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论豫东考古与南亳.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论豫东考古与南亳.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论豫东考古与南亳.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论豫东考古与南亳.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论豫东考古与南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论豫东考古与南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y 5 7 1 5 5 3 汤都南毫说由来已久,目前学术界仍有许多人赞同此说,而豫东 考古与之联系密切。 本文首先对南毫说的有关文献记载作一列举,接着对豫东考古历 史做了回顾,对其收获也给予简单的概括。另外,对2 0 0 2 年豫东考古 调查及试掘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结合以往的豫东考古成果,笔者对豫 东地区的考古文化序列及面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根据豫东地区的考古实际,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 豫东考古证明,该地区无汤居毫时期的文化遗存,从而对南毫说予以 彻底的否定,同时赞同郑毫说。其次,豫东地区有漳河型先商文化遗 存,这有助于探讨商族起源问题,商先公应该在商丘活动过。再者, 豫东商丘,夏商时期为岳石文化分布区,而至自家庄期则为商文化所 替代。 此外,笔者认为南毫说虽不可信,但豫东考古依然有许多工作要 做。诸如先商文化的具体分布,考古文化序列尚有缺环等均有赖于豫 东考古。 a b s t r a c t i t s a l r e a d yal o n gt i m et h eo p i n i o nt h a t t h e c a p i t a lo ft a n gw a s l o c a t e di ns o u t h e r nb o a p p e a r e d ,a n dt h e r e r em a n y s c h o l a r sa g e ew i t hi t i na c a d e m i aa tp r e s e n t b u tt h en e w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o b s e r v a t i o n si nt h e e a s t e r nh e n a na r ec r u c i a lt or e a p p r a i s et h e o p i n i o n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 t h et h e s i se n u m e r a t e dt h el i t e r a lr e c o r dr e l a t e dt ot h e s o u t h e r nb oo p i n i o n ,t h e nr e t r o s p e c t e dt h eh i s t o r yo f a r c h a e o l o g i z i n gi n t h ee a s t e mh e n a na sw e l la ss u m e d 坤i t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 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dt h el r m t e r i a l sh a db e e n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 d i g g e do u t i nt h e e a s t e r nh e n a n d u r i n g 2 0 0 2 b a s e do ni t , t h ea u t h o rc o m b e da n d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a lo r d e r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f o r m e r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 。 羽a u t h o ra l s od i s c u s s e ds o m e q u e s t i o n s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p r a c t i c ei nt h ee a s t e mh e n a n 。f i r s t , t h ec u l t u r a lr e m a i n s w h e n t a n g w a sl o c a t e di nb oc o u l d n tb ef o m x di nt h ea r e a ,s ot h es o u t h e r n 1 3 0o p i n i o ns h o u l db en e g a t e dc o m p l e t e l yw h i l et h ez h e n gb o o p i n i o ni s t m e s e c o n d l y ,w ed i s c o v e r e dt h ep r e s h a n gd y n a s t yc u l t u r a lr e m a i n so f z h a n g h ep a t t e r ni nt h i sa r e a 。i t sh e l p f u lt os t u d yt h eo r i g i no ft h es h a n g t r i b e 。弧ea n c e s t o r s o u g h t t oh a v el i v e di nt h e s h a n g q i u a r e ao n c e m o r e o v e r , s h a n g q i uw a si ny u e s h ic u l t u r ea r e ai nt h ep e r i o do fx i aa n d s h a n g ,a n dt h e nw a sr e p n c e db yt h es h a n gc u l t u r e i nt h e p h a s e o f b a i - j i a z h u a n g m e a n w h i l e ,m t h o u g h t h ea u t h o ra r g u e dt h es o u t h e r nb o o p i m o n w a s u n a u t h e n t i c ,t h e r ea r es t i l lal o to f t h i n g st od ow i t h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z i n gi n t l l ee a s t e r nh e n a n i fw e h o p e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s u c ha sf i l es p e c i f i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 p r e s h a n gc u l t u r e ,t h ei n t e g r i t y o f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c u l t u r a lo r d e r , e t c ,w em u s td e p e n do n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z i n gi nf i l ee a s t e m h e n a na n dm a k e g r e a t e f f o r t so ni t i i 带。 目l j日 本文论及的豫东地区,包括开封、商丘和周口地区,甚至涉及鲁西南荷泽一 豫东地区因为地处历史上的黄泛区,泥沙淤积较厚,遗址保存较差,以往学 界多认为无古可考,然而,文献记载豫东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毫说即认为 汤居毫之地望在商丘谷熟附近;而商族起源问题也与豫东商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豫东地区考古于1 9 3 6 年李景聃先生对“南毫遗址”的访查而揭开序幕“1 , 以后伴随着商族起源、南毫等重要问题的探讨而陆续做了不少工作。 关于汤都毫的问题,学界对之关注极大。成汤居毫,有许多先秦文献记载 殷墟b 辞也有佐证,这一点,学界是没有异议的。然而,古之地名毫者甚多,毫 地之地望,学界历来就争论不止。古代有南毫、北毫、西毫、杜毫四说。近现代 新增郑毫、垣毫、黄毫三说。其中以北毫说、南毫说的文献记载尤滋,千百年来 为历代史地名家所倡。而西毫说与郑毫说成为当今汤都毫争论的主流,二者的争 论导致了学界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分歧,使许多观点不能统一。 西毫说一般信从南毫说,认为汤先居南毫后西毫,杜金鹏先生即认为当今南 毫说不能轻易否定乜1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在豫东地区作大范围的考古调查,以期 获得汤居南毫和商族起源的考古学文化遗存“1 。另外,在豫东西部发现了漳河型 先商文化,这使得郑毫说者也有人对南毫说持存疑态度,认为“其存在的可能性 不容忽视” 4 1 。 本人赞同郑毫说,鉴于近来南毫说有日渐强势,特别是有的郑毫说者对南毫 说也持不否定态度,因此再次讨论南毫说的前途就显得尤为必要。 豫东地区考古工作己有半个多世纪,对解决南毫说和商族起源问题都有促进 作用,同时还揭露了豫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建立了该地区的文化序列。本 文在前人考古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商丘地区考古调查及试掘资料,认为 豫东地区夏商时期为岳石文化分布区。虽然该地区也存在先商文化遗存,但其年 代不合于成汤居毫时期,豫东地区至今尚无汤居毫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因而, 南毫说当予以彻底否定。另外,鉴于豫东地区发现有漳河型先商文化遗存,这有 助于探讨商族起源问题。 一、有关南亳说的文献记载 “毫”于殷墟i - 辞中多见,但是在商代并没有所谓的北毫、西毫、南毫之地 名,毫为汤都说始于孟子滕文公下;“汤居毫,与葛为邻。”而“南毫”说 则在汉初始见端倪。史记货殖列传论宋地:“夫自鸿沟以东,芝砀以北, 属巨野,此梁宋地。陶、雎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於咸阳,舜渔於雷泽,汤止於 毫。其俗犹有先王遗风。”按陶、雎阳应为今定陶、商丘一带。而“南亳”之说 至晋初则明确提出。西晋皇甫谧承司马迁关于毫在“梁宋”之旧说,于帝王世 纪中云:“梁国谷熟为南毫,即汤都也。”( 史记殷本纪集解引) 。此后, 历代皆有史地名家信从南毫之说。北魏郦道元水经雎注:“雎水,又东迳毫 城北,南毫也,即汤所都矣。”唐代,南毫说更盛。魏王泰括地志:“宋州谷 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毫故城,即南毫,汤都也。”(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三宋解:“谷熟县,本汉薄县地,置于古谷城, 春秋时为谷丘,亦殷之所都,谓之南毫,汤所都也。”至南宋初,郑樵通志都 邑略商都日“成汤受命,始迁于南毫,今南京谷熟是也。”清金鹗求 古录礼说卷十汤都考仍谓“汤都仍属谷熟镇为是。” 据以上文献记载,汤居南毫之地望在今豫东商丘谷熟镇附近。近现代有许多 考古学家也赞成南毫说,诸如董作宾“1 、陈梦家“1 二位先生根据殷墟b 辞赞成南 毫说,但二者毫地不同,董作宾将毫定在谷熟以南的毫州,而陈梦家则将毫定在 谷熟。张光直先生也赞同南毫说,并力图在考古学上找到汤居南毫的证据h 1 。 二、豫东地区的考古学探索 豫东地区,特别是商丘地区,据文献载汤居南毫位于此,北毫之地望距此也 不远,另外也有商族起源地位于商丘的文献记载,因而商丘地区在考古学上无疑 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豫东地区地处历史上的黄泛区,泥沙堆积较厚,不 少学者认为是“无古可考”之地。在解放前,豫东地区的考古工作做的极少。后 随着对汤都毫地的探讨、先商文化的探寻以及夏文化的论定等问题的展开,豫东 地区的考古工作才得以较多的开展。综观以前豫东考古学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殷墟发现了光辉灿烂的商代后期文化,为了探索殷墟商 代晚期文化的源头,以及先商文化和南毫。1 9 3 6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的李景聃先生依据古代史籍有关南毫的记载,首赴豫东商丘、永城等县进行考古 调查和发掘。并根据皇甫谧“梁国谷熟为南毫”之说,在汉谷熟旧城四面搜访南 毫遗址,但毫无线索。又根据括地志载“南毫在谷熟集西南三十里处的坞墙、 顺河集一带”,详细访查南毫遗址,仍一无所获。这一次工作,李先生主要发 掘了造律台、黑蝈堆、曹桥三处遗址,虽没有发现先商文化遗存,却发现了一批 造律台类型( 王油坊类型) 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同时揭开了豫东考古的序幕。而 此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这几十年内,豫东地区一直未开展考古工作。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界掀起了探索夏文化的热潮。而成汤所都、何种 文化是先商文化?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也是论定夏文化的重要条件。鉴于古文献 有商丘为“汤居南毫”的记载,因而豫东地区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于是这一阶段,豫东地区做了较多的考古工作。 为了解豫东商代早期文化的有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二队赵芝 荃、郑光、胡谦盈先生会同河南省商丘地区文物管理会,于1 9 7 6 年底至1 9 7 7 年 末,先后三次在商丘地区各县调查古文化遗址“1 。三次共调查了2 4 个遗址,并 对永城王油坊i l o l 黑蝈堆“”、柘城孟庄扯1 、商丘坞墙“”、睢县周龙岗“4 1 等遗 址进行了发掘。在这些调查和发掘的遗址中,发现有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冈上层 文化、晚商文化及周代文化。另外,据简报称在商丘坞墙遗址发现有二里头一期 文化,不过该文化堆积面积较小、较薄,出土的陶片也较碎,尚不能确认为二里 头文化。 d 总观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主要收获是在商丘地区普遍发现有河南龙山文化 及殷商文化。但是二者之间的缺环较大,先商文化并未找到,南毫问题并未解决。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一阶段许多学者都把工作放在了豫东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 1 9 8 4 年春、秋二季,为了探讨北毫踪迹,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先生曾先后带 领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协同当地文物考古干部在山东济宁、荷泽、聊城等邻近商 丘的三个地区复查了一批遗址,并对荷泽安邱蝈堆遗址进行了发掘1 1 5 1 。然而此次 发掘并没有找到解决北毫问题的先商文化,但是却发现了与夏文化、先商文化同 时的岳石文化遗存,同时发现了早商和晚商文化遗存。由于安邱蝈堆地处鲁西南, 毗邻于豫东商丘,既然在鲁西南地区夏商时期为岳石文化的分布区,那么在商丘 地区夏商时代会不会也是岳石文化的分布区? 因而,鲁西南岳石文化遗存的发现 为解决南毫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1 9 8 5 年冬,宋豫秦先生对柘城山台寺、王马寺、虞城杜集、商丘潘庙等遗址 进行考查,在这些遗址中均发现有岳石文化陶片。 1 9 8 7 年,为了探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文化面貌及东南文化相互作 用的学术课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文军先生对周口地区鹿邑栾台遗址进行了发 掘 1 a o 该遗址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文化堆积。 1 9 8 8 年,北京大学李伯谦先生研究生张翠莲、杨永贺以及宋豫秦等与商丘地 区文物科刘兆云先生对夏邑清凉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t t l o 该遗址发现了相当于 庙底沟二期的文化遗存、河南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了 豫东地区的考古材料。 1 9 8 9 年秋,郑州大学宋豫秦先生带领考古专业8 6 级本科生会同开封博物馆 考古部丘刚、刘春迎、张武军及杞县文管所等人,在杞县境内进行了一系列发掘 和试掘。重点发掘了段岗遗址 1 8 1 试掘了牛角岗1 1 9 1 朱岗“”、鹿台岗“2 “遗址, 并对全县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复查。其主要收获是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河南龙山文 化、二里头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以及东周文化和少量岳石文化、仰韶文化遗 物。1 9 9 0 年秋,郑大考古专业会同开封博馆对杞县鹿台岗和段岗遗址进行正式发 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遗存。 1 9 9 2 年春,郑州大学考古专业与开封文物队尉氏县文管所联合对椅圈马遗址 进行了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 2 2 1 。 这一阶段的工作,填补了豫东考古的许多空白。岳石文化的大量发现,说明 豫东地区夏商时期可能是其分布区。在杞县发现二里头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 岳石文化并存,因而有学者提出该地区为夷、夏、商三族文化交汇区域的观点。 同时,漳河型先商文化遗存在豫东地区的发现,对进一步探索商族起源和南毫问 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阶段,二十世纪9 0 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是中美联合对商丘地区进行考古调查“。 1 9 9 0 年初春,美国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到商丘地区的有关县市作了短暂的实 地考察,根据当地地貌环境和自然条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的途径在商丘地区进 行先商和早商的考古调查。同年秋,美国拉普教授和荆志淳先生赴商丘进行考察, 为研究全新世地层和古地貌变迁做准备工作。1 9 9 1 年夏,拉普、高天麟、荆志淳 在商丘用荷兰铲作钻探工具正式开始商丘地区地质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1 9 9 2 年秋,美方开始组织地球物理的调查,并使用磁力仪对老南关外地区进行了测试 和调查。1 9 9 3 年,高天麟等在老南关外村北地用洛阳铲进行考古勘探。1 9 9 4 年 春,中美联合考古队正式组成,并陆续对商丘县的潘庙,虞城县的马庄,柘城县 的山台寺等三个遗址进行了广泛调查和发掘。中美双方在潘庙、马庄、老南关外 地区进行了地面穿视雷达的调查,并用荷兰铲、洛阳铲和汽车冲击钻各种先进工 具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考古钻探。在老南关外村西发现了一个东周时代的城址,而 在潘庙、马庄、山台寺等遗址则发现了这样的文化序列:仰韶文化( 马庄) 龙山文化( 山台寺、马庄、潘庙) 岳石文化( 潘庙) 殷商殷墟类型文化 ( 山台寺、马庄) 东周时代墓葬( 潘庙) 汉代文化层和墓葬( 潘庙、马 庄) ,但是并没有发现先商、二里冈类型的文化层。 此阶段商丘地区所进行的考古工作,采用的技术、工具之先进,是以往考古 工作无法相比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十分充分,然而并没有找到汤居毫时的文化 遗存,因而并没有为南毫说提供实物证据。 综观以上四个阶段的工作,豫东地区的考古取得了不小的收获,虽然没有解 决南毫问题,但客观上也揭露了豫东地区的考古学面貌,基本上建立了该地区的 文化序列。特别是杞县境内二里头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岳石文化并存,为研 究夷、夏、商三族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因各个遗址文化堆积不尽相同,现根据 己发表的资料统计如表一,具体到各文化特征,后文一并论述。 三、2 0 0 2 年冬商丘地区考古调查及试掘 豫东地区因其文献记载上的特殊地理位置,虽因地属黄泛区,考古工作开展 较难,但也陆续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南毫及商族起源问题仍然未能最终得到解 决。鉴于豫东许多古文化遗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调查发现的,当时对于一些文化 的面貌、性质尚未能十分明了( 诸如先商文化、岳石文化) ,而这正是解决南毫 及商族起源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很有必要对商丘地区古文化遗址作一复查,对 其文化内涵作一重新审视。在此背景下,本人和郑州大学靳松安副教授( 博士生) 在导师陈旭教授的指导下,对商丘地区古文化遗址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复查,其 目的便是探讨豫东商丘商及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重点是探知商丘附近有无汤 居南毫的考古学证据、先商文明遗存以及岳石文化的具体分布。 此次调查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以踏查为主,同时尽可能参观以往调查及发掘的实物,以 便于对豫东商丘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一阶段从2 0 0 2 年1 1 月7 日至2 2 日结束,共历时1 6 天,调查了8 县共2 4 处遗址。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第一阶段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保存较好、文化内涵 丰富的遗址开一个探沟进行试掘,从而丰富此次调查的资料。下面就将这两阶段 的调查试掘情况报告如下。 ( 一) 永城县古文化遗址的调查 永城县地处商丘东南,境内河流众多,有包河、浍河、沱河等。古文化遗址 非常多,主要集中在浍河两岸,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造律台、王油坊、黑蝈堆等。 我们参观了永城县博物馆的仓库,对以前考古调查的实物作了细致的梳理,收获 较大。在以往发表的资料中,永城各遗址尚未发现岳石文化遗存,也无确切的仰 韶文化遗物。此次调查在卧龙洪福遗址则发现有仰韶时期平行线纹的彩陶片,明 阳寺遗址发现有岳石文化遗物,其他各遗址则普遍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也包含 有许多大汶口文化因素( 诸如带沟槽鼎足) 、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蛋壳黑陶) 等。 鉴于在文物仓库见到洪福、明阳寺两遗址有新的文化内涵,对其作了调查( 图 一) 。 ( 1 ) 洪福遗址 遗址位于永城县西南3 0 公里卧龙乡洪福村南,其北约3 公里处即为浍河, 遗址地势较周围略高,属漫岗类型,1 9 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现存面积约为 南北5 0 0 mx 东西4 0 0 m ,破坏较为严重,中心部位为现代建筑所压,余为耕地。 地表暴露的遗迹多为汉代空心砖墓。遗物有大量汉代的陶壶、陶罐残片,基本不 见商以前遗存,但从县文物仓库可见该遗址包含以下遗存。 仰韶文化遗物:泥质江陶片,施黑彩,平行线纹( 图二:1 ) 。 大汶口文化遗物:鼎足,泥质灰陶,凿形( 图二:2 ) 。 ( 2 ) 明阳寺遗址 遗址位于永城县西1 9 公里处王集乡陈庄村东南( 图一) ,居于浍河及其支流 小洪河交汇的台地上,北临浍河,南依小洪河。遗址中心高出周围约3 m ,属台地 类型,1 9 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现存面积为南北2 5 0 m x 东西2 0 0 m ,地表为耕地, 保存一般。地表所见遗物均为汉代罐、壶等残片。 从县文物仓库所见采集品可知该遗址文化内涵大致如下: 大汶口文化遗物:鼎足,泥质灰陶,饰横篮纹,足外侧带两道沟槽。 岳石文化遗物:尊形器,夹砂褐陶,上带两道突棱( 图二:3 ) 。圈足尊,泥 质褐陶,圈足,近足处饰有一道突棱( 图二:4 ) 。 另外有东周豆柄及汉代筒瓦等遗物。 ( 二) 夏邑县古代文化遗址的调查 夏邑县内河流众布,但遗址相对较少,比较大的有清凉山、蔡楼、马头等 遗址,我们对蔡楼和马头遗址作了调查。 ( 1 ) 蔡楼遗址 遗址位于夏邑县城东南1 2 5 公里处胡桥乡蔡楼村东南,其东北4 公里处为 沱河,东北2 公里处为虬龙沟( 图一) 。遗址为1 9 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原为蝈 堆遗址。现其中心部位尚高出周围地面3 米左右,遗址现存面积为南北2 0 0 m x 东 西2 6 0 m 。其中部有乡间小道和排水渠贯穿南北,其余均为耕地。从遗址东南剖面 可以看出该遗址有两层淤积,淤积层之间约有7 0 c m 的文化堆积。 从地面采集的陶片来看,蔡楼遗址大致包涵以下遗存。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褐陶。纹饰 以绳纹为主,有部分篮纹、方格纹,也有素面磨光陶。陶片较破碎,器形有盆、 罐、圈足盘等。 商代晚期遗存物:陶器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有红陶、棕褐陶。纹饰以粗 绳纹为主,有弦纹。多为鬲、罐、簋等残片。 另外,在遗址表面多见东周及汉代陶片。 ( 2 ) 马头遗址 遗址位於夏邑县城西南2 4 公里处马头镇马南村西南,其东北4 公里处为浍 河支流东沙河,西南0 5 公里处为白马沟( 图一) 。遗址于1 9 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 现,原为蝈堆遗址,现中心高出周围卜2 米,现存面积为南北1 0 0 米x 东西2 0 0 米,但破坏极为严重,被现代两个取士坑破坏,其余为现代村庄覆盖。从暴露的 断面看,大致可以分为龙山层、商代层、东周层及汉代层。但遗物却包含有其它 遗存,具体如下: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陶器以泥质、夹砂灰陶为主,有黑陶、红陶。纹饰以绳 纹为主,有篮纹、方格纹等,另外有鸡冠耳装饰t 图二:3 5 ) 。器形有罐、鬻、 平底盆、小口瓮、鼎等。罐底有平底和凹圜底之分( 图二:3 4 、3 8 ) 。另外发现 一器物底座,器形不辨( 图二:3 6 ) 。 岳石文化遗物:仅发现一片,泥质灰陶,索面磨光,上带突棱,可能为尊形 器片( 图二:3 9 ) 。 商代晚期遗物:以夹砂陶为主,红褐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粗绳纹为主。 器形有鬲、缸等。鬲,夹砂灰陶,宽折沿方唇( 图二:4 0 ) 。缸:夹粗砂灰陶, 仅残存底部,底小微凹,饰粗绳纹( 图二:4 1 ) 。 ( 三) 虞城县古代文化遗址的调查 虞城西邻商丘,史载汤居南毫旧地谷熟镇便位于该县西南部,因而我们对谷 熟镇西、南方的各文化遗址作了复查,主要有以下几个遗址。 ( i ) 马庄遗址 遗址位于虞城县城西南2 5 公里处沙集乡马庄村东南。遗址西南部约3 公里 处为包河,东边1 5 公里处为浍河支流东沙河( 图一) 。原为蝈堆遗址,现仅高出 周围地面约1 m ,现存面积为南北3 0 0 米x 东西2 0 0 米。保存较差,部分为村庄、 学校所压,其余为耕地。1 9 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联合考 古队曾对该遗址作过调查试掘,发现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此次调查发现有泥 质红陶片,以及龙山和晚商的少量灰陶片,但陶片较碎小,器形不辨。泥质红陶 片可能是仰韶文化遗物。 ( 2 ) 杜集遗址 遗址位于虞城县城西南2 6 公里处杜集乡杜集村东南。其西北距马庄遗址约7 公里,东约1 0 公里处为东沙河,西南约4 公里处为包河( 图一) 。原为垌堆,总 面积为南北1 2 0 米东西6 0 米,遗址表面为耕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光直先 生作过调查,此次复查时采集到一些标本。 仰韶文化遗物:盆:两件,均为泥质红陶,一件沿面内壁麓褐彩,平沿方唇。 另一件为侈口方唇,下腹内收。见图二:5 、6 。 商代晚期遗物: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也有泥质黑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 器形多为鬲、罐等。鬲足为夹砂褐陶,足尖内勾( 图二:8 ) 。 ( 3 ) 营廓遗址 遗址位于虞城县城西南3 8 公里处营廓乡营廓村西南部,遗址西北边3 公里 处为杨大河,东部6 公里处为包河( 图一) ,1 9 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属蝈堆遗 址。遗址中心高出周围地面6 米左右,保存较差,破坏严重,其中心被现代学校 覆盖,其余则为村庄,面积约有2 5 万m 2 。从蝈堆剖面看,汉代层之上有l _ 5 米 厚的淤积层,中心蝈堆可能为明清堆积,地面遗物多属汉及以后的瓦片。仅采集 到龙山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陶片l ,晚商泥质灰陶绳纹陶片1 ,较碎小,器形不辨。 ( 4 ) 魏蝈堆遗址 遗址位于虞城县西南1 9 公里处店集乡魏蝈堆村村北,遗址西边0 5 公里处 有小金河,东北约l 公里处为惠民沟,西边3 公里处为包河( 图一) 。遗址于7 0 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9 3 年、9 4 年张光直先生作过调查。现遗址面积为南北3 0 0 m 东西5 3 0 m ,高出附近地面约2 米。遗址中部为伊尹祠堂覆盖,附近则为街道、 村庄所压。遗物多为汉代砖瓦片,仅采集到龙山时期夹砂灰陶片l ,商代晚期泥 质灰陶绳纹陶片l ,较碎小,器形不辨。 ( 四) 商丘市古代文化遗址调查 在商丘市我们共复查了平台寺、半塔、清岗寺三个遗址。 ( 1 ) 平台寺遗址 遗址位于商丘市东南8 公里处平台镇镇北,遗址东边2 公里处有东沙河,西 边3 公里处有包河( 图一) 。遗址于7 0 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属漫岗地,现存面 积为南北2 2 0 m 东西2 0 0 m ,遗址南部为现代监狱,北为马新庄。 遗物,遗址表面多见东周及汉代陶片,也有少量早期陶片。 龙山时期陶片:有泥质灰陶、棕褐陶以及磨光黑陶,器形均不辨。 岳石文化遗物:一夹砂棕褐陶片,素面,可能是岳石文化的浅盘豆。 ( 2 ) 半塔遗址 遗址位于商丘市南3 5 公里处宋集镇半塔村内北部,遗址南边约4 0 0 米处有 小白河,西边6 公里处有沙河,东边约1 0 公里处为杨大河( 图一) 。遗址原为台 地,于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现中心己成为一个深坑,遗址绝大部分为现代村 庄所压,面积不详。遗址表面见到的遗物多为汉代、东周陶片,有少许龙山、晚 商陶片。其文化内涵大致如下: 仰韶文化遗物:迭沿盆一,泥质橙红陶,沿外及内壁褐彩,迭沿( 图二:1 7 ) 。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以泥质、夹砂灰陶为主,也有泥质黑陶,器形有瓮、罐、 鬻等。泥质灰陶瓮片上饰有麦穗纹( 图二:1 8 ) ,鬻足一( 图二:1 9 ) 。 商代晚期遗物: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红褐陶,以绳纹为主,器形有鬲等。 ( 3 ) 清岗寺遗址 遗址位于商丘市西南1 8 公里处路河乡清岗村东,遗址西临商柘公路,东边 约5 公里处为宋河,西南部约3 公里处为大沙河( 图一) 。遗址保存较差,面积 不详。其中心为微子祠所压,四周被水泥硬化,不见古代遗物。 ( 五) 柘城县古文化遗址调查 柘城位于商丘市东南,县内惠济河支流密布,古文化遗址较多,我们主要对 史蝈堆、高庄、老君堂、旧北门四个遗址作了复查。 ( 1 ) 史蝈堆遗址 遗址位于柘城县城东边2 0 公里处老王集乡史蝈堆村东,遗址东边约3 公里 处有洮河,西边约1 2 公里处为太平沟( 图一) ,原为蝈堆遗址,7 0 年代调查发现, 现存面积为南北2 0 0 米东西1 5 0 米。遗址被一大水坑挖破,从水沟剖面看,上 层为数米厚的淤泥层和晚期堆积,早期文化层厚约2 米,均为深灰色土,遗存较 为丰富。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仅发现少量陶片,均为夹砂灰陶,饰细绳纹。器形可能 为罐。 商代遗物:陶片较多,以夹砂、泥质灰陶居多,有相当数量的夹砂、泥质褐 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素面磨光陶。其中绳纹又可以分为细、中、粗三类。 发现一薄胎细纹夹砂灰陶片,其时代甚至要早到二里岗下层时期( 图二:3 0 ) 。 器形有鬲、罐、大e l 尊、缸等。大口尊:泥质灰陶,卷沿近折,仅残存口部( 图 二:3 1 ) 。鬲足:夹粗砂褐陶,尖锥足( 图二:3 3 ) 。商文化遗物年代上可能跨越 二里下层偏晚阶段晚商。 ( 2 ) 高庄遗址 遗址位于柘城东南7 公里处陈青集乡高庄村东,遗址西边3 公里处有惠济河, 东边3 公里处有永安沟( 图一) ,遗址于1 9 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现存面积为南 北4 3 0 米1 8 0 米,属漫岗地形。遗址中部有一现代排水沟渠,从其剖面看,在 文化层之上有5 - 6 米厚的泥沙淤积。 遗址表面多见汉代瓦片,有少许龙山时代陶片。采集龙山时期陶碗一件,夹 细砂灰陶,口沿略呈子母口,微敛,小平底,碗内壁有轮旋痕迹( 图二:2 0 ) 。 ( 3 ) 老君堂遗址 遗址位于柘城县城北约1 3 公里处远襄乡老君堂村村东,遗址西约l 公里处 为沙河,东边约3 公里处为永安沟( 图一) 。遗址于7 0 年代调查时发现,原为蝈 堆遗址,现遗址中部为老君堂庙观,面积为南北8 0 米x 东西1 0 0 米,保存较差。 遗物多见汉代瓦片,采集到少量商代陶片,均为夹砂褐陶,厚胎,粗绳纹, 器形不辨,应为晚商时代遗物。 ( 4 ) 旧北门遗址 遗址位于柘城县城北旧北门村南,遗址西南约5 公里处为惠济河,东1 0 0 米 有废黄河( 图一) 。于7 0 年代调查时发现,属蝈堆遗址,现仍存一南北3 5 米x 东西4 0 米,深约3 米的蝈堆,其上有一座庙宇,周围为池塘。从断崖可以看出 文化层约2 5 米深,但未及底。 遗物可以见到汉代、东周陶片,采集到一些龙山、岳石及晚商陶片。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陶片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夹砂、泥质红陶、红 褐陶。纹饰以篮纹、方格纹为主,也有细绳纹、旋纹,部分素面磨光,器形有罐、 瓮、觚、盆、豆、鬻等。发现一鬻片:泥质红陶,胎较薄,带耳,残( 图二: 1 3 ) 。一夹砂灰陶氟腰( 图二:1 4 ) 。 岳石文化遗物:发现一些夹砂灰陶片,均素面磨光,上带突棱,器形有尊形 器( 图二:1 5 ) 、盒( 图二:1 6 ) 。 商代晚期遗物:以夹砂陶为主,有灰陶和棕褐陶之分,纹饰以粗绳为主,也 有中细绳纹,器形有罐、鬲等。 ( 六) 宁陵县古代文化遗址的调查 宁陵县位于商丘市西部,境内河流众布,主要有大沙河、洮河、废黄河、下 清水河等。但宁陵县内古代文化遗址相对较少,我们对程楼丁蝈堆、黄岗魏营寺 两个遗址作了调查。 ( 1 ) 丁蝈堆遗址 遗址位于宁陵县程楼乡丁蝈堆村西北,原属蝈堆遗址,现遗址中心高出周围 地面约l 米,面积为南北6 0 米东西9 0 米。遗址北边约2 公里处为大沙河,西 南边约5 公里处有洮河( 图一) 。遗址保存较差,附近为丁蝈堆村庄,其余为麦 地。遗物多为汉代陶片,有少量东周陶片,仅采集到龙山文化陶片一片,夹细砂 灰陶,篮纹,器形不辨。 ( 2 ) 魏营寺遗址 遗址位于宁陵县城西南2 l 公里处的黄岗乡魏营村北。遗址西北5 公里处为 申家沟,东部5 公里处为废黄河( 图一) ,属蝈堆遗址,高出周围2 3 米,现存 面积为南北1 9 0 米东西6 0 米。遗址保存一般,为现代粮管所所压,表面均为 水泥硬面,从脱落的水泥下面可以见到零星汉代砖瓦片。 据以前考古调查,该遗址上部为汉代墓群,下压古文化遗址。 ( 七) 睢县古代文化遗址的调查 睢县位于商丘西部,西邻开封杞县,境内河流众布,主要为惠济河流域,古 代文化遗址较多,我们主要对襄台、犁岗、乔寨、周龙岗四遗址作了考古调查, 具体情况如下。 ( 1 ) 襄台遗址 遗址位于睢城县城内东城湖心之中,遗址西边约2 5 公里处为茅草河,东约 2 5 公里处为利民河( 图一) ,属蝈堆遗址,高出周围卜2 米,现仍存面积南北 2 5 0 米东西1 5 0 米。遗址处于湖心,周围皆为水面,上面长满荒草。 遗物多见汉代东周陶片,采集到一些早期陶片。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夹砂褐陶、泥质棕色陶。 纹饰以绳纹为主,有篮纹及素面磨光陶,器形有罐、瓮等。 晚商遗物:均为夹砂灰陶,粗绳纹,器形为鬲。 ( 2 ) 犁岗遗址 遗址位于睢县西南1 7 公里处的平岗乡犁岗村北。遗址北边2 公里处为周塔 河,南边2 公里处为祁河( 图一) 。遗址于7 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属堀堆遗址, 现仍存面积为南北1 0 0 米东西1 1 0 米,保存较差,原为高约l o 米的大蝈堆, 现己夷为平地。 遗物多为东周、汉代瓦片。采集到一些商代陶片,其时代为晚商。 ( 3 ) 乔寨遗址 遗址位于睢县东南1 0 公里处周塘乡乔寨村南,遗址西边2 0 0 米处为申家沟, 东边1 5 公里处有申家沟支流( 图一) 。该遗址1 9 7 7 社科院考古所调查发现,为 蝈堆遗址,原高约5 - 6 m ,现存一南北1 0 米x 东西1 4 0 米。遗址北为村庄,其上 有双坛寺,文化遗物多见汉代东周瓦片,采集到少量晚商、龙山以及大汶口文化 陶片。 大汶口文化遗物:鼎足,夹砂红褐陶,四棱锥状实足,上带有三凹槽( 图二: 2 8 ) 。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皆为灰陶片,有夹砂和泥质之分,纹饰以方格纹为主, 有篮纹、绳纹等,器形有罐、盆、瓮、碗等。 盆:泥质灰陶,侈口圆方唇,深腹( 图二:2 9 ) 。 碗:泥质灰陶,敛口,口面有浅槽,呈子母口,下腹内收较甚,内壁有数道 轮旋痕迹,底残( 图二:2 i ) 。 晚商遗物:夹砂灰陶,粗绳纹,可能为鬲片。 ( 4 ) 周龙岗遗址 遗址位于睢县西北1 4 公里处蓼堤镇周龙岗村西北,遗址西部6 公里处为惠 济河,东部0 5 公里处为茅草河( 图一) 。该遗址7 0 年代作过调查并试掘过,原 为增堆遗址,现保存较差,大部分为村庄所压,其东部有一大深坑,遗址面积约 有6 万平方米。 暴露的遗迹有龙山时代灰坑。 遗物有龙山、商、东周及汉代瓦片。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褐陶。纹饰以方格 纹为主,其次为篮纹,绳纹较少,有一些磨光陶,器形有罐、瓮、鼎、碗、豆、 杯、盆等。 豆:夹细砂灰陶,细柄( 图一:9 ) 。 瓮片:泥质灰陶,上带饕餮纹( 图二:1 2 ) 。 先商文化遗物:夹砂灰陶一片,鬲,卷沿束颈方唇,饰细绳纹,颈下部有一 道凹弦纹( 图二:1 0 ) 。 商代遗物:发现一大口尊片,泥质灰陶,胎较厚,因陶片较小,尚难断定其 具体时期。另发现一粗绳纹夹砂灰陶鬲片,为晚商时期。 ( 八) 民权县古代文化遗址调查 民权县位于商丘地区西北部,东邻山东曹县,西邻开封杞县,北为开封兰考, 境内河流众多,多为惠济河的支流。我们主要对李岗、吴岗、牛牧岗三个遗址作 了调查( 图一) 。 ( 1 ) 李岗遗址 遗址位于民权县西南尹店乡李岗村东南。遗址西约6 公里处为茅草河,东部 5 公里处为通惠渠,该遗址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过调查,原为蝈堆遗址,现中心尚 保留一东西4 0 米南北3 0 米,高约2 m 的蝈堆,保存较好。现存面积为南北1 9 0 米东西2l o 米。 遗物多为汉代陶片,有早期遗物,具体如下: 龙山文化遗物:以泥质、夹砂灰陶为主,也有磨光黑陶、红陶等。纹饰以方 格纹为主,其次为绳纹、篮纹,有少量旋纹及相当数量的磨光陶,器形有豆、鬲、 瓮、罐、盆、碗等。 先商文化遗物:采集到一些夹砂灰陶片。图二:2 3 ,夹砂灰陶,胎较薄,饰 线纹,应为先商漳河型橄榄状罐片。图二:2 2 ,深腹罐,侈口卷沿小方唇,深腹, 饰细绳纹,为先商漳河型夹砂灰陶深腹罐。 商代文化遗物:陶器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纹饰有细绳纹、粗绳纹之分, 器形主要为鬲、盆。 ( 2 ) 牛牧岗遗址 遗址位于民权县西北2 3 公里处双塔镇牛牧岗村北。遗址东北约2 5 公里处 为大山子沟,西边7 公里处为茅草河。该遗址二十世纪7 0 年代作过调查,原为 两个岗丘,现中心尚保留一个1 0 米l o 米的小蝈堆,现存面积为南北2 2 0 米 东西1 6 0 米。 文化遗物多见汉代、东周陶片,采集到一些早期陶片,具体如下: 河南龙山文化遗物: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一些夹砂褐陶、泥质黑陶片。 纹饰以方格为主,有绳纹、篮纹。器形有罐、瓮、豆等。豆柄:泥质黑皮陶,素 面磨光,胎较厚( 图二:2 4 ) 。觑腰:夹砂褐陶( 图二:2 5 ) 。 先商文化遗物:采集到一夹砂灰陶鬲足,上饰细绳纹( 图二:2 6 ) ,为先商 漳河型鬲足。 商代文化遗物:采集到一泥质灰陶盆残片。图二:2 7 ,泥质灰陶,侈口、 圆唇、深腹,饰绳纹后磨光,时代为晚商。 ( 3 ) 吴岗遗址 遗址位于民权县西南2 0 公里尹店乡吴岗村南。遗址西约6 公里为茅草河, 东部5 公里处为通惠渠,位于李岗遗址北部。该遗址二十世纪六七年代作过调查 并试掘,为蝈堆遗址,现存面积约为南北2 0 0 米x 东西3 0 0 米。现存中心部位高 出周围0 5 米,遗址北部被挖成深坑,部分保存尚好。采集到陶器大多为河南龙 山文化陶器,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陶、棕陶、红陶等。纹饰以 方格纹为主,其次为绳纹、篮纹,有一些素面磨光陶,器类较为齐全,主要有罐、 瓮、豆、盆、圈足盘、碗等。 罐,从口沿及唇面特征来看,可以分为a 、b 两型。 a 型:折沿方唇,鼓腹,依唇面特征分两式。 i 式:唇面有一凹槽,呈子母口,折沿内壁有折棱,饰大方格纹。图二:4 2 , 夹砂灰陶,残。 i i 式:唇面下有一凹槽,深腹、饰直篮纹,颈腹饰有凹旋纹( 图二:4 3 ) 。 b 型罐:折沿方唇,折沿沿面有突棱,沿面有一道浅槽,有两件,均为夹砂 灰陶,饰方格纹( 图二:4 5 、4 6 ) 。 瓮:泥质灰陶,直口高领,折沿圆唇,素面磨光( 图二:4 4 ) 。 深腹盆:泥质灰陶,平沿方唇,深腹,内有轮旋痕,腹外饰一道细凹旋纹, 磨光( 图二:4 7 ) 。 豆:泥质次陶,上饰两道凹旋纹,余磨光( 图二:5 0 ) 。 大圈足盘:泥质灰陶,盘底较平,胎较薄,仅残存底部( 图二:4 8 ) 。 岳石文化遗物:仅采集到一片,泥质灰陶,素面磨光,近底处外壁有一突棱, 器形为尊形器( 图二:5 1 ) 。 商代文化遗物:仅采集到一大口尊残片,泥质灰陶,素面磨光,仅残口部, 特征不明显,年代不能够断定( 图二:4 9 ) 。 以上是对豫东商丘地区古代文化遗址第一阶段的调查情况,见表二。 ( 九) 李岗遗址的试掘 李岗遗址于1 9 7 7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复查时,我们发现其保存较好,采集 到有先商文化遗物,因其西部不远处即为鹿台岗遗址,该遗址也含有先商、二里 头、岳石文化遗存;其南周龙岗、其北牛牧岗遣址在调查时均发现有先商文化遗 物: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进而了解商丘地区的文化面貌,弄清夏 商时期商丘地区古文化遗存的分布,我们决定对其进行试掘。试掘点选在现有蝈 堆的北部,因为岗北地势最高,文化层堆积最厚,保存状况最好。此次试掘仅开 了一个探沟,为东西向,面积2 5 平方米,编号为2 0 0 2 m l t l 。现将此次试掘的 主要收获汇报如下: 1 地层堆积 遗址地层包括商代层、岳石文化层、龙山文化层。现以t 1 北壁为例说明如 下( 图三) 。 第。层,耕土层,厚约2 0 c m ,土色浅黄,土质疏松,出土有近代砖瓦及少量 商代陶片。 第 层,厚o - 4 0 c m ,为淤积层,土色浅黄,质松,基本不见包含物。 第 层,商代层,厚o - - 8 0 c m ,土色浅灰,质松,夹杂有少量红烧土颗粒, 出土陶片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纹饰以中绳纹、环国纹为主,器物主要有鬲、 盆、豆、簋等。 第。层,商代层,厚o - - 4 0 c m ,土色灰黄,质较硬,杂有少量红烧土颗粒, 包含物较少。 第。层,商代层,厚0 - - 8 5 c m ,土色浅黄并间有淤积层,舍红烧土颗粒较多, 包含物较为丰富,有龙山时代的篮纹大口罐、瓮、岳石文化的碗形豆以及商代 的鬲、圆腹罐、深腹盆、簋等。 第 层,岳石文化层,厚2 0 - - 5 0 c m ,土色浅黑,质较松软,出土物以夹粗砂 厚胎褐陶罐为主,有岳石的豆盘、器盖、箅、觑,以及先商的绳纹鬲足、龙山 的陶罐、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等。 第层,河南龙山文化层,厚3 5 - - 5 5 c m ,土色灰黑,土质松软,包含物以夹 砂、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篮纹、方格纹为主,器形主要是罐、盆、瓮等。 第0 层,河南龙山文化层,厚1 5 - - 5 0 c m ,土色较黑,间有沙土淤积层,包含 物以陶罐为主,纹饰以方格纹为主。 0 层以下为生土。 另外第层下有h 。打破第层,h 。包含物以鬲、簋、盆为主;0 层下有h 5 , 打破生土层,出土物以方格纹陶罐为主。 2 、河南龙山文化遗存 ( 1 ) 、遗迹 0 灰坑,只发现个。飓,为不规则形,位于下东部,开口第0 层下打破生 土层,其南、北、西三面均被压在探方壁下,发掘未及底。从发掘的情况来看, 应为锅底状( 图四) ,坑内填土土色灰黑,较疏松,出土物以夹砂灰方格纹陶罐 为主。 ( 2 ) 、遗物 陶器以泥质、夹砂灰陶占大宗,有少量泥质红陶。纹饰以方格纹为主,其次 是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有少量磨光陶。器形以深腹罐为主,有鬲、觑、鬻、 瓮、盆、甑、盘、碗、鼎等。 深腹罐:按口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