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调查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样本.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调查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样本.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调查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样本.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调查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样本.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调查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样本.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心理承受力指的是个体接受由既定事实或意外信息对其心理造成的各种影响的 能力。心理承受力作为心理素质的核心成份,它在个体应对压力、缓解心理紧张,达 到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 的心理承受力随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因此心理承受力的问题日渐成为困扰大学 生的一个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描述、分析和探讨赣南医学院学生心理承受力为目标, 以5 9 9 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华中科技大学陈建文副教授编制的大学 生心理承受力词汇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学生心理承受力的不同。以个案访谈的方式针对心理承受力高分和低分同学 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揭示心理承受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 1 ) 在心理 承受力整体上,二个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各项来说,护理专科与临床本科 差异显著。护理专科学生心理承受力高于l 晦床本科学生。( 2 ) 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 承受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多重比较表明,大一与大二、大三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大二、大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大三学生心理承受力高于大一学生。( 3 ) 在 整体上,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心理承受力显著高于女生。 本研究的结论对赣南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压力心理健康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r e s i l i e n c em e a nt h a tp e o p l e se n d u r i n ga b i l i t yt of a c to ru n e x p e c t e ds t r i k e w i t ht h e r e f o r mo f t h e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a n dt h ep o l i t i c s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 s t u d e n t s f e e lt h ev a g u e p r e s s u r eo fs t u d y i n g 、l i v i n g 、r e l a t i o na n do b t a i n i n ge m p l o y m e n t t h e p r o b l e mo f r e s i l i e n c eb e c o m e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i ns t u d e n t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w i ma n n o u n c et o r e v e a lt h el e v e la n dm e n t a lh e a l t hr e l a t i o n so fs t u d e n t sr e s i l i e n c eo ft h eg a n n a n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7 5 1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 a d o p tt h ew o r dl i s t ( 7 6w o r d sa b o u t m e n t a lh e a l t h ) & a w e du pb yp r o f e s s o rc h e n - j i a nw e n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 d i f f e r e n t s e x 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a n dd i f f e r e n tp r o f e s s i o nas t u d e n t sr e s i l i e n c e f a c et of a c et a l k i n gw i t h s t u d e n t so f h i 【g hr e c o r da n dl o wr e c o r d ,t h i sr e s e a r c hd i s c o v e r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r e s i l i e n c e a n dm e n t a lh e a l t h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h a v e :( 1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r e s i l i e n c eo f n u r s i n g i sh i 曲i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o fc l i n i c a lm e d i c i n e ( 2 ) m a i ne f f e c to ft h er e s i l i e n c e g r a d el a s tt h ee x i s t e n c es h o w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v e r s i t y , g r a d e2a n dg r a d e3s t u d e n t sg e ta g o a lo b v i o u sh i i g hi ng r a d e1 t h e r ea r e n to b v i o u s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g r a d e2a n dg r a d e3 s t u d e n t s ( 3 ) t h er e s i l i e n c ei s0 1 1t h es e xt h ee x i s t e n c es h o w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v e r s i t y , t h eb o y i sh i 曲i nt h eg i r l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e d u c a t e st om e n t a lh e a l t hi ng a n n a n 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a n dm e n t a lh e a l t ht h ec o n s u l t a t i o nh a sg u i d ea n dd r a w sl e s s o n sf r o mt h e m e a n i n g k e yw o r d s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r e s i l i e n c e p r e s s u r e m e n t a lh e a l t h 独创性声明 y 1 0 , 1 6 2 3 5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互小h 日j 胡:口;年? 月训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d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 、h 日期:0 6 年甲月训日 数 最r zr“ 孙1 f 签 年 师弧 教 : 导 期 指 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问题的提出 1 研究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问题也十 分突出,心理疾患的存在与否已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生活、环境、人生、 理想、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许多大学生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 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社会期待以及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造成一些大学 生的心理失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心理危机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心 理承受力,让他们学会在逆境中保护自己;在顺境中发掘潜能,完善自我。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颇为严重。有研究表明,大学生 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l o - 3 0 之间i l 删;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 于全国常模p 】;还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性别、个性、民族、年级、 专业、学校、地域、独生子女与否等可能有一定相关1 4 1 ;大学生自杀的极端事例时常 在各所高校中出现,如2 0 0 2 年7 月华南某大学一女生因考试、学习压力大而跳楼嘲, 2 0 0 2 年1 2 月湖南托普信息教育学院一毕业生因求职碰壁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跳楼自 杀 6 1 ,2 0 0 3 年4 月沈阳师范大学某女生由于抑郁等心理问题跳楼自杀 7 1 ,据统计,仅 湖北省2 0 0 2 年上半年度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就高达4 8 起,调查发现,死因很大 程度上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判引。2 0 0 3 年2 月份开学至今,武汉市高校共发生学生自 杀事件1 2 起,有专家指出学习和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是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 9 1 广州 市穗港澳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压力已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杀手”在被访的青少 年中有近七成( 6 9 5 ) 肯定自己在工作或学习上受到很大的压力,感到不堪重负, 出现疲倦、焦虑、睡眠不好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在此项调查中,有 5 2 的学生承认在过去一年中有过用刀片等利器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1 9 的学生有 过自杀未遂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从2 0 0 2 年至今,广州及深圳两地已有9 名大学生 先后跳楼自裂埘总体说来,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院校来说,情景也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医学院校的学生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 说,学习压力更大,而在就业方面,所能选择的范围又比较窄,这就导致了就业压力 的增大。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如何? 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本研 究就近研究本校赣南医学院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1 2 本研究的意义 1 2 1 本研究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的思潮在我国逐渐兴起。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 为指导我国教育实践的教育思想之一。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 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 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l 。在学生的基本素质 中,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也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里,心 理素质教育占据核心地位,起着重要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 2 】。 2 0 0 1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 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 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1 3 1 。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 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 我们认为,心理承受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心理承受力的研究也是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家庭和 社会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一方面在客观上形成了其依赖性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特点,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其头脑中的优越感,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 缺乏承受压力、挫折与失败的经验和心理准备1 1 4 】,造成了他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能很好地应对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从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因此,抓住问题 的关键,开展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研究,明晰心理承受力的结构成分,掌握大学生心 理承受力的发展特点,对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和 社会适应性,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 考依据。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2 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提供丰富的事实和内容。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体系,首先必须弄 清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和发展特征,而现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非常复杂,关于其结构成分和发展特征的研究比较困难,因此也还远没有形成定论。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在成分和要素非常丰富,也很复杂,涉及认知、 情绪、意志、自我意识、适应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中,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 其心理素质中的重要成分,它为大学生应对社会压力、适应社会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 证。因此,我们试图以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研究作为突破口,揭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 丰富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 1 2 3 本研究是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研究的补充和丰富。 关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较少,而对医学院校大学生 心理承受力的研究就更少了,医学院校的学生相比较其它院校的学生更为特别的是医 学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就业的压力也更大。本研究是对赣南医学院的学 生进行心理承受力的研究,以揭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研究 的补充和丰富。 总之,开展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研究,对于阐释和解决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个体适应性等课题,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注释: 【1 】胡启先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嗍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9 7 :2 9 【2 】唐秋萍等s c l _ - 9 0 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 9 9 9 7 ( 1 ) : 1 6 - 2 0 【3 】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 c i ,咖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 9 9 8 ( 2 ) :7 7 - 7 8 【4 】杨眉,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集体心理治疗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 9 9 7 1 l ( 4 ) : - 2 4 7 2 4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女生为学习跳楼t - n 南方都市报,2 0 0 2 7 - 1 7 【6 1 学生心理状 g t n 人民网2 0 0 3 1 - 2 9 用师大一女生自杀f n 】沈阳今报2 0 0 3 - 4 - 1 5 【8 】自杀为何如此多i n 】人民日报海外版2 0 0 3 3 3 1 【9 】学生自杀咖中国青年报2 0 0 3 - 4 - 1 7 【1 0 】如何适应生活 n 】心理辅导2 0 0 3 1 - 2 7 【l l 】刘晓明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嗍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7 【1 2 】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叨心理发展与教育,1 9 9 6 ,( 1 ) : 3 3 3 8 1 3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 社政 2 0 0 1 1 l 号 【1 4 】牛正达试论市场竞争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刀社会心理科学,2 0 0 2 1 7 ( 1 ) :6 9 - 7 0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心理承受力的理论研究 2 1 压力的研究综述 2 1 1 压力的概念 众所周知,“压力”在英语中为。s t r e s s ,原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上世纪中叶加 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 h a n ss d y e ) 开始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这个“压 力”( s 仃e s s ) 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当s t r e s s 成为一 个心理学专业术语时,在我国心理学词典和教科书中有“紧张”、“应激”、“压力”、 “心理压力”等多种翻译。在我国2 0 世纪8 0 年代末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只有“应 激状态”( s t r e s ss t a t e ) 这一条目。9 0 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心理学词典( 李伯黍等译, 【美】阿瑟s 雷伯著) 对t r e s s 是这样界说的:”她s ,压力、应激、重音:( 1 ) 一般指作用于 系统使其明显变形的某种力量。常带有畸形或扭转的涵义,该词用来指有关物理的、 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注意,这一意义里的压力是指一种原因,压力就是某种效应的 条件( 2 ) 由释义( 1 ) 中提到的各种力量或压力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况。注意,这一意义 里的应激是指一种效应,应激就是其它压力的结果。指释义( 2 ) 时,一般用s t r e s s o r ( 应 激物) 这一述语,具体作为动因的意思【”1 这一界定首先视。压力”是一种力量,是 某种心理效应的先决条件,能使人的身心系统发生明显变化,进而从其作用的心理结 果方面来看是应激,表现为一种心理紧张状况。而在心理学教科书中,对压力的界定 又各不相同,下面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对压力的界定:压力( s t r e s s ) - - 词在心理学上有 三种解释:( 1 ) 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性刺激( 2 ) 指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 的种反应组型。( 3 ) 指刺激与反映的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知 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压力,多数指第三种解释。压力是个人在 面对具有威胁性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此 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即演变成个人的生活压力。如此看来,所谓 “压力”,事实上是指“压力感”的意思 1 s l 。这是我国台湾著名心理学教授张春兴 先生的界定。这一界定既承认压力是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有威胁性刺激,又把心理压力 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换言之为生活压力,即个体生活事件持续存在的压力感,强调心理压力是一种一时无 法消除的被压迫的感受这一界定对我国大陆心理学界影响较大。我国大陆心理学教 材中,有人把压力界定为:“任何令个体紧张的刺激都称为压力” 1 7 1 0 有的这样界定: 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 s t r e s s ) 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 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指由威胁性刺激带来 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即压力感。压力有持久性和暂时性之分,当压力变成一种 持续性存在的感受时,就叫做生活压力【i s l 。我国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压力包括了紧 张和应激同时也包括了引起紧张和应激的事件。也就是说,心理 压力不单只是一个5 s t r e s s ,而且包括了引起“s t f 髑s ”的“s t r e s s o r , 在考虑心理压力 时,也就不但要考虑“紧张”和。应激”还需要考虑引起紧张和应激的事件。这样, 才会有更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果f 1 9 1 。在教学中,由于压力概念尚无定论,理解时普遍 感到费劲,有莫衷一是之感。这可能牵涉到心理学本土化问题。压力不是外来语,压 力不是心理压力的简称。压力是一个前科学概念,不宜作为心理学专业术语。我们认 为心理学有必要使用“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两个术语,并分别对其作出明确的 界定。心理压力( s t r e s s & m e n t a ls t r e s s )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 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 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压力事件( s t r e s s o r ) 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 的刺激情境或事件,一般情况下也可与压力通用把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分别界定, 这就可以较好地把压力和心理压力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也可把心理压力和一般性 的情绪紧张状态区另f j 开来。压力事件是心理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或必备条件,它是可 以行为地施加给他人或自己的,而心理压力则是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反映所形成的综合 心理状态,无法施加给别人,只有自己能体验到。实际上,同一压力事件,对不同的 个体来说,不一定都会形成心理压力,即使都形成了心理压力,各人韵心理压力强度 也会各异。这样界定心理压力也有助于解释“应激”应激( s 扛c s ss t a t e ) 或应急状态则 是指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特别贤张的情绪状态。它是心理压力的一种特殊 表现形态。应激的实质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2 0 1 。只不 过,它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压力反应状态,是对突如其来压力的反应状态,是一种特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别紧张的情绪状态。 2 1 2 关于压力的国外研究 2 1 2 1 拉扎鲁斯的压力与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l a z a r u s ) 从2 0 世纪5 0 年代开始研究压力,他认为“需要搞清的 是,关于个体和个体面对的环境条件,什么可以说明人们承受压力与否,以何种方式 承受着”【2 l 】。他于1 9 6 6 年出版了心理压力和应对过程,考察了压力的理论问题和 实证研究。 拉扎鲁斯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个体所经验的压力既反映了他所感受到的威胁程 度,也反映了个体应对威胁所使用的防卫过程然后他的研究又从强调自我防卫转向 更广泛的认知概念化,并把评估( a p p r a i s a l ) 作为压力反应的基本调节器。他认为, 当一个人认为环境负有压力、超出其自身资源并危及健康时就会有压力( l a z a r u s , 1 9 6 6 ) ,这个过程包含有两个认知评估阶段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前者评价潜在 危害或威胁的程度,后者评价成功应对威胁的潜能 2 6 1 。 一个事件若被评估为压力事件,至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人的威胁状态与其它 事件不同,二是对人的应激源及应对技巧的要求不同。当个体感觉到( 初级评估) 一 个情境中含有一些对身体或心理的伤害( 无论这种伤害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而且 无法有效地对之反应( 次级评估) 时,应激就开始了;当个体改变了赋予事件的意义, 使得威胁不再存在时,或者当个体使用某一应对方法消除了威胁,或使威胁中性化时, 应激就可以结束了圈。 拉扎罗斯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决定着我们是否将一个事件评价为压力性事件:l 、 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性;2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价情境或由于无法应对情境的 模糊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3 、意义评定。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可以影响个体采用的 处理方式和应对过程;而不确定性是否会引起应激,则取决于两个人格特质,第一个 是对模糊情境的耐受性;第二点与寻求信息的技能有关。当一个事件可做不同的解释, 或当事件笼统难解时,称之为模糊的,耐受性指的是忍受的能力。不确定状态发生时, 我们可以寻找新的信息来消除不确定性;意义评定则是指随着一个事件的展开,新信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息会引起我们对该事件知觉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引起新的图式或事件脚本,然后我们 会将事件的意义从应激性事件改为良性正事件 2 3 1 。有几个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寻求 信息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发展的最重要的应对策略之一不过在获得必要信息前个体要 能忍受模糊情境,只要确实坚忍,就有可能发现新信息,使得不可预见的事件转为可 预见性事件嘲 拉扎鲁斯还认为,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中,个体可以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来控制或忍 受被认为是给个体资源增添负担的情境。他们研究了被试使用的不同应对压力的方 法,建立了。应对方式量表”( w a y so fc o p i n gs c a l e ) 的,其中包括八种应对策略, 并特别区分出了着重于问题的应对策略( 如,努力改变情境) 和着重于情绪的应对策 略( 如,情绪冷淡,逃避,寻求社会支持) 。该研究还有以下发现:第一,个体用来 应对压力情境的方法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异性,即尽管个体确实表现出倾向于使用特定 的应对方法,但多数个体还是会依据具体情况而使用各种不同的应对方法;第二,一 般而言,被试报告的压力水平和应对努力越大,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就越差,心理症 状也越有可能出现;第三,被试的控制感越强,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总起来说,尽 管特定应对方式的作用取决于使用时所处的背景,但有计划的解决问题( 如,我制订 了一个行动计划,并按计划行事;我只关注于下一步的行动) 通常比起逃避( 如,希 望奇迹会发生;试图通过大吃一顿来减轻压力) 或对抗性应对( 如,无论如何我得设 法把情绪发泄出来;我对那些引起问题的人表示愤怒) 更具有适应性1 2 5 1 拉扎鲁斯把压力和应对视为过程而不是特质,并且认为应对过程在意识和潜意识 水平都存在,个体有时候意识到,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所使用的压力应对方式。而且, 压力是以个人环境的关系表达出来的,对一个人是压力的东西对另一个人不一定 是压力。 总之,拉扎鲁斯的压力和应对模型强调认调节过程、个体一环境的关系、人格 和背景的影响以及意识和潜意识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拉扎鲁斯逐渐把压力看作更 为概括的一部分情绪,并发展出了情绪的认知动机一关系理论。认知是因为 强调评估过程以及关于自我和世界的信念,动机是因为涉及到个体遭遇情境时的动机 和目标,关系是因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一个核心相关主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 c o r e r e l a t i o n a l t h e m e ) ,它界定着与每一情绪相关的适应情况中的危害和利益,强 调个体所感知的或评估的动机的关联及结果例如,同情的核心相关主题是为他人的 痛苦所打动,想要给予帮助;焦虑是面对存在着的不确定的威胁;内疚是触犯了道德 戒律等 2 1 2 2 应对能力的研究 有一项研究发现,成功的应对依赖于两种能力:预测将来发生事件的能力和努力 控制行为的能力。杰瑞萨斯和布瑞马勒研究了在大学生中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和 向往程度是否能影响后来的健康状况他们发现,不受欢迎的生活变化本身不能引起 疾病的变化,缺乏对生活变化的控制也不能引起变化。但是,如果不受欢迎和不可控 的事件同时发生,或者发生了无法确定可控性的不受欢迎事件,在随后的一个月中, 会对疾病有显著大的影响。这一结果说明,信息可能极其重要,它甚至可以降低不确 定性,增加个人的控制感嘲。这项研究成果也验证了拉扎罗斯的设想,证实了事件的 不确定性确实可以影响个体压力性事件的评定。 拉扎鲁斯的压力与认知理论中的次级评估关注的是个体是否认为自己具备可以 满足情境需要的技能,或者说是否具备应对的能力。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 能的概念来说明这个问题。自我效能指的是对能力的知觉,个体相信自己拥有个人技 能和工作能力,使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正确而成功地行动。班杜拉认为,“对个人控 制的预期能影响应对行为的产生和持续。人们对自己应对行为有效性的信念的强度, 很可能影响着人们是否试图去应对特定的情境。 2 7 1 ”如果相信自己的技能过于贫乏( 低 自我效能) ,所导致的次级评估将是这事件是不可控制的,因而是应激的;如果相信 自己拥有处理发生的不利事件的能力时,所产生的次级评估则可能是这个事件是良性 的。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可以增加应对的成功率口研 2 1 2 3 归因模式与应对的研究 拉扎鲁斯的压力与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在压力评定过程中的重要性,与此有关的 是,马丁塞利格曼( 1 9 8 4 ) 提出了悲观归因模式的理论来解释认知是如何影响个体 健康状况的,这一观点是在他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上发展而来的解释模式是指个 体解释发生的不好事件时习惯使用的方式当个体恒定地对不利事件做内部的、稳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和一般的解释时,这种解释模式就是悲观解释模式,产生的后果就是个体是被动的, 成就少,而且有抑郁的征兆,这些都不利于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 还有一项研究关注的是归因模式和个人耐受性之间的联系,认为个人耐受性可使 人在应激后复元达到真正健康。研究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归因模式在人格耐 受性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他们认为,耐受性高的人倾向于对积极事件作内部的、稳定 的和一般的归因,对消极事件作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归因,耐受性低的人则相 反,他们对消极事件作内部的、稳定的、一般的归因1 2 9 总之,国外对于压力及应对的研究大都与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比较系统、深入, 持续时间很长,关注的对象范围也很广泛,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应激理论,这是国外研 究突出的优点。但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等的差异,这些研究成 果对中国来说只能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是 怎样的,国内也做了不少的研究 2 1 3 关于压力的国内研究 综合国内有关大学生压力及应对等方面的研究等资料,成果也较丰富,只是研究 内容比较分散,也缺少系统的理论。综述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查了大学生面对的种种压力,有的还编制了大学生的压力量表。如王才康 的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探讨了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因素结构及特点, 发现他们的生活困扰主要包括专业与职业期望困扰、独立生活困扰、资源信息利用困 扰、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习困扰等五大方面,在后三个方面是感到明显困扰,且没有显 著的性别差异 3 0 1 。李虹、梅锦荣的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得到了三个大学生压 力的分量表,i 是个人烦扰分量表( 日常压力) ,i i 是学习烦扰分量表( 学习及考试 压力) ,是消极生活事件分量表( 个人及学习方面) ,并且检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结果重测信度满意,效度可靠,认为是测量大学生压力水平的一个较为可靠的工具【3 l 】 二是调查了大学生对压力的认知与应对方式,部分研究者编制了应付量表。如郭 兰在用自编闯卷对在校1 7 7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并不是 精神压力值高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精神压力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 i o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且年级、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评价特点,大学二年级 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较大精神压力的阶段 3 2 1 韦有华、汤盛钦以c o p e 为工具,对我 国7 4 4 名大学生的应付活动进行了测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我国大学生应付活动主 要有四种方式: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和听之任之,且在面临 应激情景时,较多地采取前两种应付方式,较少采用另外两种,并表现出较大的情境 差异、年级和性别差异,以及较小的专业、城乡和性格差异【3 3 l 。张敏、雷开春通过开 放式问卷收集题目的方法编制出了大学生的应对量表,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获 得了大学生应对方式的8 个因素:攻击、求助、自责、退避、转移、幻想、问题解决 和消极情绪反应,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比较理想,可以适用于团体问的比较1 3 4 。施承孙、 董燕等编制了应付方式问卷,对来自全国6 个地区的1 1 4 4 名被试进行了有效测试, 结果表明:( 1 ) 人们的应付方式主要有4 种类型;针对问题积极应付、否认与心理解 脱、情感求助与宣泄、回避问题转移注意;( 2 )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 作为评估应付活动的工具;( 3 ) 初步提供了该量表的成人常模,并对应付方式在性别 和年龄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p 5 】该研究得出的四种应付方式与韦有华等的研究结果相 类似。以上研究虽然对于应对方式的评定维度有不同的结论,却也表明了应付活动可 能具有多维度的特点。 三是压力与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相关研究。如辛雅丽使用防御方式问卷( d s q ) 中 译本和心理卫生自评量表( s c l - 9 0 ) ,对4 5 8 名大学生进行筛选并对其防御方式进行 了比较研究和相关分析,发现高症状组与低症状组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上存 在显著或极为显著的差异,提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 也越低的倾向【3 6 l 。 四是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自杀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是发生了某些意外 事件而引发情绪失调,或者出现某种人格障碍,再或者因承受不了繁重的压力而导致 自杀行为等。杨碧漪等通过对3 5 个大学生自杀案例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不 良认知以及心理挫折承受能力低是导致他们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对挫折的错 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二是以某一方面的 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三是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以上这些错误认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往往会导致不良的行为表现,包括自杀挫折承受力弱的人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 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失常,甚至直接引发自 杀行为i y q 。方水镇对大学四个年级有否自杀念头及产生自杀念头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 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产生自杀念头的主要动机是想用死来获得解脱,说明大学生 缺乏正视现实、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3 s l 。 这些研究对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与应对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描述与分析,得 出了大学生应付压力的主要方式,为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应对方法 提供了参考依据,对应付方式合理与否的分析也使得大学生对身心自我调节方式的优 缺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他们以后的改善提供了思路;第二,一些关于应对方式与心 理健康之问关系的研究成果,为大学生要自觉丢弃不良应对方式、采用合理应对方式, 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现实证据;第三,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关注,明 确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在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的同时,更为他们以及大 学生自身预防自杀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参考措旋。可以说,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具有 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足之处是很多研究只是经验层面上对现状的描述,缺乏理 论的深度,不象国外的研究能提出相应的理论来整和研究成果,且研究的视角单一, 如大量的研究都是从大学生面i 艋的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着手进行,而没有研究他们的应 对方式为什么呈现这些维度和这样的特点,采取哪些措旌才能根本改善他们的应对方 式等。 2 2 心理承受力的研究综述 2 2 1 心理承受力的概念 心理承受力的概念,据张大均等人的研究来看,是在我国8 0 年代初期,随着经济 领域中进行的改革而出现的开始时是由经济学家借用“承受能力”这个力学上的概 念,来表示人们对经济生活变化( 如物价变动、工资改革等) 的接受程度,后来,研究 者们逐渐意识到,人们对经济生活变化的接受程度不仅仅取决于经济上的承受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认为心理承受能力是决定群众对改革能否 理解、赞同和支持的重要因素,关系着改革的成败。8 0 年代中后期,研究者及社会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界对心理承受力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i 聊当前对于心理承受力的界定主要 有以下观点:承受力本意在力学上指物体所承受压力的能力。心理承受力则是心理学概 念,它表示一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某种事物的程度。包括理解能力、耐压能力和平 衡能力州。从健康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承受力是由多种心理能力组合而成的一种 应付环境变化的主观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变化了的环境条件 的适应能力。人的心理承受力主要是由认知能力、应付应激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和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四部分构成【4 i l 心理承受力是人的心理对外界刺激所能接受的 程度。它是人的心理反应能力、应激能力、抗压能力和平衡能力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动 力结构 4 2 删从上述对心理承受力的界定可以看出,心理承受力是一种多维状态,虽在 具体成分上存在差异,但主要包括应付环境变化的认知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意 志耐受能力和行为反应能力 2 2 2 心理承受力人格特质文献综述 综观前人研究的成果,与心理承受力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主要是从 压力及其应对方式入手进行研究,另一种则着重研究应对压力所具备的人格特质。一 些人有着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压力有较强的抵抗力,虽然经历接二连三的压力事 件,但仍未崩溃;而另一些人则心理承受力较差,即使经历低水平的压力事件,也会 导致崩溃为什么呢? 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在调节压力源影响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苏姗卡巴萨提供的证据表明,有些人格在帮助我们防御与压力 有关的疾病时起了重要作用,她认为心理坚强包括三个主要特质:控制感、信念和挑 战性,而且有弹性的人的心理免疫力都很好m 2 2 2 1 自我效能感 前面谈应对能力的时候提到过自我效能,本节试图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来阐述自我 效能感(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 信念。很多研究郜发现,强大的个人自我效能感与较好的健康、较高成就以及更多的 社会融合都有很大的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影响健康行为( d i c l e m e n t e , p r o c h a s k a g i b e r t i n i ,1 9 8 5 ) ,他们认为,除非人们相信自己能掌握和坚持有利于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康的习惯,否则他们不愿意进行成功所必需的努力1 4 5 还有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 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b e c k ,1 9 7 6 :l a z a r u s & l a u n i e r ,1 9 7 8 : m e i c h e n b a r m ,1 9 7 7 :s a r a s o n ,1 9 7 5 ) ,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 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 b a n d u r a & c e r v o n e ,1 9 8 3 ,1 9 8 6 :b r o w n ,g o u l d & j a c k s o n ,1 9 7 9 ) 4 6 1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遇到事情时,会过多地想到个人的不足, 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的注意 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景 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特别在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旦 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往往很容易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 人,则会以更大的努力迎接挑战。因此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能帮助个体经受住失败的考 验,显示出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2 2 2 2 乐观 乐观( o p t i m i s m ) 这一人格特质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解释。一种是乐观的解释方式, 另一种是性情乐观。 根据归因理论,人们的归因方式由三个维度组成:控制点( 内部及外部) 、稳定 性( 稳定及变化) 、普遍性( 普遍及特殊) 。对消极事件习惯地以内部、稳定、普遍的 归因进行反应( “我是个失败者,也永远是个失败者”) 是抑郁情绪的标志,非抑郁者 对消极事件的归因则倾向于外部、变化和具体的因素( “近来的运气很不好”) 。这种 被称为乐观的解释方式的个性特质是抵御应激和疾病的因素。乐观主义者对积极事件 的归因是内部、稳定、普遍的,即进行自我服务的归因,在很多研究中,乐观的解释 方式都与健康里正相关,与疾病呈负相关。 还有一种是性情乐观,或者说是乐观主义沙耶尔和卡弗认为日常生活中对乐观 主义的表达常常是。我对我的未来总是乐观的”( s e h r i e r & c a r v e r , 1 9 8 5 ) 4 7 1 。与解 释方式不同,对乐观的这一看法与期望明确相关,反映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人们只有 在看到目标是可以得到、并确信自己的行为将产生所期望的结果时才会为目标奋斗。 期望可以泛化到各种情境中,并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因此称为“性情乐观”,其定 义是一种稳定的相信自己在生活中将会体验到好的结果的倾向,也就是说,是一种认 1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生活中通常发生好的事情而不是坏的事情的信念。对生活持良好态度的人比对生活 持否定态度的人可以较好地应对应激和疾病,花费更多的努力预防伤害,并有更好的 健康1 4 剐 有研究发现,在战争的阴影下生活的人们,乐观者比悲观者也更少地体验焦虑和 抑郁,在对剧烈程度较低的压力源进行考察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些结果表明, 乐观者对逆境的应对要比悲观者好更多的研究发现,乐观的好影响还不仅仅局限于 战争和手术这类极端的情境中,乐观者还比悲观者适应得更好一组研究人员在考察 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时发现( a s p i n w a l l & t a y l o r ,1 9 9 2 ) ,对生活持乐观态度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适应大学第一年里的要求时要明显地比那些悲观的学生更容易。 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因为两者运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乐观者比悲观者更可能采取直 接行动来解决问题,处理所面对的逆境时更有计划,而且在应对努力中更专注,更可 能接受所面对的压力情境的现实;而悲观者比乐观者更可能以试图否认压力事件的存 在或者试图回避处理问题来作出反应,在遇到困难时更可能放弃尝试。 沙耶尔和卡弗1 0 多年以来一直在研究乐观与健康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嗍, 乐观是抵抗压力、维护健康的一个重要人格变量,乐观的人对生活有积极的期望,能 使自己更好地应对压力,从而以更为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 s c h e i e r ,w e i n t r a u b ,c a r v e r , 1 9 8 6 ) 。他们认为,应对机制在调节乐观对健康的影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c a r v e r e t c 1 9 9 3 ;s c h e i e r & c a r v e r ,1 9 9 3 ) 根据拉扎鲁斯( r i c h a r d l a z a r u s ) 的问题取向应对( 即 以阻止和去除压力源为目标的行为) 和情绪取向应对( 即试图减少或去除与某个情景 有关的苦恼情绪) ,他们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