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艺术特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i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琵琶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大家 庭中重要的一员。20 世纪初,相继产生了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 汪派(上海派)五大艺术流派。其中,汪派是这五大流派中流传最广、影响最 大的艺术流派,在我国琵琶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汪派琵琶文武大套 曲,集中体现了汪派琵琶艺术的“精髓” ,在琵琶艺术长河中,显露出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 本论文在写作上,尝试从汪派形成的历史渊源及汪派文武大套曲的分析入 手,探究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文武大套曲的艺术审美以及汪派琵琶艺术 的文化内涵。具体写作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汪派形成的历史概况进行简述;对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题材、 体裁及乐曲风格进行分类。 第二章,对汪派琵琶的左、右手技法进行初步总结的同时,与其它流派进 行比较,归纳出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演奏技法特征。 第三章,通过对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音乐意境、汪派传人的演奏风格的探 讨,以及同其它流派风格特征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 特征。 第四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探究汪派琵琶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对琵琶艺术 流派的发展与继承、汪派琵琶艺术对当代琵琶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 见解。 关键词:关键词:汪派琵琶 文武大套曲 艺术特征 abstract ii abstract with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art of pipa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mbe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national music instruments famil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five big pipa art schools such as wuxi, pinghu, chongming, pudong, wang school has come forth one after the other. among these schools, wang is the best-known and most popular art school, and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development. the wenwudataoqu of wang school embodies the art soul of wang school pipa, demonstrating the distinct art fascination in the river of pipa ar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wang and the wenwudataoqu of wang school,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kill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school play, the art taste of the wenwudataoqu of wang school, and the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ang school pipa. chapter 1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y when wang school is formed, and classifies the theme, the typ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music style of wenwudataoqu of wang school pipa. chapter 2 sums up the techniques of left and right hand, compares them with other schools, and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y techniques of wenwudataoqu of wang school pipa. chapter 3 concludes the taste characteristics of wenwudataoqu of wang school pipa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the music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enwudataoqu of wang school and play style of offspring of wang school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schools. chapter 4 explore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ang school pipa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proposes the authors opinions 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ing of pipa schools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 school pipa on modern pipa development. key words: wang school pipa wenwudataoqu art characteristics 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天津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 博士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天津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前 言 1 前 言 前 言 琵琶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经历着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汰 选和扬弃,逐步形成了既有民乐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独特品质。使它成为我 国民族乐器中表现力最为丰富,且极具代表性的一件弹拨乐器。琵琶艺术在经 过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千百年历史之后,成为我国民族器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凡是横抱的弹拨乐器都统称为琵琶。自秦汉时期琵琶传 入我国中原地区,在其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被人们不断变革创新并传承下 来。汉唐时期,琵琶出现了它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根据可以考证的史料的记载 以及 一些诗词歌赋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琵琶演奏家高手辈出,不断 创作出大量优秀琵琶乐曲的情景。琵琶艺术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是明清时期,也 就是在一时期,产生了鲜为人知的近代琵琶的五大流派。 “流派”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 “水的支流,通常指学术、文艺方面 的派别。 ”由此,可以推断出“流派”在音乐文化的范畴中是表示音乐的派别。 中国的琵琶艺术派别,在严格的意义上应当说是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的体现, 也是一种地域性的师承关系,汪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正是如此。 琵琶五大流派都兴起于江南地区,并且都以地域为其流派命名,其中,只 有汪派(上海派)是以创始者的姓氏来命名的。汪派琵琶是这五大流派中形成 最晚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汪昱庭先生,曾先后向浦东派和平湖派的名家学习, 博采众长,集其它流派名家的特点于一身,形成其刚劲洒脱,质朴大气的演奏 风格,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上出轮技巧,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 他所演奏并且流传下来的文武大套曲都具有汪派琵琶质朴大气的演奏风格。尤 其是武套大曲霸王卸甲更是诸多传派中最具特色,被演奏最多的一个版本。 汪派琵琶的文武大套曲,与其它流派的文武大套曲在乐曲的曲目、题材、 体裁、演奏技法以及标题上面都有着不同的流派风格特征。在以往的研究论文 中都集中在研究同一首乐曲在各个流派中曲式结构的比较,但是对于某一个流 派的文武大套曲纵横方向的研究却比较少。所以对于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艺术 特征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章 汪派的历史情况以及汪派文武大套曲 2 第一章 汪派的历史情况以及汪派文武大套曲 第一章 汪派的历史情况以及汪派文武大套曲 冯光钰先生在传统与现代一书中讲到,“中国传统音乐历史长河能够 长流不息,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艺术流派的传承,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纵横捭 阖,不断演变提高,不断精益求精,终成万千气象。我们琵琶艺术也是在各个 流派的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演变提高发今,成为了民族音乐中重要一员,琵 琶流派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否定的。” 第一节 汪派形成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汪派形成的历史概况 1.1.1 汪派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清代姚燮今乐考证的记载,琵琶流派的雏形形成于清朝嘉乾年间。 今乐考证这本书中提到了,在这一时期琵琶艺术不仅开始以南北地域来区 分演奏的风格特征,而且它们各自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乐曲曲目和演奏家。后 来,无锡派创始人华秋苹编写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平湖派李芳园编写 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 ,两谱中收录了的南北二派的曲目,且将这两派称 为“浙派”和“直隶派” 。由此,可以断定在清朝嘉乾年间,琵琶就已经出现了 流派。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在以上 海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前后形成了近代琵琶的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崇明 派、浦东派和汪派(上海派) 。这五大流派均以地域划分且以此来命名,这就说 明了琵琶流派的形成是地域性的师徒传承关系。 汪派琵琶是这五大琵琶流派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流派,因其形成的地域关系 也被人们称为上海派。当时的上海是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城市,文化艺术的发 展对于汪派琵琶艺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汪派琵琶的创始人汪昱庭先生,字子夷,又名汪敏,1882 年出生于安徽休 宁,13 岁到上海当学徒。汪先生幼年时就喜欢音乐,在上海学徒时恰与浦东派 传人王惠生为邻,遂拜王惠生为师开始学习琵琶。他又先后师从于浦东派琵琶 第一章 汪派的历史情况以及汪派文武大套曲 3 传人陈子敬,平湖派殷纪平。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汪昱庭兼收并蓄,汲 取他人所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1920 年,汪昱庭受聘于上海“大同 乐会” ,教授琵琶,影响巨大,被尊称为“汪派大师” ,各乐团竞相聘请,拜访 学艺者络绎不绝。汪昱庭先生平易近人,一时在上海掀起了琵琶热潮,都以拜 汪先生为荣。 汪先生采集诸派,编订曲谱,校对指法。他编订了汪昱庭琵琶谱 (手抄 本)一卷,其中主要乐曲有淮阴平楚 、 郁轮袍 、 阳春白雪 、 塞上曲 、 夕阳萧鼓 、 月儿高 、 灯月交辉 、 青莲乐府等。 在琵琶的演奏上面,汪先生不仅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法,还进一步提倡“上 出轮” ,这对发展和推动琵琶演奏艺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汪先生对学生非常严格,凡经他整理教授的乐曲,必须按谱寻声,不能妄 加改动,随意加花,更不能有杂音。汪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 在三、四十年代就有许多汪派弟子崭露头角,如:柳尧章、李廷松、孙裕德、 卫仲乐、陈永禄、陈天乐、金祖礼、王叔咸、程午加、张萍舟、王蕃昌等等。 1.1.2 汪派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汪派琵琶虽然是五大琵琶流派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流派,但它在我国音乐发 展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流传也最为广泛。汪派的形成对我国琵琶音乐 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创始人汪昱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琵琶表演 艺术家、教育家。 “流派是群体创造的传统琵琶流派也有个人流派和地域性艺术流派之 分,前者是艺术上独具一格,在乐曲版本、演奏特色并有所师承流传的艺术派 别。后者多是同一地区的艺人经常切磋交流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艺术风格的传 派。在琵琶主要的流派中,多以地域命名,虽然各自都有代表人物,但他们的 影响还不足以取代流派冠名,这些流派应是琵琶艺人们群体象征,是琵琶艺人 的群体创造了流派。汪派琵琶是唯一以人姓氏命名的艺术流派,并在琵琶 界占有相当份量,成为近代琵琶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汪昱庭先生 被后人誉为近代琵琶一代宗师。 1” 1 奉山: 源、流、融合关于中国琵琶流派的话题 ,载于音乐探索2004 年第二期,第 14 页 第一章 汪派的历史情况以及汪派文武大套曲 4 第二节 汪派琵琶的文武大套曲 第二节 汪派琵琶的文武大套曲 在中国传统器乐曲当中,有着大量优秀的琵琶乐曲。按乐曲的结构有大套 (大曲)和小套(小曲)之分,按内容又有文曲和武曲之分。 1.2.1 文武大套曲概况 “套曲”是指在传统器乐曲中,由“若干首曲牌”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连 缀成套的一种曲式结构。在一般的概念上文曲和武曲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我 们所说的文曲和武曲是指乐曲表现的内容与性质。文曲一般运用抒情的手法描 写乐曲内容,乐曲的速度较为缓慢,注重音乐的意境。武曲则相反,乐曲速度 较快,具有强大的暴发力,大多描写战争场面,音乐感觉相对激烈。 中国古人重视精神上的中庸之道,所以他们的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都比较 缓慢,这些都反映在所流传下来的乐曲当中。一般的文武大套曲,都会有较多 重复和相似的段落。先人为避免单调的重复而创新出不同的指法,正因如此, 中国传统琵琶乐曲才形成了独特丰富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此外,追求“神 似”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也正是传统器乐曲的灵魂所在。 1.2.2 文武大套曲的曲目分类 一般来说,从中国传统琵琶乐曲的曲目上就可以看出其分类。例如在汪派 乐曲中, 月儿高 、 塞上曲 、 青莲乐府 、 普庵咒 、 夕阳萧鼓等都是抒 发情感,描写优美景色的文套大曲。又如霸王卸甲 、 十面埋伏等此类乐 曲都描写战争场面,所以一般把这类乐曲归为武套大曲。 1.2.3 文武大套曲的题材分类 从乐曲题材上看,根据乐曲的内容划分乐曲的性质。 养正轩琵琶谱中对 文曲作出了这样的界定: “其特征着重在写意,以抒情的手法去把乐曲的内容作 生动而深刻的描写,注重旋律的流畅,速度大都缓慢。在演奏技巧上,多以左 手推、挽、吟、揉的运用与右手虚实音的转换来达到力度控制与音色控制,是 第一章 汪派的历史情况以及汪派文武大套曲 5 表现乐曲内在情感的最佳手段” 。与文曲相反,琵琶武曲通常是以鲜明的音乐语 言来表现特定的故事情节,重在叙事和写实。在演奏技巧上,丰富而复杂。右 手主要技法有扫弦、扫拂、快夹扫、双轮、满轮、轮拂、拍、提、摘和弹面板 等,左手技法有吟、揉、推、拉、绰、注、煞音、绞弦和推并弦等。双手之间 的配合,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使琵琶武曲有了独特的表现力。 1.2.4 文武大套曲的体裁分类 从体裁上看,琵琶曲分为大套(大曲)和小套(小曲) 。琵琶小曲较为短小, 乐曲的长度一般只有六十八板。把若干六十八板的小曲连缀起来,反复演奏就 形成了琵琶的大套曲。这些小曲既可以单独演奏,不失乐曲的独立性,又可以 连缀起来演奏,使乐曲的结构更为丰富。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6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在琵琶乐曲的实际演奏当中,技法是各个流派传谱的演奏特点,也是各流 派风格特征的具体体现。对于汪派文武大套曲艺术特征的探讨,演奏技法的研 究是必不可少的。 琵琶演奏就是双手配合在琴弦上,使之发音产生音响效果,二者缺一不可, 同样重要。所以,在对演奏技法特征的研究当中,左右手各自的演奏技法,以 及二者的结合是如何体现在汪派文武大套曲中,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第一节 汪派琵琶右手基本演奏技法特征 第一节 汪派琵琶右手基本演奏技法特征 汪派与其它各流派一样,有着相同的右手基本演奏技法,但是由于手型、 触弦、审美等各种原因,使之有了不同的音响效果,这就是形成各个流派风格 特征的原因之一。在这一节当中,就琵琶的几个基本技法来对汪派的演奏特征 进行论述。 2.1.1 汪派琵琶右手演奏技法中与其它流派相同的基本技法 2.1.1.1 弹、挑 (1)概述 弹和挑是琵琶演奏技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法之一。它从技术角度来讲, 最简单 ,但从它演化出其它技法上来看,则最丰富、最复杂。早在东汉时期, 刘熙的释名 释乐器中就记载了“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杷” 。其中, “批” 和“杷”就是现在弹和挑的雏形。 (2)弹挑的基本动作要领 弹:右手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手臂外侧与手背呈平行,手指自 然弯曲呈半握拳状态,用右手食指向外曲伸,手臂向下转动,指甲甲端触弦, 将琴弦向左弹发出声音。 挑:右手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手臂外侧与手背呈平行,手指自 然弯曲呈半握拳状态,用右手大指向内曲伸,手臂向上转动,指甲甲端触弦,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7 将琴弦向右挑进发出声音。 (3)弹挑在汪派琵琶演奏中的特点 汪昱庭先生以及汪派琵琶的传人在演奏弹挑技法上面,注重右手大指关节 在放松状态下微微弓起,与食指指尖相对,手呈半握拳状态,也就是大家俗称 的“龙眼” 。这样弹奏出来的弹挑比较刚劲有力,且音色扎实。 另外,弹挑的触弦深浅、快慢都对音响的色彩性有直接的影响,在演奏中 非常重要。 弹挑还演变出双弹、双挑、滚指、扫拂、夹扫等多种音响效果丰富多彩的 演奏技法。 2.1.1.2 轮指 (1)概述 轮指是琵琶演奏技法中另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法之一。从技术角度来 讲,它也比较简单,但它与弹挑相结合演化出许多其它的技法,从演奏角度来 讲,则比较复杂 。弹拨乐器的演奏是点的音响线条,轮指的运用使琵琶在点上 有了线的音响效果,轮指是右手五个手指共同运动的结果。 (2)轮指的基本动作要领 轮指:右手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手臂外侧与手背呈平行,掌部, 腕部与小臂过渡自然,保持平稳的状态。手指运动的顺序是:食指,中指,无 名指,小指和大指。每个手指都与琴弦保持90度角自然向外曲伸,手指的掌关 节要打开,手臂不动,保持平衡。每做完一组轮指,五个手指同时收回,保持 半握拳状态。 (3)轮指在汪派琵琶演奏中的特点 琵琶演奏技法中的轮指,分为“下出轮”和“上出轮” 。根据史料记载,最 早轮指的方法应该是“下出轮” 。它的触弦顺序是: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 和大指。演奏的效果清健、圆润。汪昱庭先生创造了另一个轮指即“上出轮” , 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运用的轮指方法。它的触弦顺序是:食指,中指,无名指, 小指和大指。右手的手型注重右手大指关节在放松状态下微微弓起,与食指指 尖相对,手呈半握拳状态,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龙眼” 。这样的轮指,音色比较 刚劲有力,体现了汪派的演奏风格特征。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8 2.1.1.3 夹弹 (1)概述 夹弹是琵琶基本演奏技法中弹挑这一指法演变而来的,它属于演化技法。 (2)夹弹的基本动作要领 夹弹:右手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手臂外侧与手背呈平行,手指 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态,用右手食指向外曲伸,手臂向下转动,指甲甲端触弦, 将琴弦向左弹发出声音。第一声是食指向左双弹,第二声是大指向右挑,第三 声是食指向左弹,第四声是大指向右挑,做连续反复的演奏。 (3)夹弹在汪派琵琶演奏中的特点 汪昱庭先生在中年时期弹奏乐曲时演奏的夹弹,颗粒性饱满,音色浑厚, 为大家所称赞。因此,夹弹这一指法成为汪派琵琶演奏的一个风格特征。其他 指法基本上意义相同,不再赘述。 2.1.2 汪派琵琶独特的演奏技法 2.1.2.1 扣 扣指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与其它指法组合使用,例如“勾搭”即“凤 点头” , “摭弹” 、 “摭分”等等。扣的基本弹奏方法是,大指向左勾,食指向左 弹,同时触弦发音称之为扣。一般来说,扣指法中,大指的发音较为柔和优美, 食指的发音较为清脆干净,所以常运用于乐曲中乐句或乐段结束的地方。例如 汪派传统乐曲塞上曲 (李廷松传谱)中3个乐段的结尾处,以及传统文套大 曲月儿高中运用了“扣”这一技法 。 (见谱例1) 2.1.2.2 扣轮 其演奏方法是:在轮指中,出食指的同时大指做扣的指法,就形成了先弹 扣的指法,后紧接轮指。这样演奏出来的轮指,每个轮指大指就形成了重音。 例如,在汪派传统乐曲霸王卸甲中就运用了这个指法。 (见谱例2) 2.1.3 汪派与其它流派同名不同演奏方法的技法 2.1.3.1 摇指 摇指分别有食指摇、中指摇、无名指摇和小指摇,以及在琵琶各个流派的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9 传古曲当中所使用的大指摇。大指摇一般运用在缠弦上面,称为“哆罗子” 。由 于大指力量大,因而摇指的声音也较为有力和响亮。汪派琵琶在演奏大摇指时, 主要以手腕运动为主。在传统武套大曲中用来表现古代军队中的掌号声。 2.1.3.2 勾搭 汪派琵琶也称勾搭为“凤点头” 。它的演奏方法是,第一声右手大指向左勾, 同时右手食指向左弹,第二声食指向内抹弦,第三声食指向左弹出,第四声食 指向内抹弦,做连续反复的演奏。这种演奏技法的发音,较为浑厚并且具有强 烈的紧张感。例如汪派传统乐曲淮阴平楚的点将一段就运用勾搭的演 奏技法,表现战争前点将的紧张气氛。 (见谱例3) 2.1.3.3 轮指 其它流派在演奏轮指时只有“下出轮” ,后来汪昱庭先生创造了“上出轮” 。 但是,在这两种轮指同时存在的一段时间里,轮指中的“上出轮”也应该是汪 派琵琶与其它流派同名而不同演奏方法的一种技法。 2.1.4 小 结 琵琶演奏技法的不同,产生了各个流派的风格特征。汪派右手的基本技法 演奏出来的音色,较为刚劲有力。在武套大曲中,这种音色使得音乐形象更加 鲜明,更加有气势。若运用在文套大曲中,就有了文曲武弹这一汪派鲜明的特 色。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10 第二节 汪派琵琶左手基本演奏技法特征 第二节 汪派琵琶左手基本演奏技法特征 琵琶演奏中,左手技法是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现在一些乐 曲中运用大指在琴弦上面按音。左手技法丰富多彩,使得琵琶音乐的音色更加 优美。 “左手动作中精彩美妙的腔韵技法和润音技法,在情态,语态,音态,音 势,音性等方面,为展示中国琵琶音乐艺术的人文特征,生活韵趣,美学品格 提供了宏阔的表现与变化空间 2。 ” 在左手基本按音演奏技法中,根据发音效果及对音乐装饰作用的不同,将 其分为基本实音演奏技法,推拉音演奏技法,吟揉音演奏技法和打音、带音类 演奏技法。 2.2.1 左手基本实音演奏技法 琵琶左手基本演奏技法中,实音演奏的抬起和落下是最基本的动作形态。 它是左手演奏技法最基本,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演奏方法,实音演奏也是其它技 法演奏的基础。 2.2.1.1 实音演奏的动作方法 左肩呈自然状态,要求放松,不应紧张使肩部端起。大臂与小臂是由肘部 关节的调节形成和谐一致的动作状态。在演奏时,随着音高位置和弦序位置的 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手腕自然微勾,在手背和小臂之间呈自然过度状态。五 个手指的基本关节都必须保持自然隆起的形状,手指自然弯曲,大指在琴背左 侧自然伸平以手指的指腹触琴。 2.2.1.2 实音演奏的基本特点 在实音演奏时,要求每个手指动作时,由掌关节带动抬起用力落下,弹奏 出来的声音要饱满结实。汪昱庭先生在他的教学中,就要求按音的扎实有力。 2.2.2 左手推拉音演奏技法 推拉音是琵琶左手演奏技法中,常用的一种技法。推拉音的运用,使琵琶 2 李景侠: 中国琵琶演奏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 8 月第一版,79 页。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11 音乐的表现力更加的丰富多彩,美化了琵琶的音色。 2.2.2.1 推拉音演奏的动作方法 推音是要左手手指把弦向外伸展,手指关节是以支撑的方式伸展,不能够 使手指保持原来关节隆起来的状态。拉音是要左手手指向内屈回的方式,把弦 向左侧拉出,手指的中关节会隆起来。 2.2.2.2 推拉音演奏的基本特点 推拉音是表现各种各样的滑音,但由于琵琶是以品和相来固定音高的乐器, 滑音的演奏不能够同各种拉弦乐器一样,上下滑动那样的简单。所以,琵琶的 的滑音演奏,就是在同一个品或相上面,来回推拉。这就使琵琶的的滑音具有 独特的风格特征,推拉音也就成为琵琶乐曲中丰富曲调旋律的一种有特色的技 法。 2.2.3 左手吟揉音演奏技法 吟揉音技法,也是琵琶左手演奏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法。在西方弦乐演奏 中称为颤音,在琵琶演奏中一般称为吟弦和揉弦。吟揉弦技法的运用,美化, 润色乐声。吟揉音是在琵琶演奏时运用的一种润腔的手段。 2.2.3.1 吟弦演奏的动作方法 左肩至左手手掌放松,但是要起到吟弦时的稳定的静态的支撑作用。食指, 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关节,中关节及小关节做出小幅度快速的屈伸动作, 使基本音高发生变化。 2.2.3.2 揉弦演奏的动作方法 大臂放松呈静态支撑作用,小臂在不同的音位上面起到协调的作用,左手 手指在揉弦时掌关节,中关节和小关节都保持隆起状态,手指做上下揉弦的运 动,手腕做左右摇摆的动作,必须注意的是手指与手腕要同时运动。 2.2.3.3 吟弦与揉弦演奏的基本特点 吟弦演奏在润音技法中,使用比较广泛,适应性较强的一种形式。它可以 随意变换弦序,音位,手指指序等,技术条件和使用条件都比较自由。揉弦所 产生的声音效果,比较柔和,舒缓,优美。在乐曲中作曲家和演奏者通常使用 揉弦来抒发情感,使琵琶音乐更加动听。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12 2.2.3.4 吟弦与揉弦演奏技法的异同 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在同一品或相上面对音加以润腔的技法。不同点在 于:吟弦技法的运动是手腕不动作为支撑,手指在品或相上面作里外的拉动, 从而产生润腔的效果。揉弦技法的运动是,手指和手腕同时上下来回的运动所 产生的润腔效果。吟弦所产生的润腔效果相对于揉弦来说,稍微弱一点。 2.2.4 左手撞音演奏技法 2.2.4.1 撞音演奏的动作方法 撞音是在推拉音的基础上面完成的,左肩至左手手掌放松,但是要起到吟 弦时的稳定的静态的支撑作用,左手手指快速把弦向外伸展或左手手指向内屈 回。撞音是一种急速的短时值的推拉音。 2.2.4.2 撞音演奏的基本特点 撞音通过速度的变化和夸张强调的来实现的。撞音具有音高相对模糊,自 然返回原位,音性刚爽,音质坚实等特点,是左手演奏技法中对声音腔韵润色 的一个特殊音色的技法。汪派琵琶传统乐曲中,文套大曲塞上曲的第一个 音就是撞音,(见谱例 4) , 撞音的运用体现的汪派琵琶刚劲质朴的演奏风格特征。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13 第三节 汪派文武大套曲中左右手演奏技法特征 第三节 汪派文武大套曲中左右手演奏技法特征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中的演奏技法丰富而复杂,右手技法有轮指、满轮、 双轮、扫轮、佛轮、双弹、扫佛、夹弹、夹扫、凤点头等,以及拍、提、摘等 非音乐技法。左手技法有吟、揉、撞、推、拉、绰、注、煞音、绞弦、并弦等。 此外,还有许多组合类的指法。左右手之间的密切配合,可以产生丰富而多彩 的音响效果,使琵琶音乐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一节当中,将左右手的 演奏技法如何在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中的运用作出分析。 2.3.1 右手演奏技法在汪派琵琶文套大曲中的运用 我们现在演奏乐曲使用的轮指是 “上出轮” , 这个技法是汪昱庭先生创造的。 所以,以轮指为例来说明汪派琵琶的右手演奏风格特征。 2.3.1.1 轮指在汪派琵琶文套大曲中的运用 轮指是琵琶在所有弹拨乐器中独有的演奏技法,轮指以点连成线,延长了 琵琶发音的线条。在文曲中,轮指的运用体现琵琶音乐的优美动听,使旋律产 生跌宕起伏的音响效果。汪派琵琶大套文曲月儿高中第 1 段即引子海岛 冰轮 (见谱例 5) ,这一段音乐虽然只有 10 小节,但是指法,节奏,旋律的变 化却非常丰富。 “引子”以长轮开始奏起,由弱渐强,先轮子弦,逐渐加上中弦, 将音推到最强的音量,再渐弱,收回到子弦上面。长轮在不断地变化着力度和 速度,指甲触弦较深,动作稍慢,弹奏出浑厚的音色。音乐仿佛让人感觉到在 宁静的夜晚,一轮冰冷洁白的明月高高地挂在辽阔的夜空当中。轮指的演奏, 不能平铺直叙,应该尽量追求宁静空旷的意境,否则会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感 染力,影响了全曲的整体效果。 月儿高中的入板处和第 2 段海峤踌躇 (见 谱例 6)是以双轮开始的,由弱渐强,再渐渐变弱,后接一个半轮。双轮的运用, 所演奏出来的音色比较浑厚,使人深深地沉入到美丽的夜色当中。此外, 月儿 高中大量运用了“扣轮”技法。 “扣轮”是在轮指的基础上面,加上了大指扣 的技法。在弹奏时,先大指做扣的动作,紧接着弹奏轮指。 “扣轮”的演奏,是 琵琶轮指技法的变化后的组合指法,使每一组轮指的开始时有个重音。乐曲第 8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14 段玉宇千层 (见谱例 7)中,大量地运用了扫轮,扫弦和轮指的结合,使乐 曲宛如一副浩瀚优美的画卷。在长轮的演奏中,每小节的第一拍加上一个扫弦, 形成重音,有 “大珠落盘”和“小珠滚动”的美感 3。 2.3.1.2 轮指在汪派琵琶武套大曲中的运用 轮指是琵琶所独有的演奏技法,它又有长轮,半轮(四指轮) ,三指轮,双 轮,满轮,扫轮,佛轮,勾轮,挑轮等。此外,应该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轮 指在力度,速度,以及密度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好地表达乐曲的内容。 乐曲淮阴平楚又名十面埋伏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武套大曲, 各个流派都有传谱,本文以汪派传人卫仲乐的演奏谱为例。乐曲中“吹打”段 落, (见谱例 8)连续运用长轮,勾轮和佛轮,来模仿古代军队中庄严肃穆的吹 打音乐。其中,轮指模仿吹管乐器,勾和佛代表打击乐器。这就轮指的力度和 耐力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轮指的音色要挺拔,刚劲有力。否则很难表现出,乐 曲中所要表现的威武雄壮的磅礴气势。 另一首武套大曲霸王卸甲中“楚歌”段落(见谱例 9) ,运用了大量的 轮指来描写场景,渲染气氛以及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这一段中,轮指的速 度和力度不断变化,并且配合左手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弹奏出悠远宁静的 曲调,营造出四面楚歌的悲凉气氛,以及西楚霸王思念故土亲人和对追思统一 大业的伤感情怀。 2.3.2 左手演奏技法在汪派琵琶文武套大曲中的运用 琵琶丰富而多样的左手技法,为琵琶音乐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里,以比 较典型的吟揉技法和推拉音技法为例,来说明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风格特征。 2.3.2.1 左手演奏技法在汪派琵琶文套大曲中的运用 汪派琵琶的推拉音,在传统乐曲的运用,是突出流派风格的一个重要的手 段。例如汪派琵琶的传统文套大曲塞上曲中(见谱例 10) ,运用,演奏出来 的音响效果比较刚健,同是推拉音的演奏崇明派传统乐曲瀛洲古调中小 月儿高 (见谱例 11)的演奏音响,就比较柔美。这就体现出汪派琵琶文套大曲 的演奏风格是以文曲武弹,比较刚劲,质朴。 3 吴蛮: 琵琶曲月儿高的演奏风格 ,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 年 1 期 第二章 汪派琵琶演奏的技法特征 15 2.3.2.2 左手演奏技法在汪派琵琶武套大曲中的运用 吟揉是琵琶演奏中左手上极富表现力的一种技法,不仅仅可以在琵琶文套 乐曲中,在琵琶武套大曲中的运用更加体现了乐曲的美感,增加了音乐的表现 力。例如在霸王卸甲中第十段“楚歌” (见谱例12)左手采用了大量的揉弦, 以及配合右手运用长轮演奏出悲切感人的楚歌,表达了战争中,古代将士思念 家乡的悲伤情感,这种音响效果感人至深。第十一段“别姬” (见谱例13)中又 运用了动作幅度较大的揉弦,音乐表现得极为哀痛, 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表现 了主人公内心里痛苦不绝的感情。第十二段“鼓角甲声”是乐曲中描写战争的 高潮部分,左手技法运用了并两条琴弦和大幅度的推拉音,模仿出战争中将士 们的厮杀声。 第三章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 16 第三章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 第三章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琵琶艺术的发展同其它的艺术一样,经历 了文化,精神,人性,历史等多方面审美标准的考验。 “中国琵琶是一件演奏技 法复杂而艰深的乐器,它对音乐的诠释是以十个手指精妙、和谐的动态形式为 专业语言的。其演奏的音韵美与形式美,始终是与高度和谐的状态同步发展的, 是艺术的技巧,也是技巧的艺术。琵琶音乐所蕴含的美学风格、美学品格、美 学形式、美学信息等等,都与中华民族总体的心理特征,审美期待,精神气质, 文化认同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多源性,多维性,在与琵琶相关的 诸多方面都深深地烙下印记,并且相当独特,相当完美地展示在音乐之中 4。 ”中 国琵琶音乐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审美概念,有其自己特有的审美标准。由此, 在不同的琵琶流派之间;在同一流派当中的文曲与武曲之间;以及在文曲或武 曲中又分出的大曲和小曲之间,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在这一章中,笔者就汪 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节 汪派琵琶文武套大曲的意境 第一节 汪派琵琶文武套大曲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文化艺术审美标准的极至,是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范 畴。琵琶音乐的意境是琵琶音乐审美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意境的创 造是一个过程。意境就存在于这一全过程中。音乐家头脑中的形象思维的境界 是意境;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是意境;欣赏者头脑中反应出来的精神境 界也是意境。它们之间有联系却不等同。头脑中有意境,不一定就能在作品中 创造出意境。作品中的意境也不等于欣赏者头脑中的意境。 5”意境是艺术创作 的一个过程而非艺术创作的结果。 3.1.1 汪派琵琶文套大曲的意境 汪派文套的大曲作为汪派琵琶艺术的一部分, 笃志追寻抒情柔美、感情细 4 李景侠: 中国琵琶演奏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前言。 5 杨易禾: 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0 月第一版 第三章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 17 腻的表达,热衷创造幽深浩渺、蕴籍隽永的意境。文曲的意境不是虚无缥缈的 东西, 其创造与鉴赏表现为实的形象与虚的联想的统一。所谓实指的是作品直 接呈现的蕴涵情景、形神的特定艺术形象; 虚指的是由特定形象在幻想、联想 和想象中生成的形象。 文曲通过不同的形象和技法上的虚实的运用,得到了化虚为实, 化实为虚 的艺术效果。以汪派琵琶文套大曲月儿高为例, 人们从乐曲的标题知道此 曲与“月”密切相关; “相传曰, 唐明皇游月宫闻记之音”的注释了解到附会 于此曲的关于广寒宫的故事; 并且通过演奏技巧描绘出宁静的情绪。这一切不 禁使人联想到一轮娟娟素月, 挂在清空, 辉满苍穹, 整个星空天光云影、仙女 婀娜风姿, 从中默识宇宙的幽寂、旷邈、深宏。这里由“月”引起的澎湃心绪, 在“乐”的轻抚下, 将人心中所感所思所触的一切人生体验, 都化为无穷意境。 这种以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文曲充分展现出意境创造过程中虚实相生的辩证关 系, 表明了情景交融是创造和产生意境的重要方式。 3.1.2 汪派琵琶武套大曲的意境 汪派武套的大曲作为汪派琵琶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质朴大气, 刚劲有力的气势。武曲注重写实,乐曲本身最多的也是对于音乐内容的描写。 例如汪派琵琶武套大曲霸王卸甲,主要通过描写楚汉相争的故事,来突出 栩栩如生的战争场面,以及霸王战败后的悲伤情绪。霸王卸甲突出描绘的 是垓下决战的失败者项羽的音乐形象,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气概,更 多地通过同情和恻隐表现出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的赞颂。所 以乐曲表现的是以沉闷和悲壮为主要特色。音调凄楚而婉转, 情绪低沉而悲怆, 音乐中蕴含的“以悲为美”的悲美特质正是霸王卸甲艺术风格和乐曲意蕴。 第三章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 18 第二节 汪派琵琶主要传人及其风格特征 第二节 汪派琵琶主要传人及其风格特征 汪昱庭先生是汪派琵琶的创始人,他不仅收集,改编整理了许多琵琶传统 乐曲,而且汪先生为中国近代的琵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 三、四十年代就有许多汪派弟子崭露头角,如:柳尧章,李廷松,孙裕德,卫 仲乐,陈永禄,陈天乐,金祖礼,王叔咸,程午加,张萍舟,王蕃昌等等。汪 派传人的脉络图如下: 五十年代,汪派弟子已经遍及全国,在各地的音乐院校和民族乐团担当主 要职位。汪昱庭先生的琵琶弟子众多,而且名家辈出。在这里就对其传人李廷 松与卫仲乐的风格特征加以研究。 音乐表演审美包括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拥有这种共同的艺术特 征,从而形成了流派。在一个流派中,每位传人的表演风格都必须加上本流派 的,地区的,甚至是种族的风格。所以,每个流派的传人都有本流派所特有的 风格特征。但是,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表演艺术家的演奏下,又体现出细小 汪昱庭 (18721951) 柳尧章 李廷松 孙裕德 卫仲乐 金祖礼 陆印陶 秦鹏章 王叔咸 程午加 张萍舟 王蕃昌 李光祖 陈重 龚万里 凌飞雄 瞿冬生 赵富庸 马圣龙 陈永禄 陈天乐 第三章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 19 的差别。这就与艺术家的性格,气质,艺术观,世界观,艺术经验,表达方法 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同一流派中,不同的个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 的风格差别。这种关系就体现出,共性中存在着个性,而个性又体现着共性。 3.2.1 汪派琵琶传人李廷松的风格特征 3.2.1.1 简述李廷松及其对汪派琵琶的艺术传承 李廷松(19061976)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15 岁开始学习琵琶, 先后师从于业余琵琶演奏家詹启宏,崇明派名师施颂伯,平湖派传人吴梦非。 后经胡光天的引见,拜汪昱庭先生为师,经过多年苦学,钻研琵琶技艺,尽得 汪昱庭先生真传,被公认为汪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李廷松先生,在上海发起和组织了“霄雿乐学会”也称为“霄雿乐团” ,在 当时的国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外,他还代表我国国乐界与世界著名小提琴 演奏家海菲兹同台演出,这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而且 也大大提高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地位。 50 年代后,李廷松先生先后受聘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解 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沈阳音乐学院等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另外,他还被中 国音乐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李廷松先生教过的学生多达数百人,其中一 些已成为我国琵琶界的著名演奏家,教育家,例如:王范地、汤良兴、夏仁根、 王惠然、邝宇忠、陈泽民、李光祖、王超然、张隶华等等,这些人为我国近代 琵琶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2.1.2 李廷松的演奏风格特征 李廷松先生为人朴实无华,胸襟广阔。艺如其人,他的演奏风格清新明快。 有人形容他的演奏,犹如一泓清清的泉水潺潺的流淌,挥洒自如地倾泻胸中丰 富的激情,唤起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李廷松先生右手的轮指细密圆润、 疾徐相济, “凤点头”堪称一绝;左手按指与揉弦微妙,推拉之间又别有风采, 整个演奏潇洒、稳健、颇具大将风度。著名琵琶音乐家、教育家王范地在形容 李廷松先生时说: “李廷松老师身上有一股豪气,一种放浪湖海,啸傲自适,豪 阔旷放的英气。 ” 李廷松先生在数十年的演奏和教学的生涯中,总结了琵琶演奏艺术的重要 第三章 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的审美艺术特征 20 特点。他提出右手技法上,轮指的弹奏要有“点” 、 “线”的结合。他认为每个 手指既要独立运动,有颗粒状,又要连贯运动,连缀成一条线。扫弦应迅速、 果断。左手技法中的推拉音手指动作要与节奏一致,在推拉音时,不要提前动 作,而要迅速准确。他讲求用力的张弛有度,在音色和力度的上要作到浑厚甜 美、刚柔相济。在乐曲的处理和演奏风格上,他主张:武曲文奏、对比鲜明、 错落有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声情并貌、流畅利落。 此外,李廷松先生还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遗产。他不仅灌制了霸王 卸甲 , 十面埋伏 , 灯月交辉 , 塞上曲等传统乐曲的唱片,还与杨荫浏, 曹安和合作整理了青莲乐府 , 霸王卸甲 , 夕阳萧鼓的乐谱,发表了传 统琵琶的音律与音阶等学术论文。 3.2.2 汪派琵琶传人卫仲乐的风格特征 3.2.2.1 简述卫仲乐及其对汪派琵琶的艺术传承 卫仲乐(19081997)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在进入“大同乐会” 后随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学习古琴、瑟、琵琶等乐器,其中最擅长演奏琵 琶。他经过多年刻苦的学习,以演奏一曲十面埋伏而一举成名。并且,卫 仲乐先生举办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个人民族乐器独奏音乐会,获得了极大 的成功。1949 年以后,卫仲乐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重庆华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外包岗位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大唐国际葫芦岛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龙岩市龙腾国有资产经营发展有限公司招聘(遴选)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福州城市客运场站运营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厦门国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招聘10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六安市人民医院公开招聘6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浙江博思睿人力招聘1人(派遣至海宁市袁花镇人民政府)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南昌联帆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派遣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审计中心社会招聘(1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安徽含山县县级公立医院招聘紧缺人才13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足浴技师与店内禁止黄赌毒协议书范文
- 劳务装修包清工劳务合同
- 《计算机视觉-基于OpenCV的图像处理》全套教学课件
- GB/T 18029.1-2024轮椅车第1部分:静态稳定性的测定
- 高考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
- FZT 34002-2016 亚麻印染布行业标准
- 2023年高考物理(山东卷)真题评析及2024备考策略
- 全国身份证号地区对应表
- 主要机械设备表(汇总200种)
- GB/T 18386-2017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 GB/T 17282-1998根据运动粘度确定石油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