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语文版.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语文版.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语文版.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语文版.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语文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20湖心亭看雪,4.重点聚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文中量词的使用简洁、传神,借四个量词,传达出了长堤、湖心亭、小舟和人的渺小,使人的渺小与茫茫、空阔的宇宙形成对比,烘托出天水之间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5.难点突破(1)文中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有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文章末尾又出现舟子,是作者行文疏忽所致吗?,这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乘舟同往,但作者却视为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与众不同。(2)文中一个“痴”字令人玩味,说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痴人:在农历的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雪使空阔的天地呈现出一种肃杀的冷寂。在当时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痴景: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只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髓,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在精神上与自然的统一、和谐。此是“痴景”。,痴心: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湖心亭,作者遇到两人,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本是知音难求,文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作者奇遇同道中人则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作者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作者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此是“痴心”。,6写法借鉴本文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混沌的意境。接着落笔眼前,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天地形成巨大反差,富有浓浓的诗意,且画面感鲜明强烈。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这,携,带,小草,怎么,名词作动词,客居,等到,D,3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选项中相似的两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BC,4根据提示默写。(阿凡题1069347)(1)文中具体默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4)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下列对文中句子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中,作者仍用明代纪年,表示了他不忘故国的操守。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表现了一种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其中也蕴含了避世的孤寂与幽愤。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发之于客,但实为作者之声,作者妙在一言不发,而“尽得风流”。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以舟子的话结束全文,包含了舟子对“痴”字的称赏。,D,6张岱选择了寒冬的凌晨,独自一人去西湖赏雪,表达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同流俗的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持一份高雅的情趣?请说出你的看法。示例: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有主见、洁身自好、不轻易改变自己、淡泊宁静都能保持一份高雅的情趣。,C,8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10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11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阿凡题1069348)【甲】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乙】湖心亭看雪全文(略),B,13请将文下面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14【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15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16.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D,(二)比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全,都,全、完全,洗、洗涤,拜访,C,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20【甲】【乙】两段文字中,“”“_”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_”“_”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阿凡题1069349)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B,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2)已不觉目酣神醉。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23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24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