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具体自由的界限及实现.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具体自由的界限及实现.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具体自由的界限及实现.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具体自由的界限及实现.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具体自由的界限及实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on limits and realization of freedom candidate : huang yongxin major : marxist philosophy supervisor : associate professor li zhiga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p.r.china october, 201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学位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自由是什么,人为何追求自由,人能追求什么样的自由,人如何实现自由等, 是非常根本、又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后三个问题作一些尝试性探讨。 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与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发生关系,其中,人与自 然的关系表现为依赖、征服、天人协调;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机械唯物主义、历史 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他人的关系表现为实践、契约、伦理、孤立;与自身 的关系表现为挣扎与超越、异化与解放、理性与信仰。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中, 人受到了束缚,并产生了自由的理念。 由于自由本身是一个矛盾性的事物,人们不可能实现绝对的自由、纯粹的自由, 人们只能在其活动的某一领域实现具体的自由,如人在与自然、社会关系领域中的 主体自由,人在与他人关系领域中的社会自由,人在与自身关系领域中的个性自由。 同时,因为各领域有不同的特点,这些具体自由也有不同的定义、内涵、界限,然 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并在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出现界限错位或界限僵化, 导致自由幻相。 自由的实现要依靠一定的工具,不同领域中具体自由的实现则需要不同的工具。 其中主体自由的实现依靠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自由的实现依靠制度工具的改善, 个性自由的实现依靠生命工具的完善。当然,也不能孤立的依靠三种工具,这样又 会因为僵化而导致新的自由幻相,还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使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 由。 关键词:关键词: 自由 束缚 界限 工具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 questions about freedom, such as what is freedom, why people purchase freedom, which kind of freedom are we purchasing and how can people gain freedom, are very essential and complicated. this thesis has some tentative research about the last three questions. living in the world, people are inevitable to have som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ature, the society, other persons and themselves. to b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nature is dependence, conquest and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society is mechan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ide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others manifests practice, agreement, ethics and sepa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mselves manifests struggle and transcendence, alienation and liberation, as well as reason and faith. due to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people are constrained and arouse the ideal of freedom. freedom, in itself, is of contradiction. people cannot achieve absolute freedom, and what they can gain is specific freedom in a specific fiend, such as the initiative when people are facing 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the social freedom of interrelationship, and the right of individual freedom. meanwhile, the above freedom has different definition, intension and limit by different fiend, but in reality, people are easy to be confused and illusion of freedom comes into being. tools are essential to realize freedom, and different tools are needed in different fields in order to avoid illusion of freedom. the realization of initiative depends on progress of production equipment, whil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reedom needs improvement of regime, while individual freedom needs better lives. the three tools should not be isolated; otherwise, there will be new illusions of freedom. hence, we should combine the three tools in order to achieve real freedom. key words: freedom, constraint, limit, tool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i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iii 1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 1 1.2 国内外自由理论研究综述 . 2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2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4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6 1.3.1 研究方法 . 6 1.3.2 创新点 . 6 2 人的四大束缚 . 7 2.1 人与自然关系的束缚 . 7 2.2 人与社会关系的束缚 . 8 2.3 人与他人关系的束缚 . 9 2.4 人与自身关系的束缚 . 11 3 具体自由的界限 . 13 3.1 各领域具体自由的定义 . 13 3.1.1 主体自由的定义 . 13 3.1.2 社会自由的定义 . 14 3.1.3 个性自由的定义 . 15 3.2 各领域具体自由的界限 . 16 3.2.1 主体自由的界限客观规定 . 16 3.2.2 社会自由的界限他人限定 . 18 3.2.3 个性自由的界限自我设定 . 1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v 3.3 界限错位及僵化导致的自由幻相 . 19 3.3.1 界限错位导致的自由幻相 . 19 3.3.2 界限僵化导致的自由幻相 . 21 4 具体自由的实现途径 . 23 4.1 主体自由的实现生产工具的进步 . 23 4.1.1 生产力与生产工具 . 23 4.1.2 生产工具与主体自由 . 24 4.2 社会自由的实现制度工具的改善 . 25 4.2.1 生产关系与制度工具 . 25 4.2.2 制度工具与社会自由 . 26 4.3 个性自由的实现生命工具的完善 . 29 4.3.1 人的属性与生命工具 . 29 4.3.2 生命工具与个性自由 . 29 4.4 三种工具的综合使用 . 31 结语 . 33 致谢 . 34 参考文献 . 3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选题背景与目的 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古代很早就 有关于自由的说法,如庄子的逍遥游中有大量的自由思想,汉代郑玄的礼 仪中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晋代袁宏的后汉纪灵帝纪中中有“今方 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 ”唐代刘商的胡笳十八拍之七 中有“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 ”这些主要表达了希望不受限制和约 束之意。 西方的自由思想更是数不胜数, 它们主要指摆脱强制、 束缚, 获得解放, 如 liberty 和 freedom,从词源上看,都具有此意。 但是,由于自由本身具有矛盾性,如巴德里克亨利所说的, “自由!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 ” 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罗兰夫人,被送上断头台前,却留 下了这句名言, “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 人们虽然一直在理 论与实践方面对自由进行探索,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思想家,给出了无数的 答案,自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依然是个难以言说的问题。康德认为一般人对自 由的了解,其实是非常糊涂、非常鲁莽、自以为是的了解,他把“意志自由、灵 魂不朽、上帝存在”三者放在本体界,认为人的纯理性是无法探讨的。黑格尔则 认为, “一般所谓自由这个名词,本身是不确定的,笼统含混的名词;并且,它 虽然代表最高无上的成熟,却可以引起无限的误解、混淆、错误,并且造成一切 想象得到的越轨行动。 ” 因此,本文不打算对自由概念本身进行探讨,而尝试对 它的其它方面进行追问。 首先,人为何要追求自由。约束是自由之母,人们之所以会追求某个领域的 自由,就是因为人们在这里感觉到束缚,如果感觉不到束缚,也就不会产生渴求 源于苏格兰裔美国人巴德里克 亨利 1775 年 3 月 23 日于殖民地维吉尼亚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o liberty, liberty, how many crimes are committed in the name!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5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自由的意识和行为,所以,感觉约束是产生自由的前提。而人在现实生活中与哪 些对象发生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受到什么束缚,这将是本文要探讨的。 其次,人追求什么样的自由。当人们追求自由时,不能是纯粹的、抽象的自 由,而必须是在各领域中具体的自由。但是这些具体的自由是什么呢,人们如何 认识、如何定义它呢;同时,具体自由的实现不可能为所欲为,想做啥就做啥, 它有自己的界限,而不同领域自由的界限是什么,它们有何标准,如何判定呢;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此不清楚,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界 限的错位及僵化而导致虚幻的自由,人们如何避免呢,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 再次,人如何实现具体自由。各领域中人们受到不同的束缚,摆脱这些束缚 要运用不同的工具,如生产工具、制度工具、生命工具等,这些工具的具体内涵 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可以实现各领域的自由,还有它们并不是完 全孤立的,如何综合运用它们呢,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 1.2 国内外自由理论研究综述国内外自由理论研究综述 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产生的自由思想十分丰富,出现了无数的学派和代表 人物。自由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从国内外关于自由问题研究的进 展来看,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1.2.1 国外研究成果国外研究成果 (1)对自由概念的研究 对自由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国外的学者在这面研究的成果 颇多。特别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到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自由理论得到空前发展, 有从政治、哲学、法律、功利等各个角度的定义。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把自 由看成是人的一种权利,认为自由权利是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用自己 的力量去保全自己天性的自由。斯宾诺莎则在其伦理学中集中阐述了自由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必然的关系,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 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 ”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把自 由看成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拥有这种能力,就可以按照他自己心理的选择和 指导,去思想或不思想,运动或不运动,这样他就是自由的。康德认为自由只是 一种观念和理想,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实现的,最终把这种美好愿望推到了“彼 岸世界” 。黑格尔则认为“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而依赖一 种内容,这内容就是我自己。 ” 密尔是功利主义自由观的代表,认为自由是按照 人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他们自己好处的行为。 (2)自由现代意义的研究 到现代,自由理论一般依据伯林的划分,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negative)和 积极自由(positive)两种, 伯林的自由理论对当代西方自由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过去 30 余年自由理论的发展基本是在伯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框 架中展开的。比如昆廷斯金纳从历史传统的角度,通过对古典共和主义思想家 的重新解读,对共和主义者所倡导的自由就是积极自由这一传统观点进行批判, 认为他们所倡导的自由其实是消极自由或个人自由 。杰拉尔德麦卡勒姆则对 伯林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这两种自由的区别并不是清晰明 确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建立在一种严重的概念混淆的基础上,因此,他 提出应把自由看做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 当然,也有从其它角度进行研究的, 比如汉娜皮特金就从词源学、概念史等方面详细解释了来自日耳曼语和拉丁语 的“freedom”及“liberty”这两个术语的历史渊源和变化过程,极大地丰富了人 们对于西方传统自由观念的认识。 荷兰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5 英昆廷斯金纳政治自由的悖论,柴宝勇译j 转引自应奇、刘训练第三种自由m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6:110 美杰拉尔德麦卡勒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李丽红译j 转引自应奇、刘训练:第三种自由 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1.2.2 国内研究成果国内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关于自由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研究的内容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向: (1)先秦时期老庄的自由思想研究 老庄可以说是中国自由思想的源头,几千年来,无数人对其进行研究解读、 归纳其自由思想体系,现在依然如此。如陈阳全将庄子的自由思想归纳为四条, 人生得道始自由、天放本真是自由、人欲自律才自由、以及治世人生有自由,并 得出通向自由之门的路径,无为而无不为。 梁恒则认为,庄子的哲学以安命论 为基础,以齐物论为起点与归宿之间的桥梁,以“体道论”为实现其最高境界的 途径,最终达到人生的逍遥境界,即超越困境而达到心灵的绝对自由。 (2)近代严复自由思想研究 严复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自由理论研究者之一, 他广泛的翻译介绍西方的自 由理论,并在遵循其原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中国当时自由的启 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对他自由思想的研究也非常广泛。如夏忠龙认为严复极 力提倡自由时,又特别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及奉献精神,并且指出了自由的获得 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关系, 这样将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同公民个体的现代化之间进行 了有机的结合 。郭道晖则认为严复早期的自由思想并不是以儒家伦理和以国家 权力为本位的,而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同时兼顾到“国群” ,这颠覆了人们传 统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研究,是近代人们研究的重点,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 穷。如于晓凤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 的角度出发,抓住自由的主体和实践这两个重要问题,对人的自由作出了客观科 陈阳全简论庄子的自由观j 求索,2004(3) 梁恒庄子的自由观二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 甘肃理论学刊,2005(2) 夏忠龙传承与超越严复自由观理论意义探微j 学术交流,2005(8) 郭道晖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先知严复自由观的法理解读j 中国法学,2006 年(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学的解释, 阐明了自由是社会中的人在客观实践基础上实现的主客体的统一。 曾 宇辉则指出,马克思以前人的自由思想成果为基础,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第 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与以往唯心主义思想家根本不同的自 由理念,揭示了自由的内涵,同时指出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 指导意义 。 (4)对自由理论本身的研究 自由理论本身既是一个复杂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近年来人们通过各 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如张金华在自由论一书中,阐发了哲学上的自由与政 治自由的差别性与统一性,论述了自由与主体能力的关系,并对自由与社会、个 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贾高建在三维自由论一书中, 从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 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人与自身的关系三个视角, 分别探讨了主体自由、社会自由、个性自由,对它们各自的特殊规定及其实质, 它们的现实基础、实现条件、相对界限、历史过程以及其他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 了分析,揭示出三维自由之间的相互联结和统一关系,并对自由实现的统一过程 进行了综合考察。 总而言之,目前学术界对自由的研究,要么对自由本身进行定义,分类,然 后在此基础上,与政治、经济、法律等相联系,分析具体领域里的自由;要么对 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自由思想进行解读分析,比如对老庄、严复、马克思等人 的自由思想解读, 这样虽然可以得到巨大的启发, 并以此构建新的自由思想体系, 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但这样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使人的思想束缚在一定的范 围之内。而人为什么要追求自由,能追求什么样的自由,怎样实现自由这几个问 题却一直没有得到非常充分的解答,自由理论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于晓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浅析j 教学与研究,2004(12) 曾宇辉马克思的自由观j 政治学研究,2005(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分类法、归纳演绎法。 1、文献法,针对论文的选题和大纲的确定,笔者有针对性的查找了大量相 关的文献资料,包括著作和期刊等。 2、分类法,自由范畴涉及的领域和方面较多,在把握自由范畴的各方面特 殊规定时,运用了相应的分类方法。 3、归纳演绎法,在众多的文献中,相关研究大多是零零散散或侧重点不同, 没有形成全面化、体系化,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演绎。 1.3.2 创新点创新点 1、目前理论界对自由的相关问题研究不系统,不深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通过对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身关系的解读, 从人为何追求自由、 追求什么样的自由、如何实现自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 自由的真义。 2、自由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而不是抽象的、天赋的、形而上 学的,对于自由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抽象的、价值的层面;而且哲学的任务不只是 认识世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延伸到现实层面,通过对于 具体自由的分析, 揭示当前自由现实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合理实现自由。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2 人的四大束缚人的四大束缚 劳动产生了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产生 相互作用,在这过程中,人产生主体意识。在对象化的世界中,人被他物束缚; 当人反思自身,把自身当作对象化的物体时,人被自身束缚。 2.1 人与自然关系的束缚人与自然关系的束缚 人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自然是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与自 然的矛盾是人类首先碰到并需要解决的矛盾。一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 三种形式:依赖、征服、天人协调。 在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环境恶劣,人在与自然 的交往中,总是处于弱势,依赖于自然界,被自然界支配,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 一种完全异己,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她的关系 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畜牲一样,服从他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 然界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 。 但是,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并非只有依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对 自然界的认识逐渐全面、深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不再 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完全服从、依赖于自然,而是有意识的去适应、改造自然。 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界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人类每取得一个胜利,就增添一份控制自然的信心。人在自然界面前站起来了, 不再是“听天由命” ,而是“人定胜天” 。如弗郎西斯 培根曾说, “人在自然面前 并不是无所作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 ” 他认为可以通过实验 解剖,从而认识和控制自然,从面达到利用自然的目的。 而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关于天人协调的思想,如易经明确表达过天人协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4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调的思想,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 物而不遗。 ”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是说,人应该体会天地变化 之道,裁制和调节自然规律的作用。人可以制约天地的变化,但是不能超过一定 的限度,要协助万物普遍地生长而没有遗漏。在自然变化之前就要进行引导,而 在自然变化之后又要适应其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对自然界的依赖逐渐减少,但对自然界的征服,又引 来自然界的报复,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趋于枯竭、能源危机加剧、土地侵蚀扩 大、人口急剧膨胀等。而天人协调,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依然要尊重 自然客观规律,人类的生存发展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吗? 2.2 人与社会关系的束缚人与社会关系的束缚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社会的角 度出发,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对人产生影响,人离不开社会;从人的角度 出发,人通过自己的需要、利益、理性、劳动对社会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社会 离不开人。对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人统一于社会,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的影响,打上社会的烙印。如法国唯物主 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的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性格、 道德和才能是受他生活中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习俗、教育等上层建筑的影响 和制约的。 “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式变化的,一些不同的 统治轮流给予一个民族以高尚的或卑下的,坚定的或轻浮的,勇敢的或怯懦的性 格。 ” 这样,他片面地认为社会决定一切,而忽视了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陷入 易传象传 易传系辞上 易传文言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0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了机械唯物主义。 如果环境决定人,环境又是什么决定的呢?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们总是怀着 一定的意识和目的去活动,而这些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创 造了人类社会的环境。于是有人认为环境是由人的意识和目的决定的,在实际活 动中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见,特别是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意见,对社会环境 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环境。这样,他们提出“意见决定一切” , “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个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 否定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因而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认为,社会 关系不是从来就有或固定不变的,它是人们生产活动的产物,人们在生产呢子、 麻布或丝绸时, “人们还按照自己的生产力而生产出他们在其中生产呢子和麻布 的社会关系。 ” 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 面,人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产劳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说明人既有受 动性也有能动性,人在社会发展中是一身二任的,马克思把人的这种辩证特点形 象的描述为人们既是本身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物。这样,既承认人对社 会的依赖,又肯定人的能动作用,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不管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还是“意见支配世界” , 抑或是 “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 ,人能完全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吗? 2.3 人与他人关系的束缚人与他人关系的束缚 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作为群体, 又总是以个体的人为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摆到人们的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实践、契约、伦理、孤立。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 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实践就成 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是整个社会关系生成、演进的基础和根据。社会不是作为 给定的、现成的结构强加于人的生存之中,而是从个人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产 生的。没有实践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也不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 劳动始终是社会性的劳动,因而进行劳动的人也只能是社会性的人,不是人的本 性决定劳动的社会性,相反是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人的本性。马克思基于这个观点 批评了卢梭关于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契约论。 在 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实践关系。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则从人的本性出发, 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的起源问题 加以说明。他们认为,由于人有理性,是群居动物,因而要实现社会的自由,必 须寻求和建立一种使大家都能平等和自由的政治、法律制度,即社会中每个人在 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共同体,即 国家,由它来保卫大家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并以每个人的共同意志作为法律。这 样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除了受法律的管束外,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在这里 人与人之间是契约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一体的社会,国家形态以家族和宗族政权的形式出现, 国只是家的扩大。因此它把血缘亲属关系与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相结合,用宗 法组织来管理国家,它的稳定有一套伦理道德制度。如忠孝仁义的观念,三纲五 常的观念,其中“孝”的观念,其实质就是下辈对长辈的服从,个体对家庭的责 任,这种责任和义务的核心是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关系。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主要是 伦理道德关系。 人的本质是什么, 现代西方哲学从反传统理性主义出发,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 人是 “孤独的人” , 真正的存在是 “个人的存在” 。 比如海德格尔否定人的社会性, 认为社会关系会使人丧失个性。在他看来, “此在”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可能性, 人凭籍可能性来 “选择” 自身, 人们的存在互不相同, 总是 “你的在” , “我的在” ,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但是人不能不跟他人打交道,不能不跟他人发生联系,于是他称这种联系为“共 在” 。处于“共在”中的人已是“非本真的存在” ,而变成了“世人”或“变通人” , “世人”实际上是“无此人” ,成了“中性的东西” , “此人”或人的本质被掩盖 了,丧失了个性。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孤立的关系。 在社会化的生产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复杂多变的想互关系,其中包含着 众多的束缚因素。人能完全摆脱这些束缚吗? 2.4 人与自身关系的束缚人与自身关系的束缚 人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与自身的关系就 是人在活动中对于自身的不同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挣扎与超越、异化与 解放、理性与信仰。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因此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过程,有生、老、病、死,人必须对生命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必须去寻求生 存矛盾的更好的解决办法,寻求与自然、他人以及自身相统一的更高形式。 ” 生 命就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挣扎与冲动,生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痛苦” , 不管他 是谁,不管他拥有什么,生命最终都要走向“死亡” 。尼采认为,不仅上帝死了, 人最终也要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层面的“人”“超人” 。他认为,以前 的一切生物都会创造出某种东西来超越自己,同样,人也是必然要被超越的,人 只不过是架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社会属性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同时出现了分工和 交换,这样不可避免的引起了私有制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资 本与劳动者“三分离” ,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所剩惟一的东西,即自己本身的劳 动力,从而劳动力也变成商品,这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异化现象。首先是工人 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使工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条件, 无法用于工人自身的发展; 美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2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其次是工人的劳动活动本身异化,劳动本应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里却成了强制 性劳动;再次是人与自己的“类特性”相异化,劳动本应是人的类特性,这里却 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最后是人与人相异化,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成为一 种对立的关系。异化现象是对人的自由生存本质的对抗,只要异化现象存在,人 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自由是对异化的扬弃,只有扬弃异化,人和对象化世界 才能同时获得解放。 在精神属性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