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 中文摘要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 中文摘要 功能与形式是现代设计艺术的两个重要的因素。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沙利文的 名言“形式依随功能。 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形式来自功能;二、形式 服从功能;三、形式表现功能。功能决定形式。但是功能又必须通过形式这个载体 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的形象、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人为 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畴。因为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善的形式,因而在中国古人看来 也是一个功能美的形式。 “器以象制圆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制作的造物原则。“器”指其物本身的功能;“象 指器物的形式也就是造型;“制 指当时的礼制。将“器、象、制”三者联系在一起, 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古人造物意匠的精髓,揭示古代器物制作 基本指导思想。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也是中国礼制体系形成时期。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对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进行 研究,可以从中了解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而且可以明白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 既是礼器又是贵族阶级的常用器,其铸造的过程中如何达到“器、象、制 三者的完 羊绌厶 夕;口口。 本文主要以艺术设计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二里头青铜酒器的功能与 造型设计,从青铜酒器本身来分析二里头文化礼制在酒器功能与形式中的体现以及功 能与造型的关系;二、青铜酒器铸造技术的研究,铸造技术影响器物造型变化,形体 的美化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三、酒器的组合关系,主要论述二里头文化酒器组合在 礼制中的功能性作用。对早期青铜器实用功能,从造型设计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探 析和看法,资供讨论。 通过对二里头青铜酒器的研究,加深了对传统铸造工艺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传统 艺术设计中“器以象制思想的认识。 关键字: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 作者:仲溪 指导老师:张朋川 o 设计美学,李超德,安徽美术出版社,2 0 0 4 年9 月第一版。 。范文正公集卷二十,清刻本,范仲淹( 北宋) 。 i a s t u d y & t h ef o r md e s i g no f t h eb r o n z ew i n ev e s s e lo f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a s t u d yo f t h ef o r md e s i g no ft h eb r o n z ew i n ev e s s e lo f 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f o r ma n df u n c t i o na r et w ok e yf a c t o r so fm o d e ma r t d e s i g n t h ef a m o u sr e m a r k “f o r mf o l l o w sf u n c t i o n ”b yt h eg r e a ta m e r i c a na r c h i t e c tl o u i sh s u l l i v a nh a st h e f o l l o w i n g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i r s t ,f o r md e r i v e sf r o mf u n c t i o n ;s e c o n d ,f o r mi ss u b o r d i n a t e dt o f u n c t i o n ;t h j r d ,f o r me x p r e s s e sf u n c t i o n o no n eh a n d ,f o r md e t e r m i n e sf u n c t i o n ;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f u n c t i o nm u s tb ee x p r e s s e db yf o r m ,t h a ti sb ys p e c i f i ci m a g ea n dt h ep r o p e r f o r m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f o r ma n df u n c t i o n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c o n c e p to f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b e a u t yo fm a n m a d es u b j e c t s p r o p e rf u n c t i o n a lf o r mi sn o to n l ya g o o df o r m ,i t i sa l s oc o n s i d e r e da saf o r mo ff u n c t i o n a lb e a u t yb y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q iy ix i a n gz h i ”i st h ew o r k i n gp r i n c i p l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h a n d i c r a f ta r t “q i ” i s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s u b j e c t ; x i a n g i st h ef o r mo ft h ei t e m ;a n d z h i r e f e r st ot h e c o u r t e s y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q i ,x i a n g ,z h i a n dd e m a n d so fp e o p l e s l i f er e f l e c t st h eq u i n t e s s e n c eo fh a n d i c r a f ta r t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a n dd i s c l o s e st h eb a s i c 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o fa n c i e n ti m p l e m e n t sd e s i g n 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i st h ec u l t u r eo fc h i n e s eb r o n z ev e s s e l t h ep e r i o do f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 i st h et i m eo ft h ec h i n e s ec o u r t e s yf o r m a t i o n t h eb r o n z ew i n ev e s s e lo ft h ee r l i t o u c u l t u r ei st h ee a r l i e s tb r o n z ev e s s e lf o u n di nc h i n a b yn o w t h es t u d yo ft h eb r o n z ew i n e v e s s e lo ft h e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c a nh e l pu su n d e r s t a n d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e s eb r o n z ev e s s e lh a n d i c r a f ta r t ,a n dk n o wt h a tt h eb r o n z ew i n ev e s s e l so ft h ee r l i t o u c u l t u r ea r en o to n l yv e s s e l so fc o u r t e s yb u ta l s ot h ev e s s e l so ft h en o b l ei nc o m m o n u s e , t h u sf m d i n gt h ep r o p e r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q i ,x i a n g ,z h i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c a s t i n g 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m a k e sad i s c u s s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 r t d e s i g ni nt h r e e 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f u n c t i o na n df o r md e s i g no ft h eb r o n z ev e s s e lo ft h e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 , w h i c ha n a l y s e st h ee x p r e s s i o n so fc o u r t e s yo f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i nw i n ev e s s e l sa sw e l la s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f o r ma n df u n c t i o n ;s e c o n d ,t h es t u d yo ft h ec a s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o fb r o n z e i l a s t u d yo f t h ef o r md e s i g no f t h eb r o n z ew i n ev e s s e lo f 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w i n ev e s s e l s t h ec a s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a f f e c tt h ec h a n g eo ft h ef o r mo ft h ev e s s e l s ,a n dt h e b e a u t i f i c a t i o no ff o r mp r o m o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e c h n i q u e s ;t h i r d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o ft h ew i n e sv e s s e l s ,w h i c h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f u n c t i o n a le f f e c to ft h eb r o n z e w i n ev e s s e l so f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i nc o u r t e s y , a n dm a k e ss o m en e we x p l o r a t i o n so ft h e p r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o f t h ee a r l yb r o n z ev e s s e l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f o r md e s i g n t h es t u d yo ft h eb r o n z ev e s s e l so f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d e e p e n s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a s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 q iy ix i a n gz h i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d e s i g n k e yw o r d s :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 ,b r o n z ew i n ev e s s e l s i i i w r i t t e n b y :z h o n gx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z h a n gp e n g c h u a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4 蠛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么孛主篓:日期:坦丝聋( ! 目! ! 因 导师签名:一丞硝班日期:坦塑垒蜢! 幽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 第一章绪言 第一章绪言弟一早三百百 一、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o 。生产力就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人们提高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发明和发展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发明使用 的器具不仅发生了量的变化,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原始简单的石器、骨器,到陶 器的发明,到青铜器的出现,迎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遗址、墓葬并发 掘出许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根据到目前为止的考古资料显示,偃n - 里头发现的 系列青铜酒器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铸容器。从陶器到铜器,特别是铜铸容器的出现, 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制作工艺技术,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社会文化生活 情况。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年代测定约为距今 3 8 0 0 3 5 0 0 年。对二里头文化遗址考古资料中出土青铜器的研究,尤其是对具有代表 性的青铜酒器的研究,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文化习俗的探索,也是对当时的铸铜工艺作 初步的探析。 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从红铜到青铜的发展过程,铜器成型也由单范铸造到合范铸造 的容器。我们可以从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中就可以看到不同时期铸铜工艺的 进步。而且我们从发现的青铜酒器分析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礼仪风俗。所以说对二 里头青铜酒器的研究,既有代表性,又具有重要性。 因此,本文从二里头文化入手,从考古发掘的实际出发,参照古代文献,吸取前 人相关的、正确的研究成果,以青铜器文化的发展为脉络,对青铜酒器作功能性和技 术性的探讨和综合研究,将青铜文化中的技术性因素及其技术美的表现从艺术设计的 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 7 4 页,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o 偃师二里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9 年。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一章绪言 角度做分析归纳,加深对传统工艺美术中“器以象制 思想在二里头青铜酒器中的 物化表现的认识。 二、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所谓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 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从1 9 5 9 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到现今已有半个世纪了,在考古学界,对以偃师二里头 遗址为中心的考古遗存,定义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 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经过发掘 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i 临汝煤山,郑卅i 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 下冯、翼城感军等十余个地点 。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系列青铜酒器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容器。爵既是酒 器,也是礼器。二里头文化酒器是当时最主要的礼器。 本文旨在对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青铜酒器的产生、发展和铸造工艺进行分析研 究,以达到对二里头文化的社会习俗和工艺技术水平的了解。并通过对青铜酒器的研 究,能从使用功能和造型设计的角度对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内涵有具体的理解,对二 里头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在较为全面参考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参照古籍的相关记载,并充分利用考古 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 三、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青铜器始见于马家窑文化,目前中国最早青铜酒器发现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第 三期。中国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开始,一直发展到秦汉时期。青铜酒器的发展主要 分为三个阶段:二里头文化时期到商代中期是青铜酒器产生和初级发展阶段;商晚期 到战国中期的一千六百余年是青铜酒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青铜 。范文正公集卷二十,清刻本, 范仲淹( 北宋) 。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卷) ,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 9 8 6 年。 。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杜金鹏、许宏主编,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 2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一章绪言 酒器便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酒器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从古到今,虽然单独研究青铜酒器的著 作不多,但是所有研究青铜器的著作都把青铜酒器作为一个大的项目进行研究。 最早研究青铜器,基本都是从青铜器的铭文开始的,对青铜器的造型研究的比较 少。在青铜器研究的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应该是宋代王黼的博古图,书中对青 铜器的定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已为约定俗成。近代研究青铜器的大成者应首推王国 维先生,他的观堂集林国结合典籍和古文字,研究了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和名称。 说聋、说觥、说岙、说彝等等,对青铜器进行重要的分类。郭沫若出版了 一系列著作:青铜时代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固、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 彝器形象学试探 等。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等。现代,对青铜器的研究达到 高潮,有很多研究成果。如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 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杜延松古代青铜器、谈铜器定名中的一些 问题,张懋镕青铜器鉴赏,杜金鹏中国古代酒具,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 青铜器艺术,唐兰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吴诗池中国古代青铜器概述等, 还有很多著作和学术论文。 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都有很深研究,特别是对商晚期到战国这段时 期的青铜器研究已有基本定论。目前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研究还比较少,这主 要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器尚属考古新资料,而且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的缘故。 但是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标志着中国青铜文化时代的发端,二里头文化青铜容器是中 国青铜文化走向辉煌的奠基。 博古图又称宣和博古图,王黼( 宋代) 。 o 观堂集林,王国维,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 o 青铜时代,郭沫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2 月。 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 9 5 7 年。 囝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郭沫若著,香港于5 0 6 0 年代翻印本。 青铜时代彝器形象学试探,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 o 商周彝器通考,容庚,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二章二里头文化综述 第二章二里头文化综述 二里头遗址于1 9 5 9 年被发现,位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村,遗址的考古测定年代 距今大约3 9 0 0 - - 3 5 0 0 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遗址范围内分布着四片 高地,遗址中心部位的高地是宫殿所在地,高出周围约0 5 1 米,面积约为1 2 0 0 0 平 方米。宫殿遗址是1 9 6 0 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所发现的,为中国迄今发现 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其他三块高地分布在二里头村的东南、疙蛸头村的西北和新庄 以南,面积在1 0 0 0 0 - - - 2 0 0 0 0 平方米不等,高出周围0 5 1 5 米之间。 二里头文化是以偃师二里头考古遗存为中心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 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经过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 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十余个地点。 二里头文化是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古代文化,河南偃师二里 头遗址就是其典型代表。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二里头 文化由王湾类型龙山文化发展而来 。二里头文化共分为四期,这在学术界已经达成 共识。第一期为形成期,第二期为发展期,第三期为繁盛期,第四期不及第三期繁盛, 处于末尾阶段,但又出现一些偃师商城第一期文化的成分,最后发展成偃师商城第二 期文化,l l j - 里岗商文化下层。二里头一至四期文化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1 9 0 0 年一公元前1 5 0 0 年之间,每期文化平均各占约1 0 0 年的时间。 从1 9 5 9 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 量墓葬,并出土一些随葬器物。墓葬的规模大小不一,随葬物品也有多寡。很多较小 的墓葬没有随葬物品,只有在规模稍大的墓葬中才出现随葬品,越大的墓葬随葬物品 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多。墓葬是丧葬礼仪的载体,它承载着多种的社会、宗教和文化意 义,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墓葬的随葬物品就是当时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制度的 表现,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完整的保存下来。所以对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器物的分 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杜金鹏、许宏主编,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 雪夏文化与先商文化关系探讨,李伯谦,中原文物,1 9 9 1 年o l 期;( - - 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 李伯谦,文物1 9 8 6 年6 期。 4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二章二里头文化综述 析,就可以窥探出当时的社会性质、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情况。 遗址中还存在宫殿宗庙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礼乐器随葬的棺椁大墓等。出土 的随葬物品中,以酒器、食器等容器构成礼器群主体( 主要为陶制、铜制和漆木制) ; 还有铃、磬、鼓、钟等乐器;玉质礼器逐渐饰品化;少见或罕见具象生物造型,图案 开始抽象化,有陶文发现。这些现象在年代更早的遗址还没有这样密集的出现过。这 些都表明二里头文化的礼乐文化已制度化。宫殿和城墙等大型夯土建筑遗址表明国家 政权的萌生;对小型墓葬和大中型墓葬出土器物的分析,表明当时贫富差距扩大,私 有化程度明显,社会产生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所存在的社会已经开 始迈入奴隶制社会。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目前中国最早青铜酒器,并且还有大量陶制酒器。酒器是中 国古代最重要礼器,所以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的产生是当时礼制制度的重要性的物化 表现。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三章中国青铜酒器的肇始 第三章中国青铜酒器的肇始 一、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的产生 中国铜器的起源,据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最早可以上溯到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 化时期。原始人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当石料比较大的时候,就会用火烧石头到开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铜矿石,铜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就开始 炼铜,并逐渐掌握了用火来冶炼矿石提取铜。因为我国很多地方都是金属共生的矿石, 所以人们在冶炼过程中就容易把几种金属融合进行加工铸造。这样不断积累,就产生 了为各种用途而加入不同分量的合金,铜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人类冶金历史上最早 从炼铜开始,铜器由此诞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工具制造的发展进程。工具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最有力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木制石制工具,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再到仰韶文化 时期的铜器。人类发明使用一种新的生产工具,其目的首先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 的工具,为了制造保护自己、攻击敌人和野兽的武器,其次才是为了形式的需要和生 活的享受。青铜器的产生同样也是首先为了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到了后来,随 着经济发展和冶炼铸造技术的提高,奴隶主贵族们为了礼制和高级享受的需要,才出 现了青铜生活用具。 中国使用铜器的记载有很多,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用干戈,以征不享 ; 山海经圆:“蚩尤作兵伐黄帝”;管子 :“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 ;汉书 列女传 帝王本纪等也都有记载。这些都说明了在中国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 有铜器了,这一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早期铜器多发现于 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中,这三种考古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 在黄河流域。齐家文化的时间晚于龙山文化,其锻造技术优于龙山文化,多为合范熔 铸。齐家文化的下限可能已经跨入二里头文化的范畴。 o 史记,司马迁( 西汉) 著,中华书局出版,2 0 0 6 年6 月。 。山海经,史礼心、李军注,华夏出版社,2 0 0 5 年7 月。 。管子新注,姜涛著,齐鲁书社出版,2 0 0 6 年1 2 月。 回汉书,班固撰,颜师吉注,中华书局出版,2 0 0 0 年1 月。 。列女传( 漠) 刘向等编著,( 明) 仇英绘,广陵书社,2 0 0 3 年1 月。 6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 第三章 中国青铜酒器的肇始 随着铜器冶炼和铸造水平的发展,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从简单的红铜器具发 展到合金熔铸的青铜器具。青铜器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 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在偃, j 币- - 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的附近发现铸铜作坊共有三处 。一处位于宫殿区南部四区,面积有一万平方米以上,在这里还发现很多陶范,铜 渣、坩埚、铜块和炉壁残块等。这些不仅说明二里头时期,炼铜业已经达到相当的水 平;还表明二里头时期铜器铸造业已具有很大规模。在对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 器进行测试得出,二里头铜器以青铜为主,包括锡青铜、铅青铜、锡铅青铜,还有少 量红铜。从测定的结果看,二里头时期还属于青铜的产生初期。 铜器的发展与陶器的发展一样具有继承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当发展n _ n 里头文 化三期时,青铜器发展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出现了青铜容器。青铜容器的出现不是 偶然的,而是生产力发展,铜器冶炼和铸造技术水平提高的最有力表现。 青铜容器的出现与制陶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陶鬻和陶鬲的发展有很大关 联。陶鬻和陶鬲都是三袋足型器。袋足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从实心足到空心足( 也就是 袋足) ,从不规则三袋足到规则三袋足的历程。制陶匠人为了制出更加规则的袋足, 先用同一个或者同样的模子作三个袋足,然后把模子取出,再把三个足粘到一起,这 样作出的袋足就比较规则整齐,也更加美观。在这个过程中,匠人逐渐认识到内模和 外范,并把它应用到铜器的铸造中,这样就产生了青铜容器,不过这个过程是相当漫 长的。可以说黄河中游地区模制陶器工艺为青铜容器的模、范工艺创造了条件。 偃n - - 里头遗址的三期出土了青铜酒器一爵,是目前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 青铜容器之一。这不仅是当时铸造技术水平决定的,更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 的。 二里头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已经与农业分工,铜器铸造业比较发 达。奴隶主贵族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奢靡,酒文化发展迅速,礼乐文化已 经制度化。奴隶主们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利益通过 祭祀得到祖先和神灵的保护,又通过战争来扩充土地,掠夺更多的财富,并用武力来 镇压奴隶的反抗。因此,在奴隶主控制下的铸铜手工业必然是用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 服务,主要生产奴隶主贵族作祭祀用的礼器和打仗用的兵器。在这种情况下,青铜酒 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杜金鹏、许宏主编,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 左传,刘利等译注,中华书局,2 0 0 7 年3 月。 7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 第三章中国青铜酒器的肇始 器就成为最重要的礼器被铸造出来了。 二、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铸造技术分析 设计是有目的的造物活动,既要对器物的功能和造型进行构思,更重要的还要明 白使用什么方法,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制造器物,以期实现造物活动。科学技术决定 生产力水平。既然二里头已经出土大量青铜器,而且有相当数量体积较大青铜容器的 出土。这些都是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物化表现。研究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 不仅是对其造型和功能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其铸造技术进行研究。 中国在上古传说中就反映出早期铜器铸造的信息。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 黄帝 。但是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在当时铜称为“金 。尚书禹贡 记载:“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绦、荡。齿革、羽毛、惟木。荆 及衡阳惟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札、干、栝、柏,砺、砥、磐、 丹。惟菌辂、桔,三邦底贡厥名。”说明了铜器原料的来源还比较匮乏,主要靠进贡。 n - 里头文化时期,随着铜器冶炼和铸造水平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红铜器具发 展到合金熔铸的青铜器具。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多处发现铸铜作坊。其中偃n - 里头 遗址宫殿基址的附近发现铸铜作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估计是当时铜 器冶炼铸造最为发达的地方。有关方面曾对二里头出土的两件铜爵、一件铜锛用电子 探针做定量分析 ,证明一件铜爵含铜9 2 ,含锡7 ;另一件铜爵含铜9 1 8 ,含锡 2 6 2 ,含铅2 3 4 ;铜锛含铜9 1 6 6 ,含锡7 0 3 ,含铅1 2 3 。这些铜制品已经 属于青铜,应是铜、锡或铜、锡、铅三种元素的合金。这些说明二里头文化时期,炼 铜业已相当发达,铜器铸造业也已初具规模,并且可以铸造合金青铜器。青铜器铸造 技术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齐国人总结前人的丰硕实践成果,出版了记载合金技术 的考工记圆。据书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 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六 齐 的成分配比规定是我国古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的表现,其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 o 尚书,中国和平出版社,2 0 0 4 年9 月。 o 中国古代青铜器,杜延松著,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第2 6 页。 考工记图说,戴吾三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3 年5 月。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三章中国青铜酒器的肇始 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合的。 铜器的铸造技术起源于陶瓷的烧制技术。原始的制陶匠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认 识到,铸造是制作铜器最适合的方法,而且铸范可以做成陶质的。由于单范只能铸出 扁平的实体制品,于是匠人们在制陶技术的启发下,很快发明了合范法制作立体的器 具,最后又创造了复合范技术,生产结构复杂的器物。 单范法,就是在平坦的泥土和石板上掏空成所希望的物品外形。粘土范的外形, 则用同样的物品简单地压印到松软的粘土里,取出以后让范晾干。单范法只能制造一 面平坦而另一面没有凹入的棱角。单范法技术主要应用于青铜时代初期,用来制造扁 平斧、短剑或其它类似的物品,以后还继续用来铸造构造简单物品。由于石范制作比 较困难,单范的范铸主要为泥范。二里头文化时期出土的兵器,都是扁平的实体器具, 采用的是单范铸造方法。 合范法,是指铸造用的“范”不是一体的,而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制作铸件时 合为一个整体,固定住,浇铸铜液,冷却后再分开。铸造青铜容器或其它较复杂的器 物,都需要用合范法来制造。合范的铸范,主要为泥范和陶范。泥范和陶范都是用泥 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铸型。泥范属于一次性铸范,陶范属于半永久性铸范,可以反复 使用。但是合范法的特点是一般一范只做一件,这样早期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 无疑增加了中国青铜礼器艺术观赏价值。 复合范法主要是对合范法的改进,主要是有外模和内模配置,复合而成。制作空 腔体容器,必须要有外范、内范等多块范组合才能浇铸。复合范法为容器的使用功能 提供了造型上的可能性。空体容器的大体做法要经过三步,即造型、翻范、合范。二 里头青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空腔体酒器,采用内外范多次分形铸造。二里头青 铜爵的铸造标志着中国青铜器从此走向由内外范合铸的铸造之路。 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酒器的造型相对比较复杂,在铸造过程中都采用复合范法铸 造范型,在器型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上采用的则是分铸法。 分铸法又可以分为分铸嵌入法、分铸铆接式铸法、分铸铆接法、分铸铸接法和分 铸焊接法 。二里头青铜爵的铸造方法主要是采用分铸嵌入法。就是先铸附件,然后 将铸好的附件放置到主体模子上,制作主体范时将附件的一部分嵌入主体范内,在浇 夏代铜爵;中国青铜酒礼器之源,高西省,寻根,2 0 0 6 年第0 2 期。 。浅谈青铜器分铸法及其起源,韩贤云,江汉考古,1 9 9 9 年第三期。 9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三章中国青铜酒器的肇始 铸主体。 但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岙在铸造过程不仅使用了分铸法中的分铸嵌入法, 而且主要使用了分铸铸接法。分铸铸接法就是指先将主体和附件都铸好后( 在主体上 预留好插铸附件的孔) ,然后把附件套入主体预留的插孔处,然后浇铸铜液使主体与 附件连接。所以说这件青铜岙是二里头文化时期多种铸造技术的应用实践,对青铜岙 的铸造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窥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现在来进行青铜盍铸造过程分析。从其表面明显的铸痕可以得出,它的主体部分 应该是分三段铸造的,铸造过程相当的复杂。对器体的详细剖析后,认为这件盍的铸 造顺序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先用合范法泥范铸型铸造好錾和管状流,再使用复合 范陶范铸型铸造出三个相同的袋状足( 注意:其中一个要在合适的位置预留下插錾的 孔) ;第二步,先铸造主体的中间部分( 注意:既要在侧面合适的位置预留下插錾的 孔,也要在底部预留插三足的) ,然后采用分铸铸接法将三袋足插入到中间部分浇铸 铜液形成一个整体,要注意袋足的孔要和中间部分的孔对应在一起;第三步,将铸好 的管状流放置到铸造带桃形口的顶部部分的模子上,将管状流嵌入到顶部范内进行浇 铸,这样就得到了带桃形口和短流的顶部部分。第四步,用分铸铸接法将錾和盍的主 体部分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体。第五步,顶部和底部两部分浇铸铜液铸到一起,形 成盍的主体。第六步,进行修整和再加工,青铜盍就铸造完成了。 在以上整个铸造过程中,时刻要注意外范铸面的变化,范块准确的套合o 。步骤 繁琐,程序复杂,而且还要注意主体之间在分铸的过程中预留器体范铸的大小。这些 工作肯定都是铸铜匠人在铸造之前就已经经过分析研究的。这件青铜盍的铸造就是一 次发明创造的过程。从粗糙表面和主体的分铸,就可以看出各种技术都处在在尝试实 践阶段。但是,没有尝试,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带来技术的革新。 二里头时期青铜聋表面比较光滑,没有青铜盍器身上那么多的铸痕,比较整洁, 为浑铸。这正是青铜盍实践创新的铸造技术逐渐完善的体现。青铜卑在铸造过程中更 加注意外范铸面的变化,范块准确的套合。外范采用浑铸法制作,合范缝间的榫卯必 须机构合理,才能使外范套合后不变形。铸造鲜腔的芯子有腹芯段和三足芯段,芯形 亦甚复杂,必须设计制作的适当,才能使减芯后器壁厚度控制均匀,芯子和外范不偏 o 关于中原地区早期冶铜技术及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李京华,文物,1 9 8 5 年1 2 期。 1 0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三章中国青铜酒器的肇始 不倚的套合,除要设计好榫卯外,更要设计好固定芯子的范芯座。为使表面光滑,需 对外范的泥料进行特殊加工。主要采用淘洗和沉淀工艺。为了使铜液充满范腔,观察 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泥范已经经过预热处理,因此能顺利铸出青铜酒器、乐器和食 器等。没有预热铸范的工艺技术,只能铸造小型薄铸件和器型简单的厚壁容器铸件。 综上所述,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铸造水平已经有相当发展。虽然出土的很多器物 还比较粗糙,但是在实践中发展了青铜器铸造技术,提高了铸范的工艺技巧,这些都 为以后青铜器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青铜器 时代最重要的起步阶段。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四章二里头青铜酒器的功能与造型设计的关系 第四章二里头青铜酒器的功能与造型设计的关系 我国古代青铜酒器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作为祭祀礼器,而在当时最为重要和高级的 礼仪活动中担纲特殊角色。因此青铜酒器的研究首先应该从古时候的礼仪开始,以青 铜酒器在礼活动中的特定功能用途为基本着眼点和依据。只有对当时礼的构成、礼 的对象和行礼的方式方法,以及礼所用的器物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明白青铜酒器在礼 中所应用的功能,功能又决定了其造型。这样才能对古代青铜酒器设计有比较正确的 认识。 一、青铜爵:注、洒兼用器 1 、青铜爵功能与造型分析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最 早的青铜礼器。 爵的名称是宋代人定的,取雀的形状和雀的呜叫之义,最早的出处在宋代王黼的 宣和博古图圆,至今尚未发现自名之器。宣和博古图精辟归纳道:。爵于彝器 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 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爵与雀意象,是“器”与“物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尊于宗庙,成为祭祀人道祖先的礼器中最为固定和显要的构成。 由此,爵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大型祭祀和宴请贵宾所使用的一种酒器, 也是奴隶主贵族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这些活动中,爵主要具备哪些功能,以及 由此所产生的造型特点。 关于青铜爵的功用,曾经有过“饮酒 、“温酒、“滤酒 、“鬯酒”等多种说法 。 饮酒器说。中国很多文献记载和专家学者都认为爵是饮酒器。说文鬯部: “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礼学观察,张辛,中国文物报,2 0 0 4 年7 期。 。宣和博古图,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9 1 年。 圆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 9 4 1 年;朱风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 傅晔:金爵新论,文博1 9 9 2 年第4 期;贾洪波:爵用新考,中原文物1 9 9 8 年第3 期。 说文解字,(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定,中华书局,2 0 0 4 年2 月。 1 2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四章二里头青铜酒器的功能与造型设计的关系 足也。 ;宋人为爵定名,也持”饮酒”之说;马承源先生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爵, 饮酒器。 ;黎福清的中国酒器文化:“饮酒器:古代有爵、角、觥、觯、觚等。 ; 杜遁松的古代青铜器:“饮酒之器统谓之爵,”崔建林的中国青铜艺术鉴赏:“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以及中国青铜器全集都提及爵是一种饮酒器。 温酒器说。温酒之说首先是由容庚先生提出。后来,朱凤瀚先生的古代中国青 铜器认为爵是煮( 温) 酒器。 温、饮兼用器说。在温酒器之说以后,一些学者就把温和饮结合,认为爵是饮酒 器,兼有温酒功能。考古发现有少量青铜爵出土的时候底部有烟炱的痕迹。张懋镕的 青铜器鉴赏认为青铜爵除了可以饮酒,还可以作温酒或煮酒用;杜金鹏、焦天龙、 杨哲峰合著的中国古代酒具:“爵的主要用于是饮酒,有的则用于温酒。 ;李松、 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认为爵是饮酒器,三足便于生火加温,也作温酒用。 滤酒器说。台湾学者傅晔金爵新论指出:“商周时期的青铜爵,就是唯一的 以滤酒为主要功能的酒器。”他主要是根据爵口沿上面的柱进行分析说明的。 鬯酒说。贾洪波先生检校上述诸家成果,在爵用新考一文中创立“鬯酒”说。 以上几种观点,有的直接是对文献记载的释义,有的是从出土器物的表象做出判 断,还有的是对几种观点的综合。但是爵到底是干什么? 下面将从爵本身的造型特点 和其在二里头文化祭祀礼仪中的功用两个方面加以探索,这是本人从造型来进行解析 的观点。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的主要造型特征是:尖状半椭圆形尾,直槽状长流,流和尾都 微向上昂。束腰,平底,右侧有一扁平錾,三足较细,微向外撇,素面,前期无柱, 后期口沿与流间有一对矮柱。 二里头文化祭祀和宴庆活动比较频繁,古人在宗庙祭祀的裸祭活动过程中经常以 酒洒地拜祭祖先,青铜爵在裸祭仪式中用作祭祖的酒器,主要把酒裸洒于地。十三 经注疏周礼注疏。记载:“凡祭祀,赞王币爵之事,裸将之事。 注:“又从大宰助 王也,将、送也,裸送,送裸,谓赞王酌郁鬯以献尸,谓之裸。裸之言灌。也,明不 为饮。主以祭祀唯八道宗庙有裸,天地大神至尊不裸。莫称焉,凡郁鬯受祭之,啐之, 奠之。青铜爵的尾部做成尖状半椭圆,并非是出于与“流的对称之美观需要,这 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 ,周礼注疏卷三,第六五四页,中华书局影印,1 9 7 9 年1 1 月 1 3 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造型设计探析第四章二里头青铜酒器的功能与造型设计的关系 样的造型必有功能上的考虑,不会无谓地虚耗珍贵的铜料。( 见图1 ) 爵尾作这样的 造型,在祭洒的过程中酒便能顺利流出。爵的尾部都比较长并略向上昂与器身形成弧 线在,倾洒的过程中,就可以把酒洒得离身体更远些,以免弄脏祭祀者的衣物( 祭祀 者都是贵族阶级) 。并且,爵尾部设计做成外沿略向上的尖状半椭圆,在向爵中注酒 的时候就能够防止酒溅出。青铜爵的錾在尾的左面,与尾和注构成垂直,这样在洒酒 的时候,以右手握錾,左手扶住腹 部的另一侧,然后倾洒于地。爵尾 的造型既保证了在注入酒的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