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传统乐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和谐”。本文以研究传统乐教思想为中心,深入地剖析 传统乐教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在研究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重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 学习传统乐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发掘传统乐教思想在新时代所具有新的历史意义,而不仅 仅拘泥于传统乐教思想所依附地具体形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新要求下,如何将传统的乐教思想真正地贯彻到音乐教学 实践当中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着重发挥传统乐 教思想全面教育和培养人的优势,使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大地作用。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传统乐教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传 统乐教思想的发展过程,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传统乐教思想中注重培养人优秀品德的优 点和过于重视礼节的弊端;其次,剖析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以点、线、面逐步展开的方 式来梳理中国传统乐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意义;最后,探索将传统乐教思想 内涵贯彻到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乐教思想;和谐社会;传统文化;和谐思想 e x p l o r e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t h i n k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i n k i n gi nt h en e we r aw i t han e wh i s t o r i c a l n o tj u s ta d h e r e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t ot e a c hs p e c i f i cf o r m so fd e p e n d e n c y i nt h en e wp e r i o do fb u i l d i n g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a n dn e wr e q u i r e m e n t s ,h o wt ot e a c h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t or e a l l yi m p l e m e n ti d e a st om u s i ct e a c h i n gp r a c t i c e ,i s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o f t h i sr e s e a r c h i nt h i sp a p e r ,i n h e r i ta n dc a r r yf o r w a r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sa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 , f o c u s i n go nt h er o l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t ot e a c h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d u c a t i o na n dt r a i n i n go f t h i n k i n gp e r s o n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p l a yag r e a t e rr o l ei nt h em o d e m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t e a c h i n gi d e a sa n db u i l d i n ga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c a r r i e do u ts t u d i e s :f i r s t ,a n a l y z et h et e a c h i n g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 t h o u g h tp r o c e s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y u ny o n gd i a l e c t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t oe x p l o r et h e i rt r a i n i n go n t h er e ny o u x i um o r a l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g u oy u c o u r t e s yo ft h ec o n t e n t ; s e c o n d l y ,t h ea n a l y s i s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t h ee s s e n c eo fap o i n t ,l i n e ,s u r f a c ea n dg r a d u a l l y s t a r t e dc o m b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w a yo ft h i n k i n go nt h ex i a n z a i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f i n a l l y ,t oe x p l o r e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u s e dt ot e a c ht h i n k i n gh a r m o n i o u sc u l t u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c o n c r e t ew a y sa n dm e a n s k e y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 t r a d i t i o n a lt u l t u r e ;h a r m o n yi d e o l o g y 2 5 6 6 6 ( 2 ) 原始的艺术乐舞之教6 ( 3 ) 萌芽时期乐教思想的“和”与“同”7 ( 4 ) 综述“和同”理论的发展8 第2 节孑l 子的乐教思想9 ( 1 ) 孔子乐教思想中的“和”9 ( 2 ) 孔子乐教思想中的雅乐观1 0 ( 3 ) 孔子的礼乐思想1 0 第3 节传统乐教思想的成熟期1 l ( 1 ) 董仲舒的“中和”思想1 2 ( 2 )乐记的礼乐思想1 2 第4 节传统乐教思想的流变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1 5 ( 1 ) 嵇康简介1 5 ( 2 ) 嵇康的音乐思想1 5 ( 3 ) 嵇康的乐教思想:1 7 第5 节本章小结1 7 第二章传统乐教思想的辩证观1 9 第1 节音乐教育哲学与辩证法1 9 第2 节辩证地看待传统乐教思想中的几点问题2 0 ( 1 ) 礼仪的繁与简2 0 ( 2 )“中学”与“西学”的学习与比较2 1 ( 3 ) 淫乐与民间音乐2 l 第3 节简析传统乐教中的“仁”与“人”:2 2 第4 节用辩证的观点解读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 3 第5 节本章小结2 4 第三章传统乐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 5 第l 节“中和”思想的现实意义2 5 2 6 2 6 2 7 2 7 第3 节传统乐教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2 8 ( 1 ) 传统乐教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之一2 8 ( 2 )“和谐 的思想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2 9 ( 3 )“和谐”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3 0 第4 节本章小结3 0 第四章传统乐教思想贯彻到新时期的实践当中3 2 第1 节传递“和谐”的思想3 2 ( 1 )注重对教师“和谐”观念的培养3 2 ( 2 )传播“和谐”思想人人都要身体力行3 3 第2 节将传统乐教思想应用到新时期的音乐教育实践当中3 3 ( 1 )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3 3 ( 2 ) 将传统乐教思想贯彻到音乐实践当中3 4 ( 3 ) 传统乐教思想贯彻到音乐实践当中的意义3 5 第3 节本章小结3 6 结语3 7;口p 口o l 参考文献 3 8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 0 致谢4 l 4 引言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而内涵丰富的乐教思想史。在社会发展的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 音乐教育思想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化生活的发展当中都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直至今同,其影响依然存在。然而,作为与各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相互作用 的乐教思想,又总是随着各时期的社会状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化或赋予新的内涵。在二 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领域重新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的今天,我们必须重 视和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使其在当今生活中发挥深刻而有价值的作用。研究传统乐教文 化最为重要的是“寻根”,也就是指寻找它的精神所在,而不必拘泥于过去所依附的具体 形态。用辩证的角度来扬弃地看待传统乐教思想的价值与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也是传统乐教思想的精神内核。在“礼、乐、 行、政极其一”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可以看出乐教主要是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而存在的。即是说通过音乐的和谐来创造出社会的和谐。在古人的社会中,音乐和谐的最 高境界即文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除显学、儒学之外的道家和禅宗等美学思想,内容尽 管各有不同,也都体现了相同的中庸、和气和圆通的中心思想。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应当 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突出传承和发扬传统乐教思想中的尚“和”精神, 依然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乐教思想具体地贯彻到 教学实践中,以实现最大价值,是本文的研究中心。 第一章传统乐教思想概述 传统乐教思想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中的重要部- 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积淀和 象征。纵观传统乐教思想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 熟期、流变期等不同时期。虽然每个时期所呈现的状态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却是一致的。 传统的乐教思想的核心是“和谐”,主要内容是教化人成为有道德、有讵气、情感丰富、 求和存异的人。 第1 节传统乐教思想的萌芽期 ( 1 ) 传统乐教思想的起源 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传说和考古发现表明了 我国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形式中最早的形式之一。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学会了自制弓箭、 陶器、放牧狩猎和耕种了,并习惯以谷物为主要食物。人类按照血缘关系末划分氏族部落。 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低,对于当时许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 学的解释。于是兴起了以饮食文化和鬼神的崇拜为主的乐教思想的萌芽。这一时期,以诗、 歌、舞三位一体的古代乐舞己形成一定形式,达到一定水平。这些现象的形成都需要有专 门的音乐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成均,五帝之学。”著 名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著:“成均,均为五帝之学。”据传说“成 均是当时的音乐学校。礼记礼运中专门记载了原始祭祀的场面:“夫礼之初,始诸 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吕氏春秋古 乐篇中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嗣而滞 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神人以和,百兽率舞”体现了新石器时期的乐教思想。自传统乐教思想的萌芽时期 以来,远古人们就已经注重“和”的思想,他们追求的是“神”与“人”和谐相处。“神” 是古代人的精神领袖,崇拜“神”是人们寄托思想的主要形式。原始社会的人们最为信奉 的理想是被自己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的意识与“人”的意识能够和谐相处。这样国家才 能够风调雨顺,人们也更好的生活。 ( 2 ) 原始的艺术乐舞之教 音乐教育在萌芽时期乐舞之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六代乐舞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简称 六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各朝的统治者的丰功伟绩,包括有黄帝时期的云f - j x 卷、 6 唐饶时期的大成、虞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漫和 周朝的大武。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统治者专设了乐官,并形成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舞是教育贵族的子弟们和培养音乐的表 演者重要的内容之一。萌芽时期的礼与乐是相生相伴的,礼是乐的一种表现,乐则是礼的 表达。萌芽时期的礼乐制度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政治色彩。统治者有意识的用音乐教化贵 族子弟,坚持对其德育和礼仪等进行培养。对于被统治的人民,统治者从中挑选一些人员 进行音乐专业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使被统治者消除抵抗情绪,这样便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乐舞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内容。礼记乐记 中一语道破:“王者功成作乐。”当统治者建立丰功伟绩之时,音乐的主要内容也会顺理成 章地表现统治者的丰功伟绩。春官宗伯大司乐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其中有一段 详细记录了当时乐教的具体内容和教法:“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 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租,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 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 卷、大成、大韶、大夏、大渡、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 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其中 提到的“六舞的大合乐”是指:六代乐舞的遍奏加上其他的艺术手法可以“和邦国”、“谐 万民”。传统乐教萌芽时期“和谐”的含义:是以乐教等方式育人,最终以安扰万民、追 求和谐生活状态为目的,注重弘扬统治阶级的至高荣誉的一种精神。由此可见,传统的 乐教思想从萌芽期间已经丌始注意到“和”、“谐”二字,尚书尧典中也有过相类似 的记载。 ( 3 ) 萌芽时期乐教思想的“和 与“同 公元前五世纪之前,音乐艺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乐律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后世 对于这一时期的著述也有许多,如上段提到的春官宗伯还有如:国语、左传、大 禹谟等都记载有关这一时期传统乐教思想的内容。“和”与“同”的辨析是研究萌芽时 期传统乐教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语郑语中周太史伯在回答郑国开国之君郑恒公的问题时就讲到了“和”与“同” 的问题。“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就是“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 有客观自然规律的。这里所写的“天”已经不再是天主导一切的含义,而是事物要遵循着 客观自然规律的,这一点比远古时期的乐教思想和祭神的礼乐有所进步。“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是指:世间万物中,如果都是相同的东 西只是数量上的增加,就没有什么新的事物和新的发展。音乐也是相似的道理,如果乐曲 只是干篇一律用同一种音调弹奏的话,那么乐曲就没有更多的音律来合奏出更美妙的乐 章,也就谈不上音乐的多样性了。所以,笔者在本篇中就强调了“和”则不同的道理。这 个远古的乐教思想放之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可适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幅员辽阔的疆域, 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各民族同胞之间生活环境,人文素养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各民族依旧和谐的生活在一起,这也是就周太史伯所讲的“同”与“和”的关系。不同 并不代表着不和谐,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复杂而和谐的面貌。 晏婴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对齐景公也曾辩论过“和”与“同”的意义: 和如羹焉,水、火、醯( x i ) 、醢( h s i ) 、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 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 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 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 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日“德 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日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 之? 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与周太史伯的“和”与“同”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表述。 他将“和定义为统一的美、和谐的美,将音乐和其他事物如:味觉以及音乐的各个方面 放在一起作比较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他肯定了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的共 性,为统治和教育人民,要达到和谐的生活气氛,必须“平其心”、“心平德和”、“民无争 心”,这样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社会是一个“政平而不干”的理念,一个平 和的状态,最终达到“以他平他”、“德音不瑕”的完美境界。 “和”与“同”思想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还在不断地深化,国语周语下中记载了 周景王与伶州鸠的关于“和”同”理论研究的几段对话,在此本不再一一列举。伶州鸠 在文中重点在于强调了“和”与“同”之外“平的意义,他所指的“平是平和意思, 即否定单一、保守的意思,他教育人民顺从且和谐的相处,另一个意思就是:当事物发生 矛盾的时候应该调节和软化双方的冲突,使双方都能够继续保持到一种平和的状态。 ( 4 ) 综述“和同 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乐教中“和与同”理论的研究历史历来己久。乐教思想的萌芽时期,由于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极端落后,传统乐教思想相信:天主导一切。到了郑国的周太史伯在国 语郑语中首次提出“和同”的思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 弃矣。”史伯的回答将原始的天主导一切的思想,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天从人意的思想, 这一点为后来孔子的“和同”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史伯的“和同”理论还提出,应该去 同求和。在这里“和”是指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从自然界中提取到了“和同”理论来类 m 蔡仲德 中困爵乐荧学史修订版 m 北京:人民音乐f 版社,2 0 0 4 。国语郑语【m 】j :海:一l :海古籍版社,1 9 7 8 8 比音乐中的美。“同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没有本质的变化;和则是指复杂事物的统一性。 孔子将“和”的思想确立为乐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沿着前人“和同”的观点继续对理论 进行扩充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将“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和”则是指和谐与中和,是内心精神层面的内容;“同”则是指事 物之间的相同之处或是浅层的雷同。 “和”、“同”两者本身是一个近意字,也是两个单一的概念。但是古人将它们放在一 起作比较,挖掘出了两个字之间所包含内容的差异。“和”作为中国传统的乐教思想的核 心,它所蕴含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它代表了和谐、中和,祥和的寓意;“同”则代表了 相同或者是雷同。两者之间有着千差力别的意思。相同的东西并不一定代表和谐,而和谐 的事物可以包含有许多复杂与差异的成分。 “同”可以只是内容的相似,“和则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再次成为了目标。传统乐 教思想“和同”理论在音乐中代表着音的和谐和调式的统一。在现代社会当中“和同”理 论涉及到社会中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如何将社 会中诸多复杂的元素综合起来,达成目标的统一,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在构建和谐社会 中,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雷同,应当区分事物本质属性与事物内在的和谐。 第2 节孑l 子的乐教思想 自公元前5 世纪齐、燕、楚、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势力割据直至公元前3 世 纪木秦朝统一中国。这一时期,战火不断、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局面动荡不安。传统乐 教思想在经历了西周时期的繁荣景象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分崩离析。“礼崩乐 坏”是这一时期礼乐思想所反映的一个重要现象。儒家圣人孔子地诞生,对于传统 乐教思想和儒学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孔子的礼乐思想是我国传统礼乐思想中的一 个罩程碑,它标志着传统乐教思想兴盛期地到来。孔子的礼乐思想直至今日依然对社会 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1 ) 孑l 子乐教思想中的“和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 5 1 一公元前4 7 9 年,出生于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 南) ,后迁居曲阜( 今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音乐家、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自小看到贵族祭祀和典礼的场面就 会被感动,他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善于歌唱、弹琴、击鼓弹瑟、还能自己作曲。孔 子创办了音乐教育的私学,丌创了历史的先河,他弟子三千,传道授业被后人尊崇。孔子 乐教思想的精髓体现了“仁、礼、中庸”的思想。 函杨们峻论语译滓( 简体7 奉) m i :海:中华书局f l 版社,2 0 0 6 9 “和”的思想是孔子乐教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继承发展了史伯、晏婴的“和”、“同” 理论,认为“过犹不及”、“和而不同”。论语雍也中云:“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 孔子“中庸”思想注重了事物变化的三个过程:矛盾的转化、统一,最终达到和谐统一。 礼记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孑l 子提 出的“中与和 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孑l 子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不释放出来的状态称 为“中”,他则认为和”才是最高层次。中庸的意义就在于调和了矛盾的对立面,用礼来约 束矛盾的事物并将之合二为一,最终达到和谐相处的境界。孔子“中和”的思想重视教化 作用,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用教育手段达到了“中和”的 作用,这一点深受许多统治者地拥护。 ( 2 ) 孔子乐教思想中的雅乐观 孔子对于音乐的选择有很严格的原则。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颜渊问为邦。子日: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 殆。”孔子反对“靡靡之音”、“亡国之声”的音乐,他所推崇像韶、舞这样的雅乐, 孔子非常珍视“雅乐”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对于郑国民间的音乐孔子批评其为“亡国 之音”。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因为郑国这个地方生活情况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另一 方面,严格的礼教制度不允许过多民间音乐发展,自然而然保存下来民间音乐也就较少了。 孔子在这动荡的时期,更加重视对于礼乐制度推崇。他呼吁越是在社会不安定的情况 下,统治者需要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音乐从而对人民进行教化,用良好的音乐来引导和 谐的生活。孔子力挽狂澜注重音乐教育事业,使传统乐教思想能够在战乱纷飞的时代得以 保留并发挥它的作用。孔子在礼乐思想走下坡路的时代,极力地推崇国家需要用乐教思想 来感化统治者和人民,希望使社会趋于安定和和谐的状态。孔子这位乱世中的英雄在这一 时期更加的突显出他在传统乐教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 3 ) 孑l 子的礼乐思想 中国传统乐教思想是建立在严格社会地位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论语八佾中著 名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自周代以来礼仪的形式就有严格地划 分,“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下”。 由此可见,孔子乐教思想中“和的思想是建立在传统乐教思想等级分明基础之上的, 是建立在“礼”规范基础之上的。孔子对于不遵守礼乐等级制度的现象,感到了一种强烈 地、为礼所不能容忍地愤怒。 孔子的乐教思想中强调礼与乐始终是密不可分的。礼、乐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巾左庀i 儿左传隐公五年 m 北京:高等教育 i 版礼2 0 0 8 1 0 用乐来辅助礼,用礼来限制人,礼与乐是制度和文化表达上两种不同的形式。 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协孔子对于个人素质的培养是通过,诗、礼、乐 三个手段来完成的。它们分别代表了培养真j 下意义上的人的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是:开 始、过程和最终的确立。孔子认为诗歌能够培养人至善至美的情操,培养人的文学才能;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乐是陶冶人的情操。孔子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他 认为只有音乐彳能使人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音乐是教育人重要的环节和必要的手 段。 子日:“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圆孔子 认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贵族之外的平民;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 让孔子选择,他会选择那些先学习礼乐而后作官的人。孔子对于礼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已 经抛开了传统出身等级的限制。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只注重外在出身和礼仪,而忽略人 内在的修养。恰恰相反,孔子十分重视人们内在的修养,他看不起没有修养的人。但他同 时又十分注重礼乐的等级制度,这两者看似相互矛盾,其实是并行不悖。孔子认为“礼” “乐”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则充分表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乐教的等级制度另 一方面体现了忠君爱国、团结统一的思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完全抛开 礼仪不提,那么国家将无规则可言。礼乐是国家重要的文化体现,是人们内在修养的表现。 孔子认为选择人才和人才培养,出身的等级已经不再是评判个人的唯一标准了,礼乐学习 的优劣程度和个人的素养才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方面,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孔子认为 礼乐是完善一个人的标准。 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 为成人矣。”子路问老师说: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完人呢? 孔子回答道:如果拥有 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公绰那样的无欲无求,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最 后再加上礼乐,就可以称为完人了。由此可见,孔子始终认为礼乐学习程度是评判一个人 修养的重要标准。 第3 节传统乐教思想的成熟期 儒学思想经过了西周传统乐教的兴盛时期和后来的秦朝的“焚书坑儒”等事件,统治 者渐渐失去了对其地信任。到了汉代初期,“黄老之学”兴盛一时,无为而治的思想使汉 朝初期趋于稳定,但是国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社会依然陷入到一种混乱的状态。这 一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希望用儒家集权的思想对国家进行改革,所以到了两汉时期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议得到确立,从此开始了大一统的封建社会。董仲舒的美学思 想和乐记的诞生将传统乐教思想推向成熟时期。 讪杨们峻论语译滓( 简体,本) 【m i 1 :海:中华书局版i t :,2 0 0 6 杨们峻论语译洼( 简体。,奉) 【m 】i :海:中华书局版丰 = ,2 0 0 6 。杨们峻论语译注( 简体7 本) 【m i 1 :海:中华书局版社,2 0 0 6 ( 1 ) 董仲舒的“中和 思想 董仲舒( 自仃1 7 9 一自仃1 0 4 ) ,河北广川人,汉代儒学家,大思想家。董仲舒研究范围涉 及哲学、艺术学、文学和政治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人性的思考,“形而上学 等知识体系,他用阴阳五行来改造儒学,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和“仁、义、礼、乐 的学习等。 董仲舒“中和”的思想延续了孔子的“和”的思想并将其进行发展和填充,但董仲舒 “中和”与孔子的“和”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他将哲学与天地、阴阳、五行结合,使人 产生了一种神秘感。“中者,天下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也。夫德莫大于和,而 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董仲舒认为:事物的本质状态是中和的,天地与 阴阳、五行的关系是可以中和的。他也承认天地是有自然规律的,但是阴阳是有斗争和矛 盾的,这也就使他陷入了过分调和论当中。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 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 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 化民俗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 也。”贤良对策。 董仲舒一方面阐述了传统乐教思想“仁、义、礼、乐”的内容以及王者与乐的关系。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可以保子孙后代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这说明了乐教思想的 教化作用。另一方面,董仲舒认为“作乐”应该是统治者的事情,当统治者功成之时,所 作之乐也是具有很高品德的音乐。这一点j 下好符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人特点。董仲舒 认为音乐是为统治阶级所支配的,音乐的创作和音乐的内容是根据统治阶级喜好而定,人 民应该从这些音乐当中得到和谐的改善,使人民生活可以长治久安。 虽然董仲舒的音乐教育思想虽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封建色彩,但是在礼乐制度方 面,他肯定了音乐的教化功能。他将音乐的乐教作用与统治者的功绩联系在一起,最终用 来安扰民众。同时,他将儒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强调礼乐的功能性,他认为礼乐制 度是保证汉代统治者大一统社会的必要基础。反过来我们可以分析,董仲舒在某些方面强 调了人民的作用,他认为统治者最终是要使人民安定生活,否则国家将不太平。他认为好 的音乐可以使民心所向,统治者应该重视音乐的平和,这一点是董仲舒的较前人的进步之 处。 ( 2 ) 乐记的礼乐思想 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中一部最重要的、最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书籍。它是集 簟仲舒著,周桂钢译奋秋繁露 m 济南:山东友谊f l 版社,2 0 0 1 1 2 前人音乐思想最完整的音乐书籍,由于乐记的出现,中国传统乐教思想彳能够称得 上是达到成熟时期。乐记的作者至今仍然是个令许多专家讨论的问题,现在多为两种 说法,一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所作,另一种说法则是西汉武帝时期河问献王、刘启的次 子刘德所作,这个问题依然有待专家进行探讨。无论乐记作者为何人,它对于整个 中国传统音乐来讲都是一部很重要的论著,在乐记之自仃专著论述音乐的书籍几乎没 有一个能够超越它。乐记的内容较为全面,是自先秦以来音乐思想集大成者,它的内 容涉及到:礼与乐的关系、社会的功能、音乐美学的探讨、古乐与新乐的关系、现象与 本质、音乐的教化功能等等。乐记流传下来的有多个传本,现有乐本、乐论、乐礼、 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等十一篇。乐记继承了孔子 的乐教思想,重礼乐,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追求“仁”“和”的思想,肯定了音乐的社 会功能,同时乐记也是对墨子“非乐”理论和音乐王国论进行批判。 乐记中的乐礼篇是现存十一篇之一,主要讲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礼乐关 系。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 也;敦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 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 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人,制礼以配地。 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乐汜乐礼篇 礼乐篇中,乐记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它继承了儒家强调统治阶级对于礼乐的 影响和礼、乐的关系,由乐来制定礼仪制度。乐记包含了多家乐教思想如:儒家的礼 乐思想、墨子的“非乐”集百家之长,抒发己意等。它强调了没有乐的礼是个不能继承 的礼,没有乐,礼就会变得粗野。礼乐的形成与天地自然万物也是相似的。音乐可以敦 促社会形成和谐的气氛,如果礼乐完备了,天地就可以顺应一切事物了。乐记把音乐 与天地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仁、义、礼”依然是乐教的主题,“仁义”和“礼乐”之i 日j 是 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乐记中有完备的传统乐教思想,比前人的乐教思想更进了一 步。 乐记关于礼乐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于礼记乐化篇中:“君子日:礼乐不可 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君子说:“礼乐片刻 不能离开人们的身心。”研究乐,用它来提高内心的修养,平易、正直、慈祥、善良的心 情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由此可见,乐记对于礼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它追求人 心地培养和孔子一般至善至美的境界。乐记在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了礼乐 蔡仲德中固爵乐荚学史资料沣释增订版i - m 北京:人民音乐版社,2 0 0 4 的教化功能和对人身心的影响程度,它在乐化篇中通篇都在讲述音乐可以动人情,化人 心,甚感人。它是以人心为出发点,抛弃了在这之前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固化仪式 而服务的礼乐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乐教思想对于人心的影响。“乐也者,动于内者;礼也 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这罩说明乐记主张地礼乐关系是:音乐的作用是可以感化人的内心,礼是对人外在 行为举止的规范,所以礼越简单越好,乐则是内容越丰富越有教化的作用。这一点也是 乐记中一个最为值得提倡的地方。我们从中认识到:传统乐教思想在乐记时期 已经提出来:繁文缛节是没有必要的,礼乐所重要的是丰富音乐的内容,礼乐相互补充 可以培养出善良、平和的人民,可以使统治者顺应民心。乐也可以将人内心感化,音乐 存在于人内心,乐教感化心灵的作用体现在此。 乐记乐化篇中还有许多关于音乐对人教化作用地描述:“是故乐在宗庙之中, 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旱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 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它的意思是:在宗庙当中演奏音乐,大家同听 可使君臣、同乡、父子、兄弟都互相尊敬、和睦相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以上所表达的意义是:音乐是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可以使人 产生共鸣,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尊敬,礼是在某些方面区分人与人之间等级身份 差异的。音乐可以表达出来人类共同情感,使人与人可以相亲相爱;礼是用来划分人类 身份的等级性,两者都是必然存在。礼虽然是用来划分等级的标准,但是其中所蕴含的 道理还是进步向上的。这句话的另一种解释是:人与人之间必须有等级限制,这样社会 才会是安定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才能够相互制约和互相尊重,同时它肯定了音乐是人类 共性的产物,是人类发自内心可以相互沟通的动力。礼仪修饰外表,音乐触动内心使得 礼乐之间可以相得益彰,最终可以更好的教化人与人之间和睦、安顺的生活。 乐记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道理都是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来举例子,通 俗易懂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正如:四季中的春夏秋冬自然交替;人 们同常各种人际关系;人们的衣着服饰等都可以拿来举例子,将其放在实践生活当中进 行检验和理解,将音乐的教化作用深入人心,这也是乐记中的一大特点。 中国传统乐教思想由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独尊儒术,由“天地合一”到“内 外兼修”,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对于音乐本质的挖掘越来越多,“乐”与“礼 的关系也发展 到了“内”与“外”相融合,乐教思想的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乐汜的出现使得中 国传统乐教思想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中央五七艺术人学音乐学院理论组,解放军5 1 0 3 1 部队特务连理论组 乐记批滓 m 北京:人民音乐版礼1 9 7 6 刍中央五七艺术人学普乐学院理论组,解放牟5 1 0 3 1 部队特务连理论组乐记批注 m 北京:人民音乐版, l = 1 9 7 6 1 4 第4 节传统乐教思想的流变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中国传统乐教发展到了东汉未年,自魏晋到公元5 8 9 年隋统一中国,传统乐教思想发 展到流变期,这一时期是一个多方位发散性发展的时期。从汉代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 术”、“天人合一”等思想,到儒、释、道三教鼎立,都与当时社会政治时局有着密切的关 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了数百年的战乱,致使儒学思想已经不再占有统治地位,传统 乐教思想又进入到了一个思维松散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著作便是嵇康的 声无哀乐论以及他“可导之音”的乐教思想。 ( 1 ) 嵇康简介 嵇康( 2 2 3 2 6 2 ,另说2 2 4 2 6 3 ) 本姓奚,字叔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音乐 家、文学家、书画家。嵇康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四分血裂的时期。在短短的三百多年的 时间旱面战乱不断,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不断地激化还有统治者自身内部的矛盾。这一时 期文化方面出现了“清单玄学”之风,嵇康则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司马氏成为了专权 的权势,威逼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等人为其服务。嵇康通晓音乐,为人孤傲,文学才 华和艺术修养都甚高,与其他的“竹林七贤”性格迥异。“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 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由此可见嵇康的性格是不会趋炎附势的,嵇康看不惯司马氏的作为,甚至强烈地反对他, 他不喜欢参与政治的斗争因此选择了归隐山林,以示软抵抗。嵇康崇尚自然这与他孤傲的 性格是一致的。他嫉恶如仇,却又不问世事,嵇康不评时事,喜爱饮酒吃肉,甚至后来自 己的母亲病危他还在自我享受,而这些j 下是外表放荡内心纯朴地表现。司马氏很看不惯嵇 康这样,便借此机会以“不孝”的罪名,将嵇康投入监狱,最终被处死。嵇康一生热爱音 乐,特别是弹琴,也能作曲,著名的“嵇氏四弄”( 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均流传至今。嵇康所作琴赋不仅记录了许多的古代琴曲如:止息、白雪、飞龙、 泰山、清角等还叙述了古琴的声音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琴赋中讲到:“处穷孤而 不闷者,莫近于声音也”,“琴瑟之体,间逡而音埤,变希声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是 以静听而心闲”。嵇康的性格和所经历地遭遇决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会造就出一定的辉 煌。 ( 2 ) 嵇康的音乐思想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了声无哀乐论中。他的音乐思想的中心点之是“心 之与声,明为二物。”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感情是在听到客观音响之后自 己内心所产生的,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声无哀乐论中提出将音乐比作独 嵇康嵇康声尤哀乐论 m 北京:人民音乐f f ;版社1 9 6 4 年 1 5 立、客观的观点有其偏激的一面,但他提出了前人容易忽略有关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 容和听者本身之问的关系和矛盾等音乐问题。嵇康大胆反对两汉时期时期把音乐与政治 画等号、音乐几乎被完全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等主张,也较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显示其 音乐思想已与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乐教思想产生重要的分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 国古代音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论著。 声无哀乐论中云: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日:“闻之前论日:治世之音安以乐, 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会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 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礼听弦,识众国之风。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 若有嘉讯,请闻其说。” 主人应之日:“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于名实。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万舞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 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 哀乐改度哉! 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古人知情不可恣,欲 不可极,故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因事与名,物有其号,哭谓 之哀,歌谓之乐,斯其大较也。然乐云乐云,钟故云乎哉? 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 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实,歌哭非哀乐之主也。” 嵇康以“东野主人”的身份自居,并假设出“秦客”角色与其之间进行了八次问答, 来辩论音乐哀乐问题和关于音乐多个角度的问题。嵇康在开篇中就直奔主题,讨论了“声 无哀乐”的中心主题。秦客辩道:历代以来都认为“祥和盛世的音乐是安祥而快乐的, 亡国的音乐是哀愁而悲伤的,”并且还举出来很多的例子来证明音乐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国家的状态直接反应在政治上,而音乐对政治也是有反应。仲尼听出了韶乐的至善 至美,就能知道是先祖的功德;季礼听了音乐,就能辨别出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气,连这 些先古圣人都会对音乐有这么强烈的反应,你怎么看待这个道理呢。 于是,嵇康就反驳了“秦客”的问法,说这些道理也许被后人早就忘记了,而且已 经记不得音乐和感情的具体名字了。他进一步解释到,天地自然万物生长,四季的交替, 五行的形成,音乐就蕴含在天地中。音乐的好与坏不是由于人们的爱憎柬决定的,音乐 的存在有它本质的属性,而不取决于人们外在的看法。古时,人们不能将感情表露过度, 只是埋藏在心中,不能释放才将感情强加在音乐之上,认为音乐是快乐的或者是悲伤的。 这些不能够称为是音乐的哀伤,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xx市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工程方案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行业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工程混凝土管桩施工方案
- 古街道建筑调色方案设计
- 河南机电专业单招试题及答案
- 第十四课 能识路的机器人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六年级下册川教版
- 法语专业应考试题及答案
- 19.1 1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 变量与常量)(说课稿)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
- DB65T 4464.5-2021 退化草地修复治理技术规范 第5部分:高寒草甸类
- 宠物烘焙师考试题及答案
- 低空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晶质石墨深加工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船舶电气小知识培训课件
- 普及鸽子的课件
- 浙江省G12名校协作体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地理试卷
- Unit 2 My friends (Period 1) 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5版酒店租赁经营合作协议模板:2025年度版
- 2025年烟草专卖局公开遴选面试高分策略及模拟题答案
- 一般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人考核试题及答案
- 乳制品行业智能化奶源管理与追溯方案
- 恒瑞医药2023ESG社会责任报告:关注员工成长共建美好家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