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题词:语言特点 邛窑陶瓷艺术的语言特点邛窑陶瓷艺术的语言特点 论文提要论文提要 描写一种文明的内涵及其高度, 可以有 不同的视角和标尺, 但总离不了 “技术” (广 义)和“艺术” (广义)这两个层面。任何 一种文明都必然蕴含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否 则既不能成其为“文明” 。源远流长的中国 古陶瓷自始至终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 交融,可以说,不懂得中国古陶瓷就不懂得 中华文明。 邛窑陶瓷作为四川境内古瓷窑遗址中 出土面积最大、窑包最多、文物最丰富、烧 造时间延续最长、影响最久远的民间瓷窑。 近一个世纪以来, 围绕邛窑的学术研究都主 要是从考古学、文物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而 对邛窑发展的历史原因、 人文环境以及其自 身的语言特点,陶瓷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研 究却还是一片空白。 这与邛窑在四川甚至在 中国民间陶瓷名窑的地位极为不符。因此, 为了丰富邛窑的研究内容, 及其在艺术方面 的学术价值, 对邛窑陶瓷艺术语言特点的研 究意义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邛窑各个历史时期中社会 人文环境的研究, 来寻找出邛窑发展、 成熟、 辉煌、衰落的客观原因。和其独特风格形成 的发展脉络。 并通过对邛窑产品的工艺特点 分析、 个别器物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来求 出邛窑产品独有的人文主义、禅意、神韵等 等艺术语言特点,从而得出结论:邛窑陶瓷 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语言特征, 是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与民间陶瓷工艺相结合的典型代 表。 关键词:关键词: 艺术艺术 技术技术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 禅意禅意 神韵神韵 2 theme:language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describe the intension and height of a kind of civilization, different visual angle and scale, but always from technology (broad sense) and art these two aspects. any kind of civilization must accumulate including these two aspects in store , otherwise neither civilization . chinese ancient pottery of long standing and well established is all combination and blending of technology and art from start to finish, we can say , do not understand that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ancient pottery in china . qiong kiln pottery ancient chinaware kiln ruins excavate area most heavy as sichuan, kiln wrap up at most, historical relic most abundant, is it build time last longest , influence the most remote folk chinaware kiln to cook. since the last one period of century , is it go on to come around qiong academic research of kiln from archaeology , angle that historical relic study mainly. and to qiong historical reason, humane environment and his ones own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hat kiln develop, but the research in ceramic aesthetics , value ,etc. is still a blank. this does not extremely accord with sichuan even status in folk famous kiln of pottery in china with qiong kiln . so, for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abundant qiong kiln, and in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artistic respect, the meaning of study on artistic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of kiln pottery of qio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text adopt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ocial humane environment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s of qiong kiln , to look for out qiongs kiln development , ripe , brilliant odjective cause declining. train of thought of development formed with its unique style. and analyse through the craft characteristic to qiong kiln product, specific implements research and rel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t go out of qiong kiln products unique humanism , deep meditation italy , romantic charm ,etc. artistic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o ask to come, thus draw the conclusion: qiong kiln pottery have unique region cultur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hat spirit combine with folk ceramic proces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keyword: art technology humanism deep meditation purpose romantic charm 引引 言言 作为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艺术在历史上也曾经取得过非常辉煌 的成就,其代表就是古邛窑陶瓷。从已知的 材料看,关于邛窑的研究大都是从考古学、 陶瓷工艺学角度介入的。 在现代陶艺日益兴 盛的今天,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对地 方陶瓷艺术语言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 何找到最具巴蜀文化特征的语言来指导现 代陶艺的创作, 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陶瓷艺 术研究的同仁都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如果 是仅仅停留在一般历史或工艺了解, 显然是 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整个陶瓷文化,以 及从艺术的、甚至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 专门的深入的探讨。 本文尝试从艺术文化角度对邛窑陶瓷 的语言特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以此为契机, 让大家都来关注巴蜀陶瓷艺术的过去、 今天 和未来的发展。 1 邛窑陶瓷艺术的语言特点邛窑陶瓷艺术的语言特点 一、概述 一、概述 “邛窑”是分布在邛崃市境内的固驿乡 瓦窑山古瓷窑遗址;西河乡尖山子古瓷窑遗 址;白鹤乡大鱼村古瓷窑遗址和南河乡十方 堂古瓷窑遗址的总称,是四川地区古瓷窑遗 址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烧造时间延续最 长、产品流散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民间瓷 窑。 邛窑创烧于东晋,发展于南朝,成熟于 隋。兴盛于唐、五代、终烧于南宋中后期, 前后共经历了约 800 多年。邛窑早期以烧制 青瓷为主,在隋时创烧的高温彩绘瓷为中国 釉下彩绘装饰的鼻祖,直接影响到其后湖南 长沙铜官窑的发展。 唐时以邛窑三彩器著称。 邛窑三彩器比当时著名的唐三彩烧成温度更 高,烧制难度更大,是对唐三彩发展和创新 的结果。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为前蜀王室烧 造贡瓷,从已发现的产品看,无论是其工艺 性、艺术性成就都非常显著,是四川民窑中 最具代表性的古窑。 1、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1、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 画,天府南来第一州”的邛崃市,古称临邛、 邛州。史书记载公元前 316 年秦灭蜀国,蜀 守张若筑成都、郫、临邛(今邛崃市临邛镇) 三城为显。三城地处要冲,互为犄角,是当 时西蜀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和文化中心, 有“临邛自古称繁庶”之美誉。 南河,发源于邛崃境内的天台山和镇西 山,是市内最主要排灌河流,自古有水运之 利,在下游汇入岷江,可直通长江。交通非 常便利。邛窑古瓷窑遗址便位于南河边上, 窑址背后靠山,山上绿树成荫,燃料十分充 足,而窑址附近,瓷土含量丰富,这为邛窑 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自然客观条件。 2、邛窑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 2、邛窑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 从已知的资料来看,东晋是邛窑的开创 时期,其产品为青瓷系,釉色呈青褐色或青 黄色为主,到南朝时,邛窑得到了更进一步 发展。主要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大 动荡和大分裂时期。北方和南方长期陷入分 裂与对峙的局面中,北方黄河流域一带,战 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中原人民 转徒流离,随大批士族地主渡江南下,寻找 安身立命之地,而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 相对稳定。北方大批移民南下使南方人口激 增出现了建康、江陵、成都等一批重要城市。 同时,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带去了先进的生产 技术,促进行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文化交 流,在文化思想上挣脱了汉以来“独尊儒书” 的束缚,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灿 烂繁荣景象。道家、玄学文化盛行,主张个 人悟性的自由创发。邛窑早期所类玉类冰的 青瓷也附合当时文人那种以玉比德玉色内蕴 2 的审美思想,使邛窑的青瓷系得到较大的发 展。 隋朝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局面,为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安定的环境也使邛窑获 得继续成长的机会。邛窑当时虽然仍以烧造 青瓷为主,但与南朝时期相比,无论胎质、 釉色都更加细腻、润泽和丰富。器形变化较 大,碗、杯的足部变得更小,装饰也出现了 凹弦纹,刻印纹和绘画纹等手法,纹样非常 丰富。特别是绘画纹创烧了中国最早的釉下 彩绘高温瓷。它以黑、褐、绿三色绘画,先 在坯体上刻划其纹样位置,再进行描绘,上 釉后装烧。手法多种,既有单色纹样,也有 双色组合和三色绘制。邛窑在隋时所创烧的 高温彩绘开创了中国釉下彩的先河,具有重 要的历史意义。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百业 昌盛,国泰民安,唐太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减轻赋税发展了农业生产。其后高宗、武则 天及德宗、玄宗都重视兴修水利,使都江堰 灌溉系统得到进一步整治、改善。这也使成 都平原出现了“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济 中国”的景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 华,诗人李白曾描写成都之繁华: “九天开出 一成都,万户千家入画图”成都便有了仅次 于扬州的“扬一益二”之美誉。 在唐代时期,文化交流非常繁荣,邛崃、 成都地区西亚商人较多,因为这里盛产让胡 人最心动的丝绸与美酒。于是邛窑的工匠们 便把身边所见到的鲜活素材用原始的心态、 朴素的艺术手法,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特 征,将胡人头部形态凝结在他们烧造的陶瓷 器物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朝时期各种文 化交融所独有的丰富性、复杂性的特征,这 其中既有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资源的承传 与汰选,又有对现实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传统 的整合与融汇。它既承袭着华夏传统“儒” 、 “道”文化的精神,又注入了外来佛、胡文 化的新鲜血液,使大唐王朝具有了那种兼容 并蓄,昂扬雄浑的审美精神和艺术意蕴。 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给黄河流域的 经济、文化带来极大破坏,南方相对安宁的 环境促使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唐玄宗为躲避 战乱而逃到四川,也将北方众多的能工巧匠 带到了南方。邛窑也因此而得福,在陶瓷技 术上迎来了自己辉煌时期,虽仍以烧造青瓷 为主,但其胎质与釉色更为丰富多彩,纹饰 与造型也更加繁多,在隋时兴起的高温彩绘 瓷,到唐时也由原的黑、绿、褐三彩,发展 为黄、绿、褐、蓝等多色调温彩绘瓷,同时 还兼烧低温彩绘瓷,使彩绘瓷溶入平常百姓 的生活,开创了中国瓷器艺术与科技发展的 新的里程碑。 五代时期,前蜀王王建在经济上实行宽 松政策,发展生产,使蜀中经济得到继续发 展,出现了“岁岁栖亩之粮,时丰廪实,野 有如云之稼,国富家肥”的景象。成为南方 富饶之地,四川的富庶和兴旺,继续吸引着 北方人口不断向蜀中迁徙,带来的先进文化 与生产技术又促进了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 根据邛崃十方堂遗址出土的 “乾德六年(公元 3 924 年)二月上旬选官样杨全江用” 。字样的 莲花纹印模,说明在五代前蜀时期,还曾为 王室烧造贡瓷,这充分说明当时邛窑的影响 力和辉煌成就。 北宋时期,四川经济继续发展。这是因 为在唐朝和五代时期四川“府库之积,无一 丝一粒入中原” ,所以财币充实,整个宋代又 相对统一稳定,成都这时已发展成为西南的 大都会。据载: “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 大马决骤于通衢,层楼复阁荡摩于半空。绮 毂昼容,弦索夜声,倡优歌舞,妩媚靡曼, 裙联袂属。奇物异产,瑰琦错落,引肆而班 布,黄尘涨天,东西冥冥” ( 成都府志 ) 。 呈现出城市繁荣,商业发达的盛况。直到南 宋晚期,蒙古攻蜀,四川地区进行了长达半 个世纪的战争, 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破坏, 亦使陶瓷业的发展从繁荣走向衰退。而邛窑 因所烧造的瓷器以彩绘瓷器为主,与当时的 五大名窑那种重器型、重釉青的主流审美观 格格不入,再加之工艺的衰落,从而让位于 以烧白瓷为主的瓷峰窑和以烧青瓷、黑瓷为 主的达州窑等这些后起之秀,最后于南宋末 年停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邛窑的工艺特点 二、邛窑的工艺特点 1、成型特点 1、成型特点 邛窑瓷器品种丰富,有文具、酒器、陈 列器、茶器、乐器、碗、坛、罐、造像、玩 具、砖瓦等十余种,但其成型方式主要以轮 制、模制和手工捏塑三种。其中尤以轮制产 品最多。轮制是用辘轳拉坯成型而成,是生 产碗、皿、杯、碟、罐、壶、盆所广泛使用 的方法,模制成型主要是一些空心的人物、 动物俑类。其方法是将瓷泥均匀地注入印模 内,脱模后即可。而手工捏塑成型则是一些 随手捏塑的实心的小人、小动物,体现了一 种偶发的率性,造型生动有趣。 (图 1、图 2) 邛窑产品中,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组合性 的成型方法,各种手法交替使用,因而产品 显得丰富、变化多样。 2、装饰特点 2、装饰特点 邛窑的坯体装饰的主要特点是普遍地使 用了白色的化妆士。这是因为邛窑所用原产 地的瓷土含铁量高。胎泥制作不精细,烧制 出的器物粗糙且成色不佳。 为克服这一缺陷, 让器物表面光洁亮丽,陶工们便在坯胎上用 精挑细选的白色泥浆均匀地涂抹一层。经过 高温锻烧后便呈现一种乳白色的外表,从而 提高了产品的色泽表现力。在装饰上,早期 的青瓷器表面均无任何装饰,少数器物的器 底或器身饰凹、凸弦纹。或釉下饰黑褐色彩 绘条带式联珠纹。 隋唐时期则广泛应用印花、 划花、贴花、釉下彩绘、彩点、彩斑、弦纹, 附加堆纹等。釉下彩绘是邛窑的特色产品, 它是在隋代釉下点彩、斑彩器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到唐时达到较高水平。内容非常丰富, 彩绘技法多样,随心所欲,随意而作,图案 简洁,用笔粗放,书法意味较浓,是邛窑中 的精品 (图 3) , 其生产时代早于长沙铜官窑, 是现在已知生产釉下彩绘瓷的鼻祖。 邛窑另一具有独创性装饰产品是三彩 器,这与当时著名的唐三彩有所不同:1.釉 3 924 年)二月上旬选官样杨全江用” 。字样的 莲花纹印模,说明在五代前蜀时期,还曾为 王室烧造贡瓷,这充分说明当时邛窑的影响 力和辉煌成就。 北宋时期,四川经济继续发展。这是因 为在唐朝和五代时期四川“府库之积,无一 丝一粒入中原” ,所以财币充实,整个宋代又 相对统一稳定,成都这时已发展成为西南的 大都会。据载: “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 大马决骤于通衢,层楼复阁荡摩于半空。绮 毂昼容,弦索夜声,倡优歌舞,妩媚靡曼, 裙联袂属。奇物异产,瑰琦错落,引肆而班 布,黄尘涨天,东西冥冥” ( 成都府志 ) 。 呈现出城市繁荣,商业发达的盛况。直到南 宋晚期,蒙古攻蜀,四川地区进行了长达半 个世纪的战争, 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破坏, 亦使陶瓷业的发展从繁荣走向衰退。而邛窑 因所烧造的瓷器以彩绘瓷器为主,与当时的 五大名窑那种重器型、重釉青的主流审美观 格格不入,再加之工艺的衰落,从而让位于 以烧白瓷为主的瓷峰窑和以烧青瓷、黑瓷为 主的达州窑等这些后起之秀,最后于南宋末 年停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邛窑的工艺特点 二、邛窑的工艺特点 1、成型特点 1、成型特点 邛窑瓷器品种丰富,有文具、酒器、陈 列器、茶器、乐器、碗、坛、罐、造像、玩 具、砖瓦等十余种,但其成型方式主要以轮 制、模制和手工捏塑三种。其中尤以轮制产 品最多。轮制是用辘轳拉坯成型而成,是生 产碗、皿、杯、碟、罐、壶、盆所广泛使用 的方法,模制成型主要是一些空心的人物、 动物俑类。其方法是将瓷泥均匀地注入印模 内,脱模后即可。而手工捏塑成型则是一些 随手捏塑的实心的小人、小动物,体现了一 种偶发的率性,造型生动有趣。 (图 1、图 2) 邛窑产品中,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组合性 的成型方法,各种手法交替使用,因而产品 显得丰富、变化多样。 2、装饰特点 2、装饰特点 邛窑的坯体装饰的主要特点是普遍地使 用了白色的化妆士。这是因为邛窑所用原产 地的瓷土含铁量高。胎泥制作不精细,烧制 出的器物粗糙且成色不佳。 为克服这一缺陷, 让器物表面光洁亮丽,陶工们便在坯胎上用 精挑细选的白色泥浆均匀地涂抹一层。经过 高温锻烧后便呈现一种乳白色的外表,从而 提高了产品的色泽表现力。在装饰上,早期 的青瓷器表面均无任何装饰,少数器物的器 底或器身饰凹、凸弦纹。或釉下饰黑褐色彩 绘条带式联珠纹。 隋唐时期则广泛应用印花、 划花、贴花、釉下彩绘、彩点、彩斑、弦纹, 附加堆纹等。釉下彩绘是邛窑的特色产品, 它是在隋代釉下点彩、斑彩器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到唐时达到较高水平。内容非常丰富, 彩绘技法多样,随心所欲,随意而作,图案 简洁,用笔粗放,书法意味较浓,是邛窑中 的精品 (图 3) , 其生产时代早于长沙铜官窑, 是现在已知生产釉下彩绘瓷的鼻祖。 邛窑另一具有独创性装饰产品是三彩 器,这与当时著名的唐三彩有所不同:1.釉 4 料化学组成不同,邛三彩为石灰釉,唐三彩 为铅釉;2.着色剂不同,唐三彩以钴为蓝色 着色,而邛三彩以氧化铜着色;3.装饰手法 不同,唐三彩以平涂釉料作为装饰,而邛三 彩以一种画的方式来表现,有各种图案,并 且邛三彩有时在化妆土上彩绘后,再上透明 釉,有时则在乳白釉上彩绘,这对后来形成 的釉上彩和釉下彩有极大影响;4.烧成温度 不同,唐三彩烧成温度为 950-1050,为 三彩陶。而邛三彩烧成温度为 1200,已接 近瓷器的温度,故而被称为高温三彩瓷。 归纳唐代邛窑陶瓷彩绘艺术约有下列四 大类: 一是图案画;以青釉、灰白釉、米黄白 釉作地,用黑、褐绿绘成圆圈纹、联珠纹交 错排列,有二方连续,与上下组合,有的以 圆点连缀成圆形、长方形、菱形;有的以小 圆点边缀成宝相花、花朵纹有的有双色重叠 浓淡浸染,既有国画的笔触,又有蜀锦纹样 严谨工整的格调,以小圆点边缀的宝相花, 是邛窑十方堂最典雅富丽的纹样(图 4) 。 二是没骨画;不用勾勒,保用着色剂信 手绘成花卉、草叶、云气、莲花、星辰、日 月、人物。丰艳浓丽,清新淡雅,皆生于笔 端(图 5) 。 三是散点画;以绿色、褐色黑色大小不 等,不定位的圆点,散落于器件的显眼部位, 其中以苹果绿散落于乳白釉、青灰釉器上, 最为淡雅清丽(图 6) 。 四是斑彩画;这是邛窑最常见的,以褐 色、绿、黄分或双色或三色绘成大块不规则 的圆形、桃尖形、条形于器上,纹饰虽粗简, 但色调配置得当,具有简朴大气的艺术魅力 (图 7) 。 3、造型特点 3、造型特点 邛窑出土的器物造型都非常优美,富有 诗意,无论是拉坯成型的盘、碗,还是印模、 捏塑成型的俑和动物,都显得落落大方,决 无人工故意雕凿的痕迹,形态简洁明快,既 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 进。艺术性强,特别在一些捏塑成型的动物 和人物造型上,更显得随意生动,艺术性较 高。删繁就简、重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讲究绝对的对称和比例,合理变形,适度 夸张, 手法宽松自然, 往往妙趣天成 (图 8) 。 4、烧制特点 4、烧制特点 1) 窑炉特点 邛窑窑炉主要以马碲形半倒焰窑和长条 形斜坡式龙窑为主。马碲半倒焰窑特点是升 温快、窑内温差小、烧制时间短。而斜坡式 龙窑因其长度大,因而升温慢、窑内温差大、 烧制时间相对较长,但烧制器物较多,色泽 变化丰富,适合大批量烧制。从已知的材料 来看,当时邛窑以柴为主要燃料。 2) 烧制特点 邛窑的精美产品取决于当时先进的烧制 工艺,当时已开始使用圆筒式匣钵,从一匣 钵残片上有“贞元六年润”可证明唐时已普 遍使用。在装烧技术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 种是将坯胎依次重叠放入匣钵内,胎体之间 为防止粘结以支钉相间,匣钵重叠后至最后 一个加盖,然后入窑焙烧,这种方式如今在 5 四川彭县等地仍然采用。另一种则是用圆筒 式支柱垫底,然后上重叠坯胎,中间用支钉 间隔。这两种方法都是“重合烧造法” 。邛窑 的匣钵,一般可重叠六、七件产品,采用哪 种方法,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精粗、大小、形 状来决定。匣钵的广泛使用,使得邛窑产品 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避免了烧制过程中 瓷器表面颗粒、气泡的出现。使产品着色稳 定,表现力大大加强,这都是使邛窑产品得 以名扬天下的重要条件。 三邛窑陶瓷的文化语言特点 三邛窑陶瓷的文化语言特点 1酒文化对邛窑的影响 1酒文化对邛窑的影响 邛崃自古产美酒。在漫长的岁月里,有 众多的文人墨客与邛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为 邛酒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章。西汉年间反对 封建思想,追求爱情自由的卓文君与司马相 如在邛崃琴音相通,当垆卖酒,演绎了一段 千古佳话。从此邛崃陶瓷的发展与邛酒结下 了不解之缘。 魏晋时,封建统治者的生活极度奢侈。 曹植在箜篌引中把这些享乐生活描述得 淋漓尽致: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 何慷慨,齐琵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亦络出 名讴。乐饮过三爵,绶带倾遮羞。主称千金 寿,宾奉万年酬。 ”证实魏晋时期的贵族生活 已达到了十分豪侈的地步。这时的邛酒的声 名远扬,也为邛窑生产装酒的坛罐创造了条 件。墨彩“永足”铭文草文盘,口圆环耳平 底四系罐,便是当时装酒用的青瓷。因此可 以肯定的说北方人民的南迁和酒文化的盛行 是当时邛窑产品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隋代虽然短暂,但社会经济繁荣,出现 了“人多殷富”的现象。开皇十二年(公元 592 年)有司上言: “府藏皆满,无可容,积 于廊庑。 于是更辟大藏院以受之。 ” ( 资 治通鉴卷 177)大业初年巩县东南平原上筑 仓城二十年里,洛阳城的子罗仓、回洛仓, 四川华阳县的永丰仓等积粮甚丰。隋代官仓 的丰实,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原料。 此时的制瓷业也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 全国各地制瓷业作坊密布。这个时期的邛窑 的青瓷生产非常精美,坯体上大量使用白色 化妆土,釉色以青绿、青黄、灰绿、乳白为 主。瓷酒具更加显示出酒文化的雅和纯。隋 代青、白釉酒具较为丰富,有复式系罐、深 腹饼中杯、刻贴花盘口桥形四耳瓶(图 9) , 特别是一些黑、褐、绿色为主的三彩罐以及 各式中、小酒杯。 充实的粮食酿酒,有丰富多姿的酒具饮 酒,这仅是隋代酒文化的一个层面。从商业 和外贸角度来看,饮酒业也相当的繁荣。杜 宝大业杂记对当时商贸繁荣的景象是这 样描述的: “市四壁有四百店” , “招致商旅, 珍奇山积” 。 商贾云集之处就少不了有各种形 式的酒肆,饮酒业的发达也就少不了需要大 量的饮酒具。从当时的商业大都市扬州看, 我们就可知晓隋人对酒是多么的钟情。我们 还从不少考古资料中获悉,隋通过陆海两路 向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印度、日本、埃 及、意大利等国输送各类瓷酒具。邛窑有的 瓷酒器上有异国情调的彩绘人形壶(图 10) , 5 四川彭县等地仍然采用。另一种则是用圆筒 式支柱垫底,然后上重叠坯胎,中间用支钉 间隔。这两种方法都是“重合烧造法” 。邛窑 的匣钵,一般可重叠六、七件产品,采用哪 种方法,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精粗、大小、形 状来决定。匣钵的广泛使用,使得邛窑产品 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避免了烧制过程中 瓷器表面颗粒、气泡的出现。使产品着色稳 定,表现力大大加强,这都是使邛窑产品得 以名扬天下的重要条件。 三邛窑陶瓷的文化语言特点 三邛窑陶瓷的文化语言特点 1酒文化对邛窑的影响 1酒文化对邛窑的影响 邛崃自古产美酒。在漫长的岁月里,有 众多的文人墨客与邛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为 邛酒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章。西汉年间反对 封建思想,追求爱情自由的卓文君与司马相 如在邛崃琴音相通,当垆卖酒,演绎了一段 千古佳话。从此邛崃陶瓷的发展与邛酒结下 了不解之缘。 魏晋时,封建统治者的生活极度奢侈。 曹植在箜篌引中把这些享乐生活描述得 淋漓尽致: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 何慷慨,齐琵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亦络出 名讴。乐饮过三爵,绶带倾遮羞。主称千金 寿,宾奉万年酬。 ”证实魏晋时期的贵族生活 已达到了十分豪侈的地步。这时的邛酒的声 名远扬,也为邛窑生产装酒的坛罐创造了条 件。墨彩“永足”铭文草文盘,口圆环耳平 底四系罐,便是当时装酒用的青瓷。因此可 以肯定的说北方人民的南迁和酒文化的盛行 是当时邛窑产品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隋代虽然短暂,但社会经济繁荣,出现 了“人多殷富”的现象。开皇十二年(公元 592 年)有司上言: “府藏皆满,无可容,积 于廊庑。 于是更辟大藏院以受之。 ” ( 资 治通鉴卷 177)大业初年巩县东南平原上筑 仓城二十年里,洛阳城的子罗仓、回洛仓, 四川华阳县的永丰仓等积粮甚丰。隋代官仓 的丰实,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原料。 此时的制瓷业也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 全国各地制瓷业作坊密布。这个时期的邛窑 的青瓷生产非常精美,坯体上大量使用白色 化妆土,釉色以青绿、青黄、灰绿、乳白为 主。瓷酒具更加显示出酒文化的雅和纯。隋 代青、白釉酒具较为丰富,有复式系罐、深 腹饼中杯、刻贴花盘口桥形四耳瓶(图 9) , 特别是一些黑、褐、绿色为主的三彩罐以及 各式中、小酒杯。 充实的粮食酿酒,有丰富多姿的酒具饮 酒,这仅是隋代酒文化的一个层面。从商业 和外贸角度来看,饮酒业也相当的繁荣。杜 宝大业杂记对当时商贸繁荣的景象是这 样描述的: “市四壁有四百店” , “招致商旅, 珍奇山积” 。 商贾云集之处就少不了有各种形 式的酒肆,饮酒业的发达也就少不了需要大 量的饮酒具。从当时的商业大都市扬州看, 我们就可知晓隋人对酒是多么的钟情。我们 还从不少考古资料中获悉,隋通过陆海两路 向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印度、日本、埃 及、意大利等国输送各类瓷酒具。邛窑有的 瓷酒器上有异国情调的彩绘人形壶(图 10) , 6 和各类壶、瓶。还有佛教内涵的罐、壶等, 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中国酒文化中所包含的 外来因素。 此时酒文化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皇宫 酒宴礼仪纷繁复杂,酒礼已是完全成为统治 者用来维护统治、维护特权的象征,即所谓 “无酒不成礼仪” 、 “有礼之会,无酒不行” 的特殊现象。文化圈礼仪亦是多彩多样,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文化内涵,它集中地反映 了士大夫、文人阶层的文化心理。而这时的 邛酒酿造已发展到高峰,酒肆遍布,酒香弥 漫,一时邛酒还成了宫廷贡酒。唐高祖时宰 相李百药在 少年行 中写道: “始酌文君酒, 新吹弄玉箫,少年不欢乐,何以尽芳朝。 ”杜 甫的“酒肆人间市,琴台日暮云”都歌颂了 邛崃的美酒。 美酒配美器。邛窑的酒具也更趋考究, 酒具的发展也带动着整个邛窑的瓷器进步。 这一时期酒具,酒壶品种繁多,既有短流壶、 长流壶、弓流壶(图 11) 、蓝色彩斑葫芦瓶 (图 12) ,还有受波斯、西域文化影响的动 物酒杯。三彩鸭式杯(图 13) ,高 3.8 厘米, 褐色胎,头部捏塑一小鸭回头咬尾的动作。 小鸭侧颈,头部略上扬,双羽覆身,蹼足伫 立,鸭尾成荷叶状,鸭身交织黄绿色点彩, 釉型浑然一体,造型非常生动。此种鸭式杯, 唐代北方瓷窑也有生产,但尾部没有邛窑的 生动,多为角形。关于这种杯式,有学者认 为它很可能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因它极 似西方的一种用动物头装饰的“来通”金银 器皿。 “来通”其杯尖有泄水孔或短流。而鸭 首杯一类只作装饰,无泄水孔,使用时需将 鸭首抬起,才方便于从尾部饮酒。 宋代邛窑瓷酒具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有的瓷器上直接刻画,书写与酒有关的诗句 和谚语。这个时期的主要酒具有: 盛酒器有瓜棱瓶、梅瓶(图 14) 、玉壶 春瓶、贯耳瓶、双耳瓶、长颈弦纹瓶、胆瓶、 小口鼓腹瓶、长方腹壶等。 关于梅瓶的功用和定制,史书有很多记 载,如宋代赵令畦的侯鲭录卷三载: “陶 人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 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 凡馈人牲兼以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梅瓶 是专门盛酒的器皿。称梅瓶,有其特殊的含 意:一是用经瓶装酒规格高,对饮者是极大 的尊敬;二是梅瓶的造型和装饰艺术的雅趣 超出了酒的俗味;三是经瓶作特殊酒具大概 是唐宋时从皇宫“经宴”制度而衍生的高贵 酒器。它在其他酒器中独树一帜,是含有一 定的政治宴会色彩的器皿。 饮酒器还有各式碗、杯(高足杯盏) 、台 盏(图 15)等。台盏是我国古代一种较高级 的酒具,它是由盏托加杯(或高足杯和中小 型碗)配套使用,台盏托盘下多出一高圈足, 托盘上部中央处有一凹型圆座。台盏的使用 有一定的规格和祭礼组合,当时在宴会、祭 祀和饮酒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 邛窑陶瓷的蓬勃发展是与邛崃地区繁荣的酒 文化密不可分的。 2.茶文化对邛窑的影响 2.茶文化对邛窑的影响 “茶”也是邛崃当地的著名物产,四川 7 这种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特别适合茶树 的生长。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说: “秦人取 蜀,始有茗饮” 。可见蜀地产茶的历史十分悠 久。 古来今往,许多人在敬酒的场合不胜酒 力,便以茶代酒。茶水在盛大酒宴或接待贵 客时普遍使用,无形中促进了茶具的生产。 到了汉代茶饮药用价值在社会上、社交中逐 渐扩展,成为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主要饮 料。唐代开始,邛崃茶便年年进贡皇宫。贡 茶生产一直持续到宋元之际。此间著名的茶 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深刻地影响了 当时茶文化的发展。唐代陆羽茶经中, 列举了几十个茶区, 其中提到四川的有蜀州、 邛州、雅州、泸州、眉州和汉州。宋朝皇帝 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 ,更是倡导茶学、 弘扬茶文化,使茶文化“益穷极出新,而无 以加矣” 。 观中国茶的发展历史,就其形式而言, 茶的发展有下列过程:饮食天然野生茶 饮食团茶品饮茶饼品饮散茶。由于 阶段的不同, 饮食和品茗具也各有时代特征, “混煮法”主要用陶瓷鼎、釜、罐类器皿来 煮; “煎茶法” 主要用浅腹的碗、 盏、 壶来饮; “斗茶”用酱黑釉瓷碗、台盏及盏托、壶等 器物; “泡茶法”则使用各式杯、壶、盘、盖 杯,品种非常丰富。 东汉时期,青、酱、黑釉系列瓷,大多 是用于茶酒事宜。当时人们喜好用此类瓷器 来饮茶,主要是因为:1.茶已成为市场的主 要产品之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茶来充 实食物的种类,或当作佐料使用。2.茶的药 理功能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显示特有功效, 为其它药物难以替代。3.需要休帮助食物消 失。4.从审美角度出发,人们喜好青、酱、 黑釉。黑色庄重突出,能反衬出茶色,强烈 的对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青色含蓄、自然, 文化韵味较强; 酱色是黑色釉系列的派生色, 视同纯黑釉的艺术效果。这个阶段青、黑、 酱色釉的茶具主要有碗、罐、壶、钵等。 由于南北朝佛教兴盛,茶文化亦深入至 各有关寺院庙宇中。象征佛教特殊纹样的莲 花,忍冬草普遍使用在邛窑陶瓷器装饰上。 此时饮茶器具除了保留前期有的器皿外,还 新出现盏、盏托、双连杯、平底杯、托盘等, 这是人们在饮茶实践中为避免“盏热烫指” 和茶水外溢的原理所作的科学改造。 南北朝在把茶开发成为具有药理功能的 同时,更是发挥了其含有儒、道精神文化的 内容,把茶的作用,深入至社会各角落,形 成了茶艺文化。这一举动,一定程度上对推 进社会文明进步起了特殊的作用。为了适应 这一潮流,此时专用和共用的茶具生产,不 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大的提高和很快的 发展。其中青釉盏托、台盏纷纷问世,并成 为这个时期的典型茶具。它以莲蓬、莲瓣为 装饰题材,高雅端庄,气韵飞扬。 隋代,由于隋文帝患病后以茶治愈,茶 在社会各阶层中得以广泛流传,也逐渐成为 社交和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料。时尚所趋, 全国各大窑址纷纷应市场所需,大力生产各 类壶、罐、瓶、碗、盏及盏托、杯等茶具, 8 门类齐全、样式繁多。这些茶具的造型,无 不体态修长,纹样秀气。显示出生意盎然的 气派,体现了工匠们独到的艺术创意,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唐代统治者笃信佛教,佛教徒把茶当作 “圣物” 。唐代文人雅士如李白、柳宗元、陆 龟蒙等诗人都酷爱品茶,所谓“酒壮英雄胆, 茶引文人思” 。 可见在唐代品茶是一种非常高 雅的享受。邛窑产品中虽然没有发现带铭文 的茶碗,但其饼足敞口碗就是茶碗(图 16) 。 此外, 邛窑出土的横柄带流匮, 实为茶铫 (图 17) , 说文 : “铫,温器也。 ”注“今煮物瓦 器谓之铫子。 ” 唐代诗人元稹 茶 诗中有 “茶 者味嫩铫煎黄蕊色, 碗转麦菊生花” 可见“铫”是一种带流的煎茶工具。而鱼形 碾磨器也是研磨茶叶的工具(图 18)这与当 时人们的喝茶习惯相关,要磨茶要煎茶。 唐代关于饮茶的记录繁多,在使用茶具 方面,唐人也颇费心思,除了碗以外,还需 用 24 种器具, 包括茶碾槽、 碾轮、 茶臼、 杵、 风炉茶复、茶铛、钵、盂、盏、台盏、盏托 等,皇宫贵族使用的是高档茶具,而平民百 姓大多用经济实惠的瓷茶具饮茶。釉下三彩 提梁壶(图 19), 唇口宽沿内敛, 斜弧腹至底, 壶身近沿置一圆状短注流。胎色灰褐,羼合 细砂,质地坚硬,火候较高,约在 1100以 上。壶体内无釉处可见轮制拉坯痕及荡釉垂 泪痕。壶身修胎工整,其阴刻二组四道弦纹, 把壶身分为上中下均等三部分。壶外体通身 彩绘,用黄、绿、褐三色作近似风卷残云状 的抽象纹饰, 提梁柄上用褐彩绿彩作条斑纹。 笔绘图案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浓的地方深 入胎骨,釉汁表面满布百矶碎。整个画面流 畅洒脱,富于变化,颇为奇特。更可贵的是 它不仅拥有没骨法的传统中国画笔墨的韵 味,还附带有从泊来装饰纹样中移植和演化 而来的浓厚异国情调。唐代邛崃窑除擅长色 彩纹样变化外, 对器物造型也善于大胆创新, 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朴实大方的器皿。像 这种提梁式、钵型体、近口沿恰到好处地配 一短注的釉下三彩壶在国内其他窑口是极为 少见的。 唐代邛窑茶具釉色有翠青、青绿、青黄 等色,釉面没有刺目的光泽,而是显示高雅 如玉的亚光色泽,造型多用荷叶(图 20) 、 葵式、海棠花式(图 21)来装饰,超凡脱俗。 由于瓷胎选料好、淘炼细、质地细腻、釉料 配制科学,施釉仔细认真,故釉面光整润亮, 带有强列的青玉之感,其装饰手法,既有中 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异国的味的特点。 因而文人士大夫对之大加称道,许多诗人用 热烈的诗句,毫不保留地赞美邛窑青釉茶具 的精美。 五代时期邛窑的茶具生产,不仅品种增 多,而且质量比前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青 釉如碧玉,胎有糯莹之润,造型丰腴,纹饰 鲜明别致,用这样的茶具来品茗确实是一种 美的享受。 假如说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次高 潮, 那么宋代便是使中国的茶文化更加深入。 宋代的休事活动始于唐朝,在“点茶”仍然 流行的同时, “斗茶”之风也如火如荼地流行 9 起来,到了北宋中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 地。那时上至皇亲国戚,大臣仕官,下至文 人墨客,巨贾商人,普通百姓都大行“斗茶” 之事。 各式各样的茶具也层出不穷, 蔡襄 茶 录中曾经加以描述,他说斗茶主要是先斗 色。而茶色以纯白为最佳, “茶色贵白黄 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 。为使茶色 能够界线清晰地映人人们的眼帘,最好的茶 具就是黑釉的茶盏,这就促进了黑釉窑系列 茶具的生产。而邛窑因造型、釉色均不适应 当时的主流审美故而日渐衰落,最后随时间 的推移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邛窑陶瓷的艺术语言特点 四、邛窑陶瓷的艺术语言特点 1、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 邛窑产品的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它的实 用性。实用性是古代民间窑厂兴盛发达的必 要条件,因为它的存在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基 本需求,这是其存在发展的根本和源泉。一 件陶瓷器首先是实用,再说造型和釉色的美 观。这点晚唐到宋时极为著名的省油灯便是 最好的例证(图 22) 。声誉远扬的邛窑省油 灯盏, 在唐宋曾风靡一时, 广为流传, 据 陆 放翁全集斋居纪事 : “书灯勿用铜盏,唯 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 中, 可省油几半。 ” 又 老学庵笔记 云: “ 宋 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 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 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 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 ” 省油灯的制作方法先做一个腹体较深的 杯盏或碗形坯件,再做一个与之能扣合粘接 的杯盏或碗的坯件,形状浅而坦。两者扣合 粘接牢固,在下层上端腹侧挖一小孔与腹体 相通,最后粘接上管状嘴和可以提拿的柄。 灯的使用法,是把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 内凹处,然后注清水于盏唇窍中,即灯盏腹 侧中上部与夹层相通的小孔管状嘴中,可达 到降低油温,减少蒸发,节省油耗的效果。 四川邛窑省油灯盏唐、宋都有烧造,唐 代的省油灯盏从外观形体上看,其外弧线要 比宋代的省油灯盏显得敦厚质朴一些。 饼足、 玉壁底,低矮的小柄,几乎不太明显的中部 的小孔嘴与形相得益彰, 显得极为美观大方。 而宋代的省油灯盏,圈足与形体升高,小孔 嘴由唐时盏的中部移至近盏沿,其和泥条弓 形小柄皆高出盏面,反而在美学上不如唐代 省油灯盏。 现国内除邛窑生产有省油灯盏外,其他 瓷窑尚未发现烧造此种器物,省油灯盏的出 现,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 首创,它满足了当时读书人清贫苦寒、节约 开支的客观要求, 因而从晚唐到宋一直生产, 拥有极强的生命力。 邛窑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它的多样性。 多样性最大的优点便是能满足尽多的个体需 要:老人的需要、小孩的需要、文人的需要、 胡人的需要。据统计邛窑产品共计十余 种类,上百种样式。这就使得邛窑的产品一 直拥有数量众多的使用者,并且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能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想、审美和经 济情况的不同,而对产品做灵活的变通。例 9 起来,到了北宋中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 地。那时上至皇亲国戚,大臣仕官,下至文 人墨客,巨贾商人,普通百姓都大行“斗茶” 之事。 各式各样的茶具也层出不穷, 蔡襄 茶 录中曾经加以描述,他说斗茶主要是先斗 色。而茶色以纯白为最佳, “茶色贵白黄 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 。为使茶色 能够界线清晰地映人人们的眼帘,最好的茶 具就是黑釉的茶盏,这就促进了黑釉窑系列 茶具的生产。而邛窑因造型、釉色均不适应 当时的主流审美故而日渐衰落,最后随时间 的推移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邛窑陶瓷的艺术语言特点 四、邛窑陶瓷的艺术语言特点 1、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 邛窑产品的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它的实 用性。实用性是古代民间窑厂兴盛发达的必 要条件,因为它的存在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基 本需求,这是其存在发展的根本和源泉。一 件陶瓷器首先是实用,再说造型和釉色的美 观。这点晚唐到宋时极为著名的省油灯便是 最好的例证(图 22) 。声誉远扬的邛窑省油 灯盏, 在唐宋曾风靡一时, 广为流传, 据 陆 放翁全集斋居纪事 : “书灯勿用铜盏,唯 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 中, 可省油几半。 ” 又 老学庵笔记 云: “ 宋 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 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 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 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 ” 省油灯的制作方法先做一个腹体较深的 杯盏或碗形坯件,再做一个与之能扣合粘接 的杯盏或碗的坯件,形状浅而坦。两者扣合 粘接牢固,在下层上端腹侧挖一小孔与腹体 相通,最后粘接上管状嘴和可以提拿的柄。 灯的使用法,是把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 内凹处,然后注清水于盏唇窍中,即灯盏腹 侧中上部与夹层相通的小孔管状嘴中,可达 到降低油温,减少蒸发,节省油耗的效果。 四川邛窑省油灯盏唐、宋都有烧造,唐 代的省油灯盏从外观形体上看,其外弧线要 比宋代的省油灯盏显得敦厚质朴一些。 饼足、 玉壁底,低矮的小柄,几乎不太明显的中部 的小孔嘴与形相得益彰, 显得极为美观大方。 而宋代的省油灯盏,圈足与形体升高,小孔 嘴由唐时盏的中部移至近盏沿,其和泥条弓 形小柄皆高出盏面,反而在美学上不如唐代 省油灯盏。 现国内除邛窑生产有省油灯盏外,其他 瓷窑尚未发现烧造此种器物,省油灯盏的出 现,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 首创,它满足了当时读书人清贫苦寒、节约 开支的客观要求, 因而从晚唐到宋一直生产, 拥有极强的生命力。 邛窑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它的多样性。 多样性最大的优点便是能满足尽多的个体需 要:老人的需要、小孩的需要、文人的需要、 胡人的需要。据统计邛窑产品共计十余 种类,上百种样式。这就使得邛窑的产品一 直拥有数量众多的使用者,并且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能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想、审美和经 济情况的不同,而对产品做灵活的变通。例 10 如唐时使用的鸭形酒杯,便是为了满足当时 的胡人需要,而仿制胡器所成。因势而动、 顺势而为,或许这就是邛窑历八百年而不衰 的真正缘由吧! 2、神韵 2、神韵 中国传统陶瓷既是供生活必需的实用 器,同时也是具有审美功能的空间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重庆合川花滩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昆明市西山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招聘真题
- 2024年吉林省应急管理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班主任在班级中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计划
- 财务信息更新与维护计划
- 2024年海南省监狱管理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5届浙江省富阳市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学期交流反馈与计划调整
- 2024年北京肿瘤医院社会人员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北京清华附中学院路学校招聘笔试真题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 2024年图书管理员面试问题及答案
- 制造业质量控制计划
- 动物防疫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青岛科协面试试题及答案
- 政策传播与接受-深度研究
- 2024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及答案第1套
- 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深度研究
- 台安N2变频器说明书
- 《环境设计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件-1.什么是装饰工程预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