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女教师人际交往特征及其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h学院为例.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女教师人际交往特征及其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h学院为例.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女教师人际交往特征及其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h学院为例.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女教师人际交往特征及其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h学院为例.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女教师人际交往特征及其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h学院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女教师人际交往特征及其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h学院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h 学院2 0 0 7 年3 月在校2 1 8 名女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 与个案访谈收集资料,展现了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的特征以及她们人际交往中的 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展示了女教师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内容 及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从交往对象及数量、交往频度、交往对象的结识方式和 场所、交往内容、交往对象特征、交往对象个性品质等方面,呈现了高校女教师 入际交往的属性特征。研究表明,女教师交往对象的范围比较广;交往主要活动 区域以系内、校内为主;喜欢与“爱好、专业、性格相近 的同事、上下级交往; 总体上,女教师对同事的个性品质评价,要好于对上下级的评价;同事间的交往 主动结识占多数,更喜欢“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谈论的话题范围较广;上下级 间则被动结识占多数,谈论的话题范围明显狭窄。第三部分剖析了女教师人际交 往的自我认知、对他人交往的认知和交往的价值判断三方露,调查发现,女教师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对自身的人际交往不够重视,不能进行正确地自我 认知;喜欢以第一印象来评价他人,缺乏客观的判断;交往多以功剩为嚣的。第 四部分以女教师人际交往的困惑为主要内容,重点解析女教师中突出存在的交往 囱卑、交往嫉妒和交往猜疑等现象。第五部分以个案访谈形式对人际交往与职业 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人际交往是影响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良好 的人际交往促进着职业发展;反之,职业发展也间接接动着人际交往。 关键词:女教师人际交往特征职业发展 a b s t r a c t l 飞f o u 曲s t u d yo n2 l8w o m e nt e a c h e r so fh c o l l e g ev 逸q u e s t i o 强a i r e sa n d c a s e i n t e r v i e wi nm a r c h ,2 0 0 7 ,m i ss t u d vi l l u s t r a t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l l i sg r o u p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 e x h i b i t st h e i r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a l l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黼鑫l y 瑟s 稳u 璎e 醢se l e m t se f 梵c 专i 壬l g 融e 主ri 鞋 o f a c 蠢。蠢黻dp 羚b e si n 专。像e 羚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 i r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i h t e r a c t i o na n dt e a c h e rc a r e e r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i ss t u d v sp u r p o s e , s i g n i 鑫e 戤e | e ,c l l l t e l 建s i 珏舐。琏,e o 珏l e 致强dl 嚣e 饿。莲o l o g 轼i 隐es e e o n dp a 式e 曲i b i 骛 c h a r a c t e 矗s t i c so fu n i v e r s i 西w o m e nt e a c h e r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f 酗ms u c h a s p e c t s a s : i n t e m c t i o n 锄n o l l l l t ,丘e q u e n c yo fi n t e r a c t i o n ,c h 锄m e la n dp l a c eo f i n t e f a c t i o 瑰c o n t e n to fi n t e f a c t i o 珐f e a 锨愆a n dp e r s o n 越i t yo fi n t e r a c t i o no 蕊e c t s 。霹l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专i c si n c l u d e :w o m e nt e a e 量l e r s 量l a v ei i 芏n i l e di 弱【t e l l c t i o na 啪u n 耄二证谴e r a c 吐o n p l a c ei sm a i n l ya r o u n dt h e i ro w nd e p a r t m e n t ;t l l e yp r e f e rt oc o m m u n i c a t ew i t l lt h e i r c o l l e a 2 u e sw h os h a r es i m i l 锻“p r e f e r e n c e ,s p e c i a l t ya l l dc h a r a c t e r :也e vh a v eb e t t e r e v 越u 菇i o 疆。珏囊e 汪e o l l e a g 黼s p e r s o 娃越i 秘:倦e yp 辩f e f 协魏鑫v e 壬i a c e 耄。至i 鑫c e m m u l l i c a t i o nw i 饿t h e i rc o l l e a g u e sa n ds h a r cm o r ee x t e n s i v et o p i c s :也e vh a v e n a r r o w e rt o p i c sw h e nt h e yt a l kt 0t 1 1 e i rs u p e r i o r sa n ds u b o r d i n a t e st h em i r dp a r t 氇】童雒y z e s 饿ec o g 魏i 专量o no fl 溅i v e f s i 西w o l n e 珏艳程c 囊e f s i l 瞧镄警e r s o 鑫砖i l 建e f a e l i o 珏矗o l 鬟 i n t e r a c t i o n ss e l fc o 窝n i t i o n ,c o g l l i t i o n2 l b o u to t h e r s 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 sv a i u e i u d g e i tf i n d s :w o m e nt e a c h e r sh a v ec o g l l i t i o nd e v i a t i o nw i t l ld i d b r e n td e g r e e s :m e v p r e f e rt ol 砖g eo t h e f sw i t 圭l 也e i r 蠡f s ti m p r e s s i o na n dl a c 歉o b e c t i v e u d g m i 。嫩:t h e i r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ii n 钯f a c t i o nh a so b s e u f ev a l u eo r i e n t 瞧i o n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m a i n i v a b o u tb e l d e 衄e n ti nu 1 1 i v e r s i t vw o m e nt e a c h e r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i 1 1 t e m c t i o n t h e b e 、惦l d e 嗽e r l ti sf o c u s e do ni l l t e r a c t i o ni n f e r i o r i t y ,i n t e r a c t i o ne n 、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 s 毯s p i e i o n 奠搀磊螽hp 越r e v e 越s 斑e 羚l 鼓i o nb 瓯w e e ni 瓣e 印e f s o 懿敲i n 耙f a c t i o 芏la n d 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l r o u g hc a s ei n t e r v i e 、v nc o n c l u d e st h a t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i n t e 艇l c t i o n a n d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s u p p l e m e n te a c ho t h e r -i n0 1 c 1 1 e r 、 ,o r d s ,i 1 1 t e r p e r s o n a l i 磊绝豫e l i o 藏i 磁p f o v e se a 诧e fd e v e l o p 掇瓣磁e 禚w k l ec a 材d e v e l p 破e 贰l 毽b 矗e 鑫姥s i n t e 巾e r s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囊( e yw 0 1 畦s :w o m e n 耄e a e k f si 歉耋e 零e 醛o n 鑫li n 重e 豫c l l o 投馥撒c 绝砖蛙i e s 戮l 凇l l 莲爨潜l o p 瓣e 戎 l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幸己经注明弓i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张绰魄础- 纽丛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入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馨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雠嫦猫名:槲 赫擞: 珐跏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办学体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高校教师的数量也随 着学校的扩招而逐年上升,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数量也呈逐 年上升趋势。1 作为女性,她们细腻、热情、认真的个性使她们很适合教育工作, 但同时又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压力。 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女教师的冲击无处不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 激烈、轮岗、换岗、下岗的威胁等,都会给女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带来价值观念 的强烈冲击与变化。同时,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也带给女教师无形的压力。 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女教师的考验尤其严峻。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 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等越来越严格,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以适应不 断增长的业务要求。为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自己本职教学工作时,还要投入大 量的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如课题申报、立项、开展、结题等。要有一定数 量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时,随着学校 的改革发展,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教师还面临着学历再进修、再 提高的压力。 作为职业女性,高校女教师还面临着家庭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冲突。家庭要求 女性在养育子女、照顾老人、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方面花费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 较多女性被家务束缚,导致投入工作的时间减少,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社会 文化传统对两性的性别角色的塑造,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子无 才便是德”,这也使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女教师处于“两难 境地。 在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女教师容易产生心情欠佳、神经过敏、 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教育工作需要频繁与人打交道,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拥 有较高学历水平的女教师是如何进行交往的,其人际交往的方式、内容、认知等 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又是如何,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 义。 1 据有关部门统计2 0 0 0 年底,中国高校( 含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女教师 人数为1 7 7 0 万,占教师总数的3 8 2 4 :2 0 0 1 年底,中国高校( 同上) 女教师人数为2 1 0 5 万,占教师总数的 3 9 5 7 :2 0 0 2 年底,中国高校( 同上) 女教师人数为2 5 1 4 万,占教师总数的4 0 6 6 :2 0 0 3 年底。中国高校( 同 上) 女教师人数为3 5 2 4 万,占教师总数的4 8 6 3 见:中国教育年鉴( 2 0 0 1 2 0 0 4 ) 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h 学院女教师在与同事、上下级进行人际交往的对象、数量、频度、 内容、形式、认知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高校女教师同事、上下级之间人际交 往的特征,以期探悉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高校女教师 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 (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通过对h 学院女教师人际交往的特征实证研究,了解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的 困惑,探讨人际交往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丰富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的 理论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对女教师问题的研究。 2 实践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展现并分析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 题,为高校相关管理部门改善女教师人际关系提供参考;为高校女教师了解自身 人际交往现状,自主改善人际关系提供参考。 三、研究现状 至2 0 0 8 年1 月2 3 日,笔者以“高校女教师 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 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共查到1 9 9 6 2 0 0 7 年间的期刊论文7 1 篇。这些文章都是以高校女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见表 1 1 。 表卜1 期刊网搜索“高校女教师”相关结果 序号 研究内容篇数( 所占比例) l 事业、婚姻、家庭8 ( 1 1 2 7 ) 2 进取参政意识7 ( 9 8 6 ) 3 心理健康1 2 ( 1 6 9 0 ) 4 性别意识6 ( 8 4 5 ) 5 素质与发展1 0 ( 1 4 0 8 ) 6 社会角色 3 ( 4 2 3 ) 7 队伍建设7 ( 9 8 6 ) 8体育锻炼9 ( 1 2 6 8 ) 9 研究模式探讨 1 ( 1 4 1 ) 1 0 人力资本价值 1 ( 1 4 1 ) 1 1 培养与使用 1 ( 1 4 1 ) 1 2 地位现状2 ( 2 8 2 ) 1 3人格塑造3 ( 4 2 3 ) 1 4 自我知觉1 ( 1 4 l ) 这些文章涉及的研究高校女教师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高校女教师的事业、婚姻和家庭。高校女教师较其他阶层的女性有着更强的 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她们大多都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渴望在 高校这个教学和科研的平台上和男教师一样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身价 值。1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高校女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或职称,但在选择配偶时, 大多数女教师依然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在学历或职称上强于自己;多数女教师认同 “夫荣妻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可见,女教师在婚姻、家庭和事业观中,表 现出来的依旧是较强的依附心理。社会上流行的“男高女低”、“夫荣妻贵的 思想观念在高校女教师中依然有较大的“市场 。2 高校女教师进取参政意识。高校女教师的整体参政意识淡薄,有主客观原因。 ( 一) 客观原因 1 社会对妇女解放程度认识不足,制约了高校女教师参政的欲望。导致高校 行政管理人员中女教师较少,尤其在最高层的行政管理人员中女性很少,成为大 学校长或相当的学校领导的女教师更是屈指可数。 2 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评价标准存有偏见,挫伤了高校女教师参政的积极性。 高校女教师在丈夫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追求的行政管理事业的时候,她们更多的 采取“二保一的办法,甘愿牺牲自己,保丈夫、保孩子,尽量照顾好家庭。当 好贤妻良母,胜任家庭角色。而对自己参政从政的社会角色,相当数量的女教师 则往往安于现状,或无动于衷,甚至甘败下风。 程虹娟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 j 天府新论,2 0 0 6 ,( 1 2 ) :2 1 5 2 樊秀娣高校女教师婚姻、家庭与事业 j 人才开发,2 0 0 0 ,( 7 ) :2 2 3 3 高校干部用人制度的不健全,淡薄了女教师的参政意识。高校干部用人制 度的不健全和选拔女性干部中存在的随意性,极大地挫伤了高校女教师的参政抱 负,往往使她们对权力的参与望而却步。 ( 二) 主观原因 1 女教师受自身生理因素的制约。因为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家务,女教师无 暇顾及参政。另外,从政之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女教师对参政抱着希望不 大、要求不高的心态。 2 女教师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女教师尽管已具备高学位,自身 有较高的素质,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传统的自卑、保守及依赖心理,缺乏开拓精 神,自动放弃从政机遇。另外,女性面对各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一般男性差,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从而导致行政事务的无效性和片面性,影响了女 教师们从政的信心和决心。 3 女教师受自身政治素质的影响。高校女教师大多忽视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 和提高,习惯于从事单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习惯于与文字、书籍、课题、实验 打交道,而对复杂多变的行政事务一筹莫展,对深奥的政治理论畏惧却步。1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许多高校女教师们都抱怨工作量大,既要承担繁重 的教学任务,又要批改大量的学生作业,还有科研任务。工作上的压力沉重,辛 勤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2 对南京市5 所7 0 0 名在职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总体上不如男教师。由于女教师自身生理特点和社会特 点的制约,使她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与男教师竞争,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女教师在从事工作的同时,仍要肩 负家庭重担和家庭责任,操持家务、照顾丈夫、教育孩子这些传统的与女性角色 有关的工作。而学校总是用一些硬指标来衡量教师的工作,这使得女教师经受巨 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3 面对高校越来越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及绩效考核,女教师必须努 力将自己的学术、学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现实生活中无论其选择脱 1 蔡娟,王晓霞高校女教师参政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 4 ) :1 3 1 5 2 郑宏志,陈功香,王晓真高校青年女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 j 中国科技信息,2 0 0 5 ( 1 7 ) :1 6 3 刘卫萍,钱旅扬南京市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中国校医,2 0 0 6 ,( 6 ) :6 3 卜6 3 2 产或在职读研,都将面临经济、家庭和学业压力,诸多压力加诸一身,致使不少 女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女性生育、哺乳等因素占用了事业上的时间,大量 的家务劳动耗费了有限的精力,因此,要想在事业上与男性取得同等的成功,付 出的代价要比男性大得多,而且在事业上不易出类拔萃。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 大,身体衰退,精力下降,多数女教师都有一种职业危机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 如果不和时代合拍,仅靠过去的知识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心理甚感疲劳,而其工 作和生活时间又没有明确的界线,工作压力不易消除。1 高校女教师的性别意识。“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模式和观念,在一定 程度上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头脑中,先入为主地影响着对女性能力的评价、业绩 的褒贬,形成了高校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低职称、低职务状况,而这些问题又 反过来导致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社会角色的低期待,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女 性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目标的定位。2 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心李育红副教授以“高校知识女性社会性 别意识的现状”为主题对西北师范大学全体女教工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系统的问卷 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识、女性社会性别意识以及对家庭、 婚姻和事业关系问题的看法三个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在今天的高校,女性的社 会地位与男性相比仍然较低,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其原因不是生理的,而是社会 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3 一般来讲,高校女教师在教学上与男教师差别不大,但在科研上与男教师差 别则较大。科研成果越往高难度方面靠拢,女教师所占比例越小。女教师必须积 极投身于科研和学术上的竞争,取得毫不逊色于男教师的职业成就,才会有事业 的成就感,并争取到更多的晋升、晋级的机会。4 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高校女教师承担着大量较低层次的家庭义务和家务 劳动,使她们在事业和家庭矛盾性选择中处于一种尴尬状态,“当她们想成为独 立自主的人时,就被社会排斥出正常女人的领域,当她们成为好妻子、母亲、好 1 程虹娟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 j 天府新论,2 0 0 6 ,( 1 2 ) :2 1 5 2 1 6 2 万琼华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 j 人才开发,2 0 0 4 。( 1 ) :2 2 3 秦晓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女教师研究模式探讨 j 中国高教研究,2 0 0 6 ,( 5 ) :6 4 4 张建奇1 9 4 9 年以来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 j 江苏高教,1 9 9 7 ,( 2 ) :7 4 女儿时,就成为远离独立自主的人。”1 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对自己的期望值越高,发掘自己的潜在力和创造力的 欲望也愈强烈。因此,高校女教师不甘心被家庭、家务淹没;但也不会选择与丈 夫、家庭对立的道路。多数女教师选择事业与家庭并重,这也注定了高校女教师 的“双重角色”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时,她们总是力 求全面体现,咬咬牙也要挺过去,女性的伟大尽显其中。2 吴雅文等人通过调查得出结论:现实生活中有2 3 高校女教师普遍感到较大 的角色压力,进而提出构建“减压”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设想。3 上述文献的研究对象尽管都是高校女教师,涉及的有事业、家庭、婚姻、进 取参政、心理健康、性别意识、角色冲突、队伍建设、素质等方面,面广但深度 欠缺,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较薄弱。讨论高校女教师心 理健康的文章,也主要是从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分析和健康维护等方面来研究, 研究方法较单一,其结论及提议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事实、数据支撑。本研 究试图从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这一视角出发,在女教师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访 谈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研究,发现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的特征 和存在的问题,强调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对女教师人际交往与职业发 展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单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 现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研究女教师人际交往的属性,如交往对象及数量、 交往频度、交往对象的结识方式和场所、交往内容、交往对象特征、交往对象个 性品质等属性特征。第三部分剖析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的认知特征,包括自我认 知、对他人的认知和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第四部分从对女教师人际交往属性特 征和认知特征的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女教师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重点阐 述交往自卑、交往嫉妒和交往猜疑。第五部分以个案访谈形式展现人际交往的动 态变化过程,及其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万琼华传统性别分工的现实存在与高校女教师的应对 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0 4 ,( 3 ) :3 8 2 黄慧芳论“中国高校女教师多重角色困惑”之实质 j 上海高教研究,1 9 9 6 ,( 5 ) :3 9 3 吴雅文,姚爱英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与社会支持探析 j 茂名学院学报,2 0 0 2 ,( 2 ) :3 8 6 现将磷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要定如下。 高校女教师。本研究中的高校女教师是指经国家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 院校正在教师岗位上从事教育职业的所有女性教师。以 差学院在教癖浅位上从 事教育职业的女性教师( 含专任女教师和兼职女教师) 为研究对象。 入舔交往“入际交往”在英文中有三种翻译:h 搬a ne o 翻内l j 嚣i c 舔。珏、 i n t e 印e r s o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和i n t e 糟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1“人际交往”在我国学 术文献中赡解释有很多种,“入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入之漓心理和行为的沟通 过程”2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 达感情和霈要熬过程 3 ;“入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人与入之闻的 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与相互施加影响等心理联系的过程”4 ;“所谓 入际交往是指入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麸而在心理主和行为上发生相 互影响的过程”5 ;等等。 本研究认为,“入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入们运用语言符号或菲语言 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从信息论角度来看人际交往的必 备条件是:要有讯源,郎信息的发讯入;要有信息,即交往的内容;要有 讯道,即交往途径的方式;要有收讯人,即信息的接受者。6 在人际交往过程 中,交往双方互为发讯入,互为收讯人。 人际交往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 面的全部交往。其主体是个体的入;主要研究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而不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关系; 作为心理和情感上的沟通,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输出 接受”关系,而是双向的“输出反馈”关系。 高校女教师入际交往对象的范围很广,有亲戚、朋友、学生、同事、领导等, 但本研究主要涉及女教师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包含高校女教 师与校外人员、学生之间的入际交往研究。因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 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辩学院是教学型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离不 1 c n k i 概念知识元库人际交往英文对照, 【e b o l 】h c t p :c l e f j n e c n k i n e t 八v e b f o m i s ,、b d e f i n e s 鹳p x ? s e a r c h w o r d 唧自“b a b a e 9 9 9 8 5 e 4 b a “ e 5 b e 9 镐o 2 焚训慈大学瓷入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力西商韭高等专辑学校学报,1 9 9 9 ,( 3 ) :6 4 。 自丽辉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态及对策 j 现代中小学教育,1 9 9 9 ,( 9 ) :2 0 4 苏连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4 ,( 1 ) :8 1 5 滋国艳,入际交捷与毒年成才 羹。孛黧毒年硒究,2 4 ,( 1 2 ) :9 毒, 时蓉华臻代社会心理学蛔。上海:肇东师范大学懑舨柱。1 9 8 9 :3 0 6 开教学工作,在研究“女教师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这一章节时,有部分 涉及师生关系。 五、研究方法 国内外有关人际关系的研究中,很多采用量表对不同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进 行测试,如“人际关系测试量表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大学 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量表”,我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张厚粲教授的“中国人 社交关系量表 是国内比较有名的人际关系测试量表。因在国内尚没有比较成熟 的适合高校女教师使用的人际关系测试量表,如果自行编制高校女教师人际关系 测试量表,还需要对自编量表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需要经过初测、修正、再 检验、再修正等漫长、专业的过程。考虑到笔者能力、水平有限,故不采用量表 研究。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 进行资料的收集。 文献法。本研究查阅的资料涉及国内外有关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了关于人际交往的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并从期刊、网络上收集关于高校教师人际交 往的相关资料,如交往目的、方式、数量、频度、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等相关资 料,以拓展思路。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在问卷编制过程中,听取了导师、学校 心理教育中心老师、研究生同学和被测人员的意见,并经过了初测、修正、再测 试、再修正、归类排序等多个程序,最终形成了测试问卷。问卷共设计了包括被 调查者基本情况、人际交往属性、人际交往的认知、交往困惑、人际交往与职业 发展关系五个方面共3 2 个选题,基本能反映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方式、目的、 频度、范围等状况,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资料来源。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采用统一指导语,以学院为单位,在会议室统一发放, 由女教师独立答卷,当场回收。在调查问卷初测时,问卷由各教学单位的教务员 代发放,回收率不高。正式发放时,笔者事先联系了各教学单位的教务员,了解 各教学单位开全体会议的时间,安排好调查问卷发放日程表。笔者在教学单位全 体会议结束前3 0 分钟,到达各教学单位的会议室,由教学单位的教学院长介绍 并要求留下到会的女教师配合调查后,笔者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8 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回收率相对初测时有明显提高。1 6 个教学单位,分8 次完成全部调查问卷,平均每次完成2 个教学单位的问卷发放与回收。其中,高 职杭州分院因学院地点在萧山,由分院教务员代为发放、回收并邮寄返回。整个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工作前后历时1 个半月。 问卷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将回收的问卷进行编号后,由教学信息中心的学生 干事负责问卷的数据录入,笔者对录入数据进行检查、核实和统计。 个案访谈法。由于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心理、社会背景、 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获取更多、更具体、更详实的资料,笔者在 问卷调查结果和调查需要的基础上,对高校女教师的人际交往认知、人际交往困 惑、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访谈补充。个别女教师因为教学任 务比较繁忙,抽不出专门的时间面对面访谈,笔者通过电话、q q 、m s n 等网络 聊天平台和电子邮件对她们进行了间接访谈。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教师一般都有较高自尊心。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 人际交往问题不易向别人诉说。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人际交往困惑案例是由其 同事、好友告知;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这一章,反面案例访谈工作开展得较为困 难,可谓一波三折。 h 学院崔老师( 化名) 是笔者研究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关系的一个主要访谈 对象,她是长期受人际交往困惑的典型案例。跟崔老师的访谈前,笔者先设定了 几个方案。 第一方案,由心理教育中心老师出面交流。因为崔老师曾因个人交往问题, 找过心理教育中心的老师。结果在心理教育中心老师与崔老师联系说明想做进一 步的交流时,被婉言拒绝。 第二方案,由其同寝室的老师出面,牵线搭桥。因学院评估工作,笔者曾与 其同寝室的老师一起做过评估联络员,关系不错。通过其同寝室的老师介绍,有 了面对面的机会。但崔老师还是很难接近,在我们聊天的时候,她多数是自己做 事情,在笔者有意识地动员下,在第三次去她们寝室的时候,有了短暂的交流机 会,问及想做访谈,崔老师很警惕,态度比较坚决,拒绝了,当天再也没跟我们 聊过天。 第三方案,通过访谈崔老师所属学院的教学院长、书记、同寝室的老师、同 办公室的同事、教学督导、教室管理员和任课过的班级学生,逐步了解崔老师。 9 经其离寝塞的老师进一步沟通,说甓情况,并再三保证需化名、对外保密后,崔 老师才同意将其作为案例,但不亲自接受访谈,成文后还需经她本人查阅,同意 麓才可使用。 因为在教务处工作,与教学院长、老师、教学督导、教室管理员、实验室管 理员和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第三方案才得以顺利进行。 六、样本介绍 研究样本的选取。本研究以h 学院在岗的任课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在发放 调查问卷时,附加了填写说髓和要求,而且兼顾了教学单位和年龄。此次调查共 发放了2 6 4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 1 8 份,有效回收率为8 2 6 。具体问卷发放 的教学单位、发放数量、回收数量及问卷编号见表1 2 。 表卜2问卷发放抽取的教学单位名称及具体发放情况表 教学单位名称阀卷发放鬟( 份) 问卷回收量( 份)问卷编号 海洋科学学院 l o7 4 l 一4 7 渔韭学浣、海运学院75王一5 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 1 084 8 5 5 枧电工程学貌 1 4 王25 6 6 7 食品与药学学院、医学院 2 0 1 88 1 9 8 数理与信息学院 2 92 79 9 一1 2 5 石油化工学院 1 7王3 6 8 8 0 经济管理学院 2 0 1 72 4 4 0 公共管理学院 王2圭0 1 2 5 一王3 5 人文学院 1 081 6 2 3 外谶语学院4 03 s重3 6 一1 7 杭州高职分院 3 02 2 1 9 7 2 1 8 图书馆 2 l1 61 7 l 1 8 6 体育与艺术部 1 2l o1 8 7 一1 9 6 心理教育中心531 3 一1 5 公共实验中心776 一1 2 总计 2 6 4 2 1 81 2 1 8 为了调查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现状和存在的困惑,在参考中外研究者大量研 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人际交往属性、人际交往的认知、 1 0 交往困惑、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关系五个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 共3 2 个题目) , 对h 学院2 0 0 7 年3 月在岗任课且有效参与的2 1 8 名女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以 年龄、所教的课程、职称、学历程度、婚姻状况等为基本特征,将调查对象的样 本基本情况整理汇总,得到下表: 表卜3 高校女教师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特征类别人数百分比( ) 2 3 2 99 04 1 9 年龄3 0 3 96 53 0 2 ( 平均年龄:3 3 3 4 ) 4 0 4 95 22 4 2 5 0 5 583 7 人文社科类 9 64 5 1 理科类 5 42 5 4 工科类3 51 6 4 所教的课程 农学类 52 3 医学类 1 36 1 体育文艺类 l o 4 7 初级8 43 8 7 中级 8 13 7 3 职称 副高 4 8 2 2 1 正高 31 4 大专 52 3 本科1 3 46 1 8 学历程度 硕士7 53 4 6 博士 31 4 未婚5 02 2 9 初婚至今1 5 67 1 6 婚姻状况离婚后未再婚 62 8 丧偶后未再婚 31 4 再婚 1o 5 注:总样本数n = 2 1 8 ,问卷中有少数缺省值,故此表中的人数总和不足2 1 8 。 第一章女教师人际交往的属性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生潘内容。与他人交往不仅可以使个体获得必 要的生存信息和生活参照系,还可以拥有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保持心理健康。具 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校女教师,她们的人际交往具有什么样的属性特征? 本研究 从交往对象及数量、交往频度、交往对象的结识方式和场所、交往内容、交往对 象特征和交往对象个性品质六个方面来介绍和分析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的属性。 第一节交往对象及数量 高校女教师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学、非领导的同事、朋友( 非同学、同事 和同乡) 、亲戚都占有一定比例( 所占比例最小的也有3 2 6 ) ,这说明高校女 教师交往对象的范围比较广。但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非领导的同事、同学、朋友 ( 非同学、同事和同乡) ,其次是亲戚、同乡和领导。 在2 1 8 份调查问卷中,选择与其频繁交往的对象数量o 一5 个的有1 0 6 人, 占4 8 6 ;选择6 一1 0 个的有7 9 入,占3 6 2 ;这两项共计有1 8 5 人,占总数的 8 4 9 。可见高校女教师频繁交往的对象数量是很有限的。 第二节交往频度 从表2 1 可以看出,受教学、科研、班主任等主要工作任务和家庭琐事的制 约,高校女教师无论是与菲领导的同事、同学、朋友( 非同学、同事和同多) 交 往,还是与亲戚、同乡和领导交往,每周来往的次数都相当有限,大多在1 3 次之间。 表2 1高校女教师交往频度的人数分布 茹潆 卜3 次周4 7 次周8 一l 王次周1 2 次以上周 同事交往 l l o7 l羔8l l 上下级交往1 3 6 2 9 1 7 7 1 2 第三节交往对象的结识方式和场所 本研究分出了在工作、聚会等活动中自己主动结识,在工作、聚会等活动中 囱己被动结识和经他人介绍结识三种结交方式。女教师与同事、上下级结识的方 式是不同的。与同事交往是主动结识占多数,在被测的2 1 8 名女教师中,选择“在 工作、聚会等活动中自己主动结识的有1 8 6 名,占8 5 3 ;而由于女性害羞、 被动特质影响,与上下级交往则是被动结识占多数,在被测的2 1 8 名女教师中, 选择“在工作、聚会等活动中自己被动结识”的有1 9 4 名,占8 9 0 。从表2 2 显示,在与同事交往中,女教师“在工作、聚会等活动中自己被动结识 的人数、 比例随其职称、学历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这与女教师的高职称、高学历有关, 再加上女性的矜持,在与同事交往时,更多的选择是被动结识。 表2 _ 2高校女教师同事交往时被动结识与职称、学历的人数、比例分布 初级中级副离正高 2 6 ( 4 0 o )2 7 ( 4 6 6 )1 6 ( 4 7 1 )l ( 1 0 0 ) 在工作、聚会等活动中自己被动结识 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 同事交往) o ( 0 )8 ( 7 5 筠)7 ( 1 3 潞)2 ( 6 6 7 劝 相对来说,同事之闻比较随和,女教师更喜欢“恧对面的壹接交往 这种方 式,在被测的2 1 8 名女教师中,有1 9 5 名选择了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占比例高 达8 9 5 篱。而与上下级交往时,女教师选择“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这种方式的人 数明显减少,只有1 3 0 人,占5 9 6 ;选择“借助中介( 书信、电话等) 的间接 交往 的人数则有8 8 名,占4 0 4 ;两者仅相差1 9 2 。 从表2 3 显示,女教师在与上下级交往时,职称越低的人,越愿意选择“借 助中介( 书信、电话等) 的间接交往 。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与女教师的羞涩、谨 慎有关,低职称的女教师害怕与高职称的领导面对面的交流,怕应答不上、应答 错误,反而损坏了平时的印象,更愿意通过中介,如短信、电子邮件等进行间接 交流,有一个思考、缓冲的过程。 表2 - 3 高校女教师上下级交往时职称与间接交往的人数、比倒分布 初级中级副离正高 借助中分( 书信、电话等) 的闻接交往 3 l ( 4 9 2 )1 9 ( 3 l 。王)8 ( 2 4 。2 稻o ( o ) 由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除了与科研能力、教学质量等相关以外,工作相应年 限也是一大限制条件,所以在高校职称和年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比( 也有少数 例外) 。因此可以得出与表2 3 所反映的结果一样,在与上下级交往时,青年女 教师比中年女教师更愿意选择“借助中介( 书信、电话等) 的间接交往”方式。 在选择与上下级交往“借助中介( 书信、电话等) 的间接交往 的7 2 名女教师 中,青年女教师有5 7 人,占7 9 2 ;中年女教师只有1 5 人,占2 0 8 。 在间接交往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女教师主要使用的手段 首选的均是电话,比例高达8 1 6 。这与h 学院开通校园虚拟网有关,女教师平 时工作较繁忙,手机通话直接方便,较少受时间、地点限制;且校园虚拟网内的 虚拟号码之间通话,不受时间限制,也不计费。因此,成了女教师喜欢用的间接 交往的最主要手段。 同事之间的间接交往中,女教师主要使用的手段除电话外,居第二位的是网 络聊天,占4 9 ,且随职称的提高、年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因为网络聊天主 要是通过q q 、m s n 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进行,高职称或大龄女教师因受教学、 科研和家务等压力,无心学习与投入。上下级之间的间接交往中,除电话外,居 第二位的是电子邮件,占9 8 ;网络聊天的人数比例则急骤下降,仅占o 7 。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对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的调查统计数 据可以得知,女教师交往对象的分布较狭窄,主要局限在校内,与外界接触极少。 同事之间的交往主要活动区域以系内为主( 占5 7 8 ) 、系外和校外仅占9 6 ; 上下级的交往主要活动区域以校内为主( 占5 8 7 ) ,系外和校外仅占7 3 。 高校女教师人际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与人际交往理论中的“接近性” ( p r o x i m i t y ) 原则相一致。接近性原则是指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影响人际吸引的 原则。高校女教师因经常接触,交往频仍,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 从而建立起较密切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等人曾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 学生眷属宿舍的居民为对象,研究她们之间的邻居友谊与空间远近的关系。结果 发现,从互不相识到入住一段时间后结交为新朋友,几乎离不开四个接近性特征: 一是邻居,二是同楼层的人;三是信箱靠近的人;四是走同楼道的人。1 可见, 经常见面是友谊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说明时空距离是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的 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平时说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亲不如近邻 也是很好 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9 :1 6 0 _ 1 6 1 1 4 的铡证。 第四节交往内容 本研究罗列了6 种内容,包括国内外新闻,校内事务,学术专业交流,体育 旅游娱乐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