造力。认为 普通的创造力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 消除受挫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伟 大的创造力是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创造力,能给人类创造伟大 的成就和推动社会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2 0 2 0 年要建设创新型 国家。但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知识和 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而高等学校则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集散地和 创造源,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培 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 和竞争力,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 根本任务。我国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步提出课堂 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七十年代,我国出版了具有 代表性的著作:郭有通编著的创造心理学;随后有周昌忠于1 9 8 3 年编译的创造心理学,这些著作均论及创新问题。在郭有通的著 作中,作者从理论层面对创造心理学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如创造心理 董奇主编:( (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4 页。 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人士时的讲话【e b o l 】h t t p :删 z h u a n g z i c o me n c u l t s p e e c h ji a n 9 4 a s p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的范围与演进,创造的标准与定义,创造心理简史,创造的生物基 础,教育与创造,发展创新力的方法,发展发散思维的方法等在书中 都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对学生创新能力培 养的研究日益增多,几乎每本心理学专著均论及创新问题,如董奇于 1 9 9 3 年主编的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俞国良于1 9 9 6 年主编的创 造心理学;庄寿强,戎志毅于1 9 9 7 年主编的普通创造学;刘克 俭,张颖,王生于2 0 0 5 年主编的创造心理学;陶国富于2 0 0 5 年主编 创造心理学等。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及创新能力的概念、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 养的因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1 3 1 1 创新及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是指人们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产生 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 产品的各种复杂的活动。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的能力,是 指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 方法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创新意识、创新基 础、创新智能( 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 、 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国内外学者对于二者概念的描述基本一致。 1 3 1 2 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教 高校教师在职硕+ 学位论文 学方法单一性,教学内容随意性,教学目标模糊性,教学中情感的缺 乏性,教学评价的不科学性;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传统 教育观念,重学术、轻教学的消极影响,缺乏教学效率观,创新意识 淡薄,教师对课程缺乏编制者意识,教师缺乏现代学生观,高等教育 规模扩大的负面影响。这一观点着重于从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出发 找问题,欠全面。第二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习求知欲不强, 动手能力低下,创造能力不佳,也欠全面。第三种观点是传统的社会 观念和思维定式,注入式和演绎法的教学方法,过度地注重教师的权 威,过度的规范约束,教材结构不合理,内容落后过时,不合理的考 试制度,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未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和创 新的环境。 1 3 1 3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一是注重创造力的教育:1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 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学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 、培养学 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心、怀疑精神、优良的意志品格;二是营造 良好的创造环境,1 、淡化专业界限使学生获得广博而精深的知识,2 、 改变现行的考评和奖励标准,3 、开设创造力培训班,4 、注重实践环 节教学,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5 、设立创造发明奖。以上从教师, 学生,氛围环境三方面分别做了要求。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运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创建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更新教材内 容,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培养创新型教师。 1 3 2 我国在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董奇主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 理、俞国良著创造心理学、刘克俭,张颖,王生著创造心理 学、陶国富著创造心理学、庄寿强,戎志毅主编的普通创造学 等。发表的期刊论文主要有:王渝生的从诺贝尔奖看美国基础教育 科学和创新体系、韦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潭 海军的微机原理课程教与学、蔡文伟的微机原理教学实践中的 几点思考、宁瑞鹏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金文,张惠群 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宋军,石连栓 的微机接口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杨翠微,俞承芳,虞惠华, 胡鸣华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 教学探讨、杨 滨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郑蓓蓉的微机接 口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等。相关硕士博士论文有:姚超的微机 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李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 养的途径探析、李扬,周明浅论微机实验教学对培养创造能力的 作用、江擒虎的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李兵 宽,李国涛的微机教学中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以上的文章中,只是对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进 行了探讨,很少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体结合微机原理课程的特点, 没有对微机原理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优势进行具体分析。笔 者将结合微机原理课程特点,具体分析微机原理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上的优势,分析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这也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 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4 1 基本思路 首先说明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并对创新能力的概念进 行阐述,接着分析微机原理学科的特点,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的优势并对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的基本原则进行 分析,然后对微机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具 体地探讨,最后简单提出本课题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 1 4 2 研究方法 1 4 2 1 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期刊和硕士博士论文来全面地 正确地掌握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 1 4 2 2 理论分析法 通过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笔者这几年 的教学经历,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探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 思路和方法。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微机原理课程的特点及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分析 2 1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概述 2 1 1 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 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 的操作化。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具体为:创新意识培养:即推崇创 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思维培养:即发明或 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 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 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创新技能培养:即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 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 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情感培养:即创新的情感动力,包 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 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2 1 2 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 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灵魂。 每一个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者都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 一项具体的能力,以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分析对象,构建创新 能力培养体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 赵海霞,谭迎新: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 0 0 4 年第3 期。 9 高校教师在职硕: :学位论文 方法四个方面。创新基础又包括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 知识( 工程知识和背景) 、专业知识、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随时学 习的新知识等;创新才能又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丰富 的想象力、一定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实践操作技能、工程设计能力、 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表达描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创新意识包括渴望创新的精神、足够自信、顽 强意识、善于发现勇于纠正学术上的不足与错误、六分把握四分冒险、 求是态度等;创新方法又包括综合分析与概括、反问、比较、“用手 去想 、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演绎法等。从以上分析可知创新 能力不仅仅是对具体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和记忆 力,也不只局限于具体的计算机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外语能力、设 计能力等。 2 1 3 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 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十条标准:善于观察,并能用归纳、类 比等推理的方法表达;敢于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凡事喜欢 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能耐心听取别人见解并从中发现 问题或受到启发;能发现事物与现象间的逻辑联系;对新鲜事物 充满好奇;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具有敏 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是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启示; 在学习上常有自己关心的独特的研究课题。由此可以得出创新能力 是一种智力水准和心理状态。 参见王明强,王黎辉,余建国,曹玉华: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 践,大学教育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1 4 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按学科分类,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哲学依据、心理学 依据、教育学依据。 2 1 4 1 哲学依据 创新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哲学思维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是一种辩证批判的思维。创新 思维其主要特征就是批判性和发散性,这与哲学具有相通性。马克思 主义哲学认为:人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本质是在其现实上的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与社会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社 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恩格斯提出了 “劳动创造了人 。人在劳动中通过使用工具,不仅改造了自然,也 改造了主体的本身素质。“功能上,人类的本质表现为自觉认识、能 动改造的社会实践才能,对象化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因此,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人对文化的继承、吸收和创新。“自 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又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 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 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创新教育是人类生存活动的需要。教育 王永保:对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 刘冠军: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5 期。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的最高价值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因此,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来指导教学 的各项实践活动。 2 4 1 2 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看,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 心理特征。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人的创新能力结构学说主要有: 吉尔福特( j p g u i1 f o r d ) 三维智力结构学说 吉尔福特认为,任何一个智力单元都由内容、操作、产品三个维 度构成。每一个维度上都可以分出好多个项目出来,他把内容分成5 个维度、操作分成5 个维度、产品分成6 个维度,因此便构成了具有1 5 0 种结合的立方体,每一种结合代表一种智力表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发散性思维。 吉尔福特的学说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对当时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现在的创新能力培 养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加德纳( h o w a r dg a r d n e r ) 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在1 9 8 3 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中提出,智力是多元的, 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 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 、 数理智力( 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空间智力( 凭知觉辨识距离、 判断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 对音乐节奏的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体 能智力( 运用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交际智力( 与人相处和交往 郭有适主编:创造心理学( 第三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的能力) 、自省智力( 认识、洞察和反思自身的能力) 七种智力,这组 能力中的各组能力不是以整合形式存在而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 说明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对每一个 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不同的个体在哪一方面聪明 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智力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创造出社 会需要的有效产品能力,将推动人类进步的推动力量的创造力提到了 应有的重要高度;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 约。 多元智力理论为创新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 据,这说明每一名学生都是同样具有发展潜质的,在学校中没有差生, 作为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 展。 斯腾伯格( s t e m b e r g ) 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斯腾伯格( 1 9 8 6 年) 提出,创造就象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 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即用现有的知识、才能 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 人格、动机和环境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又恰 到好处地相互作用。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由一个三重结构:成分亚 理论、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构成,其中成分亚理论在三重智力结 构中处于最底部的操作层面上,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它又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2 0 0 0 年第9 期。 1 3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包括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与创造力相 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它的元成分。 创造力投资理论指出了创造力是一个多维结构,是许多因素的有 机结合,在这种结构中,发散思维不再是核心,而只是许多要素巾的 一个。这说明在创新教育中,我们要从多因素、多角度去创设情景,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面开发人脑理论 全面开发人脑理论认为,脑是由在各个水平进行活动的神经系统 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脑功能模块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组 装。人脑具有调控自身各机能系统的机能。全面开发人脑是以人脑为 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开发、脑的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人脑三 个层次( 现有水平、潜能水平、自我调控水平) 的全面开发。 全面开发人脑理论说明,人的大脑存在不同的功能活动区,它们 既各自有其独立的功能,并且具有相互协调和互补的功能,这为创新 能力培养的策略、模式、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1 4 3 教育学依据 加涅的目标教学论 加涅认为,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五类: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语文知识、动作技能、态度。心智技能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如何运用 符号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认知策略是由个人自主控制其内在心里活动 历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切方法;动作技能是指学得的一种能力;度 张景焕:( (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发明与革新1 9 9 8 年第8 期。 朱法良:对全面开发人脑的思考,教育研究2 0 0 1 年第7 期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指影响个人对其行动选择的内在心理状态。 加涅教学论对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对学 习结果进行分类,即到底培养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 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哪一种能力,然后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 略来进行教学。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的 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是内发的、主 动地、整体的。其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重视学生的先备知识和技能,认为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学习 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样具 回馈价值,并提出了学习的正向迁移和螺旋式课程。奥苏贝尔的意义 学习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只能产生于学生具有先备知识的前提下, 强调教学的先导组织。信息加工论认为,信息的处理需要经过输入、 输入编码、贮存、检索、解码与输出五个过程;信息在处理过程中, 形成的记忆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还认为,思维是运用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组织 整合从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与意义的历程。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 和聚敛性思维。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中的扩散思维,即是代表人类 的创新能力。按兰托斯的创新能力测验设计的理念,创新心理内涵的 主要有流畅性( 指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出 张春兴主编: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1 5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不同的观念) 、变通性( 指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随机应变,触类 旁通,举一反三,对同一问题能想出不同答案) 、独创性( 指一个人面 对问题情景时,能独具慧心,想出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的意见) 三个 方面。 现代认知学习论对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启示是:在教学中必须 特别注意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注重在教学中的新旧知识和技能的 先导组织,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注重学生包括发散思维在内的各种 思维培养。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现代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人类的 行为决定与个人的需求与自主选择,认为教师应辅导学生自主地学 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尊重学习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 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主张全人教育, 倡导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求知和团队精神,提倡开放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创造力可分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特殊才能的创造力是指特殊才能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 的、独特的和前所未有的;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启示是:在教学 中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重视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获得知 识和经验,学会交往,发展自我,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张春兴主编: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同上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上,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 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 程。强调以学生为巾心,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 境中的四大要素( 或属性) 。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 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即强调创建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 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强调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该理论特别注重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 境就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意义建构 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 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启示是:在教学中我们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准确把握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互动关系, 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一切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真实的教学 情景,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进行交流与合作,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前苏联的创新教育理论 以赞可夫和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赞可夫认为,教育应发展学生 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三个方面,这基本上确立了创新 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培养个性全面、 和谐发展的人。他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视为智育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吕耀中,王新博:论建构主义学习观,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2 0 0 3 年第4 期。 朱永新主编:创新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高校教师在职硕: 学位论文 部分,并开设思维课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 每门学科知识对发展创新能力的都有潜在的教育作用,教育要面向社 会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前苏联的创新教育理论对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 据。在教学中,说明了要以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 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1 5 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2 1 5 1 内部因素 精神动力因素。精神动力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探究兴趣、 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著追求的精神。精神力量是进行创新 活动的动力。富有激情,思维活跃工科院校的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 抱负,前瞻性思想和远见卓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文化熏陶,是进行 科技创新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性格品质因素。性格品质是一个人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品质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 因素的影响下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优良的性格品 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思维特征因素。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 思维惯常定势,其中与创新思维有关联的,影响较为普遍的定势主要 有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唯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非理性定势等。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 俞学明主编:( ( 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素质因素。学习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等方面。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学习已不再单纯是提高素质的途径 和方法,而其本身也是一种素质。在培养学生勤奋、善问和探索的学 习素质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让学生自 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中获得对学习自由和快乐的感 - h 五 i 口o 2 1 5 2 外部因素 客观环境因素。社会宏观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是影响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客观环境。科学的政治上层建筑、充裕的社会经济基础、 进步的社会文化观念等社会宏观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社会前提和物质、精神动因;学校内部环境是影响 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外部因素,完善的教学设施、健全 的教学体制、开放型的学校管理、浓厚的创新氛围等都有助于对学生 御新精神的激励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实践教学因素。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 方式。个人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工科院校进行工程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更离不开实践。应通过强化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工程设计、毕 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来推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理论教学因素。通过理论教学,构建学生扎实、广博、前沿、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综合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 础。理论教育和课堂教学仍是主战场、主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