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论文)温病病名概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文中除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者,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完全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害签毫扭翮洫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日期矽矽,多, 本人完全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 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中 医科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扭 一l f ,:、 目录 摘j i 要1 a b s t r a c t 2 综i 苤4 l 温病概念的历史沿革4 1 1 春秋战国至晋隋时期温病概念萌芽于伤寒一4 1 2 唐宋时期韫病概念摆脱伤寒初露端倪一5 1 3 金元时期韫病概念独立,温病理论百家争鸣5 1 4 明清时期温病概念内容不断丰富,温病理论体系渐趋完善一7 2 温病病名相关的理论研究概况9 2 1 温病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9 2 2 温病专病的研究1 0 2 3 现代疫病的研究1 0 前言1 4b 8百l z i 第一部分温病病名的整理研究1 5 l 研究方法o 。1 5 2 著作的筛选1 5 3 温病概念的界定1 5 4 病名的入选标准1 5 5 病名的整理结果1 5 6 代表性温病病名选择一j 1 9 第二部分温病病名概念研究2 3 l 温病病名概念辨析- 2 3 1 1 “温病”概念内涵的辨析2 3 1 1 1 教材中“温病”概念内涵2 3 1 1 2 现代医家对“温病”概念的认识2 4 1 1 3 温病古籍中“温病 概念内涵2 5 1 2 辨“寒疫以识“瘟疫 内涵2 8 1 2 1 清以前“寒疫为伤寒说一2 8 1 2 2 清代“寒疫发展为瘟疫2 9 1 3 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概念辨析3 0 1 3 1 晋代叔和初释温病仅止于“伏寒变温”3 0 1 3 2 宋代论温病始有“即时发病”31 1 3 3 明清时期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争鸣3 2 表性温病病名的源流与内涵研究3 3 2 1 痧类病名概念。3 3 2 1 1 痧病名源流3 3 2 1 2 痧概念内涵3 6 2 1 3 痧病名分类3 7 2 1 4 痧病名异名一4 0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2 2 疫喉类病名概念4 3 2 2 1 白喉病名概念4 3 2 2 1 1 白喉病名源流4 3 2 2 1 2 白喉病因病机4 4 2 2 1 3 白喉病名异名4 5 2 2 2 烂喉痧病名概念。4 6 2 2 2 1 烂喉痧病名源流一4 6 2 2 2 2 烂喉痧病因病机:4 7 2 2 2 3 烂喉痧病名异名:4 7 2 3 温毒类病名概念4 8 2 3 1 温毒病名源流4 8 2 3 2 温毒概念内涵。:一4 9 2 3 3 温毒病名分类5 3 2 4 风温病名概念5 8 2 4 1 风温病名源流一5 8 2 4 2 风温病因病机5 9 2 5 春温病名概念6 2 2 5 1 春温病名源流:6 2 2 5 2 春温病因病机6 3 2 6 暑温病名概念6 6 2 6 1 暑温病名源流厶6 6 2 6 2 暑温病因病机6 7 2 7 湿温病名概念6 9 2 7 1 湿温病名源流6 9 7 2 7 2 湿温病因病机7 0 2 8 冬温病名概念7 4 2 8 1 冬温病名源流7 4 2 8 2 冬温病因病机7 5 2 9 秋燥病名概念“7 8 2 9 1 秋燥病名源流i 7 8 2 9 2 秋燥病名分类7 8 2 9 3 秋燥病因病机7 8 2 1o 伏暑病名概念8 0 2 1 0 1 伏暑病名源流8 0 2 1 0 2 伏暑病名内涵。8 1 结论9 1 参考文献9 2 1 改谢10 5 个人简历1 0 6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摘要 在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历史过程中,中医温病理论在防治外感热病中占有重要地 位。概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温病概念作为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病理论实 践与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疾病谱不断变化,新 发流行性传染病不断出现。但古代医籍中温病病名纷繁复杂、概念模糊,使人们难以 掌握其内涵,制约了中医药防治温病优势的发挥,因此全面整理和研究温病主要病名 的源流及概念,有利于温病理论的丰富完善,特别是对发挥中医药防治新发流行性和 传染性疾病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温病病名概念为研究对象,对温病常见病名的概念进行梳理,整理温病病 名2 9 4 个,并对其进行分类和研究。选取现在仍有流行且名称繁多、内涵不清的温病 病名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温病、瘟疫、温疫、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痧病类、疫喉类、 温毒类、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冬温、秋燥、伏暑等疾病概念,对其病名的源流 和内涵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 在中医理论形成之初,温病主要病名就已出现,随着温病种类不断出现,对温 病认识逐渐深化,病名日益增多,至明清时期温病理论体系形成,其内涵进一步丰富。 2 温病是由于感受温热或湿热病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外感疾病的总称。 按发病学分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按感邪性质可分为温热类和湿热类,按传播性可分 , 为不具有传染性的四时温病和有传染性的温疫类疾病。 3 “寒疫”概念由感受非时之寒而致的地域性伤寒疾病,发展为感受疠气引起的 传染性疾病。疠气致病理论的提出是对瘟疫非时之气致病理论的补充,丰富了瘟疫病 因学说。 4 温病病名的认识是由从属到独立、由狭义到广义、由混乱到清晰的演变过程。 这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既反映了医家对温病病名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也是温病理论不 断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温病;病名;源流;内涵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a b s t r a c t 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s t r u g g l ea g a i n s td i s e a s e s h i s t o r yo fh u m a nb e i n g t h ec o n c e p to f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f e b r i l e d i s e a s es c i e n c e ,w h i c hp l a ya l l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r o l eo nt h ec l i n i c a l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 w i t h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d i s e a s es p e c t r u mc o n s t a n t l yc h a n g e ss od o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o fn e w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 s op e o p l eh a r d l ym a s t e rc o n n o t a t i o no f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n a m eb e c a u s eo f i t sc o m p l e x i t ya n da m b i g u i t y ,w h i c hr e s t r i c t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a d v a n t a g eo i l t r e a t i n g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s o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a n a l y z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m a i nd i s e a s en a m eo r i g i n a n dc o n c e p tc o n n o t a t i o nt h a tm a yb eb e n e f i c i a lt on o to n l yu n d e r s t a n da n de n r i c ht h et h e o r yo f 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b u ta l s op l a yas i g n i f i c a n tr o l eo np r e v e n t i n ga n dt r e a t i n gn e we p i d e m i c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w i t h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 一, 劢et h e s i si sf o c u so nd i s e a s en a m ec o n c e p to f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b ya p p l y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 p h i l o l o g y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e t ct oa r r a n g e2 9 4c o m n l o nd i s e a s en a m e sc o n c e p ta n dc l a s s i f y t h e m ,s e l e c tm a i nd i s e a s en a m e ss u c ha s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p l a g u e 、i n s t a n t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l a t e n t e v i l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p e s t i l e n ta b d o m i n a ld i s o r d e r 、e p i d e m i ct h r o a td i s o r d e r 、v i r u l e n th e a t p a t h o g e n 、p a t h o g e n i cw i n d d a m p n e s s 、s p r i n ge p i d e m i c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s u m m e re p i d e m i c 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d a m p n e s sp r e v a l e n td i s e a s e s ,w i n t e re p i d e m i c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a u t u m n a lf e b r i l e d i s e a s e 、l a t e n te p i d e m i c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a n ds oo n c o n c l u s i o n : 1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n a m e st r a c eb a c kb e f o r es o n gd y n a s t y a tt h a tt i m e 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n a m e s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m e t h o d ss t i l lb e l o n g e dt ot y p h o i db e c a u s e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d i d n td e t a c hf r o mt y p h o i d t i l l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n a m ee x i s t e d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a n df o r m e ds y s t e ma b o u ts y n d r o m ea n dt r e a t m e n tt h e o r y 2 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i sg e n e r a ln a m eo fe x o g e n o u sd i s e a s e st h a ts u f f e r i n gd a m p - h e a to r w a r m - h e a tp a t h o g e n i ce v i l s i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i n c l u d ea l le x o g e n o u sf e v e rd i s e a s e se x c e p t t y p h o i d i ti s c l a s s i f i e dl a t e n te v i l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a n di n s t a n t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a c c o r d i n gt o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d a m p h e a t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a n dw a r m h e a t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a c c o r d i n gt op a t h o g e n i c 2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f a c t o rc h a r a c t e r ,n o n c o m m u n i c a b l ef o u rs e a s o n s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a n dc o m m u n i c a b l ep l a g u e d i s e a s ea c c o r d i n gt ot r a n s m i s s i b i l i t y 3 c o l dp l a g u e w a su n d e r s t a n da n dc o m p a r e dt o w a r mp l a g u e t h i sk n o w l e d g ew a s d e v e l o p e df r o mt h er e g i o n a lt y p h o i dd i s e a s e sc a u s e db yt h ea b n o r m a lc o l de v i lt ot h e c o n t a g i o u sd i s e a s ec a u s e db yt h ep e s t i l e n c e i nf a c t ,t h i sk i n d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e n r i c h e dt h e e t i o l o g yt h e o r yo fp l a g u ea n di sp a r to f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e o r yo n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b yi n f e c t i o u sp a t h o g e n 4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n a m ew a sf o r m e df r o ms i n g l ec o n c e p t i o nt o m u l t i p l ec o n c e p t i o n s t h r o u g ha r r a n g i n gc o n c e p ts y n o n y m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n gm e d i c a l 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d u r i n g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h a v ed i v e r s i f i e dc o g n i t i o no nd i s e a s en a m e du n d e rt h e r e s t r i c t i o no ft i m e s t h e r ea r ep r o m o t i n gf a c t o r so nf o r m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b e t w e e nn a m ea n dt h e o r y k e y w o r d s : 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n a m e ;o r i g i n ;c o n n o t a t i o n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综述 温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温病病名概念的正确理解则是掌握 温病理论的前提。温病病名概念的发展与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完善息息相关,是历代医 家根据当时的发病情况不断总结、发挥才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1 温病概念的历史沿革 1 1 春秋战国至晋隋时期温病概念萌芽于伤寒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平均寿命较低,饥饿、野兽、天灾 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是严重威胁当时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 人们认识这类疾病并与之斗争历史长久。 黄帝内经已有温病一词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与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皆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难经中也有温病相关的认识:“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2 ,把温病看作为伤寒的一种病证类型。 至晋代,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作伤寒例时说:“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后世伏寒温病说滥觞于 此。同时提出温、暑、热病、风温、温疟、温疫等病名,并认为以上所述病名均隶属 伤寒,发展了难经“伤寒有五”之说。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 中提出“厉气”与温病的关系,为后世瘟疫病因学说奠定基础,他说:“其年岁中有 厉气,兼携鬼毒相注,名日温病。”3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时气、温病都是“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4 ,认识到温病的病因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乖戾 之气。也认识到其具有“染易”的性质,以及危害性,丰富了温病病因理论。 综上所述,唐代以前已经出现温病病名,但温病理论比较朴素,在概念上温病仍 隶属于伤寒的范畴。 1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清抄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2 战国秦越人难经五十八难清抄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3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明万历2 年甲戌( 1 5 7 4 ) 剑江李枝刻本中国中医科 学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4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温病令人不相染易明嘉靖方东云聚奎堂刻本中国中医科 学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4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1 2 唐宋时期温病概念摆脱伤寒初露端倪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是重要的医学著作,唐以前所 散佚的诸多方药,多赖两书得以保存,并对温病辨证论治方面做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 两宋期间,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已经就温病的种类、五脏辨治方法和温病 的复杂性、严重性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他从四季命名疫病: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 秋有白气狸,冬有黑骨瘟,四季有黄肉随症。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 中有 狱瘟、场瘟、墓瘟、庙瘟、祉瘟、山瘟、海瘟、家瘟、灶瘟、岁瘟、天瘟、地瘟等名。 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强调外感热病应随四季气候变化灵活加减,不拘泥于仲 景伤寒之论,并在第六卷中设专题论述十二种外感疾病:“此一卷论伤寒、伤风、热 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之名。郭雍在仲 景伤寒补亡论中明确提出“加疫药 ,以及治疫亦需因时治之。并且郭雍认识到温 病病因并不限于“冬伤于寒”,如在温病论六条中说:“冬伤于寒,至春发病 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3 。 正是由于两宋时期医家对温病认识不断深化,温病病名开始丰富,温病学说开始 摆脱伤寒学说的影响,在形成独立理论体系方面已初露端倪。 1 3 金元时期韫病概念独立,温病理论百家争鸣 金元时期,关于温病的病名及伤寒和温病的类别与从属问题引起了更多医家的关 注。越来越多的医家已经认识到温病与伤寒非属一类,不应混为一谈。此时期最具代 表性的金元四大家均认识到伤寒与温病有别。 刘完素撰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医鉴等,从热病证治角度 发挥伤寒蕴义。刘完素对于“伤寒”的认识宗内经“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说,提出“火热论”的主张。虽然其专著皆是 以“伤寒”命名,但是从其“伤寒皆是热证 的观点与具体论述可见,他所指的伤寒, 当为热病、火病,也称之为“汗病”、“大病 。他在伤寒直格序开篇即明确了这 一观点。其弟子马宗素整理的刘河间伤寒医鉴,也秉承了这一观点“故一切内外 1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抄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2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清光绪1 0 年甲申( 1 8 8 4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刻本中国中医科学 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3 宋郭雍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八温病六条清宣统3 年辛亥( 1 9 1 1 ) 武昌医馆刻本中国中 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所伤,俱有受汗之病,名日热病,通谓之伤寒。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随四 时天气、所感轻重及主疗消息不等,合而言之则一也。”1 张从正也认识到温病在发病与治疗上与伤寒不同,不应混为一谈。他在儒门事 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中专门论述伤寒与温病发病及治疗的不同,推崇 并发展了河间学说。 李杲针对当时流行的瘟疫“大头瘟”,创制专方“普济消毒饮,此方一经设立所 治甚众,遂广为流传。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朱震亨对温病的认识虽然也受刘完素“伤寒皆是热证”的影响,但他对于伤寒、 温病、瘟疫的认识较刘完素与李杲又有深入。他在平治会萃、丹溪心法、丹溪 手镜等书中将伤寒与温病、瘟疫、时行疫疠进一步论述,并提出了不同的治法方药。 同时,他又根据“感四时不正之气 发病的不同将“飧泻、痃疟、咳嗽”2 等归入热 病之中。并对时行、疫与伤寒进行鉴别。 时至元末,王履进一步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 来。医经溯洄集中“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 3 从认识上提出“温病不得混称 伤寒”。又认识到温病发热是伏热自内达外,治疗以清里热为主。至此,对温病的认 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温病的认识已经脱离伤寒范畴,为温病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温病以独立疾病概念开始自身发展之后,其所包含的病证种类不断增多,涵盖的 范围也不断扩大,温病概念也不断向广义发展。汉代伤寒杂病论时期,温病与狭 义伤寒、热病、暑病、湿温相同,只是伤寒中的一种病证。随着对温病认识的不断深 入,金元时期已有多数医家认识到温病异于伤寒,也认识到病名的确立对于理论发展 的重要性,温病概念作为独立的一种疾病脱离了伤寒,同时也由原来狭义的温病逐渐 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此时期与温病相关的概念有:温病、热病、温热、汗病、伏热、 暑病、湿温、传染、时气、瘟疫、温疫、天行时疫、瘟病、大头瘟、虾瘼瘟等十几种。 但是,由于当时温病概念属于刚刚明确阶段,相关病证间的关系也处于相对混乱的状 态,所以并没有出现相对合理的分类,不同温病间的鉴别虽有提及但并不是十分明确。 1 金马宗素刘河间伤寒医鉴伤寒医鉴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 1 6 0 1 ) 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 脉全书映旭斋藏板步月楼梓行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不标页 2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卷一伤寒清乾隆四十年乙未( 1 7 7 5 ) 合志堂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藏,不标页 3 元王覆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明初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不标页 6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1 4 明清时期温病概念内容不断丰富,温病理论体系渐趋完善 明代汪机认为温病不独有“冬伤于寒,至春必发”的伏气温病,而且还有“不因 冬月伤寒”的新感温病,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温病都是伏邪化热的传统观念,丰 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 一 ,: 明末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大胆提出“守古法不合今 病 的独特见解。首创温病病因的“疠气学说”i 他认为天地间除了六淫以外,还存 在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疠气”。同时他还指出这种致病疫气“由口鼻而入”,在病位 方面,疫气有“邪伏膜原 然后分传表里,治疗上善用清下二法,为温病治疗学的发 展奠定一定基础。吴氏还在温疫论中将疫病根据其发病症状而命名,如大头瘟、 瓜瓤瘟、蛤蟆瘟、捻颈瘟、杨梅瘟、疙瘩瘟、绞肠瘟、软脚瘟等。此外吴又可概括了 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为后世温病学家广为借鉴。 明末清初喻嘉言指出温病、热病的成因一为冬伤于寒,二是肾不藏精,三是伤于 寒与不藏精同时存在。此外,喻氏认为,内经中只有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 于湿、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而没有论及燥气,不够全面。于是撰写燥气论, 补充了秋伤于燥之说。 清初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对温疫命名为“臭毒番沙”。清代郭志邃在痧胀玉 衡中将瘟与痧证并列,出现瘟痧并存的病名,如词蝥瘟痧、地葡瘟痧。 清代温病理论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温病四大家 的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 英。温病四大家中,又以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叶天士和提倡三焦辨证的吴鞠通最有代 表性。叶天士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著作温热论奠定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 基础。在病因方面继承了内经的六淫致病等理论,并通过对热病的分析,将病邪 分为寒、温两类,进而对各种温热致病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直接感受的温邪,有六 气、三邪、甚至饮食、七情转化来的温邪,又将外来的温热病邪分为挟风、挟湿两类。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他强调伏邪温病与新感温病的不同。又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 的理论,认为外感温病“始上焦,终下焦 。阐述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并拟定了许 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他以三焦为纲,以各种温病证候为目, 逐条加以论述,使温病学更趋于系统和完整。薛雪的湿热条辨、王孟英的温热 经纬均对温病的证治有独到的见解。温病四大家的温病理论见解极大丰富了温病理 论,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清代疫情的不断流行,疫病病名不断新增,同时还涌现出大量治疗疫病的著 7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作,如汝锡畴在治温阐要以简炼的文字介绍了春温、风温、风毒发颐、大头瘟、 斑疹、烂喉痧、瘟疫、暑症、伏暑、暑风、霍乱湿温、秋后晚发、冬温、温毒、温疟 等各类温病的病因、证候、治疗原则及应用方剂,几乎囊括了温病中的主要病种。杨 栗山著伤寒瘟疫条辨创制治疗温病的著名方剂升降散。 刘奎著松峰说疫强调了瘟疫之名义,总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在杂疫 中广收瘟疫病名,如葡萄瘟、鸬鹚瘟等,甚至收录了一些方言病名,如龙须瘟、虾子 瘟、芋艿瘟、版肠瘟、胁痛瘟、手足麻瘟、扣颈瘟,又有椅子翻、扁担翻、王瓜翻、 狼掐翻、蚰蜒翻、白眼翻、绕脐翻、疙瘩翻,更有鹁鸽挣、乌鸦挣、兔儿挣、狐狸挣、 猿猴挣、麻雀挣、乌沙挣、黄鹰挣、羊毛挣、长蛇挣、缠丝挣、哑叭挣、母猪挣、老 鼠挣、奔牛挣、海青挣、眠羊挣。他还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瘟疫不可先定方的主张, 首倡瘟疫统治八法。 从明代至清代,随着人们对温病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温病概念的逐渐明晰,其 内涵也不断扩大,与其有关的病证不断增多,甚至出现病证间混乱的局面。鉴于此, 许多医家开始按不同的方式对温病进行分类,当时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温 病发病季节不同分为:春温、夏热、秋暑、冬温、时行;同样,温疫按季节不同可分 为:春发温疫,夏发燥疫,秋发寒疫,冬发湿疫;按邪气性质不同分为:温病、湿病、 疫疠、疫毒、瘴;按发病经络不同分为:太阳温病、阳明温病、少阳温病、太阴温病、 少阴温病、厥阴温病;按发病症状又分为:飧泻、痃疟、咳嗽、痿厥、痢、痘、大头 天行、虾蟆瘟、疙瘩瘟等等。虽然这些分类方式不同,也有重复之处,但与金元时期 不同病证混乱的状态相比,已相对清晰。不同的分类方式就如同一条条绳索,将原本 散乱如珠的病证串连起来,使其更有条理、更具系统性,而病证之间的区别也变得较 为明晰。到了清中后期,温病的分类则更为详细,医家主要根据病邪的性质将温病分 为“温热类、“湿热类,、“温疫类”三大类、几十种不同的病证,这种分类方法较前 略为清晰合理。 明清时期温病理论迅速崛起和成熟,此时期温病概念方面的主要成就为:创“新 感温病”之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提出疠气学说,明确瘟疫的病因,并以 其发病症状命名了许多瘟疫;以温病做为多种热性病的总称,学术上自成体系;新病 名不断出现,对其因、机、证、治的论述丰富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 综上可见,温病病名概念的发展是在温病理论不断深入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历 了由从属到独立、由狭义到广义、由混乱到清晰的演变过程。而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 8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又是温病因、病机、病证、治则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温病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的 过程。随着温病病名的不断出现和细化,温病疾病鉴别也逐渐明晰,为温病理论体系 的丰富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2 温病病名相关的理论研究概况 2 1 温病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 温病包含多种疾病,温病医家在温病理论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为温病病名研究提 供补充,温病病名的研究也总是伴随着温病因、病机、病证、治则的研究而不断丰富。 肖培新口1 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研究,发现张锡纯认为伤寒统括温病,春温、风 温、和湿温是温病的3 种不同病证,认为张氏在明辨伤寒与温病概念的基础上将二者 结合,其治疗温病的见解独特。石显方等豫1 总结张锡纯对伏气温病的认识,认为温病的 形成不外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两个方面,且“伏气” 随三焦脂膜流动,乘虚而内归脏腑,待时而发;若一发病便呈现阳明热证,但并非都 是以“热”为主的表现,而且病证多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右关脉滑而有力 ,其治 扼守阳明,用白虎汤为主加减,疗效卓著,并开创了内伤温病的治疗新思路。朱定华口1 、 孙立h 1 通过对尚论后篇的研究,认为喻嘉言从病因、病机、i 临床表现、治则、治法、 方药各方面,为伏气温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苏中吴$ 1 等考据餐芝轩医集,总 结颜亦鲁对暑温的认识,即暑温系夏令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临床以阳明气 分大热为特征。暑邪易伤津气,化燥入营;又多兼湿,故治疗时须分清表里、气血、 湿燥。曾林陋3 总结石恩全对暑湿的认识,认为暑湿是夏季常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其 病因是外感暑热病邪,并对暑温入气分和暑温夹湿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周波h 1 等通过对叶天士医案的整理,发现叶天士治疗暑病的主要特点体现于治暑风、治暑热、 治暑湿、治伏暑等方面,并对这些暑病的证治进行了探讨。刘玉玮鹞1 通过对汝锡畴治 温阐要的点校考据,发现该书详细的介绍了春温、风温、风毒发颐、大头瘟、斑疹、 烂喉痧、瘟疫、暑症、伏暑、暑风、霍乱湿温、秋后晚发、冬温、温毒、温疟、寒疫 等各类温病的病因、证候、治疗原则及应用方剂,几乎囊括了温病中的主要病种,书 名“温病阐要”,确乎是实至名归。刘红艳四1 等对温病条辨中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 吴鞠通治疗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代表的温热类温病,上焦用清轻 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 补益为主。苏颖n 蚰等对熊立品治疫全书的医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及整理,认为治 疫全书明辨伤寒与瘟疫的概念。同时指出春温为冬不藏精,邪伤肾中精气,非邪藏 9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肌肤引发。刘兰林h 通过对外感温病篇的研究,认为陈平伯系统的阐发了风温的 因机证治,尤其对风温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 2 2 温病专病的研究 学者们在温病专病的研究中,对温病专病源流和其病因、病机、病证、治则不断 深入的研究过程中,对温病病名源流和内涵做了不断的补充。庄严n 2 1 等,从源流和初 起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春温应属伏邪温病范畴。吕文亮n 加从源流和正名两 个方面对湿热病、湿温、湿热证和湿热病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这些湿热相关概 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赵阳n 钉等人综合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著作的论述,对寒疫的 源流进行考辨。高飞n 匐通过对寒疫本义与沿革的阐述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把寒疫定义 为感受寒性疫邪所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包 来发刚根据历代医学文献,探讨痧病的演变历史得出,痧病最初是指沙虱引起的恙虫 病。后世医家由于在病因认识上存在分歧, 病病名多达百种以上,在深化痧病的同时, 加上采用根据症状命名痧病的方法,使痧 造成痧病与伤寒、杂病混淆的现象。杨金 生n j l 等根据古籍考证了痧的概念。胡智阗n 8 。等认为,春温所感受的病邪与季节气候条 件密切相关,初起以里热证为特征,且其发展和证治规律更合乎靠伏气步发病的辨证 施治,故从发病学及病因学角度考虑,春温当属伏气温病无疑。周丽雅n 卅油1 对春温和 暑温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并把春温的证型分为气分证治、营分与血分证治、热入心包 证治、热盛动风证治、热灼真阴证治、邪留阴分证治六个部分进行了辨证论治;把暑 温分为暑温本证证治、暑温兼证证治、暑温类证证治三个部分进行了辨证论治。何任拉 结合6 0 多年的临证经验,阐述了风温和湿温的病因、病机、病证、治则,并总结风温 和湿温的治疗体会。刘军啤1 分析了湿温的病名和早期证候特点,根据病症的性质对湿 温与温热进行区分,并针对判断湿温的依据和治法方药方面进行了阐述。王震河1 从 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等方对湿温病进行了详细阐述。吴国水叩对暑病的病名 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暑病与现代疾病病名互参,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属暑温范畴; 夏季热、钩端螺旋体病、夏季的急性胃肠炎属于暑湿范畴;流行性出血热、散发性病 毒性脑炎属于伏暑范畴,这些疾病温病病名的归属,对其临证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2 3 现代疫病的研究 今年来,全球范围气候变暖、人口增多、人类迁移流动性增大、环境污染、工作 及精神过度紧张、贫困等因素,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也导致病毒变异加快, 使得人类感染和发病几率增多。在世界范围内,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发生, 1 0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甚至严重流行。随着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出现,温病病名不断丰富。 2 0 0 3 年春天,s a r s 在我国的爆发,给医学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其在中医相应 研究范畴正属温病领域。此时,出现了大量结合s a r s 的温病研究,学者在温病古籍研 究的基础上,结合s a r s 的特点判断其归属或者对其命名。如曹洪欣涵1 教授认为,根据 s a r s 的发病、传播情况和患者的临床表现,s a r s 属中医“温疫”之范畴,病因是疫疠 之毒,病位在肺,其基本病机是热毒、湿毒、瘀毒壅阻肺络,耗伤气阴,甚则气脱阴 竭。仝小林啪1 教授认为,s a r s 的病位在肺,病性为毒,属于瘟疫范畴,具有极高的传 染性,将s a r s 命名为肺毒疫。王小平旧3 等认为,s a r s 系温病中之温疫,由疠气所致, 可归属春温,但s a r s 不等同于春温,应根据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不同而进行诊断。郝 建梅3 等认为,s a r s 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其传播“邪之所着, 有天受,有传染”,即病邪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其临床主要特点:大 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多:表现以热象偏重,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 窍等,又易化燥伤阴,应属温病学中“风温 范畴。 1 9 9 7 年,我国香港发生h 5 n 1 型人禽流感嘲。此后,先后在泰国、越南和欧洲等地 均有爆发。2 0 0 4 年2 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举行专家座谈会m 1 ,分析其发病原因、感染 途径及证候特点。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瘟疫 范畴,是感受时疫邪毒所引起的急性呼 吸道传染病。其病因多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有关。狄冠麟口玎等认为,根据其临床表 现、发病特点、传染性极强等特点,人禽流感应属中医瘟疫中的时行感冒范畴。聂广 等口2 1 认为,人禽流感好发于冬春二季,初起多见发热、畏寒、全身酸痛等肺卫表证, 故认为多为感受风热病邪所致。若肺卫之邪不解,顺传中焦脾胃,则多见阳明热盛之 证,如便秘。若邪热逆传心包,营血妄动,则必见神志异常。因此,从发病特点、致 病因素及传变规律来看,人禽流感与温病风温相似,可归入风温范畴。赵雯汹1 认为, 目前人禽流感还不属于瘟疫。根据目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情况看,有地域、发病季 节的差异,病人临床表现也不相同,故不同的人禽流感病毒致病应属于不同的温病。 1 9 9 7 年夏季发于香港的病例从中医角度看,应属暑温夹湿或暑湿证候;而2 0 0 3 年底、 2 0 0 4 年初发于越南和泰国的病例与中医的风温或春温相似。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该病多发于5 岁以下 儿童,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张雯等m 1 认为,根据手足口病的症状及 特点,在温病概念归属上,可将其归属温病理论的“温病、“湿温”、“湿毒 、“时疫 等范畴。认为该病的病因为夏季湿热蒸腾,风夹湿热时邪侵于肺卫,小儿内有脾胃湿 温病病名概念研究 热,复感湿热邪毒,湿热邪毒留滞,外窜肢末,上蒸于口及肌表而成。湿热邪毒是发 病的中心环节,其病变部位在肺脾,可涉及心脏。徐雯搿3 根据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 性,病性属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元管业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初级钳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春季安全行车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甘肃金昌市市直和县直教育系统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2030工业软件云化转型对制造业服务模式重构影响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与认证标准研究
- 安全知识考试题(消防安全演练方案设计)
- 无人机消防租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产营养与饲料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柳木原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食材配送服务方案投标方案【修订版】(技术标)
- JT-T-795-2011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 GB/T 43731-2024生物样本库中生物样本处理方法的确认和验证通用要求
- 食品行业的食品创新与新产品开发
-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841物理化学考研真题
- 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的施工工艺
- JJF 1334-2012混凝土裂缝宽度及深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 GB/T 4025-2010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指示器和操作器件的编码规则
- 大学学生转学(转入)申请表
- 角膜 角膜炎课件
- DL∕T 5440-2020 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