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成人教育学专业论文)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i 摘摘 要要 21 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 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培养一样, 都是构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目前,国内对于农民成人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于农民的生计教育,而对 农民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涉及农 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寥寥无几,并且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以 江西赣南农村地区为例,在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走访,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农民 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成人教育基础理论、人的 全面发展理论、知识社会学理论、人的需求理论以及学习型社会的相关理论, 概括和阐述了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多角度探讨和分析其成 因,并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成人群体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教育需求和学 习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从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改善我 国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农村成人人文素质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成人 人文素质教育 农民 现状与对策 abstract iii abstract 21century will be a bran-new knowledge economy age,and the people who poess high diathesis will be the leading actor/protaqonist of the age.humanistic education as well as natural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it has an vital effect on society progress and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at present, many researchs on peasantry adul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re boorish livelihood education.while the research on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peasantr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ith no mature modes in theory and pratice. in this text,the writer take the farmers in suothern jiangxi as an example,with supports of peoples all-round theory,knowledge sociology theory ,humans requirement theory and other correlative theories.in this book, it describes the status in quo of adultshumanistic diathesis in rural areas,and it summaris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jiangxi south areas comparing with other rural areas in our country. at last,in the principle of mult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and multi-agent cooperaction,the writer put forward a multi-level,all-round countermeasure to improving famers humanistic diathesis. keywords: countryside adult , humanities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peasant 目录 vii 前言 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 来,党和国家反复强调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从此, 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也逐渐占 有重要地位。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后,培养新型农民, 加强对农民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代新型农民的客 观要求,也是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构建学习型农村的必然要求。 加强广大农民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农民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完善和升 华人格,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新农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基础,都具有不可 估量的重大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的成人教育一直比较薄弱,欠发达,已不太可能 完成全面提高农民人文素质的任务。因此,实施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 是当前农村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农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从根本上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大计。以往农村成人教育在众 多人的眼里,主要是农民的生计教育,因为只有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农民的 生存发展才有出路。 诚然, 改革开放 30 年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提高农民的谋生 技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这种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弘扬了农民职业技术 教育,却忽视了农民的价值、道德、审美、理想、情操等方面的人文内容。正 如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所指出的“忘记了教育方向” , “丢掉了教育的另一半” 。 这就说明仅仅强调农民的职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农村真正现代化,首先 必须要使广大农民自身现代化, 要使广大农民具备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素质,重拾 教育的另一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农民的人文 素质教育就必须重新受到审视、关怀。 我国正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的发展将决定小康社会发展 的成败,但是,由于农民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却 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主要表现在:一些村民难以跟上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当面临生活困难时束手无策, 只好求助于迷信和宗教, 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麻 木;一些村民的生活方式不健康, 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如把赌博当娱乐, 以及 传统消费方式上的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等;相当多的农民人口 意识淡薄,多子多福的思想还顽固存在甚至蔓延:农民业余生活单调,几乎与 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无缘,甚至连本土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到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w,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45. 目录 viii 来变得暗淡无光;在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农村, 随地吐痰、随意倾倒垃圾、 乱堆杂物的现象司空见惯, 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 “屋内亮堂堂、 院外垃圾场”成为少数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 村民的这些不良生活方式, 不仅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也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由于农民科学文 化水平偏低,造成了农民的行为习惯不适应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我国农 民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并没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发生改变。笔者 通过在赣南地区的考察发现,许多农民百姓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长期禁锢,仍 然保留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思想保守狭隘,封建迷信活动盛 行,有的地方已经成为新文盲的滋生市场。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农民人文素质 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加强,农村的贫穷的社会面貌就很难改变。只有教育才能唤 醒农民的意识,只有教育才能使人们在落后的社会生活上得以觉醒,也只有教育 才能使农民即使在落后的农村,也能真正的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的价值,从而按 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去设计自己、发展自己,使每农民的所有潜能得到全面 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 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始终围绕农民人文素质教育展开。在界定了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农民人文素质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 分析了农村成人人文素 质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政府和农民自身三个方 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 参考。 孟兰芬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中国农村研究网.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导师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第 1 章导论 1 第第 1 章导论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现代文明面临压倒一切的挑战是人类素质问题,决定各国在全 球竞争中拉开差距、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是国民素质问题,制约当代中国经 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也是国民素质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我国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该 国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从中国的人口构成与分布来 看,农村人口近 70%,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而低素质的农村人口比重相当 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要提高国民素质,核心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没 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也进没有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 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 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 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 这充分的说明三农问题将是我国今后的各种工作的 重点。 美国是作为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她的现代人才素质 观中,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三种素质包括: (l)基本技 能,即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 (2) 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并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象进行思维分析; (3)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 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 行为准则。五种能力包括: (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2)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 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 不同的人共事; (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4)综合与分析能力; (5) 第 1 章导论 2 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美国现代人才的素质观中,凸显了对人们培养人文素 养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自身对提高人文素质的 要求越来越强烈,使得农民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需求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时 期我国农村发展的变化与农村成人教育之间关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构筑了我 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新的背景与环境主体。但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 质量,使我国拥有七亿多农民的的农村面貌能够焕然一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最终构建和谐的新农 村,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农民人文素质的教育,使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 和人文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以农民人文素质提升为立足点,研究和探索如何拓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内涵,既可以为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广 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可以使得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更为 凸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科学、合理、有利、可行”为原则,从农民人文素质现状入手,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民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情况、农村人文素质教 育供需矛盾、制约农村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因素等,从而提出适应农民素质变化、 有利于提高农民人文素质的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开展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农村成人教育 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发展农村人文素质教育和农村成人高等职业教育, 制定一些面向农村、农民、农业的优惠、特殊政策,为农村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提供出路,使农村成人教育走出低谷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农业 竞争力、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全面促进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及新农村建设也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对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升 国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应对 wto 机遇和挑战,促进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唤醒农民全新的精神 面貌,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李安编著:美式教育成功之谜w,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334 第 1 章导论 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贯彻落实“八荣八耻”荣辱观精神,培养适应二十一 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 过选择地区抽样调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对于教育部门的管理水 平和决策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研究内容和思路 本论文是一个涉及农民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 程,为了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课题计划,将课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人文素质问题的研究 通过研究,准确把握农民人文素质的概念,全面理解农民人文素质教育的 内容,解读相关的理论,分析农民人文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我国 农民素质状况和解析农民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这是论文的基础。 2、农村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主要分析农民现有的素质状况,及对农村人文状况的解读,通过对赣南农 村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解析农民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新发展,探 讨赣南农村农民的人文素质现状。 3、现行农村人文素质状况或问题的成因分析。 4、农民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在对当前农村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劳动者对人 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提出具体的对策。 1.4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农民人文素质问题,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 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选择典型地区,应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农民素质 状况通过实地调研,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结合国家年鉴、相关的文献研究, 形成对我国农民人文素质发展现状的全面认识,梳理出新时期制约农村人文素 质教育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农民人 文素质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同时探讨农村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开拓农 村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等新领域。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与现状研究相结合 文献研究着重查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有关农村成人 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资料, 研究农民素质及农民人文素质的基本概念, 对农村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新发展。现状研究着重从 政府角度、农民角度和社会角度调查农民实际受教育的情况及政府部门制定的 相关政策、采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农民教育及农民现有的人文素养水平等。通 第 1 章导论 4 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使研究翔实、丰富。 2、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研,掌握目前我国农民对人文教育的普遍需求状况,及当前农 村成人人文素养水平,并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展开典型研究。 3、多学科研究方法 农民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应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多学科、多维度 的研究,以求在农村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上有所突破。 4、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般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对农村成人的人文教育需求及农村人文素质 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农村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从 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新农村农民的人文教育需求,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5 第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2.1 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界定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界定 2.1.1 人文素质人文素质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人文”即弘扬人性,强调人之所以 为人。它的内在核心是对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终极关怀的尊重,外在取 向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理想、人类解放的思考和探索。 谈到人文素质,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人文科学。 对此,各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说:“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 律学、历史学、美学、伦理学等。 ” 而在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一书中 说:“作为人文科学对象的人文世界是一个以人的内在精神为基础、以文化传统 为负载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决定了人 文科学具有区别于社会科学的独特性质和特征。如果说政治学、经济学、法学、 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因 而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客观性的特点的话,那么,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 艺术、宗教等等人文科学则是在人的主观精神和文化的客观精神的统一中” 。 关于人文素质这一概念我们当然是延系人文科学而定义的。对此,大学人文精 神构架一书中认为:“人的素质是在外界的交往中将习得的文化(知识、经验、 信息等)通过内化过程所形成的内在之物,其中,即此物之中的物质部分实是 身体素质,精神部分便是人文素质,所以,人文素质是素质的主要部分。 ” 人 文素质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把人文素质等同于文化 素质,当然这里的文化就不能只把它理解为知识,这里的文化应有广泛的外延。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 刘淑萍、张梅英: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1012. 朱红文著,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231. 张楚廷著,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297.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6 的“人文主义” ,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 、 “功利主义”的对立面而出 现的。 它相对于 “科学主义” , 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 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 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 ,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 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 “科学” 、 “实用” 与“人文” 、 “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 区别在于: “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 “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 “科学”提 供的是“器” , “人文”提供的是“道” 。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 式“做人” ,用“做人”的方式“做事” , 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2.1.2 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第一层面强调的是人文学科教育。包括语言教育、历史教 育、哲学教育、文学教育、艺术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注重 的是各种文化知识的教化。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功能,特别是优良传统民族 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强调的是本民族优良传统的熏陶。文化教育的目的是 接受本民族或社会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行为模式,促进 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多以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国内外人类文明基本 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其第四层面 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 容。 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 首位,强调对人本身的教育,要求在这种教育中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人类社会积 淀的各种文化智慧,并在自己的后天发展中加以弘扬,而且要切实体现在自己 的内在意识和外在形象上。人文素质教育对人而言是一种基础教育,它对人的 其他素质培养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农村,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 农村成人教育课堂来实施的(包括第二课堂) ,即乡(镇)成校通过开设一些非 智力因素的课程,提高农村成人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创造力,使农民在课程 学习中认识人生、感悟自我、知行统一、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 人文素质及其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117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7 质人才。 增长的极限的作者在该书中提供的最后一个思想是:“人必须探究他们 自己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就像他们力求改变这个世界一样。献身于这两 项任务必然是无止境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人类是否会生存,更重要的问 题在于人类能否避免在陷入毫无价值的状态中生存。 ” 这充分解释了人不仅要 活着还要有意义的活着,关于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文素质的根本。人文素质 教育,实际上是要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渗透、贯穿到 农民的成长历程中,塑造成一个人的良好人文素质。这种塑造既可内化造就一 个人卓然的人格品行和风度气节;也可外化培养其处事、交际和处理人际关系 时的礼仪分寸与方式能力。可以说,这一切恰是一个人学会做人(或者说做一 个真正的人)的基础及真正体现其综合素质的本质所在 。 2.1.3 农民人文素质教育农民人文素质教育 农民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农村的成人教育过程中,结合农村成人教育教学 特点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人文学科教育、知识理论的传授与育人环境的 熏陶,使之内化为农民的人格、气质、修养,逐步形成一种稳定农民的内在品 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新型农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高品位的人格修养 以及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其主要任务就是增长农民的人文知 识,锻造农民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使农民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人 文精神和掌握科学的人文方法,最终让农民达到稳定的人文素养。具体而言, 农村成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如下: 第一,注重对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态度等,还包括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等。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历代以来农 民都扮演历史变革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并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 操,是合格的新型农民必备的素质。农村成人人文教育首先要解决“做人的方 向性”问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世 界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增强农民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 第二,加强培养农民良好的道德素养。爱因斯坦曾说: “第一流人物对时代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152-153 傅汝成:论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南都学报,2001,5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8 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道德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成败,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农村成人人文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农民的道德品质教育,并使之内化到农民的 日常生活上来;要重点在培养农民“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 劳和与人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农民的角色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局观意识和整体观念,使农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建设上来。 第三,培养农民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性格, 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人的人格得以完善 和人的灵魂得以塑造。人文素质教育还应让人的心智得以美化,使农民培养成 一个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的农村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农民的心理健康要求 和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有意识地矫正农 民的不良心理,预防心理疾病,引导农民养成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 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农民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农民的创造潜力,充当创 新型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第四,提升审美情趣。美学给人以对感性世界、文学艺术的领悟,给人以 审美鉴赏力,给人以高雅的气度。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 用,它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 有很大的帮助。在农村,要把农民培养“真、善、美合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新型农民,这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的成人教育也承担着陶冶农民情操 和净化农民灵魂的美育功能。加强农民的审美教育,提高农民的审美素质,有 助于培养和提高农民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进而升华其潜在的欲望, 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也有助于探索超越农民自身的潜力。 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6:284-285. 杜修旺,郭世钦人文教育的目标与途径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9 2.2 相关理论解读相关理论解读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丰富完 满,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归宿。早在 1848 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 格斯就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进行了界定, 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罗马俱乐部总 裁奥雷列奥.佩西在他的未来一百年报告中所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提示未 来,有一点必须首肯,即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 , 这一点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进程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这是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 “异化理论”的正确诠释和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 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 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这当中自然科学的作用自不必多说,但 从历史看,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同样高度的幸福感,这 充分说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有其重要的地位。人文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对 立面,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帮助人们 确立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和事业成就的生活目标,发扬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 神,并懂得以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及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因此,一 个国家的人文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高低,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 同时要加强人们的人文素质能力的提高。 2.2.2 知识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理论 “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但只有在曼海 意奥雷利奥佩西著:人类的素质m,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8,5:183.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10 姆那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 展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 间联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又称思想社会学。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各种社 会思想、意识形态、法学观念、伦理观念、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并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任务 就是对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各种观念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有控制的经验 研究,找出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的联系,然后由经验研究上升到认识论高度, 探讨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程度,确定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 结构,建立起检验知识或思想的正确标准。比如,一个农村青年在进入城市生 活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不自觉地遵循城市人的思维方式。这说明人看问题的角 度、方式等等都是与他所处群体、周围环境以及社会地位等息息相关的。曼海 姆还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不但带有社会环境的特征,而且也受到历史因素的影 响。例如作为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的世代更替就是导致人们思想变化的一个重 要因素。在他看到,同一时代的人因共同的生活经历组成了代群体,因而具有 与其它代群体区别开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在新旧交替中,人们的兴趣 范围、思想方式、价值取向等都会发生相当显著的变化,使两代人之间产生明 显的思想差异, 也就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 “代沟” 。 许多著名的社会学家都认为, 权力与社会分层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现今这个知识经济占主导的社会里, 知识将取代权力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构建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力越强、 知识越多的人,其博弈地位也就越高,即使在我国现代的农村也不例外。由此 可见,以追求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效率为中心内容的知识化的进行,促进了 向上流动没有知识或有知识却过于陈旧或老化或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却没有能力 使用的人将向下流动,社会结构也就随之发生改变。 本论文对此次对农村地区的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分析就试图从知识社会学的 研究视角出发,探讨该地区的农民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其特点的现实原因。 2.2.3 学习型社会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 这是一个知识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是一个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林建成: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j百科知识,2000.8.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11 的新时代。农民作为社会分子的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竞争力,适应 时代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指出“处在今天逐渐复杂纷乱的世 界,每个人及所有的社区都必须能够持续发展与使用各种不同的知识架构、价 值体系、智力结构和技能。学习不再是一种仪式,也不仅是关联于职业需要而 己。 ” 。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世纪中国应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 创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任务。1968 年美国的 学者罗伯特.哈琴斯(r.m.hutchis)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学习 型社会” 。 在中国,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树立一个终身 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型的概念包括以下内涵:第一,学习型是社会发 展形态层次上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农业经济条件下,表现为农业社会在工业 经济条件下,表现为工业社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表现为学习型社会。第二, 学习型是更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再到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机制和模式。第三,学习型是与体制创新相适应的社会 制度,创新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灵魂,体制创新必然推动社会持续变革,变革 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任务。第四,学习型是世纪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学习型社会有三个基本标志:一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 一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二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为进一步解放 生产力的体制创新;三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和环境变化 而进行的持续的社会变革。学习型的意义并不在于单纯强调学习,而在于使学 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 从这些内涵和标志中, 我们可以看到, “学习型”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知识领域的概念。学习型农村和个人的建设与农 民人文素质的培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 培养人的学习力,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当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是知识总量、知识质量、知识流 量和知识增量的综合效应。一个人、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学习力,不仅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r.m.hutchins.the lenrning society m.new york:basic books,1968:13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6:110-189.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12 看它的知识总量,看学习内容来源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要 看它的知识质量,看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要看它的知 识流量,看学习的速度和载体的知识输入和输出以及吸纳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更要看它的知识增量,看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 程度。在历史潮流急速前行的映衬下,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能力脱节” ,人 的素质有可能构成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我们的农村要靠农民去建设,靠农民去运作,靠农民去维护和完善。我们 的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依赖于作为农民全面能力的提高。学习因 此成为提升农民的素质的基础性环节。学习型社会包括个人、家庭、团队、组 织、企业、机关、社区、城市等方面,但要达到最终目的,必须要有一个学习 型的农村。归根到底,要想使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农村得到发展,首先需要的 是有学习能力的农民。只有这样,其他各项事业农民才能拥有学习的可能。人 类历史表明,谁对变化反应更好,谁就更能掌握先机谁创新,谁就发展。也就 是说,任何人即使工作了,也同样可以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 不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任何拥有新知识的场所都可以用来学习。可以预见, 在不远的未来,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成员将普遍确立终身学习的观 念。 2.2.4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 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 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而且人的需要是分 层次等级的,他把人类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象阶梯 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 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 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 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 其中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 顾明远,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j,求是,2003,4:42. 第 2 章农村人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解读 13 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 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 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 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 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 的程度大大减小。其中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优先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 次的需要,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 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 最和谐的状态;人们首先追求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满足 以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低层次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对 高层次需要追求的动力就越强烈。人在不同的时期、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 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这五种需要是人类的共 性。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 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 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 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 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 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 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 则是最难以满足的。当前的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 这样农民就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本文利用马斯洛的层次学期理论解析农民人文 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具体的对策来满足农民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 美马斯洛著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 第 3 章农村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14 第第 3 章农村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章农村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3.1 我国农民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我国农民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农民素质是指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素养。从具体 内容上看,农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技素质、教育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农 民经营管理素质、公民意识等。本文对农民人文素质现状的分析基于以下两个 方面来进行。 3.1.1 农民教育素质状况农民教育素质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农村成人教育,并取得了卓越的成 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他们接受教育的比 例大幅上升,文盲率大幅下降。 从 1985 年到 2003 年,我国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 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27.87%下降到 7.39%。建国以来,我国累计扫除文盲 2.06 亿。据资料统计分析,从 1985 年到 2003 年,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比重从 37.13% 下降到 29.94%;初中程度比重从 27.69%上升到 50.24%;高中、 中专、 大专及大专 以上程度比重分别从 6.96%、0.29%、0.06%上升到 9.68%、2.11%、0.64%。农 民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二十年前相比,农民的 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这些数字只是当 地政府的业绩参考值,和农村的真实状况有着一定的差距。在农村特别是偏远 山村,文盲基数还是相当高,这在妇女当中更为明显,加之现在农村成人教育 片面的强调培养直接作用于经济的知识,技能等,而不注重与当前农村经济建 设相适应的综合文化素质如: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等,于是尽管扫盲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农民的精神生活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依然匮乏,封建迷信在农村依然 盛行。与此同时,农村的传统文明和乡村文化在社会改革、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中, 不断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使得原有乡村文化秩序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4 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 第 3 章农村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15 崩瓦解, 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正逐渐从农村消失, 甚至灭绝。可以说,农村 文化独特性的根基已经动摇, 准确地说正在丧失。据笔者在赣南农村的调查显 示:大多数的农民都已经对乡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失去了兴趣,比如笔者小时候 在家乡看的赣南采茶戏,听的赣南古文和兴国的山歌都在农村渐渐的失传,然 而很多农民都对此表示漠然。甚至有些钟爱于传统文化的老人也遭到了晚辈的 批驳,说是这种土文化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3.1.2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我国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得 到了较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浴清洁技巧培训课件
- 物流运输服务合同细节说明
- 市政工程考试前的试题及答案
- 规范管理年实施纲要
- 市政工程周期管理试题及答案
-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题
- 经济学基础概念及原理练习题
- 财务分析与工程经济试题及答案
- 如何设计统一版式
- java考试试题及答案
- 清华同方空调控制器说明
- 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 《降低留置尿管病人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品管圈汇报
- TOEFL阅读100篇附答案
- 方剂学七版教材
- 2023年烟台毓璜顶医院康复医学与技术岗位招聘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GB/T 11547-2008塑料耐液体化学试剂性能的测定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联合引导项目JJSBYB
- 英国食物介绍british-food(课堂)课件
-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课件
- DB32 4181-2021 行政执法案卷制作及评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