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慈善·卫身·强国——晚清天津医疗慈善事业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进行 论文 表的 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弧珙 叶年6 月) 日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医疗救助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有关医疗慈善事业中的医疗问题, 目前史学界还鲜有涉及,本文将立足天津,对晚清的医疗慈善事业做一探讨, 以期对此有所弥补。从时间上,选择1 9 世纪中期以后的晚清,是因为此时西方 医学文明大举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医疗方式、医疗资源形成鲜明对立,尤其 是以西医为内容的传教会医院与中国传统医疗慈善机构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 认识中国传统医疗慈善机构的功能演变与发展就具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可以将 其看作中国历史变迁洪流中的一个分支。从空间上,选择天津为研究对象,是 因为以一个城市为据点可以从资料上进行深入挖掘,而且天津在晚清中国具有 显著的位置,是南北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也是社会精英云集,思想文 化走在时代前沿的城市之一。 本文选择天津本土医疗慈善机构育黎堂、南方社会精英在天津所建综合性 慈善机构广仁堂、在传教士影响下李鸿章所建西医医疗慈善机构三个个案,试 图从医疗疾病史、慈善事业史、区域社会史三个路径进行研究。从医疗史来看, 晚清中西医文化碰撞交汇之时,中国社会精英显示了积极与开放的心态,将西 医技术与制度引入医疗慈善机构,以期发挥西医之长。就慈善事业史而言,晚 清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慈善机构担当的已不再是单纯慈善功能,还肩负了整合 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精英强国之梦的功能,医疗慈善机构成为社会精英进行政 治诉求的载体。而立足区域社会史,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一个地区的医疗慈善 事业是与当地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的活跃和丰富程度密切相关的,随着晚清 天津社会力量的发展、社会资源的丰富,医疗慈善事业也呈现出积极发展之势。 在这过程中政府与社会表现出紧密合作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较为明显看到, 晚清天津的医疗慈善机构,就其举办理念而言,基本都经历了从慈善卫身 强国的演变脉络。 关键词:晚清;天津:慈善;医疗;强国 c h i n a s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d i c a lc h a r i t i e sc o u l db ev i e w e da sar a m i f i c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c hm a k e sr e s e a r c h e so ni tf u l lo fm e a n i n go fm o d e r n i t y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o c a t i o n ,f o c u s i n go no n ec i t yf a c i l i t a t e st h ed e e pe x p l o i t a t i o no f h i s t o r yd o c u m e n t s w h a t sm o r e ,t i a n j i no c c u p i e dap r o m i n e n tp l a c ei nl a t eq i n g c h i n a i ti st h ej u n c t i o no f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mc u l t u r e sa sw e l la sw e s t e r na n d 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h i c ha t t r a c t e ds o c i a le l i t e s ,l e a d i n gt h ep r o g r e s so fi d e o l o g y a n dc u l t u r e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t o r yo fd i s e a s ea n dm e d i c i n e ,h i s t o r yo fc h a r i t i e sa n d h i s t o r yo fr e g i o n a ls o c i e t y , t h i s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r e em e d i c a lc h a r i t i e s :a l o c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o ft i a n ji n - y u l it a n g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h a r i t y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s t a b l i s h e db y s o u t h e ms o c i a le l i t e s g u a n g r e nt a n g ,a n daw e s t e r nm e d i c a lc h a r i t yb u i l t b yl i h o n g z h a n g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m i s s i o n a r i e s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m e d i c a lc a r e h i s t o r y , a sc h i n e s e w e g e mm e d i c a lc u l t u r e sc o l l i d e d c h i n a ss o c i a le l i t e sp r o v e dt o b eo p e n m i n d e d ,a c t i v e l yi n t r o d u c i n gw e s t e r nt h e r a p yi n t om e d i c a lc h a r i t i e s i n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t o r yo fc h a r i t i e s ,a g a i n s t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l a t e q i n gd y n a s t y , c h a r i t i e sh a do u t g r o w ni t sf u n c t i o ni np h i l a n t h r o p y , a n da s s u m e dt h e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r e s u m i n gs o c i a lo r d e ra n dr e v i t a l i z i n go u rc o u n t r y ;t h u s ,m e d i c a l c h a r i t i e sb e c a m et h ec a r r i e ro fs o c i a le l i t e s p o l i t i c a lp u r s u i t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 h i s t o r y o fr e g i o n a ls o c i e t y , i ti sc l e a rt h a tl o c a lm e d i c a lc h a r i t i e sa r e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 s o c i a lp o w e ra n ds o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o ft h a tp l a c e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i a n ji n s s o c i a lp o w e r sa n dt h er i c h n e s so fi t ss o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 m e d i c a lr e l i e ft u r n e do u tt ob e i i i i i 目录 目录 言1口上 津本土医疗慈善事业以育黎堂为个案9 育黎堂的创立9 育黎堂的演变9 “清术新政 中的育黎堂1 0 第三章南北合作与天津医疗慈善事业以广仁堂为个案1 5 第一节广仁堂概况1 5 3 1 1 广仁堂建立的历史背景与过程1 5 3 1 2 广仁堂的资金来源与运营1 7 3 1 3 广仁堂的组织形态与功能2 1 第二节广仁堂施医局2 3 3 2 1 施医局的建立与实效2 3 3 2 2 施医局的经营2 5 第三节广仁堂养病所2 6 3 3 1 养病所的创建与实效2 6 3 3 2 养病所的经营及其归并广仁堂2 7 第四节广仁堂开设“女医学堂 3 1 第四章中外合作与天津医疗慈善事业以李鸿章所建西医医院为 个案3 6 第一节马根济与“爵阁督部堂施医处 3 6 第二节“总督医院”3 8 第三节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4 1 第五章结语4 5 参考文献4 8 致谢5 1 附录5 2 i v v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疗慈善事业关乎人民的健康与福利,在当今社会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民生问题。当今中国医疗问题矛盾激化,历史状况 繁复杂,人类的疾病医疗问题被历史的多棱镜折射出丰富的图景,呈现 面向。在当代医疗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时,对历史 探索就有了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选题缘起 选择医疗慈善事业这个课题,最初源于阅读夫马进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 究。该书是一部有关中国慈善事业的力作,从国家具有慈善政策理念之始,到 清末慈善组织与地方自治、都市近代化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主要选 取江南典型善堂善会进行个案研究,充分利用征信录这一史料,对运营情况、 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对“国家 和“社会 问题作出了自己 的思考。该书是有关慈善事业的综合性研究,但是夫马进在序中引用的一个有 关医疗慈善事业的例子吸引了我: 来自基督教世界的上海医疗使节团在1 8 4 4 年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杂志 中国丛报( c h i n e s er e p o sit o r y ) 刊载了一篇报告书一一1 8 4 7 年中国医 疗传教团报告节选一一上海的中国式医院与公共诊疗所的报告,这一报告在 介绍了上海同仁堂和上海育婴堂之后,叙述了救生会( 救生船) 和施医局。此 外道光二十五年( 1 8 4 5 ) 上海辅元堂( l ep o o y u e n t a n ga ts h a n g h a i ) 附属公 共诊疗所( t h ep u b l i ed i s p e n s a r y ) 报告就是翻译了辅元堂施医局征信录( 道 光二十五年) 。作者在解说中写道“从对辅元堂施医局的报告和救生会的 关注可以知道,如同对其他所有异教徒的国民那样对中国人所施加的非难,即 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救助病人和穷人的医院和其他设施的非难是不正确的。因 为在上海有我们见到的两所设施,还有育婴堂力当时,欧美人一般认为在 基督教影响以外的社会中没有医院和其他救济设施。但是当他们作为医疗传教 团来到上海实地观察之后,发现与他们想在那里推行的救济事业十分相近的慈 善活动旱已经存在,而且并没有受到欧洲社会和基督教的影响。对于在中国社 医自身的反省问题,而且在一个民族危亡的敏感时期,医疗救济也成为社会精 英们进行政治诉求的载体。 关于这一点,梁其姿在施善与教化一书中指出,1 8 5 0 年代之前的慈善 组织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而这之后有有较多的社会变数影响了传统的 慈善事业,比较不好研究。其一,西方基督教组织大举进入中国,一方面与中 国传统善堂竞争,一方面也因而影响了中国原有善堂的发展方向,此后的善堂 已多少被“洋化 了。其二,经过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市善堂担任了复 杂的善后工作,除了传统的救济工作外,同时也往往包括了维持政治秩序,这 使得它们的性质有了较深远的变化,不再如咸丰以前的善堂那样单纯。 前辈的考虑也正给我的研究提供了思索的方向,虽然1 9 世纪中期以后的 历史情况使得医疗慈善事业的性质复杂化,“比较不好研究,但正是这点激发 了我的研究兴趣。 选择天津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有利于资料的把握和深入挖掘,二是因 为它在晚清中国占有显著位置。首先,天津作为一个漕运码头,地理位置非常 特殊,不仅是京畿重地的门户,也是南北大交通的枢纽。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 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刚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 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 。 日 犬马进中国善会善掌史研究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4 - - 6 页。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页。 2 奥地利、意 自的行政机 津成为中国 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 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 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因 此天津的历史不是单纯天津人的历史,也不是单纯一个城市的历史,它可以看 作是晚清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一个典型个 案。 本文选取若干医疗慈善机构,希望从个案研究入手,展现天津医疗慈善事 业在社会变迁之中的发展脉络,并呈现晚清天津医疗慈善机构从慈善、卫身到 强国的功能与观念的递进过程。并且希望以天津研究为中心,展现天津一地与 江南以及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时代变迁之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更 加多样化的图景。 二研究回顾 关于医疗慈善事业,史学界前辈已经有所涉及,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 研究是将医药局依附在若干综合性大善堂中进行介绍,并利用征信录将医药 局的收支情况、经营状况、来诊人数、开设科目等作了分析。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一书研究了1 9 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善堂善会的历史, 认为善士们组织的善会善堂区别于宗教组织、家族组织和国家赈灾的慈善机构, 国参i 列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第卜l o 页。 圆参阅来新夏;天津近代史,第6 5 8 5 页。 参阅来新夏:天津近代史,第1 0 0 1 2 0 页。 回 日 人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4 6 8 、5 4 4 5 4 6 、5 6 6 页。 3 第一章引言 象。其中对医疗救济的历史作了清楚的梳理,从5 世纪末齐 ,隋唐时期建立悲田养病坊,南宋建立安置病人的养济院以 药局,到元代政府并设广济提举司来监管全国惠民药局的经 统里又加上了“医学一项,以训练地方的医生配合惠民药 中期以后惠民药局普遍衰落,国家救济的不积极使得地方精 看到,医疗救济从很早就被作为国家救济的一个内容,而到 国家转移到社会。 虽然在他们的著作中多谈到施医药局或者慈善机构中的医药 作为一个专题做系统的研究。 对清代后期的医疗慈善事业,业师余新忠以江南地区为对象已经做了充分 的研究。他在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专门有 一章节对江南地区医药局概况做了全面的论述与分析,得出很多颇有价值的结 论。他从朝廷与官府和社会力量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论述。从朝廷和官府方面看, 清代国家对疾疫制度性的救疗基本阙如,这也正如梁其姿所指出,官办医疗机 构和事业效率低下以及明中期以后地方社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充足,社会 力量在这方面的活跃不仅弥补了政府的消极,而且比官办事业更具效率。在各 项救疗措施中,设局延医诊治是地方官府最主要的手段,通过地方志中资料的 排比,同治以前所里的医药局都是临事而设,而之后出现了众多常设机构。这 一现象反映了官府和国家职能变化的新动向,即在社会力量和外来文化的双重 促动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渐趋把日常而非临事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 范围。圆 从社会力量方面看,道光特别是同治以后,疫病救疗机构的发展趋势更见 明显。从数量上来说,大量医药局的出现其实与传统善堂的存在与发展有着非 常深刻的渊源关系,它与善堂的迅猛增加和善堂救疗功能扩展一道,共同促成 了晚清社会疫病救疗事业的发展。从内涵上来说,医药局的功能、施济目的、 经费来源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强调指出,传统救疗资源对现代医疗方式的形成 有着紧密的影响。 关于天津地区的慈善事业,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一书较 参c ;8 l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第3 5 页一4 8 页。 参阅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4 9 页- 2 5 5 页。 参阅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第2 5 5 2 7 2 页。 4 体性的近代天津公共医疗卫生福利的概念,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 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 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及内容。固她的博士论文中有一章题为晚清 破碎的公共性广仁堂与总督医院,研究对象虽然与本文相同,但是她并 没有注意到广仁堂中的医疗功能,只是侧重于探讨作为慈善机构所体现出来的 “公共性。 研究天津医疗慈善事业,广仁堂是必然要关注的对象,因为它是晚清天津 规模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善堂,而且广仁堂丰富的档案资料已经吸引了中外许多 学者的注意。例如罗芙云超越仁慈:中国通商口岸的妇女儒家避难所 , 是一篇专门对天津广仁堂进行研究的论文。作者所关怀的大主题是现代中国的 妇女福利问题,围绕广仁堂的建立背景,将妇女置于晚清社会之中,探讨1 9 世纪晚期中国社会体制的改变与连续性如何影响妇女群体以及如何型塑中国 男性精英对待妇女福利问题的责任感。作者强调广仁堂作为妇女避难所的功 能,广仁堂是儒学精英建立儒教正统与个人仁慈的象征,而妇女贞节的儒教传 统又成为五四精英抨击的对象,五四精英认为这种传统是最终导致妇女痛苦的 根源。晚清儒家思想与五四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塑造了现代中国精英对待妇 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天津人民 j 版社2 0 0 7 年,第1 0 7 1 0 9 页。 r u t hr o g a s k i :f r o mp r o t e c t i n gt h eb o d yt od e f e n d i n gt h en a t i o n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p u b l i ch e a l t hi n t i a n j i n ,1 8 5 9 - 1 9 5 3 p h d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d e p a r t m e n to f h i s t o r y , y a l eu n i v e r s i t y , c o n e c t i c u t :1 9 9 6 罗芙云著,向磊译: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u 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 。参阅r u t hr o g a s k i :f r o mp r o t e c t i n gt h eb o d yt od e f e n d i n gt h en a t i o n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p u b l i ch e a l t hi n t i a n j i n ,1 8 5 9 - 1 9 5 3 p h d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d e p a r t m e n to f h i s t o r y , y a l eu n i v e r s i t y , c o n e c t i c u t :1 9 9 6 p 7 7 - p 1 3 2 9r u t hr o g a s k i :“b e y o n db e n e v o l e n c e :ac o n l u c i a nw o m e n 。ss h e l t e ra t t r e a t y - p o r tc h i n a j o u r n a lo f w o m e n sh i s t o r y ,v 0 1 8n o 4 ,( w i n t e r ) , 1 9 9 7 5 城市经济,城市工业化相连,从而将儒家理想与实践和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早期 的全球资本主义现代化相联。 吉泽诚一朗天津乃近代清末都市c 二扫;于为政治文化己社会统合圆, 其中有一章是光绪初年的旱灾与广仁堂。作者着眼于对清末天津社会救济事业 运营理念的研究,认为广仁堂的创立过程是在李鸿章强压之下的结果。因为善 堂的目标,理念,朝廷和民间没有很大差异,所以很容易就被实施起来了。到 十九世纪为止善堂所形成的与其说是“官 以外的民间活动领域,不如说是为 了普及创建理想社会的正确价值观的宣传机构,激发善堂运营者热情的是创建 理想社会的梦想。 朱浒跨地方的地方性实践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的移植一文认为华 北出现的广仁堂系列是江南模式的移植,经费和管理者都是南方人,并将这种 移植概念化为“流动的地方性 。 但是,学者们都并没有注意到广仁堂医疗救 助的功能,在这一点上,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个空白。 三创新之处 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可以看出,有关慈善事业史或者医疗事业史的研究已 有较丰硕的成果,且内容丰富,角度多样。但是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于天津的 医疗慈善事业研究是比较少的,对于天津慈善机构的研究也较少关注到医疗救 v i v i e n n es h u e :“t h eq u a l i t yo fm e r c y :c o n f u c i a nc h a r i t ya n dt h em i x e dm e t a p h o r so f m o d e r n i t yi nt i a n j i n 。 m o d e r nc h i n a ,v 0 1 3 2 n o 4 ,o c t o b e r2 0 0 6 ,p4 1l - p 4 5 2 回 日 吉泽诚一娅天津。近代一清末都市c 扫l ,5 政治文化t 社会统合,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 0 0 2 年。 。朱浒:跨地方的地方性实践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的移植,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 0 0 5 年。 6 野范围之内,考察天津本土医疗慈善事业在外来力量注入后所体现出的活力。 本文试图采用三种路径进行研究,即医疗疾病史,慈善事业史和区域社会 史。作为医疗疾病史,晚清中西医的碰撞交汇是一项非常令人感兴趣的研究内 容。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到包括李鸿章等人在内的晚清社会精英对西医的引入 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他们希望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弊,学习妇科以强健人种, 学习外科以加强军事建设。 作为慈善事业史,晚清慈善机构已经不单纯具有济贫救人的功能,在充满 内忧外患的动荡局势里,慈善机构不仅担负着重整社会秩序的任务,甚至担负 着国家建设的任务,成为社会精英们进行政治诉求的载体。 作为区域社会史,本文以研究天津为中心,区域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已 经被众多学者运用,其积极意义是,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图景,也许能够对 某些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定论提出自己的思考。而且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天津史的研究也有其重要意义。 四论文结构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天津本土医疗慈善事业,“本土 意为与后两 章进行对比,初创时期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以育黎堂为个案,分析 它作为一所慈善机构如何从最初的济贫,转化成为以济老为中心的“养病堂, 最后在清末时期又被纳入国家医疗与卫生机制之中。 。例如罗芙云: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u 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 圆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 2 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史学月刊2 0 0 4 年第8 期。 7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论述光绪初年华北特大旱灾后,南北地区间合作对天津医疗慈善事 积极作用,南方慈善机构模式被借鉴到华北地区。以广仁堂为个案,分析 综合性慈善机构中医疗功能的出现,以及清末时期被赋予的新内容。 第三章论述天津开埠后西医医疗慈善机构引入天津后的表现,以及中国医 善事业对西方医疗文化所表现出的能动性。 第四章为结论部分。医疗慈善机构在晚清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承担的不仅 纯医疗救助的慈善义务,更承担了稳定社会秩序的责任以及社会精英的强 梦。晚清天津医疗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从横 ,它吸收了江南以及西方文化和模式;从纵向上,它体现了慈善、卫身到 强国的功能演进以及内涵变化。 8 岁数千计,创育黎堂收养之。”圆育黎堂的主要功能是“以栖四方冤旅,贫病 无依,生者,衣食之,死者,棺殓掩埋”,也就是收养四方旅客以及贫病无依 之人,提供给他们衣服食物,死后给一副棺材掩埋。此时的育黎堂性质上属于 贫民收容所,而并不具备医疗功能。 当时该地区“地势卑隘,义累累累,苍烟野草,满目荒庐”。 为了维持该 堂的日常开销,育黎堂置田庄七处,以租金养育穷黎。 育黎堂由官方创立,也一直由官方经营。育黎堂创立三年之后,康熙二十 八年( 1 6 8 9 ) ,新任天津道朱士杰担心其“日久 “废坠 ,于是“以公羡 请于大吏,并倡捐二千金置田立租”,以租金维持经营。 此后一直“道宪经 管,有官庄子出产发给需项”。o 第二节育黎堂的演变 到光绪年间,育黎堂旧有房屋已经不能满足贫民需要,又兼地方灾歉,饥 民日益增多,于是光绪十年( 1 8 8 4 ) 经长芦盐运使额勒精额禀报,官府拨给银 石天枢,陕西富平举人,康熙二十五年任天津道。署中所需向取诸市,天枢列榜以示属吏无敢滥取肯。 距城三里有堤百丈,时溃决为患,天枢侣筑完固,水患以平,邻境贫民觅食于津者,岁数干计,创育黎堂 收养之,士民建生祠以祀。引自( 清) 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 光绪) 天津府志,光 绪甘五年刊本,卷四十传二宦纪二,台湾:学生书局,1 9 6 8 年影印,第九册,第3 4 6 2 页。 罾( 光绪) 天津府忠,卷p qi 传二宦纪二,第3 4 6 2 贞。 四育黎掌碑记,天津市立救济院编:天津市市立救济院设施纪要附编三史料,1 9 3 5 年,策1 4 页。 天津图书馆藏。 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1 5 页。 四朱上杰,字亳庵,汉军荫生。康熙二十八年任天津道,先是石天枢创育黎掌,日久恐其废坠,以公羡请 于大吏,并倡捐二千金置出迕租,人咸称之。引自( 光绪) 天津府志,卷四十传二宦纪二,第3 4 6 2 页。 锄( 光绪) 天津府j 基,卷四十传二宦纪二,第3 4 6 2 页。 ( 清) 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卷中各善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6 ,第9 页。 9 因此称其“养病堂 也不失为过。美国学者罗芙云认为,它收容的老人,残疾 人和得了慢性病的穷人,是最难治愈的,这使得养病堂更像是一个看护所而不 是致力于为病人治病的医学机构。从这方面来说,它类似于当代欧洲和美国的 救济医院,收容那些无药可医的人,从而在本质上成为贫病之人的救济院,济 贫所。这样看来,光绪年间的育黎堂比起康熙年间,性质上并无本质的变化, 但是收容对象由原来的贫弱无依转变到以老年人和病废残疾为主。 另外,育黎堂兼设粥厂,前来接受施舍的流民为数不少。拿光绪二年( 1 8 7 6 ) 十一月十六日起至三年( 1 8 7 7 ) 正月二十日止为例,每日收养流民计大小折成 5 0 0 余口至1 2 0 0 余口不等,共享大米2 2 8 石,五合粟米2 8 9 石五,抄搭盖窝 棚购买柴薪银4 2 9 两,棉衣8 0 8 件。 第三节“清末新政”中的育黎堂 清末,清政府实行新政,借鉴西法,于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年) 设立了 ( 光绪) 天津府志,卷七纪七,第6 0 7 - 6 0 8 页。 津门杂记卷中各善举,第9 页。 囝津门杂记卷中各善举,第9 页。 ( 光绪) 天津府志卷七纪七,天津河间广仁堂附录大纲八条。 曾 美 罗芙云: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o i 疾病的含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 第7 5 页。在英国和荚国,福利医院而不足救济院足医学化进程和医学教育的主要场所。英国的救济院直 到2 0 世纪才有医学进入,在这之前的医学化进程卜分缓慢。参见张大庆译:剑桥医学史,长春:吉林 人民i j 版社,第4 9 8 - 4 9 9 页。 李文忠公奏稿卷三十三,光绪二年赈抚实数折光绪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 史料丛刊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 9 7 4 影印版,第1 0 6 2 页。 1 0 检 职 行 事 加 主 人 公 光绪三十二年( 1 9 0 6 ) ,政务处鉴于官员之请,提出奉直两省先行试办地 方自治,因为这两省在李鸿章多年的经营下筹办了大批轮船、电报、煤、铁、 纺织等企业,已有了相当好的经济基础。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 凯在天津设立自治局。 卫生方面,设立卫生总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举凡 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疬各端均应切实施行,其中下设育黎堂 一处,“收养无告贫民,筹给衣食,堂内设医官一员专司其事,倘贫民患病, 应随时医治,遇有外来求诊者,亦一并施医给药。” 根据卫生总局制定的育黎章办法,育黎堂分作病院、小工院、废院、 童院。每天收进的贫民分作三等,老病残者为一等,儿童为一等,强壮能劳作 者为一等。然后强壮者归小工院,老者残疾者归废院,十六岁以下者归童院, 重病者归病院。童院中小孩三个月或半月统计一次名数,由卫生总局送工艺教 养各局令其学艺。 所谓小工院,是指贫民中强壮者每天分派到不同地段,随同巡丁打扫马路, 并收拾各处木牌所堆秽土,名之日小工。小工衣服胸前右襟上印有“卫生局 三字,左襟印中西号数,裤子上也有印字。堂内派出之小工分成两班,在各马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一九,职官五,杭州:浙江古籍f 版社,1 9 8 8 年,第8 7 9 0 - - 8 7 9 1 页。 余新忠:清末c 扫c ,6f 衔生j 概念。展朋j 、柬洋史研究j2 0 0 5 年3 号、2 0 0 5 年1 2 月,页1 0 4 1 4 0 。 关于7 卫生如何纳入卫生行政之下,可以参阅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与行 为的演变,载黄兴涛主编:新史学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 年8 月即刊。 锄局设督理二员,参议三员,下虿法制,调查,文书,庶务叫课,每课用官绅各半,酋先选派曾学习法政 的士绅为宣讲员,至天津府属城乡宣讲实行自治的法理和利益。另设自治研究所,令每州县派员入所学习, 再从j e 中选拔一些人组成实情考察团赴同本考察,为期p q 个月,随后组成执行委员会,以加强天津的地方 自治运动。这个委员会主要足在政府的支援下为改善民众的财产,教育,卫生,水利,税收,公务劳动, 习俗等进行丁作,并提 l 禁止鸦片。参阅来新夏主编:天津近代史,第8 7 页。 ( 清)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卷_ 二十五卫生,第1 8 2 5 页。 l l 由医官诊病给药,病重者下午加诊一次。癞病与各传染皮肤病患者均单独置一 病房,实行隔离。如有急要重症可以随时报明医官诊治,如是时症或传染症立 刻抬往时症医院。病故者由育黎堂及时准备棺材,派巡丁跟往堂后义地掩埋。 堂内设医官一名,管理堂内一切大小事务,并医治贫民中之有病者,且常 住堂内以专责任,堂内每日公事准其自行酌量办理。但是每天要写报单一张, 将堂内人数病人小工等事报告总办,如有要事则到卫生总局回禀。另设司事一 名,管理帐目和早晚点名以及堂内洁净等事。设配药司事和换药司事,均于每 天早晚随医官治病,药房、病房内洁净与否也由他们负责。 育黎堂还建立了登记制度。每日收进贫民即将姓名、年岁、籍贯登记以便 考察。除重病者外,令剃头洗澡给换新灰布衣服,鞋袜一套,饭碗、汤碗各一, 筷子一双。换完衣服后立即将其带进之破衣零物,到堂后余地派巡丁烧毁,以 免“秽气熏蒸 。 衣食方面,每天每人领牛肉二两、卤菜二两、瓜菜半斤、茶叶二钱、小米 七分,只有强壮做工者给一升。病势沉重的给牛肉大米饭等特别饭菜。老幼贫 民每日吃饭两顿,早十点晚五点。小工每日三顿,早六点午十二点晚六点。每 日备茶三次,亦分早午晚,届夏令时于院内置大小缸二口,一贮热茶一贮晾凉 茶,任各小工于下工时随便取饮。每年每人发给衣服鞋袜两套,夏令衣服约四 月初发给,每人均领灰洋布单裤袜一套,鞋袜一双,草帽一顶,冬令衣服约九 月中发给,每人均领灰洋布面蓝布里面裤袄一套,棉袜一双,夹鞋一双,毡帽 头一顶。 旧时称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作的保证。 。( 清)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十五卫生,第1 8 2 7 页。 1 2 “就清 可以想见,当时的城市清洁工作可谓是项苦差事,难怪育黎堂中每天都有 人在出外做工时趁机逃跑。对这些贫民壮丁来说,进入育黎堂无异于服徭役。 但是无论如何,新政后的育黎堂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医疗制度,有一套明确 的管理程序可以做为医疗过程的依据。其中设立隔离病房、药房、一般病房等 设施,疾病分科,建立登记制度,以及安排主治医官每日巡诊,设立配药、换 药司事,这些措施应当是借鉴了当时的西医医院制度的结果。此时育黎堂已经 不是“生者,衣食之,死者,棺殓掩埋 的单纯济贫机构,也不是以济老为重 心而延伸出医疗功能的“养病堂”,它可以接纳外来求诊者,而不限于本堂贫 病之人,说明此时医疗救助的功能大大增强,以“济贫 为主要施济目的逐渐 转为以“济病为施济重心。表明育黎堂已经从纯粹的慈善机构向经常性、普 遍性以诊疗为目的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以它的卫生行政职权介入医疗慈善机构,试图通 过对医疗慈善机构的管理达到维护人群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的目标。医疗慈善 机构成为一个中介,联系着国家与社会,成为国家实现“卫生 群众健康 与城市清洁的载体和工具。 小结 从育黎堂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脉络:最初在康熙年间只是作为 一所性质单纯的慈善机构,重点在于济贫;至晚到了光绪年间,育黎堂已经俗 称“养病堂 ,医疗功能有所增强,但是重点在于济老;而到了清末新政时期, 育黎堂的医疗功能明显强化,并且政府专门为其设置了一套严格的医疗程序, 西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侯振彤译,= 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1 9 8 6 年。原名天津志, 日 中国驻电军一】令编,1 9 0 9 年印行,第3 1 8 页。 国唐尊恒:竹枝词。在津门杂记卷下,第1 1 5 页。 1 3 国家掌控的个人健康与公共清洁成为一个国家跻身文明强国的标志。 由此可见,育黎堂经历了慈善卫身卫生强国的层层递进,这可以 说是一所慈善机构功能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说是社会精英们以这所慈善机构为 依托的慈善理念的发展脉络。 。参阅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第2 5 4 页。 1 4 第一节广仁堂概况 堂为个案 这是一所汇 过不同角度 究远没有完 是它的医疗 3 1 1广仁堂建立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中泽嗷嗷听惨吟,老谋抚养费艰辛。 仁风籍解斯民愠,暖日能回大地春。 千古穷台兴活计,万间广厦庇流氓。 道山归去应无憾,善果培成证夙因。 这是晚清著名实业家郑观应的一首金苕人观察在津创建广仁堂工艺所 奉寄圆,诗中有附注“公同办直赈所存南省解款,禀请直督创建善堂,招抚 穷民,各习一艺,实获我心。 这首诗和这句注,大致使我们了解了广仁堂的 创建背景,过程,功能以及建立者的善举理念和精神追求。 “中泽嗷嗷听惨吟 ,是指清光绪三年至五年( 1 8 7 6 1 8 7 9 年) ,山西、陕 西、河南、直隶( 今河北) 、山东等五省,遭受极其严重的旱灾,波及苏北、 皖北、陇东、川北,晋冀鲁豫各省8 0 9 6 以上的州县干旱无收,大批饥民在本地 吃完树皮草根,扶老携幼外出觅食。史载饿殍达一千万人以上,被称为“丁戊 奇荒”。固天津河间等属也连遭灾歉,土地贫瘠,民不聊生。 光绪p q 年( 1 8 7 8 年) ,直隶总督李鸿章札委郑观应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六年( 1 8 8 0 年) ,委郑观应 为卜海电报局总办。八年( 1 8 8 2 年) ,委任轮船招商局帮办。九年( 1 8 8 3 年) 十月,李鸿章擢升郑观应 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参考夏东元; 郑观戍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f l 版社1 9 8 1 ,第2 7 5 2 7 9 页。 郑观应:罗浮待鹤山人诗草,金苕人观察在津创建广仁堂工艺所奉寄,见夏东元主编:郑观应集 ( 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3 3 5 - 1 3 3 6 贞。金福曾,7 萏人,浙江秀水人。官全知县,光绪 初河南山西大设,吴人谢家福等倡义赈集l ,q 十余万金,推福曾簧j e 事。四年秋至河南分赈洛阳等f 。二州县, 创征善堂。五年赈山西虞乡等十县。事竣移赈直隶,时直隶水患方急持以工代赈之策。其传记可参阅赵尔 巽撰: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一,列传- 二百三十八,中华书局,第四十一册,第1 2 5 6 8 - 1 2 5 7 0 页。 固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北京:三联书店,1 9 5 7 年,第9 1 7 页。 1 5 是大商人和以上海慈善家著称的经元善等募捐洋银一万元,禀请直隶总督李 鸿章创建善堂招抚穷民。 李鸿章于同治九年( 1 8 7 0 年) 来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 通商大臣。此时正处重灾之区,他在天津设立直隶筹备赈务总局处理赈务,赈 灾工作十分繁重,深感“河间各属被灾最重,待赈户口甚多,人力财力皆有不 及 , 于是饬候选知府李金镛 “即于南省劝捐,酌带司事来直助赈 ,李金 镛于光绪四年( 1 8 7 8 ) 春航海抵津,与太仆寺卿吴大澄,道员盛宣怀 分赴灾 区办理赈务。在李鸿章委托下,李金镛,吴大澄负责在津东门外南斜街暂设一 堂,收养天津河间两府的遗弃子女和贫苦节妇,同时倡仪劝说各官绅富户多 千承基,江苏一i :海( 今上海市) 人,字竹侯,晚号竹鸥。道光十七年( 1 8 3 7 年) 选贡。初为员外郎,办事于 热河( 今河北承德) ,后督海运江浙漕粮,叙劳选授广西半乐知府,改派陕西任道员,寻简陕两督粮道。旋 擢按察使,署布政使。镇压太平军和回民起义军。后办陕、甘、黔、皖军饷及直、豫、陕、晋、闽、粤、 鲁、皖等省义赈。倡导修文庙礼乐、校刊邑乘、整理书院、举办善常及筹积谷、浚城濠、兴蚕桑等。卒年 八十九岁。引自吴成平主编:上海名人辞典,i :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1 ,第3 5 页。 留天津河问广仁堂章程,国家图书馆藏。不分卷。 李金镛禀李鸿章( 光绪四年七月_ 二十五日) ,在天津河问广仁掌章程,国家图书馆藏。不分卷。 钟经元善,浙江人,清同治四年( 1 8 6 5 年) 继承父业经营钱序,并从事慈善事业。由此结识郑观戍、谢 家福等洋务企业活动家和社会名流。清光绪阴年( 1 8 7 8 ) ,元善首创协赈公所,组织、领导江浙沪绅商赈灾, 持续f 。余年,募款数百万,受清廷嘉奖十余次。其经历町参阅( 清) 经元善著,虞和平编:经元善集, 武汉:华中师范人学i j 版社,1 9 8 8 年,第4 0 4 - 4 0 8 页。 曾李文忠公奏稿卷三十三,奏保李金铺片( 光绪阴年十二月十三日)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 从刊续辑第七十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 9 7 4 年影印版,第1 0 7 8 页。 凹李金镛,字秋亭,江苏无锡人。少为贾以试用f 司知,投劾淮军。光绪二年,淮徐灾,与浙人胡光镛集十 余万金往赈,为义赈之始。后遂赈直隶山东,皆躬其役。五年晋秩知府,调直隶修西淀堤。引自清史稿 列传二百三十八,卷叫百五十一,第四十一册,第1 2 5 6 7 - 1 2 5 6 8 页。 o 吴大徵,字清卿,晚号意斋,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同治七年进士,光绪三年山陕大饥, 奉命襄办赈务。四年授河北道。其传记可参见清史稿列传_ 二百三十七,卷四百五十一,第阴十一册, 第1 2 5 5 1 - 1 2 5 5 3 页。 盛宣怀,字沓荪,江苏武进人,以诸生纳赀为主事,改官直隶州知州,累至道员,尝赞置轮船招商局, 开采湖北煤铁矿,李鸿章颇信任之。光绪五年属天津道。清史稿中评价j “有智略,尤善治赈”。参 阅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一,列传二百五十八,第四卜二册,第1 2 8 0 9 - 1 2 8 1 2 页。 1 6 第三章南北合作与天津医疗慈善事业以广仁堂为个案 日“广仁,取推广皇仁之意。盛宣怀负责商议筹划长久之策。等 到位,继而在西门外的太平庄卜地建堂,共盖有房屋二百八十余间。 ( 1 8 8 0 ) 仲冬二十二日,南斜街旧堂收留的妇女儿童都迁往西门外 之中,申报对那天的搬迁情景有详细报道: 所人等陆续而行,进东门出西门,鱼贯整齐成循规范,先是蒙养所 ,次则工艺所,幼童十余名,继又慈幼所幼孩一百余名,后一董士 幼女均坐车计数十余乘人共一百余名,车声辚辚,道旁观者如堵墙, 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谏十思疏》课件
- 亲近自然的写作课件
- 亲核加成反应课件
- 亲子规划课件
- 放射科申报临床重点科室汇报
- 公司级新员工培训课件
- 项目经理年终总结与来年计划
- 甲状腺切除术中护理查房
- 公司管理者培训课件
- 公司生产安全培训体会课件
- 粉尘涉爆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力量国际礼仪培训课件
- 危化品经营安全培训管理课件
- 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公司
- 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投资分析
- 用户侧储能系统调度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解读
- 高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高中上册第课从容面对学习新起点从容面对学习新起点
- 2022年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
- 实验室制度上墙牌
- GB/T 27696-2011一般起重用4级锻造吊环螺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