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雩芹的精神支柱 中文摘要 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毕生心血写成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 上最灿烂的篇章之一。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其作者曹雪芹的研究就没有间断 过,从王国维到刘心武,每一代读者都解读出不同的“红楼世界”,并且关于曹雪 芹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北京成立“曹雪芹研究会,并出版了专刊曹学论丛, “曹学”同“红学 一样俨然成为一门学问,一大批学者致力于“曹学 ,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 本文在现有“曹学和曹雪芹思想研究基础之上,试图用人生视角探讨曹雪 芹的精神支柱。围绕“怎样活 这个话题展开论述,曹雪芹面对家破人亡的惨淡 人生,是怎么样的心态支撑他活下去? 活下去做什么? 支撑他十年如一日地创作 红楼梦的支柱是什么? 他倾注全部心血铸成的红楼梦巨著传达了怎样的 思想? 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一层层地剖析论证,探寻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曹雪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的家园,在儒释 道思想中实现精神的安慰与解脱;同时曹雪芹受到明清时期“以情反理”思潮的 影响,以“情 来超越狭隘的理;以“情 来排遣孤独;以“情 来突破生命的 有限达到生命的无限;以“情来化解人生的矛盾与痛苦。曹雪芹把对现实的失 望,对理想的追求等这些心情灌注在红楼梦当中,描绘出一个充满“情”的 艺术世界。王蒙曾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因为它 融入曹雪芹对人生太多的思考。曹雪芹希望在建构的艺术王国中实现理想,在对 情的执着与追求中,来实现精神家园的回归。然而作者又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理 想王国在当时社会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才有了这“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的 悲剧著作,才有了他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才给予我们无穷的回味。这是中国知 识分子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再次寻觅。 关键词:曹雪芹精神支柱儒释道情执着与追求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a ox u e q i ni sag r e a tw m e r 1 kd r e a mo fr e dm a i l s i o n si so n e0 ft l l e 删) s t b r i l l i a n tc k l p t e r si 1 1c l l i m r e s e a r c l l i n ga b o u tc a 0x u e q i ni sn o tc o n t i n u o u s ,s i l l c et h e d r e 锄o fr e dm a i l s i o i l si sc o i l l i n g f r o mw 抽gg u o w e it 0l i ux i n w u e a c hr e a d e ro f d i 妇f e r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 sh 嬲d i 虢r e mu n d e r s t a l l d i n g sa b o u t1 1 1 ed r e 锄o fr e dm a i l s i o i l s s o ,t l l er e s e a r c ha b o mc a 0x u e q mi sa l s ou n c e a s i n g l 弦t h ea c t l i e v e m e n t so fr e s e a r c h d b o u tc x u e q i ni se m e r g es i n c et h en e we r a ”c a ox u e q i i ls e m i n 盯”h 嬲b e e n e s t a b l i s h e di i lb e i ! i i n 氍a n dt h ec a o x u ej 0 啪a j sw e r e p u b l i s h e da j s o ”c a o x u e ”h 勰 b e c o m eas u b j e c t 蠲”r e d ”p e r e m p t o r y al a 唱en u m b e r o fs c h o l a r sd e v o t e dm e m s e l v e s t 0 ”c a 0 x u e ”,l l a _ v i n gm a d eg r e a ta c l l i e v e m e n t s ,e s p e c i a l l y0 nt l l em o u g h to fc a o x u e q i n 1 1 1 i sp a p e ri sc r e a t i v e do nt 1 1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a o x u e ”a r l d ”缸l em o u g h to fc a o x u e q i n ”,i i lo r d e rt or e s e a r c h 吐l es p i r i t i l a lp i l l a ro fc a o ) ( u e q i l l w ed i s c u s s e do nt | 1 i s t o p i c ”h o wt 0l i v e ? f a c i n g 恤h u g ed e s t m c t i o n ,w m i s 廿l e 枷t u d eo fc a 0x u e q i n ? w h a ts u p p o r tl l i mt 0w i t et h i sn o v e l si na l o n gt i m e ? a n d ,w t 试i st h en l o u g h t so f l k d r e 锄o fr e dm 觚s i o n sf o u l l m i o n ? r h i s 硼g u m e n t 衄j oa i l a l y s i st 1 1 es p i r i t u a lp i l l a ro f c a o :妣q i na r o u i l dt h i ss e r i e so fp r o b l e m s c a ox u e q i n 、嬲k n o w l e d g e da i l dt a l e n t e d o no n e1 1 a n d ,h e 、硒1 0 0 k i n gf o rs p i r i t a l h o m e si n 缸a d i t i o n 甜c u l t u r e 。i i lc o h c i a l l i s m ,b u d d l l i s ma 工1 dt a o i s m ;o n 廿1 eo 也e rh a i l d , c a 0x u e q i i lw a sa 艉c t e db ya c a d e m i c 仃e n do f f e e l i n ga g a i n s td a i l i e ”w ec 趾u s e f e e l i n gt 0 仃a n s c e n dm en a r r o 、o f t 量l em o m l ,t 0f i ut h el o n e l i n e s s ,t ob r e a kt l l el i i l l i t e dl i f e t 0t h el h i l i t l e s sl i f e ,t os o l v et l l ec o n l 谢i c t i o nb e t 、e e np e o p l e t i l ed r e 甜no fr e d m a n s i o i l si s 觚a nw o d dm l l i n go ff e e l i n g ,t t l i c hi sc a ox u e q i i l sd r e 锄s w a n gm e n g h 鹊s a i dt h ed r e 锄o fr e dm a n s i o i 塔i sa 丘e ea n dp e r s i s t e mb o o k ,b e c a 呱沁“w a s 触l i n go ft o om u c ht l l i i l l 【i n g sf o r l i f e h o w e v e r ,m ea u 吐1 0 rc l e 砌yr e a l i z e d “si s 恤 i d e a lr e a h n ,w l l i c hi sn o ta c l l i e v e d h e n c e1 1 l ed r c 锄o fr c dm a n s i o i l si sa 仃a g e d y , w 1 1 i c he x p r e s s 廿l ea u t h o r st t l i n l ( i n 星r sa b o u tl i f e ,觚d 西v eu sc n d l e s sa | k 曛a s t e t 1 l i si st l l e m _ d e p t he x p l o 馏t i o nt 01 0 0 kf o r 吐l es p i r i th o m ef o rc l l i l l e s ei m e l l e m 谢sa g a i n k e y w o r d s :c a 0x u e q i i l ;s p i r i t i l a lp i l l a r ;c o n 如c i a i l i s m ,b u d d l l i s ma 1 1 d7 i s m ;f e e l i n g , p e r s i s t e n t 趾dp u r s u i t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袁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克作者) 釜名_ 至益旦虽豳 一7l ,一_ 2 0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住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雌采取影印、缩印、扫描乖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拯凹凹 j 一o 2 0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二= 2 氢唑 2 0年月 臼 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一、引言 ( 一) 曹雪芹研究现状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王蒙说:“红楼梦就是人生,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次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 年。 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因为红楼梦中融 入曹雪芹对人生太多的思考。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其作者曹雪芹的研究就 没有间断过,在“红学 研究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曹学”研究也必然的诞生了。 “曹学是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研究,包括曹雪芹的家世、身世、思想、 作为、创作、交友等方面。 “曹学 与“红学 两者互相包容、不可分割,前 者是后者研究的基础,关于红楼梦的科学研究也是从曹雪芹的家世研究开始 的。曹雪芹研究比其他作家研究艰难,是因为关于曹雪芹的直接记载资料很少, 现在留传下来的只有红楼梦前八十回稿、曹雪芹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 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以及后来发现的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 盛残文。“曹学 研究者只能根据曹雪芹生前朋友,比如敦诚、敦敏、张宣居、 明义、裕瑞等的诗词中的有关描述,明清档案中发现的关于曹家的记载,以及脂 砚斋在红楼梦批语中透漏出来的信息来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祖籍以及 创作情况,这都是曹雪芹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1 9 2 1 年胡适发表的( 红楼梦) 考证对曹雪芹生平作了初步考察,提出红 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是曹雪芹在家道衰败贫困之中所做。随后周汝昌的( 红 楼梦) 新证、曹雪芹小传和曹雪芹新传,纠正了胡适考证的弊端,并对曹 雪芹生活的年代做了细致的考证,有助于我们了解曹雪芹的思想和创作;冯其庸 。王蒙 序f l 咽,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l 页 。王蒙 序口v i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l 页 冯其庸曹学叙论【j 】,红楼梦学刊,1 9 9 1 年,第4 期 西吴恩裕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j 】,文物,1 9 7 3 年,第2 期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朱淡文的红楼梦论源用专章对曹雪芹生平作了基础性 研究;吴恩裕的有关曹雪芹八种、曹雪芹的故事、有关曹雪芹十种等专 著,在考证的基础上搜集大量关于曹雪芹的民间传说,从而丰富了曹雪芹的形象, 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新时期以来对于曹雪芹的研究随着“红学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北京成立了“曹雪芹研究会 ,并出版了专刊曹学论丛,“曹学 同 “红学 一样俨然已经成为一门学问。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回答观众提出的“曹学发展前景 这个问题时说,“曹 学中最具有潜力和前景的应该是关于曹雪芹思想的探讨。因为曹雪芹通古博今, 深厚的中华文化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思想源泉。因而“曹学研究不能脱 离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曹雪芹思想的探讨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再一 次研究。关于曹雪芹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学家胥惠民把2 0 世 纪以来关于曹雪芹思想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 0 世纪前半期,以 王国维的 评论为标志,随后涛每发表的读王国维先生 之后,认为红楼梦之价值,不在解脱,而在言情;其价值不在造成“无的 世界”,而在造成“情的世界 ,涛每对红楼梦思想的精炼概括超越王国维的 论述。这一时期还有王家械的红楼梦之思想、李辰冬的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哲 学等文章,初步探讨曹雪芹思想,然而这个时期的研究还缺乏准确性与深刻性。 第二阶段是5 0 、6 0 年代,这个阶段的红学研究没有摆脱历史局限,红学家们主要 以阶级斗争的眼光来分析曹雪芹的精神世界,在关于曹雪芹思想这个问题上,主 要有“市民说、“农民说 、“地主阶级叛逆说 。第三阶段是从7 0 、8 0 年代至今, 曹雪芹的世界观、哲学观、人生观、社会史观、美学观、艺术观等都得到了广泛 研究。 ( 二) 已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随着时代变化而常谈常新。一大批红学家在现有资料 。胥惠民二十世纪营雪芹研究综述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l 期 2 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基础上,孜孜不倦地钻研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思想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新世纪以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对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精神 世界进行了重新阐释,对于曹雪芹的理解与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冯其庸的千古 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认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时已具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梅海林的 哲学精神,是第一部系 统研究红楼梦哲学思想的专著;刘上生的走进曹雪芹叫红楼梦 心理新 诠从心理分析角度探讨曹雪芹;李广柏的曹雪芹评传,全面论述了曹雪芹的 思想、创作和历史贡献,同时对他的家世、身世、人格精神和感情世界作了系统 的考证。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周绍良的红楼梦研究论集,以及端木蕻良 的三卷本长篇小说曹雪芹全面描述了曹雪芹的成长、著书和家庭衰败过程;何 处是归程从 看曹雪芹对生命家园的探讨指出了“寻找生命家园 这个主题:现实的遭遇刺激着文学家们敏感的神经,使他们最先感受到人类内心 丧失精神归宿的痛苦,并试着寻求走出痛苦之路。曹雪芹虽然最后把人类置于虚 无缥缈的无家可归的境地,然而又不自觉地对人类的真善美进行歌颂与赞扬,对 现实认识更加深刻。 期刊网上有相关文章6 0 多篇,其中重要的有王全福的试论曹雪芹的世界观、 徐子余的曹雪芹哲学思想、端木蕻良的曹雪芹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学 术论文红楼梦的主旨与创作心态、曹雪芹的创作苦境及其文化意义等多侧 重研究创作心态;论曹雪芹的哲学思想这篇论文写到曹雪芹对儒、道哲学思想 的继承与扬弃;论曹雪芹的情禅思想为曹雪芹思想研究开辟了情感美学的新境 界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以上论文多是围绕着红楼梦主旨来讨论作者的创作心态、世界观、 哲学思想、价值取向、人生观、幸福观等;或者是用曹雪芹的哲学思想来分析红 楼梦的精神内涵;或者从曹雪芹生平事迹来对其性格、思想进行探讨。新时期, 虽有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缺乏与具体语境的联系,而有套用的痕迹。曹雪 芹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他的内心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是面对人生困境,他的精 3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神世界起了怎样的变化? 是哪些思想元素支撑曹雪芹抗拒绝望? 曹雪芹的精神归 宿指在何方? 我们还得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 ( 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立意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曹雪芹的精神支柱,因此,属于曹雪芹思 想研究的范畴。关于曹雪芹的研究是个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关于曹雪芹的记 载资料很有限;另一方面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已有很多人对曹雪芹以及红楼梦 作了研究,论文要有新意,必须在继承、消化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视角, 从研究方法上实现创新。 本论文从人生视角进一步剖析曹雪芹的精神内核,围绕着“怎样活这个话 题展开论述。面对家破人亡,曹雪芹是怎样的心态? 活下去的支撑是什么? 他十 年如一日地创作红楼梦的动力是什么? 就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剖析。 再采用“知其人论其书 的方法,在前人对曹雪芹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曹雪芹生 前朋友留下来的作品资料,结合曹雪芹的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和特殊 的家世遭遇等来寻觅曹雪芹的心路历程。结合细读方法,在细读红楼梦基础 之上,使作家研究与作品研究结合起来,从红楼梦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结 构安排等方面来推测作者的思想,这样才能避免曹雪芹研究与红楼梦研究分 离开来的弊端。 面对家破人亡的苦难,曹雪芹一方面在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寻找解脱,另一 方面又客观地认识到事物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生很多事情无法左右,唯 一可以成为精神寄托的只能是“情 ,“情 能超越生死,突破有限到达无限。正 是对“情的执着与留恋,使曹雪芹不顾世俗羁绊,走出一条“不良不肖 之路, 在红楼梦中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们通过对曹雪芹精神世界的分析,来窥 探中国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寻觅过程,从而希望引起当代人对人生归宿的再思 考。 4 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二、曹雪芹的心路历程 每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都是由许多不同因素综合促成的,但每经历一件事情 都会使精神世界发生变化。因而,我们在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时,有必要对其生 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事迹作一番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其思想形成发 展的内在脉络。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居住地、家庭背景等情况虽然只能从他生 前朋友留下来的诗句,以及传闻中知道,但是学术界对于曹雪芹的大概生活经历, 对于曹雪芹的精神历程的看法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 一) 良好的启蒙教育 曹雪芹,名霈,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从 曹雪芹的曾祖父起,他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曹雪芹的童年时 代是在富裕的江宁织造署度过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学者和文人。曹雪 芹从小在这样“诗礼之家”成长,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曹雪芹才华横溢, “上自诗词文赋,琴理书趣,下至医卜星相,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 肯綮”。 “曹雪芹接受了从诗经、楚辞、左传、庄子以来的思想文化 传统,他是小说家,又是诗人、画家,并精通园林艺术、戏曲艺术以及传统文化 的广阔领域。 深厚的文化涵养、博学深刻的思想使曹雪芹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 加深入地思考。 ( 二) 坎坷的北京生活 雍正六年( 1 7 2 8 年) 曹雪芹父辈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十二、三岁的曹 雪芹随家人离开富裕的江南,来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的十七间平房 。周汝昌江宁织造与曹家 m 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 。杨兴让红楼梦研究 m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页 李广柏曹雪芹评传 m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9 页 5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里。周汝昌认为曹雪芹随家迁到北京时才四岁,到“乾隆四年( 1 7 3 9 ) 家庭遭到又一 次重大变故,陷于日益贫困之中,曹雪芹才最终结束他“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 肥之日 的生活。曹雪芹亲历家道衰败,从富贵子弟沦落到贫困潦倒的地步,世 事的变迁深深刺激着曹雪芹的心灵,使他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其精神世界必然产 生很大波澜。人如社会关系网上的一个点,每一次外在遭遇都会影响到人的深层 心理结构,就像大海上扔下一块石头,在海面产生涟漪一般。家世变故正如一块 很大的山石撞击在曹雪芹本来很安逸的心灵湖面上,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巨大的生活落差,对曹雪芹的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打击,使他的思想更加复杂: 有对遭遇的忿忿不平,有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有随 性而为的潇洒。在北京的日子使曹雪芹接触到下层老百姓朴实、艰难的生活,这 开阔了曹雪芹的视野。总之,这一时期曹雪芹的心理是由多重矛盾因素构成的张 力场,其精神世界是多层面的。 曹雪芹为养家糊口,先在内务府做短时期的堂主事,乾隆十三年前后到右翼宗 学当差,结识敦诚、敦敏兄弟。据记载乾隆十五、六年曹雪芹离开右翼宗学,从 此生活境况越来越差,还有短时间寄食于人的日子。传说他曾几次搬家,最后定 居在自家疃,过着“著书黄叶村 的生活。这里的“黄叶村 即北京西山地区。 据资料记载,曹雪芹在西山生活时,虽然过着“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的艰难生活,但行为依然放荡不羁,随性而为。我们从“曹子大笑称快哉! 击 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 苍波凉。诗句中可以看到曹雪芹性格豪爽、善饮健谈的洒脱。曹雪芹才华横溢, 具有诗人的风貌,常和朋辈诗酒往还,现在只留下“白傅诗灵应喜甚,空教蛮素 鬼排场”两句诗。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曹雪芹 还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 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 可见他画石头时抒发了胸中的郁积。 。吴恩裕曹雪芹从考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 。敦诚佩刀质酒歌转引至一粟著红楼梦资料汇编 m ,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一页 敦诚寄怀曹雪芹( 沾) 转引至一粟著 红楼梦资料汇编 m ,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一页 6 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敦诚赠曹芹圃“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 楼梦旧家。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酩酌白 眼斜。表现出曹雪芹桀骜不驯,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吏部侍郎董邦达欣赏曹雪芹的绘画艺术,邀请曹雪芹去皇 帝的花苑服务,而曹雪芹拒绝了这个邀请。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在题芹溪居士 中说曹雪芹“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 可知曹雪芹不愿违背自己的本 性,不攀附权贵,即使生活已经很困窘,依然坚持自己的气节,而不愿与世俗同 流合污。鲁迅说曹雪芹:“生于荣华,终以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固表 明曹雪芹性格如石头一样,坚强而倔强。 ( 三) 执着的著书 远离烦嚣的城市,蛰居西山荒村的曹雪芹,生活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家世衰败, 出世无门的经历自然使他有忿忿不平之气,然而在接触到下层社会的生活情景时, 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发生深刻的变化。看到周围人的仕宦沉浮( 当时官员的 升降是很平凡的) 。他不禁有“冷暖自知、“人间何时之感,再结合自己不平凡 的遭遇,曹雪芹把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终极价值的思索与追问记述在红楼 梦当中,因此红楼梦融入了人生终极意义上的思考,超越了一切人情小说, 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学术界普遍认为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大约在一七四四 年前后,先写的是风月宝鉴,以后又另起炉灶,创作红楼梦,并将风月 宝鉴融入新作之中。脂评甲戌本第一回一则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 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靖藏本八回一 眉批:“作者秉刀斧之笔,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惟批书者知之。 研血作 墨,滴泪成字,亦作者事。仅这两条批语,不难看出,作者是以心血铸成红楼 梦一书。红楼梦的创作是作家化解人生痛苦的升华之作,是对情感的执着之 作。正所谓,“字字得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敦敏赠芹圃转引至一粟著红楼梦资料汇编m ,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七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 ,齐鲁书社,1 9 9 7 年版,第1 4 9 页 国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庚辰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5 年版 7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三、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面对家世的衰败,曹雪芹没有沉沦,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曹雪芹一方面在伟 大的先哲经典中寻找精神的支柱,另一方面更是敏锐地感受到“以情反理”思潮 的时代气息。他跟随古代文人的步伐,寻找精神家园的依托。既有佛家“万事皆 空 的虚幻超脱之感,又有儒家“无才补天 的忏悔,也有“不求邀众赏,潇洒 做玩仙不顾世俗看法,不被世俗羁绊,随心适性,回归自然的道家思想。每个 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以多种思想元素为基础的,只不过,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以 一种思想意识为主,其他思想为辅而已,境迁情移,他又会以另一种思想意识为 主,甚至几种表面上看起来互相矛盾的思想共存于一身。本文试图在复杂的思想 意识中寻觅支撑曹雪芹活着的精神支柱、探寻其思想流变的内在逻辑。 ( 一) 为什么活? 首先,面对家破人亡,是什么精神元素支撑曹雪芹来化解这巨大的灾难呢? 即如何活下去? 如何实现精神的突围? 面对命运的无常与不公,先哲们追问人生 的意义与价值。困顿的庄子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李白在儒道侠中形成浪漫诗风; 苏轼在儒道佛中实现精神的超脱与突围。曹雪芹反思于儒释道传统文化之经典以 证悟生命之价值与世变之规律,在先哲与传统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自强不息的儒家思想 曹雪芹在遭受家庭巨变,生活日益困顿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 而继续生活呢? 曹雪芹思索着人生的方向! 家世败落后,曹雪芹也想重整家业, 但清制规定:三代内有重犯者,不得参加科举。这对于一个“学优则仕 的知识 分子来说不能不是一种悲哀。有人说曹雪芹根本就不屑仕途经济,他如同魏晋时 。曹雪芹题自画石转引至吴恩裕,曹雪芹丛考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航第5 9 页 3 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期嗜酒风流名士一样厌倦科举考试。但透过表面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这位嶙 峋傲骨,瞧不起那些热衷名利之人的曹雪芹表现出来的极其自负的心态。他的痛 苦恰恰源于自己注定无缘科场的惭恨以及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又无出世之路 的悲情。正因为这样才有了红楼梦开篇论述的石头“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 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 许年”,这是石头渴望补天而又不能补天的痛苦独自,也是石头被儒家强化的传统 使命意识的典型表现,无怪乎脂批称之为“书之本旨”。小说开篇作者自云:“自 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 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他不 想“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 ,然而桀骜的性格以及深刻的思想认识, 使之不能与那些热衷于经济仕途之人同流合污,所以曹雪芹才塑造了贾宝玉这样 一个“有背父母之命”、“离经叛道”的人物形象。表明自己不顾流俗,不为封建 政权给他带来的压力所屈服,坚持自己的高沽品质的情操。 正所谓孔子有言:“天下有道则行,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 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孟子将其归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 。中国历代士大夫都是先有志于用世行兼济之志,后遭受挫折欲有为而不 得,则恬退归隐而独善其身,曹雪芹也诠释着这样的人生之路。曹雪芹晚年亲手 书写废艺斋集稿一部工艺技术著作,目的在帮助残疾人和穷人“以艺自 活 ,该书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董邦达序:“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 小术,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扶伤救死之行,不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 以其志在活人也。曹雪芹时刻关心下层民众的生活,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找到 谋生的职业,这种行为也是“兼济天下思想的外在表现,可见“修身齐国平天 下 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曹雪芹的精神内核。 2 诸事无常,万事皆空的佛家思想 昨日的“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生活瞬间变为今日的贫困潦倒。家世的巨变, 9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十学位论文 命运的不公,令曹雪芹感到世事的变化无常。红楼梦中弥漫着“奈何天、伤心 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等无可奈何的感慨,小说中凡有合适的情节、 对话中总有“自荣而枯、繁华似梦”、“盛宴必散 等无法抗拒的悲剧表现。纵观 作品,整个小说表现出人生无常,人生如梦,真假难辨,虚无同生,命运不可捉摸 的思想。小说开头的楔子中,大荒山无稽崖的顽石求二仙将它投入红尘,让它去 享受享受人间的乐事,二仙回答石头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 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 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四句话被脂评指明,“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可以说是对全书故事情节所作的高度概括,使全书贯穿着这种“人生虚幻 的思 想。 不仅整篇小说布局,就是小说人物的设置也体现这种思想,作品中的“太虚 幻境 、“警幻仙姑、“空空道人 以及多次出现的癞僧跛道,实际上起着强调“虚 幻主题的作用,一僧一道来人世超度众生,使众生认识到世间一切都是虚幻, 只有心念俱灭,才能脱离苦海,最终得到人生解脱,这样设置使作品的走向不会 脱离作者预先设定的归于空门的结局。正像癞僧对着通灵宝玉所作的偈语:“沉酣 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又如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陋室空堂,当 时笏满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从繁华 到衰败,一切“忽荣忽桔、忽丽忽朽 f 脂雠斋语) 。这些都进一步洞察了世事变 化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会盛极而衰,周而复始,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能永留。并 且甄士隐对“好了歌 注解,最终得出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 。 从人生视角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初 衷与结果的反差;动机与现实的背离;真作假时假亦真人生存在很多悖论。 何为真? 何为假?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是常态,“反认他乡是故乡是人生的 悲哀。人们自以为是“真”的现实人生有时是非常虚幻的;看起来很虚幻的梦境、 戏剧却常常蕴含着“真 ,因为梦境、戏剧的虚幻性可以帮助人们领悟人生现实本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戌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 1 0 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质之“真”。曹雪芹没有盯住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从人生终极意义上思考人生的 得与失。既然命运无常,真假难辨,也就虚化了现实世界的各种事件遭遇。 从小说形式上来看,曹雪芹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贾府的盛衰,置 于绵绵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与代表着无限广阔时间与空间的警幻仙子、僧道进行 比较,正如将粟置于沧海中。整个贾府的兴衰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 花而已,那么,人物的种种悲欢离合,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把它忘怀呢? 自己的遭 遇也像沧海一粟不值得去愤慨了。佛家的虚幻观虚化了整个现实世界的同时,淡 化了悲痛与忧伤,在一定程度上佛家的虚幻观成为曹雪芹化解人生困顿的解脱方 法,是他精神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色空观”并没有成为曹雪芹的人生观, 红楼梦的创作本身便足以说明,试想,一个“四大皆空 的人会对“当日所 有之女子”的遭遇,对自己的“半生潦倒 耿耿于怀吗? 空空道人“自色悟空 却又自号“情僧 ,僧却不能忘情,正所谓“云空未必空。 3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思想 红楼梦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宿命气息,这与小说所描写的悲剧内容相表里, 使红楼梦成为彻底的悲剧。戏刚开始已经预定了结果,“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在太虚幻境中的薄册里已经有所暗示,小说的结局是“呼啦啦大厦倾 、“食尽鸟 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树倒猢狲散”这样 的话语在很多情节里都有所体现,透漏出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然而“何为命运”? 中国伦理思想一直认为人生贵贱祸福不是自己能左右的,而是由某种外在神秘力 量在冥冥中支配着的。无论是儒家强调的“天命观”,还是道家的“自然命定观”, 还是佛家的“因果论,都把在生活中发生的无法解释的事情归结为“命运 。 那么如何面对这不可捉摸的命运昵? 曹雪芹没有认为家世衰败就是天定的, 没有陷入“定名论的泥沼。传统“知天乐命”的思想使他心理获得平静,得到 一丝安慰,正所谓“制天命而用之。庄子人间世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 之若命 ,对于很多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就安心地顺从命运,安然接受吧! 把无法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解释归于一种宿命,这是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由于时代、历史、以及个人思想限 制的条件下,先哲们关于人生终极意义思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回答,是对人生无 法理解的一种安慰。然而又渗透着人生的哲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不是 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思想,这里的“命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运。用人生视角来分 析,从生到死的这条漫漫人生道路上充满了太多偶然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 都将影响人生的发展轨迹,而由于时间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注定了我们无法知 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形成的。“真作假时假亦真是人生的本相,生活不就是这样 吗? 你方唱吧我登场。这就是命运,命运的不可捉摸。命运是无法把握,也是没 有必要去费心思考的,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很多事情无法预测。所谓的社会生 活是一个有种种偶然因素组成的世界。既然人的生存都不真实,又何必费尽心思 去追求名利? 曹雪芹正是具有这一思想才使他对家世衰败的现实既感到痛苦惋惜 又能心平气和地坦然接受。 在传统文化里,曹雪芹感到要摆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就是走向人生的虚无,弃 绝尘世,走向寂静,皈依佛道,而在感情上曹雪芹仍然是那样执着于人世以至不 能够弃绝,主观意志和客观实际的冲突使曹雪芹的思想复杂,使小说的情感倾向 充满重重矛盾,丰富着作品的思想内涵。 4 超越儒释道 曹雪芹有渊博的传统文化做积淀,也深深领悟儒释道思想之精华。儒家的“达 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佛家的“诸行无常 、“四大皆空 、世事一切都是 虚幻,如水中花、镜中月,这些可以安慰人们不必太在意生活的繁华与落破,看 破功名利禄而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经常参禅悟道, 进行形而上思考的人。如在“贾宝玉续南华经”一节,宝玉调和黛玉、湘云之 间矛盾不成反遭到两边的不理解,遂读庄子以求排解心中的纠结,“焚花散麝, 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 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 1 2 曹雪芹的精神支柱 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 也。宝玉通过读庄子找出了烦恼产生的根源,而决心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 姿,灰黛玉之灵窍,以便自己能灭情种,绝意淫,从此走向彻底的解脱。但可惜的是 宝玉还是脱离不了锦绣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宝玉精神上对这个环境厌恶之极, 而物质上却必须依附于这个环境而生存,因而,宝玉说参禅悟道只是玩笑话。曹 雪芹认识到老庄“绝智巧 、“尚无为 的思想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但 曹雪芹也认识到脱离实际而谈玄说道是不现实的。贾宝玉说:“谁参禅? 只不过玩 玩! ”只不过借参禅悟道来提升心境而己,不能不说佛道思想对安慰人的灵魂,寻 找精神归宿有很大帮助。 曹雪芹生活的乾隆、雍正年间,正是儒道佛三教日渐融合的时期。清代道学 家养真子认为:“修炼成佛,不必抛弃人事、家业、绝人逃世,隐遁山林,只要果 能正心修身,故在家亦可以成圣成仙成佛。只要能领悟儒、释、道三家宗旨, 就不在于是否出家,是否依照儒释道三教圣人的教导去行事,而是人人都可以成 仙成佛圣。” 这样的思想认为人只要心悟就可以解脱,对于人生很多无法解决的 矛盾借助佛道寻到解答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红楼梦中本来佛道思想就不分明, 曹雪芹也不执意追究佛道的“信与“不信”,传统儒道释思想在他这里融会贯通, 曹雪芹对传统思想进行继承又批判,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没有陷入佛道虚无主义 的泥沼,更多的是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与追问,他只是在佛道中为困顿的心 灵找一个寄托之处,为无法解释的事情找个答案。这正是曹雪芹智慧与魅力之处。 又是这种思想使曹雪芹在落破的环境下依然谈笑风生,执着地著书,他比那些陶 醉于仕途经济中的人看透很多,活得也更加潇洒。 曹雪芹没有沉浸在宿命论中,而是以理性思维来化解人生困境。“由于往事成 了梦境,他便有了冷静的回味与反思,有一种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怅恨, 他对人生和历史也就有了很多的领悟,对世人的真面目也就看得较为清楚。他痛 。曹雪芹红楼梦王蒙评点【l 咽。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9 5 页 圆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m 】,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8 6 页 1 3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苦地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存在着许多无法治愈的弊病。”曹雪芹认识到:家、国 的兴衰成败,主要在于人事( 或人的作为) 。如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已经 客观指出贾家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家世正处于衰败的地步,并且分析了儿孙一代 不如一代。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主子们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下人 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奢侈浮华,出多入少。二是这个贵族世家从荒淫奢侈到 后继无人,从物质基础到精神世界都日渐衰败。三是贾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 取地租,可是,濒临破产的农村经济,已不可能填满贾府这种无底洞的消费。曹 雪芹欣赏王熙凤和贾探春的治家才能,但是同时又感叹“生于末世运偏肖 ,透漏 出时代的悲剧感。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透过社会生活繁华的表面,已经 看到了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红楼梦所揭示的贾府末世气象具有高度 的典型性,曹雪芹认识到这“万艳同悲 、“千红一窟 、“呼啦啦大厦倾 ,是偶然 亦是必然。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制约着事件的发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大也无法挽回这个逐渐走向没落的“末世 。曹雪芹没有只局限 于对自己家世破败经历的叙述,而是对社会与历史进行了高度思考,从而感到了 整个时代的悲音。这使红楼梦具有时代气息。 王国维在评红楼梦中讲到“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红楼梦 里描述了不同的解脱方法,一种如金钏之堕井也,司棋之触墙也,尤三姐、潘 又安之自刎也,非解脱也,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第二种是观他人之痛苦而自悟 解脱者,如惜春、紫鹃等人,这是非常人能为的。第三种解脱,是贾宝玉式的解 脱,经历过生死离别、看清人情世态、洞察人性之本质,知道苦乐相伴,有欲就 会有痛苦,这是种经历过后的解脱。王国维认为最后一种解脱才是切合实际的解 脱方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最后做了佛教信徒,如惜春、芳藕蕊三官均 出家为尼,妙玉出场时已是“带发修行 的尼姑,柳湘莲“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 尽 ,随瘸腿道士而去,脂评本已指明在石头记最后贾宝玉将弃宝钗而为僧( 庚 辰、蒙戚三本第二十一回双批) 。然而曹雪芹并不认为“出世 是最终的解脱,曹 。李广柏曹雪芹评传【l 咽,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1 页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转引蔡元培著,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隐【m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 1 4 曹需芹的精神支柱 雪芹在惜春判词中写到“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充满着“可怜 、“可 悲”而非“可羡 之意,惜春自以为“了 了,而得到的“好 只是“绷衣 乞食的俗尼生涯而已,戴发修行的妙玉也没有真正的解脱。对于人生解脱之道, 曹雪芹更倾向于贾宝玉式的解脱。经历坎坷,看清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放下红 尘,“悬崖撒手 ,但是自己并不能做到像贾宝玉一样。“衡门僻巷愁今鱼,废馆颓 楼梦旧家”、“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管曹雪芹对往昔的繁华岁月 依然有留恋之意。因而有学者说“曹雪芹只能是个半悟道人。我认为这正是曹雪 芹复杂思想的真实体现,曹雪芹在香山地区居住时曾经和僧道交往密切,也许在 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曹雪芹也认识到“空门未必空 ,佛门不一定清净。既然心静即 可成佛,而自己也尘缘未尽,又何必非得进入空门。 曹雪芹深悉儒释道三家宗旨,他能很好地平衡三家思想,借儒释道思想来充 实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最高的提升,从而抵御外界的侵扰,变挫折为动 力,愈挫愈勇。不能积极入世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往往能在佛道思想中化解人生的 痛苦,求得解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曹雪芹没有在苦难中沉沦而是 在苦难中自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泉州市人民医院放射防护技术考核
- 上饶市人民医院脑电图诊断符合率考核
- 篮球训练营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气象学观测试题及答案
-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 企业食堂管理规程培训考试试题
- 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2025年)危重孕产妇救治试题及答案
- 高效漏损检测与管网智能修复
- 城乡规划美术试题及答案
- 爆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2025河北廊坊三河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20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农田土地翻耕合同范本
- 软件产品项目管理方案
- 2025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财务可持续性研究报告
- 6.2 学会依法办事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 直肠癌经典表现课件
- 2025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招聘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4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校长在学生行为规范与纪律教育专题大会上的讲话
- 梨绣病课件教学课件
- 基础生命体征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